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叶曼拈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叶曼拈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8 04: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叶曼拈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叶曼拈花》是一本由叶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6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10-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叶曼拈花》读后感(一):中国大陆首次出版《叶曼拈花》

  继叶曼先生在大陆先后出版了《世间情》《智慧人生》之后,近日,中央编译出版社又在大陆首次隆重推出了先生的《叶曼拈花》一书,此书缘起叶曼先生在杂志开设专栏时收到的热心读者来信,先生以其渊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来信读者所遭遇家庭婚姻情感困扰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指引

  全书分为五辑,第一辑讨论了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情感矛盾等等,为了让我们的家更好。第二辑讨论的是人们职场遇到的种种问题,怎么与老板沟通,怎么和上司相处。第三辑探讨的是修身养性境界提升。第四辑聪明抉择告诉你如何选择,以及多看书,开卷有益的智慧。第五辑爱的深呼吸讲述人间的各种情感,解答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纠葛。整本书结构层层深入阅读时更能体会国学大师叶曼先生的人生智慧和思想

  叶曼先生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熟悉,但还是要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叶曼先生。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湖南,1914生,现年96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父是世家子,与王云五、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时任北大文学院长胡适先生亲点探花,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大就读期间,叶曼选修了胡适 “中国哲学史”、陶希圣 “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 “通史”、闻一多 “楚辞”和叶公超“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课程,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语言,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大的同学,当年的金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夫婿辗转世界各地25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接触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学佛教、道家儒家数十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

  上个世纪60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7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以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80年代中,经赵朴初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家坡等地,共筹得32万美金善款,其中30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其余2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13所文贤希望小学。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良师益友。几十年来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6年回国定居以来,叶曼先生要把她的余生,她的毕生所学回报祖国,让文贤书院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叶曼拈花》一书,读者来信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内的疑难杂症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希望先生的书,能给当下读者遭遇的种种问题提供参考借鉴与帮助。

  《叶曼拈花》读后感(二):智慧如花朵绽放

  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遭遇逆境,一时不顺,也就时常滋生些烦恼忧愁,这种消极的情绪若不能及时纾解,郁结胸中,恐怕会生出心病。通常来说,倾诉是一种纾解烦恼的有效方式,对女人尤其如此。心事从口中说出,就如掘开壅土,使忧闷的情绪能够像堰塞的湖水一样释放出来,自然畅快

  然而一个理想的倾诉对象总是难得。古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心中秘事,关乎隐私,一时不好启齿,假若倾诉的对象不幸又是个“长舌妇”,听后竟添盐加醋,蜚短流长起来,不免又在人前伤了自尊,更添烦恼。所以有些人宁愿把心事闷在肚里,也不要讲出来去博取别人廉价同情。另外,倾诉的目的,除了发泄情绪求得安慰之外,更想得到指点,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滋生烦恼的所在。所以实在到了忧闷已极的时候,很多人宁愿选择自己亲近长辈作为倾诉对象,因为他们生活阅历丰富,或许有些好的建议。但若是自身心结本就因这些长辈们而生,又不便直接沟通;或者长辈们本就是智识短浅的“老糊涂”,听过之后只会绰着“老话经儿”,出些馊点子,又固执己见横加干涉。如此情况下,那可真是有苦无处诉了。

  这样,就不难理解,叶曼女士当年在台湾《妇女杂志》开设“叶曼信箱”专栏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以致二十余年,来信不辍了。因为信件交流实在是一种好的倾诉方式,叶曼女士实在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以书信交流的方式,来信者可以隐姓托名讲出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能为外人道”的心事,减少了流言滋生的烦恼,也避免了面诉时讲到伤情处而涕泗横流的难堪。“叶曼信箱”的来信者所遭遇的问题包括方方面面,诸如爱情、友谊、婚姻、求职、儿女教育婆媳关系,等等。来信者中有遭遇背叛妻子,有受了委屈媳妇,有操心子女母亲,甚至还有些烦恼缠身的男士们,他们钦慕叶曼女士“蔼蔼长者的风范”,敬佩她“对佛理的参悟”,纷纷来信求教,希望得到帮助。叶曼女士曾游历世界各地几十年,见多识广,并且博览群书,是当今世界少数将儒释道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面对读者信中所诉的烦恼困惑,总能以其敏锐洞察力点明症结,作出判断,或引经据典,或现身说法,给来信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现在叶曼检点旧稿,从“叶曼信箱”中精选部分分类编次,成《叶曼拈花》一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为大陆首发。本书分五辑,近百余篇,每篇分两部分,一部分为读者来信,这些来信囊括了柴米油盐,反映了世间百态,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另一部分为叶曼的回信,从这些回信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她洞明世事的智慧,厚积薄发的学养,其中的精辟见解,使人醍醐灌顶发人深思

