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8 04: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是一本由鞠海龙著作,55.00元出版的2012-10图书,本书定价:27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一):评鞠海龙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本最全面的中国海权著作,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

  近日偶然在书店猎得一本关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书中道理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人甚爱阅读有关国际关系的书,但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蜻蜓点水,近几年东海和南海闹得沸沸扬扬,各种时评杂志充斥耳目,却找不到一本可以详细分析背后来龙去脉指点江山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喜欢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完全满足你的胃口。读这书,就像给自己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东西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龙结合其长期以来的研究最新的中国海权现状,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时期中国的海权思想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规律。更通过运用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理论,配上大量的资料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我国海上战略安全重大影响,以及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意义,也高屋建瓴,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本书最给本人以深刻启示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视角独特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大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略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令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这一航行终点的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对于所有有爱国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的则是一道美味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特点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然优势,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观念造成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冷战时期由于与苏联的交恶致使北部漫长边界面临百万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事实力的发展,并给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机会,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全世界目的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济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边的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矛盾尖锐是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背景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遭遇到周边国家区域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权被进一步侵犯并存有被固化的危险,但中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强烈反应,甚至严厉打压。”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地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价值也在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概念原则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范围;要清楚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么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合作共赢”;中国海权战略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谁有可能转变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度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纷繁复杂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体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主题后的这些因素的轨迹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中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略影响所在,然后再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具体战术决策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来中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通过近代中国海上战史的鲜血凝结成的教训总结成为当今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参照系。无论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以守为敌”、“久持困敌”的海岸防御,还是后来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消极防御,都体现出近代中国海洋战略皆以防御为主。尽管当时晚清政府拥有亚洲名列前茅海军舰队,但强调本土守卫的核心思想始终束缚着中国海军真正的战略效能。这造成了中国在面对殖民侵略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不得不丧权辱国地求和。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保船的战术选择的消极性,结果便是福建水师和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作者在本书中一阵见血地指出单纯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痛陈海军战略收缩防御的弊害,认为海军采取攻势战策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海军军事优势的最大战略、战术效能。另外,本书也揭除了我们一个惯常的误解,“战略防御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外战略不以侵略为目的,而不在于海军是否在军事运用或者战术上坚持守势。”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为防御战略,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从中便可隐约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海军未来应向攻势战略发展,足见其胆识过人。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海权理论。这些理论虽然自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它们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马汉的海权论,被誉为地缘政治的三大理论之一。作者认为要探讨中国海权的问题,就必须要有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研究。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海权理论: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论。他们的理论庞大繁杂,在这里不作过多介绍,但本书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把他们高度概括了,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立足点和时代全然不同,但都是一种以狭隘的国家利益及其延伸为范围,以海权与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国家利益和海权实现基础的理论。作者以马汉的海权论中提到的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充分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来表明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海军攻势战略并不意味着海权的实现。实现海权还必须获得或者占据能够更好发挥海军效力地理空间。”以陆地作为海权的支撑,这便是本书的重点观点“陆海双基”的思维出发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着重谈到。

  本书谈及的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及其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庞大的世界商船队以及对海外能源、原料市场需求,令中国对海洋愈益依赖。而今日的中国,已经有能力成为世界级的海洋强国。但中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本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变量,中国的规模可谓世界历史上无人能及的,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了通常以“国强必霸”的历史经验看待当今中国的一群人的警惕。长期以来,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试图以和平崛起的方式发展壮大。在最初的时期,这为我们赢取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了世界的神经。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点照顾,加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日益深重疑虑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越来越大,能否继续延长战略机遇期变得越来越不能确定。“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这是一个互相悖谬的命题。”本书作出了试图化解这一困境回答:“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但是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必须符合特定时期整体国家利益综合效应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这一原则需要首先明确现阶段的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国家的发展大战略决定了对外政策,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对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本书作者还精辟形象地指出“走向海洋的战略标尺需要确定包含实力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允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我们海洋战略推进的力度,后者则是必须确保的战略安全底线和战略推进的限度。若从这一点出发,对我国目前在南海和钓鱼岛冲突中的相关举动则有更理性评价

