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读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读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9 04: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读诗》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们读诗》是一本由张海龙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读诗》读后感(一):张海龙:带着诗篇奇幻漂流

  带着诗篇去奇幻漂流

  文/张海龙(我们读诗总策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It was a time filled with wonder that I'll always remember.

  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会永生铭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们读诗评价人数不足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1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都要经历属于自己的奇幻漂流。

  在“我们读诗”的介绍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WORD TO WORLD,语词即世界,书写即远行。如你所知,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求知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先“观世界”,才可能拥有世界观”。走走停停,丈量大地发现美好,才是我们视之为最理想人生

  一位北欧诗人说:我们总习惯仰望星空,却忘了脚下这块土地,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

  没错,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诗意世界。这也正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梦幻而美好,一种真实残酷,看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心中有诗的人,或许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美好的一面

  那么,在一个人刚刚长成之时,由诗出发,游历世界,来一段“奇幻漂流”岂非好事

  2015年,我有幸成为“杭州大使环球行”中的一员,用三十天的时间环球一周,穿越三个大洲七个国家八个城市两座小岛。正是在那次环球之旅中,我惊喜地发现,每座城市其实都活在一句诗里,每座城市都是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

杭州大使环球行_腾讯视频

  比如,杭州就活在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里,而巴黎则是米沃什的“去向众人艳羡的世界之都”,雅典就是卡瓦菲斯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城市”,威尼斯是里尔克笔下的“这座城已不再飘浮,像鱼饵一般/捕捉所有冒出水面白昼 ”,日内瓦则有博尔赫斯的“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而纽约则有金斯伯格的“美国,我给了你一切可我却一无所有”……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杭州就与那些伟大的世界级城市拥有了共同的诗意背景,也让这座城市在诗文传统中更具魅力品位。古往今来,杭州都以西湖闻名天下,但西湖之美并非全在—山水风景,而在于千百年来那些有关西湖的诗篇。曾经,我和女儿行走在西湖边时,她忽然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似地叫了起来:“爸爸,我发现很多诗都是在西湖边写的呢!”

  是的,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张岱到戴望舒,杭州从来都是一座诗歌之城。苏东坡看过的山水我们今天亦在观看,戴望舒走过的雨巷我们今天仍在穿行,那些山水与街巷激发的诗情需要我们今天重新书写。

  由是,在杭州这座最具中国经典意象的城市,我发起创立了“我们读诗”活动,我想用诗意把经典中国嵌入我们的记忆

  2

  有人曾经问我:在这个众声喧嚣时代,诗真的还有人在读吗?

  还有,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诗写诗?诗到底有什么用?在中考、高考作文都明确表示不允许写诗的前提下,我们又为什么要鼓动被学业重压孩子们去触摸诗意?

  有这样一段精辟回答言简意赅,记忆深刻,几乎讲明白了所有道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肯定吃过很多食物,现在你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没错,那些我们读过写过的诗也许根本就是无用之物,但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充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那是一份超越时空而来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某些稀有时刻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谓的好诗,就像寒夜里的一束光,既能煨心又照亮身前的道路

  而且,诗在我们这个国度并非稀有之物,而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从小学高中,整整十二年级语文课本里,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就超过了一百首。这样的诗歌普及程度,在全世界的语文教育里都属罕见,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诗的基因

  课本里的诗,就是一种飞扬蹈厉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体现在那些“中国经典”之中。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就是要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儒雅文气,就是要有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孤绝勇气,就是要有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诗意!

  课本外的诗,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价值,它体现在那些“世界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去,始终从外部获得自我更新动力,从来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诗歌就是行走,灵魂始终向前。走读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首最好的诗!

  行走需要动力,奇幻需要想象。正是出于此种考虑,“我们读诗”团队从三年多时间里推出的一千多期节目当中,精选了120首适合给孩子们读的诗,郑重命名为《我们读诗·少年派》,交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结集出版。诗歌文本之外,我们还专门为每首诗都配备了解读点评以及朗读音频,意欲从内容声音两个方面引导孩子们更容易进入诗歌之境。

  诗歌编选的标准,我们有意规避了“童诗”而指向“天真”,我们有意放弃了“深刻”而追求新鲜”。一直以来,我都记得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忠告:“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灾难。”他的意思是说,不要在阅读上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成人所无的“开天眼”神通,他们会有一种最自然而然通灵本领感知这个世界。

