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鱼之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鱼之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1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鱼之乐》经典读后感10篇

  《知鱼之乐》是一本由王东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5-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鱼之乐》读后感(一):《知鱼之乐》读书有感

  这本书是在一种迷迷蒙蒙与困惑状态下看完的,看书之前原有的困惑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一些困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只知道这本书我还是要继续看,也许有天能看懂,也许一直看不懂,不过没有关系,总有些地方是能看明白,应该算是明白吧,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明白了。最近看的书,让我整个人就几个问题困惑不解,而且发现越看越不明白,甚至不敢说自己去看了这些书,也不想就这几个问题交流。不过有点特别的好,就是人变得更谦逊更有危机意识了吧。作者还有一本《物演通论》要不要看呢,趁热打铁还是再沉淀沉淀呢?其实铁没热,只是担心这本小书没有看懂,另外一本更学术一点的是不是更不懂了,还是看吧,反正愈大愈发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很少,更确切的说能明白的问题少到不行,基本为零啊。即使这样,我还是想把我看了的感受写写,因为我怕久了就忘记这些感受了,我一向是个记忆力超级差的人。

  首先,是谁说哲学仅仅是文科专业的,这明显就是个误解,让我误解了很久。可能跟最近看的书都跟认知有关吧,我才迷蒙之中感觉不对,可是又不敢确定,直到这本,我更明显感受到,哲学明明就是跟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等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其他学科的进展都能在哲学发展进程中起到推进或者提供理论支撑作用。越看这本书,我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的。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时间内是对与真吧。我原来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界的重大理论,对于与物理比较近的化学之类的有影响,哲学很远,应该没啥事儿吧。其实很近,这两个重大的理论是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的理论,哲学不就是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吗。再比如说地心说和日心说等相关学说逐渐破除了神学在过去时期核心地位。过去的我们不就是用各种传说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与认识世界的嘛,如何认识世界是哲学的范畴吧。所以我只能说过去的自己狭隘了与读书确实能增强认知,不过更能增加困惑也是真的。

  再者,书中提到的“递弱代偿法则”。我在这里截取一段“在这个有限区间内,愈原始的物存形态,他的空间质量分布愈大,时间延续分布愈长,譬如存在于恒星中的粒子和原始物态;反之,愈后衍的物存形态,它的属性代偿愈益丰化,能耐灵性愈见增长,但它们的时空分布——亦即它们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却反比例地趋于萎缩,譬如新近进化的高等生命物种;而且,就存在度和代偿度的互动状态来看,他们之间明确地表现出某种反比线性函数关系,视为”递弱代偿衍存原理“。这个原理或者说法则可以说贯穿整本书,《物演通论》那本书貌似就是主要写这个原理的。这个法则貌似是对的,或者在某个时间内是对的吧。可是也说不好如何解释或理解简单的举个例子看看自己能不能说清楚吧,就是从单细胞动物到进化成人过程就是一个递弱代偿的过程,人作为进化现在看来最终的产物,其在宇宙空间的存在度与分布度是最少的,而为了弥补这些,我们进化出了智慧,用智慧去创造了各种发明来弥补各种关于存在度的不足;可是也正因我们是进化后期的产物,在存在度上我们真的是小弱弱啊。这个原理太核心了,我还要再看看,估计再看看也不见得能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原理了解之后,我最近时间最深处的担忧愈加明显,那就是我们人类真的是太脆弱弱小了,希望看完《物演通论》能再写一篇有感吧,能把这段说得再明白一点点吧。

  最后是,作者对于富贵病的解读,让我对于在富贵病这个问题上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应该说对于我们人本身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富贵病是在人类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开始产生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先祖都是生活饥寒交迫的状态中,故而在进化过程为了顺应这种生活状态,我们的身体产生了某种适应这种状态的机制。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吃饱了饭反而打不起精神吧,反而是吃个七八分饱更舒服从古至今养生中讲究吃饭要七八分饱,看来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想来我们人类在这种吃饱的环境中应该还会继续制造多种多样的富贵病吧。这段对于我来讲还有一个更深远的作用,就是以后吃饭不要吃太饱,更重要的就是不能胖啊。

  书后疑问

  1.递弱代偿衍存原理到底是什么,它的过程是怎么样?

  2.生物进化到底是个神马样子与过程呢?

  3.到底存在不存在认识上的一个统一标准呢?

  《知鱼之乐》读后感(二):《知鱼之乐》摘抄(一)

  自然趋弱:弱归的人性

  1.无用的哲思

  1.P4:通常,凡属于你能在舌尖随意摆弄的,想必不会是哲学。加入那玩意儿竟然就是你的哲学,则你的浅薄怕是从此无药可医了。

  1. P5: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先哲似乎特别缺乏现实感,毕达哥拉斯要用抽象化的“数”(数学)来诠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得“形”(几何学)来推导世界,哲学与科学由此在理性的深处打下了第一个纽结。

  3.P6:我们这些匠人式的思想家,总是在半途中就急忙把自己浮升到食用层面上。……却从来没有哪个人甘愿沿着繁密的逻辑路径,去不计功利地必胜深究世界的本原与心智的关系。这也就难怪黑格尔要冷嘲般贬义“东方无哲学”了。

  4.P7:实用的哲学很快就会给人带来实用的效应政治上,我们古老社会制度是最完善稳固的,……经济上,早在唐、宋、元、明的中古时代,尤其是清朝初年的所谓“康乾盛世”时期,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曾经占到全球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技术上,我们更是占尽了逻辑省略的便宜,……我们的四大发明无一不是既切近有实用的东西

  5.P8:1840年的鸦片战争,预示了由浅用哲学所构造的精神实体的最后发展界限;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我们只好断然割舍那个缺乏丰厚底蕴思想文化传统——一脉古老的文化苦之就这样戛然断落。

  6.P8:*哲学原是极深沉的“务虚”,只有精于务虚的民族才有望找准“务实”的方向。须知人类就是以“智质虚存”主导体质实存”的衍存物。

  7.P9:纵观人类思想史,真正在哲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是当时的博物学家自然科学家,反过来看,在自然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通常也相当谙熟真正的哲学,这是两条腿撑着的一架躯干的格局,弄成瘸子总不便于走得长远

