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潦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潦草读后感10篇

2018-08-30 04:0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潦草读后感10篇

  《潦草》是一本由贾行家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潦草》读后感(一):在下贾行家

  我对这本“书”感到歉意零散微博不该用这样隆重形式出现。然而我敬重家胜和两家出版社选择:为这么件不体面东西——除了花样百出的麻烦,并没什么意思——要反复删改原稿,无端地增加许多琐碎工作。您应该能明白他们的心意:并不是书有什么价值,而是由于里面有一些对世俗的记述。微信之类的东西很快,也很残忍手指向上一拨,几乎很少会有回溯;在更大的范围里,遗忘幕布正在一层层压下来,就好像人们不够驯顺似的。

  我很早就退出了与这本“书”的关系。如果有什么够到您的东西,其实与我无关。我对这个世界没有温情,至今也没悟出什么来。写法中的滞涩,有一半是有意为之,但不够明智。其他的粗陋偏驳,就是最简单无能为力,不是寻求什么讲述方式

  我有个奇怪本事:可以回避一些明明不能回避的东西,比如没敢细看过对上一本《尘土》的评论。任何批评嘲笑都有它的权利,何况还因为我而花费时间和钱,我原本又是个说话刻薄人,于理于情,这都是活该。您实在没有任何客气必要

  只是我害怕暗示。我是个悄悄赶夜路的人,羞于在日光下与人交换笑容

  我有很多东西至今也没有找到,比如:要是朝向自己写一次的话,该不该忘掉之前读过和记下的所有东西;什么才是我有资格使用语言?我还有一些私心,希望有一天能写出一部值得献给我母亲的东西。

  好在 ,现在是个几乎没什么写作荣耀时候,这才让事情变得简单了一些。

  《潦草》读后感(二):凑合活着的你和我

  一回生二回熟,贾行家老师终于也二次出道了,使我当初对他“一本书作家”的怀疑不攻自破。这一年多也是发生了太多事,本来以为贾老师大姑娘门子出过一回可能就不干了,是限定版,没想到被各类文化名人儿推着赶着,出台出得还挺熟练场面上觉得有点儿明清黄色小说里引诱贞妇失节的感觉吧。

  贞妇失节也挺好,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大家都爱看。

  说回书的事儿。《潦草》原来是贾老师在网易微博上的专栏《他们》,理想国怎么想起来要把这些微博收集子,也是比较神秘。跟当初在网易微博上比,删掉了许多读书摘抄和一些不宜刊载的内容,存留的篇目也经过很大改动,和《他们》几乎是两种东西了。倒是有些引自饭否的内容还保留着,有些额外的趣味,让人回想起白哥当年没结婚时也是个文艺青年

  《潦草》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间观察合集。道听途说也有,亲身经历也有,所见的所闻的人间悲欢,咬嚼碎了熔进163字里(网易微博,网易微博),被编辑分门别类装进九宫格拼盘里,呈上来一些场景,一些断面,一些人生

  我不想用“悲悯”这个词儿来形容贾老师的写作,悲悯是从上往下的,觉得自己有超越于他人之处的,但是贾老师永远是站在人群中,静静地看这个人世间。他无异于他所观察的人群(照他本人的说法,可能还略低于平均水平,但我们暂时忽略他自己的看法),他切实地活在人群之中。“同情”虽然已经被用滥,但仍然是最适合他的词汇之一。同情,就是与其他人有着同样的情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其后的各种反应姑且不论,《潦草》这本书,所有的观察,都是基于这一点之上的。在这个每个人的ego都很大很大的世代里,真诚的同情意外地是一种很罕见品质

  贾老师的ego很小,但很坚固。不是黄段子啊。《潦草》可能最明显,他不大说自己的事,表达意见谨慎,尽量展现描述,但在那些描写叙述背后,能看到一个很完整人格判断明确而隐微,因为落字致密而显得一字褒贬。有朋友说是“见其文而能想见其人”的作家,大概真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不了解其人而读其文,的确会损失掉一些乐趣和隐含的想法。贾老师的写作是那种对理想读者要求特别的写作,需要共享背景知识,不过《潦草》因为本来就是写给公众看的,相对友好,我想在技术上并不难读。

