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2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10篇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是一本由[美] 提摩西•加尔韦 (W.Timothy Gallwey)著作,36.80元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一):若即若离的专注的艺术

  这本是Tim Gallwey先生(中译名有好几个版本,还是用英文不会混淆)第一本书,同时也是成名之作,好像卖了200多万本。当然也以此开宗立派建立了“教练技术”这个帮忙组织个人实现更好的目标的技术。

  虽然“教练”们会主动心理咨询师划清界限,但我更想把“教练”也看成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门技术已经不温不火的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在国内经历过恶名的“三阶段”沉寂之后,教练已经发展成专业教练和生命教练两大方向,继续帮助着很多朋友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只是在技术本身上,个人感觉似乎已经和原来最纯正的Gallway先生的版本差异很大了。

  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只是因为无论当下“教练”行业如何发展,一些本源或者说核心内容还是存在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些技术或者说是思想被其他学派正在借鉴融合。基于此还是值得追本溯源,看看祖师爷是怎么做的。

  回到书本身,“本书想要说的是,在尝试掌握任何技能过程中,只是重视这些外部的指令,而忽视相关的内在技能习得规律,是不可能取得满意效果的。”

  其实很喜欢那个词,the art of effortless concentration,“若即若离的专注的艺术”。这就一语点破了教练技术最精髓部分

  这里说的身心合一,指的是“改进意识言语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我1和无意识的本能的具有自动执行功能的我2之间的关系。”或者简单说就是自我意识和身体感觉。

  而要做到那种教练的“艺术”则是“要达到‘合二为一’,需要心智逐渐安静下来。让心静意味着减少思考、算计、判断担心害怕、希望、努力后悔控制紧张注意力分散。”

  这就回到本源的问题,Gallway先生也说了,一切都是为了破除我执。“一个人从自己的限制中脱离出来所需要的是一个清醒认识,看清人类价值不能被表面或者其他武断的标准衡量。”

  这种我执甚至还包括“积极”思考和“主动”放松。“我并不认为’积极的思考’是克服’不知所措’最好的方法。”同时“设法使自己放松的瞬间,真实的放松消失了,并且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称做’设法的放松’。”

  这往往是习惯用左脑逻辑思考的朋友喜欢事情。当然如果自己觉得OK,那也没必要改变。或者说“假如一个人的自我定位没有存在危机,则在比赛中就没有问题。”

  而如果你有危机或者想达到更高的目标,也许就需要教练思想的协助。

  至于说到具体的最原始的教练技术,包括Gallway先生今天还在做的“内心游戏”归总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技巧,“抛弃评价,用图像规划的艺术和顺其自然的击球。”

  再具象化到一般步骤的话,就是:

  1、观察现存的行为,不做判断。

  2、用想象和感觉进行规划(将结果视觉化)。

  3、让它自然发生

  4、不做评判冷静的观察结果,致连续观察过程,直到行为自动化。

  如果没有接触理学或者教练技术的朋友看到这四个步骤很有可能是不以为然,也许是因为还不能觉察或者相信自己潜意识

  其实真正实操过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的每个点都不是那么容易,也许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融会贯通,而当你真正能够按照这个步骤做的话,真的会带来很大的改善

  也许这就是教练技术真正的魅力。没有批评甚至没有赞扬,只有高质量陪伴,而且一定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8-5-13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二):我们惯常的做事方法vs真正有效的做事方法

  通常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

  批评或判断过去的行为

  例子: 今天我又击出了我那的死烂的正手… 见鬼,为什么我总是错过那些容易的基本…。 上次课教练教我的那些什么都没有做出来。你们现在能很好的对拉了,而你现在比打的还不如你的祖母…。

  第二步

  告诉你去做改变,用重复命令词汇指示自己

  例子: 降低拍子,降低拍子,降低拍子。 在身前击球,身前,身前。不,见鬼,再往前! 不要甩手腕,要保持手腕牢固…你个笨蛋,再来一次…抛好球,这次高一点,然后去够它,,记住甩动你的手腕,在发球过程中不要改变握拍法。把这个球发向场地内角。 (下次我要更努力的尝试!)

