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篇

2018-08-16 04: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篇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 罗曼罗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1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1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一:版本问题

  2018读书清单之50 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

  第50本

  2018.08.15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2018年度第50本读物

  傅译三卷本(上中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精装版,118.3万字,1306页。

  傅译四卷本(1/2/3/4)。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3月版, 124万字,302+366+326+292=1276页。

  傅译两卷本(上下册),江苏版文艺出版社,113万字,1306页。

  关于版本

  傅译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三个个版本,一个是湖南版的三卷本;一个是北京日报的四卷版本;一个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

  湖南版本是精装版,排版不错,但字迹偏小,不怎么适合眼花的老年人;北京版排版相对科学字体大小合适,读起来舒服,但是存在严重问题;江苏版是两卷本,书厚重不说,字迹也密密麻麻的,有些章节印刷清晰,读起来不爽。

  北京日报版严重问题有两个:一是她他不分、都是他,当一个句子两个甚至三个他时,让你搞不清这个他是谁,那个他又是谁;而且傅雷先生译文里一个句子两个、三个他的情况相当多。二是名人的译名的问题严重:莫扎特居然译为莫扎尔德、门德尔松译为孟特尔仲、舒曼译为舒芒、韦伯译为韦勃、李斯特译为列兹、舒伯特译为修倍儿脱、巴赫译为罢哈、亨德尔译为亨特尔、瓦格纳译为华葛耐、海顿译为罕顿,只有贝多芬是一样的,真不知从哪里找的这么早的译本,误尽后学。

  综合考虑,三个版本相对来说,推荐湖南版傅译本。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三:卷一卷二干净利落味道

  卷一黎明篇、卷二清晨篇,干净利落比较有味道。

  罗曼罗兰对人物心理描写无与伦比,但我感觉他驾驭不了大场面画面总是简简单单的三三两两的人物,当下一个人出现时,前面的人物往往就死翘翘了,不死也跟主人公拜拜了;这也难怪罗曼罗兰成不了法国人认可的大作家。

  首先主人公是个天才,天才的音乐家,但他多愁善感,有过强的自尊心抑或深深自卑。相对祖父父亲,约翰克里斯朵夫却要复杂的多,也简单、单纯的多。既敏感,又细腻含蓄。敏感则多疑,疑人疑己,疑神疑鬼;含蓄多内向,不善于表达喜欢隐藏内心世界,有时让人觉得没心肝。因缺少家教关爱,心理状态其实不健康

  其中的人物:

  祖父米希尔,善良,也虚荣

  父亲曼希沃,酒鬼,缺少责任感,却也工于心计

  这些人物,给人感觉,都是真实生活中生生的人,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克里赫太太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她对克里斯多夫的关心真诚的,但绝对居高临下的关心;当她的宝贝女儿与克里斯多夫谈起恋爱时候,一个母亲高明策略显示出来,她小心翼翼、绝不伤害女儿,通过若无其事、随便的谈话,贬低克里斯多夫以影响其在弥娜心目中的形象,当此计策不成功时,她选择了旅游让两个青春萌动孩子分离,两个月以后的弥娜终于舍弃放下了这份恋情。这时的克里赫太太,对克里斯多夫就毫不客气了,用强硬的、居高临下的谴责口气驱逐了克里斯多夫。不能怪克里赫太太,贫穷的与富有的、门第低贱的与高贵的、没教养的与有教养的,两个人怎么终生厮守?克里赫太太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六:无与伦比的傅译本抬高了我的眼界

  卷五:节场

  在巴黎成名前的生活经历,仍然是与周边人和格格不入

  “力”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这是罗曼罗兰的本意呢,还是傅雷先生的引申与发明呢?看本书的译文,那些流畅无比的亦文亦白的锦句,这本身就是傅雷先生的创作啊。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克里斯多夫为什么总是对周边的人和事格格不入?他在巴黎的日子,又开始回想怀念在德国时他曾经激烈反对的和深恶痛绝的那些人和事。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振聋发聩:一个富家少女,也是克里斯多夫的学生,曾经对老师说: “我还得告诉你,我的社会虽然使我讨厌,可是我觉得,此刻我已经跳不出这个社会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如此的吗?

