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4: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10篇

  《十一个我和城堡》是一本由〔美〕安熙龙(Robert B.Oxnam)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一):人群里有天使就有魔鬼

  友人推荐我听陈绮贞的《朋友》。

  心里住着一个小孩 一个垂死的老人

  一个情敌 一名伤患 叛徒 胖子哑巴

  淫秽的诗人 奸商

  还有许多失业的游民

  她用民谣歌手特质嗓音向我们娓娓道来一种随心所欲生活,你想如何过,你便如何;你想成为谁,你便是谁。我以为这是很棒的生活体验,每个人渴望日子丰富多彩刺激非凡。当你是富翁时,你向往过一天乞丐的生活;当你是王子时,你希望自己是一个贫儿;当你蓦然老去时,你但愿回到童年……我甚至天真地认为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生活。

  可当我过完《十一个我和城堡》时,我真的被吓了一跳。我发现我忽略了人的复杂性。你的心里可以住上小孩儿、老人、诗人、奸商,或者某个你向住已久的身份。但是如果你完全对他们何时出现有把握的话,你过的便不是随心所欲的生活,而是被各种人格挟持的生活,就像本书的作者安熙龙。

  提到安熙龙,可谓大名鼎鼎。他是老布什、小布什和比尔盖茨的资深顾问中国问题专家。因为各种人格在身体失控,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这是种精神疾病通俗点说就是人格分裂。一般来说常见的是双重人格分裂,而像他身上有十一种人格的多重人格分裂症颇为少见,目前医学界也未见完美治疗方法

  这本自传体的小说《十一个我和城堡》显得尤其珍贵,更令人赞叹的是安熙龙写作勇气。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精神病,何况一个社会名流。他的坦诚来源于他的痛苦和与病魔斗争的勇敢。精神疾病现在已经成为了严重社会问题。他说,“如果这书引出的问题比它回答的问题还要多,那我们就认为它达到目的了……我们希望你们作为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问,不仅思考那些关于我们和我们的故事的问题,还思考你们自己以及所有人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的问题。”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座城堡。安熙龙在三十八岁时已经被任命为亚洲学会会长工作压力巨大。就在那时,他开始酗酒、暴食、易怒,甚至发生过偷窃的行为。有时会出现选择性失忆。藏在他身体里的十一种人格逐渐地浮出水面露出真实面目。先是“ 主导人格”鲍勃,接着是汤米、罗比、鲍比、罗伯特、女巫、图书管理员宝宝、万达等等。对于外部,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掌握不同局面,而在安熙龙的体内却不断“争权夺势”。有时是坏小孩鲍比,有时是好小孩罗比,还有授意惩罚别人的女巫,执行惩罚的罗比。想来可怕,人格分裂就是要把一个完好的城堡分割成一个个房间,有点像军阀割剧,每人要掌握一段自我的时间。所以,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行为奇怪的安熙龙。很多多重性格形成是由于童年创伤。为他治疗的史密斯医生说,他的身体里有十一个人格,两座城堡和可怕的童年创伤。

