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4 05:2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精选10篇

  《你在为谁而活》是一本由李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一):我们都该为自己而活

  《你在为谁而活》是李子勋的又一本心理方面的书。第一次读他的书,对于心理学了解得并不得,读过几本,虽然知道当下很多人心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对于解决方法总是因人而异同时也在分析自己,看看自己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对比之后自认为自己的心理还算是健康,至少不钻牛角尖。

  在真正的心理师面前,没有心理健康的人,也不存在心理健康的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如果都能这样思考问题,那怎么还会有心理不健康的人出现呢?

  静静地读这本书,反复玩味作者语言,你会发现,李子勋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内涵,同时很有真才实学的一个人,他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来对人进行心理分析。这是很难的。如果面对面的进行心理咨询,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来对人物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如果脱离真实人物,仅仅凭借文字来进行引导分析,那么此人一定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甚至经历过,或者至少接触过很多事情阅历,可以让一个人波澜不惊

  读他的文字,你会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单一,即使考虑尽量周全,也会有死角出现。而李子勋面对各类事情,各种人,可以进行全面地分析。他的文字有理论深度,但他的表述却很容易理解。他不喜欢高深的理论来阐述问题,而是用自己的话通俗讲述。同时指出做法,但美国做法所带来的利弊也会罗列出来。是啊,任何解决途径都不会绝对优势得失总是平衡

  看着这么多咨询的人,看着他们陷入人情冷暖,陷入情感纠葛中难以自拔,咨询师解答不知道能否为深陷迷雾中的人指明方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治愈心灵药物还是时间。希望心理师的良药能促进痊愈的时间,让每人人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快乐

  生命中,我们仅仅是过客,让那些不受我们欢迎的“烦恼”“恐惧”“抑郁”等成为点缀我们生活调味品吧。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倍觉那些美好的事情更加美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把这些都当做我们生命中的财富。为自己而活,成为“富有”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波澜不惊。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二):心理困境是你的,但你不是心理困境

  看完李子勋老师的书,会产生一股内心温暖,温暖来自对自己、他人、世界的接纳,一切只有接纳了,才产生柔软,才产生向上向善改变可能性

  读读吧,心会变得更暖、更柔、更韧!

  【书中我所理解、欣赏理念

  1、丰富

  人生是丰富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痛苦是你的,但你不是痛苦,你还有很多:快乐、自豪、幸福等等生命体验。

  2、接纳

  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你认为别人身上的东西,往往是你自身一部分的投射。

  接纳你内心的痛苦,生病也是健康生命的一部分,不再拼命拒绝痛苦,而与你的痛苦和平共处,就抑郁一段时间,就享受一下强迫,与它们聊聊,知道它们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它们开始变得轻盈,它们只是来你家做一下客,提醒你一些消息,然后就走了。

  接纳已经发生的存在的,深刻理解其背后所含的意义(除了消极,别忘了还有积极意义),保持觉察。

  接纳参差多态,接纳灰色地带,接纳不完美。

  3、辩证

  你所认知到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或全部,而是你自己选择加工后的事实。

  事件 =》认知 =》情绪行为后果

  如果事件真的无法改变,不要觉得后果也无法改变,还有中间变量认知。保持这种辩证批判精神

  4、成长

  每个人都会成长,都有自我实现动力,你所经历的苦难都是成长的代价经历了反思行动了,你就成长了。

  5、爱情

  爱情往往是一个人内心里编织的梦,或者说你心中有爱才看见爱、感受到爱,与他人其实已经无关了;

  在爱情中,两个人的人格解离、融合,而后分离出两个更新后的人格;这个更新了的且往往成长为更好的人格,涅槃后重生,这可能就是爱情最伟大的意义之一。

  失恋后,其实没有失去太多,你爱过了你就得到了内心中的爱情,你爱过了你就已经涅槃又重生为全新的自我。

  离婚是生命成长的专门课堂婚外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爱情是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但生命还有更多丰富的部分。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三):活好,不只是活着

  李子勋是我非常喜欢心理学家。以前是在《心理月刊》上看他的文章,后来是读他的书,可惜微博写的少,博客更新也不算快。

  新书《你在为谁而活》对我来说适用的地方不算多,不过也无所谓,本来读这本书也是为别人而读,想在别人问我问题时可以推荐

  中国人比较忌讳理学,好像心理疾病见不得人的事,但书中说的好,世界上并没有心理健康的人。不避讳,勇于面对,才可能把不健康的部分处理掉。所以当我感觉自己情绪上不对劲,我会主动看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或者看看心理学朋友的微博,从中寻找突破口,让自己平复下来。

  喜欢这本书里所说的,“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任何学问一样,只有把理论与技术零散化、碎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中,构成一种具有活力的场,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才能从中受益。”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四):放下包袱,才能让别人更好地接收到你想传达的信息

