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9 05: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精选10篇

  《味道·人民公社》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一):一部有味道的社会学

  同是离经叛道的人,在梁文道这么多的书里,首先就挑选了这本《味道-人民公社》阅读,当时重点看到了“味道”两字,我这种好吃懒做的人平日不学无术就只能先从稍感兴趣内容入手了。乍一看来以为说的是食物点评,其实重点在“人民公社”四个字上,作者首先就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饮食变化看法更新表态了饮食评论里的大学问,虽然目录里每篇文章标题浅显易懂,甚至粗俗豪放,但每篇文章作者皆能追本溯源说出个观点道理,更为惊叹的是这是一本内容充沛学科,其中不少举非常多科学家社会学家美食家的实例,涉及范围不仅仅是食物,更有哲学佛学经济、社会、历史音乐等等,常人道众口难调,但这里总会找到你感兴趣的一篇。 话说回来,这种评论类的书籍也仅仅作为作者的一方之谈,但内容充斥节奏紧凑,不妨可以作为一本有趣的饮食社会学研读。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二):人民公社

  《味道之人民公社》

  从未看过这样一本书,写的是吃,最终变幻出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环保等内容的书,媒体给作者梁文道惯以“公共知识分子”,当然不是无中生有,从梁先生电视读书节目,谈话节目,已可见其水平,对我来说,就是没有读过他的书,以往在报刊上读过他的专栏,那时候他的文笔不是我的属好,现在想来,梁先生的文笔之下,是要让你需要更多的常识,更细的思考的。这一册从人民公社出来,用吃作为起点,通过吃衍生出不同的社会意义,历史发展大众劳苦,此书作为社会学一书也毫不过分,整本11万字的文集,篇篇有内容,句句见真相,作者的理性条理逻辑思维知识,足以串起整本书的厚度,梁文道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读书人,并且读书读得灵活变通,运用自如。在知识的领域里,所到之处,至理至信,总能通过吃,说出一个所以然,可见作者在学识方面下的硬功夫。梁先生更像是一个关注人民群众的左派作家,任何时候他都有左倾意识,站在人民的立场地球环保的立场,反对资本家,这就是活生生的公共知识分子,只是,他有可能会触怒到一些利益集团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三):《味道》这套书,是梁文道关于“吃”的一些思考

  早听闻梁文道在文化界的名气,但从未阅读过他的著作或看过他主持的节目。工作原因,在搜索饮食美食相关的作品时,搜到了梁文道的作品《味道》。

  之前看过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美食人生》、蔡澜的《寻味:行路天下,吃情不减》,而《味道》与前面几位大家的作品相比,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前几位大家更多的是描述自己曾经吃过的美食的美好记忆、曾经觅得或是为了觅得美食的经历、描述美食的做法以及如何好吃等。而梁文道则是从另一个层面去对食物、对美食的传承、对“吃”这个行为进行更有深度分析和思考,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人为什么吃、吃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吃的问题

  我想大多数文人艺术家都是爱吃的,因为他们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甚至包括饮食的美,所以才有会苏轼、梁实秋、汪曾祺、梁文道关于美食的作品。不同的人对美食会有不同的执念,而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吃”也会有不同的需求见解

  一个一日三餐都不能温饱的人,只要果腹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食物其食材其味道如何。一个人可支配金钱足够多了,才会有时间、有精力,主要是有余钱去在吃的上面寻找更多的味蕾刺激享受。而当一个的精神已经从“吃”这件事上超脱之后,对于“吃”又回归到了只要能满足身体所需营养即可的境界

  平常人对于“吃”有太多的感情寄托,儿时的记忆、家乡的味道、时代变迁人情冷暖,从一日三餐中,竟蕴藏着深厚玄机

  梁文道的这套作品里面的文章每一篇都不是很长,一篇小小的短文里面,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什么描述美食如何好吃的华丽辞藻。刚打开《味道》看了几篇文章之后,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这也能算美食散文

  梁文道出生于香港,小时在台北成长,大了定居香港,工作原因经常出国欧美、日本、东南亚,或穿梭于大陆的北上广。梁文道身为文化届的美食家,自然是品尝过不少各地美食,他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写各地美食如何好吃如此这般那般,而去分析讲述各地美食的传承与变迁,从侧面去让你了解关于这些美食的一些故事。他的文字里,渗透着他曾经看过的书,曾经接受过的思想,曾经去过的地方,曾经领略的不同文化……

