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2 05: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精选10篇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创意课》是一本由[美]蒂娜•齐莉格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一):创意架构未来

  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是什么?是创意。你不必考虑可行性,也不必考虑实践难度,而是要脱离庸常,与众不同。蒂娜·齐莉格所著的《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告诉你,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是怎样进行创意培养的。

  创意,实际上并不复杂,就像摄影师眼睛,不过是所看的角度不同。美国研究机构投入数百万美元研究在失重状态下能够写字的钢笔,俄罗斯设计人员却用一种非常普通铅笔就替代了,而且这支笔在更多领域拥有稳定性,比如在水下,在高温下都可以书写,这就是创意。反过来,当音乐家贝尔在高级剧院演奏的时候,很多人不惜花费数百美元购买门票来聆听,但他抱着乐器街角流浪艺人一样演奏的时候,却只获得了几十美元,尽管他的演奏还是那么优美。这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场所改变?也许,场所还意味着一种身份。这里面,藏着什么创意?

  毕加索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艺术家窃取。怎样理解创意在这句话里的意味。创意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创意是一种减法,把复杂的变简单,这就是创意。需要花几天甚至数月去解开一个复杂的线团,不如快刀斩乱麻。同样,用一百根绳子才能捆缚的牛羊,不如用一间围栏。创意绝非今人想法,早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类就在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最简便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大学之一,他所培养的人才,只怕不少是创意天才。然而此书却让我有些迷惑,因为该书本身只是一些空泛的理论个别案例甚至不那么贴切,有充数之嫌。我的想象是,斯坦福大学的“创意课”大概有着严密体系广博的案例征引,至少有着实践的成型案例提供,以作为一种说明,然而在此书中却看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了。

  我相信,是创意架构未来,比如比尔·盖茨,比如史蒂夫·乔布斯,他们的创意根本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二):创意在那里

  这个时代有趣之处或许在于,人人都在强调创意的重要性,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纷纷选择了搭便车。当然,这里肯定有外部环境的问题,要不然你也看不到浙江横店抗日根据地了。但更多的也是人们本身思维惰性,如果创意的成功率是10%,那么,我也没必要去花费更多的经历去想这件事情。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么多无用功,我们又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所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呢?如果,你不安于室,那么建议你来读读这本《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吧。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一课,由浅入深讲述了如何获得创意。当然,如果你不耐烦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那么,分章分读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关于《第三课:头脑分暴法》和《第七课:规则的新创意》。

  说起头脑风暴,我记得当时袁岳还特别主持过一档节目就叫《头脑分暴》,当时的理解就是一般人各抒己见。但看了书中论述后,对于头脑风暴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是一人智穷三人智长,你本来对这个事物仅有一个观点,但是在大家的启发下,可能观点更多。二是要改变过去轮流发言的习惯,让思维更为活跃,一个人一个人发言,那不过是在演讲,三是要有反馈机制,如果只是“民主集中制”,大家讨论,然后相互妥协,拿出一种主意,那是在开会,头脑风暴需要准确记录大家的思想,并形成激励

  而关于规则的新创意,其实应该看回到体育项目。我记得当时奥运会的时候,体育频道当时专门做过一个关于规则的短片。你会发现,任何运动的规则都是在不断改变的,而这也说明了,人们在规则下“投机取巧”的能力。当然,里面其实提到的游戏规则四原则,我对比了一下前一段阅读过的《游戏改变世界》,发现观点及其类似,但到底是汤姆·查特菲尔德和 简•麦戈尼格尔,谁在引用谁的,我就不知道了。该死的记忆力

  当然,本书最大的特色或许就是没有特色,以上纯属个人的读书笔记,你的,还得自己来读,来写。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三):书摘和小结

  作者本身是创业大牛就不说了,不过这类书籍翻译过来可能就比较鸡汤,显得浅尝辄止

  大量的创业公司和相关事例非常充分支持了理论,不过打破理论真正实践还有很有困难的。

  设计公司IDEO

  Google

  Twitter员工背景多元化

  Mac显卡

  皮克斯

  易趣

  亚马逊

  愤怒小鸟

  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

  Facebook Instagram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四):学习创意,成就未来