  我们经常戏谑地说自己或嘲笑人人格分裂,可那取决于我们到底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件困难事情,你不知道你的身体里住着多少个自己。安熙龙最后的治疗方法也是合并相近的人格,试着让无法合并的人格和平共处。由此我想到了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相处,如果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的话,我们无法合并,无法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别人的。那么求同存异便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如今人人都想当意见领袖,争取话语权,引导舆论导向结果最终遍体鳞伤的就是这些领袖们。没人能把所有的人格统一啊,人群里有天使就有魔鬼!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二):打开心中的城堡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关于心理方面文学影视作品,在“心理系”的诸多类型中,尤其爱看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那一类。不过呢,要说自己爱好心理学、喜欢探讨这类人的心理状态的形成的原因并想要深入研究的话,那是在往自个儿脸上贴金,真正吸引我的是作品中主人公转换的人格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危险与难以捉摸的迷离,以及在观影、读书的过程中,猜中某些谜底满足感。直至阅读这本书之前,多重人格障碍(也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危险性,在我的意识里,只不过是作家导演们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更吸引人而进行艺术夸张而已。罗马共和国末期某位哲人曾说过一句话:“同一种东西,对某人来说,是食物,而对其他人来说,却是毒药。”当我乐此不疲地沉迷于文学作品中那变幻莫测的人格所引发的千回百转的故事情节时,那些患了多重人格障碍的人,正被病症困扰,他们像是被摔裂了鸡蛋,每一片都是真实的,但却又都是不完整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一团糟。《十一个我和城堡》的作者安熙龙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阅读《十一个我和城堡》之前,我是有几分疑惑的,以我对此病症的有限的了解,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其分裂的人格出现时,主人格一般来说自己并不知道,作者如何能将分裂出的十个人格的特性与行为举止呈现在读者面前呢?渐渐深入的阅读让震惊取代了我无端的猜疑。那是一种我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安熙龙是美国作家、演说家,中国问题专家,曾担任比尔·盖茨、巴菲特、老布什等人的顾问,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人生背后却拖着沉重阴影,安熙龙用他的亲身的经历以及他的治疗医生的记录和转述,写成了这样一本书,向我们展开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座幽深的中世纪的城堡,城堡里有房间、有阁楼、有地牢,城堡外有花园、有围墙,分裂的人格分居其中,他们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都不一样,除了主人格之外,分裂出的人格还彼此认识,并有不同程度的交流,他们会为了某种目标达成协议,也会因彼此意见不和而争吵。有时候,他们还会冲出城堡,取代主人格。他们的出现,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但这种原始的本能不会考虑这样的保护会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正常化,安熙龙决定接受治疗,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目前来说,设法整合他们似乎是比较有效疗法。治疗多重人格障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找到病根,多重障碍人格患者,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安熙龙属于后者,而后天患者多数多重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是源于童年的创伤,将已经深埋的伤痛挖掘,就好象是将结痂的伤口重新撕开,过程痛苦而漫长。在安熙龙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各具形态的分裂出的人格,他们看起来非常真实,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任务。在《十一个我与城堡》的自序中,安熙龙把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分裂的心灵比喻为童谣书中一只从墙上摔下来的一只人形倒霉蛋”,把一只摔碎了蛋拼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说服这些保护欲极强的人格乖乖地“合并”,需要耐心技巧。有许多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电影,主人格在于分裂人格的斗争中,总是以两败俱伤收场,而安熙龙在医生史密斯的帮助下,成功地将十一个人格整合为三个,这对于作者与读者来说,都是个好消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一个让人暂舒一口气结局。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重要意义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三):天使在左,魔鬼在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城堡,天使在左,魔鬼在右。在那样的一个城堡里,能够让世人认识到心里的脆弱。复杂和可恢复性,以及追求内在完整的无限价值!在世人面前风光无限的作者安熙龙内心充满苦难混乱,直到结实了史密斯医生,他才发现这一切竟源于多重人格。说起多重人格,人们不由的会想到这样一个词:精神分裂!而这本书更是夸张,因为在本书中,读者将会遇到是一种人格!

  这样极度分离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跟随者罗伯特的叙述,十一个种人格的分别自叙,让这个内心极其复杂的患者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故事的真实性在漫长的质量过程中和史密斯的资料和记录中会展现。虽然书中是个极其夸张的例子,不过依旧有人患上“正常的人格多远化”,这种多元化人格之间并没有记忆屏障。只是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而现实中你的另一种性格或许正潜伏在你的身体里,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这本书会给曾经历过虐待和分离症的人产出共鸣,也会让读者更多的了解这样的这样多重人格障碍的人。这样有着多种人格的人在精神上有着很大的痛苦,而更痛苦的是他们必须承受后果,承受另一个自己做事情后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或许会带来毁灭性伤害

  在书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行为奇怪的安熙龙,他有着多重性格。为他治疗的史密斯医生说,他的身体里有十一个人格住在城堡,这种形成是因为可怕的童年创伤。通过这样的一本书,作者试图在希望,信任关爱基础上重建自己的人生。城堡里面可能像一个迷宫,住着不一样的人,并且他们为怎样去塑造和整合这个自我而争论不休。而逃出城堡,到达阳光照耀草坪,在那里没有是主导人格,他们都是平等的。书中,作者得到了家人、朋友和医生的支持,而这些支持给了他希望和信心,也许多次在自杀和自虐上伤害自己的作者正是因为这些支持得到了帮助和力量,能够让他最终能够缓解自己的症状改善自己的生活,重新出发。在现在的社会中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类的疾病也不断的出现着,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身处的社会里面,似乎“精神病”是一个不能被提起的名字,一旦扯上关系,就会受到歧视和冷眼,而在需要帮助的人群的身上,这无疑是更大的压力和伤害。而这本书让让读者在了解作者,增加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会让我们对于这样的患者给予更对理解关心,也让天使和魔鬼的左右试患者最终回到了完整内心。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四):序:分裂的心灵,同一颗心

