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9 05:0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法兰柴思事件》是一本由[英] 约瑟芬•铁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2-10-2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一):是一个至今更需要探讨话题

  其实的确和大多数人一样,虽然Tey是和阿加莎齐名的推理小说作者,但我真的是不知道她。当时也就因为一个帖子推荐入手了《法兰柴思事件》。

  看完之后觉得这完全不是我所理解的通常意义的推理小说,没有血腥谋杀、没有屏息害怕、没有毛骨悚然、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悬疑烧脑,甚至看到最后觉得其实连个大boss都没有,整个故事就像一篇社会新闻报道真人秀

  故事情节我也不重复了,看完之后,让我想到前阵子(脑回路清奇的)朋友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男生女生胸部就是性骚扰,而女生摸男生就是很正常,不会被认为是性骚扰?”当时我还和他争吵,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吗?想想那些未成年少女猥琐大叔摸,当然是性骚扰啦!最后就以为了平息我的怒气而终止了这个话题。

  再后来我和我的两个(男)同事说起了这个神奇的问题,一个男同事马上说“是啊!为什么呢?!”紧接着他说国外经常有街头实验,让演员演出特定的情景,然后偷拍看路人反应,而这个实验就是一个男的打女的,和一个女的打男的,看看路人是什么反应。结果呢?男的打女的,就有人冲上来帮助女人拉开男人;而女的打男的,是路人冲上来一起帮着打男人。

  看完《法兰柴思事件》之后,然我重新想了一下那个(脑回路清奇的)朋友问的问题,然后这次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是个十五六岁外表清纯小女孩自己学校的一个男老师或则男同学发生了一些(不雅的)事情,大家会相信谁呢?而如果十五六岁的小女儿也和《法兰柴思事件》中消失一个月的女孩一样只是外表清纯内心却无比叛逆但却非常会掩饰,那么。。。。。(故事纯属二次元腐女胡思乱想,如有雷同纯属虚构)《法》的故事写的是200年前的社会,而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在一个高速发展状态媒介更是发达,这样其实仔细想想,真的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细思极恐啊-_-||

  突然觉得什么悬疑烧脑、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都不如真实社会中会发生的更恐怖更错中复杂了。而阿加莎的故事多是情杀,和Tey比比视野狭小很多,真的觉得虽然齐名,虽然阿加莎更为人所知,却不如Tey这样有视野性、有前瞻性和社会性。

  也因此Tey的书收追捧原因啊,真的是一个至今更需要被探讨的话题啊。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二):【】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这部作品乍看之下相当平静,没有凶案没有尸体,没有耸人听闻的怪谈,有的只是英国乡间朴素美好景物,那些可爱又有点蠢的乡下人,一起非法拘禁案而已。但它引申出的思索如此让人感慨,以至于像我这样一向喜好连环杀的庸俗读者都能津津有味甚至提心吊胆地往下看。

  再说一遍,这个案子肉体杀伤力都可以忽略不计,更别提诡计之流,也没有犯罪天才和名侦探,它只是讲述了一个乡间律师正义之路,为两个被诬陷且饱受流言蜚语(并没有困扰)的女士找回清白。然而就是这看起来毫无吸引力要素超越了那个时代,带着铁伊毫不掩饰、一阵见血的愤懑讽刺,让一个世纪之后的读者边看边狂点头。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流言的杀伤力贯穿了全书,每个角色的反应真实无比,让人很快把身边的事件和人物代入,不自觉会心一笑。在人物塑造方面,铁伊的文笔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细腻,这让每个形象都活脱脱出现在眼前,你甚至会一拍大腿叫道“这家伙不就是我认识的XXX吗!” 。确实是这样没错,她不单单写出了那些乡下人——尽管描绘得那么具体,但对号入座却比任何时候简单,毕竟我们在讨论流言,在这个次元墙被砸通的时代,简直找不到比流言更常见怪物,以及助纣为虐的猪队友了。

  流言总起于那些爱嚼舌根的无聊人士,他们并非没受过教育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无可非议家教、正常的工作环境等等,但是文化人不见得文明人,生活缺乏乐趣爱好激情,找不到比八卦起劲事儿,这时如果出现一个可供指指点点的对象,一个在他们的生活圈之外徘徊(且压根不care他们)的异类,这正是再好不过的抱团嚼舌根的机会时间长了,当流言从中心人物圈蔓延开,本来对事件一无所知的人也加入了进来,从众,担心自己被排挤。最糟糕的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体现赤裸裸地欺负当事人,毕竟在他们八卦的内心之上仍然罩着那层文明人士的壳儿。