  创意,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生活中处处需要创意。创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好。这些是大家都明白道理,最常见的便是我们从平日的商业应用中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新产品,它们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乐趣和美好,鉴赏这种创意的优劣普通人来说非常容易,然而要让自己变得有创意却很有难度,有些人天生有创造天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普遍国人来说,在一种十分规矩教育固执的社会环境中,要让自己变得有创新和创好的思维便有更大的难度。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变得有创意的教学课程目的是想通过训练,让自己僵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从而突破原有的框架限制,焕发出生命活力同时也是激发你内心潜能提升自我创新和创好的能力。

  通过这本书,作者分享了她在斯坦福大学多年的教学内容,让大家相信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从而让大家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时时迸发出更多思想的火花,获得更好的成就。书中例举了很多有意思的案例,以通俗易懂言语形象生动比喻和举目共睹的事实告诉大家,创意是可以学习、培养和提高,并通过努力和实践获得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创意的六要素知识想象力态度资源、环境和文化开始阐述,通过基本的各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联作用分析,以成功的案例来解说,教会读者许多有用的创意工具,也总结了许多实践应用中的技巧,使大家更容易从中得到启示,在真实场景中以类似的办法找到解决的方案。比如书中提及的头脑风暴法,这在商业活动中就是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和工具,其实自己在工作中也有过相似的应用和尝试,也有一些小的收获和切身的体验,而本书中对此方法需要在如何的环境下运用,如何创造这样的环境以及需要注意事项细节都作了详尽交代,有过实际体验的读者肯定更能判断之中的是非奥妙。这些方法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小的创造和改进上,还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单单适用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于团队,一旦掌握,将终生享用。

  经过层层的探讨和分析,作者最后告诉读者,要点燃创意的引擎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需要从内因和外因共同努力。一方面从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运用更多的想象力,保持良好积极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资源、环境和文化的外部影响因素,改变和创造有利于创新过程的环境,释放隐藏在头脑中的潜能,把初看起来貌似荒谬离奇的想法转化成可以实现的奇思妙想,最终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产品和理念,假如我们能时常保持这样的思维和动力,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新结果,也一定会让未来更加美好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五):创意没有那么容易

  11年我在深圳实习,白天上班,晚上带一个初中小朋友全科。那个小朋友天资有限勤奋不足,我费尽心思也没有什么成效。但我意外地把他的课本全都细细看了一遍,结论是——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课本一样烂。

  然后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深圳能够有这么多的创业公司?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教育的问题。

  后来才渐渐了解到,深圳有众多的投资公司,众多的孵化平台,相比于其他地方,这里的青年的创意更容易获得支持。

  但光有投资还不够,华强北比起硅谷,差的不是一点点。

  后来进入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当然用打杂来来说更恰当,这家的高精尖的技术还算领先,我只是一知半解。但接触一些元器件材料的时候,才明白,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苹果这样的一流的公司一流的产品。

  元器件绝大部分进口,大到cisco的交换机,小到74hc系列的一个小电路,不是没有国产货,国产货实在不让人省心

  然后渐渐明白,中国的工业基础是有多脆弱,没有像Intel,3M,Mini,欧姆龙,松下,德州仪器,康宁,夏普,LG这样的优秀基础产业的支持,没有这些设备,材料,元器件供应商的不断革新,怎么可能有苹果这样的大成者。

  投资,创业孵化是筋骨,产业基础是砖石,有了这些,才能有塔尖上的精美阁楼。创意始终只是华服上的金丝,王冠上的宝石

  如果再遇到说中国学生缺少创意的,呵呵之。

  回看本书,其实内容相当丰富,对经典的TRIZ,头脑风暴等理论和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还是有点启发作用的。一言以蔽之,原则可参考,案例太煞笔。

  槽点太多!当一个人觉得1+1有二十几种答案的时候,其实跟创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第7页中,约翰凯奇创作的一支“无声的曲子”,突然就想到了王大锤的“最强选秀王”。

  19页,要求用两件日用品设计新东西卧槽棒球帽钉在墙上有什么意义!世界上有这么多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东西需要去设计去革新,你们居然在这里制造垃圾

  那些莫名其妙的搞怪啊,你的名字叫民科!

