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象与骑象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象与骑象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5:3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象与骑象人》经典读后感10篇

  《象与骑象人》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一):幸福比喻

  gt; 积极心理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幸福意义

  可是理解幸福已经是千古难题,教人获得幸福,又谈何容易?这本积极心理学的著作,挑战的正是这样一个难题。

  ## 象与骑象人

  千百年来,随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越来越多,却发现原来我们远没有想象中了解自己——身体心灵到底是什么关系生命灵魂秘密是什么,还有,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人们遇到超出自己理解范围、无法解释事物时,往往会有几种类型做法

  - 崇拜,服从

  - 逃避

  - 寻找一条通往理解的道路

  第三种做法其中的一条道路,便是比喻。我们借助熟悉的、具象的物体描述,去理解陌生的事物。而这些比喻,往往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起点。人类发明语言,但却被语言所塑造。比如,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恰恰是这种二元对立的语言,使得我们想理解自己,却障碍重重。

  象与骑象人的比喻,便是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认识人性框架:人的心理就像一头野生的大象,它有着动物习性。而理性就像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这个比喻,重塑了我们和内在自我的关系。以往,我们总是过于看重骑象人的重要性。骑象人扮演的其实是顾问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国王总裁,也不是能紧控缰绳的马夫。骑象人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大象则包含我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我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们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们根本斗不过它。

  ### 幸福的障碍

  大象和骑象人各自拥有聪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就可以一起去往幸福的国度,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

  - 幸福障碍1:无能意志力

  - 幸福障碍2:心理干扰

  比如“墨菲原理”,不希望发生的状况总是会发生。因为一旦我们的头脑出现有关坏状况的念头,自动化处理过程马上就被启动开始搜寻任何跟这些状况有关的蛛丝马迹。自动化处理过程每天会产生好几千个想法影像,这通常是通过随机联想形成的。那些一直缠绕在我们脑中的念头或影像,通常都是特别令人震惊、一直想压抑或否认的念头。我们之所以会压抑这些念头,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知道它们是真的,而是因为它们很恐怖或令人感到羞耻。一旦我们想压抑却又压抑不成,这些念头就会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相信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内心有黑暗邪恶一面

  - 幸福障碍3:冠冕堂皇理由

  道德判断就跟审美判断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通常马上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喜欢,我们就会乱编出一番说辞。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幅画很漂亮,但我们的诠释模块(骑象人)非常擅长编出各种解释,但却不知道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道德判断也一样。两人对某事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来编理由反驳对方。就算你驳倒对方,难道对方就会改变心意接受你的论调吗?当然不会,因为你驳倒的,并非对方真正的立场,他的立场是在他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用人话说,就是“爱指引方向”。

  ### 不幸福的原因

  - 不幸福的原因1:情感启动效应

  在大象所用的语言中,最重要字眼就是“喜欢”或“不喜欢”,“接近”或“离开”。凡事趋利避害,在第一时间触发大象的生存本能,fight or flee,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二元选择的对立矛盾中,一步一步走向自己亲手设下的不幸福的圈套

  - 不幸福的原因2:负面偏好

  “物种设计原理”1: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动物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难以克制

  “物种设计原理”2:我们的行为受两个相反的动机系统控制:一个是趋近系统(approach system),这个系统会引发正面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接近特定事物;另一个则是逃避系统(withdrawal system),这个系统会引发消极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撤离或避开特定事物。这两个系统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不断监控四周环境,而且这两个系统会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反动机,但最后的平衡点则会决定你接下来的行为。

  逃避系统之所以反应如此迅速、强烈,原因之一就是对于所有进入脑中的信息,逃避系统第一个得到情报。所有来自眼睛耳朵神经冲动第一个抵达的部位是丘脑,丘脑是大脑的中央交换系统,神经冲动从丘脑传送到大脑皮层不同器官的处理区,然后信息再由这些处理区转接到额叶。杏仁核位于丘脑下方,上端插入流经丘脑的未处理信息流,专门处理以往跟危险有关的信息,直接联结脑干中启动“战斗逃跑反应”的部位。所以一旦杏仁核发现符合先前经历过的“恐惧情况的信息(例如嘶嘶声),它就会命令身体启动红色警戒。杏仁核还向上连接额叶皮质,改变我们的思考。

  - 不幸福的原因3:强大的遗传基因

  个人平时心情愉悦程度是指个人的“情感风格”(affective style),其中“情感”是指情绪所感觉到体验到的。个人的情感风格是指个人的趋近系统及逃避系统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长期以来有关脑波的研究显示,大部分人的脑波有不对称的现象额头左半脑脑波比较活跃者跟额头右半脑脑波比较活跃者相比,自认为心情比较愉快,也不会一天到晚受到害怕焦虑、羞愧的困扰。后来的研究更发现,这种“皮质左撇子”更不会陷入沮丧情绪,遇到不如意的事也复原得比较快。

  ## 大象和骑象人,如何做朋友

  ### 改变情感风格

  说了这么多,大象和骑象人还能好好玩耍吗?

  想改变自己的情感风格,但单靠个人意志是办不到的,你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以下就是三种最有效的变身秘诀冥想认知疗法及百忧解。

  - 方法1:冥想

  冥想可以提高自尊心,让你更有同情心,更能信任别人,甚至还能提升记忆力。许多传统宗教都了解冥想的力量,对佛陀来说,心理依恋就像在赌轮盘一样,是别人在转轮盘操控这场赌局:越沉迷其中,就输得越惨。唯一的制胜之道就是,离开赌桌,不去在乎人生起落。冥想似乎是驯服不安内心的不二法门

  早在佛陀之前,冥想便已在印度广为流传,佛教将冥想引进主流的西方文化中。冥想可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其共同点是: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想法,专注凝神,头脑放空。冥想听起来很简单:坐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或一个字、一个影像上,将其他的文字、想法或影像排出脑外。冥想一开始非常困难,但这是在教导你心中的骑象人如何学会谦卑耐心。冥想就是要改变自动化思考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一旦你解除心中的依恋,就表示你已驯服了你心中的大象。