  8.P10:*人类迄今经历了神学、哲学和科学三大思想阶段,哲学因而成为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逻辑中介过渡载体。它与神学的共通之点在于,二者都倾向追求世界的终极原因,并表现出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不同之处是,神学所使用的思想方法乃是“信仰”,哲学所使用的思想工具乃是“理性”。由此不难推断,它与科学的共通之点在于,二者都是借助于理性方式来探讨问题的学术;但研究目标上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更关系具体对象的钻研,哲学却保持着它的终极关切形态。

  2.有为与无为

  1.P12:凡是能力较强的高等“有为”物种——譬如哺乳动物脊椎动物——都不免快速灭绝;凡是能力较差的低等“笨拙”物种——譬如无脊椎动物或原始单细胞生物——反倒长存不衰,……越原始的物质形态,它们在宇宙中的空间质量分布越大,衍存持续时间越长,亦即存在稳定性越高;反之,越迟演的物质形态,它们在宇宙中的空间质量分布越小,衍存持续时间越短,亦即存在稳定性越低。……宇宙物质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具有一种倾向衰落的演动态势。

  2.P14:*【这本书核心所在】“代偿”者,对所失予以替代补偿耳。虽然所补的已不是原物(指存在度),但总归聊胜于无,这代偿上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属性”(即对“能耐”、“活力”、“灵性”或“有为”的总称)。越后衍的物种诚然越弱化(存在度递减),然而他们的属性却相应地倾向于越来越丰化(代偿度递增),二者之间蕴藏着一个严格的单向反比函数关系,由以演成万物创生和进化的世界格局,是谓“递弱代偿原理”

  3.P15:有为者总是把衰弱的无奈夸张成聪敏和骄横,无为者总是把永恒强势掩藏于守拙和静默。

  3.追求完美遗憾

  1.P18:越分化者越残缺,越残缺者越柔弱。……其实人类一开始就未曾完善过,而且必然倾向于越发不完善,因为他直接就是那个专门导向不完善的自然进程的结果

  4.平庸伟岸

  1.P24:生物最重要的属性首先是遗传,因为生物诞生时它已极度弱化,死亡的结局接踵而来,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某种类似接力传递那样的方式,使得短暂也能够永恒,这就是生物遗传增殖机能的初始意义

  2.P25:人性中天赋保守素质,其实就是生物遗传守旧律令的自然延续,正如人性中天赋的激进素质,照例不过是生物变异进化律令的自然继续一样。不同点也许仅仅在于,变异创新缔造了存续,遗传守旧维系了存续。

  3.P26:平庸者的生活层面,他们尽管人微言轻,艰难度日,却一定反而保持着较高的生物稳定性和较低的生存风险率。如果不信,你不妨粗略地分别计算历史上各类英雄普通民众平均寿命及其非正常死亡率。

  5.人性之根:贪、烦、畏

  1.P27:无“贪”则不足以激发进取;进取则必然导致“烦忙”与“烦神”;烦而无功、贪而不得则“畏”立刻油然而生,由以逼迫你卷入更紧张贪欲之中。

  2.P28:“人性”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人性”是“物性”的集成和发扬。

  3.P28:自然物态的进化演动,倾向于将后衍的高级物种抛入日益加深的生存危机和生存焦虑之中。

  4.P31:万物演化的齐备状态正是人类生存危机的天然尺度

  6.:“快乐公式”题解

  1.P34:神经活动不能长时间地留守在兴奋或抑制的任一极点上,过度兴奋就会引起超常的抑制,过度抑制又会引发超常的兴奋。……任何引发快乐感受的心理刺激同时也九尾相反的心理动势做好了铺垫反之亦然

  2.P37:宇宙万物统统衍存在一个叫作“存在阈”的常量基线上,这个存在阈由不断下降的存在度和相应递增的代偿度综合而成,生物的心理基线就是这条自然物演基线的后延部分,它构成生物精神代偿和意志动量的天定基础,其间代偿增势的扩张幅度就变成心理波动幅度的半径空间。也就是说自然界不由自主地把“物性”(物之属性)发展成了“性情”,把“物性稳重”发展成了“性情浮荡”,而“性情浮荡”正是一切低存在度的高等物种的共同禀赋。换言之,心理振幅的增大与精神代偿的增量成正比,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不让自己抛入这个颠簸日剧的心理波涛之中。

  3.P38:心理震荡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所以叔本华才说,生命意志只能像钟摆一样始终晃动在“痛苦”和“无聊”(“厌倦”)之间。

  7.惟求生存与通权达变

  1.P42:人毕竟只是一种冻雾,动物的任何品质都具有特定的求存意义,而且唯其有利于求存,这些品质才能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保留或发扬,尽管高尚的人类总想对这些生物禀赋给出某种道德等级的划分,其矫情之状足以令鼠辈作呕。

  2.P44:真正的聪明大抵出于“无智无识”的自然造作,……正是这个缔造一切的自然睿智,始终遵循着两项最基本的法则:一乃“唯求存在”;二乃“通权变达”;前者是变通的根据,后者是求存的手段

  3.P45:“变化”是“存在趋于失存”的必须,“存在”是“衰变以求存续”的流程

  8.另论“可怜天下父母心

  1.P48:与西方相反,东方文化古往今来总体上一直有些偏向老迈,注重孝道,崇尚权威压抑竞争,轻蔑新奇,因而特别容易去关怀“父母心”。

  9.苦海有边,回头无岸

  1.P55:*所谓“精神”原来不过是物质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构成层次如下:宇宙早期物态的物理“感应”→原始低等生物的直观感性”→中级脊椎动物的本能知性”→高等灵长动物的思维“理性”。这个进程使得愈后衍的物种,其主观(属)性愈多,感知对象的扭曲程度或失真度相应也就愈大,因而导致它的生存反应情状愈来愈紧张不安、摇摆无定。所谓“社会原本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代偿叠加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层级构成如下: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社会结构。

  2.P56:*知识的更新速率越来越短促,这表明“真理”的含“真”量越来越减少;信息的翻倍数量越来越膨胀,这表明个信息的观照范围越来越狭窄;物质的消费欲望越来越炽热,这表明生命内在的支撑力度越来越空乏;社会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加快,这表明由我们自身搭建起来并赖以为生的最后一层自然结构越来越动荡……。至此还不算完:科学发明的威力越来越强悍,着预示着我们消灭自己的日期越来越临近;生物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利器,这预示着我们将整个地球吃空掏干净的那一天就要到来;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失控,这预示着我们逃离自家绿洲而奔赴天外荒漠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10.哥白尼与内耳前庭

  1.P62:我们人类现在不得不借用的理性智慧和种种仪器,大约只是为了弥补业已丢失的原始“感觉”罢了。

  2.P63:人类问世少说已有300万年,其中299万年都生活在严格的感官管制之中,更无任何危亡灭种之虞。而今,我们僭越感官的限制才不过数千年甚或数百年,却已惶惶然初见灭顶的前兆,你想想看,那自然规定的感官阈限是不是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呢?

