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精选10篇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一本由[英]戴安娜•韦恩•琼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以来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有原著的话就不要先看电影。这个经验很重要~只是当时看宫崎骏的哈尔时还不知道有这本书。现在对电影的情节很多都忘了,再看一遍书,然后再看电影,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电影还算比较忠于原著,但也改了不少,前部分还有些原著的味道,后面全是宫崎骏自己弄得了,也加入了很多战争元素,有点反战吧。但总不如看书有感觉。原来在书中是有几个时空,哈尔是来自于我们的世界,然后可以穿梭于其他时空。哈利波特是先从普通世界过渡到魔法世界,而哈尔是从魔法世界过渡到普通世界。
抓住落下的星辰,由曼佗罗花的花根孕育出小孩,告诉我过去的岁月都去了哪里?或者,是谁劈裂了魔鬼的脚?教我如何听取美人鱼的歌声,或是免叫嫉妒刺伤的方法,并且找出什么样的风,可以吹着诚实的心灵向前。如果你注定要见到奇怪的景象,一些人家看不见的景象,那就去吧,离家一万个日子,直到年龄令你的头发如白雪。然后,当你回家时,跟我发誓,在他处绝没有美丽的女子忠诚地等你回去。
太晚了,有空再写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二):无题。
《哈尔的移动城堡》故事来自一部小说,英国女作家戴安娜的《Howl's Moving Castl》,仔细看完,发现其实吉卜力工作室对这个故事的改编还是很大的,把哈尔与荒野女巫的势力战争变成了一个女孩子解救了心上人以及自我的故事。细节也因为主题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只是保留了几个元素。原故事繁杂,改编后的故事简约。原故事中的哈尔就是一个任性的花花公子加纯真小孩儿,新故事里的哈尔变成了一个追求自由以及厌恶战争的英雄,仍旧保留了他的纯真面。整体来说,改编是成功的,将一个B级故事改成了A级故事,并给故事赋予了新的内涵。
:故事中的苏菲是一个拥有魔法天赋的美女,新编后变成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少女,因为个人魅力甚至倾倒了荒野女巫。我喜欢后者,因为更为强大。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三):索菲的奇遇
似乎好久都没读过以情节取胜的书了,觉得《哈尔的移动城堡》挺好玩的。
有人说我“有一种不可磨灭的天真烂漫”,大概因此才会一直喜欢童书。
其实也不用保持,因为永远都在啊!
这是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新年的第一天下午书读了一半,然后晚上看了动画片。
觉得书比动画片好多了,更喜欢文字的表达。不过看完电影继续看书更有想象力。
我不喜欢宫崎骏城堡鸟爪一样的脚,看到作者说她也很惊讶,城堡竟然有脚。
可我希望它像车一样,有着无敌的,战车一样的轮子。
不管是书还是电影,感触很深的都是索菲对自己变老竟然有点无动于衷。
在她挡住移动城堡的去路,让她停下来,勇敢地爬上去的时候似乎还很庆幸自己变老。
因为传说中哈尔要的是年轻女孩的灵魂,对老太婆的灵魂是没有兴趣的,那样保护了她。
后来哈尔说他发现那个咒语之后想要去除,但是不行,彭兹蒙特夫人也不行。
那时候她已经爱上了哈尔,虽然她为自己被哈尔吸引很恼火,甚至气极败坏。
她有一点恼火自己变老了,但是又自嘲说反正哈尔不喜欢她。于是又很庆幸自己变老。
那样,她就可以以老太婆的身份呆在他身边了。用不着因为他不喜欢自己而纠结,失落。
女人可以为爱情做任何事情,美人鱼不惜以最美好的声音交换双腿。
哪怕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刀尖上,也在所不惜。爱情就是刀尖上跳舞,直到化为泡沫。
其实哈尔早都爱上她了,他们真的像我一开始就预料的那样,相爱了,要生活在一起。
索菲知道和哈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比任何故事都要动荡许多,但她决意要试试。
哈尔说:会令人毛骨悚然的。
这是我喜欢的结局。
因为那是我敢做的事情。