  - 方法2:认知疗法

  沮丧的人心里有三种认知,即“我这个人很糟糕”,“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我的未来毫无希望”。比如,有个原本就沮丧忧郁爸爸,有一回他在旁边看着他女儿时候,女儿不小心跌倒撞到头,于是他马上这么怪罪自己:“我这个爸爸真糟糕”(“个性化”,指一种将外在事件的发生归咎于个人身上,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轻微的意外);“为什么我老是这么不小心,让孩子受伤”(“过度概括”,而且思考时常用二分法——总是/从不);“现在我女儿脑部受伤了”(“夸大”);“所有人一定恨死我了”(“主观推断”,或是没有证据便骤下结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精神医生贝克根据既有文献及自己临床经验发现,弗洛伊德式的疗法对那些饱受沮丧之苦的病人根本没什么效果。他越让这些病人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这些病人的情形就越是每况愈下。贝克决定放弃当时盛行的弗洛伊德式疗法,而是去诘问病人为何会有如此不理性、自我贬抑的想法。结果,病人经此治疗后,情绪大为改善。他摸索沮丧忧郁者惯有的扭曲思考过程,借此训练病人找出、质疑自己思考的漏洞,从而创造出了认知疗法,该疗法是医治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最有效的疗法之一。

  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就是训练病人掌握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质疑原本自动化思考的过程,指出扭曲之处,之后找出替代方案及更正确的思考方式。几个星期后,病人的思考会越来越贴近真实,打破了思考扭曲的恶性循环,使病人的焦虑、沮丧跟着消融大半。只有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自动化的思考过程,才能在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情感风格。认知疗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教导骑象人如何训练大象,而不是直接跟大象说理,把大象打败。

  - 方法3:百忧解

  百忧解是我们一般所称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简称SSRI)类抗抑郁症药物,亦称“5-羟色氨再吸收抑制剂”。百忧解先进入神经突触,但它是选择性地只影响使用血清素作为神经传导的突触。一旦进入这类神经突触,百忧解就会抑制再吸收的过程。在正常过程中,刚刚释放出血清素到神经突触的神经元,会把血清素再吸收进神经元中,然后在下一次神经冲动时再释放出血清素。

  ### 群体生活智慧伦理

  古老真理之一:互惠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智慧。互惠跟爱一样,是一股让我们与别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力量。真实人生中,我们并不是针对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而是依据自己心中认为的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

  古老真理之二:人天生就是“道德虚伪”的。单靠意志力,我们根本无法改变内心的“心理过滤器”,我们必须借助冥想或认知疗法重新训练我们心中的大象。人会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及行为的理由。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的立场理性客观绝对没问题。在判断别人时,我们会依据对方的行为来做判断,但是对自己,我们却认为自己“里外如一”,所以我们很容易便可为自己的自私行径找到开脱的理由,然后一味沉溺在“自己高人一等”的幻想中。

  邪恶与残暴的4个成因:贪婪野心自尊心太强及道德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理想主义总是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如果你是为了善或上帝而战,那么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人类永远都无法达到平静和谐境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第一步就是把人生当做一场游戏,不要看得太认真。佛陀也主张对人生的高低起伏,不用在意,但他要我们完全离开这场人生的游戏。佛教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逃离生老病死轮回,以及无止境的转世投胎。虽然佛教徒对于人如何面对人世的立场有分歧,但是佛教徒都一致强调人应训练自己的内心,如此心才会停止做判断。

  何才能改变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呢?仅仅下决心不去批判别人或不再当个伪君子,无法轻易达到目标。然而,正如佛陀的教诲,骑象人可以慢慢学会驯服大象,冥想就是一个好方法。冥想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不再那么执著于人生的起伏与不顺。冥想是东方式的自我训练,是让自己学会从哲学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认知疗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人生的杯具常常起源于两个字:“(我)应该”。我们常出现“应该如何如何”的思考——我们会有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作,人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这类的想法。一旦有人侵犯我们心里的这种“应该如何如何”的想法,我们就会愤恨不已。了解心理的结构及运作策略,我们就能走出这种人际操纵的游戏,走进自己选择的游戏。只要我们能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会再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会再那么爱说教,也不会再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

  ## 追求幸福的方法

  ### 幸福原则

  - 幸福原则1:进展原则

  当动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进化、可让自己在生存游戏中保持领先地位的行为,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会带来快感的神经递质。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第一种是“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感”,这是我们朝着目标前进时感觉到的情绪。第二种是“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感”,并说这是我们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情绪。后者是大脑在目标达成后,前额叶皮质区活动趋缓,使人感觉到短暂释放的满足感。换言之,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 幸福原则2:适应原则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蕴涵关键信息的是改变,不是常态。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这基本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 幸福方程式

  研究人员研究幸福时有两大发现:第一,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影响很大;第二,大部分的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影响甚微。

  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选择的自发性活动。

  gt; 幸福方程式: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以科学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

  值得改变的外在因素

  - 因素1:噪声

  - 因素2:通勤

  - 因素3:自我掌控感

  - 因素4:羞愧

  - 因素5:人际关系

  警惕完美主义

  面对多个选择时,有两类行为模式人群:一类是“最大化者”(maximizers),即习惯评估所有选项的优劣,搜寻更多资讯,以求做出最佳选择者。而“满足者”(satisficers)比较能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这种人在找到好东西之前也会评估各选项的利弊优劣,但是一旦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物,他们就不再费力搜寻。毫无疑问,虽然最大化者最终做出的选择可能比满足者稍微好一些,但是快乐程度可能远不如满足者来得高。

  ### 爱与依恋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安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健康成长、独立自主,那么你应该去拥抱、去搂、去哄、去爱他们。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全堡垒,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这个世界。

  -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个性温和、对孩子很有反应的母亲,最可能培养出在陌生情境里出现安全依恋型的小孩。这些知道自己有母亲可以依靠的小孩,是最勇敢的,也是最有自信的。

