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鱼之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鱼之乐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4: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鱼之乐读后感10篇

  《知鱼之乐》是一本由王东岳(子非鱼)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鱼之乐》读后感(一):人类后悔进化史吗――读王东岳《知鱼之乐》

  01

  最近通读了王东岳老师哲学随笔集《知鱼之乐》。 身为自由学者的王东岳是近年来哲学届一位颇有争议人物——因为他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一个新的万物演化规律“递弱代偿”。乍一听,还挺费解。其实,一解释的话到也不难,只是此原理争议甚大,王老先生大有“剑走偏锋”“语不惊人”之气概概括来讲,王东岳认为,愈原始简单的物类其存在度愈高,愈后衍愈复杂的物类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存在度呈一个递减趋势。在他的另一篇哲学专著《物演通论》里,他对“递弱代偿”原理进行详细解读,他认为,自有生物以来,随着生物属性或者能动性的提高(代偿度升高),生物的可生存性倾向就逐步接近于零。 通俗来讲,自有生物以来,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灵,在时间轴上的存在是越来越短的,这是因为生物的存在能力或者说是对于自然外界适应能力是递减的。他举例说明,原始的低等生物比如海绵、水母和鱼类,时常处于悠然麻木无聊情境中,于是他们衍化数亿年而迄今不衰;进化到脊椎动物乃至哺乳动物阶段,尽管他们的智商大幅提高,但是绝灭速度却是在骤然加快,就像恐龙这样盛极一时霸主也难逃被生物界淘汰的命运。 这其实就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种新解,王东岳认为,随着物种的进化,生物自身的稳态是越来越低的,更容易受到自然的威胁与侵害,也就是说,就物种自身的生存属性来讲,生物的进化是越进化越弱的。 那生物的各种技能进化如何解释?王东岳提出一个“代偿”的概念——随着存在度的递减,后衍物种为了保证自身能够稳定衍存,就会相应地增加发展自己续存的能力及结构属性,这种现象就是“代偿”。他认为,生物的各种生存技能的提升实际上是对于自身生存属性降低的一种代偿,是物种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的开发出的借力。以人类来讲,我们发展了自然科技,我们有了社会分工,但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却远远不及历史上的各物种,我们不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翱翔,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水中呼吸,我们还要与各种疾病抗争,我们有了疫苗,有了视力听力的各种辅助工具……所以,就人类自身来讲,我们是递弱的。 “递弱代偿”原理之所以在社会学界引起广泛争议,还在于王东岳将此自然学上的判断引申至社会学各领域,在《知鱼之乐》中,他对“智慧”“进步”“辩证哲学”“科学”“真善美”都表达出“颇有微词”的戏谑之语。 比如在开篇第一节《有为与无为》中,他对我们传统概念中的“有为”也即主观能动性这么评价:“有为无非是为了达成存在或者维持存在,倘若无为更见成效,有为岂非多此一举?”,颇有老庄“无为而治”的味道; 在第四节《平庸伟岸》里面,他赞赏庸人的存在理念,意旨创新者常败,遗传守旧在维系存续,庸人们不肯创新,是他们慧眼独具,大智大德; 在第十节《哥白尼与内耳前庭》中,他不甚赞同智能飞跃与科技进步,将哥白尼对于自然真理追逐比喻为“猴子搬苞谷”,边捡边弃,徒劳无功; 在第十二节《庄周梦蝶与笛卡尔的疑虑》中,他质疑理性知识,他说“我们凭什么认定,理性知识必然就是感觉误差的纠偏而不是失真的顺延?” 在第十五节《善的缺憾辉煌》中,他说“善一开始就抱有一个不善的动机善恶因此注定要归于一体”…… 窃认为,且不论作者立场和论点能否立得住,就其涉及的这诸多领域中的辩证思维,实值得人加以借鉴思索。当然,石主也有很多期待与东岳老师及诸君探讨地方:在“递弱代偿”的基本面上,作者多少有些反智主义的倾向,说到人来的未来与生存问题,我们掌握的科技与技能难道不是加分项?愚认为,对后天技术运用也是一种能力,作者如果把观点降低一个层次可能更会被理解比如说科学技术工艺的运用让人类自身某方面能力退化,建议个体不要过分依赖外在条件,这就很好。对于作者关于“社会分工”质疑,窃认为,人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专业精研与协作共存是必须而且必要的,应正视人类区别于其他单细胞无机物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诸如此类,尚有很多论点存有疑虑。 尽管,王东岳抛出的“递弱代偿”原理遭到广泛争议,但,不可否认,《知鱼之乐》书中诸多的小故事,还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很有辩证思维,很有启发意义,闪烁着智慧光芒。 比如,作者在阐述逻辑事实关系时,让我第一次发现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相汇相通之处。作者将维特根斯坦逻辑学时讲到“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讲到“逻辑”与“事实”的关系。本人认为,这其实就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观念是相互照应的,西方的“逻辑”就是中国理学派的“理”。程颐、朱熹认为,如果有一物,就必有一理,理为形而上,物为形而下。虽然理学的根本宗旨在与教诲人们尊天理、守正道,宜加以批判。但唯心之挂念不失为强化自身修养的一种思维方式。 再比如,作者在阐述文明发展的背后规律时,提到,不圆满和不稳定是进一步分化前衍的先决条件。他以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文明为例,作了阐述,分析该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的动荡、摇摆和分化,最终推动资本主义形态的到来。这与我们常讲的“分久必合”也略有相通之处。反观中国数千年文明,也是在激荡的时代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民国)容易出现思想的萌发与文明的迸发,继而隐性地推动后续帝国奠基与建设,推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恰似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 而我认为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示,是人类要有充分危机感,以一个物种的概念来应对我们可能会面临的各种危难,长存敬天保命之心,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强化我们的存在意识,切勿盲目自大坐井观天