我很喜欢他并不是魔力无边,而是有着许多烦人的小缺点,那样才显得可爱。
他把心和魔鬼交换之后,就没法真心爱上别人了了,但他却很向往真正的爱情。
因此不断地去招惹女孩子,一旦他们爱上他,他就不再感兴趣,不会再为她们烦恼。
他在女孩子爱上他之前,会变得毫无理智,等到爱上之后又很无情地走开。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简直让我着迷。
大概因为,我觉得他一旦遇上我的话就不会离开吧。
在那里,她看到了星之湖畔哈尔抓住流星,吞下他,和他订下了契约。
她也知道了,那时候,她和哈尔也有了约定。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奇迹才刚刚开始。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四):戴安娜•韦恩•琼斯身前访谈(纪念琼斯辞世两周年)
[按]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再看《哈尔的移动城堡》三部曲作者、英国幻想文学大师戴安娜·韦恩·琼斯过去的访谈,不免有些许遗憾。我们失去了一座与哈尔的城堡相通的桥梁,再也无法知晓与他与索菲更多精彩的故事了。
Diana Wynne Jones (16 August 1934 – 26 March 2011)
关于哈尔,有个奇妙而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每个读到他的年轻姑娘都想嫁给他。她们甚至在书出版前就有此意愿,而且相当直白。昨天我在伦敦一家剧院做访谈,一位少女举手说———毫无羞涩———她长久以来就想嫁给哈尔,问我会不会介意。我倒想问问她,她会不会介意哈尔的头发不对劲时绿色粘液淌得到处都是;或者得了伤风感冒都会小题大做;或者被他弄得团团转;还有她会不会担心那个男人是个十足的懦夫;或者他总是会爱上别的女人;或者……但我看得出来,她将这一切都当做挑战。于是我张大嘴巴坐了片刻,接着告诉她,她已经加入了这个长长的队伍,至少绕地球一圈。
这似乎并未让她特别担忧。
关于哈尔,我的想法是,我很喜欢他,但绝不想和他结婚。别的不说,至少我有时得进得去浴室。等你读这本书时,看看你会怎么想。
2.你在题献页说一个小男孩给了你移动城堡的灵感,是一下成形的呢,还是慢慢发展的?
那个男孩给了我移动城堡的灵感时,我立刻知道我想把它写出来,但花了很长时间斟酌怎么下笔。首先我需要构思出哈尔和索菲。而这一来花了三年时间,到那时我已经完全忘了把小男孩的姓名和地址放在什么地方了。
哈尔、索菲和卡西弗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组合(除去时不时地激烈争执),因为他们都拥有强大的魔法。哈尔很有冲劲,富有创意———当然虚荣又任性———索菲则相当现实,善于掩盖由于哈尔的莽撞闯下的错误。卡西弗很喜欢索菲,因为她将他从和哈尔签订的契约中解放了出来,而且还赋予了他一千年生命(作为流星他本来早就消亡了)。因此他会倾其全力帮助索菲。不过卡西弗和哈尔在近些年里几乎是一体的,有着双倍功力,携手干了不少漂亮活。他们合力几乎可以施任何魔法。
4.在《哈尔的移动城堡》、《空中城堡》以及《迷宫之屋》中的角色都需要谨慎地念出祈愿和咒语。魔法不能太简单,这点是不是很重要?
魔法是不简单,尽管看样子应该不难。你必须三思用魔法做什么,不然一个小咒语就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让二加二等于三而非四,你就会改变整个宇宙的运作,很可能所有人都会因此丧命。所以说你必须保证你的魔法的精确。哈尔知道,卡西弗也知道,但索菲并非时刻小心。
5.通向不同地方的门在哈尔的世界中尤其令人注目。门为何会这么厉害,这么神秘?
门是非常厉害的东西。它们两边的世界全然不同。这不仅指魔法通道———当你打开门时,可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或一个死亡国度,甚至是天堂或地狱;也有相当日常的门。你的前门通向街道(希望如此!)而后门通向花园,在室内你打开门则通向另一间屋子。可总会有这样的可能,街道是从未见过的街道,花园是蓝胡子或其他什么人的,而屋子则属于另一幢毫不相干的房子。在哈尔的世界里,由于是魔法世界,这些可能性就常常成真了。但这绝不是说在我们的世界里就不可能发生。我在自己家里通常让门敞开着,以备突然出现一个完
全不同的地方。
6.宫崎骏对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城堡和角色的诠释是否让你惊讶?