  活了六十多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和童话故事中那只从墙头上摔下来的人形“倒霉蛋”亨普蒂•邓普蒂同病相怜小时候,我常常翻开童谣书,看着矮胖矮胖的亨普蒂•邓普蒂得意扬扬地坐在墙头上,打扮得好像要去什么十九世纪的伦敦绅士俱乐部似的,一副与世无争模样。书中只配了一张插图,还是亨普蒂•邓普蒂坠地前的模样,至于它吧唧一声掉在熙熙攘攘马路上后会成什么样子,读者就得自己去想象了。或许这个故事是在取笑那些自命不凡的英国商人,又或许是提醒我们要牢记骄兵必败这一至理名言吧。

  其实我并不怎么关心亨普蒂•邓普蒂坠地前的快乐模样,我总是在想它坠地后的情形:摔得稀巴烂的蛋黄,流得到处都是的蛋清,还有散落各处的蛋壳碎片。虽然知道不太可能,但我还总是想着,国王人马能不能想想办法,把摔碎了的亨普蒂•邓普蒂再给拼凑起来。

  我是说真的,我绞尽脑汁地想啊想,毕竟,我知道你们并不真的需要那些蛋黄和蛋白,但有没有办法像我见过的复活节“吹蛋”那样,把那些蛋壳碎片给粘起来,让亨普蒂•邓普蒂获得重生呢?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当初我为何那么在意亨普蒂•邓普蒂。MPD(多重人格障碍)也许就可以被称为“亨普蒂•邓普蒂综合征”,但今天的精神病学家则把它叫作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一九九○年,我接受了一位杰出的心理咨询师杰弗瑞•史密斯医生的诊断,才知道自己患了多重人格障碍。随后我又见过好几位分离症方面的专家,但主要是以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身份接受个案研究访谈。但必须强调,我并非多重人格障碍方面的专家,也不是什么心理咨询师。我对这种障碍的了解都来自自己的经历,来自我被确诊后读的几本书,还有史密斯医生的见解

  我叫罗伯特。在这本书中你将会遇到十一种人格,我就是其中之一。这十一种人格会时不时地作为某一个人的一部分出现,这个人的正式姓名叫“罗伯特•布隆利•安熙龙”。从表面上看来,“安熙龙”的表现相当出色:不仅是中国和亚洲问题专家,出版了有关中国的小说与非小说作品,还曾担任过亚洲协会的会长,眼下还是亚洲历史及当代事务教授

  但这并不是重点。我得把话说清楚:这并不是“安熙龙”的自传。这本书并没怎么关注职业生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荣辱成败等“外界生活”。它并不是要描述“谁对谁做了些什么”,而是要表达多重人格障碍背后,我们的内在体验—惊人的发现、艰辛的治疗,以及一生挣扎

  对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而言,“我”和“我们”这样的代词真是让人头疼。还记得之前跟各位说过我原本有十一种人格吧,现在我可以十分骄傲地说,我们已经通过一个“整合过程”,把人格数量缩减到了三个,分别是罗伯特、鲍比和万达,我们共同决定要写这本书,还为怎么写这本书制定了一致的规则。

  既然我是三个中最坦率的那一个,就担当起了讲述者,但千万别觉得鲍比或万达没什么本事,恰恰相反,他们两个都很有能力,这一点大家后面就会发现。我们还达成共识,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我们内部的分裂状况,应该让十一种人格各自发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代表了十一份自传。但同时此书也试图捕捉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内心不断的独白和对话。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生活总是充满小口角及权力争斗,之后一段时间,便有一个获胜的人格充当对外主导人格。既然我们所有的人格最终都与杰弗瑞•史密斯医生进行过交流,所以我想这本书也展示了治疗一个多重人格患者极其复杂的过程。