  《知鱼之乐》读后感(三):收获整理

  越古老的东西越稳定,这是反脆弱的远离。王东岳把这个理论发展为“递弱代偿”,越新出现的东西,对外界的依存度越强。人类发明出来的各种知识和仪器,都是为了弥补丢失的感觉系统。如果社会动荡,那么文明化程度越高的人类,越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心理的动荡有一条基准线,快乐的时候,新的快乐的事情带来的激动也会也来越少。痛苦和快乐都不会因为刺激事件而常驻心头。再激动的事情,在三个月以后就会习以为常。快乐和痛苦量居然是相等的。

  我们的感知系统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来设定的,我们的大脑会过滤掉许多我们不需要接收的信息。然而信息社会,也会有许多新闻来干扰我们的思考。不去看新闻,保持深度思考、是遵循我们大脑运行习惯的方式。

  理性化的思维,可以用简约的概念或者公式来概括,这是知识的简约。

  人类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适合半饥半饱的生活状态。所以7分饱是适合现代人的饮食方式。

  《知鱼之乐》读后感(四):《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从宇宙演化到人类命运

  如果你觉得挑战《物演通论》这样一部结构宏大、思维严密的书暂时有难度,我会建议你从王东岳先生的另一本书《知鱼之乐》开始。

  《知鱼之乐》——

  你不妨把它看作是《物演通论》的背景导读。

  只要你有对这个世界的终极好奇心,我保证你读得懂,它所谈论的话题更贴近我们的一般生活层面。

  不要小看哲学

  很多人喜欢实用之学,我却觉得人的阅读必须有哲学打底子。

  只有站得足够高,你才看得到远方。

  这是一本哲学之书,但是我推荐它,并不是从哲学本身出发。

  每一个创业者和生意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养分。

  比如我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出了几个结论。

  也许很反常,不妨说给你听听——

  1. 共享经济不成立。

  2. 互联网带来的不见得是便利,也许是更多的困难。

  3. 跨界不是趋势,只是手段,专业化才是趋势。

  4. 一切商机的本质都是“外包”。

  5. 企业不要追求永续经营,要追求飞速进化。

  这是我花了两年时间跟随《物演通论》阅读和陆陆续续思考所得,这些想法引导了我的商业思考和操作。想要窥其门径,不妨我们一起继续研读。

  王东岳是谁?

  王东岳先生是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者。

  他读医学出身,但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专注学术研究,曾隐居终南山下,潜心修学20年,终得独立思想的哲学著作《物演通论》。

  他不曾有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正式教职,却影响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他的课程在混沌研习社、中欧商学院广受欢迎。

  在新年之始推荐《物演通论》,可见我把这本书看得有多重。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希望多年之后,在别人街谈巷议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读者已经可以拈花微笑。

  《知鱼之乐》读后感(五):《知鱼之乐》摘抄(三)

  社会趋繁:繁归动摇

  23.猴子与人:分歧源点上的疑点

  1.P156:“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恩格斯语)

  2.P157:*猴子变人是基于某种遗传属性的畸变所导致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畸变恰恰符合了自然演运趋势的规定,才使无数随机突变中的某一类畸变得以存留。

  3.P159:*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文明,自始至终贯穿着一脉不能使自身圆融稳定的基轴,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政治上自梭伦立法以来所形成的奴隶制民主自由,经济上自伯利克里以来所形成的主体性商业自由,以及文化上自雅典立国以来所形成的交流态思想自由。

  反过来看,中国的古代文化以老成持重、周到早熟为其特征。它历来只讲秩序,不讲自由;只讲稳定,不求活跃;只顾前任旧制,不顾后人心声。

  24.天演的自由之路

  1.P162:中国人祖祖辈辈早已受尽了不自由的苦难,强者窃国,弱者无言,暴动改朝,特权复生。一句话,他们一直处在于猴群的社会位相上。

  2.P163:所谓“自由,说到底不过是指某个系列的自然衍生物所具备的“自主能动性”……生物的自然进化演历始终伴随着自主能动性或“自由”程度的不断升华:从原始动趋反应(分子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过渡形态)→趋性(原始“感性”初步发生)→“动机”行为(自主意向渐次萌芽),发展到这一步,“自由”已经从“生物自发能动性”朝着“精神自主能动性”的方向逐步转变了。

  3.P165:*“能动性”或“自由意志”是在依赖条件量过度膨胀,以及与迎合所需条件的机遇呈反比减缩的情况下,不得不发展出来的属性代偿。

  4.P168:*一个国家的国力就是其国民生物能的总和。如果每一个国民都备受压制,难以伸展,即让自己潜在的生物能力得不到释放和发挥,国力焉能强盛?……“自由”诚然是一种载体弱化的代偿产物,但“不自由”直接就是失却代偿的灭归取向。……限制自由就等于泯灭精神,泯灭精神无异于摧残人性。

  25.普罗米修斯的天谴词

  1.P170:*据社会学家说,衡量人类文明或社会进步的最佳指标,莫过于看其能量消耗的递增程度,……衡量一切物质结构演化失稳的最佳指标,莫过于看起能量分布的递变程度。

  2.P174:*在分子“看”来,原子纯属它所固有的填充无聊,可在原子“看”来,分子只不过是它表现自身固有属性的自建舞台和运动场所而已——人类不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褊狭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社会存在的吗?

