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孩子读后感10篇
《只是孩子》是一本由[美] 帕蒂•史密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是孩子》读后感(一):我们才是孩子
为了艺术挨饿,我做不到。
身边围绕着吸毒的朋友,我做不到。
奇装异服,我又怎么敢穿。
知道彼此相爱,所以从不谈论未来,我应该也做不到。
19岁怀小孩,我妈一定会把我的腿打断吧。
......
有一点我很有自信,那就是关于以上这些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做不到。
我们才是孩子,你们是大艺术家。
所以,只配安安分分的活着。
我带着一种预先设定的心情买了这本书,就是带着手绢走进影院特意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那种家庭主妇的心情,内心澎湃着想哭死自己的激情。
摇滚女歌手,至少这个摇滚女歌手整个就是一假模三道的田原,你读过双生水莽吗?你应该读一下,那是治疗各种皮肤病的秘方,皮肤上能长出来的疮痘都会随着鸡皮疙瘩的剧烈运动而被摧毁殆尽。
读的前几页,我就开始迷惑,以为自己翻了一本电话黄页,上面全是名字,各种名人的名字,但跟Patti有什么关系啊,我真想问她。这个结果就是导致其他的文字只是连接这些名字的连接符。整篇整篇的名字啊,
而且怎么着这本书也应该是重点在那位死去的摇滚女歌手的男朋友身上啊,可事实上她整本书其实都在写自己,各种人造苹果光打在自己的脸上。
atti确实过了很多苦日子,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慢慢爬上来,没有食物,住很烂的地方,大麻,年幼怀孕。她的男友就更戏剧性,一样的挨饿,没钱,中间还变成同志,AIDS,并发症死亡。
但在她这本书里似乎并没有聚焦在这些跟真正的艺术和心灵有关的事情上,她更多把心思放在一些别的,至少我认为是,社交圈摸爬滚打的经历上了。
虽然结尾有一些真感情出来,但前面真是恐怖的阅读经历,让人很难相信可以有人这么明目张胆人自恋和娇情。我猜死掉的Rober看了这本书应该会被气得活过来吧。
《只是孩子》读后感(三):他们很年轻
我是在2017年2月的情人节记住这本书的,理想国的微博文案,这样写它——这是票选出来的最受人关注的有关爱情的书籍。后来去图书馆,时间太紧,没想到在24小时图书馆遇到了这本书,所以借回了家。
从“只是孩子”到“切尔西酒店”,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巴黎这座城市有太多的文化艺术与优雅,当午夜梦回,重返黄金时代,那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们站在你面前,你会不会一头醉死这样的梦里。
《只是孩子》,就是这样的感觉。尽管不了解这位摇滚教母究竟在音乐上是怎样的地位,也不太清楚摇滚。但是我猜,她所说的切尔西酒店,大概,就是当时这样的一个文化潮流圣地。包括她所提到的那些繁复令人头疼的名字们,也许现在都是“大人物”了。
所以,它自带上了一种奇妙。
更妙的是,它是一个年轻的黄金时代。在离开家,在谋生,在挣扎,在狂热的追求着艺术的自我实现上,书里描写的文字简直质朴干净。他们是如此的年轻,一边努力挣扎着向艺术靠拢,一边靠着有限的金钱度日。不太敢想象一个女生,在城市游荡,在四处飘着找寻睡觉的地方。看到帕蒂在书店工作后,悄悄躲在仓库睡觉,还写到,这样还可以让开门的人以为她早到。简直惊呆了,这样的事情,大概难以经历到。到后来,饿到没有办法,遇到了“贵人”请吃饭,其实是被当做了帅小伙,尴尬地问:“需要退给你么?”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那样热忱地向往创作与美。正如罗伯特问她的那样:“我们是被艺术所俘虏了么?”