宫崎骏的移动城堡让我很惊讶,因为我没想到城堡有脚。在我写的书中,城堡更像是一艘气垫船,离开地面一英寸左右飘浮着。但我很喜欢宫崎骏的城堡。我在家里摆了好几个它的模型。至于哈尔和索菲,他们俩都比我书中刻画的要更温和,高贵。但这我并不惊讶。电影总会有些不同。我家里也摆了几个哈尔和索菲的模型,还有不少卡西弗的,其中有一个是他坐在壁炉里。
7.在《空中城堡》或《迷宫之屋》中,哈尔并未以他一贯的整洁完美的形象出现。当你落笔写作那两本书时已经设计好了,还是说是个后续的灵感?
哈尔在《空中城堡》和《迷宫之屋》中跟往常不太一样,这并不令人惊讶。两本书的初衷在有一点上多少一致,我想象哈尔可能会以另一种形态出现,而又要让他的性格体现其中。实际情况是,他的形态改变了,但个性依旧,依然自负而冲动,常常可能做出和你意料完全相悖的事。
8.这几本书中的主人公都不是传统式的;他们其实都有很大的缺点。一个不完美的主人公形象是否更引人注目呢?
我觉得永不犯错的人是很乏味的。你的错误是你作为一个人个性的重要部分。我的目标总是写出有意思的东西。假如我对不犯错的人不感兴趣,那么你们也不会感兴趣的。查曼让我觉得有意思,是因为她很敢作敢为,同时又是条书虫———你得承认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彼得让我觉得有意思,是因为他对自己笃信不疑。当然哈尔有意思,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棋会怎么走。
9.你认为哈尔在勇气的问题上为什么要欺骗自己?或者说为什么许多其他角色都几乎是不情愿地———或不自觉地———勇敢?
每个人碰到和自己天性相反的事,都得自我欺骗。想想你许多次完成了一项厌恶的任务后,许给自己的犒劳。这是最常见的自我欺骗的方式。可又有多少次你闲步至饼干盒边,告诉自己不会真去吃呢?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哈尔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为他迫使自己相信自己是个十足的懦夫。事实上他在某些方面相当勇敢,只在面对和他法力相当的人时才会害怕。这样他只好欺骗自己好对付他们。
10.英格里,上诺兰,斯特兰奇亚,以及拉什普特苏丹国相当多样化。你在写作《哈尔的移动城堡》时,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吗?
写《哈尔的移动城堡》时,我知道在真实的童话世界中,英格里不会是独立存在的国度。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他们都各不相同。但后来我想多展示哈尔,只着手探索了其中一部分。当然还有更多的国度可以拓展。
11.哈尔和索菲的生活在《空中城堡》和《迷宫之屋》中可见一斑,但他们的幸福生活的典型一天是怎样的?
哈尔和索菲生活中的典型的一天?至少拌两次嘴,很凶地吵一次架,还有奇怪魔法的爆炸。他们可不是安静的一对。
12.你是如何产生灵感写《迷宫之屋》的?