  3.P175:原始氏族社会形态(脱胎于动物亲缘社会)稳定存续了上百万年;农业文明持续10000年左右;工业文明从1769年瓦特创造第一部单动式蒸汽机至今不过230余年,信息文明的所谓第三次浪潮就已席卷而来;如此狂热的加速度形势,想来第四次浪潮大概不出几十年后就会将我们再度淹没【《奇点临近》中所提及的加速回报定律】……越晚近的社会形态越激荡,内部积聚的生存危机因素越多,相应地,总体能量消耗也明显偏高。

  26.社会标本:膜翅目王国的故事

  1.P178:*所谓“社会”,本质上无非是自然分化的残化历程上的临末结构代偿形态,犹如原子残化就必然达成分子结构、单细胞残化就必然组成有机体结构一样,不同点仅仅在于,如果在有机体层面上继续呈现残化动势,由此形成的宇宙物演结构就被我们糊里糊涂地命名为“社会”了。

  27.缘的解说:偶然与选择

  1.P188:*站在人生的立场或个人的出发点上,你一定要特别看重诡秘的偶然机缘,并充分尊重自己的自由选择,即是说,你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必然性的规定或命中注定的前途。

  2.P189:须知“幸福”与“快乐”纯粹是一种心理感受,你所心仪的东西,一定是你天性所向往的契合,掉失了这个基础,纵有金山银海、荣华富贵,又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3.P190:社会一旦形成,它就有了自身演化运动的规律,而且它必然反过来影响你的“缘分”、“自由”和“选择”,个人和社会之间由以达成某种互动效果。

  28.恋爱的小花招与大背景

  1.P194:所谓的“有机体”或“人体”,充其量不过是基因分子临时借用的生存机器罢了,它的表现方式是很直率的:基因一代一代地往下传递,肉体却在中途不断地被抛弃。任何一个基因分子片断都有某种追求存续或追求扩张自身存在的倾向。……物演分化的通则导致“两性分裂”,两性分裂导致求偶“激情”的发生,不待说,此刻的基因分子如果不能使它的载体发生追求耦合的冲动,这种基因必然被消灭。

  2.P197:婚配关系一旦达成,恋爱的激情自当消退,因为他们必须腾出精力,以便为繁琐拉杂的家庭建设和繁育后代做长远准备。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和细致,而不是热烈和激昂,所以,“婚姻是恋爱的坟墓”其实正是生存进程所设定的自然原则。

  3.P198:*“社会革命”为什么会和“生物求爱”如此相似呢?如果它们之间不存在某种贯穿如一的自然法则,世间的种种“重演律”岂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排练下去吗?……——这是一个一贯到底的自然律正在逐步表达的客观动势,是把人类自身也裹挟在其中的一脉气势磅礴的宇宙进程,中途显露的任何小花招都不过是这个大北京的某种现象形态而已。……“性分裂”的降临正好扮演了“社会结构化”舞台上的第一组滑稽角色,或者说,“性媾和”的 冲动正好充当了“自然社会结构化发展”的第一个启动环节。

  29.富贵病:马尔萨斯的失误

  1.P203:一切后衍物种,包括我们人类在内,他们的遗传核质里一定不能缺少一种叫做“节能基因”的DNA编码组型,这个基因转关如何少吃多干,倘若某日吃多了,它还负责多余的能源转化为脂肪,贮存在体内或皮下,以便哪天运气不好,断了伙食,可以调动库存,不至于饿瘫。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一些胖人哀叹“喝凉水都长膘”,大概就是这类基因特别发达的缘故。

  2.P205:近年来,英国等西方国家研究发现,与20世纪50年代比较,人类男性的精子数量明显减少,且病态精子的比例大幅上升,这是一个十分冷峻的征兆,因为哺乳动物在灭种之前,通常会发生此类现象。

  3.P206:人类理性能力的提升,是物质感应属性以及生物感知进化的继承性产物,这种“属性增益”的自然进程,必然造成其载体存在方式的相应衰变,以及载体结构形态的相应改观。

  4.P207:*科学进步是什么呢?——就是最快捷的变异和最激烈的进化!须知生物的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引发的“体制性状”的变异来完成的,而人类的进化是通过“逻辑变革”引发的“智质形状”的变异来实现的。所谓“智质形状”,就是指动物或者人类借助自己的智能属性所造就的工具式体能延伸。

  5.P209:*科学只是一柄单刃刀,它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过,那所破的“竹”正是我们人类自身,那锋芒之“所向”正好砍掉了我们的生存期数,它的每一小步挪动,在悄无声息之间,都比任何一场轰轰烈烈的饥馑、瘟疫或战争更有力度,因为它的运作,推动着或标志着一个宇宙进程的贯彻和自然法则的执行。

  30.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P211:亚里士多德曾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引自《形而上学》)

  2.P212:人类各种族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统统都是宗教,也就是以神学的方式理解世界和自己。

  3.P215:越迟到的物种,登场亮相的姿态越离谱,趋于绝灭的速率也越高。……愈进化的物种淘汰几率愈高、绝种速度愈快,亦即生存力度愈低。

  4.P217:*这个世界衍生于某种“递弱代偿”的自然机制或宇宙进程,即愈晚近愈高级的物存形态,其存在效价愈低,生存力度愈弱,尽管它们反而呈现出属性代偿愈丰、自为能力愈强的表观倾向。

  5.P218:人类的智化生存,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盲存”的状态(亦即本质上仍然属于一以贯之的物演“流程”的继续),他的智慧仅够用于蒙蔽自己,或者说,仅够用于蒙蔽自己的自戕状态。

  《知鱼之乐》读后感(六):太深刻了,世界的本质原来是无聊

  读知鱼之乐

  科学的进化史,就是让人类的地位一步一步的,变低的过程。从地心说人类生活的地方是宇宙中心,到日心说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再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类是由猴子变成的,这就是人类的,地位一步一步的下降啊。

  这本书认为,人类并不是我们之前我们所认为的是万物之灵长,其实人在万物之中的生存度是最弱的。

  递弱代偿理论说,世间之物,后繁衍出来物种的生存度是逐渐下降的,为了生存下去,他就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支撑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代偿。

  比如说,人类之所以进化出了思维,是为了适应人类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从单细胞生物再到水生生物再到陆生动物再到猴子到猿再到人类,他的智力之所以不断提高,是因为他的生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只好用,智力的增长来代偿。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非常的真,反而是离真理是差的很远的。