  《知鱼之乐》读后感(二):“递弱代偿”是一种自我的观点,但此文与此无关

  人在每读完一本书都想有所得,最好是变成挂在嘴边的言语,但我读完离开此书,回到热烈生活氛围中,竟一点也不记得一点脉络,全然跟没读一个样。后来开始使劲回忆依稀想起书中说“大道至简”,好的理论都是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的,比如爱因斯坦的E=MC²,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王东岳先生也自己精炼成了四个大字:递弱代偿。全书都围绕此种观点在展开述说,从人的认知、存在、逻辑、社会等各方面经历中,找出证据,说明人的生存在进化的历程中存在效价在降低,生存力度在减弱,而同时相应属性代偿更加丰富、自为能力越强。

  如果说硬要从这类哲学书籍收获认知大道,从此得到传世功力,在人间纵横捭阖所向披靡,那是连大部分哲学作者都会提前生命的事:我所知甚少,只能是无限逼近人类的追求(真理)。所以,我读完此书,并没有发现增益多少,但却觉得需要好好整理下读书时的感悟个人的哲学观点,于是,有了以下这些文字——

  1、奇点

  “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在宇宙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 “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因为一切哲学都会容易纠结到根源问题,泰勒思就一句,水是万物之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万物同质。

  奇点是所有存在的源头,一旦某种理论在本源问题上有了错误,整个理论即刻土崩瓦解。奇点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没有体积不可思议的存在,慢慢发现,奇点成了人自我找到了一个无法到达的开端,一个所有解释的源头。

  2、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可以说,没有主体的观察和认知就没有客体,而没有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主体也就没有觉知和认知,也就不能成为主体。

  这样子,庄子与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着实是诡辩,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哲学的争辩都是语言病的产物。当然,书中有精彩的关于这段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很好的嵌套进了作者的“递弱代偿”观点,人和鱼属于不同位的主体,而人是后位者,相当于人是从鱼变来的,人当然能够知鱼之乐,而人跟人也是能彼此感知的,而能知彼之知鱼之乐。

  3、善良

  善良可解释为利于他人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有利于人的行为,或者说,有利人生存的行为,或许最终都会带来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种族繁衍、有利于基因传递的隐性好处

  善良是心里的美好氛围,一种深藏于社会协作系统约定

  4、变化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也就是质变和量变的问题。恩格斯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实变化,也就构成了我们的认知,变化带来了发展、开端和结局,时间是连续的,人的感知却是用静止时刻完成的。

  在描绘这个世界的场景中,人只能用与生俱来的认知去理解着。

  5、自然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人这种东西,说到底不过是自然衍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因此他的生理构造及其行为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去贯彻自然律令固有的规定。”

  人生于自然,又独立又依存,一旦人的行为被置于自然规律、繁殖衍化的背景中,人就变得渺小而丧失自由。

  生存是人所有行为的根源,为了将人类伟大基因延续,个人也只是此种力量种的一粒而已。

  6、哲学的实用意义

  子非鱼有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哲学对于人的精神,至少也相当于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个操作系统,固然一切应用软件都无从运行”但其实所谓的哲学属于“精神贵族”的追求,普通人就算没有也能本能驱动整个电脑。