  小镇上的大多数民众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抱作了一团,把夏普母女视为异类,排除在社交圈外,而当拘禁案的消息一出,简直如同火上浇油人人不假思索地站在了异类的对面。

  还有一种奇葩我差点忘了提——那些怀着悲悯的心态愿意原谅任何一个犯罪分子的家伙,怪社会怨家庭,反正罪犯都是小绵羊莲花。当真是每个时代都有的蠢货啊。

  但总有一些坚守自己看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存在世界。其中有善良主角——他在接触到夏普母女后改正了自己的认知,用正常人判断觉察到了案件蹊跷,铁伊相当轻松地描绘了一个人渐变的内心,最开始抵触→见面后对委托人的改观→对自己态度转变吃惊和否认→深陷案情后越来越坚定的内心→把事件当成了私人事务→对正义的极度诉求,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主角也不单单是一个人战斗,他的同行一样精明,让人禁不住想,铁伊是不是很喜欢这类理性的角色,因为理性的思考总能把人拉出幻想,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尽管这判断很可能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却有着独立思考才具备的视点和智慧。正因为大众爱自己脑子,所以才让理性之光显得如此珍贵

  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色也得出了和大众相反的结论,比如退役老兵们,和目光敏锐的女人们。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身处大众闲言碎语主流圈,有人擅用理性,有人擅用直觉,也有人亲身经历类似事件。有个很经典的论调:没人比同性了解同性了。放在今天,有能力不被流言所惑的,大概也是相同类型:1、平常培养出理性思索能力的人,用事实说话而非想当然参与传播;2、直爽朴实汉子(或者女汉子),往往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对庸俗的、矫揉造作圈子不屑一顾;3、敏锐的女人 aka.鉴表达人。

  还有一种像主角的姨妈那样,尽管自身判断力不强,却因为相信自己的亲人而转变看法。这类似于二次元中经常有的“尽管这个流言最开始我也相信,但是我有个关系很好很靠谱厉害基友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且只身与那帮造谣的人战斗,那我一定选择基友”。与之相对的是那位少女的养母,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女人,却不得不摊上这么一个从不关心她的熊孩子,而扫视一下你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挺不错的家伙需要为渣渣们擦屁股欢迎对号入座。

  本书的核心角色,那三个特殊的女人,铁伊对她们的描绘简直就是对各个时代的人举起了枪砰砰砰扫射。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看起来端庄乖巧实则XX的姑娘,我很不想用那个词,但书里的姑娘确实是个green tea whore(这点没意见吧)。

  每个人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不care别人看法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大度随性不卑不亢聪明而不庸俗。无论是男是女,这样的家伙一定不被主流圈所喜爱——好吧,自恋一点,各位赶紧把自己代入吧,就想想玩豆瓣的你是如何对从网产生深深厌恶,甚至觉得自己肯定会forever alone。

  铁伊简直描绘出了当今二次元最巴不得围观的一场战役,类似于GTW对战女汉子,然而这本书居然那么超前?看来两种人都是代代相传啊。

  除去对角色的描写,铁伊写到的案件之外的故事同样让人扼腕。比如流言的杀伤力总有一天会扩展到现实,带来物质上的伤害——一部分人以主持正义为借口对法兰柴思进行破坏——这当然和正义无关,当人们想宣泄一下恶意时,正义成了再好不过的借口,而发泄对象自然会是那些大家平常就看不顺眼的异类。如此恶意在当今社会依然比比皆是。人们在做坏事时总能为自己找到借口。

  媒体推波助澜也是作品的重点之一,再说一遍,铁伊太超前了,直到今天,我们也从不缺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导向性夸张无比的媒体报道。正因为如此真实,读者才有一种此时此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错觉——其实也没错,每时每刻,我们周围都涌动着各种流言,你三次元爱嚼舌根的同学,你二次元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基友,那些微博上亮着大V的媒体人,人人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那个年代的英国只有信件电报电话,现在我们则有一切社交网络,可以更方便地传播流言,或者更方便地击垮一个人。

  当然,这样的影响度是双向的。辟谣和传谣的速度差不多一样快,但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流言。因为流言不需思考,无需认证,它只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你站在大众的阵营而非异类阵营的态度。

  我想我们还是更需要理性思考的,很多时候都该多动动脑子,相信自己的判断。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下铁伊在案件之外的精彩言论,摘录如下

  “一个成功破案记录,即使微小重要,对一个想在事业上往上攀爬的人是很有助益的。不幸的是——或说对一般公民幸运的是——对能否立案有决定权的是那些急于立功的人的上司,而上司通常对下属攀升的急切心态并不很感兴趣,于是两方得到平衡。每想到这个,就不由得使人对这种智慧竟是官僚行政的副产品惊讶。”