  《味道》这套书,是梁文道关于“吃”的一些思考。

  如果你想寻觅味蕾的刺激,看蔡澜;如果你想感受不同地方的饮食体验,看梁文道。

  梁文道已在2008年皈依佛门,我想他对于“吃”这件事,也已经回归到只要能满足身体所需即可了。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四):读后感

  先后看了《味道之味觉现象》、《味道之人民公社》。味觉现象讲得是食物,基本已经完全忘完,最近看完人民公社,印象倒是有点深刻

  1、关于食荤者无法批判狗肉者。这点我之前倒是没想到过。若一边吃着鸡鸭猪,一边斥责吃狗肉,是否已经将动物分了等级。或者说你可以自己不吃狗肉但不能阻止别人吃狗肉,吃狗肉的人不应偷别人养的狗。

  文中关于纪伯伦提到的食肉理论,个人觉得是这个思路说法还是太矫情了。

  文中提到过麦当劳承载当年的回忆,到现在出售中国区的股份。是不是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日渐提高,简单快餐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

  文中最后两段,一段关于超脱生存之外的人生目标,另外段“因为强权知道,那些秽物好像是死者的残余,其实却是从他们自己身上流出来的,强权不能容忍自己的丑恶,它是不能照镜子的”读起来饶有一般味道。

  不过总的来说,道长的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五):《味道·人民公社》——梁文道

  1.凡干一事,我总是习惯后退一步,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然后再稍稍追溯一下这件事的源流,看看他和周遭环境关系

  2.婚宴于丧礼的“解秽酒”

  3.中国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比起小乘,大乘佛教算是后起的新兴教派。今天的东南亚小乘当道,所以我们看见泰国的和尚虽不杀生,但也不戒荤腥。

  4.印度教崇奉牛,视之为圣。圣雄甘地就曾说过:“印度教的核心就是保护牛,保护牛的态度是印度教给世界礼物,印度教将同保护牛的印度人永存于世。”

  5.杯葛:中文的“杯葛”是boycott的音译,来自人名''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六):吃出一本社会学

  眼下正是反对浪费时节公开而大肆地谈吃似乎有伤风化。但梁文道这本书绝对是可以读的,这并非在宣扬浪费,甚至也不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饮食文化。在一本小小的书当中,讲述了一部大大的饮食社会学。让人诧异,让人钦佩,让人正襟危坐。

  说实话,作为蔡澜老先生粉丝,当我看到梁文道这本谈吃的书时,脑子里着实绕了很大的弯子。和老饕蔡澜不同,穿对襟衣服的梁文道大谈吃的内容和逻辑,读书时能想象出他在“锵锵三人行”现场的那副尊荣。我真有点纳闷,像他这么吃东西,那得多累啊。不过,细细品来,这本书累也累得值得,累得有品,累得有态度。

  作为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梁文道和大陆的明星主持们风格迥异,向来以思想性而著称。就在很多美女主持们晒自己的私房菜或者瘦身菜谱时,本书开篇写的就写《吃出了一个社会》。先是讲“几乎人生之中所有的重要仪式少不了同桌共食的环节,假如没有一起吃饭这种习惯,我们的社会根本就不能正常运作下去。”继而还谈到德国的西美尔,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指出人之所以定时吃饭,是为了要和其他人同桌进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每天三餐的规律,不限定吃这三餐的时间,我们就很难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了。而和他人共同分享食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行为。”我们天天都在吃饭,但将其上升到这个层次,看着真是有点陌生,似乎我们正在吃的就是赤裸裸的人际关系。然而,他显然又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只要认真想一想,就知道这都是天大实话

  对于喝酒,梁文道同样有所感慨。他很明白“敬酒要喝”,因为“大家喝多喝少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决定你来我往的关系之中。一杯报一杯,一瓶换一瓶,期间不容半点虚假。”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讲似乎都是不言自明的,在酒场上,我们也深深受此困扰,然而,谁都没辙,除非自己声称“不行”,或者就是“不给面子”,后果严重酒精人体有害,这一点谁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喝酒拼得就是对自己的伤害,这与我割自己一刀,你也得割自己一刀,本质上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动了刀,你不奉陪,岂能不恼?