  第三步

  努力尝试,使自己能够正确做到

  在这步,本我1,也就是自我的头脑,告诉本我2怎样做,设法来控制动作。这时候身体和脸部肌肉会被多余使用。 这种紧张就阻止了击球的极大流畅性和运动精确性。本我2没有获得信任

  第四步

  对结果保持分别心,导致过程的重复

  当一个人努力去执行'正确的行动'时,不因挫败而失落、或者因成功兴奋都是相当不易的。而这两种情感都会分散你的专注,并阻止充分体验发生的那些。 对努力结果的消极评判会导致下一次尝试更困难;而正面评估易于迫使自己入在下一次击球沿用同样的模式。正面和消极的两种想法都抑制了自然。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三):教练领域的开创之作

  近四十年前出版的书了(原书初版于1974年,修订版出版于1977年),以至于其中提到的放下评判、专注当下等概念,在时下这心灵领域图书满天飞,几乎人人都能扯上几句的年月,似乎也显得有些了无新意。但只是显得如此罢了。

  书的经典并不只在于作者通过教练过程发现了关于内心竞赛的真正奥秘,并且在指导人们练习时这奥秘不断被验证,更重要的是,此书出版后,教练的概念逐渐从体育界扩展到更为广阔层面,从商业潜能开发人生规划。作者以及其他许多先驱,通过他们的研究实践,在引导人类发现他们的真实潜能上不断推进,协助人们信任自身与生俱来天赋并且唤醒它,协助人们发现更为广袤真实的自我。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四):书摘 I

  当时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击球反而却能自发地做出相应的动作。所有的哪怕只是一小点进入到专注此刻的那种状态的人都会体验到一种他们都愿意重复的平静难以言表狂喜

  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对比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我们就是我们,我们并不像在特定环境表现的那么好。成绩单上的分数也许以数学方式衡量能力,但它并不衡量了个人的价值。

  我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答案出乎意料。我发现我真正想要的是克服阻碍我最好发挥的紧张心情。我想要克服让我人生如此苦恼的内部障碍。我想赢得内心游戏。

  假如他们确实努力了并且输了,那么,这就算数。这次的失败将是对他们自身水平的一种评价。现在清楚了,这种信条等同于竞争者努力去证明自己。都是在追名逐利,都是基于“一个人的自尊来自于他在与对手的比赛中的表现好坏”,这样一个错误假设前提下。

  我不是去想办法赢得比赛,而是去想方设法打的漂亮,换句话说,我在想怎么样打出一个6比0.我的理论就是我就像一个瑜伽信徒,我不关心我与我的对手打成什么样,而只是对是否打的漂亮感兴趣。很帅!我想我会打的非常流畅,非常精准,非常聪明,就像在球场上跳华尔兹。

  愤怒并不是无欲网球秘密所在,或者它能是吗?我并不是因为我的对手或者我自己而生气。我只是因为那么一种狂怒让我变的不像我自己。它让我放肆的去打球,不去理会赢得比赛或者打的漂亮。我只是去击打那该死的球而已,我喜欢那样。

  冲浪者之所以期待大浪,是因为他们看重了大浪所代表挑战。他重视浪花所带给他的驾驭浪花冲向海滩的困难。为什么?因为恰恰是海浪大小和搅动力所带来的困难,才能让冲浪者

  百分百的努力。只有当他挑战最大的浪花时,才需要他运用所有的技巧,所有的勇气并集中注意力去赢得胜利;只有这时他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实力。 那时他会进入一种超意识状态并达到自己的巅峰