  “任何无视外部因素制定的内在发展战略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因此,中国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力量构成了本书的第四个战略参照体系。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常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海洋霸权国家。它不仅拥有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最强大的海上攻击力量,为数最多的海外军事基地,而且拥有可以有效威胁几乎所有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能力。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是我们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现在大量可见的关于美国军力的分析外,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在经济上的美国战略力量对中国海权的影响进行了新的解读。“马歇尔计划实施给了美国获得向日本、欧洲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升级本国产品梯次的最佳机会。战后,欧洲和日本,以及紧随其后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美国产品牵引世界产品的梯次结构基础,也确立了美国——欧洲、日本——亚洲、拉美、非洲的不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作者敏锐地指出,美国的海洋霸权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具有全球性、结构性优势的经济基础上。举个例子,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都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类同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但他们各自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却是高端技术低端生产的经济互补的关系。因此,美国相较于中国便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技术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转为为政治上的巨大的战略牵引力。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和其他资源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地缘上的接近,东南亚和中国也有着经济整合为一体潜力

  美国自从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2011年,美国竭力反对所谓中国的“南海核心利益”观点的前提下,公然宣布在南海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加上美国在亚太地区频密的外交访问、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习,以及TPP的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压缩中国的战略影响力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已取得了其预料的效果。美国因素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头号外部因素。因此如何为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定性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国,在全球的广泛领域例如气候联合国、反恐、防核扩散等问题都有着合作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近代发展最大的阻碍,多次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的现实纠纷,也是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竞争对手。虽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日本凭借其发达科研力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日本越来越开始寻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争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在战后一直从属于美国的亚太战略。而在未来,随着日本的“国家正常化”,日本会继续坚守日美同盟,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还是回归亚洲,与中国和其他邻国一起构建亚洲共同体,对中国海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西面,作为与中国有着远古历史,在近代同意遭受殖民侵略的,目前与中国同为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在未来中国海权发展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印度洋是连接欧洲的市场,非洲的原料,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独霸政策,以及近期的东进政策,都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队和油轮的安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印度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有着联合围堵中国的战略目标。但是,印度根据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希望其作为棋子的意愿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中国如何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来牵制印度以及如何发展印度的关系,也对中国海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以其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成为本书构筑的第五大战略参照系。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中国海权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一方面两岸统一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同时获得台湾岛的巨大的战略效能,即能通过控制台湾海峡扼杀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把外部海军力量驱逐出中国大陆沿海。中国将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广阔的太平洋。台湾的回归,也使得中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能有效地掌控钓鱼岛及处理可能发生的中日冲突,另外也大大有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台湾岛和太平岛的军力可以有效增大对南沙群岛的直接掌控以及对外部势力的反介入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和台湾当局的关于南沙群岛的历史资料可以合二为一,在将来的国际仲裁中可以充任有证明力的证据。 如果朝着不好的方面发展,台湾的独立使得中国综合国力下降,同时中国大陆沿海将会毫无遮掩地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打击,中国将会困守第一岛链。另外台湾与中国关于南海方面具有国际法效力的证据资料将因不统一而处于失效或发挥不了作用,给我国南海争端法律战方面陷于不利的局面,进一步加大丢失南海诸岛的威胁,令局势更复杂。南海问题是一个涉及六国七方的问题,近期由于美国的高调介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域外大国也相继乘机进入以捞取战略利益,因而更加复杂。中国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全部收回,不仅获得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掌控这条关键的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会是致命的。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于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核心的利益,绝不容轻易丢失,否则将会危及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传统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中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东盟海上国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至于中国海权战略的重要性在上面第五大战略参照系中已提及,这里不絮叨。我们看看“陆海双基”中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对于我国海权的重要性。朝鲜半岛走向统一是必然的,但统一后朝鲜半岛的战略倾向将直接影响美、中、日三国各自在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的地位,而整个东北亚局势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朝鲜半岛的统一产生一个政治上与中国对立的国家,不仅东三省面临直接的压力,而且严重制约中国的远洋战略,把重心放在近海防御上。而东南亚地区方面,由于中国南海呈U形向南深入,被越南和菲律宾夹在中间,因此要确保南海利益,中国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侧翼的稳定支持。否则在东、西、南三面临敌的状态下,必有孤军深入之险。菲律宾是美国盟国,自身又是一个群岛国家,四面临海,所以作者认为占据南海西侧南北跨度三分之二的越南就成为唯一选择。因此,获得影响越南对外政策强有力的手段至关重要。随着老挝、柬埔寨与越南的关系一般化,中国在老、柬的大量经济投资,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了牵制越南的有力工具。中国与东盟趋向良性的经济合作,也大大化解越南试图利用东盟抱团对抗中国的企图。如果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战略轨道推进的话,将会大大方便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的崛起,当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顺利回归,则是我国海洋大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也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我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好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本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二):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