  在《如何调解误会》一篇中,叶曼说“最不称职调节人,是将双方埋怨,照实传给另一方,愿意是沟通,结果增加双方的怨怼。”但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笨伯,周旋两方不但没有平息怒火,反而火上浇油。这种出力不讨好事情,我们是否可以作为鉴戒呢?

  在《和平共存之道》中,面对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士,叶曼指出“当女人第一次被打,以后他就打成习惯了。如果女人第一次发雌威震慑得住丈夫,这位丈夫即使能统摄百万雄师,也多会成为‘忽闻一声狮子吼,竹杖落地心茫然’的陈季常了。”读到这里,那些有幸还没遭遇家庭战争的妇女们,是否做好了有朝一日要发发雌威的决心呢?

  当遭遇背叛的妻子向叶曼倾诉时,叶曼提到“男女之间,一般来说,和女人共贫贱难,和男人富贵难。”不得不说,这反映了一部分生活中的真实。那么那些肯同患难,共富贵的爱人你是不是应该倍加珍惜呢?

  她提醒恋爱女子,“男人在欲望满足后,常常会反咬一口,认为女人如此容易上手,是属于癫狂柳絮轻薄桃花类型,不可作为理想中的佳偶。”她告诫失宠的妇人,“女人当色衰爱弛时,切忌吵吵闹闹,更不可以做出可怜虫的模样。得到人的尊重,比得到人的怜悯,更具有力量功效。”面对为婚姻而心焦的剩女,她规谏“千万不要为结婚而结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都结婚了,所以自己必须结婚,千万不要因为不曾结婚而将自己列入失落失败失望的一类中。”“要结婚,找个年龄相当、知识水准相当的人去交结、去恋爱,不要梦想白马王子灰姑娘童话。”

  除了这些感情家庭婚姻之外,在“职场的心声”一辑中,她还开导职场中人“工作没有不单调的,即使日日花朝,夜夜元宵,久了同样单调。在单调的工作中,你如果有敬业精神,有使自己超越自我情操,你将发现单调中有那许多可以使自己头脑驰骋的天地。”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她提出“从前多的是问题子女,现在却出现不少问题父母。”做父母的应该躬身自省看看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她还以自己的经验,谈父母应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其眼光精准远见,实在令人佩服,也值得为人父母者好好学习

  如上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精彩言论,就像是一把明丽珍珠,散落在《叶曼拈花》的每一个篇章中,只要一读此书,必定会大有所获。这些凸显了《叶曼拈花》一书丰富的思想性,除此而外,叶曼的回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析理深刻、语言隽永,细细读来,如坐春风,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优美小品文。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书信体的经典散文篇章,叶曼的回信若与这些经典篇章比较起来,也不十分逊色。可以说《叶曼拈花》一书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双美兼具的作品,十分值得一读。

  佛祖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叶曼拈花》,也会使读者因为书中处处绽放如花朵般的智慧而会心一笑吧。