  过程远比胜利本身更珍贵。当一个人意识到克服苦难本身的的价值后,就会很容易从竞技体育中获得利益

  只有他表现的像一个敌人的时候他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只有他和你竞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与你合作

  真正的竞争等于合作。 每个选手都在尽他最大努力去击败对手,但是在这种竞争下,我们不是在打败对手,而仅仅是跨越他们所带来的障碍。在真正的竞争下,没有人被打败。竞争双方都在征服对方所带来的困难的同时而获益。

  最大努力并不意味着自我1的最大发挥。它意味着精力集中,决心并且相信你的身体能够做到。它代表最大限度生理和心理上的努力。当一个人尽最大努力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进入完美的超意识状态。那时他就会和比赛融为一体。竞争和合作再一次合二为一。

  当一个人完全被他所不能控制的结果所拴住的话,他常常会变得焦虑,并且过于努力。但是人们可以控制自己为了胜利去付出怎样的努力。任何时间都可以做到。

  对于内心游戏的玩家来说,你必须时时刻刻都去努力比赛,并且去努力做好可能会关乎输赢的每一个动作,这种比赛没有结束。内心游戏把比赛者从输赢中解脱了出来,他们只在乎积累自己的知识,只在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笃定”不是说一个人看到危险就把脑袋埋进土里,而是指那种能够看穿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洞察力,以及从容应对的能力。这需要一个清晰的头脑,因为它必须是冷静的。

  冷静并不代表着漠不关心;它意味着区分真实与吠真实的能力,从而采取理智的行动。

  当你越来越少地依赖外物,你才会从不知所措当中解放出来。抛开杂念并不意味着你将失去一切(一个孩子不吮手指的时候并不会冒着失去手指的风险),它意味着我们要从对事物执着中解放出来,让自己能够控制这些情绪。比如,让守财奴焦躁不安的是对财富的执着,而不是财富本身。

  不,最重要的单词只有三个字母,那就是‘let’(让)。”比如,让它是,让它发生。虽然有时雇用是一种消极的意指,这些习语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对天生和基本模式的深度认同

  破除我执意味着让快乐本身进入你的生活,而不是如何谋划着怎样获得快乐;学习欣赏已然环绕在你身旁的爱与美,而不要总是去追逐那些你以为你没有的东西;让问题在潜意识中得到解决,同时在意识层面的作用承受压力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如何去加大提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是如何更好地认识到我们自身已具备的美。在我们开始认识并欣赏本质上的自我时,我们便可以通过让它简单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证明酝酿在自身已久的美以及真正的能力。

  任何声誉无一例外地垂青第二自我并非第一自我。

  无论是网球还是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我都发现如果你将自己视作一课大树种子,那将是非有用的,因为我所有的潜能都蕴藏于我自己的身体,切不可将自己视作一座死板建筑物,因为我随时都有故事养料添加到自己的阅历成长之中,不断大幅提升自己的高度,而非一座呆板建筑一成不变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五):【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1打球时其实是两场比赛,一场表面,一场内心

  2目标是:

  a放松的同时专注

  找到根本上的自信,不是来自于评判而是来自于投入享受在过程中

  c放下执念全力投入

  3视觉图像(镜子前)胜过语言

  4下达指令的自我一,执行指令的自我二,自我一常常不信任挑剔自我二,因为我们从小被质疑,评判从小小一个球上升到整个人生

  5避免评判:想象一个种子种在土里,长出一个幼苗,对待种子的态度对待自我

  6给自己真正的信任,才会发生奇迹

  7三种达成信任的方法:

  把期待的结果图像化,不用自我一刻意参与(给他事情干,比如盯着网球接缝处),扮演超级巨星(想象自己是费德勒)

  8改变旧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不与旧习惯作斗争直接创造新习惯,新凹槽:不带评判的观察,描绘期待的画面,信任自我二,观察变化与结果,小心个人满足感

  9真正的身心合一的感受秘诀是不要去思考

  10也可通过控制呼吸控制自我一

  11其实每一次比赛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比赛

  12竞争压力太大时要么拼命竞争,要么逃避竞争

  13放下竞争心:想象你是在玩冲浪,当风浪大时你会感谢它,每次你都在和过去的自我竞争,让自己更强激发潜能

  14当你把对手或者考验看做台阶时,通过人格完善,身心合一的程度来评判时,人生将充满乐趣

  15这本书其实讲的是我们不断被评判长大,很难就成为一个身心合一的人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六):不努力就能成功吗?是的!