  “你们永远不会对辛勤工作的卑微之人伸出援助之后,却会为能引起媒体注意的牢里犯人拒吃一餐哭得连南极洲都能听到。”

  “两个特质让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极端虚荣浮华绝对自私。它们是不可分割一体两面,而且根深蒂固……罪犯是一个把自己个人需索的满足当做他行为动机的人”

  “她们生活哲学中没有适应别人的方法。她要的是世界必须因她而改变。罪犯总是这样想的,没有一个罪犯认为他错了……善装门面,巧扮可取是罪犯的第一个天赋。”

  ——从这些言论不难看出铁伊很乐意在作品里展现自己的态度,而这些分析显然都戳中了核心,也体现了铁伊坚定不移的正义立场、对犯罪的零容忍,和对理性思考与善良之心的肯定。

  也难怪这是“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尽管仍然是个谈恋爱结婚结局,但是这对聪明又特别异性恋,连FFF团都会送上祝福吧。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三):坐看流言的生命周期

  看完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由吕文君翻译的英国女作家约瑟芬•铁伊的《法兰柴思事件》(The Franchise Affair),感觉与一般的推理小说很不一样,它的推理成分很少但自有其有吸引人的地方。看书的时候就像是在看整个流言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生命周期。

  整部作品立足米尔福德小镇,从工作清闲的罗伯特•布莱尔律师对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开始,他平时的业务大都是与遗嘱财产转让或投资有关,一天的工作基本到下午的三点五十分就结束了,喝喝茶,四点下班,这是他刻板的日常。他心里面常想起一句话“这就是你要以之终老的生活方式。”,不满足情绪萦绕心田。但是临走前的一个电话改变了这平静的一切,随后更是发生了他绝对想不到翻天覆地变化。铁伊发挥了她擅长细节描写的特长用心理、味觉视觉的描写与不紧不慢的节奏让读者很快了解一切,进入角色,很有带入感。整个故事非常棒,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就看完。

  看多了铁伊的小说就会发现她的人物描写很到位很有特色,主角玛丽恩•夏普是镇上普通居民,在铁伊的笔下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身材瘦高、皮肤偏黑;常戴着一条颜色鲜亮的丝巾,更衬托出她吉卜赛女郎般黝黑的皮肤。”

  更有特色的是夏普的母亲,作者用了贴切比喻

“早上,她会开着一辆破旧的车去购物,她那头发花白的年迈母亲坐在后座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正直优雅,却相当威严,似乎在默默地抗议什么。夏普太太的侧面轮廓像惠斯勒笔下的母亲;当她面对你时,那双明亮苍白、冷冰冰的眼睛海鸥锐利,不禁让人联想到女巫。她是个让人感到很不自在老人。”

  书中的对话非常出彩,简洁生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这一段:

“话虽如此,可如果你去专门处理这类案子的事务所会得到更专业服务,比如——”“你想说,你对这类案子不感兴趣,对不对?”“哦,不,当然不是,”罗伯特急切地说,“我只是衷心地认为这样比较明智,你应该——”“你知道我现在是什么感觉吗?”她打断他,“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掉到河里的人,拼命想挣扎上岸,而你在岸上不但没有伸手救援,反而指着对岸说那边比较容易上。”

  看到这里,我感觉非常贴心,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境况,铁伊代表大家说出了闷在心里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位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

  夏普遇上了麻烦事,她被指控与一桩少女绑架案有关,不仅当地警方出动甚至还惊动了苏格兰场。这个她原以为一个小时就可以解决的小麻烦竟然因为对方准备充分而有口难辩,深陷被动。

  小镇上的人也随着案件的进展对夏普进行了抵制行动,生活在流言之下,痛苦和煎熬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我觉得铁伊在内心深处一定是痛恨造谣者和推波助澜的人的,她的书写就是投枪和匕首,狠狠刺中要害。她让读者看到谣言可以把无辜的人伤害得多么深,甚至使那栋古老的房子法兰柴思毁于一场大火,让夏普母女变成无家可归的人。流言可以杀人的恶果在本书中得以彰显,让读者获得警示,牢记不传播谣言的法则,善待周围的人。

  罗伯特与夏普的感情纠葛在书中作为副线也很精彩耐看,感谢作者用这本书带给了我一次非常美好的阅读体验。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四):时代在变,类似的事情却在不停上演

  读这本书的时候,娱乐媒体的头版新闻正是乔任梁抑郁自杀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这本书,好像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意义。铁伊的厉害之处在于,总是能从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发掘出深刻的意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读者领会这些平常事件背后的深刻。