  近日偶然在书店猎得一本关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书中道理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人甚爱阅读有关国际关系的书,但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蜻蜓点水,近几年东海和南海闹得沸沸扬扬,各种时评杂志充斥耳目,却找不到一本可以详细分析背后来龙去脉、指点江山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喜欢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完全满足你的胃口。读这书,就像给自己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东西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龙结合其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最新的中国海权现状,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时期中国的海权思想和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规律。更通过运用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配上大量的资料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且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对我国海上战略安全的重大影响,以及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对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意义,也高屋建瓴,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本书最给本人以深刻的启示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大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略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令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这一航行终点的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对于所有有爱国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的则是一道美味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特点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然优势,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观念造成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冷战时期由于与苏联的交恶致使北部漫长的边界面临百万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事实力的发展,并给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机会,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济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边的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矛盾最尖锐是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背景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遭遇到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权被进一步侵犯并存有被固化的危险,但中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的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强烈反应,甚至严厉打压。”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地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价值也在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概念、原则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范围;要清楚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么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合作共赢”;中国海权战略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谁有可能转变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度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纷繁复杂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体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主题后的这些因素的轨迹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中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略影响所在,然后再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具体的战术性决策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来中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传统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中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东盟海上国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也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我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好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本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海权战略——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鞠海龙教授从宏观战略性高度思考中国海权成就了专著《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本著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影响中国海权的各种因素,论证了影响中国海权的五大战略参照体系:近代历史经验教训参照系、军事地缘战略参照系、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参照系、世界大国战略参照系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指出中国海权战略关乎于中国整体战略发展的国际空间,是一个应当纳入“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统筹的重大战略问题。最后,鞠教授通过梳理新时期陆疆安全和海洋战略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发展海权必须强化“陆基双区”和“海基双区”的战略构想。   中国长期以来注重陆权而海权传统薄弱的状况,导致海洋留给中华民族许多惨痛的历史记忆,由此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就是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参照系。闭关锁国之策及落后的陆海思维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落后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都遭受重大失败;因为与苏联交恶而导致北部陆疆面临百万大军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军战略的发展,从而迫使中国海权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为此,本著非常鲜明地指出单纯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从中便不难看出作者欣赏“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认为攻势战略应该是中国海军战略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军事地缘战略。本著通过梳理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海权战略总体设计底线是“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为此,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又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再通过对美国马汉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关于印度洋海权理论、苏联戈尔什科夫海上威力论等的分析,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立足点和时代完全不同,但都是一种典型的国家民族主义,以其海权与国家民族利益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海权实现基础的理论;并指出中国海权地缘战略界域首先是近海安全。中国近海安全主要包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两个中国海权的陆地地缘支撑,及南海和台湾两个海洋战略地缘支点。这地缘战略层次体系的理论构建为中国海权战略发展提出了十分明晰的发展路径。

  本著谈及的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及其面临的压力。经济利益无疑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最根本的利益,但绝对的发展经济利益将因各种支持因素的短边效应而无法持续。海权对于发展经济利益根本体现在于海洋利益对现代经济利益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利益发展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正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根本动力。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令中国对海洋愈益依赖。而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发世界各国的过度关注,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以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的日益疑虑和防范,中国的和平崛起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本著认为,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应当与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尽可能避免卷入与周边或者其他国际势力军事冲突或军备竞赛的战略需要相适应,为此,走向海洋的战略标尺需要确定包含势力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允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方面内容。

  世界大国战略构成了本著的第四个战略参照体系,认为中国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力量是我国海权的重要影响力量。美国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开始高调介入我周边海区事务,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在亚太地区进行频繁的外交访问、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习,以及推进TPP体系建设,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并已取得相当效果。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是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不得不面对的,美国因素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首要外部因素。  

  日本历史上多次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的现实问题,更是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开始加快寻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成为世界军政大国。而在未来,随着日本的“国家正常化”,必定对中国海权战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印度,在中国海权发展上开始越来越不可忽视。印度洋是连接欧洲的市场,非洲的原料,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霸权政策,以及近期的“向东看”,无不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队的安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组成“亚洲小北约”,联合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明显。