  我们常常觉得,学习、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达成目标的。从小我们常听到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这种励志名言。于是,“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这一信念,就牢牢的植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了潜意识和人生信条。如果今天我要告诉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呢?其实我们真的可以不用费力,就能轻松地达成目标。而这种能力,是我们一出生就携带在DNA里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努力,“努”这个字上面是个奴,下面是个力,感觉是要很费劲地驱使力量做某事,这种状态下心理感觉是很辛苦的,我们要跟自己的力量抗争,奴役它为我们做事。我们主观上觉得某件事情是对的,所以用自己的头脑来克服懒惰或者拖延,用意志力来强迫自己坚持。当然,这里说的“不努力”,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什么行动都没有,目标就会自动实现。而是我们轻松愉快的行动,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完全无需动用意志力来对抗消极情绪。

  提摩西·加尔维的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到“不努力”地实现目标。加尔维是美国著名的网球教练,与其他专注技术训练的教练不同的地方是,他还很关注运动员们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加尔维甚至认为,顶尖体坛选手的的比赛,胜负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选手自己内在的较量,而不是和其他选手的比拼。由此,他也成为了美国运动心理学的第一人。这本《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也入选了全球50部励志经典。

  加尔维在书中主要探讨的是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但是这种方法,其实可以被我们用到各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自己。我们的身体里其实存在两个自己,一个是自我1,就是自己的头脑和意识,另一个是身体和潜意识的自己,也就是自我2。作者认为自我1是负责下指令的,自我2是负责执行指令的。他们的关系怎么样呢?其实自我1并不信任自我2,所以总会在自我2行动的时候,不断质疑指责,这种关系的不融洽就是做事低效费劲地根源。如果可以让他们关系和谐,就能够轻松“不努力”地达成目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要如何促成他们关系的和谐,达到身心合一。第一步不带评判的观察目前的行为。认真观察自己目前的情况,同时也要仔细观察要学习的东西。第二步清晰的描绘出期待的结果。第三步,顺其自然,信任自我2.第四步,不带评判的观察结果,继续学习和观察。我们来仔细说一下每一步要怎操作,和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流程,我们可以看看婴儿学走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用婴儿来举例子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甚至不用大人主动去教,孩子就能学会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但是随着我们年龄渐长,学习技能和语言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费力气,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用错误的方法学习,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先来看看婴儿是怎么学走路的。一般在学走路的时候宝宝还不会说话,那么她学习的方式就是观察,模仿,完全无需大人语言上的教导。第一步,观察。宝宝会观察他身边的大人们是怎么走路的。第二步,清晰地描绘出结果。宝宝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个画面,就是站立的人是什么样子,走路,迈出每一步是什么样子。特别重要的是,宝宝这会还不会说话,所以文字或者语言对他不构成什么影响,他只是需要观察想象一个画面就够了。第三部,信任自我2,就是信任自己的身体。这对宝宝来说,是天然就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因为她的自我1还没有强大起来,根本没有产生自我评判的意识,当他跌倒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还没有植入这种负面的评判意识,所以他的自我1不会去指责自我2,这对成年人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第四步,不带批判的观察,继续观察学习。孩子在一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难免会跌倒,这种跌倒不会造成宝宝对自己的指责,她会看看自己哪里做的和大人不一样,然后调整一下,作下一次尝试。而大人在学习中会怎么样呢,当我们自己学习新的东西时,动作难免会不标准,这时候内心就有一个声音跟自己说,这样做动作是错的,自己怎么这么笨呀,怎么就做不好呢,这种自我评判,就是自我1发出对自我2不信任的信号,这种信号造成了自我1和自我2关系的恶化,自我2在下一次做出尝试的时候,也会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肌肉僵硬,导致结果更糟糕。这时候,自我1又会跳出来指责自我2,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努力了,怎么还是没得到好结果,还是这么辛苦呢。