  书中描述的事情有多平常呢?平常到千百年来不断上演:在古代,就以那著名的陈世美为例,因为得罪了权贵,便被污称为罪恶的负心汉,平常百姓信以为真,口口相传,代代传播,于是这个清廉平凡的小官便被传成了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负心汉;在现代,不管是惊艳绝才的香港演艺人张国荣,还是颇有人缘和口碑的演员乔任梁,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除了抑郁症,都还饱受着舆论和谣言的折磨,在这个微博流行的时代,乔任梁甚至还要经受网络喷子以及键盘侠的恶评和污蔑。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书中的故事却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我们曾和书中的受害者一样,饱受谣言的折磨,也曾和书中的那些旁观者一样,成为谣言、语言暴力、网络暴力的助推者。沉浸在书中世界的时候,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我们会替受害母女着急,也想和主人公一样,剥下始作俑者那华美虚伪的面具,让那些观众看看她丑陋的真实嘴脸,也为那些观众的所作所为痛心疾首,对他们不加思考、为舆论所摆布的愚昧所唏嘘;而从书中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的时候,我才惊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发表的某些言论和评论,就和书中的围观群众的行为一样,愚昧而又残忍。

  书中的受害母女是充满勇气、坚毅果敢的,在面对污蔑误解甚至由此导致的暴力的时候,她们仍能以镇定无谓的姿态面对,无视那些伤害而继续过她们的生活,可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受害者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和气魄,他们有的只能默默承受直到崩溃,亦或是拼命为自己辩解对外抗争,然而却因此引来了更多更猛烈的舆论暴力。网络上的键盘侠和喷子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们和书中的围观者一样不加思考,只是被媒体和舆论牵着鼻子走,却对受害者造成最直接的伤害,一刀一刀在受害者心上插,虽然他们没有和书中的暴徒一样涂污甚至是烧毁受害者的房屋和财产,但是给人造成的精神伤害和心理影响却也不小。然而可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他们之间的一员,跟风从众,遇事不细加考虑,只是头脑发热地任由脑洞打开,随手在网络上写下我们自以为是在宣扬正义的文字,殊不知,这些文字或许会成为害人的刀,甚至我们所谓的正义,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是无知而已。

  故事的结局大快人心,说谎的人、谣言的始作俑者在主人公和其朋友的共同努力下被迫摘下虚伪的面具,受害母女终得以沉冤昭雪。那一刻是大快人心的,是我从铁伊的作品中难得体验到的酣畅淋漓。围观者们终于意识到之前他们所帮助的人是怎样的虚伪和可怕,然而书中没有写那些人们在真相大白后有没有对受害母女进行道歉或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只留给一个未尽的愉快结局给我们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也让我们深深地进行反省:在社交平台上浏览信息和发言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地宣泄内心情感,但是我们更应该慎思慎言,尤其是对事件和他人的评论,避免成为网络暴力和言语暴力的推手,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聚沙成塔,我们的言论是网上同质言论的一部分,当汇集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力,而我们的这个影响力应该是正面的,而不应该成为伤害他人心灵的杀器。

  我们笔下的文字、嘴里吐出的语言,不管是用在何处、作何用途,只有充满温和的感性和理性,才不会成为暴力的一部分,却充满着积极正面的力量。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五):对于良善从未怀疑

  这本最后是在从北京回上海的飞机上读完的,前后读了快两周时间,作为推理小说算慢的,所以我把它归为文学小说。

  这么归类其实是有道理,同阅读基督山伯爵时一样,从第一页开始的走马观花到100来页处方才咂巴出味道,而后越发觉得“甘甜”,阅读节奏是由快到慢的渐变,倒不因为read between the lines,而是Tey的某一段对白或描述能让我在回味时毫不费力的组织起语句然后向某人倾诉---但苦于飞机上没法开手机。。。

  全篇清净到没有流血或阴谋,简单到光看开头就能贴对人物标签。上次读时间的女儿也有相同的感觉,即对于带舆论导向的报道或某些盖棺定论的历史,不加怀疑的人云亦云,经由群体性情绪的发酵,对真正的无辜者造成声誉的诋毁或身体的伤害,而施虐者却能在人群后隐匿,因为法不责众或无法可依,这多像现在的网络社会?

  对于上世纪的作品我总带着谅解,就好像面对的是祖辈们的劝勉。TEY是上世纪上旬的作家,故事背景也是当时的英国社会,有作风懒散的苏格兰场,有仍偏好女巫寻猎的愚昧农民,还有家用汽车和客运飞机。

  日光之下,人性的良善让小说读来暖人心,更重要的是,故事喜剧收场,容我毫无顾忌地推荐出去,我妈就是第一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