  所以,这本书不同市面上其他那些“给孩子们的诗”,我们的书更可感、更多元、更有用。如果少年派真的需要漂流重洋,我们这本书就相当于船上扯起了风帆方向性更强,航行的姿态也更优美一些。

  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总编辑平静女士青睐,以及编辑戴秋诗小姐努力;感谢诗人娥娥李“锱铢必较”般的诗歌文本校正,她的极度认真源于她对诗歌的极度热爱;感谢“我们读诗”执行主编陈智博的反复打磨,日拱一卒的缓慢推进其实让这本书多了一份厚重;感谢所有出现在这本书里的诗人、点评人以及朗读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起做了一件既有温度又有态度事情,这才叫作“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诗人聂鲁达曾说:吟唱诗歌不会让我们劳而无功

  这句话,正道出了我心中所想。

张海龙:诗人、纪录片撰稿人、我们读诗总策划_腾讯视频

  《我们读诗》读后感(二):插画师柳儿给少年派的精美插图

  新书《我们读诗少年派》里精美的插画,作者柳儿,诗人娥娥李隆重推荐给我们的,的确非常好,养眼也养心。

  把生命浪费在诗与画这些美好的事物上吧。没错,那些我们读过写过的诗也许根本就是无用之物,但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充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那是一份超越时空而来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某些稀有的时刻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谓的好诗,就像寒夜里的一束光,既能煨心又照亮身前的道路。我们读诗评价人数不足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我们读诗》读后感(三):著名时事评论员吴学兰朗读并推介《我们读诗少年派》

  #我们读诗·少年派#吴学兰,著名时事评论员,新华社高级编辑,原《参考消息》时事编辑室主任。她在这本书里读了这首诗。嗯,以我对她的了解,很适合她的生活愿望——

我们读诗评价人数不足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夏日农场

  作者:[英国] 诺曼·麦凯格

  翻译:王恩衷

  稻秸像驯服的闪电乱躺在草丛

  歪歪斜斜挂在灌木树篱上。绿得像玻璃

  马槽里水在发光。

  九只鸭子排成笔直的两行摇摆着游过。

  一只母鸡睁开一只眼不知在看什么,

  然后下意识地啄了一下。从空寂的天上

  落下一只燕子,闪过

  谷仓,又纵身飞进高悬蔚蓝的天空

  什么也不想,我躺在凉爽柔软的草丛中,

  担心哪里会突然冒出一个思想,抓住我——

  就像这只长着盘形面孔的蚱蜢

  舒展大腿发现自己在空中。

  我之下的我,一摞我穿成一串

  悬在时间上面,用一只形而上的手

  揭开农场像揭开一只盖,看见

  农场里面的农场,中央坐着我。

  《我们读诗》读后感(四):《我们读诗·少年派》编后

  文| 娥娥李

  庞德说:“诗人是一个种族的触须。”作为一个诗人的我是如何感知世事又如何把这些经验具体化到诗歌和日常生活,继而使人灵敏,诱发其鲜活的生命态势的呢?我怀着严肃且静穆的心情考量过这个问题

一、信仰的有无

  友人曾问我有何宗教信仰,我说:“除却信奉万物有灵,再则我是自己的宗教”。万物有灵,所谓灵,即灵性、性灵,也会有人说是灵魂。我无法作出精准定义,但确知包含这样的意味:它是鲜活的,流动的;也许有生命的脉象跳跃,也许以静止方式存在;它不仅不笨拙,而且还会思考。在它们的世界,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并非我们常见的用语言阐述出来的“思考”,而是依旧处在我们暂时还未掌握其要义,抑或全然未知领域。就像金子美玲《星星和蒲公英》里描写的“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它存在着/有些事物看不见,却一直存在着”。

  “我是自己的宗教”,绝非狂狷,恰恰是出于了解自我意愿尊重个体生命。从而不难想像我也非常敬慕泰戈尔对他所信仰的神的虔诚,纵使我们的宗教完全不同,可我理解他期待与神交会的欢欣苦痛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我要唱的歌》)

  另,想强调一点:如果你感受不到任何信仰,那么我将欣喜地告诉你,你比那些附庸他人意志的人更坚定,或许也更接近于生命的本源。基于现实人人生而不同,自由的世界可以没有信仰。再则,没有信仰也是信仰。

  关于人类认知,不妨把眼睛投向这个事实:我们自视甚高,“在夜之盛典中充当神秘之王,/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当一切入睡》)或像莎士比亚著作里那个“延宕王子”哈姆雷特所信仰的(当然他也怀疑)人是“宇宙精华,万物的灵长”。实则,地球苍穹下宛如海滩上的一粒沙。