  当最开始鲍比和万达逼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不情愿。要向那些一生中从未经历过极端分离症的人讲述多达十一种人格长达六十年的历史,想想就够头疼的。万达不厌其烦地说好话,试图说服我:“我们其他人都不是当作家的料,但我们的故事绝对值得一讲。十一种人格寻找一个心灵,多棒的故事。”但我觉得万达的话并没有打动我,反而是淘气包鲍比说服了我。“罗伯特,你真是爱瞎操心,”鲍比大笑着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就这样想吧。你就是‘事业号’星际战舰的导航,去开发内太空最深处的领域。”

  于是鲍比、万达和罗伯特一致同意,这本书不应主要关注“外部世界”,因为那对我们大多数而言都比较陌生,而应多关注我们极度分离的“内心世界”。我们并无意破坏或保护外部世界任何人的声誉,无论他是否健在,而是想更多地探索自己所在的这个有多重人格障碍的心灵世界。

  但怎样才能让读者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有一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只能保证尽量准确地讲述这个故事,让每个人格都进行自我叙述。我们查阅了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杰弗瑞•史密斯医生所作的记录和资料,然后与回忆进行仔细的对照。此外还询问了那些与我们足够亲密、亲眼目睹过我们的多重人格的人,以核对记忆。最后,我们意识到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待你们读过之后再作判断。

  如果这本书引出的问题比它回答的问题还要多,那我们就认为它达到目的了,只要其结尾的问题比开头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就行。实际上,我们希望你们作为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问,不仅思考那些关于我们和我们的故事的问题,还思考关于你们自己以及所有人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的问题。

  在过去的七年中,我罗伯特曾向大约一百个人讲过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当然都是在保密的情况下,以单独聊天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讲述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听我描述各种人格及其内心的情形时,人们都集中精力,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他们的答复总是一样的:“我点头是因为它和我的情况一样。不要以为我也患了多重人格障碍,我没有,但也有人格多元化的感觉。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不同的是,我感觉到的这种多元化人格之间并没有记忆屏障。我只是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一个人回答得更详细:“当我很难作决定的时候,就召开一个内部委员会议。我内心的所有部分都能畅所欲言,这样我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我们整体的决定。”

  于是我想,是不是很多人,也有可能是所有人,都有多重人格呢?我认识的每个人都说,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行为。很多人说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或“面具”,这可能也说明,我的经历只不过是人类正常行为的一个极端夸张的例子罢了。

  也许所谓“正常的人格多元化”与多重人格障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多数人的多个人格并不会成为他们回忆的障碍。与此相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回忆被坚固的记忆之墙阻隔,只有打破这些屏障才行。那些“人格多元化”的常人并不会受“多重身份”的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许能更好地描述这种通常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

  因此,尽管我的例子非常罕见,但也不排除每个人体内都有这样一个多重框架。如果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能让大家更了解我们所谓的“正常的人类行为”,那我(和我们)就将心满意足,老实来讲,也就释怀了。

  对于那些曾经历过虐待和分离症的人而言,我希望这本书会引起一些共鸣。就我自己来说,最痛苦的事还不是精神上的严重创伤,而是之后必须承受一生的后果—找到事情的真相,了解它对我身体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最困难的是试图在希望、信任和关爱的基础上重建我的人生。我们内心的所有人格愿意向那些在生命中经历过同样挑战的人伸出援手。

  我们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观点会对外部的人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内心这些人格并不能判断。与史密斯不同,我们都不是职业心理医生,一直在忙着将我们的亨普蒂•邓普蒂重新拼凑起来,无法关注这些外界问题。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五):探索自我中隐藏的惊人秘密,永远为时不晚

  一位事业有成的亚洲问题专家,在过去几年一直沉醉于所谓的“瘾君子仪式”。这一仪式要消耗“两盒烟,波兰香肠,一加仑冰淇淋,一包两磅重的花生,一瓶威士忌和一盘色情电影的录像带”。他的精神科医生得出结论,他患了多重人格障碍。

  这位勇敢地承认自己患病的人,是美国前亚洲协会会长、资深亚洲问题专家安熙龙(Robert B. Oxnam)教授,他也曾是北京大学的访问教授。安熙龙教授经常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还写过一部以20世纪中国为背景的恐怖小说《朱砂》,以及一部讲述十七世纪中国历史的小说《明》。在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安熙龙教授经常就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和走向,向包括老布什、小布什和比尔盖茨在内的美国政界和商界的要人提供咨询,并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做过多次演讲,在这一领域有重大影响。