  梁文道就是这样条分缕析地讲述吃饭的道理,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不好看。比如,在谈吃鸡肉时,他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养过一只宠物鸡,每日和它玩耍,还给它起了名字,叫做‘强仔’。可惜可爱日子不长,‘强仔’终于有大得开始成为家里交通障碍的那一天,而且还不分日夜地咕咕啼叫,甚是扰人,于是小朋友告诉我,他们给了‘强仔’一个大部分及最终都会面对的归宿,把它变成了豉油鸡。”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残忍,因为一个东西一旦被赋予名字,就等于被赋予了灵魂。但事实上,对于动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物尽其用的啊。

  主张不吃狗肉的人不在少数,但能从理论上说出原因来的没有几个。在本书中,梁文道做了一次扫盲。“人类学家萨林斯曾经总结出美国人对家畜的态度,提出了‘训化系列’的说法,也就是‘牛、猪、马、狗’。在这一系列动物里面,牛当然可食,而狗是万万吃不得的,原因是狗离人最近,牛离人最远。这个系列背后的假设是人类社会禁止同类相残。”家里养宠物狗的人可以好好看看,必要时可以充充门面

  作为一个提倡素食的人,梁文道也有对素食的揶揄。他说素食者们“往往(也许是故意地)忽略了一个著名的素食者:希特勒,常常对军人和学童宣扬吃素的好处,因为当年一位法西斯思想家认为素食不仅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还能促进日耳曼人种的进化”。只不过,他的揶揄也充满了知识含量,能让人在笑一笑的同时增长知识。

  事实上,这就是一本将知识和吃紧密结合的书。就像网上流传的那个段子:“芝士(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是培根说的。”

  文章来自胡兰成网

  http://hulancheng.com/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七):在味道中静心

  刚刚毕业,虽然过着不辛苦生活,还能时不时出去吃喝玩乐,但是毕竟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面,生活节奏也很快,自己也要为了自己的未来奋斗,所以,有些时候心中有些急躁,有些疲惫

  自己也是一个好吃的人,和女朋友可以为了一个老字号的美食跑遍大半个广州,看着这本书,时常会身临其境口水直流。

  但是这本书,或者说这套书,带给我最多的,还是让心静下来,在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在一个每天奋斗的青年身上,让心静下来,是一件特别容易事情,也是一件十分可贵的事情,要知道,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一些真正的东西,才能进行真正的思考。这正是这本书的妙处,看着好似作者无心的说说自己的感受,描述一些特有的现象,却让你放慢自己思考、前行脚步,却时不时体会到一些妙不可言的东西,看完总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一种别样舒适

  推荐给大家,没事看看,真的不错,尤其是吃货 ^_^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八):当我们饮食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

  看之前 我的问题是:明明只是填饱肚子的一件事 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形态 为什么它对我们这么重要? 看完后 我的答案是: 饮食是人生而为人本能原始社会原始人 到人类科技发展到 走出地球 迈向外太空的宇航员 饮食对他们和我都一样重要 吃什么不吃什么 好吃不好吃 这仿佛把我和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甚至感受到超越阶级平等权利 饮食是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与爱的传承 集中营里的母亲把菜谱写出来 生命已逝 爱留人间 从前总觉得味道是一种难以被常人所记录事物 所有都在我们的记忆里 身处异乡 我最主动与家人拉近距离的 不单单是高科技带来的真实的音容笑貌 而且自己竟然能远在千里之外煮出 妈妈的味道 外婆的味道 和故乡的味道 这一点竟然也和书中的故事异曲同工 唯有爱和美食不能辜负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命终将离我们爱的人而去 那就把这难忘的味道留住吧 除了回忆 除了照片 我们竟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相互关爱 相互照顾 亲爱的 如果有一天你告诉我 或者我告诉你 做了顿可口的饭菜 那熟悉的味道让我的体重蹭蹭蹭往上涨 你不要怪我 因为 那都是爱才有的味道呀 饮食是大自然珍贵的馈赠 如果要说有哪一点是我看书之前所不知道或者所忽略的 那便是对食物的感恩了 从前 我们都常常脱口而出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但是在缺乏信仰的今天 在生活匆忙 少有人单纯享受饮食的幸福 的今天 我们很少会真的在吃一口饭喝一口汤的时候 感恩那些种植它们 喂养它们的人 我们所理解的大多是 在付完钱的那一刻 我们跟他们之间的关联已经结束 剩下的就是厨师的事了 我想我们应该放慢速度 哪怕一天 我们应当感恩 对赋予它们的每一个生命感恩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曾是大自然的奇迹 而饮食把我们和另外一部分联系在了一起 从此生生不息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九):味道公社