  亲爱的小友们,我有个请求:请你们保留“十万个为什么”的天赋,保留质疑的态度,保留心中的明媚,保留身上发光的晶体;找出属于你们生命轨迹密码,它可以毫无新意,也可以独具创见,但必须是你自己的;它极可能需要花去漫长的时间和历经曲折路途才会有所获益。然而这就是人生,值得的人生。

二、观念的更生

  我一向葆有这样的观点:诗之所以迷人绝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未知与不可解。这并非意味着看不懂就是好诗。恰恰相反,好的诗仅仅是不能完全确证,但可意会又妙在不可言传。甚至你会觉得那是心神荡漾后春风又送来怡情,是自己最隐秘恰切的思量。你想分享给世界,最后往往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语词难以抵达你心中的那片精深幽微领地。毫无疑问,诗美与你的生命产生联结,得以沉潜,浸血液,从此驻留于心内。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大人其实没有多少知识,对天地万物的感情不如你们真挚,并不比你们美好,有些方面根本赶不上你们。我可以毫无忌惮地表示:你们当中一些人的明丽与我们某些大人的脏污,用云泥之别来比拟再合适不过。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请享受你们的春光花季,爱着可爱的你们吧!

  你们听听!诗人米沃什在其著作《米沃什词典》中引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论述,后者就认为所有的小孩都是聪明的,“孩提时代充满了天真和幸福。那是人生的天国失去伊甸园,在整个余下的人生过程中,我们会充满渴望地回顾它”。画家丰子恺也曾说过:“天地间最健全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心里就住着一个小孩,永远也不想长大。我向你们保证,不是为了融入你们才说这些,我所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

  我深信不疑你们会懂诗,以你们明净心灵,徜徉在诗美的百花园中。不要考虑别人怎么读诗,因为这不是语文考试,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你得满分,也不必考虑是否及格,你自己喜欢重要。回溯至前面,可以总结出一些观点:永远都不要轻易地下“不懂”“不会”“不行诸如此类消极判断,尤其是对待自己的人生。若就是想承认自己的短处,也不代表人生暗淡,它最少是一种忠于自我的勇气。同理可证,对诗的理解亦是如此。我亲爱的小友们,能明白多少就多少,努力之后万事随顺,莫要强求。

  话至此,倏忽想起小诗人张语嫣的一首诗《月光》:

月亮一如往常升起,那一束光照在大地上,我们是背后发光的人。那束光亮得耀眼,它是带着天空的力量而来的吗?希望是的,我不要翅膀,只要永远拥有月光照亮。

  诗人叶舟的一段话恰切地表达了我的想法,现引用如下:“那些发光的人,和现在的张语嫣同学一样,试着命名,学着辨识。其实,光也是一枚种子,等待破土、萌芽、抽枝散叶,而后怒放。张语嫣亦不例外。祝福她!”

  人的意志作为心性的牵引,受力于内,作用于外。意志最容易被浮华世界诱惑,若不加以克制,就会受其左右。此时,我们再来理解诗人说的“我不要翅膀”。某种意义上这仿佛是对探秘未知世界的怠惰与寻访高远意趣的消极。然而无须多加思量就会明白,这非但不是妥协,不是放弃,而是一种为了寻求更纯粹的生命态势而生发的毅然决然。以我之见,正是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态意识显露了神性的力量,成就了“背后发光的人”。

  月光,光还是光,月亮还是月亮,本质不曾变化。你朝着未来前进,让心底的纯真和对世界的爱散发出去,它们依旧根植于你,但你,我亲爱的朋友,已然是发光的你。

三、诗意的流动

  从此刻开始,忽而释然,不再担心如何遣词造句,写些既符合一般后记所要包含的内容,又不能暗淡文采的篇章;也无须忧虑怎样绞尽脑汁,拼凑出符合逻辑又疏密有度的文字形式,而是随着心念的流淌,不假思索地呈现给你们。

  卡尔维诺在他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黄灿然译)中用五个特点概括文学。我想稍加变化以借鉴。因而,当与本书的统筹张海龙先生谈及该如何写就这篇编后记时,他提议可以从轻逸、迅速、确切、易见、繁复几点入手,正好契合我心。

  看到轻逸二字,脑海中欻然飘过一阵轻摇的春风,一只奔跑的矫健的小兔子,轻它们轻快得让人没有忧愁,犹如《山中一个夏夜》:“满山的风全蹑着脚/像是走路一样,/躲过了各处的枝叶/各处的草,不响。”这些章句既新奇又富于想象力,还有一种难得的轻逸。

