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邓小平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邓小平传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邓小平传读后感10篇

  《邓小平传》是一本由理查德•伊文思 (Richard Evans)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邓小平传》读后感(一):邓小平与伊文思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翻天覆地。无比惊讶西方人,纷纷着手研究邓小平其人和思想有关邓小平的论文和著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在90年代出现热潮。他们围绕着邓小平是否为实用主义者、邓小平与毛泽东比较研究以及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

  理查德·伊文思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共在中国生活了8年,与邓小平有过5次面对面的接触,还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他有很多机会目睹邓小平的不同侧面。在邓小平1985年4月和8月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邓是他们的谈判对手;在1984年12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1987年4月会见希思时,邓是国内和国际事务评论者;而1986年接待英国女王时,邓又是热诚招待客人的东道主……

  《邓小平传》读后感(二):追梦赤子

  望远能知风浪

  凌空始觉海波平

  本书摘录:

  他关心祖国前途命运渴望学到有用工业技术

  急于找到中国实行工业化的途径,从而实现所有爱国者所向往国家富裕强盛

  但据他的官方传记记载,他的这些理想都化作了泡影

  而在他离开法国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

  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引进了外国资本、技术和工商业管理规则

  以满足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他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与地区争端问题时,

  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影响

  他改变了中国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再强调革命和战争

  ————————————————————————————————

  追梦赤子心

  —GALA

  充满鲜花世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

  我想在那里最高山峰矗立

  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

  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

  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即使在灰头土脸日子

  也许我没有天分

  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

  也许我手比脚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向前跑 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 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有一天会再发芽

  未来迷人绚烂总在向我召唤

  哪怕只有痛苦作伴也要勇往直前

  我想在那里最蓝的大海扬帆

  绝不管自己能不能回还

  失败郁郁寡欢

  那是懦夫表现

  只要一息尚存请握紧双拳

  在天色破晓之前

  我们要更加勇敢

  等待日出时最耀眼的瞬间

  向前跑 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 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为了心中的美好

  不妥协直到变老

  《邓小平传》读后感(三):邓小平传读后感

  我并不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也不了解政治,这本书是一个专业课老师送给我的,一直放在宿舍很久,最近才翻看。刚好最近在做人物传记的主题阅读,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们毛概课老师在课上说过一句话,不了解历史事件,就对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定论式的评价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对这句话的感受并不深刻,读完这本书后,对这个话有了认同。这学期毛概课因为有小组发言的内容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我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随着对毛概理论的了解,加上课外阅读的补充。对中国社会主义,近代史有了一些了解。可能具体,但有了一个大概轮廓,如果以后感兴趣,想深入了解,那么我想这本书,以及现在写的读后感,可以算作是启蒙读物了。

  从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我印象里吧,因为我不是研究历史,所以看书并没有做笔记,很多内容只能凭借记忆),中国在发展,进步。观完历史后,实感发展的艰难。

  在上完毛概课和读完这本书后,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国情所需。

  计划经济是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计划,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相比于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政策能更快地施行,老师上课举的是澳门大学在广东省建立分校的例子,在澳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分校可能需要大笔时间的审批过程,而在国内,中央作出决议后,实施起来会非常迅速。我个人认为,对于农村地区的政策实施有好处

  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生产力低下,造成了发展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现实矛盾,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解释了我之前一直没理解的问题——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后的形态,那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军事却没有资本主义发达。主要是因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选择社会主义是国情所需,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十亿人摆脱贫困,并获得繁荣。选择社会主义让农村人民,社会低阶层的人民得到经济和医疗保证。而资本主义会让资本家腰包丰富,让农村人民无法获得现在有的政策福利。所以社会主义是国情下所选择的。

  《邓小平传》读后感(四):心系民生,便是伟大

  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盖棺未必能定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会因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各种不同,而对一件事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客观只能是相对的,于某个人来说,若论者与其关系密切,或者其人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在论及他的时候,必然免不了为尊者讳

  为邓小平立传,就必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中国有极为严格的文化审查制度,在对于领导人的评价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必须是在合乎审查的基础才能进行。或者说,假如你在国外发表时有不合乎审查之处,但是到了中国,就必然要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了。《邓小平传》应该是存在这种现象的。

  通篇来看,《邓小平传》并无敏感内容——这不是说,敏感是写传记的必备元素,而是说,作为一个对世界和中国都产生过极大影响,做出过很多震惊世界的决定的传主来说,他所得到的评价纵然不是毛泽东那样的三七功过,但也不至于几乎整本书都是溢美之词。这使得此书对于很多希望看到更多未曾看到而满腹怀疑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够的。这种无法被满足的感觉,会使他们进行更加果断的选择,比如,在相似作品中选择内容更多,资料更丰富的《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无疑是伟大的,但却不是伟大得毫无瑕疵的,不是伟大得毫无一点错误的。在回避错误的基础上立传,是立传者所犯的错误。

  《邓小平传》中,大多数时间,他都是相对平凡的,这种相对平凡是说他几乎没有进入过核心领导层。如果不是建国之后进入政治局成为总书记,邓小平在历史上未必会留下多少光芒。即使他曾经领导发动过起义,也是曾经八路军一只主力部队的两巨头之一。但是,这些功绩或者说事迹,都不足以让他名闻世界。让他取得国内以致国际重大声誉的,是他在进入政治局进而进入核心领导集体之后的表现,在那段时间中,虽然曾经几经沉浮,但是最终有惊无险地走到了最后。

  在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都先自己一步离开的时候,他成了唯一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也成了实际上主宰中国命运的人。当时的中国已经历苦难,他及时地确定了以发展经济为第一目标方针,摒弃了一直以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他不是专业经济学家,但是,他有国际视野,有卓越政治家远见卓识,所以,他知道,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中国都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而强大的根本就是让经济腾飞,让国家有钱,让人们有钱。