  接着我们再说一说这几个步骤起作用的原因。第一步和最后一步都是观察,第一个观察是观察我们学习的对象,最后一步的观察是观察自己和目标的区别。观察为什么重要,想一想狼孩就知道了,被狼养大的人类,因为她的观察对象是狼,所以狼就是她的模仿对象,最后她就学会了四肢爬行的走路方法。所以设定一个好的观察目标是很重重要的。第二个重点是,想象一个清晰的描绘出结果的画面。为什么是画面呢,因为这就是自我2,也是就我们的身体和潜意识的母语,我们要和自我2沟通就要通过画面这个母语来告诉它怎么做。,而不是用语言来下达指令,这样自我2是听不懂的。这一点其实和著名的《吸引力法则》是一样的道理,吸引力法则里用到的“视觉化”的方法,就是这里说的清晰描绘结果的画面。就是用画面来告诉自己的潜意识,来和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第三点,就是信任自我2。这一点是整个方法中最困难的一点,因为我们头脑里冒出来的自我指责,就是我们不信任自我2的表现,我们又很难控制住这种声音。解决的办法就是“专注于当下在做的事”。不要让思维去回忆过去的事,无论是好的或者坏的,也不要去展望未来的事,无论是恐惧还是渴望。就是把专注力放在当下。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这样就可以做到信任自我2.第四点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在学习打网球的过程中,动作难免有不标准的时候,当我们观察到自己做得不够标准时,不去指责自己能力不足,发力不对这样。因为每一个动作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和自己的目标有偏差,但动作本身并没什么坏的,我们只是简单地观察,调整就好,不要进行负面评判。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曾经提过一个特别厉害的教练,他说话不多,对运动员不鼓励也不批评,就是在学员做出动作的时候,简单地观察,并给出改进指令。其实这位教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第四部中的“不评判的”观察。他帮学员承担了这个角色,精准的提出了改进建议。特别要注意的是,他不会跟学员说,你做的动作是错的,而是说左边再用力一点。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这样一个随时帮我们观察的教练,但是我们可以自己来充当这个角色,成为自己的完美教练。

  虽然《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整本书围绕的是如何训练网球运动员,但是这方法却可以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完成目标。书中的举例主要是放在体育技能上,怎么把他延伸到其他的学习和时间中呢。最日常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找到具有你欣赏的品质的人,运用书中的四个步骤来模仿她学习和处理事情,慢慢的就会发现那些你欣赏的品质已经成为了你自己的品质。这也是为什么会说,你身边最亲密的六个人,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在日常的相处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如果你想不到要去模仿谁,或者你的榜样不是你经常能接触到的人,恰好你已经为人父母,宝宝就是最好的模仿观察对象。因为婴儿天生就是身心合一的,观察和模仿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成年人来说真是特别有启发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能从这本书中学会怎么让自己的孩子轻松地学习,轻松地完成目标。当你下次再想教育孩子怎么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想想加尔维的建议,放下对孩子的说教和评判,信任宝宝的天生力量,让他自由的观察和模仿,自己调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努力去做那样的人,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到。放下说教,更可以让孩子信任他自己,不对他自己做负面的评判,成长为快乐又充满活力的宝宝。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七):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 心如止水