她写到:
很多人都无法成功了。坎迪·达林死于癌症。延克贝尔和安德烈娅·费尔德曼自杀了。其他人则将自己献祭给了毒品和厄运。他们倒下了,求之若渴的明星地位已经力所不及,暗淡的星辰正从空中陨落。作为少数的幸存者之一,我无意去辩护。我更愿意看到他们都有所成就,抓住成功的机遇。结果却是我,得到了那匹最好的马。虽然文案推荐的是他们的爱情,可是罗伯特的取向分明不一样。若说只是相互艺术的欣赏和友谊,可他们的情感联系又是如此之深。在罗伯特病重之时,她坐在他的床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照片上,洒在这首关于我和罗伯特最后的相聚的诗歌上。罗伯特正在死去:创造着寂静。我呢,注定活下来,仔细聆听那需我终其一生去表达的寂静。”这样的话,怎么不叫深情。
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吧,他们在年轻一无所有时相遇,他们互相鼓舞着共同去追寻自己的艺术,他们相互帮扶相互支撑。是终其一生的灵魂伴侣,是绑在一起成长的灵魂。他们又分别有自己的伴侣。罗伯特找到了自己合适的那个人,同时也是他的艺术创作资助人。帕蒂结了婚,抚育了两个孩子,罗伯特说,假如他不要你了,我来养你们。
罗伯特说,可惜我们没有孩子。
帕蒂说,我们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孩子。
答应我写出我们的故事,所以帕蒂,才认认真真的写下了,这样的故事。
干净的就像他照片里她穿的白衬衣一样。
《只是孩子》读后感(四):自由不是说着玩的
好书有很多,合适的时间遇上适合的自己的好书却难得。童年遇上格林童话,远比成年再遇上要来得有趣,生动,甚至影响一生。
女友在网上参考书评买回一本《只是孩子》,搁置了四个多月我才开始翻看。一看,我便沉浸在上个世纪美国纽约的熙熙攘攘里了。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两个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在穷困潦倒直到成名之后至死不渝的爱恋。这本传记通篇弥漫着巨大的平静,却时刻让人察觉热情、理解、包容,还有恋人间的默契,从字里行间汩汩流出。如此形成的独特的情感张力成为这篇传记的隐线,时刻牵引着我不断往下看,更与我自身邂逅一年多的爱情心有戚戚。
拂开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文字天空里的明星身影、可以称之为猎奇的情节以及在苛刻的眼光下足以删掉的细节,我被帕蒂·史密斯淡而凝练,张弛有度的文字风格所打动。这样的文字年轻时是写不到位的,血气和进取心让文字更多地会体现出一种不自觉的炫耀与张扬,一种凯撒似的我有,我写,我成功的激情从矜持的文字里也可露出蛛丝马迹。作者耗费二十年,才将此书托出人世,自然有其无奈,更多的却是对爱人,对自己,对生命的尊重。
尊重生命的独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好的,而他们,做得令我瞠目结舌,暗自惭愧。一本书出世后,便有了它自己的故事,其命运也是作者无法完全掌控的。但既然是作者,与作品毕竟有着血缘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孩子放养出去。因为好故事有很多,人们听多了也觉遥远,唯有说故事的人可以使陈旧的故事生出更多的比较和意义,令人再次进入崭新的人生体验中,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之轻。
对比于帕蒂和罗伯特,我的人生即将走向完全的独立,如他们邂逅那一刻便开始了苦中作乐的流浪生活一样,我对将来的生活也同样期望有一种不惧一切,追求自由人生的“痞子气”。如果说名人的成名史多多少少都充满了辛酸,那我觉得他们的成名史更多的是幸福,尽管有着不时的心酸曲在插播。他们会享受当下的一切,会包容并欣赏彼此的不羁,当然也会为食物和房租而陷入忧虑和烦躁,但这不是主调。他们总会将孩子的天真、成人的乐观、生命自由的召唤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着“自以为是”的作品。他们相信在自由的引导下,会充分燃烧自己的才华,而且世人终将承认、欣赏并陶醉于他们的艺术中。这在两人平凡时是不可撼动的信念,而在其成名后更成了无可怀疑的真理。
他们不是神,却在自由的引导和对自己的肯定与坚持下,比那些不知何因,拒绝自由的人们无限接近了地看到了神。
帕蒂·史密斯开创了朋克摇滚时代,2007年入选了摇滚名人堂;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进入了美术馆的殿堂,将名字永远镌刻在了摄影界。他们的相恋虽然被死亡分开,但回味悠长的却是给后人带来的心灵洗涤。
在今天价值多元却缺乏信仰的时代,自由似乎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成为了芸芸众生不再去追求的妄想,仔细省思,这样的景况难道全归咎于社会?难道社会里有怪物,不是人的集合不成?网络使人们的言论空前自由,相比之下,人们的行动却空前不自由。