  7、限制

  人类器官肢体缺陷,自然保护机制的作用。人类费尽心机制造工具,扩展器官能力,去接近和感知原始对象

  我们感知的对象、凭借的感知工具以及最后的感知印象,这三样没有一样是真正可靠的东西。

  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深刻茫然世界里,被驱使着从生到死。

  8、智慧

  懂得的逻辑越多,分析概括能力越强者,通常表现为有智慧,就像在自然反应中,那些能快速吸收信息、整理、输出的人越显得厉害

  “智慧看起来更像是精炼的愚蠢。”

  9、进化疑惑

  所谓大道至简,进化论直接简约成八个大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目前处于生物进化的最新状态信赖现代科学的人都知道人是由猴子变的,但很奇怪,从单细胞到鱼类再到哺乳类,以至到猴子,从未能找到确切的进化中的变态者。进化论由于需要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存在的时间,所以就有想象力作为其中的传递者,这与很多发人深思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道。

  最后附上一些此书摘抄,这也是此文跟《知鱼之乐》相关和接近的部分了:

  1、《相对论的意义》“一切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体系

  2、衡量人类文明或社会进步的最佳标准莫过于看其能量消耗的递增程度

  3、“任何一种同质的东西,都倾向于朝着异质化的多元歧路上演进。”

  4、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5、恩格斯,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6、泰戈尔,“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7、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虽系医学硕士生物学技师,却无固定职业;身兼某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却无正式职称;看似自由撰稿人,却从未有应景文章发表;曾著一书《物学通论》,文字晦涩意境渺遥,味同嚼蜡,读者寥寥。如今勉强献出随笔若干,竟是戏弄人生、调侃智巧的奇谈缪想,万一有人不慎堕入他的思绪,敬请一笑置之,及早脱身,断不可如痴如醉,信以为真。须知他本人尚且一再宣称‘天下无真’,你若视同至理,岂非荒唐自误?

  8、撇开繁育不谈,再看平素生活,你们人类能像我们蚊虫这样只凭少许露水花蜜就足以生存、只需点滴动物血液后代成群吗? 你们复杂的体质生理结构必须配署五花八门外物支持,所以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才呈现出无穷无尽的消费需求,奇怪的是,满世界却偏偏没有任何一件自然天成的东西可以被你们直接受用,于是你们不得不培植作物加工制品绞尽脑汁、劳瘁无休,到头来虽已弹精竭虑,终究还是摆脱不了生计困顿的忧患。(与蚊子的一段有趣对话)

  9、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10、随着生物属性或能动性的提高(代偿度升高),它的可生存性倾向逐步趋近于零(存在度降低),这就为人类的繁衍在世,划定了一个日益逼近的自然极限。

  11、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完整的身体上分解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满世界有这么多的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从来见不到一个完整的人。

  12、凡所有项,皆是虚妄。若见诸项非项,即见如来。——释迦牟尼

  读完此书,已数日有余。作者文采奕奕,加之旁征博引,最终能够总结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实属不易。我辈读书,从中得一些,舍一些,想一些,最后写一些,方可作罢。

  《知鱼之乐》读后感(三):哲理散文

  因为某个自媒体的推荐,第一次读哲理散文,涉及各个方面,有些写的很有道理,而有些却不敢苟同。

  世界本原是一个奇点,然后分化出氢氦等元素,然后继续裂变分化……宇宙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到繁,但是复杂的物种先趋于灭亡,例如元素周期表中后面的放射性元素,存在时间很短。恐龙灭绝了,有了高等生物,例如人类。但是低等原生态单细胞动物却仍然存在,并生生不息,例如细菌,更古老的还有石头。这让我想起《三体》中描述的太阳系要灭亡了,罗技把人类文明刻在了石头上,虽然经历了若干段文明,可是最能抵抗时间的还是石头,不禁让人心酸……

  那么什么才能永生呢?难道人类的进化是错了么?要变回单细胞生物或者一块石头才能得以延续下去?