  - 逃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这类儿童似乎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压抑心中的不安,而不愿靠母亲来安慰自己。个性冷漠、不太回应孩子的母亲则较有可能培养出逃避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不要太期望自己的母亲会帮助或安慰自己。

  - 冲突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反应古怪、行为反复的母亲则很可能培养出冲突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自己寻求安慰的努力有时候会有回应,有时候则是白费力气。

  将古老的依恋系统和同样古老的施爱系统相混合,再丢进修正过的交配理论里,这就是浪漫的爱情。

  激情是一种“狂野的情感状态,其中充满温柔与性欲、愉悦与痛苦、焦躁与释放、强烈忌妒心,为对方不惜牺牲自己,是种五味杂陈的感情”。友爱的定义是“一种我们对与自己的生活紧紧纠结在一起的人所产生的感情”。当爱侣将彼此的依恋系统与施爱系统应用在对方身上,彼此开始依赖、关心、信任对方时,几年下来,友爱随之与日俱增。真爱,是两人之间坚定共许的强烈友爱,辅以一些激情,这是一种能支撑起坚实婚姻的爱情。

  当人掌握知识之美,不再寻找个体之美,当恋人转而面对美的汪洋大海,当他凝视眼前美景,以无尽的智慧之爱,在脑海中产生灿烂美丽的观念及理论。爱情那种两人相互依恋的本质在此遭到否定。只有把爱情转化为对于全体美丽事物的欣赏,爱情才能显现其尊贵。

  ### 心理的成长

  人格其实可分三个层次,而大家都把注意力摆在最低层次,即“基本特质”上,其实还有第二层次的人格——“个别性调适”。这包括个人目标、防卫与适应机制、价值观、信仰、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重心。这一层次的人生目标大抵可分成4类:工作及成就、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宗教及精神生活、生产力(对社会的贡献及留给社会的遗产)。“效能动机”是人内心想通过与环境互动,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发展能力的一种需求及冲动。人格的第三个层次是编出“人生故事”。不管是哪一种文化的人类,都深深痴迷于故事,人类无处不编故事。我们总是不停地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将过去、现在及未来重新编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生动有趣的个人神话”。虽然最低层次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与大象有关,但编出人生故事的却是骑象人,我们是在诠释自己的行为意义,听到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之后,才有意识地编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心理健康快乐的人,其不同层次间的人生目标较为一致。也就是说,其高层次(长期)人生目标与低层次(近期)人生目标彼此互相契合,所以在其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也促进其长期目标的达成。

  消极思考的人是生活在一个饱受威胁的世界,对自己面对逆境的能耐也不太有信心,所以他们会发展出一套以逃避及其他心理防卫机制为主的逆境因应之道。他们将努力的重心放在如何控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而非解决外在的问题上,所以问题只会更加恶化。

  创伤、危机及悲剧发生的形式有几千几百种,但人们从中获益的方式主要可分三大类。 第一种好处是,一旦你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念。第二种好处则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逆境就像过滤器一样,第三种好处是,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对他人的看法。

  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你就能从中获益。受害人事后能否复原、成长,关键不在于他遭受哪一类创伤,而在于他事后的因应之道:愿意跟朋友倾诉或有支援团体协助的受害者,更能大幅减轻创伤造成的健康问题。

  任何人都能从逆境获益,只是悲观的人得多费点儿劲,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步骤,通过自我来引导心理慢慢走向正途。

  - 第一步,在碰到逆境之前,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果你属于悲观型的人,可用沉思、认知治疗的方法,甚至试试百忧解也可。这三种方法可让你摆脱消极思考的钳制,改用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从而让自己更能面对未来的逆境,找出逆境的意义,从中成长。

  - 第二步是珍惜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有一两种良好的亲近关系就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的威胁与挑战。如果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倾听,就能帮助我们理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

  - 第三步,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能帮助我们成长,因为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不仅直接让我们找到事件的意义,也同样能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有相当比例的人由于笃信宗教,他们向上帝或神职人员告解,揭露自己内心的混乱不安后因而受益。

  - 最后一步,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一旦生活出了问题,在事件发生几个月后,一定要记得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感受。

  gt;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普鲁斯特

  智慧来自默会知识。默会知识讲的是过程(强调“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要获得这类知识不需要别人帮助,而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有关。

  父母没办法把智慧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最佳因应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生活领域得到默会知识。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智慧人生,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情境,了解别人的观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孩子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但孩子成长到十几、二十多岁时,如果父母仍一味地保护孩子,孩子固然可以不用吃苦受罪,但也因此失去了成长及学习人生智慧的机会。吃苦会让人积极面对(“塑造环境”),重新评估(“自我调适”),或改变人生计划及方向(“选择”)。

  1998年,塞利格曼提出心理学已迷失方向,于是他创立积极心理学,并且总结出人类的六大类美德,它们几乎重复出现于所有美德列表上: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原有的自我)。

  ## 追寻人生的意义

  ### 灵性的觉醒

  现代西方文化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去除所有神圣时间与空间,致力追求现实、效率与世俗生活的文化。

  为什么道德提升感可以提升人的神性维度,但却无法让人表现出利他行为?催产素会让人产生亲密感,但不会让人做出利他行为。提升感会让人心中充满爱及信任感,并让人打开心胸,让自己更愿意接受新的关系,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也还是不太愿意帮助陌生的人。

  对很多人而言,上教堂的一大享受就是去体会一种集体的提升感。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太有机会让自己在第三维度上有所提升,但去教堂听牧师讲道,可以让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羁绊。此时,我们心中会充满爱,但这种爱并非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亲密关系之上的爱会有一个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对象不复存在,爱就会变成痛苦。然而我讲的这种爱没有特定对象,这是一种无私之爱。这种爱的对象是全人类,所以连我们自己都很难相信自己这种感觉,因此很自然地,我们就把这种爱归于基督,或是自己心中的圣灵。

