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9》是一本由(日)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71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一):如何在3小时内读完28万字的书?
《罗马人的故事9》,28万字。今天花了几个小时时间看完。
为什么能这么快速度看完?因为自己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纯消遣谈不上,此书还是有一定严肃性的。里面涉及到大量对当时政治政策、法律规定、军事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看得进去,但也绝对谈不上津津有味。纯消遣可以说是唯一不带有目的性的读书,开心就行。既然不是纯消遣,我选择读这本书,还是有着隐隐的期待的。想了解一下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历史?还是想尽可能积累一些原始认知,而不是评论性的文字?两者都有。现在越来越不满足于“二手知识”了,更希望能够有能力多看一些“一手知识”。这本书就比较符合我目前的期待。前几天看完了《罗马人的故事3》,时至今日,记住的内容不到10%。而记住的这些,绝非书本中的具体内容,而是整个看完后,对于罗马帝国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这个帝国形象,是不能以我们印象中中国历史中的帝国形象去推测的,它带有自己非常明显的特点。皇帝只有一个妻子,没有所谓的三宫六院;国家具备民主机制,真正的权力是属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罗马的皇帝并不是深居皇宫,他们会去广场散步、会去公共浴场、会去视察领土。等等。
既然,看过的内容这么快忘记了,就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去看,理解整体大意即可。另外,作者写这本书,基本上是围绕每一任皇帝的生平来展开的,也有对皇帝的评述。我正好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特别感兴趣。于是,在 看书时,涉及到某件事非常具体的描写时,我可能快快翻过。但涉及到评论部分时,我会停下来细看。如果评论部分基于某个事件,需要详细了解的话,再回头把事件好好看看。就这样,这本28万字的书,上午,下午,分别花了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而且,这种阅读方式,能够让我保持对系列书籍的兴趣。毕竟,这本书一共有15册。我要快速地在头脑中建立起1000多年的罗马史,大致是怎么回事。这个大图景建立后,后续的一些延伸就更容易有着陆之地了。比如说,今天在 看这本书,突然想看一下BBC有无介绍罗马历史的纪录片,在网上一查,就有很多资源,可以作为后续延伸阅读的资料。
《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二):最好的时代就是故事最少的时代
终于合上了第九册罗马人的故事,准备写书评,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打开豆瓣,没有评论,只有评分,打开亚马逊、当当、京东,偶尔有几个书评,却也总是寥寥数语,不会让没有阅读过本书的人产生阅读的欲望。
本书标题《贤君的世纪》,讲述了罗马帝政时期五贤帝的中间三位图拉真、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的故事。在没读之前我想五贤帝作为历史中非常重要且关联紧密的一曲,为什么本书中却只讲述了三位贤帝呢?读上一本《危机与克服》时最后已谈到第一位贤帝涅尔瓦只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之所以被称为五贤帝想来是为了与弗拉乌维斯王朝做以区别,或者说是与被元老院封杀的图密善皇帝做了泾渭分明的区分。而读完本书后知道第五位五贤帝是赫赫有名的马可·奥勒留,看来跳过第十册讲罗马的建筑后,在第十一册作者大概会用整本书的篇幅来讲述哲学皇帝吧。这样的预测是出于史料的丰富与否以及故事的多少。
本书中的三位皇帝的史料其实并不多,如果说图拉真还有图拉真记功柱和各种大型建筑,哈德良还有巡查全国时发行的各种钱币以及遗留的各种雕像外,安东尼庇护则遗留的少的可怜,全书也不过只给了24页篇幅。史料少原因是遗留下来的太少,那么对于作者而言,最好的时代就是默认无需多言,也无需去猜测编撰丢失的故事。所以从后世的视角来看,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意味着后代听到的故事最少的时代,既无值得大书特书,也无值得八卦杜撰。
但即使如此,本书还是有很多亮点的。仅记录脑海中残留下来几点:
犹太民族自古信奉犹太教,犹太教是一神教,他们只信仰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而犹太人是上帝的选中的民族,拥有着独特的身份。唯一能够统治他们的必须是上帝派来的弥赛亚国王。因此犹太是政教统一的国家。而他们的祭祀就是辅佐弥撒亚的人,同时也是弥撒亚没出现时国内最高的领导者。
古罗马是崇尚多神教的国家,他们不仅自己信仰的神众多,在每次征服其他周边国家城市部落后,还会把被征服者信仰的神也当做罗马人信仰的神来对待,这在同化被征服者的过程中是很好的方式。所以罗马曾经有30万尊不同的神。虽然自凯撒帝政开始至安东尼庇护为止,除了卡里古拉、尼禄和图密善外,所有的皇帝死后均被神化,但这种神化更多的是对皇帝死后的一种追认而不是信奉神才可以统治罗马帝国。而且虽然罗马的皇帝都是大祭祀(宗教最高领袖),但大祭司的职责也仅在于主持每年的宗教仪式,对国家的统治依赖的还是自己第一公民的身份,对军队的统治依赖的是自己最高司令的身份,虽然很多人可能会问说了这么多还不是皇帝是宗教的老大也是全国的老大?但这个时期罗马皇帝的权利是来自元老院与公民所赋予的,而不是来自上帝赋予、神赋予的,总而言之罗马是政教分离的国家。
有了以上的基本认知之后,我们就可以接着往下看发生了什么。罗马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东方逐渐将希腊、犹太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是说成为了自己的国土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了罗马的行省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这些国家的安全由罗马负责保护,但这些国家也同时需向罗马缴纳赋税。后来部分希腊人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即可以不交税,同时可以参军(初衷是用参军的方式避免交税)。同时希腊人与犹太人都热衷于经济事业,犹太人与希腊人有了大量的竞争,但罗马人允许犹太人除了不参军外拥有与希腊人相同的权利,并且对犹太人的一神教带来的种种特殊性都给与了适当的照顾。这就为希腊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希腊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奋斗出来的安全航线、贸易渠道,犹太人轻轻松松就闯入并心安理得的借为己用,而且他们深知自己在罗马帝国是特殊的一份子,却处处强迫别的民族习惯他们的特殊,而不是他们去适应罗马帝国的普遍。于是两个民族之间纷争不断,也是罗马帝国东方除帕提亚之外第二个麻烦不断的事情。