  比如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只能看到有光的物体,一般的物体只是反射了光再到人的眼睛里面,我们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物体,并不是这个物体本身的样子。人的眼睛只可以看到390-780nm波长的光,这只是自然界光的一小部分,不在这个范围内波长,人眼睛是接收不到的。为什么人类只能看到这个范围内的波长呢?是因为我们只需要看到这个范围内的波长,就可以保持我们人类正常的生存。

  人类的听觉,嗅觉,味觉,包括思维,都是这种情况。

  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与世界本身相差的如此之大,这并不比动物强了多少。看似理性的大脑的思维,实则是离真实缪之千里。因为一切的进化都是为了配合人类生存下去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真理而设置的。

  人类刚刚走出东非大裂谷没多久,现在就已经到了面临灭绝的危险。核武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每一项都很有可能让人类在近期灭绝。

  人类一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理论,产品。因为肉身的进化是最慢的,所以人类通过技术和产品进化自己。比如说汽车轮船飞机使人类腿的延伸,手机是人类耳朵和嘴巴眼睛的延伸。

  但是人类造出这些越复杂的东西,那么人类的,生存能力就会变得越差,人类又要不得不造出新的东西让自己生存下去,现在恨不得要把自己移民到火星上去。

  现在人类一直在幻想,科学能解决这些所有的问题,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我们之所以相信科学,是因为我们信了一种叫做科学教的宗教。科学的正确就在于你的相信。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科学每次被发现是错误的时间越来越短。

  所以人类目前的生存状况极其危急。怎么办?太难了!如果人类是以自己能繁衍下去为目的的话,最好是要停下来一切的发展,倒退到原始状态的生活,但是我们想倒退也倒退不回去。

  天道自有其法,万物都有其终结之日,人类很快就要灭亡,应该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的。

  《知鱼之乐》读后感(七):谁知鱼之乐

  一本第一遍只看懂了一小半的书,《知鱼之乐》,作者子非鱼,王东岳先生。

  过往的阅读经验中很少接触过哲学类著作,虽然个人对哲学并非没有兴趣,但迄今为止暂时还没有涉及过这方面的书籍。《知鱼之乐》只是属于哲理性随笔,看起来已经相当费力,真到了王先生的哲学专著《物演通论》,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看到最后,我表示怀疑。罗胖在节目里说他啃了这本书一年,才做成最后的节目,看来所言非虚。

  其实看书之前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作者的视频,主要是因为对他提出来的理论体系很感兴趣。简单来说,他的全套理论就四个字:“递弱代偿”。大概意思就是:从137亿年的宇宙演化史来看,万物一系演化,越是简单初级的物类,整体上其存在越稳定,存在度越高,越是后来的其存在越动荡,存在度越低,所以整个演化进程呈现逐级衰落下跌的形态,此谓“递弱”;后衍物类为了维系自身存在,不得不发展出自身原本不存在的各种机能以补足存在度的持续下跌,此谓“代偿”。就像是不慎掉下山崖的人,手边哪怕是碰到一丛草也要尽力死死地抓住。

  举例来说,就像同样的人,你要是生活在中国古代,一辈子待在地里种点粮食,只要风调雨顺收成好,能吃饱饭没有繁重的兵役徭役,你可能就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你对外界的依存条件并不高;但如果你是生活在今天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要是没有网络、智能手机、购物商场、干洗店等等这些早已习惯的事物,你可能活下去都困难,更别说会觉得幸福了,因为随着社会的演进,你对外界的依存条件早就已经高出许多倍了。表面看起来你比古人厉害多了,什么都会,其实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会这么多新东西根本就混不下去,你完全是被逼的!

  例子也许并不算贴切,但大意如此。作者指出从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开始(人类是宇宙中心),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人类并非宇宙中心),再到达尔文(人类其实是猿猴的子孙),最后到弗洛伊德(人其实是被潜意识所支配操控),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一路下跌,最后有可能成为万物演化终极噩运的承担者。对比当今世界的核武危机、生物遗传工程、生命科学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不能说作者的担忧全无道理。人类从几千年前的顶礼膜拜上帝,到尼采大声吼出“上帝死了”,再到今天的试图亲自扮演上帝,最后会不会把这个游戏给玩儿砸了,最终自食其果,谁也不知道。

  同时联想到《未来简史》中提到的可能的人类前景,两位作者的忧虑好像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未来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不过对于这不可预知的前景我反倒有一种“想起来就觉得兴奋”的感觉,就像是长达3、4个小时的电影终于等到最后的高潮了,而我们这一代人不早不晚,刚好赶上了,这情形,光想想就很刺激。

  也许前方就是暗黑且深不见底的悬崖,那也只能蒙着头往前冲了,反正也没人能踩刹车,世界的运行从来就是自行其是的;况且现实也未必就真如他们预想的那样,说不定等着我们的就是一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美丽新世界,那又何必庸人自扰,凡夫俗子,静静地当个吃瓜群众就行了。

  未来真有那么酷吗?别让我失望。

  一定要找时间看《物演通论》。

  《知鱼之乐》读后感(八):《知鱼之乐》摘抄(二)

  手打摘录,诸君自看,不予评价。

  精神趋知:知归茫然

  11.听蚊子说:智者多忧

  无

  12.庄周梦蝶与笛卡尔的疑虑

  1.P72:人最信任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感官,所以才有“眼见为实”的万古训喻。撇开普通人和古代哲人不谈,即便是党建的科学家也无例外,迄今所有的科学家说和新创理论,非通过实验“观察”作为依据,则不能取信于学术界,就是明证。

  2.P72: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的精义,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唯一有效的一项纯逻辑证明。自此以降,整个哲学史从粗疏地讨论外物属性,开始逐渐转向深入讨论对认知属性的新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的分水岭。

  13.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1.P78:人类的认知活动无不建立在“不自觉武断”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你的知识平台下面是一个怎么样的空洞或深渊。

  14.“真”作假时假亦真

  1.P84:外界的“真”一旦经过“感”(指感官感觉或感性)和“理”(指逻辑推理或理性)的过滤,它马上就变成了“失真”,或者至少你已无从判断,它是否还保持着“符合论”意义上的“本真”。

  2.P85:人类的“感知”发源于理化物类的“感应”,一如人类本身发源于原子、分子和生物的一路进化那样。只不过,越低级的物质形态,由于其存在度偏高,它的感应属性相应偏低;反之,越高级的物种形态,由于其存在度倾向递减,它的“感应”属性就会相应代偿到某种“感知”级别的高度罢了。