  能让我们在第三维度有所提升的不单单只有美德。大自然的壮阔与美景同样也能激动人心。当人类因面对这种庞然巨物而使整个认知被卡住不动时,人类就会觉得自己渺小、毫无力量、使不上力,不得不接受事实。这时,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恐惧、爱慕、产生提升感,甚至感受到一种美感。敬畏会打开我们的心门,创造改变的契机,这也是为什么敬畏会在人们皈依宗教时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原因。

  “自我”是人类追求精神提升的一大障碍,理由有三。第一,日常琐事接续不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困于物质的世俗世界中动弹不得,因而无法感受到神圣及神性。这就是为什么东方的宗教会这么强调沉思冥想的原因,因为沉思是让自我安静下来的有效方法。第二,精神层面的改变本质上就是自我的转变。削弱它、裁剪它,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杀了它,但“自我”一定会全力反对。第三,追寻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花很多年的时间不断沉思冥想、祈祷、自制,有时候还要否定“自我”。“自我”不喜欢被否定,“自我”很会找理由去扭曲或欺骗。

  当我们从不同层次去分析一个体系时,只要不同层次间能彼此协调、联结,体系就会形成某种一致性。我们在分析人的个性时,就发现了这种跨层次的一致性:如果个人较低层次的个人特质能跟自己的应变机制互相配合,且后者又能跟自己的人生故事相连贯,那么你的个性就会很一致,你的人生就能一路前进。一旦这几个层次彼此无法连贯一致,我们就会饱受内在矛盾及神经官能性冲突所苦。

  ### 宗教的迷思

  善恶之战,是许多宗教自创立以来最困惑的问题。宗教一般会从以下三个答案中选其中一种说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第一个答案是二元论:世界上有善、恶两股力量,两者力量相当,彼此抗衡,永远不断地对抗。第二个答案则是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是上帝依世界所需创造这个世界,邪恶是一种幻象,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大都持这种论调。这些宗教主张,整个世界——或起码掌握我们情绪者,就是一个幻象,只有打破这个幻象,人的内心才能清明。第三种论调是基督教的论调,这种论调将二元论及一元论混合起来,得出一种折中的说法:上帝的全善及全能与撒旦共存。

  宗教是一套统一一致的信仰及实践体系,宗教与神圣事物有关,所谓‘神圣’,即是与众不同及禁忌之事物——这套信仰及实践统合成一个单一的、称为‘教会’的道德群体,所有该群体的成员都拥护这套信仰及实践。仪式的象征意义不是凭空推想出来的,仪式的象征意义是出自酝酿出该仪式的传统,这些仪式要能引发我们身体的感觉,以此与该仪式的象征意义产生联结。此外,还要有一个群体持续不断地支持且进行这套仪式,最后,这个群体会发展出许多繁复的仪式,这些仪式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层次都连贯一致。

  为何所有神秘主义都是关于“超越自我及个人”与“比自我更巨大之物”融为一体。詹姆斯对神秘主义的分析把焦点放在“宇宙意识”这层心理状态,并分析世界上主要宗教采用哪些技巧来进入这种心理状态。印度教徒及佛教徒采用冥想及瑜伽来进入“定”的状态,即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及个人的自我感消失无踪,个人进入一种极度平和、极度喜乐与清明的状态。基督徒及伊斯兰教神秘主义也有同样情况,只是后者是通过不断重复的祷告来进入这种状态。

  大脑左半球那块皮层能让人的内心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有限及具体的感觉,让人得以追踪自己的身体轮廓。而大脑右半球相对应的那块皮层,则让人对周遭空间产生方位感。这两块皮层靠着接收其他感官所传递过来的信息,让人知道自我的存在及其所在空间。当这些被试表示自己进入神秘的合而为一状态时,这两块皮层区出现被关闭的现象。从大脑其他部位传递过来的信息减少,该定位关系区的整个活动也跟着变少。然而这两块皮质区仍然在执行功能:大脑左半球那块皮层仍然试着建立身体的轮廓,但却找不到;而大脑右半球相对应的那块皮层,也试着建立自我的空间所在位置,但是也找不到。

  ### 人生的意义

  怎么做才能过上美好、快乐、充实又有意义的人生?人生本身到底目的为何?个体选择让我们变成自私的生物,为了争夺资源、享受快乐及名声,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群体选择又让我们变成蜂群那样的生物,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人是群居的生物,需要爱及依恋;人也是勤奋的生物,内心有效能感需要满足,也有能力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每种文化都会在人类生存的某些层面发展出其特长之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化能兼顾所有人类生存的层面。

  本书最后提出来的幸福假设是: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比如个人性格的不同层次及部分的连贯一致,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过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只要你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

  爱与工作,大概就是我们的解药。

  大象和骑象人,最终会合作无间,发挥各自的潜能与限度,共同走过充满智慧的人生之路。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二):象与骑象人——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是13年的时候,当时遇到一些挫折,觉得快乐和逆境的两章写的特别好。说了“心流”的概念,提倡工作要能体会到“心流”。具体已经记不清了,因为当时也没有做笔记。

  第二次读已经是17年,又遇到了一些自己短时间难以排解的挫折,于是想起了曾经帮助我走出低谷的这本书,已经有了新版,内容也有些不一样。这次印象最深的,是强调通过内心寻找宁静和幸福,提倡冥想,人生的意义在于爱与工作,不要强迫自己改变而是要发扬自己的优点而闪亮。还有试着变得外向一些。这和最近看的principles所说的一样,需要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想借机也写一篇笔记。并不是会写的人,也没有那份心力做大纲,因此以下只是kindle笔记的整理。方便以后自己再次阅读吧(虽然并不想,但是挫折就如成就,还将伴随我今后的旅程)。

  ---------------------------------------------

  如何获得幸福:

  “除非你觉得悲惨,否则没有什么是悲惨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乐,否则没有什么事能让你快乐。”

