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兄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兄弟》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兄弟》的读后感10篇

  《兄弟》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6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读后感(一):兄弟

  本书中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林红。她的很多观点直接影响了宋钢对李光头的诸多看法与偏见,或从某个角度理解:正是宋钢的妥协葬送了宋钢的一生!林红由一个清纯美丽高傲的人,后变成了一位鸨母!这个的结局是不是很有寓意?!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会有很多的磨难与挫折,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与一个性格无主见的人,人生的轨迹与结局确实是天绕之别!在面对挫折时,你可以抱怨、可以发泄,但请不要死钻牛角尖。面对诸多事情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坚毅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正如余华老师在后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兄弟》读后感(二):从始至终的喜欢

  有些东西,尤其是童年的一些东西,喜欢了可能就是喜欢一辈子。你会逐渐发现你看似越走越远,看似越走越宽阔,其实却无法走出那个喜欢。

  没钱的时候你渴望一样东西,当你有钱了,你发现其实他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你失望,你迷茫,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有钱了的李光头,觉得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米饭,就是宋刚在他俩小的时候做的那种半生不熟的米饭,以至于这辈子久久不能忘怀。如果宋刚还可以再为李光头做一次饭,他一定再也做不出李光头喜欢的味道。因为李光头喜欢的味道是记忆中的味道,有着时间的升华。这种脱胎于实物,升华于时光,存储于脑海中的东西,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就是这样似乎玄之又玄的东西,才是李光头真正喜欢的东西。

  那些经过年华的洗礼东西,让你从始至终喜欢的东西,其实和这样东西无关,只和记忆有关,只和某个人,某段情有关。

  就像从前你是吃咸口的,如今你喜欢上了甜口,如果问你为什么,也许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喜欢罢了。如果某天不喜欢了,那就再回去吃甜口呗,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我现在这样,也喜欢甜的,也喜欢咸的,似乎也有些东西自始至终的喜欢。

  《兄弟》读后感(三):这里每个人都很荒诞又很现实

  《兄弟》是自己接触的余华的第三个作品,之前看过《第七天》和《活着》,有人说,余华的作品就是那种用最平实最不引人注意的笔调让你在看起来很好笑的地方只想保持沉默,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用一句话来说这本书的话,那可能就是在荒诞的故事中体会一群可悲而不可恨的人的人生,这里没有反派,只有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是你自己。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文革后市场经济的背景,这种背景的特征一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先说李兰和宋凡平吧。

  李兰,曾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会在夜晚因为喜欢的人相邀而来到小树林;因为李光头父亲在厕所偷看屁股不小心淹死而感觉羞愧;会在恩人宋凡平失去妻子后熬夜做好金银宝给他妻子送葬;会在丈夫宋凡平大出风头的时候不再唯唯诺诺而开始昂起头走路;会和宋凡平一起经营这个重组后却显得十分温馨的小家;会把大白兔奶糖收起来送给离开自己的宋钢;会因为看到从乡下的宋钢而忘掉一身的疲惫;会在人之将死的时候担心不老实的儿子李光头;会叮嘱宋钢照顾李光头,是“最后一碗饭两个人吃”的照顾。李兰细心能干,但是也因为她的细心直接导致了宋凡平的悲剧,如果不是出院那次她心里没底想试探一下宋凡平的情况,也许悲剧不会发生这么快。我们也是,当心里有某种不好的预感时,就会去试探,不知不觉就成了“墨菲定律”和“自我实现的预言”,加速了不好结果的发生。我们太容易将自己捆绑在别人身上,在旁边人的眼中认识自己,在感觉能力不够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兴衰荣辱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出现一个人来拯救自己,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巧的事呢?

