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家威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家威胁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5: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家威胁读后感10篇

  《国家威胁》是一本由亨利•A·克伦普顿 (Henry A. Crumpto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威胁》读后感(一):谍战记录

  谍战记录

  读《国家威胁》/by烟波浩渺1980

  读到亨利•克伦普顿这本亲历中情局工作纪实的文学书时,谍战的内幕神秘是最吸引的部分。当我们看惯了各种谍战影视剧,无论是古今中外、孤胆英雄,都为间谍这个工种笼罩上神秘的光环,基本上看来是明星工作,闪闪发光,却离之遥远

  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此加分,在没有泄密的情况下,记录自己在中情局的谍战工作,涉及特工内容还是相当敏感。一部分是写实版的记录,一部分自己对理想、工作、生活见解。通过阅读此书,原来如此令人瞩目的一份工作,暗藏着风起云涌大气掌握着国家和一些人的命脉,但是同时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工作;其中背后所背负的东西,让人暗暗擦一把冷汗,当工作在身,使命生命为之献出,那曾经神秘莫测的特工间谍光环也就显得不那么耀眼成功的背后自然汗水鲜血的铸成,失败同样如此。不光鲜,甚至是见不得阳光隐秘工作,仅仅是靠努力、靠金钱是难以支持的下去的。

  作者自言说投身海外工作多年,即使身在美国,也关注着国外事件,对我的祖国并不熟悉。我觉得自己像一位思量着回乡后果浪子。诚然,作者尽管在非洲从事特工作多年,在非洲的生活是熟悉到如同年少居住的祖国,多年以来对工作的热忱投放在非洲大陆上,他的学习、工作、成长都印刻在他乡。招募特工、深入游击队、部落首领讨论会晤、眼见荣誉、听闻牺牲,这一切一切都与这份工作相关、都在海外经历,以至于后来归国行动,深有不知他乡、故乡之感。

  作者发出感叹说:和搜集情报需要大棒加胡萝卜相似,隐秘行动最好也需要用配套方法。是是隐秘行动的人需要是心甘情愿伙伴,但是他们也经常需要鼓励的。在阿富汗行动中进攻、恐吓、招募、胜利奖励轮番进行,加速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战场恐惧往往被荣誉、自尊声望胜过。

  他们深信情报人员他们更偏爱本土招募,在美国更能招募到高质量的顶尖间谍人员,其中很多人都是毛遂自荐的。当作者调往国家资源司时,他也会有无法融入其中的困惑,“汉克”的原型已经被广泛熟知,他的工作能力开始慢慢被认可。在9.11之前媒体畅销小说都把中情局官员设定傻瓜或者恶棍之类的负面形象,但是在作者和众多同事的努力下,在此事件后,正面形象开始上升,但是到底有多大的改观作者也很困惑。

  对于读者来说,谍战的神秘性在本书中可窥一斑,当然具体如何招募?作者是不会告诉你的,但是会让你知道招募到会是什么样的形形色色的线人,或者为此付出什么样的报酬:高额奖金体面职位情色录像带、精神鼓励••••••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此书中除去特工的工作,关于“人”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

  情报从来都不是新鲜玩意,如今台前幕后依旧在运行中,只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涉及什么人,还是谜中谜。是不是人人都处在机密当中,这点很令人胆战心惊

  2014年11月13日星期

  都市消费晨报 选了我的短片。虽然我不知情,刚刚知道的了。http://epaper.168cb.com/html/2014-11/18/content_183333.htm

  《国家威胁》读后感(二):国家威胁

  中午在书城逛了逛,拿了这本白鲸,因为网格本也有这本书的缘故,上个月并没有买,今天想想还是买了。展览馆的书打四折,然而我喜欢的出版社并没有什么诚意,拿出来的都是些通俗读物。于是坐在这里吧这本国家威胁读完。

  每一个男人孩提时代,都幻想过打仗,成为英雄,如果看过詹姆斯·邦德或者谍影重重,又会幻想去做个间谍。作者小学开始给中情局写信自荐,二十出头得以加入中情局非洲部工作,9.11前夕加入反恐部门,反恐战争爆发后前往阿富汗指挥同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情报战。

  中情局海外情报官员最重要的工作是策反,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对象,同联邦调查不同,他们时刻带着现金准备收买任何可以收买的对象,到乔治布什时期,他们获许刑讯逼供,而奥巴马反对这样做,中情局付出了代价,但是今年的大选,这些间谍给了奥巴马和希拉里沉重的一击,奥巴马愤怒的宣称要解雇中情局局长

  911之后,情报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不得不调整他的外交策略,因为敌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无人机开始走向舞台,在发现拉登,而被告知巡航导弹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发射后,他们开始给无人机配置地狱火导弹,十年后中情局获得情报,中情局局长说服奥巴马签署命令,没有通知盟友,海豹突击队历时45分钟击毙本拉登,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突击行动。

  孙子兵法有句话,以正合,以奇胜。奇很多时候指的就是情报工作。

  《国家威胁》读后感(三):全民皆兵?

  想知道CIA是干嘛的吗?看这本实录笔者Henry Crumpton记录了他的传奇经历。从中情局秘密行动部到反恐中心到国家资源司,最后成为反恐协调员直接为赖斯工作,享受大使待遇讲述了自己从非洲刺探情报到指导阿富汗战争,从幕后到台前的工作经历。书中最后探讨未来战争的新模式。尤其是对付恐怖主义分子,不再是传统的国家对国家的形式,正向非国家行为转变,以及全民皆兵的战略部署。虽然书中对伊拉克战争一带而过,还是能看出对于伊拉克拥有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支持恐怖主义只不是美帝强加与捏造出来的借口事实。但更让人担心的是科技的进步对谍报带来的影响,以及掩盖在商业往来下的间谍活动。不少大学教授、500强CEO都是CIA或国家资源司的线人。美国已经把触角伸向全球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隐私攻击你的账户简直易如反掌。题外话,这本书有点黑FBI的感觉,说的他们都跟蠢货一样。还有,我力挺斯诺登!