事实是:有力的行动,能够让千言万语沉寂。还是那首诗上所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只是孩子》不只只有单纯,还有基于此上的执著。自由便由此缓缓驶入心海,永不离开。
——————————————————————————————
《只是孩子》读后感(五):一起被这座城市伤害,被这座城市滋养
书中的传记,年轻的女孩和男孩在20岁那年相遇,然后就互相吸引并一直保持着永远的挚爱关系。在成名前的一系列的生活,与各种奇怪的人的交集互动获得的滋养。接触的形形色色的唱片、书籍、杂志、展览、电影、戏剧、画画、装置艺术、摄影等等。这些无边无界的艺术连同那个残酷的生存环境浸润着他们,幸存下来的,就拥有了那匹最快的马。
年轻的女孩少不更事,宽容的让使自己怀孕的男性远离了责任。生下了从未蒙面的孩子。当生活平静后,她常常哭泣。只是这个,就知道她承担的痛苦并不是书中那么描写的轻描淡写。
年轻的女孩为了吃饱饭,也遇到被要求上床的窘境。而她靠自己已历练的警觉逃离了现场。
在这个路上,她们如同海绵的吸取,创造,吸取,创造。丰富的人生体验,如此真实,并勇敢。
书的讲诉是跳跃性的,信息量极大,所有的艺术品、艺术家我都想去了解,所有的书我都想去读。那是一个对我来讲一知半解的地带。但却有股魔力吸引着我。
《只是孩子》读后感(六):《JUST KIDS》读后感
她,一个摇滚诗人。他,一个著名摄影师。他们是恋人,是朋友,是知己,是亲人。他们就是他们彼此,融入血液嵌入生命。
那年,她被学校开除,带来了一个生命,发誓要干出点自己的名堂。那年,他违背父亲的意愿缀学,决心做一个纯艺术家,他知道他就是一个艺术家。
那年的她,只是一个怀有诗人梦想的小女孩。那年的他,只是一个叛逆的想要成为画家的小男孩。
他们的相遇就像是一个流浪者遇到另一个流浪者一样简单,他们分享食物,他教会了她流浪者的生活。他们的相遇就是,共同爱上同一条紫罗兰色的波斯项链,她说“别把它送给别的姑娘,要送就送我”,他回答说“放心吧”。他们的相遇就是那么的命中注定一般,他解救她于危难之中,他们同样无处可去,同样的痴迷于艺术,注定了他们要相依相偎共同生活。
他们一起度过了他们彼此人生中的最低谷,他们是朋友,他们是恋人。他爱着她,她爱上他。她说,那个时候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笑”。
终有一天,他发现他亦爱男人,即使如此,他仍爱她,她也仍爱他。他们是爱人亦或是朋友。他们发誓永不离弃。
他爱着她的才华,她亦爱着他的才华,他们都知道彼此的天分,她给他读她写的诗,唱歌给他听,他给他看他的画、他的装置艺术、他的摄影照片。他们分享着彼此。她是他的缪斯,他亦是她的缪斯。他们成为了彼此。她知道她会被拍,他知道他能拍出最完美的她。他们心照不宣,彼此信赖。
她用心理解并追随着他,他用心追求创造着属于他们成功的机会,他们是彼此最坚强的依靠最温暖的港湾。
他们彼此总会有彼此的爱人,但他们仍旧亲密如初。她爱他,他亦爱她。
他们没有孩子,但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孩子。他离开了,她遵守了对他的诺言。一本书,一本只属于他们的只能由她写的书。
她在书中最后写道:“关于罗伯特,关于我们,我还有很多故事可写。而这个故事是我必须要讲的,也是他希望我讲的,我遵守了我的诺言。我们就像汉塞尔和格雷特,在世界的黑森林里冒险。那里有不期而至的诱惑、女巫和恶魔,也有我们始料不及的壮美。没有谁能为这两个青年代言,也没有谁能讲得清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只有我和罗伯特能够讲述。我们的故事,他这么叫它。他走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让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
《只是孩子》读后感(七):那些阳光,那些影子
女朋友生日了。绞尽脑汁想着该给她一个big surprise,结果,她却简简单单的说,给我买书吧,买很多很多的书。于是,开始在豆瓣翻箱倒柜地给她找值得一看的书,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进过豆瓣。
开始翻开试读的时候,正好是katti 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在城市闯荡。
“我准备好了睡公园,睡墓地,但是没有准备好忍受饥饿”,我以为这将是一个辛酸的故事。
但是,我似乎犯了一个普通人常常犯的错误——将基本的生活保障作为评判的准则。所有的生活的苦难,仿佛只是一个灰暗的背景,生活的乐趣却依然如莲花般绽放。所有让普通人心生畏惧的困难,在他们面前只是书桌上的一缕灰尘,擦去了,显露的是一片明净。
也许,正因为他们只是孩子——像孩子那般单纯的去对待这个世界。像普通人只保留生活琐碎的部分,他们溜掉后留下的只是纯粹的理想。 ”他知道自己就是个艺术家“,突然间,对他的羡慕油然而生,人生苦短,而我是否能在有生之年解开自己的这个谜!