  当然,除了钱,他还要捍卫中国本来拥有的一些权益,于是在有了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哪怕他只是一个指出方向的人,哪怕这其中有很多其他人的功劳,也要把最大的那份荣耀归于他。

  在他身上,还有很多争议。黑猫白猫论,先富带后富论,造成了中国现在极为严重贫富分化现象。于是,也有不少人质疑或者批判他曾经说过的那些话甚至实行过的那些政策。

  一个深刻影响过历史影响过世界和人民的人,在面对所有认识他的人时,他所得到了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他永远不能被盖棺定论,永远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也无法抹杀他的政策下给大多数国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上得改变这一事实。没有什么改革可以一步登天完美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纵然还有不满,但也要致以更多的敬仰。

  心系民生,便是伟大。

  《邓小平传》读后感(五):伟人也是凡人

  这本书,流水账式的记录了邓小平的一生,因为翻译原因部分删减,读起来只能说一般,总的来说只是大概了解了一下邓小平的一生。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人都会犯错,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是伟人,可他们也是“凡”人,人就有七情六欲,人都会犯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极限,剔除光环灵魂

  纵观邓爷的一生,有大起大落,可从不消沉,他的人生体现坚毅宽容、果断!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真实传记了,这个世界很复杂、很真实、很残酷,原来对浪漫主义一直情有独钟,比如《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这是我30岁之前最喜欢的两部小说我喜欢那样正义化身,那样的乌托邦的人物!可在真实世界里,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我想答案否定的,所以这两部作品被评价为伟大的浪漫主义巨作。虽然如此,我仍然喜欢它们,永远心存善念,正向积极,才能看清、剥开这残酷的世界,才能更加的热爱生活

  毛主席,他想建立的是一个没有阶级的国家,我并不认为他有什么错,在治国上,他就是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虽然经过实践人民公社一败涂地,这也证明了人人平等的世界不可能存在,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这也是人性所致!毛主席也有他的认知天花板,他也是“凡人”,他也不能跨越时间,跨越生老病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爷多么的睿智和实用,他经历的丰富多彩、甚至可以说是苦难重重,留学、打工、地下革命、抗日战争、内战、建国、大跃进、文革、新时代经济设计师。人生的三大低谷中,文革应该是最残酷的,失去一切职位,被批斗,儿子被红卫兵逼迫的跳楼而下身瘫痪,三年在农场劳作,可这个时候他也没有一蹶不振,而利用这段时间研读了大量书籍,最后寻找机会又回到了政治舞台

  试想现在的自己,生活无忧,我所面临的困境与邓爷当年所面对的,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都不好意思对比了!再看看身边的一些人,整日无病呻吟,叫苦连天,连自己为什么而活都不清楚!认知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心胸,不过讽刺的是无知者更快乐。哈哈,这个矛盾而精彩的世界!

  把失败当做一杯烈酒,咽下的是苦涩,吐出的却是精神

  不断的发现自己,迭代自己,重构自己,享受这精彩的世界!

  《邓小平传》读后感(六):外国老熟人记的“邓大人

  在中国现代政治历史上邓小平无疑是个传奇性人物,所谓“三起三落”的评论就是一个注脚——不过,坦白说本人起初无法统计出有那三起,那三落,能够统计出来的好像只有二起二落,后来才明白应该算上中共建政前,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的那次受到的撤职和党内处分,这样的确是三起三落。此外,邓小平还是一个“绵里藏针”的人,据说这是他长期的上司毛泽东对他的评价。

  这本《邓小平传》的作者是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他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对于邓小平的坚韧或曰强硬,又或曰绵里藏针,理查德·伊文思应该有切身体会,而且应该是感同身受吧。应该算是邓小平的熟人啊!

  所谓绵里藏针,根据百度词典的解释是指“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人“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相信对邓小平了如指掌的毛泽东以这个含义有褒有贬的词来形容他,应该是切中要害的,至于在毛主席的心目中,曾经的邓书记,他的政策执行者的绵里藏针究竟是应该取其更多的褒义还是贬义就只有他老人家自己知道了。当然,关注邓小平的人,必然会得出自己心里的绵里藏针的意味,不过,这只有对其全面了解后才能够明白!!无论如何,就“邓大人”20世纪80年代接见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传记作家奥琳埃娜·法拉奇时,接受以“风格相当硬朗,甚至咄咄逼人”的法拉奇问询他如何评价自己当年在政治局里面的对手毛夫人江青,以及接着邓的“打分”说问给江青打多少分的回答“零分以下”,就可以知道邓大人的厉害了啊!!

  理查德·伊文思被其著作《邓小平传》的中文编辑或者说出版社的宣传称为“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编辑甚至说“毛泽东传要看迪克·威尔逊、特里尔,邓小平传要看理查德·伊文思!”,又称许这本《邓小平传》是“世界视野中的邓小平,西方同类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是“被译成多种语言,全球热销,最客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是否译成多种文字容易查考,是否全球热销也容易考证,是否客观公正则有待历史检验,况且就本人看来应该很难达到。

  想一想就知道,尽管此书中文版编辑称作者的这本著作是作者“三十年心血力作”,又称作者掌握“独家第一手材料”——的确,作者确实掌握着他与邓小平会见时的第一手资料,但是邓小平的政治与其他活动多得难以计数,仅凭他的第一手资料必然无法“真实再现”传主一生,而且他能够获得的二手、三手资料的机会,不是因为档案没有全面开放,就是应该访问的人无法访问,所以编辑的话只是广告语,切不可满目相信。当然,本书还是对了解传主有不少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邓小平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