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在印度住了五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6 04: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的读后感10篇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是一本由(美)米兰达·肯尼迪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读后感(一):我觉得,我就是吉塔的另外一个分身。

  作为记者,米兰达没有写她是如何深入纷乱事件中心,写地动山摇石破天惊新闻故事,太好了。沉厚的政治政策,不是我喜欢的。她写的是不会在新闻报道出现的小信息,不管是乱糟糟的街道贫困人们狡黠的小商贩歧视女性外国人的印度人,听上去一点不好吃的印度菜,这些都让我喜欢得很。

  而吉塔的故事贯穿了整本书。我可以说她是遇到吉塔之后开始深入接触印度女人们的么?

  吉塔很矛盾,一方面想自主自由,一方面有又迷恋传统文化带来的温暖。其实每个从小镇农村走出来的姑娘都是这样,自己的根和自己的成长朝着两个不同方向拉扯,尤其是在婚姻爱情观念上。我很同意不以结婚目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啊。网站上相亲的那部分好玩。话说这书的翻译语言水平不错

  中国婚姻很多方面还是跟印度很像的,比如女人一定要早点人生孩子,听从婆家的,保持婚前贞洁之类的。不要以为中国经济发达了,改革开放了,大家就突然很开放了。很放得开的地方和人都有,但是保守的地方比如我家乡还是大把的。

  比较起来,我为我自己感到庆幸,起码就算我不嫁人,也不会影响家族里面的其他女性。而且男方不好意思女方嫁妆,而自己不出钱。虽然被人探听隐私也是很寻常事情,但是好在我可以离开那个小圈子,在比较大点的城市居住,让我的私生活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在印度,那些压在女人头上的东西还是太沉重了。吉塔算幸运的了,虽然她有点脑子糊涂,但是依旧不失为可爱的印度姑娘。

  不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印度的很多方面。米兰达也是很能描述一个女人外国状态的,不管是反省自己的性格薄凉也好,趾高气扬也罢,甚至发现成长的方向速度一样而与女性朋友的关系变淡,我都能真实感受到她的无奈。敢于在书中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分析的女人,真棒。

  这本书其实是适合女性阅读的书,虽然里面和印度梵乐瑜珈灵修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通过这么一场异国之旅,米兰达确实成长了,这种心灵上的变化正是可喜可贺。包括我也变化了,我突然意识到生在中国正是太好了。

  :宝莱坞电影万岁啊。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读后感(二):管窥印度

  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中,自然流露出了作者及其家庭生活态度,那种“四处游历”,同时十分节俭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是我所非常喜爱的。

  这本书远远算不上引人入胜精彩绝伦。但它也自然流畅展现了一个外国人在印度的生活,很可以由此管窥印度的社会与文化。对于喜欢印度文化、对印度社会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如若不是,不读也罢。

  能这样子到一个地方生活工作几年,也是我心之所向。这种程度的体味下所描述的印度社会,远非一两个月的“深度游”可比。

  “生活在别处”有多个层次,我们尽力而为吧。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读后感(三):关于印度种姓、婚嫁服饰的书

  认真去读的第一本关于印度的书。翻译地道流畅,断断续续一周多时间看完。

  作者自由主义的生活态度非常理想化,也许是目前22岁的我最喜欢的自由。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中,了解了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和婚嫁习俗。不得不在印度本地人的反复劝说下请仆人在家里干活,家里高种姓(婆罗门种姓)的仆人可以进厨房清洁卫生,而“碰不得的贱种姓”只能清洁厕所、丢垃圾,这就是最好的印证。

  尽管受全球化思潮影响,尽管有着先进教育水平,印度人的守旧一如既往。男权主义洗脑,女人心甘情愿听从丈夫安排。未婚女性不得与除了家里人外人交际,在传统家族里结了婚的女人甚至在外面不得露出脸颊新娘需要放弃自己的事业,与婆家同住,忍受婆家的苛刻要求繁重家务。甚至在婚前少有开明的家庭允许新娘和新郎亲密行为