让我产生写《迷宫之屋》的灵感的是件傻乎乎的事:我有个朋友从不洗衣服。这样洗衣袋里的脏衣服就惊人地成倍增多。在书中,洗衣是很小的一个情节,但也是整本书的灵感来源。如果你留意的话,脏衣服每天都在成倍增多。
13.我们将来还能读到新的关于哈尔的故事吗?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关于哈尔的故事。目前已有一个,我正在写作中,但还没有成型。不过我希望我最后能够完成。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五):她创造了“移动城堡”
日本导演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而鲜有接触过原著小说的读者。戴安娜·韦恩·琼斯(1934-2011),“城堡”的真正缔造者,是既J·R·R托尔金、C·S·刘易斯后英国最出色的幻想小说作者之一。在琼斯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书写出版了约40部作品,绝大多数是写给青少年读者群的。除了“哈尔的移动城堡”系列三部曲,另有相当震撼的“克利斯多曼希魔法师”系列和“丹尔麦系列”等等。幽默,欢快,富有冒险精神,充满幻想,同时与现实世界无缝接合,是琼斯作品的耀眼特征。她的众多幻想作品也影响了包括J·K·罗琳、尼尔·盖满在内的许多后起之秀。
琼斯1934年在伦敦出生。二战的爆发打破了童年的平静之湖,一家人辗转迁徙,先是住到威尔士,最后在埃塞克斯乡野暂时安居。童年的琼斯并非父母期待的淑女,她不喜欢做针线活,会在学校里和老师据理力争。当然,有一件事可以让这个女孩子安静下来,那就是阅读,她沉浸在“一千零一夜”和“亚瑟王之死”的故事中。八岁时,某天她从阅读中惊起,“我知道自己会成为作家。这既非决定,亦非启示。倒像是我的未来提前回首,安静地向我宣告。”听闻女儿庄重的宣告,母亲很直接地说“你没天份”,父亲则大笑一声。尽管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写作的念头并未打消。这个不满足于阅读的小姑娘,索性开始在笔记本上写起自己的故事,并大声朗读给她的两个妹妹听。
1953年,琼斯离家开始大学生活。初入牛津,父亲便去世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加上学院里其他不顺之事,青年琼斯的心蒙上潮湿的灰色,好似牛津的天气。不过她紧接着就遇到了在牛津任教的C·S·刘易斯和J·R·R托尔金。晚年的琼斯毫不否认两位老师对她的巨大影响,但至于究竟如何影响,影响了什么,琼斯大概自己也无法说清。牛津期间的另一“收获”是她未来的丈夫,他们在1953年结婚。她的丈夫约翰·巴罗后来任教于布里斯托大学英语系,也是长久的岁月里琼斯作品的第一读者。
婚后琼斯和丈夫有了三个儿子。她在最初的成人文学创作碰壁后,渐渐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个满脑子奇思异想的妈妈疯狂地写着故事,写到有趣处自己会哈哈大笑。写作时如此专注,免不了犯一些粗枝大叶的错。有天儿子们放学回来,饥肠辘辘地打开烤箱,发现里头是一双泥泞的鞋子,叫人嘀笑皆非。
《哈尔的移动城堡》从小说到电影
《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诞生,受孕于与一个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那个男孩给了我移动城堡的灵感时,我立刻知道我想把它写出来,但花了很长时间斟酌怎么下笔。首先我需要构思出哈尔和苏菲。而这一下花了三年时间,到那时我已经完全忘了把小男孩的姓名和地址放在什么地方了。”琼斯这样追忆城堡的雏形。1984年,琼斯突然双腿失去力量,不得不靠拐杖走路。突然以老年人的状态行动着,这种奇怪的感受不久后生长成故事的灵感,拐杖也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中成为重要的道具。如果没有这场疾病带来的彻骨体验,也许城堡的诞生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2004年宫崎骏根据《哈尔的移动城堡》改编的动画电影上映,成为许多宫爷爷粉丝的大爱。从最初的构想到文本创作,从文本小说到银幕故事,创作者和再创作者之间是否有着跨越时间和疆域的默契?