  “追求身外之物,或强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场空。幸福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之物的执著,对一切采取接受的态度。”

  幸福的两个原则:1)进展原则:“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2)适应原则:人的心理对变化特别敏感,但是对于绝对状况,心理的反应就会钝化。

  霍金:“21岁时,我对人生的期盼降到零,从此以后,所有事情在我眼中都是上天给我的额外的恩赐。”

  “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完全控制之物上,也就是自己的想法及反应。”

  “转向自己的内在,最重要的是不要再强求外在世界符合己之所愿。”

  “冥想就是一个好方法。冥想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不再那么执著于人生的起伏与不顺。”

  幸福方程式:幸福持久度(H)=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生活条件(C)+自己的可控因素(V)。其中值得改变的外在因素如噪声、上班近、自我掌控感、自信(作者说的是减少羞愧感)、人际关系的改善。

  人生的意义:

  这是作者曾经的想法:“如果我明天就自杀,也没什么大不了。因此,明天之后的一切对我而言就像天赐的礼物一样,我再也没有束缚,没有期待。在人生的尽头,没有考试,所以也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当弗洛伊德被问到“一个正常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得好”时,他的回答是“爱与工作”,而他也因此得以流芳后世。”

  “以下是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关于享受人生的旅程:

  “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

  如何改变自己:

  “单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统是很难打败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化系统跟一紧绷便疲惫不堪的肌肉一样,很快就疲软无力,举白旗投降。不过,自动化系统则是无须费力且全年无休地自动运转。一旦你了解刺激性控制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刺激,避开恼人的刺激来源。”

  “单靠意志力就想改变自己的个性,绝对没那么容易,辛辛苦苦改善自己的劣势,这种苦差事我想大概没人会乐在其中。如果过程中找不到乐趣或强化作用,那么除非你有富兰克林的意志力,否则你很快就会打退堂鼓。”

  “掌握自身优势是人们能否找到满足感的一大关键。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列出5种活动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那么你每天至少会有一份满足感。”

  “……可以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因为只要我们努力表现原有的人格优点,就会有所回报。”

  “当内向的人被迫变得外向时,他们通常也能乐在其中,并借此改善自己的心情。就连那些自认不需要人际往来的人也同样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爱:

  “后来的斯多葛学派也反对“爱情”这种爱上特定对象的特性——爱情会让一个人的快乐掌握在另一个人的手上,但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另一个人。”所以他们提倡的是博爱。但是作者并不同意。

  遇到挫折:

  ”这是我唱咏叹调的时刻,我并不愿意,也不希冀这机会,但事情已经发生,我到底该何去何从?我是否该勇敢地面对?”

  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原有的自我)。

  关于金钱:

  “尽管收入的绝对水平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声望以及其他人眼中流露出来的尊重的增加却很重要,因此成功也是重要的,无论它是否能带给你财富。”

  “认为金钱无法买到幸福的人,是因为不知如何花钱所致。”

  关于道德:

  “道德判断主要由直觉引发,理性加工随后为之辩护。如果说道德判断中人的感性像条狗,理性就像那狗之尾,随狗而动。”

  莎士比亚以下这句话刚好简要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

  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型:

  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

  其它:

  “在真实人生中,我们并不是针对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而是依据自己心中认为的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

  “一旦儿童无法拥有一种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例如,不断地变换不同养父母或护士来照顾他),他们就很可能一辈子都会因此痛苦不安。他们可能变成冷漠孤独的人,或是无可救药的黏人精,

  如果做得好的人(做出高品质的工作,对别人有所贡献)能过得好(得到财富及专业上的提升),表示这是一个体质健康的行业。”

  人类互惠的本能:“下次有推销员给你免费礼物或免费咨询,或做出什么让步时,记得赶快躲开,不要让对方启动你的互惠的本能反应。”

  推荐的书: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畅销的认知疗法手册

  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家,以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而闻名,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其“幸福科学5部曲”包括:《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三):不仅仅是“积极心理学”

  我觉得此书绝对不仅仅是“积极心理学”这么简单。作者充分吸收了古代哲学、宗教、文学、科学研究各方观点,然后加以融合,论述很全面。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以下方面:

  1. “象”和“骑象人”的比喻很生动。实质就是理性与感性。单靠“骑象人”我们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即不能只靠理性,这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因此,唯有“善用人类智慧”,让二者融为一体,才能更好驾驭大象。当二者完美融合时,就是“心流”!这不就是《禅语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说到的“良质”吗?!

  2. 对道德的阐述。曾经对道德不以为然,但看了书的第八章后,对道德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也明白到古今道德观的不同--现代人道德观的淡薄,使我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道德可以让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优势。

  3. 对神性的解读。这个问题最近也在困扰我--究竟神性为什么重要?有什么作用?是必要的吗?和宗教有什么联系?

  所有的这些问题我都意外在书中找到答案,真是很惊喜。书中提到社会空间的三个维度(社会等级,亲密度,神性)。原来,神性真的必不可少,否则人会变得贫乏。而过于强调神性,就变成了宗教。总之,人类无法拒绝神性。我觉得,这也是人类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吧!

  4.作者在引用古代哲学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例如对佛陀的怀疑。我曾经觉得佛陀之说就是真理,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种观点,惊讶的同时也很高兴。我认识到其实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根本的态度就是要学会思考和质疑一切。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

  总的来说,此书真的很值得一读。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四):分裂的心理:自动与控制

  人的心理有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控制化处理过程和自动化处理过程。控制化处理过程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潜意识层面的自动化处理过程。

  大脑因为能整合身体不同部位传来的信息,以便迅速自动地对周围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大脑处理能力越来越强,把很多处理功能都内化为它本身的硬件结构,这些功能的执行都是自动化的处理过程。

  而后来产生语言,产生意识,让我们能对周围的威胁和机会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是控制化的处理过程。