  我认识的贾老师是个独自思考和在饭否上说难懂片儿汤话的反社会隐者,但《潦草》里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很善于倾听和观察的社会人儿,有点吃惊,但不算意外。酒量二两啤酒的贾老师前两天发一条饭否:“胃里装满凉水、各种下酒菜花生米清醒无聊地坐在一堆绿色瓶子和几个歪斜的醉鬼中间时,有一点儿像上坟。”觉得真实而有画面感,也猜测有许多事儿是在这样的酒席上喝着凉水听来的。

  贾老师说自己“我对这个世界没有温情”,我倒也蛮相信。君不见地理图似的一溜目录标题,只有“柔软”还算个正面词汇,还不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活在世间,本来无资格评判他人活法,但也禁不住有点看法,那么就写下来,让人知道世间有这样的人活过或活着。如果《潦草》读起来很丧,那是因为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但知道一些人和事情后活着,与不知道而活着,毕竟是不一样的。

  琴酒老师说“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是很安慰人的话,我想相比起来,死不太可怕,被活着磋磨比较可怕。《潦草》谈很多被磋磨的故事,看了觉得悲哀,但书里被磋磨的人和书外被磋磨的人仍能活下去,应了南哥讲话,“凑合活得了,还能死不成”。《潦草》是写给那些凑合活着的你和我的书。读完这书,不知道你能得到什么,但希望你能继续活下去。虽然生活的感受无法比较,可是想到有一些人以这样和那样的方式活着,就像是在荒野上遥遥看着远处有人影执灯或摸黑走着,感到一种轻微的安慰。

  吹捧的说完了,说点抱怨的事儿。上回《尘土》我好像就抱怨过密度过高,这回不但没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了。本来《他们》是一天一条微博,把情绪和语言用时间和日常来稀释,现在变成实体书,又经过修订变得更精细了,还把同种情绪分门别类安置在各个小标题下,让情绪层层堆叠起来,几乎就压迫得人喘不过气。你说这书又不是幽默大师那种让人开心的合集,有必要搞得对读者这么不友好吗……

  我觉得吧,要是我来做《潦草》,可能适合的体例是最初一天一条的形态,就是日历。一天撕掉一张,一张读过一生,是一个比较恰当浓度。或者做成那种卡片型的,一条微博一张纸条,放在点心匣子里,随机摸奖,“生活是一盒巧克力”嘛,你从这盒巧克力里摸出来的多半是99%黑巧。如果技术上难以实现,那就直接像网易博客上用月份来编目,“《潦草》十一月”,一个月不挨着的三十条,也比用情绪归类好。现在这个分类法,不但密度过于酷烈,而且有些章节(“卑污”“阴森”“仇隙”)被负面情绪推进下去,几乎像是刻意去收集社会奇谈,带有本不该有的猎奇味儿。但本不是这样的。

  嘴上说这么多,书出都出了,现在仍然是能看到的最好的样子。虽然人家都上豆瓣读书首页好几天了(还“JD推荐”,我看到都吓一跳,以为是女大学生推荐),本来轮不上我来推荐,但我们粉丝就是这样的,真情实感自带干粮爽吹。

  就,虽然本书不幸白岩松许知远史航东东枪之类的推荐了,但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请大家不要关心推荐语(包括我的),直接下单就行了。谢谢