他们就像阳光般的明亮,照进现实厚厚的阴霾中,而世人看到的更多的反而是那投下的阴影吧。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像故事里的那一群原始人般对火把产生畏惧。
美丽却危险——这大概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了吧。艺术的道路,从来都是需要更多的追随者的献祭。所以,当J家族的人都死去的时候,当贝蒂说她是活下来的那个幸存者的时候,一种痛在心中蔓延,更多的是心疼。
正是这种惨淡,让我们宁愿躲在阴霾里苟且度日。但是,当那个执火把者将光明与温暖带到我们这个阴暗寒冷的洞穴的时候,让我们拥抱她,给她祝福吧,她让我们依然相信我们可以有理想。
《只是孩子》读后感(八):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曾经有人这样对我说:“我想死在你怀里,在我还活着的时候。”
这似乎是一句不太合乎逻辑但又十分感动的话,不敢肯定那时的我或她是生还是死了。待我怔怔地缓过神来,还是有些被确凿的心痛抓住了,在意识离开身体之前,我还拥在她的怀里,或者将她搂在我的怀里。温暖。醇静。忘了彼此的存在,似乎到了某种事物的终点,时间的终点,世界的终点,一切的终点。
然而
这个时候我正读着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回忆录《只是孩子》(Just kids),小心翼翼地揣摩着仍残剩在大脑皮层里的这一点点越来越深刻的影像。而这,就是文字的特权和魅力。我们可以让文字回忆、幻想、思考、纪念,甚至承诺,就象这本回忆录,帕蒂足足花了二十一年才践履对一生挚爱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诺言——男孩四十二岁临死前嘱托女孩向世人说出他们的故事:“你一定要写,只有你能写。”这是一份执拗的希望。
据说,所有的事情都和青春有关。书中荒废学业的男孩和离家流浪的女孩,在颠沛的逐梦路上,意外邂逅决定了一切,包括女孩强悍节奏的优雅,和男孩声色犬马的诗意,最重要的是他们至死不渝的刻骨之爱。这一切将通往何处?他们终将会成为什么模样的人?这是男孩和女孩年轻的问题,而“年轻”的答案就是,坚信自己终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意外,就像一不小心偏离了旅行的既定轨道,忽然走到一条仿佛不存在的走廊上似的,会遇到平时不太留意的人影和姿态。帕蒂和罗伯特两位艺术家的养成,就充满了意外与曲折:“罗伯特起初全心投入绘画和装置艺术,对摄影毫无兴趣。他之所以拿起相机,是为了自制拼贴材料,省下搜寻素材的工夫。帕蒂则专心致志写诗作画,一心向兰波与布莱克看齐,这个内向的女孩原本压根儿没想过公开表演,遑论岀唱片。她之所以组团,最早只是为了在诗歌朗诵的场合添一把电吉他,增加戏剧张力。就这样,一桩意外连到另一桩意外,引爆了他们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潜能。罗伯特变成了名满天下的摄影大师,帕蒂则变成了‘朋克教母’。”(马世芳导读)
在日常奋力挣扎日子里,帕蒂和罗伯特没有给自己任何随波逐流的理由。当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慢慢蜕去纯真的时候,他们“以孩子般的纯真和勇敢逃离世俗的洪流,孩子般真诚地去探索未知,谦逊地接受各中苦乐。”(刘奕译后记)这是一种“比胆怯而佯装成熟更有别样的收获”,一切都意味深长地藉着男孩女孩互为艺术家和缪斯的共同信仰,帕蒂流畅且挑衅地转入一种可以即兴发展岀重复乐句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写作和最终的演出,慢慢陷入了摇滚乐的诗意世界;罗伯特则彻底屈服于摄影的力量,照片不只是达到与他的拼贴、装置融为一体的手段,而是反客为主、毫无歉意地涉足人性的阴暗,将古典的色调与性、锐利视觉的花卉和肖像混合在一起,“赋予同性恋以壮丽的雄性美和令人艳羡的高贵,毫不做作地创造了一种无损阴柔优雅的阳刚气质”,并将色情推进了艺术王国。只有像帕蒂和罗伯特一心敢为天下先地给予彼此追寻艺术的时间和自由,才会确实呼吸到“只是孩子”这种空气的纯真质感,那种聚合分离仍带着爱与坦诚的质感,那种不得不寂静面对生死命题的质感。