  每个诗人都应该有其风格。我不明确自己的是什么。有个简单的句子也许可以稍加包容:我喜爱用浅白的字句阐释深如暗夜的意旨,这是偏于思辨的方面;另外偶尔我也抒写爱情,留下空白,以期思绪跳跃。《阴影掠过》给我强烈的速度感。诗行进得很快,句子颇有变化,诗人控制语词的能力非常强,又自然如行云流水,按着他的步调前进:

我们等待风如同边界上的两面旗帜。有一天,每一片阴影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诗的风格多种多样。有人要朦胧,有人爱确切。在我看来,后者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费却脑力很容易就知道它在表达什么。《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从标题到内容,一眼即知:“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这种诗好在易于理解,往往也差在缺少内涵。但这首的主旨既通俗又富有生活的哲理。同样,米沃什的《窗》也脱离了窠臼,有异曲同工之妙。

黎明时我向窗外瞭望,见一棵年轻的苹果树沐着曙光。又一个黎明我望着窗外,苹果树已经是果实累累。可能过去了许多岁月,睡梦里出现过什么,我再也记不起。

  当我打出“易见”二字,就在疑问自己:什么是易见? 卞之琳的《断章》完全就是一幅“易见”人物风景画。许是我出生于水乡,见过诸多江南的拱桥,桥边的酒肆和住家往往开着窗子,里面再探出个人头,可是一点都不稀罕的。如果那楼上有颗悸动的心,眼神离不开桥上着迷于风景的人,那番江南春光就另说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乍一看,《种种可能》实在清晰不过,但是只要多看几个字,就会明白它背后所深藏的繁复之美。如我曾经所言辛波斯卡的诗看似琐碎,却无一处多余,常以渗透的方式,通过语词的叠加而体量丰厚,产生质感,逸出笃情实状之外的想像空间:

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胜过排列在阿拉伯数字后面的零。……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张海龙是个诗人。他的诗《天真的诗篇》构筑了一系列繁复的意象,中心直指:在我们面对如流的洪水,目之所及满布昏聩,与此同时,我们如何点燃和保持心中的天真——这颗明亮的星。由是,他反复发问:“一个天真的人该怎样开始生活”。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当意识到生命不能逐波随流,就有了宛如救命稻草般的意志。但是,天真从来不是表面的幼稚和单纯的感性,也并非意味着与理性和成熟相对,而是用坚韧的外壳把它包裹起来,决意投入到生活的熔炉。“一个天真的人该怎样反抗生活”?一个天真的人,其天赋就是从呱呱坠地到呼吸结束都在开始生活与反抗生活之间平衡过渡,从无退缩。终究,初心不改。

四、生命的引流

  我想,出版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个初衷。「我们读诗」《少年派》的愿望又是什么呢?我们希求藉由此书,让小友们在繁琐、枯燥的学习之余,得以用诗浸润生活,葆有一些亘古不变的珍贵品性,譬如:纯真、善良、美感、想像、坚忍、悲悯、诚实、公义、有担当等等。为此我们反复省度,最后留下的诗篇在各个方面对大家都有教益。虽然我一直不提倡过多地对他人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求其少走弯路,但是不容置疑,正确的价值观、辩证的思路、广阔的知识、卓越的诗文都可以使孩子们在未来有更为弹性灵活的人生选择。我们努力为之,寻觅到了一些相对理想的文本。

  人最可贵的品质一定包括纯真善良。给青少年看的诗,更是要保留这一品性。星星特别适合表现这个主旨:“星星睁着小眼睛,/挂在黑丝绒上亮晶晶”“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瞅着我,/我永远、永远纯真。”《对星星的诺言》诗人以惺惺相惜的笔触表达怜悯。不可想像,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善意,缺乏悲悯之心,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

星星的小眼睛,洒下泪滴或露珠。你们在上面抖个不停,是不是因为寒冷?