  用类推、联想来解释苹果和tweeter的成功,牵强到爆好吧,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头脑风暴法讲的比较细,这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自由无度的free talk真的会产生创意吗?看看你的qq群吧。

  65页,强调收集积累重要无可厚非,但工具有点out了,舞蹈家的纸箱诗人的锦囊,都没有evernote,dropbox来的强大方便。

  92页,压力大思维越活跃?bullshit!

  100页,限制字数?WTF?

  107,使用电动汽车是因为好玩?are you kidding me?

  157,作者他爹是个极品

  ,有用的部分摘抄

  37

  头脑风暴的4点原则:延迟评判追求数量,禁止批评,整合想法

  63

  怎样观察一个商场/商店

  97

  精益创业(小米模式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六):创意也学得来

  我一直以为创意的能力属天赐,那些脑子里不停蹦出能够带来财富点子的人,最需要感谢父母。所以,我对自己缺乏想法毫不介意,可以说很安于此状态,但这本书推翻我的想法。创意能力可以学习,通过训练来提升。

  创意更多的不是绞尽脑汁去想个出人意外的点子,通过表面不相关的事物,找到内在的联系,就是创新。莱姆病是一种由扁虱的叮咬传播的传染病,谁会想到这种病会与蜥蜴的多少有关?在导致疾病的传染链条里,根本没有蜥蜴的影子,然而却有俩位科学家将观察的视线投向蜥蜴,最终发现蜥蜴体内含有对莱姆病的抗体,所有叮咬过蜥蜴的扁虱,都会被蜥蜴的血将莱姆病原体杀灭,在去叮人就缺乏传染力。发现人类所不知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创新。

  与此相对应的是把不相干的东西组合成新东西,也是创新。把水与机械进行组合后,产生电,风与机械也能够生产出电。

  约束能够刺激创意的迸发。这点似乎难以理解。简单举个例,经常给报刊写稿的人都有体验,编辑催稿催得紧要求高,稿子出得快。反之,没人催,往往就写不出来东西。还有,微博将字数限制在140以内,我们发现有很多人这140字表达得格外高明绝对超过长篇大论。约束形成压力,对于创意是个好事,压力越大灵感更愿意惠顾。但是,创新也需要打破约束,此约束指的是固有的条条框框。以最近的新闻例子,充电一向是通过电线电源连接才能完成的,但有人偏不信除此以外再无他法,结果也就研究成功了无线充电。

  书中特别令我向往的是那些有趣的激发人创意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本身的设计就是一种创意。阅读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乔布斯的一个故事,他在第一个如今被称作IPAD诞生时,直接将机器丢进水里,然后对着自水肿冒起的串串气泡说:机器里有气体出来,说明还有空间存在,还可以做得更小。于是,我们有了具有电脑功能但比电脑袖珍多的IPAD。不用多费口舌,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直观地让研发人员明白改进的余地。多么高明的点拨者。我感到遗憾的是,这本以拓展创意为指向的书,内容相当有价值,文本设计却毫无新意。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创新方法:

  1.如何把不相干的东西联系成新奇的创意 运用平行四维法

  小游戏:用两种不相干的东西做创新

  2.头脑风暴的同时不许批评、不能讨论为获得更多新想法

  3.细致观察,寻找机会

  小游戏:看谁能够记得刚刚的商店有哪些东西或哪些橱窗

  4.营造有创新的环境

  * 多人一起办公

  * 换座位

  * 撤掉隔板

  * 有私人空间

  * 有集体空间

  * 有自我表达空间 eg贴照片板子

  * 才艺展示空间

  * 参与空间 布置

  * 资料空间

  * 旁观者空间

  5.用约束来催生创意 资源越少创意越多

  6.好的制度可以带来创新

  * 及时反馈

  * 把任务分割成可计量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给予奖励

  * 确保有不确定因素或惊喜

  * 增强集体归属感 参考书《故事的道德前提》

  7.激发团队创意 平行四维法 六顶思考帽

  8.大胆尝试才会有创意产生

  9.阳光心态很重要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八):摘录

  创意引擎六要素:知识、想象力、态度(内层)、资源、环境、文化(外层)。

  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想法的催化剂

  态度是点燃创意引擎的火

  资源是指你所处的团队内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环境指你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或者办公室