  #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 分别心

  - 放弃分别心并不是不管错误的发生。它是要你不要将一个单纯的动作进行联想,不要附加其它评价上去

  - 放弃分别心并非不管不顾,而是客观陈述事实

  - 如果能放弃这一将简单事实定义为不好的习惯,分别心就没有启动的可能,也就没有接来的连锁反应,对比赛的影响将会降到最小。而带有偏见的标签或评判通常会引发情绪化的反应而后导致紧张,过度努力,自责等等。其实,用陈述性的但又是没有个人偏见的语言来表达你所看见的事实就能让这一恶性循环过程慢慢终止

  - 忘掉分别心,意味着你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你眼前的事实。事情以其本来面目展示――没有失真。这样一来,心智会变得更加沉静

  - 明显地,正面和负面的评价互相之间是相对的。说一件事情好,实际就是暗示其它的不好或没那么好。放弃分别心意味着正负两面要同时放弃(不评价好坏)

  - 内心游戏里第一项需要发展的技能就是体会没有分别心的意识状态。当我们能忘却我们的后天的分别心,通常会有让我们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确不必去扮演改革者的角色去改正我们的'坏'习惯,连这个动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需更清醒。有一个更自然和有效的习得过程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它不去干扰它而已。发现它并信任它

  - 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让心静下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需要了解几种内在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称得上是忙掉我们自从儿时就获得的心理习惯的艺术。 第一个需要学的技巧就是放弃我们已习惯了的总是要判断自己和自己的表现好或坏的倾向。打破这个习惯,是通向内心游戏的关键;它的意思会本章余下的部分显现。当我们忘掉了这个'分别心',就有可能实现自发的,专注的比赛状态。

  # 百无一用是情绪

  #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错误:我1是评判者,我2是执行者。

  - 纠正:我1 我2 要以良好的互信做基础,积极的想法,放手,信任你的大脑和身体能够胜任眼下的工作

  - 提高网球或任何其它事的关键是:改进显意识的言语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我1和无意识的本能的具有自动执行功能的我2之间的关系

  # 不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评价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 觉察 / 知道

  - 觉察不同于知道。知道是被动的,知道的是分析得出的结果;觉察是主动的,去探索和专注于过程,自己领悟

  - 觉察到和知道不是一回事,知道只是分析得出的结果,比如5个教练都说我引拍太高,那我知道一定是太高了,但我并没真正觉察到,并不是真正知道。但后来亲自觉察到了才真正意义的知道

  - 觉察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看着它自然而然地行动

  # 自我2的自我学习

  - 抛弃评价

  - 用图像规划的艺术

  - 顺其自然

  - 集中注意力

  # 习惯

  - 习惯的凹槽理论:重复自己的倾向

  - 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这个观点和 习惯的力量 里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一致)

  - 习惯是关于过去的状态,并且已经过去。既然我现在不在经历中,我甚至不能确认它的存在,除非它成为现在的回忆或者概念

  - 保持自然和纯稚,就像孩子一样不认为自己有旧习性(不把意志力放在与幻想的旧习性斗争上),没有必要与旧习惯战斗,干脆离开旧习性,径直开始新习性

  # 内心游戏的学习方法

  - 纯观察现存的行为,不做判断(不去改变最差的,而是直接开始自己认为最好的。例如 在脑中删除早先错误的想法,不做更正,直接观察现有行为)

  - 用想象和感觉进行规划(将假想和结果视觉化)

  - 让它自然发生!相信我2(你越信任它,它就越可胜任)

  - 不做评判,冷静的观察结果,连续观察过程,直到行为自动化

  # 保持全神贯注

  - 把注意力保持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意识)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 '童真'的状态必须通过多年地实践忘我才可能恢复。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伟大的诗歌从静默中产生,伟大的音乐和艺术源于最深层的无意识状态,伟大的爱超越语言和思想。这也适用于运动领域,上乘的表现总是在运动员的内心如清彻湖水一样沉静的时候来到。 这种时刻被人文主义心理学家Dr.Abraham Maslow称为'巅峰体验'。通过对有此体验的人的共同特点的研究,他给出了如下的描述:"他感到身心合一了"