  因此,本著认为从地缘战略角度考察,不妨将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明确中国海权战略的竞争对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是中国海权的第五大战略参照系。对于中国海权战略发展,这两大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有着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解决起来相当复杂困难。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国家的统一使得综合国力大增,同时能通过台湾海峡控制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还能把外部力量驱逐出大陆沿海,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太平洋。台湾的回归,将使得中国更有效地掌控钓鱼岛及处理可能发生的东海冲突,也更有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反之,台湾的分离使得综合国力大降,同时中国将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威胁,不得不困守于第一岛链;同时,加大对南海诸岛的威胁。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收回,中国将不仅获得南海的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对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的威慑力,掌控这条战略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具有致命的影响。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于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核心的利益,绝不容有闪失,否则将会直接威胁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   本著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对于中国推进海权战略突破点的选择,提出了“陆海双基”概念,涉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台湾地区、南海等四个中国实现海洋战略的支撑点,在此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并综合考虑美中俄、美中日、美中东盟等三组战略三角关系。为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通过外交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巩固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两个“陆基”基础,以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我地缘战略发展的首选方向,从而确定我国的海权战略的方向。

  综观全书,作者试图在中国海权理论研究与现实海权实践之间寻求契合点,在海洋强国理想与国际海洋环境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认为我们拥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理想,更需要拥有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的能力。作者的强国情怀在论著中得以充分表达,认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权的最高目标是创造一种新型的海洋战略,影响周边国家及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洋政策,进而推动人类新的海洋文明;一种能够缓和矛盾、化解冲突、阻止争端的新的海洋文明。本著对理解分析当前诸如“陆军强国发展海军,本身就有问题”等理论热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是,鉴于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力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推进中国海权战略发展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力应该成为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重要的一系。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四):评鞠海龙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本最全面的中国海权著作,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

  近日偶然在书店猎得一本关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书中道理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人甚爱阅读有关国际关系的书,但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蜻蜓点水,近几年东海和南海闹得沸沸扬扬,各种时评杂志充斥耳目,却找不到一本可以详细分析背后来龙去脉、指点江山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喜欢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完全满足你的胃口。读这书,就像给自己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东西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龙结合其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最新的中国海权现状,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时期中国的海权思想和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规律。更通过运用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配上大量的资料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且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对我国海上战略安全的重大影响,以及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对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意义,也高屋建瓴,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本书最给本人以深刻的启示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大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略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令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这一航行终点的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对于所有有爱国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的则是一道美味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特点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然优势,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观念造成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冷战时期由于与苏联的交恶致使北部漫长的边界面临百万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事实力的发展,并给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机会,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济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边的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矛盾最尖锐是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背景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遭遇到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权被进一步侵犯并存有被固化的危险,但中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的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强烈反应,甚至严厉打压。”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地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价值也在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概念、原则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范围;要清楚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么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合作共赢”;中国海权战略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谁有可能转变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度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纷繁复杂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体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主题后的这些因素的轨迹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中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略影响所在,然后再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具体的战术性决策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来中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通过近代中国海上战史的鲜血凝结成的教训总结成为当今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参照系。无论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以守为敌”、“久持困敌”的海岸防御,还是后来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消极防御,都体现出近代中国海洋战略皆以防御为主。尽管当时晚清政府拥有亚洲名列前茅的海军舰队,但强调本土守卫的核心思想始终束缚着中国海军真正的战略效能。这造成了中国在面对殖民侵略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不得不丧权辱国地求和。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保船的战术选择的消极性,结果便是福建水师和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作者在本书中一阵见血地指出单纯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痛陈海军战略收缩防御的弊害,认为海军采取攻势战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海军军事优势的最大战略、战术效能。另外,本书也揭除了我们一个惯常的误解,“战略防御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外战略不以侵略为目的,而不在于海军是否在军事运用或者战术上坚持守势。”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为防御战略,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从中便可隐约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海军未来应向攻势战略发展,足见其胆识过人。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海权理论。这些理论虽然自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它们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马汉的海权论,被誉为地缘政治的三大理论之一。作者认为要探讨中国海权的问题,就必须要有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研究。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海权理论: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论。他们的理论庞大繁杂,在这里不作过多的介绍,但本书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把他们高度概括了,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立足点和时代全然不同,但都是一种以狭隘的国家利益及其延伸为范围,以海权与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国家利益和海权实现基础的理论。作者以马汉的海权论中提到的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充分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来表明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海军攻势战略并不意味着海权的实现。实现海权还必须获得或者占据能够更好发挥海军效力的地理空间。”以陆地作为海权的支撑,这便是本书的重点观点“陆海双基”的思维出发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着重谈到。