  文化是你所处的团队中体现出来的集体信仰、观念和行为。

  爱伊斯坦说过: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话55分钟来弄清楚这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时间足够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你努力去理解别人时,实际上你正跳出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站在顾客的立场看待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很好的交流场所,如公开讲座、会议和咖啡馆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不同的专业,彼此交换想法,就像蜜蜂穿梭在花丛中交换信息。《地区优势》的作者认为,创新很多时候是社交活动的产物,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他人、寻求建议或者直接合作。

  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在很多看上去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找到联系。

  同行企业之间互相作用,与小孩一起玩耍时的表现是一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孩在一起玩同样或者相似的玩具时,他们不会主动干涉对方,但会被对方的行为影响,相互模仿。同行企业也是这样,彼此竞争,彼此模仿。

  解决问题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轻易满足于已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此停步;

  第二种境界是继续探索,直到找到更好、仍欠创意的方法;

  第三种境界是不懈努力,直到发现新颖、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Facebook有条“双披萨团队”原则,就是说让团队人数保持在两个比萨能让全体队员吃饱的规模,这是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做出显著的贡献,团队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这个规模,就要被拆成两个小团队。一般情况下,将队员人数控制在6-8名为宜。

  练就一双“慧眼”,发现隐藏的机遇

  不同的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东张西望;有的人却只顾埋头老老实实的干活。无视周围环境,往往会错失良机。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机遇,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对周围环境的高度敏感,在遇到新事物或新环境时,如果我们完全依赖模式识别能力,大脑在模式识别的作用下就会自动将以往的认识一味的附加到新事物或者新环境上,导致我们看不到新事物或新环境的特点。魔术表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魔术师是否能巧妙的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从小在激励性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往往更聪明,位于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发育得更完善,在遇到问题时更善于创造性解决。

  在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人民潜在的创意思维往往会被激发出来,完成平时难以想象的任务。

  刚起步的企业,都需要压力,需要约束。正是有各方面的约束存在,如资金方面、原材料方面,企业领导才会谨慎考虑,分清缓急,格外鼓励创新。约束或压力无处不在,如时间限制、资金制约、人才短缺或残酷竞争等。

  没有足够多的尝试,就不会有伟大的创新

  创意思维更钟情有成功信念的人。事实上,任何时候都相信总有一个解决办法是成功解决为的前提。正是因为很多人先在心理种下了了消极的种子,才使他们在处理大小事时往往不能如愿,甚至在别人主动提出帮助时,也无法赶走他们内心”注定失败“的悲观态度。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九):创新思维:曲线超越的成功之道

  创新思维:曲线超越的成功之道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教给我们的事

  网上的英美名校的公开课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而发展,火热的视频点击量让处于国内二流甚至三流大学的学生在感叹教育水平的差距的同时,也见识到了一流顶尖学府的水平和涵养。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参与到这样的课堂中,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纸质的书籍当中,而缺乏创新思维的中式教育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我们在智慧产业上暴露的巨大缺陷和缺失,不经让我们想要知道从世界上第三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学到什么样的创意。

  创意会是与生俱来的么?怎样去用产生创新的思考?我们能够用创新思考得到什么?在《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上,作者蒂娜·齐莉格教授为我们从一个单词出发,让我们展开联想、换位思考、突破式思维等羽毛,张开翅膀,让想法飞越陈旧的框架,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本书的十一节课里面,我们可以见到N多在我们身上常见的思维的障碍和瓶颈。每一个瓶颈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解决之道:以最常见的“直线思维”的毫无变通的方案设定为例,“X+X=10”和“5+5=?”这两个问题的不同性和答案的多样和单一的对比让我们的自然而然想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提高想象力特别重要”,进而延伸到了“跳出自己的思维习惯,站在顾客的立场看待问题”,学会“通过观察、倾听、采访等途径了解他人的需求,然后观察分析这些资料,发现其中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进而“开发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而事实证明,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够达到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我个人所见的例子为例,二舅妈在农村自家楼下开设的村镇小店以两个店铺的面积超过了周边的店铺面积几倍于她的超市。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超市不能够提供周边社区居民的需要——自助式的选择并没有降低他们购物的成本,超市的租金成本高于0租金成本的自家房子;顾客也没有得到人性化的社区大事小事的消息来源,超市雇佣的员工大多是外来的打工者,而不是本地居民,而一直生活在本地社区内的二舅妈能够对最近的“新闻”说的一清二楚;在购物建议上,超市提供的参考也是不够人性化的,只能指出促销的产品是什么,而二舅妈能够根据本地生活的人最近的收入状况(根据聊天得到消息)和节日、礼节等行为给出购买什么样的东西的建议(相当于数据分析),根据客户的需求去提供产品。而这样的例子在作者的分析中也应该被归类到创新中。