  对于宋凡平,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监狱的那段,对于他手被打断的解释和将儿子送来的东西给监狱看管人吃的部分,不管自己境遇如何悲惨难熬,他在儿子面前都能显得那么轻松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探索一种不一样的存在方式;他曾是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在桥上拿着红旗威风凛凛,但是在儿子送来虾之后却不管儿子的不理解将虾“献给”别人,我想这是一种委曲求全吧,为了自己爱的人不愿遭受无谓的伤害。但是在面对答应李兰的事时,他是那么执着地想要去完成,就算最后死在车站,死在阳光暴晒的大街上,甚至因为血肉模糊而无法辨认。说起他,我脑子里浮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身材粗壮的男子,脸上是坚毅的笑容(我不想用乐观来形容他),面对儿子满是疼爱与阳光勇敢,面对妻子细腻如水坚强如山,他是一个行走在阳光下的人。

  再来说李光头和宋钢。说到这两兄弟,脑子里想的是两个顽皮的小孩形影不离,一起干坏事一起玩闹一起被欺负,就算两人后来被迫分开也始终不曾疏远,但是长大成人之后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妻子而逐渐从一条路分岔成两条路,虽然不再同行,但还可以彼此张望,偶尔在两条路之间还会有小路交错。就算很多人以为他们会因为林红而反目,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只是见与不见、愿不愿意面对和如何面对的问题。见面时互骂王八蛋却会很开心因为确信双方没有彼此疏远,两人瞒着林红在政府大门前合吃一份饭,这样的情景多多少少会让人想起那个曾和自己有着深厚友谊或者亲情的人吧。20岁的时候,有时突然会觉得很恐慌,因为曾经一起走的人渐渐都有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而自己和他们已经无法同行,每个人有自己的小家要考虑,不能再一起无所顾忌地打打闹闹了,长大的烦恼似乎突然那么真实,在感觉曾经珍惜的感情已经不知不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而自己无法抵抗的时候,一种心酸涌上心头。尽管知道这条路上的人来来往往,一群人走了又会有另一群人陪着自己,但还是会觉得惋惜,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熟悉感会降低交往成本,在投入感情之后总是期待产出能持续,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害怕失去吧。

  宋钢,我想用老实质朴来形容他,他可以在父亲入狱的时候担起家庭的重担煮着夹生饭、用盐蘸水来抵抗饥饿、可以带着弟弟尝试虾的各种做法,他不像李光头那样精明,就是这样一个高大质朴的人吸引了林红的注意。我想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吧,女孩总想找个靠谱的对她好的共度一生。他质朴,但是这也注定了他没法大富大贵,甚至只能靠出卖劳力来维持生计,为了给妻子好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忍受更多,在付出极多人生悲惨时却突然面临重大变故。这样的人,过得好,也许能和妻子平平淡淡过一生,但必然会违背自己内心做许多不情愿的事(如果妻子无法理解的话)(这种理解必然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从你的过去陪你经历现在走到未来,每个人都只是在某个阶段进入你的人生,他们无法感同身受)。对于他最后的卧轨,我是可以理解的,换做是我,我可能也是同样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又何尝不是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呢,但是那种世界背弃我而去的想法毫无疑问也会让人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吧。

  李光头,可恨又不可恨,我们说这里没有坏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得很透彻,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前的想法,但是文章写到这,我突然不这么想了。我们说不坏得很透彻,是因为这个人身上还有某些不错的品质,这会让人在综合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产生纠结,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好和坏是不能抵消的,不是说可以用闪光点来掩盖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交汇一次或几次的线,我们就没法站在整体的角度对一个人的好坏做出评价,如果要一起走那就不能忽视各个好的坏的存在(当然如果只是交汇而不是重合,那就祈祷交汇点是好的吧,毕竟你也不是很在乎他到底是好是坏)。李光头精明、爱憎分明、有胆有识,但是他偷奸耍滑、当他心安理得地让宋钢把粮票和钱给他的时候又觉得他很欠揍。现实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完美无缺,也不存在一个人穷凶极恶,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再看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吧。

  这里的几个配角,赵诗人、刘作家、童铁匠、林红、孙伟、周游、苏妈、王冰棍、余拔牙,已经不想一一说了,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存在,细细品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这些感受应该都是不知不觉塑造了我们这个人吧。

  按理说,文章写到最后应该升华,但是实在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够。从别处借来一句总结吧,这本小说前半部分浸透着那个时代的感情和压抑,后半部分则完全是疯癫和魔幻娱乐 。剩下的自己闲着没事偶尔想起来什么就是什么吧。