  现年七十一岁的安熙龙最新出版的书披露了自身鲜为人知的侧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和时代杂志也对此作了报导。

  安熙龙教授在而立之年就出任以促进美中两国文化,教育和艺术交流为宗旨的亚洲协会会长。在他长达十多年(1981-1992)的任职期间,该协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九九二年卸任后,他开始担任贝丝摩信托公司的高级顾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还担任BBC世界广播电台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特邀评论员。

  就在这位专家事业达到顶峰时,他的个人生活却似乎陷入了困境。一九九零年左右,安熙龙教授发现自己得了酗酒症和暴食症,并经常控制不住地发怒。他后来在回忆录里承认,当时他一周有好几个晚上都会沉醉于所谓的“瘾君子仪式”。这一仪式要消耗“两盒烟,波兰香肠,一加仑冰淇淋,一包两磅重的花生,一瓶威士忌和一盘色情电影的录像带”。

  日益恶化的状况迫使安熙龙去就诊。有一天,在对他做了仔细检查以后,精神科医生史密斯得出结论,他有多重人格障碍(MPD)。他告诉安熙龙:“我花了五十分钟和汤米谈话。他充满了愤怒。而他就在你的身体之内。”换句话说,在安熙龙身上有多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征。他后来自己发现总共有十一种之多,其中包括老人、年轻人、数名男人和女子,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彼此间很熟悉,但“真实存在的”的安熙龙却对此浑然不知。安熙龙后来回忆说“这对我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好像遭受地震打击一样。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无稽之谈。是医生耍的花招”。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诊断结果。史密斯医生由此开始帮助安熙龙梳理隐藏在他身体中的“人格特性”。

  漫长的治疗过程对安熙龙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公开场合,他继续领导亚洲协会,频繁会见政要和商界人物,从不向外界透露半点私人生活的苦恼。但在内心深处,他时时感觉到体内在发出各种不协调的声音,这些声音实际上是属于各种不同的人格。这种发自内心的煎熬对他的工作和社交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九一年,他正在为老布什总统主持一个晚宴,大脑里充斥着喋喋不休的吵闹声。他痛苦不堪地竭力想使这些不同的“人格”都安静下来。他在心里祈求道:“请安静下来,让我做完自己的工作。我们现在有重要的事情。等这些事做完后,你们再说话好吗?”可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总统的整个讲话过程中,这些吵闹声都没有停止。

  安熙龙详尽描述了他身上存在的多种不同人格。据他和他的精神科医生分析,他之所以会患上酗酒症和多重性格障碍,与他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身体、语言和性方面的虐待有直接关系。事实上,研究多重性格障碍的专家们相信儿童时代所受的虐待往往是主要原因。史密斯医生评述说:“当一个孩子处于无法忍受的状况下,他有时可能会从这一经历中分离出来,并幻想出一些能应对这些非人痛苦的人物。不久,这些人物就会成为他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

  令人敬佩的是,尽管深受多重性格障碍折磨,安熙龙教授依然尽其所能开拓和发展自己钟爱的事业。他频繁出现在有关中美问题的论坛和学术会议上,潜心于亚洲事务的研究,他推出的以个人生活为主线的回忆录也被《时代周刊》誉为“勇敢地试图解释身受(疾病)折磨的人是如何尝试走出逆境的”。

  据安熙龙教授自己说,经过多年的治疗,他已经成功地将体内存在的十一种人格合并为三种,而且这些不同人格之间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某种合作关系。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六):脑海里的伙伴们 ——《十一个我和城堡》,关于寻找光明的故事

  脑海里的伙伴们

  ——《十一个我和城堡》,关于寻找光明的故事

  每每在童话和充满童心的文艺作品里面,当抉择出现,左右为难的天使和魔鬼就会在主人公的大脑两边现身,争论不休;而对于如同吧唧碎裂在地板上的鸡蛋亨普蒂·邓普蒂一样分裂了人格中的不同部分而各自为阵的MPD(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来说,也许这样的抉择就不是一个争执能够解决的简单事件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他们常常因为不同人格表现的不同外在而给身边的人和自己的身体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酗酒、厌食或者暴食、自虐或情绪失控——而面对精神问题的恐惧和回避则可能加重这一状况,在无知或者知而面对缺失的长期路程中,他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岌岌可危……