  自动化系统可以让我们轻松快速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比如饿了就吃饭,吃完肠胃系统会自动消化;如果看到一条蛇不需要经过意识处理拔腿就跑等等。但是自动化系统并不是做什么都是对的。比如明天要考试了但你还想玩游戏、强迫症、拖延症等等。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控制系统做出一些重复性行为来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内化到自动化系统,实现自我完善。

  当然,单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统是很难打败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化系统跟一紧绷便疲惫不堪的肌肉一样,很快就疲软无力,举白旗投降。不过,自动化系统则是无须费力且全年无休地自动运转。一旦你了解刺激性控制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刺激,避开恼人的刺激来源。如果没办法这么做,那你就多想想它们不吸引人的那一面。比如,佛陀为了打破人对肉体的沉溺,便想出静观腐尸的方法。只要眼睛瞪着看会让自动化系统反感的东西,骑象人就能改变大象以后的欲念。

  这本书算是大杂烩,第一个假设,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还是很生动形象的。

  第二个假设,令你觉得不幸福的三个因素:情感启动效应、负面偏好、基因。

  第三个假设,互惠,参考西奥迪尼的《影响力》

  第四个假设,自以为是,参考认知失调理论

  第五个假设,让我们感觉幸福的两个原则:

  进展原则: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

  适应原则: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第六个假设,爱与依恋,参考依恋类型

  第七个假设,逆境会给人造成什么影响,这个话题可以参考塔勒布的《反脆弱》

  第八、九、十,“深度好文”,不明觉厉。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五):#每天浏览一本书# 12/600

  #每天浏览一本书# 12/600 《象与骑象人》道德研究中,海特认为情是狗,理是尾,理性所为有限,更多是听凭感性支配。本书中,心是一头大象,智则是骑象人。象与骑象人,不再是狗与尾那种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协调和合作。幸福获得不是任情驰骋,也不是以“情”“理”相争,而是“心”与“智”相协调,“情”与“理”相合作,最后以“理”驭“情”,骑象人驾象而去,终达幸福彼岸。

  ---------------------------------------------------------------------

  买了不少书,收集了不少书。如果不抓紧看的话,不知猴年马月能看到了。很多大牛都是每天读一本,咱不要求这个了,每天浏览一本,找出其中的关键几句,这是最好了。实在不行,有所收获,做下总结也行

  所有傻逼的坚持,都会有牛逼的结果。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六):作为骑象人的我们该如何控制大象

  不清楚听了几遍得到推出的音频,在当成甲解说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决定了,嗯,这本书就是我一直要去找的书,本性是象,我认为的“我”仅仅是个骑象人,有时候,感觉我是自己的主宰,但实际上,我们仍旧还是一个早上几个闹钟叫不醒拖拖踏踏熬到最后临界时间才起床,在炎炎夏日路过奶茶店无视辛辛苦苦健身减脂的辛苦怒来一杯冰饮的受到本性控制的人而已。

  而这也是决定我深入这本书的原因,读完有收获吗?没,起码我还是路过奶茶店要来一杯(谁叫这几天高温又到了新高度),但也不能说没,简单的来说,驯服大象这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我们能做的,最好不要和他硬着来,强扭的瓜不甜,况且胳膊还拧不过大腿,明知斗不过事后还要为之前的行为找理由(不是我军太无能,而是敌军太狡猾)。

  从小处入手,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像玩游戏一样分层次分级别的定制小目标,每当达到一个成就,就给予短期的精神或是物质的奖励,没错,我们的大象就是一个这么目光短浅的家伙,而我们这站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虽然站的高,看得远,但又有何用?

  大象要什么,骑象人要什么?两者如何协同努力为了同一目标,在两者存在冲突的时候,双方又是如何博弈的?这些都是从书名引申出来的问题,当然,书中也一一的进行讲解,当然 ,这本书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此,每个章节前言引用的古人智慧相当精彩,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这是书中的升华,也是千年来“圣问”——人生的意义,作者对此作出的解答。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七):让你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

  ☑ 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单来了 2018-5-7 阅读原文

  佛教用“狂象”比喻情绪,莎士比亚用“骑士”比喻理智。

  在这本书里,情绪依旧比作大象,只不过作者把理智比喻成了骑象人。他认为,情绪的力量十分强大,不能妄想打败情绪,只能用理智去引导。

  比如,看一本书的时候,当你的兴趣减弱,情绪就会跳出来让你停止看书。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点就可以改变,就是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

  看完这本书不仅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还可以收获成长,比别人多看了一本书。而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内在提升幸福感,引导情绪转变的方法。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是被情绪所驱使。

  只要对情绪,加以合理的引导和使用,就能发挥出它真正的力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八):理性的地位,没有想象中高

  看了很多本积极心理学的书,将本书比较独特的观点总结如下。

  控制不住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行事,这是人一生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佛洛依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种:自我、本我、超我。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辆马车,希望去哪里的理性的马车夫就是自我;饥饿的不听话的马就是本我,坐在车后面,不管你累不累一直叨逼叨说教的爹就是超我。佛洛依德认为人应该加强自我,控制本我,摆脱超我。

  但这种比喻是否恰当,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休谟曾有过完全相反的说法,理性应该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没有其他可能。很多实验表明,理性会负责解释,负责给出理由,但这些解释和理由往往是基于直觉认定的想法,也就是说,先有直觉,后有解释。所以,理性扮演的应该是顾问,而不是国王,而其他的一切,包括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才是真正的主导。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马车夫身上,想让他学会如何驾驭马匹,但就像马车夫就是我们的全部,而马匹是累赘,是残次的,原始的,阻碍我们前进的。马车夫和马其实分别对应是心理的两个系统,一个是控制化系统,一个是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自然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感觉。而控制化系统则看得更长远一些,能考虑到以后的愉悦或痛苦。控制系统是没法和自动化系统硬刚的,因为前者需要用力,会疲惫,而后者则完全不费力的保持着运行。两者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协作。我们需要一些策略与技巧,比如改变刺激,远离刺激等。