  作者太多的批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推崇西方成就这让人不能接受。例如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的必然,而中国社会趋于稳定行将老矣(虽然中国社会有些问题,但是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我还是觉得社会主义将是人类发展的趋势,而非资本主义);还有在论证理论先于实践时举了伽利略的例子,说日心说与我们的日常感觉不同,现有理论之后才有观察证实(完全是谬论,伽利略没有科学的观察数据就能得出地球围绕太阳转?);人到底想变成猴子么?虽然猴子不会说话,因为人不想变成猴子,所以可以想象,猴子想变成人(这。。。。)。

  作者文中提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真的存在么?他是我认为历史中最可能的外星人,他的思想和它的寿命。文章在开头几章批判了中国的哲人太实际,只为政客服务,而西方才是纯正的哲学,这一点我不苟同。这就要说到哲学的目的了,我认为哲学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某种高层次的思考,研究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一切只是空想,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例如最好什么也不做,变成单细胞生物才好,这不是处事的基本态度。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撒切尔夫人与某作者的故事

  不过有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例如作者提出了世界上的伟人,都很怪异为世人所不容;世界科技的进步为社会带来的恶果,人们喜欢的自然在褪去;生物演化有自己的特征以适应自然,食物添加剂掩盖了自身的味道,让人无法判断是否对自身有害……

  人类的若干伟大发现只是在弥补人类感官的不足。地球运动的发现,弥补中耳平衡组织不足;光谱的研究,弥补视觉在可见光范围的不足……

  我们只能在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去思考,而广阔的大千世界很多是人类无法理解的,继续去探索吧,希望人类走的更远……

  《知鱼之乐》读后感(四):曲高和寡,抑或孤芳自赏?

  作者以咄咄逼人的口吻,反复地去论证一个观点:“越复杂越精致的结构,越脆弱越容易被摧毁;越简单的结构反而更能经得住时间考验”。

  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个作者的口吻,而且我很怀疑我是不是在读一本装帧精美的民科书(其实也算不得精美)。

  作者通天贯地,博古观今,从天上讲到地下,从老子讲到阿里士多德,从物理讲到历史。。。的确看得出作者博览群书,肚子里很多墨水洒在书纸上,却给我一种“在古玩城里守着自己书斋也不知一年能不能卖出一张字画的艺术家”这种感觉。

  嗯,就是这种感觉,概括成四个字就是:孤芳自赏。

  当然也可以说是:曲高和寡。哈哈。

  《知鱼之乐》读后感(五):万物一系、知鱼知世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故,知鱼之乐者,必先变为鱼。而这鱼,又非鱼,恰是流变的万千物态。这本哲学随笔,几乎不见常规的人伦视角,倒是处处透漏着强烈的自然主义气息,通过一种超然世外的视角,静静品味斑斓世界,故能知鱼之乐、知自然万物之乐。

  作者眼中,万物是一系演化的。人是自然的延展,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继续。首先,自然是一系演化的,从奇点到基本粒子、从原子到分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花鸟鱼虫到人,宇宙中的各类物态可谓一系演化,逐渐递弱,直到人类。所以人并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而是只能孕育在其中,不仅如此,还是一个弱化到终末端的一个自然存在罢了。故而得知,自然趋弱、弱归人性。

  其次,不仅自然一系演化,精神同样一系演化。从感应到感性,从知性到理性,感应的弱化和分化最终带来了精神百态。在这个别样的视角下,真、善、美是什么?真理、意义、价值又是什么?这些精神物态,既不神秘、也不高尚,仅仅是为了维护那个最弱化的存在,而不得已的物性绽放而已。故而得知,精神趋知、知归茫然。

  最后,不仅精神一系演化,社会同样一系演化。粒子残化,结成原子;分子残化,结成细胞;生命残化,结成社会。社会绝不仅是人类所拥有,只是人类的社会更为弱化、复杂和脆弱罢了。故而得知,社会趋繁、繁归动摇。

  自然一系、精神一系、社会一系,在万物一系中,竟有一条线索贯穿纵横——是为“递弱代偿”的铁律。万物都在进化、分化、残化,要么成为侧枝盲端,要么进一步的递弱演化,物态的递弱,需要属性的代偿,而靠代偿维系着的存在随时可能进一步的衰变和弱化。所以我们看到,一次次异端兴起、成为主流,一次次主流衰丧,又成盲端。在这个不断递弱、不断代偿的世界里,万物一系,唯求存在。

  在全书特定的语境里,作者娓娓诉说了一个个小故事,并在不经意间,流淌着其对整个世界的判读。深深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悟与思想,偶露峥嵘,所谓“知鱼之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知鱼之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