  看到这本书名字时候被吸引住于是买了下来,顺便搜了一下作者,知道是又一位业界大牛。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提不起多少精神,总感觉理论的套话讲太多了,分析不够透彻、简练让人眼前一亮,经常是看完一篇完全不记得说了什么,就像看星座运势的感觉,不明觉厉但没有多少收获。想来也是因为作者作为心理学专家讲话的立场需要以专业性为第一考量,不能根据自己价值观给出直接的引导与结论

  可能是我看惯了连岳的文章,同样是回信文体,同样大部分是情感问题,更喜欢连岳基于自身价值观的鲜明观点

  反而比较书中非回信的两篇文章,分别是第三章结尾处“对新婚妻子建议”和第四章最后一篇的“2000~2009十年女性情爱变迁”。喜欢这两篇中作者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用回复具体的某封信,少了必须保持中立、不评判、无条件接纳提问者的专家包袱的文章更能触动我。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五):你在为谁而活

  “世界上并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

  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

  各种心理境界只是生命自我发展

  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

  能体验这样的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

  还没有阅读,就被腰封上李子勋这样一段话所打动。读过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他对人生对爱情对家庭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是我喜欢的,应该说他是那种完全有能力令人幡然醒悟的心理医生,纵使在面对非常棘手的家庭问题和难以说服的咨询对象的时候,他也能够以简短令人信服话语出其不意地解决重重难题,使对方获得顿悟

  李子勋就是那个不同寻常的手持凤凰羽毛和冬青木魔杖的哈利波特,他可以令哀伤的人找到哀伤之中的快乐,他可以让痛苦的人找到痛苦之中的幸福,他具备了发现幸福发掘幸福和传递这些讯息的能力,《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就是传递这些讯息的一个载体

  阅读它会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智慧源源不断地涌来。譬如精神世界里如何让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饮食世界中如何理解生命中无处不在阴晴圆缺和苦辣酸甜,如何使自己接受健康生命理应具备的那些喜怒哀乐,如何让爱情自然呼吸,如何在爱与被爱中重建自我,如何经营家庭关系以及生活,如何处理生活中纷繁琐事…….书中涉猎的内容完全覆盖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恰恰就是这些内容对于时常会被生活所桎梏的我们来讲,着实是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

  李子勋重提了一个“你在为谁而活”的问题,这虽是一个老问题,但却常问常新。因为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曾问过自己“为谁而活”这个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惊人地不同。我想,这应该就是李子勋关于“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与过去、未来既相关又不相关”,与心理健康也没有什么必然或直接的关系现实意义上的解读吧。

  阅读的最后,李子勋并没有就“你在为谁而活”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透过阅读我却分明已经领悟了很多,或许这就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李子勋和他的文字魅力所在吧。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六):摘抄

  接纳当下的自己

  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多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你的你竭尽全力去做你喜欢的事,读更多的书,体验更多的生活,确保彼时此刻的你更加睿智、丰富与可爱

  维持内心美好是你的责任人们需要主观维护自己内心的美好感觉,因为你能感觉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你要为自己选择的现实负责

  跟着感觉走说的感觉不是认知科学单纯的感觉,而是把感受、理解、经验、选择汇合在一起的一种认知系统

  一个人能够感觉的东西受制于他成长中曾有的感觉经验和关系经验,关系不仅是人和人的,也包括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这几种重要的关系体验;

  体验越丰富生命越饱满。存在主义认为:生命永远不满足的,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生命,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活的,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谈到选择就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位置,英文说 you can do ,you can not do,你总是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对生命的珍惜了;

  有效率的人有一个特点,会给当下的事情排序,重要的,次重要的,不重要的,一切行动与精力先确保重要的事情完成。没有效率的人总是同时给自己安排好几件事,家庭、事业赚钱、游玩一个都能少,结果往往是遗憾聪明的人每年只给自己安排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一直是充实愉悦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事业,快乐的、健康的、无拘束地或者就是生命的成功

  存在主义说:生命并不需要意义,存在本身就是唯一的意义;

  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赖于两种内心深层的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

  为什么人们的内心对安全感有不同的需求呢?这取决于人的内心存在着什么样的三种基本假定:一是对世界,二是对人类,三是对自己。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是友善的、愿意分享、互相与亲近的,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内心就会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对他人的要求也是比较宽松,也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的文化;

  安全感源于我们自己的选定的文化,不安全感也是被自己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系统、道德感)建构出来的;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文化观念是多远的、合时宜的、有效的,并与个体匹配时,一个明显特征是:身心协调的,心情是愉悦的,感情充沛的,体验是丰富的,精力是旺盛的。什么人都敢爱,什么事都愿意做,什么地方都想去走走,品尝着生命自由的感觉;