  《潦草》读后感(三):生如尘土,仓促潦草。

  《潦草》是贾行家继《尘土》之后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全书市井乡里、风物等十六辑组成,每则都是不超过一百六十三字的片段——这是贾行家自2011年起在网易微博上写的微博合集,其中也有一些转自他人。 相比于前作《尘土》的私人回忆和近乎絮叨的语气,《潦草》所记,均为作者身边发生之事。《尘土》向内,《潦草》向外。 贾行家是东北人,这本《潦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东北、小人(物)、小事。 不知能否算巧合,贾行家生于1978年,我喜欢演员郝蕾、歌手李志、作家葛亮也都是1978年生人。 01.东北 东北有什么?当然不只二人转和东北大米。 还有貂皮大衣烧烤摊…… 电影白日焰火》曾在哈尔滨取景,桂纶镁饰演的女主为了一件貂皮大衣杀了人。贾行家说,「自然界公平的,给东北以严寒,给东北女士以貂皮」,不乏揶揄和无奈。「要取貉子和貂的皮,得先用棒子和电棍打死再剥,腿上开个口,一扒就一张。」出了东北,别地当然也有类似产业,只不过杀的不是貉子或貂罢了。 纪录片《人生一串》里,哈尔滨的破落旧巷子有了烧烤摊的烟火气看起来像东北芝加哥,烧烤摊主都有几分江湖气。「炉子极长,几十张折叠桌,扇起来弥天烟尘,三条街外看就是火灾。」东北人吃烧烤嗜食腰子,蚕蛹、蚕乃至破茧而出的飞蛾都可以用来烤。 迈克尔·麦尔在《东北游记》中说,在东北「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在这里,仿佛人和历史距离并不那么遥远。 但这也是「一座已经没了存在理由的城,一座春雪荒凉的城。每条街上都是平庸贫困景象,静悄悄的居民们需要反复向外来者重申在这里生活安闲,开销很小,不时可以在小饭店里吃一顿,说完之后真诚地望着对方,希望大都市里刺激机遇能为自己的遥不可及向他们道歉。」 都知道东北在衰退、在没落。但这里的人们,都在努力地活着。

  02.小人(物) 《潦草》里,有神志不清的流浪汉,有过气的地痞流氓,有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死去。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还未长成就已死去,还有些人一生过得卑琐且沉重,他们各有各的活法。 他们是生活在历史背面的人。「青史是个人主义的悲哀」,只有值得被铭记的才会被铭记,大多数成了不值得。 高中时读过一本小说,题为《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讲的都是英雄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吴王夫差的乳娘、杨贵妃宫女、慈禧太后邻居……角度讨巧,契合了我们中大多数人的心思。 《潦草》亦如是。「在大河波浪里,所见的是白茫茫,凡人恐惧,也有跃跃欲试的。岸上的人看他们原地打转,觉得滑稽,或伤感人力微小。凭道听途说加一腔血勇,欲改变世界的青年,和十几年后提前摘下果子的青年,大概算作一个轮回。登上时运枝头的和被轮辋碾进沟壑的,在记忆像鸟群飞过头顶时,于历史中默然碰面。」 你也许不会想到,楼下跳广场舞大妈也许正是当年戴着红袖章大喊口号的红小兵;也不会想到,从小到大没跟你说过几句话的祖父当年还见过日本人打进来的情景。 03.小事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其实也不尽然,还真有人为了一件貂皮大衣就杀了人。我们哪里就知道一件事对他人而言算不算小事呢? 所以,《潦草》里,有养子为了一小笔钱和几次争吵,就毫无预兆地置养父母死地;有因为几块钱就砍中同学大腿致其毙命的中学生;有因为吸毒用菜刀砍掉母亲的手的漂亮小伙儿,父亲一边送人在医院急救,一边花钱应付公检法让儿子免予起诉…… 「最初的悲剧只朝向命运」,但人人最终都会死。 「终归撑不过去,不如坐下,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仓促狼狈之际,也获得一线彼此明白的机会。然而,似乎也没有足够意义:我喜欢但不指望“顿悟”“觉醒”这类词,那好像是说轻易可以去往一个新境地。在抵达救赎前,心灵要攀爬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读贾行家,会想到鲁迅——「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个世界会好吗? 自然有一天是会的。