  在作者安熙龙的前50年里,在暴食和损伤性节食、酗酒充斥的生活经历中,也许从来没有过想象能够理解自己是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他生于一个天主教上流家庭、生活美满、令人艳羡的工作和地位,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而他也一直在完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看似是压力让他作出各种离奇的事物,但事实却异常残酷,直到史密斯医生对他宣告病情,他才不得不接受。

  于是,作者和他另外十个自我一起,打开了城堡的大门,为我们揭示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历程,在与疾病和自我认知的斗争当中,去寻找光明,寻找能整合自己的内心力量并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架构的方法。

  是各个人格的对话,鲍比、鲍勃、罗伯特、女巫、汤米,他们出现,并且为怎样去塑造和整合这个自我而争论不休;是探寻过去的旅程,在内心城堡的图书馆、在诊室的谈话里面,作者和医生一起去面对寻找缘由,去找寻自我厌弃和自我虐待的来由;是重新找寻价值的旅程,或用一场勇敢的航行去让自己的灵魂自由,或努力去找寻自己事业的新的方向,或是在内心里面去解开出那些不良的压抑的枷锁,合力去温暖一个新的未来。

  在作者的充满了理性和感性双重色彩的叙述里面,我们见到了一个充满了矛盾、挣扎、沮丧、死亡、压力和骄傲的群体,却又渐渐得能够从这个故事里面,见到了再这个躯壳被分裂的人格碎片激烈却又慢慢和解的历程,后来你会发现,腰封上面那些形容作者社会成就的前缀是多么的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从那样艰难的灵魂争夺战当中成功与自我和解的例子是多么地难得。

  而除开故事本身,面对精神类疾病,随着社会化生活的增多,也渐渐地高发起来,人们开发大脑越多,大脑本身的奥秘、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复杂的可能都增多了疾病的种类,我们了解得越多,便也越发觉得我们知道得实在是太少。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等精神类的疾病,都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而在我们身处的社会里面,似乎“精神病”是一个不能被提起的名字,一旦扯上关系,就会受到歧视和冷眼,而在需要帮助的人群的身上,这无疑是更大的压力和伤害。

  在前言里,安熙龙写道:“就我自己来说,最痛苦的事还不是精神上的严重创伤,而是之后必须承担一生的后果——找到事情的真相,了解它对我身体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最困难的是试图在希望、信任和关爱的基础上重建我的人生。”书中,作者得到了家人、朋友和医生的支持,而这些支持给了他希望和信心,也许多次在自杀和自虐上伤害自己的作者正是因为这些支持得到了帮助和力量,能够让他最终能够缓解自己的症状,改善自己的生活,重新出发。书本的最后,杰弗瑞·史密斯博士为我们进行的MPD疾病的介绍和解释,以及他对病例的解析和分享,让我们能够从更为学术的方面了解到这个疾病,在增加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的问题干涉了生活,引起了“质变”,但是,当我们用一种充满敌对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也许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们,也是我们自己。与其将精神疾病与患者们视若砒霜,避之而不及,不若去面对在人类的社群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疾病,直面创伤,去寻找我们内心的光,融化那些割裂我们的冰雪,去帮助那些需要被理解、关怀和帮助的亨普蒂·邓普蒂,去拼凑起他们的碎片。

  那些脑海里的伙伴们,独一无二却又偏执和孩子气,有一天,他们会被爱连接在一起,我们包容那些伙伴,面对它们的缺点和错误,有一天,他们渐渐和解,融合,再也不分离。

  y 林怿

  2013年3月23日21:53:05

  写于履坦巷19#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七):走出阴暗的城堡

  落潇/文

  怀着很沉重的心情,欣赏完史密斯医生和十一个“我”的对话,不,不是欣赏,是经历。文中的十一个“我”,很不可思议,他们却是很优秀的一个人,而且总是在变换着不同的角色,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可怕。如果只是在看书,也许不会有这个感受。那就慢慢欣赏《十一个我和城堡》。

  十一个我,是人格的分裂;这座城堡,也并非古装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漂亮。本书采用两个人的对话来阐述多重人格的病人,如何在史密斯医生的治疗中,走出恐怖的城堡,活出阳光的人生。正如常言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找到多重人格的病灶,才能彻底的医治病人。史密斯就是如此的一位医生,他通过和罗伯特的多次谈话,逐步发现罗伯特的真正病因,通过不懈的努力,无数次的沟通,才使得罗伯特内心深处的伤疤显现在医生面前。当病人阵阵的自我站在医生面前时,治疗已经几乎宣告成功。