  2017/03/17

  《兄弟》读后感(四):是兄弟但不是手足

  不得不说余华是真的很会写

  最近看的两本都是文革时期

  文革本身就已经很惨

  再加上李光头和宋纲失去了他们的父亲

  宋凡平活生生的被红卫兵打死

  这段描写惨痛到不忍去看第二遍

  李光头的母亲李兰因为前任丈夫低下的头终于在宋凡平的来到时抬起来了

  李兰告诉宋钢你是哥哥你要照顾弟弟

  宋钢做到了

  但为了爱人林红兄弟两反目了

  宋钢与林红结婚了李光头为了林红结扎了

  在李光头落魄的时候瞒着林红接济李光头

  李光头成了全市首富

  宋钢却下岗了得了肺病

  为了林红他出门去赚钱

  等到他回来时他才知道林红和李光头在一起

  他心如死灰留下了钱卧了轨

  两兄弟在困难时期一同度过

  在李光头当上厂长的时候宋钢为他骄傲

  在宋钢被人欺负时李光头挺身而出

  最难过的要数宋凡平被红卫兵活活打死

  和长头发的父亲活活用砖头把钉子敲进脑子里的死

  是对这个社会多绝望才能对自己多狠心啊

  《兄弟》读后感(五):兄弟

  以下为大概上部看了部分的记录 —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风格,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套路。

  莎士比亚惯用感性的修辞去谈感性的故事,莫泊桑擅长用起景来营造氛围最后留一个类欧亨利的结尾发人深省,茨威格则注重幻想描绘心理。

  余华则身处那个环境,一本书讲一个战争年代或文革时期的故事,一个打不倒的顽强的乐观的逆来顺受的人,一连串悲从中来去还复来的悲剧,《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细读无不痛心疾首。

  身处那个环境,遭受的罪恶,遭受的罪,教人去接受。

  又可曾教会人教会人们去反抗,或狡诈或低头或趋炎附势,怎样都好,把命保住把家保住。这是我个人不喜欢的点。

  ——— 分割线 ———

  其实可以睹见,认为此书与《活着》类似,也“见惯”了余华的文笔,觉得,大概也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文革兄弟患难的故事。

  然而在看下部的过程中,顿感精彩绝伦。

  既是泡妞史也是发家史,还颇有实战指导价值。

  上半部讲改革开放前的兄弟悲惨命运,后半部,实为兄弟,更或是说两种性格人在改革开放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尽管在小说里夸大了,但现实却也确实如此。

  讲时代的变迁,讲人的变质与再变质,或是说人性的不变。

  讲时代下的小人物,烘托出一整个时代,也确实像作者后记所说,从窄走到了宽。

  小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

  周游 / 周不游,一个名字的更改,立时一个浪子回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典型小家女人林红,典型老实男宋钢(简直是我爷爷的90%真实刻画)

  狡诈油嘴滑舌的李光头。

  人物名字,便已代表了人物。

  没那个命的小关剪刀和宋钢,说白了还是性格、父母、环境。

  谈兄弟,刘作家、赵诗人未尝不是“兄弟”,又未尝不是对比;李光头和宋钢的两种性格,是否也像极了一人脑海里在打架的两兄弟。

  不知道只有当代是这样一幅背景、人物、故事,还是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可能也八九不离十大致如此),想去看看历史,探究下这方面的兴趣。

  《兄弟》读后感(六):兄弟俩的路途

  奋战两个周,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记得应该是看国内的现在的小说第一本,对我来说。

  看前半段,总想看到后面的结局。光头的爸爸怎么死的,赵平凡的态度,对待人生。赵平凡是一个好父亲,不管经历怎么样的困难,在孩子们的面前都是以一颗开心、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大家。从不气馁,从不妥协。可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时代,成为了牺牲品,描绘出了文革时发生了怎么样的悲惨故事,对文化知识分子的处理、对人民群众的误导、社会的冷漠、人之间的心已经被至上的愚昧所腐败。中国的整个社会就处于这个时代,光头和宋刚两兄弟就处于这样的时代。