  《潦草》读后感(四):笑是丧的面具

  某日刷微博,看到李诞推荐了这本书。他微博和吐槽大会里那个总是露出什么嘲讽都刺不进去的笑容的李诞不一样,微博和书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丧,一想他推荐的书应该还不错,就买来看了。

  我本来应该在这书评里概括概括书的内容,可我怎么着也概括不出来。我觉得这好像就是生活,就是世界。我并没有觉得书里有刻意的去展示悲观一面,可是生活好像就是这个样子,充满了悲哀与无奈。和从小到大电视里那些歌颂友谊爱情亲情剧集不同,生活这部剧是悲剧的可能性要比是喜剧大得多。 可看看周围,看看朋友圈,大家却又似乎都摆着一副笑脸,仿佛生活还是那个合家欢的喜剧。所有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着应该笑对生活,应该弘扬真善美。因此大家似乎都想要笑,不想要丧,至少装也要装的乐呵呵的。

  我想为那些描写丧的书正名,我想大声喊叫告诉所有人,丧也是好的。可是我却做不到。我读完这本书,读完李诞的书,读完理查德耶茨的书,得到的结果只是短期的抑郁心情,和无法避免的让自己的价值观陷入虚无主义,似乎对生活没有一点帮助。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只是我对于孤独这一感觉的意淫。我感到很失落,难道这些书真的没有意义吗?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丧的确没有什么社会层面的正面意义。他就是会让你感到难过,悲哀,无奈。可我们还是需要他。在伪装了一天的笑脸之后,脱下面具,卸下盔甲。本来那种极其强烈的感情,一旦对家人倾诉后,却似乎都开始变得无关紧要。这时,我们需要这些书,他就像一个老友,他轻轻拍拍你的肩,听你述说着也许是事业的挫折,恋情的失败,亦或者生活的迷茫,这些本来需要你独自面对的事情。他并不会责骂你,也不会提出什么让事情变好的建议。他只是跟你说:“嘿,朋友,还有我呢。”这些书里面一个个遭遇生活挫折的人物,好像都是和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伙伴。至此心理得到一丝丝宽慰,继续去,必须去面对那个充满悲哀,充满无奈的社会。而未来也许并不会变好,命运的火车仍旧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行驶,可当你躺在铁轨上时,至少还有一些东西陪伴着你感受火车碾过前铁轨的震动,也许这就已经足够了。

  《潦草》读后感(五):黑暗中的光

  有人说,读老贾的东西说不出的沉重,甚至用了“丧”这个词,可我却在清晨的早上因为读了它而感到昂扬。除去文字不说,他观察的视角、讲述的方式,让我觉得,他是实实在在、自自然然生活在我们中间,可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人、并且认真地凝视他们:

  小区里的流浪汉、靖宇大街上的女精神病人、“在立交桥下小便的司机”、冬日在百货公司门前乞讨的两个少年、生了癞疮的流浪狗……他把写在红纸上的包子铺店名比作“雨后抖动的一株草”,认为凌晨的麦当劳是“午夜城市的唯一慈祥”——“堆在各自的角落里睡觉,找了点东西盖在脸上”、穿戴整齐的人、“边整理一堆垃圾边轻声哼唱着”的一个女疯子、“趴在柜台里发呆”的值班女孩……

  对他们,老贾用的是“慈祥”这样一个词。是的,这就是老贾笔下的市井生活。他的文字让我心下一沉,突然意识到自己是有多久没有走出那个被放大的自我层层包裹的硬壳——那个硬壳里每天都热热闹闹地轮番上演几出大戏,而壳外的那个世界,所有的“他们”、“别人”都不存在。我看到他们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声音,每天与他们擦肩而过甚至紧紧挨在他们身旁,却完全无法感知他们的存在,生活在“生活”以外。从这个意义上讲,老贾的文字像砸地鼠游戏中的那把锤子,击碎了我的硬壳,让光照进来。那光,刺痛了我的眼睛,藉着这道光,我行过黑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潦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