  吉塔始终处于矛盾的边界线上渴望新式的现代化生活,期待自由恋爱的方式反对包办婚姻,有自己的工作,可以在大城市独居并且独立。但是又在内心认同包办婚姻的好处,想让父母帮自己认清男方,认同结婚后只能住在婆家,别无选择。同时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大逆不道,甚至如果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人亲密都是不可饶恕的。

  吉塔的观点很矛盾很分裂,却也是目前中国年轻人挣扎。渴望闯出来自己的天下,渴望不受拘束安排多少岁做什么事,却日益被家里人洗脑要过上安稳的生活,要做家里人期待的样子。最后会迫不得已,在自己的理想家人的要求之下,选择一个折衷。

  街上奇形怪状乞丐气味繁杂难以忍受的街道、嚼着槟郎嘴巴鲜红的印度人、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横冲直撞的嘟嘟车,这些留在脑海挥之不去,就像是一次虚拟旅程

  这本书让我对之前的疑惑有了答案,之前一直想知道印度人什么时候穿传统服饰,什么时候穿现代服饰。印度的现代化城市允许现代服饰,女性完全可以在公众场合露出胳膊和腿,精英阶层更是完全接收西化服饰,但生活中舒适方便,也会穿舒服的旁遮普服。

  而在劳苦大众当中,“暴露”的西式服饰绝对不能被接受,人们一般会穿宽大舒适的旁遮普服,在正式场合穿纱丽。面料和做工因价格而异。

  而在婚礼这些正式场合,几乎所有印度人,不论身份如何,都会穿华丽、穿脱不便的纱丽。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读后感(四):印度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才看完了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和电影里不一样的印度,帮助我了解到印度电影里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让人想了解到更多关于印度的方方面面。初读时觉得字真的好多也很平淡,读到后面会感觉想要去深入了解作者在印度生活还会经历什么事,读完整本书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想,这五年里似乎作者的生活没有很大的转折,只是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但感觉她好像又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什么,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

  书中真实的描述了印度的人、种姓、阶级、印度社会道德、社会发展走向、生活习惯还有婚姻等等很多发生在作者身边的事。

  这本书里的内容我觉得有点像很精彩日记,看到印度社会根据种姓来分地位高低,以及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冲击,婚后在婆家的生活枯燥,与婆家人勾心斗角,感觉在生在中国真的是十分幸福

  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好像去印度看看啊。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读后感(五):印度-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如果印度是一个男人,那我和他的感情就太不健康了,真的,他专制残暴,令我怒火中烧。有时在骄阳似火日子里,经过了一天的挫败之后,我觉得这块土地在吸我的血,抽我的髓。可每每清晨和印度一起想来,我又成了一个初浴爱河的少女。”

  我犹记得从印度过境后的那种感觉,就好像要和热恋的情人分开一样难过。我在蓝毗尼的寺庙里休整的日子里,恰好遇见另一拨从印度过来的人。印度这个地方很奇怪,有点佛眼看人间是佛,鬼眼看人间是鬼的感觉,印度大抵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禅堂住的两个女生问及我关于印度的事情,印度,在我眼里是一个充满爱心美好国度,当然它也有肮脏一面。另一拨从印度过来的人却将印度批驳得狗屁也不是。

  印度,对我来说,是一个精神自由的国度,有点心灵相通的意思。你去那里就瞬间会知道那里到底是不是你的菜。妹尾河童不是也说过么,去过印度的人分两拨,一拨是去了还想去,并且一去再去;另一拨是死也不会去!

  我想我属于前者,我想米兰达也是,甚至她在那里生活了五年,体验到了一个印度土著才能体验到的经历。米兰达的这本书我很喜欢,是少数几本我所喜欢的关于描写印度的书籍。我喜欢它的真实,看书的时候总是觉得会被印度辛辣气息呛到。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前世或许是个印度人,每天清晨在恒河水里沐浴,做普迦,晚上就坐在河坛的台阶上看远方河上的灯火明明灭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