  在本书中,“你将会深切体会到每个词语、每件东西、每个想法都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新想法的产生不需要什么花费,但它带来的成果却是难以估量的。”大胆的尝试、阳光的心态,这些心理上的积极状态也为创新的产生添砖加瓦,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读完本书之外,尝试书当中的一些方法,用实践代替空谈,显然是更加有价值的行为。

  y 林怿

  2013年3月2日10:33:01

  写于履坦巷19#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十):蔑视那些山寨吧!

  想知道一本书火不火,只要看书名的主谓宾定状补够不够眼熟就好。此话怎讲?且说3年前,蒂娜·齐莉格的成名作《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在中国出版后大卖,其后的短短一年中,国内竟出现了数十本冠以《真希望我×××》、《20几岁了,×××》、《×××应该知道的事》的职场和励志书籍,其山寨林立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齐莉格的书为啥这么火?这当然离不开她传奇性的高端求学和职场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阅历及智慧的积淀,但更重要的则是她天才的创意理念。在《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齐莉格在创意课上先就某个问题让学生们分别提出解决方案,接着由大家集体票选出"最烂方案",最后她要求全体参与者突破原先的思维局限,以"最烂方案"为蓝本,竟在实践中将之化腐朽为神奇地转化为意想不到的妙案!读罢让我不得不服膺她的观点:虽然很多想法看上去很傻很天真,却也往往蕴含着很强很牛13的潜在的精彩构思。

  可想而知,齐莉格这种近乎"毁三观"的颠覆性思维,对于陷入西西弗斯神话般重复、乏味、僵化的流水线上的国人是一种怎样的冲击?齐莉格在中国掀起的创意风潮,与其说是一种职场机巧和成功经验,倒不如说是对深陷整齐划一大众语境的"存而不在"的人性的解放和对寡淡因循生活方式的公然反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本质上是对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和彰显。

  齐莉格的新书《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吉林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创意课》),延续了她前作活跃发散的思维模式和理据充足的务实风格。与前作相比,书中减少了诸如"甲之砒霜,乙之熊掌"、"事情的失败不代表个人的失败,失败只是外在的东西"之类的警句,更多地以大量鲜活的案例阐述创意思维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从《纽约客》的"漫画标题竞赛",到IDEO的工作室;从Twitter的"约束催生创意",到愤怒的小鸟的"及时反馈制胜",齐莉格在《创意课》中用众多精彩的实例,将读者再次引入一个五彩斑斓的创意世界。

  有趣的是,对于我这样笔头疏懒的写作者,齐莉格也给出了颇为靠谱的"拖延症"治疗良方。谈到创意的鼓励机制时,她提道,在"Written? Kitten!"写作网站的一款应用程序中,用户在写作时,系统会自动统计字数,当字数达到100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一张小猫的照片。对于那些喜好萌宠的人来说,这种正性反馈可以鼓励他们坚持每天写作。与此相反,同样是为了督促写作,"Write or Die"写作程序则专唱黑脸。该程序内置了一个倒计时工具,同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惩罚模式,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偷懒行为,"温和模式"、"正常模式"和"自杀模式"将分别给出足够让你抓狂的腹黑惩罚。此外,《创意课》中对规则、压力、失败、负性情绪等传统意义上阻碍创意发挥因素的正面效用,用实例作了详细论证。

  齐莉格的个性中似乎总有一种"天无绝人之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心态应该不是她的专利,每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人都或多或少带有这种洒脱有趣、自信达观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齐莉格宣扬的不仅是创意,更是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姿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