对于这种天然的不可调和,罗马帝国在不同皇帝在任时期选择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前来镇压,强迫犹太人适应罗马帝国的整体环境,这样的做法就是反抗不断,有的选希律王做犹太国王,让他们服从于自己的国王,这样做确实对暂缓冲突而言是一剂止疼药,但这种高度集权的东方帝制潜在的问题就是国王后继无人的话伤痛又会复发。终于在犹太问题上扯皮不断后遇到了对犹太人冷漠的哈德良,我想他可能觉得继续这样下去犹太人的问题永远都会处于胶着的扯皮状态,索性快到斩乱麻,于是他的做法不仅仅是韦斯帕芗时代烧毁了耶路撒冷神殿,而是更加严厉的将犹太人驱逐出境,不允许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而这一放逐就顺势延续了将近1800年,直到以色列建国为止。
对比犹太教,基督教早期是否可以认为是犹太教的罗马化呢?当然基督教的情况我也不了解,只是猜想吧。想想后面几本书中就要涉及到将基督教树立为国教,可能会有更多的认识吧。
我们将视线从遥远的1900年前回到现在,类似于犹太人与罗马人这种宗教信仰对立的意识形态对立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固步自封与开放,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之间都可能有这种对立。我们只关注于我们能改变的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范围内,会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这其实对我而言也是极其困难的。
2.关于皇帝的传承
我在第七部的时候写的书评里提到了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其中类比性的谈到关于数码领域巨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但在本书中继承人的选择上其实压根不会犯问题,因为我们读到的都是贤帝嘛,即选出来的就是最好的!窃笑,混淆因果关系的混乱逻辑。
其实对比第七册《臭名昭著的皇帝》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贤君的世纪》时代不同了,首先就是帝国的稳定度越来越高了,在尤里乌斯-克劳迪乌斯家族统治时期虽然继承了奥古斯都的伟业,但无论是不列颠半岛、莱茵河防线、多瑙河防线还是幼发拉底河防线以及犹太,到处都是有着此起彼伏的波澜,虽然不大,但总体而言是防御性质较多,帝国盘子铺的太大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好好消化。但经历了弗拉乌维斯王朝的励精图治之后帝国的国力有了提升,国家的稳定度有了提高,而到了五贤帝的图拉真时代,已经不再是依靠防守了,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比如达契亚战争就彻底稳固了多瑙河防线,而修建莱茵河长城和多瑙河长城由将防线更加稳固,对东方的防线也做了提升,甚至要远征帕提亚,可见国力之盛。当然哈德良也同样继续着改革,他足迹遍布帝国的边线,将帝国的稳固打造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继位的安东尼庇护则固守已经打好班底的帝国,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彻彻底底做到了皇帝应该做的事,所以帝国也处于了黄金时期。
说了半天依然没有涉及到如何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如果说尤里乌斯-克劳迪乌斯时代选择接班人优先注重的是神君的血统而造成了几任不适合做皇帝而做了皇帝,最后得到“臭名昭著”的下场的话,弗拉乌维斯王朝则从韦斯帕芗开始就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虽然他依然强调着血统,但已经打破了出身的限制。而到了五贤帝时期,血统也随着涅尔瓦的继位以及涅尔瓦无后而终结。图拉真的出现又打开了行省出身的大门。所以说前面帝国走过的坑后代都记得,并且在各种因缘巧合或不得已而为之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逐渐淡化了某些因素的限制后,帝国自身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革新。到了五贤帝时期,涅尔瓦的上位不过是元老院自身的一厢情愿,而图拉真的上位则是涅尔瓦的唯才是举,虽然有其他因素在内,但这一人选的明智带来了帝国的鼎盛。首先选择了经验丰富的图拉真,而图拉真也是深知前车之鉴,虽然培养哈德良并非为了下任皇帝,但注重对下代的培养使得在国家需要一个接班人的时候不会无人可用任由帝国陷入混乱。而哈德良也同样早早就选择了对接班人的培养,他则明确了自己的目的: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同时安东尼也出自哈德良的内阁,顺应了哈德良的治国思路,而安东尼也承接了哈德良对奥勒留的培养意图。
所以在这个时期,从宏观点的说,帝国处于稳定的最佳时期,即留给继承人的是一个易治理的好摊子而不是乱摊子,从微观来看,也注重对继承人从小的培养,让继承人不仅有知识有经验,还能够与自己的治国思路顺接起来。这才保证了帝国生命力的延续。
写到这里,我不禁产生疑问,物极必衰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看似完美的继承人培养方案下,罗马帝国走向衰败的原因会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外来的某种因素吧,想到这里,不禁对第十一册产生了兴趣。
《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三):贤君的世纪
贤君的世纪
1-图拉真
第一个出身行省的皇帝,他的成长履历说明了罗马精英的培养过程,也说明了成功需要努力,运气和一个伯乐。人称务实的罗马皇帝中尤其务实的一位。
扩大了国家版图,发动两次达契亚战争。吞并达契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将国土扩大到极致。胸怀大志,对待公共建筑事业的态度和对待战争的态度一样,大气磅礴!