  本书谈及的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及其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庞大的世界商船队以及对海外能源、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令中国对海洋愈益依赖。而今日的中国,已经有能力成为世界级的海洋强国。但中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本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变量,中国的规模可谓世界历史上无人能及的,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了通常以“国强必霸”的历史经验看待当今中国的一群人的警惕。长期以来,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试图以和平崛起的方式发展壮大。在最初的时期,这为我们赢取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了世界的神经。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点照顾,加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日益深重的疑虑和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越来越大,能否继续延长战略机遇期变得越来越不能确定。“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这是一个互相悖谬的命题。”本书作出了试图化解这一困境的回答:“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但是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必须符合特定时期整体国家利益综合效应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这一原则需要首先明确现阶段的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国家的发展大战略决定了对外政策,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对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本书作者还精辟形象地指出“走向海洋的战略标尺需要确定包含实力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允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我们海洋战略推进的力度,后者则是必须确保的战略安全底线和战略推进的限度。若从这一点出发,对我国目前在南海和钓鱼岛冲突中的相关举动则有更理性的评价。

  “任何无视外部因素制定的内在发展战略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因此,中国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力量构成了本书的第四个战略参照体系。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常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海洋霸权国家。它不仅拥有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最强大的海上攻击力量,为数最多的海外军事基地,而且拥有可以有效威胁几乎所有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能力。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是我们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现在大量可见的关于美国军力的分析外,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在经济上的美国战略力量对中国海权的影响进行了新的解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了美国获得向日本、欧洲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升级本国产品梯次的最佳机会。战后,欧洲和日本,以及紧随其后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美国产品牵引世界产品的梯次结构基础,也确立了美国——欧洲、日本——亚洲、拉美、非洲的不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作者敏锐地指出,美国的海洋霸权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具有全球性、结构性优势的经济基础上。举个例子,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都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类同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但他们各自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却是高端技术与低端生产的经济互补的关系。因此,美国相较于中国便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技术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转为为政治上的巨大的战略牵引力。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和其他资源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地缘上的接近,东南亚和中国也有着经济整合为一体的潜力。