  兄弟俩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社会的剧烈变化。可他们的变化确是两种人的真实描写。一个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一个善于改变、敢拼敢闯,最后在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财富。本文描述了各种各样的人,急于求成的人,一去永不能回的小关剪刀。骗子周游的善于投机取巧,游走江湖。人民群众的舆论相当于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社会浮于世,对金钱的膜拜等。小小的一本书,包含了中国所发展的这些年,从贫穷到中产,一部分人从贫庸到先富了起来。只有这两个兄弟的变化,忠厚老实、对爱人的忠实,可是现实的残酷破坏了他们,让人性发生了变化。

  林红是这个时代的先驱,能大胆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从最开始反着追男票,在大家面前秀恩爱,每天都过着自己的幸福日子,跳河讨个说法,这么疯狂…….直到后来的开发廊,整个人性的变化我觉得也很符合林红的类型,就是敢于做这些特别的事,敢于做。虽然说这种交易是不对的,社会的真实状况就是这个样子。

  光头的人生发展简直是曲折,也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就是这么的大胆、生活态度的乐观,遇事从不慌张的心态,创业失败再来第二次,对朋友的讲信用等江湖义气的气魄。对一件事的执着,这种态度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创业的成功让他成功的翻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改变了大家对这个刘镇中某某人的看法,放眼看世界,哈哈哈哈 。

  一本书包含了整个社会这40年的变化,人物的刻画这么生刻。

  纪念一下,这是看当代小说看的最快的一次。加油!

  2017.6.15

  Dafei 22:14

  《兄弟》读后感(七):我们都是刘镇的群众

  看《活着》,一个人在北上的火车上偷偷哭了很久;看《许三观卖血记》心一直揪着,唯恐许三观卖血让自己死在去上海的路上;看《兄弟》宋凡平、李兰死去的两个片段,在宿舍撕心裂肺哭成个傻子……

  写苦难就把苦难写到了骨髓里,渗透到血肉里,它们的承受者们要么像一颗贱草一样地活下去,要么就以卧轨或被打死、饿死的方式结束这单薄的一条烂命,对命运再无招架之力。写得志,就写到近乎于荒诞、可笑的地步。

  而在《兄弟》这本书里,忍辱负重与声色犬马、荒淫无度这两种对比鲜明的生活读来像是两个时代的故事,更像两个作者的作品。前者用词简单却冷峻,真实得如同一部纪录片;后者描写荒诞、夸张,充满戏谑。

  我们都是刘镇的群众,见证了两兄弟坎坷的长大,宋凡平的惨死,李光头的发迹,宋钢的屈辱……双眼雪亮的群众,糊涂的群众,冷漠的群众,善良的群众。

  《兄弟》读后感(八):就是生离死别,我们还是兄弟。

  《兄弟》上部,书里介绍了从李光头的父亲去世到母亲再嫁,而后继父母亲双双去世,留下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悲惨的时代,兄弟两人的成长就伴随着这时代的发展中。当我看到李光头的生母因尿毒症将不久于人世,却在临终前将儿子李光头托付给丈夫与前妻的儿子宋钢,“你们是兄弟,你们要互相照顾。”而这句“我们是兄弟”将被二人铭记在心中一辈子,影响他们的一生。

  《兄弟》下部。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作者着重讲了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宋钢娶了镇上最美的女人,从此过着不富裕但稳定的生活,而李光头走南闯北,最苦的时候靠收破烂和哥哥的救济过活,最风光的时候,也曾接受过别人羡慕的目光,但最后随着李光头创业的成功和宋钢的身体日渐衰败,一切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书中,作者这样写到,“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辉有多么美丽。”两兄弟的命运就伴随在这如此动荡变化的四十年里,“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就是生离死别,我们还是兄弟。”

  《兄弟》读后感(九):时代的人质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多美好。”当三十多岁的余华在其新作《兄弟》中写下这句话中,文革已过去了十几年。他不如当年那般锋芒毕露,所谓的文坛新锐也不再引人注目。直至,这本癫狂又肃穆的小说在国外泛起一阵又一阵的狂潮,国人才看到了这本书,以及书里一个有一个卑微且永恒的人物。