  我们可以依靠马车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前进一段距离,但如果不重新训练马,它总会失控,怎么训练马呢,冥想、认知行为疗法,这两种技术的有效性是经过科学证明的。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九):有内涵的“心灵鸡汤”

  好久没有如此连贯地看完一本书了。作为一本还算专业的心理学著作,它真的算是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这个东西真的是相当的接地气。

  去年十二月的时候,从硕士论文的单调生活中逃离出来,来到了目前所在的公司实习。然而就在上星期,当我习惯了实习的工作内容,我又进入了论文期间的状态,规律而单调,然后就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这时候就特别需要鸡汤来激励自己或者其他的一些书来充实自己(或者说转移注意力),虽然很多时候也不过是图个心里安慰,给自己制造没有浪费时间的假象。事实证明平时刷刷知乎、豆瓣推荐书单的帖子也是有用的,我注意到了这本书。上周花了两个多小时淘宝终于买了它以及其他两本书。

  首先,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人本身。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还是蛮形象的。在我理解,大象代表的更多的是人动物性的一面,天然的欲望与本能,书中也说到了就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而骑象人则是理性的自我,试图控制着大象。然而书中所要尝试告诉我们的是,骑象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大象,更多时候都是大象在引导着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并不用刻意回避自己的欲望与冲动,这些都是正常的追求。当然我们也要发挥好骑象人的功能,不能放任自己的欲望不管不顾,应让两者尽量协调地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进。

  看到第三章互惠和第四章自以为是的时候,作者揭示了人的本性,让我突然觉得心理学也是蛮残酷的,挖掘出赤裸裸的人性,利益导向与虚伪的本质。他告诉我们,人就是这么自私。然而,这毕竟是积极心理学的书,后面几章就开始阐述爱、道德与幸福等。这星期我过得挺开心的,与同事相处得不错,工作也还充实,所以对书中的一些内容感触特别深。人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动物,确实需要与他人的交往,从中获得也许是存在感也许是满足感等,这也是获得爱的途径。原来我竟如此渴望与享受与人的聊天(当然是跟聊得来的人)。当看到最后一章人生的意义时,我就看到了两个词:爱与工作。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与付出爱,从工作中获取满足感,那么,我们的人生大概也就幸福了。

  书中还反复引用或套用了罗马皇帝奥勒留的一句话:“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我想这也是强调了我们自身意识、想法的重要性。因而乐观的人他的人生也往往比较光明。当然书中也有以双胞胎为例提到基因的强大,然而人还是能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心理学也会教我们如何去应对一些问题。总之,我觉得这书值得一读、再读。(我同时还在看网络流行的心灵鸡汤书,确实是快餐式的,为你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而海特的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验,以及合理的推理与论证、剖析从源头上向我们讲述着人本身以及幸福的可能。不能否认,两本书都能给我打鸡血,然而我想最终效果应该并不同)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十):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

  最初在“学而时嘻之”的博客上看到一篇讲《正义之心》的文章,六个道德模块的概念让我印象很深刻。但是没有找到这本书的下载,网上价格也奇贵,于是顺藤摸瓜先看了同一个作者写的这本《象与骑象人》,先于《正义之心》出版。

  看完《象与骑象人》,醍醐灌顶,脑洞大开的感觉源源不断,很是震撼,于是果断购买了《正义之心》。

  绝对是我今年读过的最震撼的书。

  这书知识点很多, 被定义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也就是研究“幸福”这个主题的,但是我对书中讨论幸福的部分并没多少兴趣,大都是我以前已经就知道了的陈辞滥调,这里只总结一些对我自己很有新的启发的东西。

  理性与感性

  我前面一直鼓吹人要理性,鄙视不理性;然而这本书颠履了我的想法,人只能是感性的,别无选择。

  书中有两个比喻,一是把比喻成大象和骑象人。

  人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就是本能情感和冲动;而另一半则是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即理性推理,利害权衡等。

  还有个比喻是狗和狗尾巴,感性是狗,理性只是狗尾巴。

  书中的一个例子,大脑受损而丧失了感情功能的患者,理应可以不受感情干扰,而更理性的决策,然而事实是,没有了感情的存在,他们丧失了讨厌和喜欢的能力,面对选择他们只会感到困惑,根本做不出决策。

  骑象人只能通过象来发挥作用,就像再好的软件也不可能脱离了硬件来运作。

  大象(感性,本能,冲动……)才是国王,骑象人(理性)只是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仆人,一个地位极低的小顾问。 脱离了狗的身体,狗尾巴什么都不是。

  自从四年前我戒烟以后,我一直以为通过觉醒理性(骑象人)是有可能成为国王的,从而掌控自己的行为,达到完全的自律,毕竟我戒烟成功了,这是铁的事实;然而,促使我戒烟成功的理性,仍然是骑在大象上的微不足道的仆人而已。帮助我戒掉烟的那本书,就是一直在唠叨戒烟的好处,强调烟味的恶心,就像用胡萝卜(好吧,我并不知道大象是否喜欢胡萝卜,比喻而已)调转了大象的兴趣,而并不是骑象人硬生生的逼着大象调头的,那是做不到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理性也许压根就没发生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律、甚至管理,其实就和驯兽师做的差不多,只不过人类有语言而已。不管表现的手法多么丰富多彩,调动的都是内在的那头原始的大象。

  休谟说: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以外,没有其他可能。

  以前我是不会信的,现在,我信了。不是说从此可以放弃理性了,反而是更有信心了,驯兽而已,几乎没有什么野兽是人类驯不了的。

  这个启发的意义是极巨大的,比如自律方面,要用驯兽的思维来管理自己, 训练内心的那头原始大象。 那些光鲜亮丽的洗脑说教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明天起努力工作”……一类的是最没用的废话。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借鉴我前面戒烟的经验,充分调动你作为一只动物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爱憎好恶。看过电视里动物表演吗?每次表演成功后会奖励点食物什么,而对人类来说,除了食物,激励措施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只要方法得当,尤其是自律方面。