  读了傅译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后,觉得对书的要求高了,今后对书的评价,五星评价明显的少了,多数四星,三星居然不少,无意识中把其他书籍语言与傅译本做比较了,看来傅译本的标杆作用还是不小啊。

  但是,对《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该怎么评价?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内容,对罗曼罗兰应该是最多只能给四星的评价;而对傅译本的评价,应该是五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四:卷三少年篇真垃圾

  卷三少年篇,真垃圾,我认为作者处理的有些老赖的味道。

  其中第一部于莱章,主人公因为荷尔蒙发作,在草丛里居然企图强奸一村姑,要不是膀大腰圆的村姑的竭力反抗,他几乎得逞。这是什么事?你可以想,但不能做,做了就是坏蛋!还是中国先人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原迹不原心,原心世间君子!!

  第二部萨皮纳章,主人公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无所事事懒惰无比、不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自己孩子的这么一个漂亮寡妇萨皮纳,喜欢漂亮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因为喜欢,连缺点在所不惜,这个算什么呢?

  第三部阿达章,主人公与一个叫阿达的女人,第一次见面就上了床;即使这个女人肥胖庸俗自私自以为是。法国人可真浪漫,罗曼罗兰写的是德国人,其实是不是法国人呢?

  这从另一个层面,可以证明一个人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家庭关爱是多么严重的一件事。可是我们仍然不能想象,一个缺少家教的孩子就可以凭兽欲而去企图强奸一个偶遇的女孩子?而且我认为,无论对萨皮纳还是阿达,克里斯多夫心中有的那个东西都不是爱,而是肉欲。

  而罗曼罗兰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其目的可能是说:一个人内心可能很阴暗,而经过自我锤炼、自我修养、自我奋斗,仍然可以战胜自我,成为一个英雄。问题是作者描述的这样的英雄人物,怎么样给青年们做榜样?书中的所有的心理描写,段落长而且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也正因如此,其对不辨是非青少年的毒害可能更大。罗曼罗兰这样描写可能会有心理暗示,对青少年的心理可能会产生卑劣的影响。我觉得,卷三的负面的影响要远大正面教育

  梁晓声讲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羞耻感,可以提升自我,而欧洲人似乎天生缺少这个最重要的东东。

  好在面对阿达的淫乱之举,克里斯多夫尚有最后的底限,并决绝的与之决裂。可是他忘不了情欲(他以为是爱情,作者也以为是爱情),并因此开始消沉,像他的酒鬼爸爸一样开始酗酒,而他的相依为命的母亲只会叹气哀伤,什么也无能为力

  但克里斯多夫是幸运的。这个时节,他的那个身份低微的走方货郎高托弗列特舅舅出现了。这个真正的大智者一句“你好,曼希沃”(其实就是说:你好酒鬼),把主人公给警醒了。他的舅舅告诉他:一个人应当做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克里斯多夫何其幸运!在他即将沉沦之际,他的这个智者化身的舅舅出现了!

  记住,两个条件:第一,你要有一个智者舅舅;第二,这个智者要适时出现。当小众如你我一样的众生遇此沉沦时,谁有如此的好运

  从心理学角度,处于青春期的十五六岁的男孩成长,离不了正确引导,离不了家庭的关爱,更需要一个指路人,而这个指路人必须是男孩尊敬而且愿意亲近的人。

  而克里斯多夫是幸运的,他在恰当时间、恰当的地点,遇到了恰当的人:他的指路人、一个智者、他的舅舅。

  ]]}}},"M��s#�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五):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二:译本问题

  关于译本

  这是一本读来让人震撼的书。据江苏版罗新璋在序言中说: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法国的影响,这不能不归功于傅雷先生超拔无比的翻译。而法国学者称,罗曼罗兰只是在国外,才被视为法国的大作家;其实罗曼罗兰十足是个心理描写大师,法国人有英雄情结,罗曼罗兰把小人物甚至是内心有些庸俗的小人物写成奋斗的英雄,估计法国人不大感冒,由此也可见傅译本的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真理事情往往是这样,墙内开花墙外香。