  《国家威胁》读后感(四):情报的主宰

  作为一名优秀的情报人员,克伦普斯在他的每一个职位上都取得了非常优异成就,而这些职位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行动,是在他指挥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的那场战争。

  情报是战争的主宰,没能完成情报搜集的军队,将会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遭到敌人情报误导的军队,将会走入自杀陷阱,可以说,在先行情报战中的失败,几乎已经注定了之后实体战线的失败。只不过,在过去的时代,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情报获取的工作极其困难将军们有时不得不冒着极大风险,将部队派遣进未知的战争迷雾之中。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拥有如此之多的高科技侦查和信息传递、整合手段,这些情报手段实际上已经昭示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

  克伦普顿在本书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种新时代的战争,他以这种方式,在阿富汗的战果完全配得上在世界战史中专记载一章,在侦查技术与空中火力的支持下,仅仅动用了110名中情局特工和300名特种部队队员,在不到三个月里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大部分军事指挥人员。在这场行动中,准确及时的情报与快速反应的空中火力成为了重要性超越一切的因素,而反恐战争的形式早已超越传统国家和政府框架也显露无疑。

  但是,这一伟大的战例却并没有被美国人自己所认真学习,中情局获得惊人成功的准军事部队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却遭受排挤和解散,如果说四年换一届的政治当局在这件事情上的无知偏见是美国维护民主政治所必须的代价,那么传统军方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就完全是由于不思进取和门阀私心

  拉姆斯菲尔德又一次证明他是个彻底的丑角,在几乎每一本美国政府相关人士撰写的书籍里,只要有这个人出场,你就能看到他的固步自封自私自利——如果在行政官员那里,这种缺陷还仅仅意味团队合作的困难,用新时代的专业人士的眼光去审视,你看到的就是巨大的渎职和严重的低能。

  这个人依然生活在20世纪的战争的梦境中,而且为了让自己的白日梦成真,他不惜捏造证据、进攻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的伊拉克、造成双方毫无意义的死伤,并且在花费两千亿美元之后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给美国树立了更多的敌人。

  唯有准确的情报和准确的事实才能决定战争的目标和方式,而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生活在幻想中的愚者在这两者上都大错特错——同样的事情实际上在越南已经重演过一次,当年就是美国军方排挤了中情局与绿色贝雷帽,摧毁了他们本来行之有效的策略,然后以自己的无知、傲慢自私局面搞得一塌糊涂。在伊拉克无事生非、以及在阿富汗故伎重演之后,他们犯下的完全是相同错误美军与自己在当地的盟友完全隔绝,无论收集还是处理情报都水平极低,士兵们再次被他们无能高层指挥官们扔到了战争迷雾当中,找不到敌人在哪里,却无谓地成为别人的活靶。他们没有获得在越南相同惨败的唯一原因,不过是这次的敌人背后没有强大外国支持。

  以白日梦干涉世界者注定留在耻辱柱上,而头脑清醒者无论在哪里都能取得惊人的成就,除了这场战役之外,作者在这本书中关于其他职位的描述,同样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中情局对外的线人招募、联邦调查局国内执法模式的特点、与民营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新型技术在情报工作中日益占据的重要地位。即使在经过中情局的防止泄密审查之后,这本书还是能让我们看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克伦普斯的上级曾经说过一句话,“秘密行动是政策的女仆”,不过,就像现实中许多时候那样,女仆有时候可要比她们的主人头脑清醒得多呢。

  《国家威胁》读后感(五):还原间谍本来面目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谍影重重》和《碟中谍》系列电影,那是我们最初了解间谍的唯一途径,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夸张手法还是无法真实还原谍战经历,但如果读过《国家威胁》这本书,就会更透彻了解谍战,了解这种新时代的战争。

  汉克.科伦普顿讲述自己在中情局的经历,但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而是围绕阿富汗塔利班战争的实战过程。我们所了解的间谍,都是机智聪明随机应变心狠手辣的形象,但实际是哪个间谍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有真正的人性。从兰利到非洲,从非洲到阿富汗,从阿富汗到美国务院,地点的不断变换,其实间谍并不是像电影所描绘的那样,靠拳脚动作吃饭,更多时候,间谍能立足对手大本营,靠的还是谨慎言行和聪明的头脑。

  当然这本书从侧面也将情报的价值真实反映出来,间谍们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捍卫得来的情报,这难免不让人们怀疑间谍生存的真正价值。间谍也算是一种职业,但这种职业却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甚至只能隐姓埋名,在灰色阴影苟且偷生,这样的生存方式让人很沉重、很悲哀

  间谍的生存都有生命危险,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潜伏不东窗事发。汉克.科伦普顿确实很坚强,不过,我却宁愿相信他不是一块钢铁,这才符合我们对一个血肉之躯尤其是一名无辜间谍的判断。要知道他的“伤”并不是在战场上拼搏换来的,所以也无法让伤痕——男子汉勋章这个荣誉挂在自己身上,任何一个错误都会让自己的的职业生涯遭受毁灭性打击

  我不是间谍研究专家,对间谍的生存价值了解得也不算深刻,但读完本书之后,我很清楚当间谍会对一个人造成意外伤害,甚至会让很多人对其产生反感误解。如果美国中情局还将继续高速发展下去,那么一定要将安全措施做好,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将安全系数提到最高,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才能让间谍的职业更具人性化。否则真到了危机四伏地步,间谍总不能像电影里那样,屡屡可以化解危机化险为夷吧?

  文/阿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国家威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