  - 简言之,要达到'合二为一',需要让心智逐渐安静下来。让心静意味着减少思考、算计、判断、担心、害怕、希望、努力、后悔、控制、紧张和注意力的分散。心彻底静下来的同时也就是完全专注于此时此地并达到行为和行为者完美地合一的时刻

  - 要像抓住一只小鸟一样握住拍柄:既不是很紧因为那会夺取它的生命,又不是很松而让它逃走(若即若离,感情也是这么回事)

  # 应对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意识放在自己的呼吸过程上,焦虑是因为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当大脑想象未来时才会产生焦虑,但如果你只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集中于现在需要完成的事情和需要做的动作,成功的可能性最高,未来的可能性也最好

  #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切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学员们往往会说,这不是我在打球!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我的球拍仿佛有了生命,靠自己的意志行动。但不管怎么说,即使你并没有刻意努力,却完全不会漏接球,打出的好球也不是意外,在场上打网球的是自我2,其实也确实是你自己在打球,只是这次排除了自我1的干扰。有趣的是,像这样自我1缺席自我2在场的时候,往往让人感觉状态很好,能够更有效集中注意力,发挥出色。这种感觉也许和我们熟悉而且喜欢的自我满足感不同,但这是一种和谐,平衡,镇静乃至安宁和满足的感觉。

  # 在网球比赛中,是谁为一个人设立了必要的障碍,让他尽可能挑战自身极限?当然是他对手,那么你的对手是属于敌人还是朋友呢?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为你制造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你的朋友,他只有扮演你的敌人,才能成为你真正的朋友。你和他竞争的时候,其实才是与你合作,没有人想呆在球场上等待大浪的来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待竞争,你的对手有义务尽可能为你制造困难,反过来你对他也是一样。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为彼此创造机会,验证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于是我们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每个选手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战胜对手,但在这种竞争下我们并不是要击败别人,而是要跨越障碍。在真正的竞争中,没有人被击败,竞争双方跨越了对方所带来的障碍,都能从中获益。

  # 比赛的真正价值所在:尽最大的努力并不是指让自我1发挥最大的作用,而是要保持专注,坚定决心,相信你的身体,然后顺其自然。这意味着身心两方面都要尽最大的努力,竞争与合作融为一体

  # 不是注重胜利,而是注重为了胜利所付出的努力。但我只重视胜利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自己无法无法完全控制的事情而感到忧虑,在一场外在比赛中我会取胜还是失利不仅仅取决于我自己的网球技术和努力程度,同样也取决于对手的网球技术和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无法控制的结果牵肠挂肚,他往往会感到焦虑,然后努力过头。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为了取胜而付出的努力,随时都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担心了,只要认识到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赢得每一分,就可以解决焦虑的问题。原本因为紧张,焦虑而消耗掉的能量,现在可以用努力赢得每一分,这样就提高了外在比赛中获胜的可能性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读后感(八):身与心的竞争 行为与意识的合作

  在体育新闻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说NBA勇士主教练史蒂夫科尔的球员与教练生涯深受其益。买了以后慢慢研读,着实觉得这本书讲的“身心合一”很有道理。虽然自己好长时间不打网球,但还是在书中读到了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网球确实是件很特别的运动,运动员击球结束到接对方来球之间有相对来说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运动员去在身体的动作之外于心里想一些东西,或是即将胜利时的激动,或是发挥不佳时的懊恼,或是球迷关注下的仓皇。Timothy Gallwey先生利用“自我1”和“自我2”两个角色阐述的这套理论,很好地教导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多余的想法,而将身体动作发挥的淋漓尽致。

  网球之外,譬如舞蹈、篮球、游泳、跳水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现象。这本书让我们不要去评判自己的动作,而是利用自然的学习能力,在脑子中描绘或摄入正确动作的影像,而纠正自己的动作,不总是去刻意想原因,也就是像个孩子一样去学习。