  美国自从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2011年,美国竭力反对所谓中国的“南海核心利益”观点的前提下,公然宣布在南海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加上美国在亚太地区频密的外交访问、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习,以及TPP的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压缩中国的战略影响力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已取得了其预料的效果。美国因素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头号外部因素。因此如何为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定性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国,在全球的广泛领域例如气候、联合国、反恐、防核扩散等问题都有着合作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近代发展最大的阻碍,多次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的现实纠纷,也是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竞争对手。虽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日本凭借其发达的科研力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日本越来越开始寻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争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在战后一直从属于美国的亚太战略。而在未来,随着日本的“国家正常化”,日本会继续坚守日美同盟,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还是回归亚洲,与中国和其他邻国一起构建亚洲共同体,对中国海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西面,作为与中国有着远古历史,在近代同意遭受殖民侵略的,目前与中国同为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在未来中国海权发展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印度洋是连接欧洲的市场,非洲的原料,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独霸政策,以及近期的东进政策,都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队和油轮的安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印度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有着联合围堵中国的战略目标。但是,印度根据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希望其作为棋子的意愿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中国如何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来牵制印度以及如何发展印度的关系,也对中国海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以其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成为本书构筑的第五大战略参照系。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中国海权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一方面两岸统一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同时获得台湾岛的巨大的战略效能,即能通过控制台湾海峡扼杀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把外部海军力量驱逐出中国大陆沿海。中国将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广阔的太平洋。台湾的回归,也使得中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能有效地掌控钓鱼岛及处理可能发生的中日冲突,另外也大大有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台湾岛和太平岛的军力可以有效增大对南沙群岛的直接掌控以及对外部势力的反介入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和台湾当局的关于南沙群岛的历史资料可以合二为一,在将来的国际仲裁中可以充任有证明力的证据。 如果朝着不好的方面发展,台湾的独立使得中国综合国力下降,同时中国大陆沿海将会毫无遮掩地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打击,中国将会困守第一岛链。另外台湾与中国关于南海方面具有国际法效力的证据资料将因不统一而处于失效或发挥不了作用,给我国南海争端法律战方面陷于不利的局面,进一步加大丢失南海诸岛的威胁,令局势更复杂。南海问题是一个涉及六国七方的问题,近期由于美国的高调介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域外大国也相继乘机进入以捞取战略利益,因而更加复杂。中国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全部收回,不仅获得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掌控这条关键的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会是致命的。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于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核心的利益,绝不容轻易丢失,否则将会危及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传统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中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东盟海上国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至于中国海权战略的重要性在上面第五大战略参照系中已提及,这里不絮叨。我们看看“陆海双基”中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对于我国海权的重要性。朝鲜半岛走向统一是必然的,但统一后朝鲜半岛的战略倾向将直接影响美、中、日三国各自在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的地位,而整个东北亚局势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朝鲜半岛的统一产生一个政治上与中国对立的国家,不仅东三省面临直接的压力,而且严重制约中国的远洋战略,把重心放在近海防御上。而东南亚地区方面,由于中国南海呈U形向南深入,被越南和菲律宾夹在中间,因此要确保南海利益,中国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侧翼的稳定支持。否则在东、西、南三面临敌的状态下,必有孤军深入之险。菲律宾是美国盟国,自身又是一个群岛国家,四面临海,所以作者认为占据南海西侧南北跨度三分之二的越南就成为唯一选择。因此,获得影响越南对外政策强有力的手段至关重要。随着老挝、柬埔寨与越南的关系一般化,中国在老、柬的大量经济投资,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了牵制越南的有力工具。中国与东盟趋向良性的经济合作,也大大化解越南试图利用东盟抱团对抗中国的企图。如果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战略轨道推进的话,将会大大方便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的崛起,当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顺利回归,则是我国海洋大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也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我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好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本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五):理解中国海权的独特视角 ——评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理解中国海权的独特视角

  ——评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很容易发现,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便意识到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自大航海时代以降的几百年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无不与海洋有关。反观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她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但是在近代以前,海洋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许仅仅是捕鱼,或只是被看做中国安全的一道天然屏障。显然,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人对于海洋既没有冒险的动力,也没有冒险的勇气,所以长期以来的中国都是一个注重陆权而海权传统却十分薄弱的国家。

  海洋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而言,海权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是,自从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第一次对海洋与海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系统梳理并将之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之后,欧美国家围绕海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便如火如荼,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海权战略家以及他们深耕于海权领域后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当代中国对于海权这个国际政治概念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国内大多数海权战略问题的研究往往钟情于重复过去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并没有深入探讨新时期世界变化对海权战略的影响,以至于国内学者在海权研究领域独特的创见并不不见。暨南大学的鞠海龙教授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地缘政治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70后”年轻学者,他的新作《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书,便尝试着突破国内海权研究的传统窠臼,并极力将中国海权战略的理论研究推向当前国家的战略实践。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是鞠教授对其之前的几部研究海权问题论著进一步提炼与升华后的研究成果,在这部书中,作者概括总结出从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对抗性”思维模式,到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再到“陆基双区”与“海基双区”的战略构想,以及当代世界地缘战略背景的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等对中国海洋战略有着重大影响的若干战略参照体系。在这部专著里,鞠教授更加明确的把中国整体地缘战略环境的宏观研究融入了对海权问题的论述,也更加明晰的回答了如果中国海权问题解决不好将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一本理解和研究有关中国海权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

  综观全书,字里行间始终交织着作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情怀。鞠海龙教授试图在中国海权理论研究与现实海权实践之间寻求契合点,换句话说,要在实现海洋强国的理想与当今国际海洋战略环境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正如鞠教授所言:拥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理想,需要拥有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的能力。为此,他首先肯定“实力是改变境遇的前提”,即中国的战略设计需要先确立实力基础,这个实力基础可以为中国走向海洋强国提供足够的力量支撑;进而从中国文化对待矛盾时独特的忍耐与宽容性视角,提醒世人反思西方文明在国际政治的矛盾与冲突中只看到权力与利益的一贯作风,呼吁中国海权战略的发展不仅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突破西方势力对中国的禁锢,而且要在基于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改造上提出为曾经被殖民蹂躏的亚洲,为这个奢华与赤贫日趋极端的世界创造一种新的海洋文明,一种能够缓和矛盾、化解冲突、阻止争端的新的海洋文明,并为中国走向海洋时充满责任感的理想主义开辟道路。