  正当我读此书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入院了,这是他第二次走进医院。记得第一次发病时,我去看过他。他针对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言语,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当我们踌躇不定,拿不出一个方法时,另一个朋友出现了,他是一位澳洲的全科医生。他懂得医生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针对孩子的病情,逐步的了解情况,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让孩子慢慢的痊愈。

  这是何其的相似啊。

  多重人格,来自于多重的环境。不同的环境,要求我们具备不同的外在品格。每一个类似的患者,都有一份过程不同但同样悲惨的经历。罗伯特,少年时的优秀,限制了他逐渐成长的心理。当他承受不住本不应该承受但却必须承受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逃避。多次的逃避之后,被迫的形成了他多重的人格,虽然他取得了别人眼中卓越的成就。

  在速食主义盛行的今天,像史密斯一样的医生,已经微乎其微。难怪我们感慨,罗伯特是多么的幸运。至少说,在史密斯多次的沟通之下,罗伯特不再选择多一重人格来应对治疗,而是选择了坦白和面对,拿去了曾经无数次阻扰治疗的“鲍勃”,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汤米”。当真相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会深吸一口气,感慨我们终于走出这座阴暗的城堡。

  读完此书,伸懒腰之际,脑海中依然在思考史密斯医生和罗伯特的对话。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沉默是金,时而阴森恐怖,时而笑声朗朗。从罗伯特陷入阴森的城堡,走到阳光的草坪,史密斯身上透露出的那份忍耐、稳重、执着,无不彰显出一份爱心。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爱是永不止息。正是因为爱,才使得阴暗的城堡滞留在自己身后。

  2013-4-15 晚上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八):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魔鬼

  这是一本令人惊悚的书。

  读这本书,是无意之间;但无意之间读来的一本书,却让人又恨又怕。

  不想从专业方面去谈论多种人格的事情,也无意从“非专业”的角度去说安熙龙同学作得有多好活得有多艰难而值得人景仰。

  其实没个人,心理都有魔鬼。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酒局。

  一个平时性情非常温和,连言语都怕吓着了蚂蚁的美女同学,酒高了,照着另一个女同学就是一巴掌。然后掀了桌子,然后大骂,然后在地上打滚……

  没有人能劝得住她。

  有人提出要送她去医院,有人要去按住她。都不能,她根本就疯了。

  最后,没有结局。

  两天后,她回来了,端庄文静,眼睛里有一抹淡淡的忧伤。

  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她还回请了大家一顿,深表歉意。

  还也还是喝了一点酒,一点点红酒。眼睛里有歉疚。

  半年后,她自杀了。

  “那天晚上,如果我不闹一场,我如何还能活下去?”

  她闹了一场,但还是没有办法活下去。

  因为她心里住着一个魔鬼,她没有办法做自己的驱魔人。

  《十一个我和城堡》读后感(九):极好的人格分离障碍故事

  《十一个我和城堡》不枯燥乏味甚至有些许趣味,属于那种一口气读完不需要反复憋气继续下去的书,应该属于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没有过多的医学术语,没有看到作者更多的宣泄整个治疗过程的艰涩,整个治疗过程心理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平静。

  书中开篇安熙龙强势的父亲、爷爷、母亲不禁就令人想到了家庭以及童年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安熙龙自小就形成了一套“必须要成功”的行为价值观,为了达成,以分离人格的方式摈弃了人格以及人性中所谓的坏部分(鲍比)、雪藏了童年的坏记忆(宝宝)、压抑了宣泄(汤米)、无视了个人向往以及享乐(罗伯特),而罗比人格在年少时期主导、成年时期退出后由鲍勃人格主导也正体现了“必须要成功”的行为价值观需要。

  当书中的各个人格一一呈现的时候,正让人想到,原来要成功,摈弃的需要那么多,关于我们的童趣、个人向往、愤怒、甚至记忆......也同时在看到安熙龙在童年时间就开始以分离人格的方式,在内心深处搭建了一个城堡,保护自己觉得惊讶和隐隐作痛。

  故事从层层分离到最终的不完全整合,正是追寻”我们或我喜欢什么“的过程,从逃避到面对到承认到谅解的过程,我想,最终我们还是还是像书中一样,承认我们都具有不同的人格,相安无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