庆幸琼斯生前观看了宫崎骏的电影。电影中的移动城堡让琼斯很惊讶,因为她没想到城堡有脚。在文本中,城堡更像是一艘气垫船,离开地面一英寸左右飘浮着。不过,琼斯很喜欢宫崎骏的城堡,在英国布里斯托的家里摆了好几个模型,有哈尔和索菲的,也有不少火魔卡西弗的。电影里的两位主角,哈尔和索菲,比起琼斯书中刻画的要更温和高贵。至于另外一个角色——荒地女巫时,琼斯称创作时脑中浮现的是她一个姨妈的形象。未料她看了宫崎骏的电影,发现电影中荒地女巫的形象和她姨妈的形象惊人吻和("awfully, awfully like")。创作者与再度创作者之间的默契,真是可爱而令人感动。
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城堡的门通过控制把手可以通向四个不同的世界。这个神奇的想法在电影中也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其实琼斯的许多作品都是基于“平行宇宙”理念的。对她来说,世界之外有世界,一个世界是一组世界;小说中门的出现,巧妙地连接了这些迥异的世界。“门是非常厉害的东西。它们两边的世界全然不同。这不仅是指魔法通道——当你打开门时,可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一个死亡国度,甚至是天堂或地狱;也是指相当日常的门。你的前门通向街道(希望如此!)而后面通向花园,在室内你打开门则通向另一件屋子。可总会有这样的可能,街道是从未见过的街道,花园是蓝胡子或其他什么人的,而屋子则属于另一幢毫不相干的房子。在哈尔的世界里,由于这是个魔法世界,这些可能性就常常成真了。但这绝不是说在我们的世界里就不可能发生。我在自己家里通常让门都敞开着,好防止突然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刊《上海壹周》2013-2-18 )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六):这不是书评
以前只看过动画,刚好在图书馆看到原著,就顺手借了回来。虽然原著跟动画出入还是较多,但是在看的时候总是想起动画片里的细节,可能我更喜欢动画片吧。读完原著,总觉得原著比动画沉重很多,也可能是我对动画里的隐喻还理解得不够吧。原著里的魔法世界跟现实世界的联系我觉得很不错,虽然没有太多的笔墨来描述,甚至没有这个联系也不影响,但总觉得这个联系不错。抛开其他不说,动画里的台词更能打动我。爱情其实就是能爱上一个人的不完美,能包容对方的毛病,就像原著里哈尔在荒地城堡里找到索菲时说的,虽然像在抱怨,但却满满的安心甜蜜,“真经典,我费尽周折跑来这里,却见到你平安无事地在收拾东西。”
如果爱情是爱上另一个人的不完美,我想我恋爱了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七):奇幻小说最迷人的基石(答《周末画报》问)
Q:这次琼斯的中文版三部曲正式发行。作为这套书的策划者,你认为这个系列对于戴安娜•韦恩•琼斯来说意味着什么?
A:戴安娜•韦恩•琼斯在世间活了77岁。从36岁开始发表作品到去世前,她一直笔耕不缀,创作了五十余部长篇奇幻小说和短篇故事,其中有专门为青少年写的作品,也有为成人写的作品。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魔法生活》出版于1977年,荣获《卫报》儿童小说奖,在后来的近三十年中,她又续写了这个“魔法师系列”的五部奇幻长篇和四个短篇小说。这当然是琼斯非常重要的系列作品,但她最广为人知的奇幻作品,还是出版于1986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这自然有宫崎骏将它改编成同名漫画电影的功劳,但那已是18年后的事;事实上,琼斯在1990年就续写了这个故事,这就是“移动城堡系列”的第二部《空中城堡》。所以,应该反过来说,是这部小说让宫崎骏读了后爱不释手,在宣布息影数年后再度出山。到2008年,琼斯又续写了哈尔和索菲的故事,这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迷宫之屋》,跨时二十二年。
Q:这次的三部曲首次发行,其实已经是滞后了。其实她的作品早就应该被完整引进。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导致姗姗来迟?
A:确实有点滞后,我想这主要还是与我们对奇幻文学的认识起步较晚有关。不仅仅是戴安娜•韦恩•琼斯,就是她的老师C.S.路易斯和托尔金的著作,也要到本世纪初才被引进出版。这方面又得感谢电影的传播,特别是“后起之秀”J.K.罗琳的《哈利•波特》被拍成系列电影,才培育了中国成千上万的奇幻迷,这时完整引进琼斯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三部曲,我们认为是水到渠成;接下来,我们还会完整引进她的“魔法师系列”。
Q:在你看来,琼斯的作品最大的迷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A:她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情节跌宕,难以推测下一步会如何;她的人物虽具有魔法,但又非常有现实感,他们有各种小缺点,会耍各种小性子,充满了童真和任性。琼斯自己曾说过,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哈尔和索菲这两个人,他们会每天拌嘴。
Q:有人说,她是“后托尔金时代”,英国最伟大的奇幻小说家之一。但她的风格似乎又摆脱了托尔金的影响,这才是她出色的地方?