  我发现有个现象,诗的拟人化,一般而言联结着良善、慈悲这类好的品德。譬如:“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火车》)

  同样是星星,索德格朗的是散落于黑夜的“星星的碎片”。非但没有轻灵的质地,代之以被黑暗裹挟的忧愁。由此可见,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心灵个体的感悟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诗意。当然,不同的事物也可引发相同的意味。譬如“河流为什么在歌唱/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河流》)。我们知道,这是典型的拟人化的描写方式。这里会唱歌的河流犹如那睫毛眨个不止的星星,充满童真童趣。

  对美的感知是种能力。我们经常听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作为意识的工具,在此起着传导美的作用。那么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心灵美眼中才会有美,其次审美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多方细致培养;前者属于精神范畴,后者乃技术层面,两者缺一不可。只要经过适度的训练,美感就会逐渐建立,也许不会像与生俱来的审美感来得轻易与充沛,但对于丰富日常生活,依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一定程度上我相信审美来自修养又因修养而丰厚,但是我更信奉:美自天赋。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在此我不想过度谦虚)作为一个懂得审美的诗人,我对诗美的感受力也许强于不那么爱诗的人。《记忆看见我》这首诗既可以体现读者高深的审美趣味,也显出诗本身所具有的超逸的美感。

我必须到记忆点缀的绿色中去记忆用它们的眼睛尾随着我。它们是看不见的,完全融化于背景中,好一群变色的蜥蜴。它们如此之近,我听到它们的呼吸透过群鸟那震耳欲聋的啼鸣。

  美中总是掺杂着虚空、凄切、怅然的因子。在我们所选的诗里,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起初它并未在名单中,剔除了一些不合适的诗后,赶紧把它补上。喜爱里尔克诗的人大约都知道《秋日》。但我对他的《豹》有别样的情怀,会情不自禁想像失去自由,以豹的身份在铁栅栏里徘徊,“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一切悸动的念想“在心中化为乌有”。

  一贯认为想象力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童真和快乐的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要素。《捉月亮的网》:“我正在天空自在地打着秋千,/网里的猎物却是个星星。”当我看到这样的诗行,不得不感叹诗人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诗所呈现的轻逸的美感。

  昌耀的这首《斯人》我不想给出很具体的评论,但会毫不吝啬言辞:他用如此短促的文字,达到了空间的高远、时间的绵长和想象力的无穷。还有,苍穹下无声的永恒的寂寥!

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说起昌耀,期待大家可以关注他的《内陆高迥》——这是他的诗中我特别喜爱的一首。正好一并再介绍我非常欣赏的另两位现代诗人:穆旦和冯至。穆旦原名查良铮,他不仅是位卓越的诗人,还是优秀的翻译家。我们这部诗集并未收入他的诗作,免于遗憾,正好有普希金的诗入选,于是毫不犹疑地选了他的译本。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这里选了他的诗《南方的夜》,我个人还钟情于他的《十四行集》。

  想起张海龙对骆一禾的评价:“海子的光环太大,几乎淹没了骆一禾,他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诗人。”我以为再正确不过。先说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现如今几近成为漫游远方和登临理想的代名词。鉴于此诗是海子在自杀前不久(两个多月)所作,那些把这首诗当作欢欣鼓舞的人,是对它莫大的讽刺。一个生命的消亡,假若是自我选择,绝非一日的忽然,而是长久以来对生命探寻不到意义、感到绝望后的果决行为。此情此景之下做的诗,纵使表象上充满着生机,也只是对现实无奈的回光返照。海子,是善良的孩子,他会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所以每每遇到这首诗,我非但不会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以一个脆弱又敏锐的灵魂感同身受着他的死生之痛。海子那本由西川编辑整理的《海子诗全集》够大家仔细研磨几年的。我最推崇他《黑夜的献诗》。

  骆一禾的诗,我先前只看过长诗《世界的血》,已足够引起我的重视。此次所选的《灿烂平息》也保持着相当的水准,体现着他对社会的忧思与自我的审问——“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简单说来就是为人(成就一番事业)要有宏大的志向和坚忍的毅力。固然,我们永远都在祝福友人万事如意,但没有任何人的生活真的会完全顺心。所以面对困境算是人生的常态。此时,有开朗的心情,加之“弘毅”的个性,自然就会明白也会遵行普希金的劝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曾有人问我,交友时最看中什么品格?这实在难以作答。因为美德虽不易践行,生活中却也并非少见;尽管如此,诚实依然是我的首选之一;与其一同存在的往往是公义和担当。因而,我衷心盼望亲爱的小友们能好好体会下《如果》这首诗。它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不同遭遇下仍然坚持美好品行的全部内容,对引导你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起着重要作用。譬如:“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即使遭受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黑塞的《书籍》值得一提:“世界上的一切书本,/不会有幸福带给你,/可是它们秘密地叫你/返回到你自己那里。”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一个生活知识和学术修养齐进的过程。书有千千万,能够启迪智慧的,未必会被接纳,而大家喜爱的、尤其是时下的书籍,我不能以偏概全都说不好。基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知识结构建立的初期,却又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故而建议多多翻阅典籍,例如《诗经》《楚辞》,孔孟之道和老庄之学。这些实属老生常谈,但不可小觑。根柢结实了,容易枝繁叶茂,也不易被各种杂家游说坏了心性。仿佛我有反骨,却又顺应传统。其实关于读书,我没有太多心得,必须要举出一点的话,倒是重在思辨。以近一两年总结,诗看得最多。此时此刻,我只是凭着一腔热血,把我的经验世界揭示给你们。我冒昧再推荐两本与诗有关的书:冯至译里尔克著《给青年诗人的信》,陈重仁译博尔赫斯著《诗艺》。其他类别的,我就不妄下结论了。