你为什么如此地努力?
因为我是第一位行省出身的罗马皇帝,所以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2-哈德良
重整罗马法。
《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四):哈德良与安提诺乌斯
在韦斯帕芗、提图斯、和图密善的弗拉维王朝之后,罗马帝国迎来了煊赫的贤君世纪。涅尔瓦的承启,图拉真的武功,哈德良的文治,让他们在罗马帝国史中升格为“神君”。相对于“神”,他们作为“人”的部分,是我更感兴趣的。其中,哈德良与安提诺乌斯的轶事,与他重整帝国防线、汇编罗马法典、完善基础设施、镇压犹太叛乱……这些严肃刻板的政治、军事、经济议题一道出现在正史之中,不禁让我们对他的浪漫与深情会心一笑,深感人还是比神可爱。
世人揣测,自小热爱希腊文化而被冠以“希腊人”外号的哈德良,同许多希腊成年男性一样,钟情于同性少年。他与皇后萨宾娜相处冷淡,二人未育子女,也不见有其他女性知己的记载。这或许反证了他的性向。安提诺乌斯,生于比提尼亚的希腊少年,以美貌获得了哈德良的青睐。自相遇始(约公元124年,安15岁,哈48岁),二人朝夕相伴了七年时光,直到公元131年哈德良出巡埃及时,安提诺乌斯溺亡于尼罗河中。
二人相处的细节,未有多少流传至今。只有安莫名的夭逝,引发了史家的兴趣。有道,安忧惧年岁渐长,身形面貌渐趋成熟,唯恐失去哈德良的欢心,而投水自尽,让自己在爱人心中的印象永远定格于少年之时。有道,适时哈德良得到占卜者的预言,将有性命之虞,安甘心蹈水赴死,以身代之。当然,也有说,纯粹是意外失足落水,偏偏遇上尼罗河中的鳄鱼,以致铸成悲剧。
真相如何,已无从探究。若是第一种,二人之爱委实渺小,只沦于形貌,仅止于性。若是第二种,就着实伟大,近于精神之爱,闪耀着自我牺牲的光辉。若是第三种,只能证明人世之无常,情爱之易碎,连帝王都不能幸免。
三种可能,永远都只是可能。但哈德良不可抑制的悲伤痛哭,史有明载。为纪念爱侣,他筑起的城市“安提诺波利斯”,遗迹留存至今。还有发掘出的众多以安提诺乌斯为原型的雕像,在千年以降,依旧绵绵诉说着他的思念。
文治武功,让哈德良成了罗马人的“神君”。而一段少年之恋,让他成了有血有肉的凡人。伟大的神性固然煊赫,优美的人性不也光辉吗?
《罗马人的故事9》读后感(五):幸福时代
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庇护,三位各具特色的贤君将古罗马的帝国时代推向了顶峰。看到最后那位25岁的学者艾丽斯泰迪斯发表的演讲,又感动又感叹。感动罗马建立了现今看来仍然羡慕不已的宽容富裕和平多样性的社会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感叹的是如此强大大的帝国还是在历史中消散了。
但转念一想,瓦解是为了重建出更好的事物。就像图拉真在全国各地兴建的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在旧建筑的废墟上开展的。看看如今的发达引领世界的西方文明,源于古罗马的文明的自由宽容的思想,我们也由衷地欣慰起来。
非常喜欢小普林尼写给塔西佗信中的那段话,可以用来总结那个时代的罗马人,那个幸福时代的罗马皇帝。
不知道后世的人们是否会记得罗马人。虽然我认为罗马人多少有一些被记得的价值。我不会说,这是由于罗马人的天分,欣慰这样说显得过于傲慢。我只想说,这是源于罗马人的勤勉,源于罗马人的热忱,源于罗马人对名誉的尊重。 人生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不断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显赫的声誉。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人我像至少可以值得从默默无闻和被忘却中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