  《叶曼拈花》读后感(三):《叶曼拈花》适合女性阅读的人生智慧学

  叶曼,一位令人很惊奇的女性国学大师,修炼得把人间智慧演绎得如此通透。内在积蓄能量博学,让作为女性的读者,豁然开朗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叶曼和读者的问答,叶曼在任台湾《妇女杂志》总编辑时,曾在《妇女杂志》开设“新礼仪”、“新女儿经”、“叶曼信箱”三个专栏。其中“叶曼信箱”栏目读者来信不辍,这些信件大部分是叶曼女士的热心读者带着家庭生活、婚姻情感等种种困扰,希望叶曼女士能够给予答疑解惑。历时20余年,叶曼女士对这些来信断断续续地不停加以答复,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来信者所遭遇的困扰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指引。叶曼女士的回信平和温婉,深具文采而极富感染力回答的是大多数女性读者的人生困惑,包含了太多的女性时时刻刻遇到的问题,甚至说困扰难解的世俗纠缠,叶曼先生都给予女性读者很多大智大慧的提点,尤其是常常立足于女性的视角,融入了切身的感受和体悟,有一份女性智者爱心,非常适合女性阅读的人生智慧学。

  《叶曼拈花》读后感(四):走近智者 聆听慧音——访叶曼老师

  晌午时分,与同行念慈居士来到叶曼老师搬家前的望京住所,对其进行采访。说是采访,却实为两个对佛法怀有虔诚之心的学生来向老师求疑解惑。叶老的房子布置清雅。红木的家具,两把藤椅,藤质的桌子椅子茶杯垫子仪亦是藤质的。午后的阳光朗朗地照在落地窗前的几盆植物上,一派生机盎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天能听到叶老讲经说法,想必这些植物也是幸福的。叶曼这个名字于我最早是在三毛《送你一匹马》中见到,三毛简短提到她和叶曼老师的三次谈话。

  只言片语,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在不上课的日子里,母亲去寺庙烧香拜佛总要带着我,对于佛教的认知只停留在祈福平安的层面。而今日里能有幸跟叶老面对面坐着,近距离聆听她的开示,实为与佛法的因缘

  可是无量无边的佛法精深奥妙究竟要如何参、如何学,如何将信仰落实于当下,叶老告诉我:修心便是关键。人的心由于阿赖耶识的作用,堆满了妄想杂念;可是人的真如本性般若智慧同样是这颗心在起作用,所以这就需要你转识的功夫!烦恼即菩提,但烦恼一起,心性就会被遮掩,离智慧、觉悟就远了。因此修心养性就不仅要放下妄念,而且要转妄成真、转识成智,惟有如此才能显现如如真性,才会步入般若的胜境。这些道理或许我能看懂,可是修行、修心不能光凭理入,最最对机的应当是契理的行入啊!当年佛祖在29岁辞别父母、妻儿离开皇宫,历经磨难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人生无常,世间万事万物本性自空,皆因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实在是不必执着。不执着生、不执着乐、不执着法、亦不执着我。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无常,人生无常,情感无常,甚至连人的念头都在刹那变化

  人一旦觉悟了就会放下欲望杂念,放下一切分别妄想。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这是佛祖的伟大之处,叶老常说学佛就得有学佛的行动,得遵照佛的精神,要舍得放下。如来佛祖贵为王子,说放弃就放弃了,丝毫没有退转之心。世事无常,富贵也好、名誉地位也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亦是无常,生命宝贵,当好好珍惜。叶老说她不知道她的形寿哪一天会尽,因为她今年已经93岁了,她的兄弟姊妹都走在了她的前头,惟有她很乐观地活在当下,她说只要有一口气,她就要为大家讲课。愿力真大,我感觉她就是活菩萨!要不何能以93岁的高龄,离开丈夫、儿女,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从美国来到大陆,为众生传道布说呢?如果说修行需要取舍,淡化得失,需要一份大无畏的勇气和一份为社会担当的信念,那么叶老是做到了。在她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至真、至性的品质,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儒、道是中华文明的根,佛家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原大地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儒、释、道三家文化互为融和、浸润,构筑了多元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眼下称之为国学。其实国学一词早就存在,只是在那场文化浩劫中被人为割裂,弄得支离破碎,以至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太缺乏国学的熏染、滋养。叶老太了解当前大陆的社会现状了,所以她在居士林不单单是开示《法华经》、《维摩诘经》、还有《道德经》,而且还准备讲授《四书》。叶老早年是北大的文学才子,胡适校长亲自点名将她留了下来,学成以后又遍游西方各国,学贯中西。