A:琼斯在英国奇幻文学中的地位有目共睹,从1970年到2011年,四十余年不间断创作出的作品已经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认可。很难说她受到过托尔金或C.S.刘易斯什么具体的影响,我想主要还是年轻时受到的启发和激励,她在牛津的圣安娜学院上学时去听过这两位大师的讲座,那时她才二十出头。
Q:她又是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很多人认为J.K.罗琳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很多人甚至将她的作品和《哈利•波特》相比较。您认为她在奇幻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否在于“承上启下”这一点?
A:J.K.罗琳从未公开承认过《哈利•波特》受到琼斯作品的影响,但确实很多《哈利•波特》的英国读者常常与琼斯的作品相比较;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在《哈利•波特》火起来之后,到处寻访魔法故事而找到了琼斯的作品来重新出版。
Q:现在很多人认为,目前最好的奇幻小说家都集中在英国,在您看来这是否是一种必然?
A:我想这首先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承继,甚至挖掘。这种传统不一定来自本国,还来自文化的源头和异国的文化。对英国来说,不单是中世纪、圣经故事和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还有古希腊,还有中东的传奇故事比如《天方夜谭》。当然你也可以说英国人特别爱幻想,但我们也曾有《封神演义》这样的“奇幻”小说,所以我个人认为,与其说“必然”,不如去承继或追溯某种传统。
Q:在一个未来的时代,您能否简单预测一下奇幻小说的走向?很多奇幻小说已经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和欧洲古典文学相结合的,未来这一趋势是否还会延续?
A:不错,欧洲古典文学对我们熟悉的这些西方奇幻作家非常重要,只要去看看他们在大学的学科专业或从事的研究方向,哪一个不是熟稔古典文学。而现代元素与古典文学结合,则更让读者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更少距离感,我个人觉得这或许是奇幻文学的一个趋势,但不会是唯一的趋势,古典文学或文化,永远是奇幻文学最迷人的基石。
(刊于《周末画报》2013年3月23日A27文化版,刊后有删节)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八):所以看书之前不能看评论啊。
动画和这个完全不同。最多是某些人物同名,既不能说改编也不能说同人,不能说毁了也不能说改得好。几乎就是借这个名重新弄了一样新东西,有关系,但是关系也没多大。
不过所谓原著党的书评倒是很有过分夸大原著深刻精彩度的色彩。
书不能说有多好也不能说多精彩也不能说多无聊,一群所谓原著党把书抬得太高看完之后颇为无奈的失望了呢。
总之我的确是因为看了动画才知道的这本书,看了书评才对书抱了过多期待,不是说书不好,是说看了评论才有一大堆失望之类的情绪,书评还是别剧透的好,不过每个人的感受和阅读能力又有区别了。
你大概可以不同意我的想法,不过请别随意说我的阅读能力太低抑或是神没有问题。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九):你好,琼斯——《哈尔的移动城堡》外说不完的事之一
两年前的冬日,我开始着手翻译《哈尔的移动城堡》。
和许多人一样,我最先从宫崎骏的电影认识了哈尔和他神奇的城堡。后来得知电影改编自一部幻想小说,作者正是英国的戴安娜•韦恩•琼斯。琼斯著作颇丰,读者主要对象为青少年。她的作品就在英语世界广受欢迎,也影响了不少年轻的同行。比如奇谈满腹的尼尔•盖曼(Neil Gaiman)就受到琼斯作品的影响,写作初出茅庐之时,拜琼斯为良师,后成为一生的益友。
在暖气和音乐的陪伴下,我开始进入哈尔与索菲的世界,懒得整理的书桌越发堆砌成山(哈尔的坏习惯上身)。夜晚关机,望出去是黑漆漆的夜,到底是金斯伯利还是庇护港……和琼斯能见一面聊聊她的书,聊聊她自己,或是随便的闲聊,成了我暗藏的念想。