  3.P86:任何“感应”或“感知”,都不过是“主体与客体”(此乃哲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宇宙分化物”(此乃自然的本态)——之间相对应属性的耦合,……“耦合”过程本身不免使客体固有的属性被扭曲,或者说,不免把“主体的感应属性”叠加到“客体的可感属性”上去,从而令感知所得呈现为某种变态了的“二相耦合体”。

  4.P87:所谓“知识”,原本不过是“信息”的代名词;所谓“知识增长”,原本不过是“信息增量”的代名词。“信息”是物演分化的边际耦合效应;“信息增长”是自然分化进程所必然导致的感应增益效应。

  5.P88:“真”这种东西,原本应该是指剔除了主观性之后所预留下来的纯客观成分,可你借以获知对象的唯一手段偏偏就是那主观属性本身,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

  15.“善”的缺憾与辉煌

  1.P92:他(马基雅弗利)一再强调,人与其说向善,毋宁说向恶,他们集自私、贪婪、胆怯、妒忌、反复无常和忘恩负义于一身,且学坏容易学好难,因此,政治的最高原则和治国的最佳手段应该包括贿赂、残杀、迫害异己和背信弃义等等在内,君主必须举杯狐狸和石子的双重品格,甚至不惜充当一个不折不扣的假善人或伪君子,只要身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就行。……是故国人历来比较推崇暴君,将其誉为“统一华夏,解民倒悬”的俊杰,仿佛唯有强权和恶棍才能缔造秩序和安全似的,并宽厚和圆通的确信,专制是国情所需,腐败是人情练达,狡诈是治国有方,毒辣是英雄胆略……

  2.P96:“分化”就是“残化”,“残化”就是“构合”,而构合虽然暂时达成了补缺和依存,却终究未能阻止继续分化的势头。于是,“结构化”的自然进程就紧紧追随着分化运动的物演轨迹一路奔腾而来:粒子分化导致原子结构→原子分化导致分子结构→分子分化导致细胞结构→细胞分化导致有机体结构→有机体分化导致社会结构……如此一往,驶入破竹。这个结构化的进程是层层叠加、滚动扩展的,它有如下四大特征:(1)它的结构系统稳定度是逐层递减的,……(2)它的结构属性代偿度是逐层递增的,……(3)它的结构能量分布是消耗加剧的,……(4)它的结构变迁速度是日益加快的,……总而言之,他的残化程度随着自然分化程度的加深而愈发严重,它的内在依存要求随着残化程度的加深而愈发迫切,这就是“善”的源头,也就是“善”的本质。一句话,“善”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代偿产物,当然也就有它的物演规定素质和社会演动方向。

  3.P97:*争论了数千年的“善的元义”油然而显:原来它就是“残化的辉煌”。

  16.“美”是不美好的尺度

  1.P100:原始物质一旦分化,就必须借助于感应过程来完成依存。最初的感应是“一触式完成”的,即“感”的过程就是“应”的实现,“应”的一瞬间就是“感”的中介,……但随着宇宙物演进程和分化进程的发展,物的感应属性相应膨胀并相应分化,譬如,后衍物种的感知能力倾向于越来越增强,感知方式也倾向于越来越复杂,……至此,“一触式感应”已经完全裂变为“感”(确认)、“知”(辨析)、“应”(行为)的分立步骤,以及相关的整合过程。于是,由此会引发两个潜在的问题:第一、感应属性的赠一过程也就是主体主观性的壮大过程,它是的我们对客体的感知,由于叠加上了越来越多的主观属性,而不免倾向于越来越失真;第二、感、知、应得分裂间隙或贯通间距必然越来越拉大,这又不免造成它们之间的整合过程发生越来越严重的摆动,甚至造成了衔接上的失离、错位乃至某种程度的断裂。也就是说,“感的失真”使“应得求实”变得困难起来,而“感”与“应”的脱节又使“应得实现”直接变成了一种危机。须知,“应”才是目的,是存在的稳定落实;“感”只是手段,是失稳得摸索状态;“应”之无着,“感”有何用?——“美”由此而焕发,它必须呈现出一系列诱惑式的吸引力,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感与应之间保持着某种必要的牵拉张力。

  2.P103:美的实质全在于维系依存。或者说得更形象一些,“美”无非是“感”与“应”之间失位性练习的一种粘合剂。

  3.P103:自然美也叫现实美,它发自“应前的紧张和期待”,故而属于“应前的美”。……艺术美。……它源于“应后的抚慰和观赏”,故而属于“应后的美”。

  4.P105:*美的享用者一定是残缺不全的存在者,且一定是摇摇欲坠的失位性沦落者。……“美”(beauty)与“真”(truth)一样,它的华丽程度直接标示着其派生主体的失存程度,……它的绚烂光影直接就度量这人类与自然的失离间距。

  1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P111:*譬如基督教神学上关于“神的位格”的疑问:如果主(至高的“主体”)或上帝存在,则他一定只能处于人的衍存位相之后,而不可能成为人的创生者(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宇宙和自然的创世者),因为人类从来未能普遍地瞻仰到神的尊容(即人的感应效能不能对等地覆盖其后位存在者),但据说神却无时无刻不在俯察着人的造孽(即神的感应效能足以覆盖其前位存在者)。

  2.P111:按照生物学家海克尔发现的“胚胎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18.自然界里没有飞跃

  1.P117:如果万物的“质料”是同一的,其间只有“物态”上的差异,那么,所谓“质变”就永远不成立,因为说到底它们只是“态变”