  其实,我所读到的,主要是运动之外、生活之中的。

  着重说下“凹槽理论”。居然在百度和Google没有找到相关介绍,但Gallwey先生的描述已然够用。我们的种种习惯,就像在自己的脑子中刻下的一条凹槽,当一些行为在脑子中的映像行驶于此处时,不可避免地就滑落至凹槽内,表现出来就是延袭了旧的习惯。比如,我要戒掉回家玩手机和看电视的习惯,准备饭后拿本书在房间看。当看到第一段的时候,就感觉有了些成就感,先看看电视犒劳下自己吧,或者,觉得这段里的某个名词很有意思,百度下吧,打开浏览器后不知觉地就开始浏览新闻。想必诸如此类的情况,每个人都有很多。

  Gallwey先生给出的破解“凹槽理论”的方式就是,不纠结于从旧凹槽中挣扎,而是直接开辟新的凹槽,就像孩子一样,返璞归真。我看完这本书也花了一个多月,特别是一开始,看一节就歇一歇,而到了后面几章,效率非常之高,一晚读一章。我就是学习Gallwey先生的方法,压根不管什么电视啊手机啊,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想着看书,即使时不时地要走神,也改变把自己拉回来,专注于书,看并思考。这就是直接开辟新凹槽。

  上一段,提到了专注,这是第二个深刻的体会。

  专注的对立面是杂念,杂念的产生,Gallwey先生是这么说的,“即使自我2自然掌控比赛很好,但我仍会产生惯性的冲动,去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最好能上升为理论,这就又回到了自我1掌控一切的领域中。有时候我会认识到,这种执着的冲动是因为自我1一直希望获得信任,将成果归功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无休止地产生大量杂念,干扰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这里边提到的是我身上一直以来的现象,虽然它很多时候是从正面影响我,但书之后的对于去除杂念的方法,很是有效。那就是,放松的专注。Gallwey先生给出的练习方法就是从三个感官——视觉、听觉、感觉出发,专注于细微,专注于当下。这一章也注定会让我碰到类似问题时多次研读。

  最后让我觉得感触很深的就是,Gallwey先生对于竞争和对手的解读。Gallwey结合自身实际,给出的竞争的意义在于激发全部潜能。就像冲浪者,他们的对手不是某个人,他们没有和某个人竞争,但他们随波逐浪,与海浪竞争。冲浪者等待的是更大的浪,因为只有更大的浪才会给以他们更大挑战,让他们发挥更大的潜力。通过不懈努力跨越障碍的经历,要比目标本身更有价值。

  那对手是敌人还是朋友呢?Gallwey先生认为,对手尽了最大努力来为你制造困难,从这个角度看,对手就是朋友。对手间,相互为彼此创造机会,验证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基于此,Gallwey先生得出“惊人”的结论,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想想足球界当下最具争议的话题,梅西和C罗到底谁更强。很多人普遍认同,梅西是天赋的化身,他改变了足球,C罗是勤奋的代言,他同样改变了我们对于足球的认知。一些媒体刻意制造他们二人互为竞争的话题,而实际中,并不是这样。C罗的记录片中,借助门德斯的话语,表达了C罗真实的想法。“要不是面前的这个人(梅西),C罗肯定是当今足坛最强的人,要不是这个人,C罗也不用这么努力地去争夺胜利”。是的,是梅西激励着已经足够强大的C罗更加地勤奋,征服梅西,才能成为最强的C罗。最近2年他们俩的比赛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是,他俩在中场位置,捂着嘴聊天。谁敢说,这两个人,不是惺惺相惜呢?!

  书中有一些想法,和我现在的体会还不一样,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种人生阶段吧。不过,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东西,已经让我受益良多。这是一本我将长久去阅读的书,不同的时候,可能是不一样的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