开春的某天——忘了由头——总之我打开维基百科琼斯的页面,震惊地发现她的出生年份后已经加上了去世日期:2011年3月。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哈尔的“母亲”去了另一个国度。内心不可言说的地方开始疼痛,就像听闻一位远亲的归去。虽然知道她罹患重病,这个消息并不算意外,但泪水还是没有忍住。翻译本质是对文本最纯粹彻底的阅读。正当我进入文字殿堂的中央,现实的钟鸣惊醒了我。在故事里,白头发满身疼痛的老索菲被破除了咒语,变回活力四射的年轻女子;在故事外,琼斯活到了索菲的年纪,抽烟让她得了要命的肺部疾病,她的魔咒没有得到解除。
内心的隐痛持续多日,我知在此生不再有机会与琼斯会面,而我想和她谈谈的念头依然挥之不去。经过翻墙,找到琼斯的旧采访录像。影像中的琼斯亲切开朗,喜欢微笑,接待记者仿佛老朋友一般,毫无生疏或应酬感。谈及《哈尔的移动城堡》,琼斯称自己在1984年,突然双腿失去力量,不得不靠拐杖走路。在相对年轻的年纪,突然变老了,这种奇怪的感受不久后滋养成文字的灵感。拐杖在《哈》中可是重要的道具。又谈到在写荒地女巫时,脑中浮现的是她一个姨妈的形象。未料作为原作作者的她看了宫崎骏的电影,发现电影中荒地女巫的形象和她姨妈的形象惊人吻和("awfully, awfully like")。创作者与再度创作者之间的默契,真是可爱而令人感动。
我喜欢她面对镜头的坦然和亲和。声音洪亮,充满阳光。想到她在写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大笑,更加喜欢这个可爱的人。琼斯早年读完《指环王》有了顿悟,原来可以写这样的长篇幻想故事。而她笔耕不缀,为这个世界的幻想之地贡献了累累奇异果。
又是一个冬日,手里握着变成铅字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能将一个有意味的故事变成中文是件幸福的事。这部书当是作为我送给琼斯的见面礼——尽管永远抵达不了会晤。就让我们在故事中彼此相逢,开怀畅谈,再继续上路吧。琼斯在天堂也一定会爽快地点头,给我以及喜欢这故事的读者慷慨的拥抱。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十):一部因电影而被好奇的儿童读物
戴安娜•韦恩•琼斯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感激宫崎骏老师,但我想宫崎骏老师是感激她的。书与电影,现在也说不清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如果没有书的整个故事结构,宫老师改编不出那样精彩且富有内涵的电影,如果没有电影的成功,我想中国有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时,我已经看过电影三遍以上了,虽然明知道是改编,但我还是先入为主的认为电影与书应该没有很大不同。事实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看完后你会发现整个剧情主线是完全不同的。合上书的此刻,不知道该为宫崎骏老师的改编鼓掌,还是应该为一本儿童读物的精彩情节鼓掌。
电影以战争为主线,苏菲的善良勇敢是贯穿主线的针,拯救了虽然没有心脏却渴望和平的哈尔,救赎了自私的荒地女巫,破除了贾斯丁王子身上的咒语,让和平回到了他们的生活,这是宫崎骏老师的愿望,也是一个完美的童话结局。书中的有趣角色都成为了电影中的小彩蛋,不看书的人无法知道那只奇怪的狗是怎样的存在,更无法明白为什么只有苏菲可以帮助哈尔找回心脏,这些伏笔都是宫老师对借用琼斯写下情节的回报。
书页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以荒地女巫的邪恶为主线,一个同样善良却也有自己小缺点的苏菲;一个因失去心脏而努力获取别人重视的小孩子式哈尔;一个渴望自由并懂得感恩的可爱弗西法;一个英俊善良的迈克等等。所有电影中因剧情需要被宫老师简化的人物变得鲜活丰满起来。我想这是宫老师希望见到的,宫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安利作品的人,没有之一。当然剧情上不只是主线的改动,还有人物的一些改动,例如荒地女巫也是失去心脏并被火魔控制的可怜人;例如迈克不再像电影中卖萌而是与玛莎相爱;例如苏菲也有自己固执痛苦的一面……
作为观众,我感激宫崎骏先生,因为电影很棒!作为读者,我感谢戴安娜•韦恩•琼斯,因为她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懦弱不可怕,苍老不可怕,一切都将会变成上天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