  「我们读诗」编辑团队对《少年派》一再校稿、反复修订。我们做不到最好,但祈愿可以更好。论及此处,我想到《花与恶心》。“它很丑。但它是一朵花。它捅破了沥青、厌倦、恶心和仇恨。”我曾经问过张海龙先生是否确定要选这首“花和脏污”并置的诗。才知是他刻意选的。故我大胆揣测他是企盼你们不光看到修饰着美好词句的诗篇,还有从污秽和乱石中发现花朵和洗亮金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单归于审美范畴,更关乎意识形态,使我们的视阈进一步扩大。

  给少年的诗,我们需要涉及爱情吗?谁人不需要呢!况且你们正在长大。好吧,既然终归要面对,那么我就举出一首。许多人都看过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我们此次也选了其中一首。在某些诗人那里,浪漫几乎成为爱情诗的代名词。勃朗宁夫人也不例外,但她另有深远之意。爱情关乎鲜花的盛放,更注重灵魂的契合: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世间若有什么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我想就是时间。无论我们的行迹像蜗牛一样缓慢抑或快速如光流,在一个时光沙漏里,我们谁也没有比其他任何人获得更多。很遗憾,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永远都不够!那些往昔时光总是蒙上灰尘,让人伤感。赫尔曼在《动物》里用冷静、克制和星微荒诞的笔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个隐秘动物——时间——是如何一点一滴在吞噬我们:

我白天做的事,它晚上吃掉。我晚上做的事,它白天吃掉。只给我留下记忆。连我最微小的错误和恐惧也吃得津津有味。在所有这些诗里,有一首特别适合爸爸妈妈看。那就是纪伯伦的《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不知父母大人看到这里作何感想。以我拙见,家长通常会情不自禁以爱的名义把孩子作为上天的礼物占有,而孩子大多认定父母是约束自由和控制思想的暴君。在如此强烈的不平衡、不平等中,慢慢地,孩子与父母除了血脉的联结,很难进行沟通,更别想成为可以精神层面交流的真正的朋友。

五、编辑的困顿

  事实上,在落笔之前我踌躇了好些日子,忧虑该如何编写后记,这就像我当初担心如何校对文稿。此前我从未编辑过书,也从未如此仔细地核对过版本。水到渠成算是应验了我的编辑之路,然而整个过程绝非高歌行进,其间苦恼使我哭了几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旦有个好的版本出现,就会立即满血复活。几度熬夜至清晨。最长的一次等我站起来时,双腿已经麻木,再打开窗帘,遂又关上,因为已然没有太阳的照耀,而是又一个茫茫黑夜。

  诗,不容错误!

  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此刻在手边随着打字的声音不规则的流溢出来……明知显得煽情,还是忍不住舔舐那些疲惫的褶皱,不由自主地道了出来。

  我曾经想像过无数次,要把审阅和校对文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疏漏与谬误统统倾倒而出,让大家也更懂得辨识。可瞬息之间忽而无力。感觉不应该浪费篇章来写那些枯枝败叶般的控诉。反正,菁华的文本我已经留下,就是你手上的这本诗集。好了,我想说的话,已说了许多。那不曾说出的,自留一方园地,静候。

  编辑《少年派》,得益于张海龙先生的信任,以及陈智博友的耐心。如果严肃些,归根结底我谁也不能感谢,因为感谢某种意义上表明我很满意,可是并非如此。关于诗,以我极度严苛的态度是很难完成一本心中的诗集的。然而我们都尽力了。

  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我一方面寄望得到热爱诗歌的你们的积极回应,同时又非常清楚:即便我竭尽所能,由于学术不专,诗艺不精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会有不少遗珠之憾和谬误之处。因而,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娥娥李于临安

  2017年9月18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