  那时的余华只是一个狂热于博尔赫斯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浙江青年,狂热于所谓的文学实验,人们称他是先锋文学里的杰出人物。十多年后,这位青年名躁世界,从《活着》到《在细雨中呼唤》,再到《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一部又一部的中国文学经典让他成为了国际文坛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中国标志,他仿佛有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讽刺。我以管中窥豹之意看过些许描绘文革时代的书籍,但无论是同时代的路遥、阿城还是他自己的另外三部长篇,都不如《兄弟》来得那般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六十多年前,在一个江南小镇刘镇,有一对异父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那一年李光头的生父不怎么光彩的死了,而他的儿子在他死的同一天出生,李光头和他的母亲李兰因此受尽他人歧视,成了镇上的笑柄,几近崩溃。同是单亲家庭的宋凡平和儿子宋钢挺身而出,屡屡帮助二人,宋凡平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正直刚毅且不惧一切,被李兰视为恩人,两人情意渐浓。几年后这两个半拉家结合成了一拉家,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他们的孩子李光头和宋钢就这么成了“兄弟”。

  若说整本书是一本悲剧,倒不如说,上部是一场在地狱中的旅行,没有阳光、没有希望的、只有血流成河,而下部则是一个让人沉湎其中、无法自拔的悲凉的黑色幽默。

  故事的最后,回到镇上的宋钢了然一切,失去了生命的依托,在晚霞中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卧轨自杀。林红和李光头在寻欢中得知宋钢自杀,哀莫大于心死,心里恨死了对方。于是林红成了刘镇红灯区发廊的“林姐”。李光头一蹶不振,幻想有一天带着宋钢的骨灰登上太空,他说:“从此以后,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啦——”

  人们说宋钢为林红而死,为李光头而死。但我却隐隐感觉二者不是凶手,宋钢和他父亲一样,是前一个时代的骄傲,却不能适应后一个时代里疯狂的演变。李光头也并没有错,他对宋钢、对林红抱有同样真挚的爱和悲悯,只不过他们都是时代的人质,被时代绑架——顺则昌,逆则亡,命运和道路摆在那里,任你接不接受,也只是为它驱使。李光头有所谓的大智慧,知道在这洪流中自己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仅此而已。余华用夸张滑稽的笔法来刻画,每一场讽刺都荒诞不经,让人初读时带着怀疑的讥笑,再读时却是沉闷压抑的苦笑。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法国人这么说。余华被誉为当代的查尔斯.狄更斯,德国人这么说。余华对历史进行清算,其中的讽刺会咬人,冷嘲热讽中充满苦楚,他的文字神奇又尖锐,壮丽又肮脏,他永远不敢在故事中太过纪实,人们便称他后现实主义。他只是为我们描绘了现世暴行和狂妄自大的一切,他让人们想起了一个世纪前的鲁迅先生,同属学医出生,悲悯地为现实医病,两者皆是充满讽刺激情的战士,是对这个世界微存希望的梦想家,于是我们渐渐把他看成了这个时代的鲁迅。余华,一个写了有关禁欲、野心和社会堕落的小说家,他在这本粗俗且正义的小说中没有什么可顾忌的。当他以这种行为唾弃这个世界时,就不在乎行为是否良好了。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后出生的产物,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现在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这四十年中,这是光怪陆离的事实,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是这两兄弟,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随动乱的爆发而爆发,最后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就像每一个中国人一样。

  我曾以为只有极权时代才会全民信仰狂热,像德国的纳粹时代、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时代那样,后来我看到了菲茨杰拉德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个纸醉金迷、纵欲横流的爵士时代后,我知道我错了,人们所信仰的不一定是宗教与政治,不一定是战争,他们可以狂热于于浮华的社交、转瞬即逝的钞票,狂热于于盛大的晚会、百无聊赖的闹剧,周遭环境着影响每一个人,社会造就人生价值与生活的本质。原来,文革是,现代中国也是。