  她精通儒释道三学,是国学大师。她讲的课、开示的佛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每次她在居士林讲课的时候,能容纳300多人的维摩讲堂是座无虚席;甚至讲堂外面的走廊上、院子里都挤满了人。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积淀,是万万不可能有今天这般的生动、活泼。她要将她一肚子的学问、知识、人生经验在她有生之年,毫无保留地义务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众生,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多一份了解,对修行多一份认知。当我们向叶老请教: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她是这样回答我们:“命是我们的本命,运是时运。命和运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所以我讲生与死、苦与乐、命与运,命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命。”人们常说“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实为宿命论的观点,“业由心造”讲的是业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善的因获得的是善的果,甚至一念善良的愿望都会令你心地清净、欢喜无比。叶老说佛法里从来不叫人去算命,算命问什么,问过去?过去已经知道了,未来?未来在自己手中,就看你怎么去做。

  曾经有人说我只能活到70岁,但你们看我已活到了今天。《了凡四训》里的丁老爷,努力积善行德,三年之中,与夫人一起做了一万件善事,后来不也改变了自己的时运吗?算命先生说他命里没有儿子,但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不但得了儿子,还进官加爵了呢!所以“命自我立”的道理,正是“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佛经里的一些思想,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感悟,提升和净化了我们的心智。佛教更是一种关于道德的完美教育,能使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叶老淡定告诉我们:人生就好像一个原野,虽然有过红花绿叶般春天的繁荣,可也会有肃杀凋零的残冬。世事无常,勿论富贵也好,贫贱也好,都要看得清楚明白,要永远抱定、行持一颗如如不动的真心。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西下,看到叶老没有停歇地讲了近四个小时,我和念慈都有点不忍,赶紧告辞,叶老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几次想问叶老如此高龄,可皮肤为何还能这么白皙、干净?叶老笑着告诉我,她从8岁就开始吃素,一直到现在。真是一位活菩萨啊,热爱一切有情众生。我记得叶老曾告诉三毛“如果有一天,你在佛学里看到的是红红的太阳从海里升起,而不是退隐山林,你才了解什么是佛学。”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佛法的清凉、佛法的入世、以及佛法的慈悲。文以究理,贤以成事;有智无行说食不饱;有行无智,歧途亡羊。文贤书院恰恰印证了叶老积聚文殊菩萨的智慧及普贤菩萨的行愿;有如一盏明灯,照耀于滚滚红尘,劝化、度脱无数有缘之人!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我们感念叶老的慈悲济世,简直就是一位示现的活菩萨!在此我们深深顶礼,并深情祝愿老先生身体健康,平安吉祥!(复强)

  《叶曼拈花》读后感(五):智慧如花朵般绽放——读《叶曼拈花》

  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遭遇逆境,一时不顺,也就时常滋生些烦恼忧愁,这种消极的情绪若不能及时纾解,郁结胸中,恐怕会生出心病。通常来说,倾诉是一种纾解烦恼的有效方式,对女人尤其如此。心事从口中说出,就如掘开壅土,使忧闷的情绪能够像堰塞的湖水一样释放出来,自然畅快。

  然而一个理想的倾诉对象总是难得。古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心中秘事,关乎隐私,一时不好启齿,假若倾诉的对象不幸又是个“长舌妇”,听后竟添盐加醋,蜚短流长起来,不免又在人前伤了自尊,更添烦恼。所以有些人宁愿把心事闷在肚里,也不要讲出来去博取别人廉价的同情。另外,倾诉的目的,除了发泄情绪求得安慰之外,更想得到指点,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滋生烦恼的所在。所以实在到了忧闷已极的时候,很多人宁愿选择自己亲近的长辈作为倾诉对象,因为他们生活阅历丰富,或许有些好的建议。但若是自身心结本就因这些长辈们而生,又不便直接沟通;或者长辈们本就是智识短浅的“老糊涂”,听过之后只会绰着“老话经儿”,出些馊点子,又固执己见,横加干涉。如此情况下,那可真是有苦无处诉了。