  2.P118:人类的质态是相当轻浮的。这种轻浮就表现在它们随着物演存在度的递降而逐渐飘离了宇宙的本原和大体,并将自身完全寄托于存量极小却高度分化的后衍物态上。所谓“高度分化“就是高度代偿化或高度复杂化,为了能够在这样麻烦的失位境遇中生存或依存,他们也只好相应地建立起一套高度分化的感知识辨系统,而且要求此一系统最好赋有如下三项基本素质:第一、它对较切近的生存条件,在感受上应保持最大限度的普遍性和鲜明性。……第二、对于较原始的基础条件,它又应该将其作为感受切近条件的媒介来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感受的普遍性。第三、既然如此,则由于一般总是将原始条件混淆在切近条件的可感属性之中(或混淆为切近条件的可感属性之一)加以感受,所以对于原始条件本身的感受不免失去鲜明性。……不过,大约正是基于如上三点感知规定,世界在我们眼里才会变得“飞跃”起来。……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否认事物本身的客观演动,而是要说事物演动的表现形态还得受制于我们对它的感知方式。具体的情形对应如下:第一、由于我们的感知方式倾向于将对象的细微差别扩大化,所以我们总会把平滑渐进的动势误判为“飞跃”。……第二,由于我们只能借助原始物态条件(如光子、波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等)来建立自身的精神神经生理系统,因此,不但是感性,而且是整个知性乃至理性思维系统也必须在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象在表象和概念上的区别。……第三、由于我们早吧对原始微观条件的感受完全混同在切近宏观条件的感知之中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系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缺乏或淘汰细微感受性的基础之上,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忽略或失察在基础层面上发生的微观演动和细小变化。

  19.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

  1.P122: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起初是率然追问身外的世界,即“存在的本体”,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时期;尽管随之也发现了所欲追问的世界总不免折射出追问者自身的精神痕迹,或“理念的背景”,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尤其是柏拉图;但终究未曾想到或未曾证明:对自然本体的设问本身(即“本体论”)直接就关联着对精神本体的设问。

  2.P123:便有人说,黑格尔是哲学的终结,此言不错。因为黑格尔确实将传统经典哲学表面上的所有漏洞都填补起来了,相应地,他同时也就将既往哲学的深层不足暴露无遗:那就是,他不能说明“精神本身为什么会存在”(所以他就只好乞灵于一个独断的“绝对精神”),以及,相应的,他也不能真正说明“精神本身如何存在”(所以他就只好乞灵于那个老朽的“辩证方法”)。显而易见,黑格尔的目的只是想要澄清,“封闭的精神系统”如何才能与“整个存在系统”相统一。也就是说,辩证法不过是他临机借来的一种逻辑狡辩工具而已。……一言以蔽之,辩证法是理性逻辑最原始、最低级的过渡形态。

  3.P124:黑格尔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说成是“知性逻辑”,实属一言中的,只可惜他烦了两项根本性的失误,……这两项失误是:第一、他未能说明人类理性及其精神现象的自然远远,于是他当然也就说不清知性逻辑的真正内涵,即他不懂“知性逻辑”是典型的“动物逻辑”,而人类的“理性逻辑”是从动物的知性逻辑中增长出来的;第二、他因此同样未能说清辩证逻辑在自然逻辑演化史上的自身窘况和发展前途,即他虽然承认辩证理性只是大乘寺便利性的中间过渡阶段,但他终究无法阐明四边逻辑的运动规律,亦即午饭摆脱沿用三一式辩证合题的方法来图解理想逻辑的陈旧套路。

  4.P125:按照“万物一系”的自然演化原理,“精神现象”无非是原始物理“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产物罢了。……从原始理化的“感应”→低等生物的“感性”→后生动物的“知性”→晚近人类的“理性”……越进化、越高级的物种,他的存在稳定性越差,表现在它的“主观属性”上,就是它的感知状态也越来越动摇。

  20.理性逻辑方法谈(读起来很累,可以放最后读)

  1.P131:*人类负载的辩证逻辑,就是动物固有的知性逻辑发生了动摇的产物和状态

  2.P133:理性逻辑相关定律:

  ①简一律——与知性逻辑的“同一律”相对应,即在整理知性素材时,思维运动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奉着“诸物一系”的事先预设,并竭力将这“一系”简约为(或在感知序列的更高一级上抽象为)“一理”,是谓“简一律。”……注释:凡属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它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上,……愈高深者一定愈简约。

  ②排序律——与知性逻辑的“排中律”相对应。即在整理知觉表象系统时,思维运动必须将业已无法简单“排中”的繁复系统分解为若干组成单元,并参照整个系统就各单位的存在状态予以定性、定量或定位,是谓排序律。

  ③消矛盾律——与知性逻辑的“不矛盾律”相对应。即在整理感知系统各层级上的朱磊抽象要素时,思维运动必定要设法消除其间的种种混乱、迷失和关联障碍,并按照简一律所规定的“一系化”(即“一理化”)原则将表面上互不相容或相互矛盾的诸端梳理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系统,是谓“消矛盾律”。

  ④追本溯源律——与知性逻辑的“充足理由律”相对应。即在整理感知表象结构的互动关系时,思维运动势必倾向于追索各个相依单元的存在因和联动因,并通过对其内在关系的推求于不同深度(即“程度”)上达至“元一”(即“简一”)的境界,是谓“追本溯源律”。

  3.P137:理性逻辑并不是知性逻辑的辩证反动,而是知性逻辑的代偿顺延。

  21.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1.P140:*波普尔却偏偏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说,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恰恰在于科学的可证伪性,即凡属科学的东西,它总是能够被证明为是错的,而且,科学精确程度越高、内容越丰富的理论,其可证伪度也就越大。遮在逻辑上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很低,而且倾向于越来越低。

  2.P144:*第一、“博学决不是真理”(黑格尔语)。……第二、“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黑格尔语)。

  22.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1.P149:*维氏说“世界是事实的综合,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2.P150:我们过去总爱把科学叫做“宇宙观”、把哲学叫做“世界观”,这显然是烦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它们自始至终都不过是某种飘忽不定的“逻辑观”或者“逻辑模型的演动系列”罢了。

  3.P152:*处于逻辑后衍位相上的超验“事实”越来越不像“事实”,也就是显得越来越飘摇,……从感知逻辑的演化进程上看,越原始越低级的认知方式(也就是逻辑质态)越稳定,越后衍越高级的逻辑序列(也就是认知方式)越动摇,……越原始的“知识”或“事实”越稳定,即越不容易被证伪,越现代的“知识”或“事实”越动摇,即越不容易守得住。

  《知鱼之乐》读后感(九):递弱代偿

  《知鱼之乐》

  ——递弱代偿

  这本书是从《罗辑思维》这个视频里面了解到的,我是先看了罗振宇的两集视频的介绍,才让我想买这本书的。而想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是一本上升到哲学思想的书,而且在哲学角度上,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这足以给一些以后发展的决定做出新的指导。

  这里我就简单地写出我觉得最重要的核心思想——递弱代偿。而我的解读也只是在王东岳和罗振宇提供的思想和信息上的概括,如果希望更全面的了解这份哲学思想,可以尝试看下罗振宇的视频,有兴趣可以再买这本书书好好研读。

  何为递弱代偿?