  德国人写的一本《聪明人的圣经》,该书将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狡猾的人专门为人建立规则;一种是愚笨的人,生来就需要规则,没人为他定规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还有一种是聪明的人,他们从不把规则当一回事,却又与规则和平共处,并利用规则为自己服务

  强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词,意味着不自由。自由是需要代价的,比如冒险、责任、恐惧、失控;解决强迫的技术最有意义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每天给自己定下这样计划:清晨四点起来,要检查20遍门窗煤气吸收30遍,请人给你计数,不达目的不罢休。另一技术源于道家思想,要拜托某种技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拜托它,与它和平共处,甚至喜欢它.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七):问问李子勋

  问问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

  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喜欢心理学的人了,这么多年没少读心理学的书,可是越读就越多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感觉到不放心,人的心灵实在是太复杂了,比电脑可复杂多了,修理心理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看过这么多心理学的书感觉能够让人放心的心理咨询师真的不多,其中最让我放心的就是李子勋。

  李子勋的书每本都读过了,感觉真的非常非常喜欢,李子勋是那种很理性的咨询师,能够把很多事情给你分析得很深入很透彻,就好像下棋,总是能够比你多看出去几步,这样肯定会让你心服口服。

  李子勋的理论很强大,但是他的书却从来都不按照理论去构建一个体系,每一本书几乎都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也许这和他在很多刊物上开设专栏有关,这种问答其实最见功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从你的相貌、服饰、神态、表情、语气、动作等等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人,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如果仅仅面对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问题,你得到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你的解读很可能和实际情况相去万里。

  不过你去看看李子勋的解读吧!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每个小小的问题,都可以被李子勋分析出很多隐藏着的心理活动,而且李子勋提供给你的解决方法也往往会让你感觉很意外,不过想想,却又感觉实在是很有道理。甚至很多时候他并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是告诉你你有很多选择的可能,每一种都有优点,也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每次阅读李子勋都会有很多很多启发和收获,每次看他的书,我都准备一支铅笔,在书中精彩的地方画很多很多横线,比如李子勋说“激情对快乐的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得很快。有节制的、清淡的愉悦感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地保持快乐与满足的心境。”还有“痛苦是扩展人们对生命的体验最好的途径,经历了这场感情风暴,无论你生命之帆朝向何方,你生命的存在形式已经超越了其他人。”

  其实很多问题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不在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不成为问题了,比如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不是什么好事吧!那也未必,李子勋说“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在李子勋的眼里“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无害,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呵呵,我喜欢这个定义,是啊!无论你内心中经历着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你只是没有伤害别人,你又为什么跟自己过意不去呢!

  李子勋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名字叫《问问李子勋》,看了很多李子勋的书以后,我感觉如果我有了心理上的问题,我也想去问问他,因为我相信这位心理学家,想信他的答复会让我感觉到很开心。不过你看了很多他的书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心灵也在成长,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其实最终你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读李子勋的书,就能够帮助你解决你生命中很多很多的烦恼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当你面临的问题你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才应该去找专家来解决。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八):学会自愈 一劳永逸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大约七年前他的这个梦想因《幸福从心开始》而实现,七年后,这本书经过不小的增减而再版,便是如今我手里的这本《你在为谁而活》。作为一个自认有心理问题的人,但凡遇到与自愈和静心有关的书从不放过。好书其实蛮多的,每一本都能让人多少有些收获,但是能够如此直指人内心的书,仅此一本而已。这是文字质朴毫不华丽内容却是华丽丽的一本宝典型心理自愈书。

  “书如其人”这句话在这本书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我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体会到了人书合一的那种感觉。人便是书,书便是人。这世上有很多智者,他们很明白人的心理,也能说出很有层次的话来,可是他们的理论太高深,语言太专业,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听懂,所以明珠投暗,也就无法指导人的心理了。李老师他不见得有多么的名气鼎盛,他的语言也绝不石破惊天,甚至是普通平常的如同我们一样,可是他非常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文字真能波动人心弦,一直说到人心里去。

  李老师在这本如散文集一般的心理分析书里,为我们解开了我们内心世界之谜。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我们自己。这多年来,在社会如此大的压力下,自己已经尝试对自己和别人的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也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虽然自己依旧在掌控着自己,但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的能力往往力度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毕竟,在此种时刻,需要的是极专业的疏导。李老师以教人自愈心理问题为目的,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愈方式。这种方式绝非是教条的方法,他只是教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这本书和我原来猜想的不一样。它里面并没有心理疾病的阴暗,只有让人心生敞亮的明媚。我在这样的明媚里,将我的问题对号入座却毫无以往自我心理分析时产生的那种心慌和心悸。因为在李老师将心理学碎片化的过程里,那些所谓毛病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都是虽有缺点更有优点的。我看到了很多我的心理问题的再现,诠释和解惑,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希望。‘一个人不可能是完全健康的,也不可能完全不健康。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学会接纳自我,不要总想改变自己,当我们经历得还不够的时候,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爱这个世界要从爱自己开始。’此种南北通透春风和煦的语言,