  与他人打交道时也要谨记,面前的这个人是有他/她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和野外的大象,灰狼等等不会有太大区别。 与驯兽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有语言,心理的基本需求比动物多了一些道德等维度,知道了这些维度以后,对人性的掌控几乎就洞若观火了。

  道德

  《象与骑象人》没有很详细的讲6个道德模块,而是在《正义之心》里提出来的,但仍然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

  道德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一个人所认为的”好“,”不好“。 它是主观的,不止是主观,还是本能的,并不是一个人冷静的思考推理以后才算出一件事”好“还是”不好“,而是当机立下的就已经产生了道德上的”高尚“,”恶心“的感觉的,然后理性再编造理由来支持这些感觉。 因为道德感也是很基础本能层面的,但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或不明显),所以与驯兽比起来,道德感成了”驯人“的主要手段。

  这方面有个很经典的例子,比如当你听到下面的故事,你在第一时间的感觉是”高尚“还是”恶心“的呢:

  两亲兄妹到一个隐蔽的小屋,觉得做爱是个好主意,于是在做足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做了爱,感觉都很开心,没有谁受到伤害,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任何人知道。

  听到这个故事,你感觉”高尚“还是”恶心“呢?为什么恶心? 然后人们会开始编出许多牵强的,无厘头的理由来证明这就是恶心的。

  也就是,道德判断是本能的(大象层面),能第一时间就做出好恶判断,然后理性(骑象人)开始编理由,为大象辩护。

  明白了吗?比如你下次跟老婆(老公)吵架时,记住,对方语无伦次的语言和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更本能层次的感觉,当然,也要弄清自己真正在着急什么,也是同样重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情商“吧?

  既然道德感是一种本能反应,那么它一定是根植于一些最基本的生理反应的。这个认知对我来说是颠履的。

  生理-心理-文化,这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就能解释很多人性现象了。‘

  比如:

  生理:肮脏的食物会让人生病,恶心呕吐

  心理认知:猪是什么脏东西都吃的,不像牛羊只吃干净的草,所以猪是不洁净的,让人恶心。

  文化:大家都不许吃猪肉,因为安拉不允许。

  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明猪肉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卫生,何况世界上几十亿的人都是吃猪肉的,但人家从小到大三个心理层次串联起来,你就绝对不可能说服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去吃猪肉。 这也证明了大象的能量要远远大过骑象人。

  宗教与集体疯狂

  说到宗教,这本书对宗教的理解对我来说也是极震撼的。

  宗教开悟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就是关闭”自我“,臣服于某个巨大的事物。每个人都多少会经历这样的开悟时刻。

  想想蚁群吧,整个蚁群可以看作一个生命体,每只蚂蚁相当于这个生命体的一个细胞,每只蚂蚁都可以完全牺牲自己,而成全整个蚁群,蚁后并不是统治者大脑,而只是卵巢,蚁后也是没有自我的,它一生的工作就只是产卵而已。

  人类是社会性极强的动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以启动蚂蚁模式,关闭人们的”自我“意识,将自己奉献给更伟大的事物,比如爱情,家庭,理想,上帝,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统治者,团队精神……等等。在人为的操纵下,甚至能压过个体的人活下去的欲望,一下子就解释了很多的集体疯狂,自杀式恐怖袭击等……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本书里提到邪教组织”文鲜明统一教派“如何用各种手段招募会员,给会员洗脑,其核心就是要关闭成员们的”自我“开关,只要条件成熟,这一点都不难,至少不会比驯狗难,尤其是上了规模以后。

  现代的洗脑一般会打上”正能量“,”团结“,”博爱“,”责任“……等等旗号抹杀掉人的个性,我亲身经历过的,去年,很有效,其实质还是要关闭人的自我意识的,比如乖乖的奉上自己的血汗钱,像蚂蚁牺牲自己一样。人们很愿意吃这一套,谁都不希望忍受不从属于任何事物的孤独感,海特的这个说法,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心理学上的解释。

  对此,作者海特的个人观点是,他更倾向于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固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道德感薄弱。但是集体主义往往能导致很多不可理喻的愚昧(比如目前世界上有一亿存活的女性经历了可怕的割礼),和超大规模的人道灾难,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显然集体主义的危险更大一些。 除非你希望当上集体主义的头领,获益者,像金家三代,萨达姆……这类的”伟大的领袖“。

  但是他也提到中国的阴阳哲学,凡事都是可以共同存在,相互调和的,比如一个理想的社会里,可以由集体主义(左派)来提供凝聚力,由自由主义(右派)来提供理性和灵活性,而达到平衡。

  一般来说,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但是我觉得,为了提高幸福度而去信教或泯灭自我理性意识,还是算了吧,何必啊,这和为了一点快感而去吸毒有什么区别啊?

  积极心理学

  本来不想提的,不过这本书本来就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既然上面提到了幸福度,就总结一下吧,反正也就两句话就说完了。

  书里认为的幸福度最主要的来源是:

  1,工作

  2,爱

  工作就是沉浸到一件事情里的”心流“状态,这个很好理解,我看过《生命的心流》这本书。

  爱,我觉得其实就是那种某种程度上关闭自我,献身于其他人或事的状态,书里主要指的是人吧,多跟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如果不想通过吸毒一类的活动,而立竿见影的摆脱负面情绪,提升幸福度,手段有三个:

  1,冥想

  2,认知行为疗法

  3,百解忧(某种抗抑郁的药)

  虽然是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这方面实在没提到多少在我眼里有深度的新东西。

  效能感需求

  书里是一句话带过的,并不是重点,但对我很有启发,因为我曾经沉湎过电子游戏而荒废许多时光。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效感能需求”,就是一种“让事情发生”的欲望,这就解释了一些行为心理学派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即使没有食物作为奖励,有的黑猩猩仍然愿意执行解迷任务,因为它们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效能感需求,就是在玩游戏。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有这种玩游戏的本能的需求,帮助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效能感严重缺失,就更容易沉湎电子游戏一类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