  这样,就不难理解,叶曼女士当年在台湾《妇女杂志》开设“叶曼信箱”专栏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以致二十余年,来信不辍了。因为信件交流实在是一种好的倾诉方式,叶曼女士实在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以书信交流的方式,来信者可以隐姓托名讲出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能为外人道”的心事,减少了流言滋生的烦恼,也避免了面诉时讲到伤情处而涕泗横流的难堪。“叶曼信箱”的来信者所遭遇的问题包括方方面面,诸如爱情、友谊、婚姻、求职、儿女教育、婆媳关系,等等。来信者中有遭遇背叛的妻子,有受了委屈的媳妇,有操心子女的母亲,甚至还有些烦恼缠身的男士们,他们钦慕叶曼女士“蔼蔼长者的风范”,敬佩她“对佛理的参悟”,纷纷来信求教,希望得到帮助。叶曼女士曾游历世界各地几十年,见多识广,并且博览群书,是当今世界少数将儒释道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面对读者信中所诉的烦恼困惑,总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点明症结,作出判断,或引经据典,或现身说法,给来信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现在叶曼检点旧稿,从“叶曼信箱”中精选部分,分类编次,成《叶曼拈花》一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为大陆首发。本书分五辑,近百余篇,每篇分两部分,一部分为读者来信,这些来信囊括了柴米油盐,反映了世间百态,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另一部分为叶曼的回信,从这些回信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她洞明世事的智慧,厚积薄发的学养,其中的精辟见解,使人醍醐灌顶,发人深思。

  在《如何调解误会》一篇中,叶曼说“最不称职的调节人,是将双方的埋怨,照实传给另一方,愿意是沟通,结果更增加双方的怨怼。”但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笨伯,周旋两方不但没有平息怒火,反而火上浇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是否可以作为鉴戒呢?

  在《和平共存之道》中,面对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士,叶曼指出“当女人第一次被打,以后他就打成习惯了。如果女人第一次发雌威震慑得住丈夫,这位丈夫即使能统摄百万雄师,也多会成为‘忽闻一声狮子吼,竹杖落地心茫然’的陈季常了。”读到这里,那些有幸还没遭遇家庭战争的妇女们,是否做好了有朝一日要发发雌威的决心呢?

  当遭遇背叛的妻子向叶曼倾诉时,叶曼提到“男女之间,一般来说,和女人共贫贱难,和男人共富贵难。”不得不说,这反映了一部分生活中的真实。那么那些肯同患难,共富贵的爱人你是不是应该倍加珍惜呢?

  她提醒恋爱的女子,“男人在欲望满足后,常常会反咬一口,认为女人如此容易上手,是属于癫狂柳絮、轻薄桃花类型,不可作为理想中的佳偶。”她告诫失宠的妇人,“女人当色衰爱弛时,切忌吵吵闹闹,更不可以做出可怜虫的模样。得到人的尊重,比得到人的怜悯,更具有力量和功效。”面对为婚姻而心焦的剩女,她规谏“千万不要为结婚而结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都结婚了,所以自己必须结婚,千万不要因为不曾结婚而将自己列入失落、失败、失望的一类中。”“要结婚,找个年龄相当、知识水准相当的人去交结、去恋爱,不要梦想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

  除了这些感情家庭婚姻之外,在“职场的心声”一辑中,她还开导职场中人“工作没有不单调的,即使日日花朝,夜夜元宵,久了同样单调。在单调的工作中,你如果有敬业的精神,有使自己超越自我的情操,你将发现单调中有那许多可以使自己头脑驰骋的天地。”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她提出“从前多的是问题子女,现在却出现不少问题父母。”做父母的应该躬身自省,看看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她还以自己的经验,谈父母应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其眼光的精准和远见,实在令人佩服,也值得为人父母者好好学习。

  如上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精彩言论,就像是一把明丽的珍珠,散落在《叶曼拈花》的每一个篇章中,只要一读此书,必定会大有所获。这些凸显了《叶曼拈花》一书丰富的思想性,除此而外,叶曼的回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析理深刻、语言隽永,细细读来,如坐春风,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优美的小品文。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书信体的经典散文篇章,叶曼的回信若与这些经典篇章比较起来,也不十分逊色。可以说《叶曼拈花》一书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双美兼具的作品,十分值得一读。

  佛祖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叶曼拈花》,也会使读者因为书中处处绽放如花朵般的智慧而会心一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