  《味道•人民公社》是「味道 三书」中接触的第一本。原以为杂文看起来会相对更花时间,但这本书真的特别有意思,开始之后根本停不下来。作者的每一个选材,每一个立场,每一个出发点都让人感觉出其不意又无比有意思。从一种食材的古今历史,众人对其的态度,背后的故事,都让人对每一天吃下的食物有了另一种思考。生禽的屠宰、斋戒与祈祷、请客之道、食物运动……很多日常的食物背后关联着很多日常我们并不关注的历史,僧人是否从一开始就只能吃斋,一本菜谱也可能历经波折才能送到被赠之人手里,而如今提倡的饮食文化又是否是最佳之选,节俭与浪费又该如何抉择。这些平日我们很少关注的话题点又一次从书中被唤醒,让人进入新的一种思考,文章就像一块敲门砖,重要的是这门后面的世界。

  《味道•人民公社》从很多社会角度出发,展示了很多我们平时忽略了的现象,一顿日常便饭吃出一个社会,涉及面又不单一局限,让人有很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向。文字叙述丝毫不生硬无聊,反而生动有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能将味道写得如此与众不同,让人受益匪浅。文章的排版也很棒,相同话题的文章在一起,让人进入同一个特有味道的世界游历一圈后,带着该食物特有的味道再进入下一种味道的世界中,但上一个味道绝不会被掩盖,即便已经进入另一个味道中也还常回味起来,让人反复寻味。在带着一身“人民公社”的味道的同时,进入下一本“味道”。

  《味道·人民公社》读后感(十):林中有两条路

  即便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灵性阅读,欣愉的产生也有两种方式。其一当然是余华所谓的“温暖和百感交集地旅程”,再有就是通过信息量的获取实现理性思辩的快感。

  《味道》当然属于后者,这不是说道长的语言性就差了,仅仅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头,他所提到的奇妙思想暂且遮盖了其他优点。譬如肮脏源自位置的错位,斋戒重在戒口而非斋心。这些散漫而又奢侈的讨论正是前半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同时,小玻璃片一样颗粒分明、闪闪发光的特点也使得本书十分好读。它根本不需要你正襟危坐或者动手笔记,如果开本再小一点,完全可以随便扔在哪里,随时捡起来随意翻上一页就可以开始读。我则是趁着饭毕如厕前十数分钟,每每读上一二,得了三两个奇妙想法,于是欣喜不已。

  可能是一种误读,但我仍然愿意把《味道》和阿老的《常识与通识》做比较。这两本书似乎都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有趣的立场,即,对普世人文情怀的逻辑解构。如果说关于肮脏的“位置错位”理论尚且有其宗教渊源,那阿城用蛋白酶解释“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彻彻底底的“纯粹理性批判”。说实话,这样的阅读尤其使人痛快。不过痛快完了,往往就有了手刃仇敌之后的失落,甚至可以说是内疚——因为那仇家并非就是十恶不赦,甚至可以说是安分守己。

  林中有两条路,《味道》当然是笔直坦荡的那条,你尽可享受思维在此驾驶狂飙的快感。不过旁逸斜出的羊肠道并不一定就不好,且不去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起码完全没有必要指摘这路是错的。我可以肯定,至少在读音上,去国怀乡、越鸟南迁,也要比地理决定论、比胃与蛋白酶要好听。

  不过到了后半部分,道长素来有之的关于社会命局的思考就让我有些头大了。后几篇的逻辑乐趣也不及前面酣畅尽致。甚至在他的《常识》之中,这种趋向更甚。面对时事的评论或许有其意义,但这事情虽然年月日都有,背后的缘由就只那么几个了。单从信息效率上看,这样的阅读也是不甚尽兴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