  傅译本如此经典,但此后仍然有人不断的翻译出版,有意思吗?最近看到一个花城出版社的译本,翻译者记不住了,与傅译本比较了一下,情节内容完全一致不同地方,就是傅译本的华丽多彩的语言换成平淡如水的大白话了,诗意全无,读起来味同嚼蜡。这如同《堂吉诃德》在杨绛翻译以后,你董燕生再译,会超越吗?如果不能超越甚至远不及,如董燕生之流,那不是误尽后学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六):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五:卷四反抗篇对叛逆缺少批判

  卷四反抗篇:对叛逆缺少批判

  青少年时期在小城成名以后一系列叛逆行为,看不惯歌唱家、看不惯乐队指挥、看不惯观众、看不惯把他捧起来的宫廷爵爷、也看不惯当代的古代的音乐大师的所谓装腔作势,最后进入了批评界,也看不惯所有批评界的人,一个叛逆的青年所能够做的叛逆事,他都干绝了。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远离故乡逃奔巴黎。当然逃奔巴黎的过程还是蛮富有戏剧性的。

  写的真正好,我觉得是傅雷先生翻译的更好,好多段落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无比。但问题是,青年时代的这诸多看不惯,其实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成熟表现,而作者似乎缺少一种批判的态度;我感觉有点点批评,但欣赏的态度要远远大于批评。这样的书,给叛逆期的青年看了,会好吗?我怀疑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七):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七:卷六安多纳德 最好的平民奋斗篇

  卷六:安多纳德 最好的平民奋斗篇

  罗曼罗兰超级强大的叙事、写景、心理描写能力,傅雷先生超强的汉语文学功底,让这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可赏性。但是,罗曼罗兰过分的利用了他的这个能力,在情节安排上往往不免拖沓与卖弄。比如这篇“安多纳德”。

  从家族开始,写到祖父创业为人、生活社交方方面面;然后是父亲耶南的面面俱到的方方面面,然后耶南太太,然后儿子奥里维,最后才是安多纳德,等到安多纳德成为主角的时候,已经二十多页过去了。这让人想起国人的某些领导作地方政府报告,到文字的20多页还没有讲到主题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作者的超强的文学表达能力,这每一个叙人叙事的篇章,都非常优美而耐看,只是感觉与主题不太相干罢了。

  这本书真的可谓百科全书,有人的出生、有成长(形形色色角色)、有死亡(祖父、父亲、舅舅、苏兹、耶南、耶南太太以及安多纳德,各人的死亡方式与情节各不相同)。

  银行家耶南被骗破产自杀以后,耶南太太带着一双儿女(女儿安多纳德、儿子奥里维)到了巴黎,然后曾经锦衣美食的一家人受尽人间白眼,尝尽世间冷暖;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如果是他们的亲戚,一定会比那些亲戚做的更好吗?这不就是社会再普通正常不过的人情吗?此后,真的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人还真没有受不了的罪。那个曾经不知人间冷暖的耶南太太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历尽辛苦磨难劳累到死。原来不知忧愁没心没肺的姐姐少女安多纳德担当起养育弟弟重任,在弟弟巴黎大学即将毕业成人之际,积劳成疾而死。耶南太太、安多纳德面对绝境洁身自好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足以催人泪下

  我总觉得在对待安多纳德的死亡问题上,罗曼罗兰过于残忍,几次眼看就与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相遇了,结果就是不能,至死也不能。这,的确太残忍了些。

  奥里维读中学成绩一直很好,但是面对考试,由于心理素质严重不行,睡不着觉、紧张的不行,发挥严重失常,结果第一年没有考取大学。这说明,孩子平时好的基本功固然重要,好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发挥也同样重要。

  《安多纳德》这一篇足以单独成篇了;罗曼罗兰这本书的每一卷都可以单独成篇;这篇应该是最好的一篇,最好的平民奋斗篇;的确不愧大师级人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