  这本书将视角上升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几万亿年里,总结出的理论和规律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的宇宙发展、物质发展、生物进化、人类社会发展等现象,我记住的原理有以下几个:

  1.事物随着越往后发展,它的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差,存在度越低;

  2.由于存在度越低,他们会发展其他的技能来增加自己的存在度,但是所增加的存在度不能弥补随着发展所降低的存在度;

  3.弥补存在度降低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残化自身技能,发展独特技能,并和其他人互相依存。

  事例如下:

  1.事物随着越往后发展,它的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差,存在度越低;

  宇宙事物的发展规律差不多如下:夸克-原子-分子-有机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哺乳动物-人类。作者发现,随着事物越往后发展,总的存在度是降低的,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这种已经在我们地球生存的几亿年,就算是蟑螂或者蚂蚁,他们虽然生命脆弱,但是他们在地球存在的时间却远比人类长得多,而哺乳动物的出现到现在,几乎99%已经灭绝了,例如恐龙等,他们虽然有很强的力量,但是真个种族存在的年限却非常的短。在说说人类,现在单个人来看,存在度已经下降得非常低,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作为动物生存和狩猎的本能,例如一个单细胞,一只野生的老虎,他们知道怎么去生存和觅食,但是作为人类,我们现在已经不会再去捕猎或者种植等,一旦我们找不到食物的供给,我们生存很容易就受到威胁;另外现在人类技术不停的发展,虽然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同时也让人类的存在度越来越弱,例如以前你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让整个人类种族灭族的,就像我们想象不到一只蚂蚁怎么让整个蚂蚁种族灭族一样,但是现在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核能、生物学等技术能力的提高,就会出现核武器、生物武器等这样的东西,一旦人类种族里面有一部分的人思想不正,他就很有可能造成整个人类灭亡。这也就是人类存在度降低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递弱”而这也出现下面的两个现象:

  2.由于存在度越低,他们会发展其他的技能来增加自己的存在度,但是所增加的存在度不能弥补随着发展所降低的存在度;

  3.弥补存在度降低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互相依存。

  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可以独立生存,可以自己繁衍,而往后发展,多细胞生物的独立细胞则无法独立生存,就像我们的体细胞虽然也是单细胞,但是它早已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是因为一个细胞随后发展之后,它的存在度会越来越低,所以它就通过“残化”自身的能力,发展自己独特的能力,然后得到与其他细胞相互依存的能力,和其他细胞互相依存,来增加自己的存在度。这种情况就是“代偿”。

  我们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像以前小部落一样,一个人可以捕猎,可以种植,可以独立自生,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非常复杂的程度,大家为了生存,就会开始分工,有人打猎、有人制衣、有人种植,再到现代社会,这种技能的残化、特殊技能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合作已经是不需再说明的事情;而公司也是内部从创业团队一开始一个人负责多份工作,到公司慢慢壮大,就会形成不同职能的人、不同职能的部门以致不同职能的分公司,然后越来越复杂的公司通过自己擅长的业务去跟不同的企业合作,来提高自己在整个社会的存在度。这就是“代偿”

  个人体会:

  在这个思想里面,其实很重要很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思想可以解释小到原子分子,大到人类社会这样的跨多领域通用的理论,而如果说这个“递弱代偿”的理论是社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不可逆的规律,那么当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大规律,且是比其他人更早的认识到这个规律,那么我们的决定和选择是否会比其他人更加明智呢?而且每一个选择的准确度和成功率是不是更高呢?例如:当初创公司希望自己把很多工作都自己完成,例如产品定义、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营销推广等,如果这样去做,他不需要依存于太多的外在条件,只要自己的团队能承担得了,那他的风险是小的,但是他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如果要发展壮大,他就可能需要做自己擅长的位置,然后开始尝试和其他企业去做依存。这样公司和企业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而如果直接代入这个思想,可能更激进的做法是主动残化自己不擅长的技能,并且主动去寻找外部擅长做这一块的组织和团队,并和他们形成依存关系。

  而个人发展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多项技能,或者多个方向的发展可能,那并不应该是平均发力去做,而是主动残化自己做得并不优势的技能,然后主动提取自己最擅长的几个技能重点发展,然后其他的不擅长的工作和技能通过跟擅长的人合作互补,来增加自己的存在度。这样会是更符合这个总的发展规律的,也是在这个“递弱”的总规律下,主动发展自己的“代偿”技能,来让自己更适应这个总规律的发展。

  以下是摘抄:

  1.平庸者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们是任一同类群体得以稳定衍存的决定性力量。

  2.“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它应该和你的实际行为和行为后果无关。

  3.它保持在某种中间紧张状态,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称作“神经张力”。这个稳定的张力基态使生物得以维系自身正常的对外反应。也就是说,神经活动不能长时间地留守在兴奋或抑制的任一极点上,过度兴奋就会引起超常的抑制,过度抑制又会引发超常兴奋。

  4.“唯求存在”——这是通解世事和宇宙演化的唯一钥匙!

  5.所谓“精神”原来不过是物质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构成层次如下:宇宙早起物态的物理“感应”→原始低等生物的直观“感性”→中级脊椎动物的本能“知性”→高等灵长动物的思维“理性”。这个进程使得愈后衍的物种,其主管属性愈多,感知对象的扭曲度或失真度相应也愈大,因而导致他的生存反应情况愈来愈紧张不安、摇摆不定。(可以说人类的意识发源于电子之间的互相感应,而目前我们对实物的感知虽然丰富,但是失真度缺越来越高)

  6.苦海既有边,回头终无岸!——这才是我们面向“发展”的现世窘境,也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天道报应。

  7.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原本自私的基因只有变异出某些利他组型,才更有利于自身的繁衍和扩张,这就是“利他的善举”为什么首先显现于生物亲缘关系之中的原因。可见“善”一开始就抱有一个“不善”的动机,善恶因此而注定要归于一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