  因而,纵使在昏暗的时代下,那些敏感的灵魂依旧在低头述说着。

  《兄弟》读后感(十):兄弟—中国最具变革的四十年

  读完的第一个感受是:不应该选择这本作为余华的第二本书。我应该在更深刻的了解余华的作品之后再读这本书,而不是仓促的在《活着》之后,就翻开了这部作品。不过总是好的,不是第一部作品就选择它,那样的话恐怕我就不会喜欢余华,就会错过《活着》这部经典的佳作了。说来和《兄弟》的缘分,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姐姐和我逛书店的时候兴高采烈的说:“诶,余华的《兄弟》出下了!”年幼无知的我对之嗤之以鼻,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自然就不知道余华是何许人也,也就不知道这部《兄弟》下为什么让人这么期待了。

  这本书的整体水准是很不错的,尤其上部,人物形象刻画鲜明,人物感情鲜活剧烈,仿佛是在无声的暴烈之中发生这一件一件让人同情痛心的事情。下部稍稍欠缺,却也堪称精彩的反映了文革之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余华凭借自己高超的技巧将中国四十年的历史变革只在一个小镇上反射出来,波澜壮阔,发人深省,这点毋庸置疑。只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隐隐的有一种,近似于勉强合理的感受。在童年经历了如此惨痛命运的兄弟俩,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如此分道扬镳吗?虽然说二人都一再强调永远是兄弟,但是这表现比一般的朋友而言又深刻到哪里去了呢?总觉得事情是不应该这么发生的,太强词夺理了,好像失去了故事的“合理性”。我知道这只是一部小说,讲诉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我总觉得一部小说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就是以故事的合理性为基础。举个例子来说,《活着》虽然也只是一部小说,但却给我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仿佛富贵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他经历了苦难的一生,最后只剩孤家寡人和一头牛,却仍在不屈不挠的活着。而李光头和宋钢之后发生的种种,始终让我觉得不合理,不可能。就是这种感受,让我对这部作品失去了喜爱。这是一部好作品,但我不喜欢。

  话说回来,上部绝对是值得五星好评的。整部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应该是宋凡平了,正直阳光、乐观开朗、温柔善良、有责任有担当、言出必行、谦逊有礼,这才是堂堂正正的男人。看到宋凡平惨死在车站前的时候,整个人感觉到的是毛骨悚然,背脊好像在吹着凉风,我无法理解人性为什么会这么黑暗,人心底的恶意为什么会那么强烈。余华把人性的险恶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无法直视那个时代,无法想象那样一个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光头和宋钢的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我还记得宋钢一个人不怕迷路走了那么远只是因为太想李光头了,兄弟俩背靠着门说了一下午的话;我还记得兄弟俩在车站一直手拉着手等李兰回来;我还记得宋钢只为李光头煮过一次熟米饭,而李光头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米饭。我是流着泪看完上部的,我期待着李光头和宋钢相依为命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而不是像故事发展的那样。宋钢一辈子吃了太多苦头,小时候他苦,长大了他还是苦。他为林红自杀之后勇敢的去追回林红让我很欣慰,可他的甜蜜日子又没过多长时间。他总是为别人考虑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哪怕到最后卧轨都没有任何怨言。宋钢迂腐善良的让人心疼,又可怜又可气。相比之下,李光头这辈子活得真是率性随心无所顾忌潇洒自如啊!

  总的来说,上部讲的是文革时期冰冷残酷的现实,下部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光怪陆离的世界。余华想写一部跨越中国最具变革的四十年的作品,他做到了。如他所说,这一代人的生活是在裂变中裂变,悲喜在爆发中爆发。最后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选择自食其果。在这众生万象的时代,有的人抓住机遇凭空而起,有的人被时代所淘汰。有太多令人唏嘘的事情接踵发生,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其中的旁观者,感叹却无能为力。

  最后,李光头最后飞太空的时候只带宋钢的骨灰盒着实令我感动了最后一下,如果他能把那两张全家福照片带着就更好了。真心希望李光头和宋钢下辈子能做亲兄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