  众所周知,海洋曾给中国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海权的发展动机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一开始便打上了深深的“反侵略”烙印,很显然,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将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海权理论的新型模式。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如今的中国已逐步具备了新兴海权国家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对海外战略资源的需求正成为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尽管中国在处理海权战略与国际环境关系之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有能力也有智慧从容应对走向海洋强国路途中的各种考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负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历史使命的学术成果的问世。

  2013年4月20日.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六):中国的海权之路——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正成为中国海权不得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中国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阻碍因素:除了美国及其盟国通过第一岛链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更有中日东海划界、钓鱼岛、台湾、南海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我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障碍,改善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减少中国地缘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成为当今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鞠海龙教授的新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该书从近代海防失败的教训、西方传统海权思想、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周边地缘格局等角度剖析了中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更通过“海陆双基”的分析为中国未来30年的海权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书中观点分析透彻,视角独特,实为研究中国海权理论的一部佳作。

  中国发展海权战略并非无事生非的事情,而是有其必要性。鞠教授指出,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资源和能源需求量在急剧上升,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未来支撑和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60%,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也持续增加,对海洋的掌控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安全。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对第一岛链的有效控制,不仅继续控制着我国走向海洋的全部战略通道,而且对我国海域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能否实现对自己海疆主权海域范围内有力的军事控制和政治影响关系着我国的国防安全。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不得不研究海权、发展海权。

  海权战略首先需要一个合适的海军战略作为基础。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以及中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战略”,都表明中国海军战略的非进攻性和防御性。但通过对晚晴政府单纯防御战略所导致的失败教训的总结,鞠教授指出,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于防御战略,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而通过对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克夫的海上威力论的分析,鞠教授认为,这些理论都将海权及海权的实现归功于海军力量及海军攻势战略。这表明中国即使坚持“近海防御战略”,也不应该停止海军的建设。我国不断扩大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海军,而海军不仅需要有效控制“安全海权”,还需要实现对“利益海权”有效的保护。

  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是我国推进海权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美国凭借遍布亚洲的海外军事基地、战略盟友的支持以及科技和市场层次上的战略牵引力,一直主导着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日本通过美日同盟以及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对周边争议海域的军事行动日趋强硬;印度通过实施“东进政策”,将战略触角伸进了中国南海历史性海域,构成了与中国进行地缘战略安全竞争的明显态势;南海周边国家积极加强军备建设,同时以地区安全为由强化与美日印等国的安全合作,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内政和外交的手段,岛内“台独”势力也阻碍着国家的统一。这说明我国在推进海权的过程中基本处在一个环状包围的地缘环境中,决定了我国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

  对于中国推进海权战略突破点的选择,鞠教授提出了“陆海双基”的综合分析,涉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台湾地区、南海等四个中国实现海洋战略的支撑点并综合考虑美中俄、美中日、美中东盟等三组战略三角关系。因为中俄关系是稳定我国北方的关键,而与美日同盟发生战略对撞将直接增加中国在东亚战略的负担,所以我国地缘战略发展的方向应该首选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鞠教授对于战略突破点的选择确定了我国的海权战略的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我国在推进海权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有利于海权战略的顺利启动。

  对于在南海和东南亚周边启动中国海权战略的步骤,鞠教授指出,中国需积极加强海军军备建设,增强中国海军的战略威慑力,并利用多年来的经济合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的坚实基础,加强我国经济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牵引能力。而通过与老挝、柬埔寨等国建立密切的经济、政治以及地区安全合作关系,可以增强对越南对外政策的牵制力,并有必要探索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鞠教授对启动南海海权战略所设计的步骤既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处理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等问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通过以上梳理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鞠教授在书中既分析了我国国内的总体发展战略、海军政策、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因素以及美国、日本、印度、南海周边国家、台湾地区等地缘战略环境对我国海权战略的影响,还确定了我国推进海权战略的突破点。这不仅帮助我们在研究中国海权问题时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更为中国的海权之路指明了方向。《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海权的人认真研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