  生病是健康生命应有的状态。我在书中了然了我早已知晓的自己的一些问题,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接纳自我的前提下,我已不再将那些问题视为洪水猛兽不可抵御,反而觉得那也许是幸运。诚如李老师所言,问题没有原因,问题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与过去,未来既相关又无关。如果能理解其不相关,我们可以更自由的发展。这本书可以为师,可以为友,就如李子勋老师一样。让他们作我的终生朋友,让我们共同交流,在生命的张弛有度,心里情绪的抑扬起伏中,回归自然之生命状态,为自己而活。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九):为自己的心理把把脉

  为自己的心理把把脉

  这本书起初吸引我的最是那句: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记得朱德庸有一本漫画的名字叫做《大家都有病》,把“一个有病的社会,一个有病的时代”在漫画中极尽调侃,其中描摹了社会种种“病态”,狂买、强迫、焦虑、空虚、茫然等百态尽显,各种荒谬戏码轮番上演。虽说艺术形式有所夸张,却透着一股子社会真实现象的辛酸。

  很难说清,在物资如此丰盛,娱乐如此多样的现代社会里,是这个社会的浮华使人心躁动了,还是欲壑难填的人心让社会躁动了。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了,生活节奏的拍子是越来越急了,压力山大的我们脚步也越来越匆匆了,沦陷在喧嚣人生里的我们忽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而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却似乎越来越多了,也幸好,正视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的人也相应增多了。我想,这或许是李子勋写这本《你在为谁而活》的最大初衷吧——让读者认清心理疾病的本相,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学会心理上的自我疗愈,清醒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做情绪的主人,最终活出自在人生。

  书中涉及到人们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说是生活中埋藏着的各类心理问题的诱因。其实人一生中不论遇到的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是一点生活中的小问题、小摩擦,都有可能诱发内在的心理风暴,有时是一阵风扫过,有时可能是摧毁山河的狂暴龙风。这当然与个人的人生经历、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无法否认,纵使是表面再乐观开朗无懈可击的人,内心可能都有某些小小的裂痕,只待正中伤疤的那一针,即刻就会见血。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世上并没有心理健康的人,懂得及时进行自我的审视、反思,学会积极的心理调节,心理疾病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的饱满,苦痛中的成长反而更显得坚韧强大。

  我们的人生,或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苦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们若漠视明明存在的心理疾病,或许会在面临苦难和挫折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灾难。但其实,要不要走出苦难的最终决定者往往是我们自己! 拨开心理上的阴霾,正视并战胜它,人生也许就在这一瞬间豁然开朗。

  《你在为谁而活》读后感(十):和自己达成和解

  此前,我下载了一批电子书,这本夹在其中。国庆假期挑了一些有趣的来看,这本题目看上去像极了路边小摊贩手里的幸福成功丛书,实在引不起我什么兴致,回来就打算直接删了。在删之前,习惯性地上网找找书作的背景,以免误删。

  结果发现,此书作者乃著名心理学家,虽然遗憾本科不能报读心理学专业,我对简单入门的心理学书籍还是略有兴趣的。

  看到前头的编辑推荐:

  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

  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

  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

  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又打压了我仔细阅读一番的兴致,黯然之。略略勉励自己看完它。直到看到刷新自己观念的资讯,才从心理对此书多了几分认同。

  常言道,不做后悔事。却没有给我们自身一个合理的解释:“后悔不能改变过去也不正当,只是一种自我疗伤。那时的你不是现在的你,用现在的你去评价那时的你是不客观的”。

  做梦是一种生命的警觉。“医学认为,做梦睡眠是更有价值的睡眠,做梦的时候腺体分泌、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肾排尿、肠道蠕动、肌体新陈代谢。”

  维持内心美好是你的责任。人们需要主观地维护自己内心美好的感觉,因为你能感觉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你要为自己选择的现实负责。人们对负面新闻感兴趣,一是因为刺激,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宣泄生活不满的出口;二是因为围观负面的消息,能对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有一种补偿现实的真实感。

  我们从小就通过种种成功或不成功的反应方式,慢慢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心理、情绪、思维与行为方式,并从中受益。每个人都会因为这些经验的不同发展出适合他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人处世的特征。

  你总是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就是对生命的珍惜了。有些你不能做的事不是放弃,而是等着能做的时候再去做,那么你活得就很有效率。

  ……

  越读下去,越感觉自己内心安宁,肩上的担子似乎也轻了些许。刚出来工作,并不觉得生活轻松。挣钱不易,生活不易,唯一想着的就是如何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折腾不止,生命不止。学会调解自己,才能不纠结,不偏激,不至于老来面容扭曲又苛责他人、苛责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