生命中的男孩和女孩就像彼此的镜像,艺术的成长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需求,尽管在形式上不如在身体、语言上来得更像更同步——帕蒂需要超越自身去探索,而罗伯特需要探索自身。男孩“随着作品构成要素的变换和演变,他事实上谱写了一本心灵演化日记,宣布了一个被压制的性身份的出现。”在女孩知晓男孩的同性恋取向后,曾经的爱侣仍紧密相伴,相濡以沫。尽管帕蒂心里难受之极,失望于罗伯特没把她当成可信赖的人,但女孩仍然原谅了男孩,甚至觉得有负于他,认为男孩变成同性恋是因为没有真命天女来拯救他。同时,帕蒂深深理解罗伯特无意去解释自己性欲念、去界定自己身份的难以起齿的艰难和困惑,依旧坚守着他们的誓言,始终相伴,至死不渝。帕蒂给予罗伯特的爱,从不曾通过性的透镜去审视,男孩在女孩心中的形象完整无缺,他是她一辈子最完美的艺术家;罗伯特给予帕蒂的爱,也没有因为对同性的强烈欲望,而减少一丝一毫对女孩的爱,即使他们中断了彼此的性。他们都曾把自己交予过他人,也犹豫不决并失去过所有人,但因为爱又重新找回了彼此,他们追寻的正是自己拥有的、一个可以并肩创作的爱人和朋友、忠诚和自由。在女孩的文学想象中,同性恋是一个诗意的诅咒,她不想唱歌,只想给男孩写歌。他们在各自艺术创作的前沿探索,为彼此创造一片完美空间,就象帕蒂《马群》(Horses)的专辑封面肖像毫无疑问要由罗伯特来拍摄一样,女孩的听觉之剑,必须要插在男孩的视觉之鞘里才够完美。
“我们还是我们,”男孩说。
男孩握着女孩的手,女孩靠在男孩肩上,在回家的地铁上睡着了。
……
男孩去世的时候女孩也睡着了。
然后就像做梦一样,……那一刻,托斯卡开始了那段精彩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为艺术而生,为爱情而活。女孩闭上眼睛,十指相扣。上帝了解女孩想怎样道这个别。
罗伯特的死创造了一种寂静,帕蒂注定要继续活下去,去仔细聆听那需她终其一生要表达的寂静,去平衡伤逝挚爱的失落。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644447&PostID=48120813
《只是孩子》读后感(九):爱是什么
爱究竟是什么?
是相互陪伴 相互扶持 相互信任
如同当下的社会,寻找的配偶有一条便是要对自己好
那么对自己好就这一点就足够么?
如果说,双方不能够同舟共济相互扶持相互成长,那么这个好与坏的转换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当你的另一半能够成为你的灵魂伴侣伴你成长,我相信那才是能够长久的爱情。当然,这个爱情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白头偕老才算。
R爱着P,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若是只有肌肤之爱,只有表层“对你好”的爱,我相信R在得知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时候不会依旧无法释怀对P的爱。因为爱不仅仅只是性,更意味着精神。
他们有着共同的天性,他们相互扶持走过一个又一个的荆棘坎,并且承诺在对方完全独立之前绝不离弃。他们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他们看到了别人所无法理解的独特的闪光点。即便两人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追求优雅,P看上去更简单粗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互相吸引互相欣赏,彼此越靠越近。真正的亲密伴侣,首先是在灵魂深处相互依偎的,正如周国平所说,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如同最后S和R的结合。R喜欢S的钱,S喜欢R喜欢他的钱。他们相互体验到了彼此的特质,他们需要彼此。S从不批判R,从不试图让R把作品搞得温和,改变穿着,或去迎合世俗。他是真正欣赏并且全力支持R的人,因此也得到了R的爱情。
当然,当他们的屋子从两人的喜好变成R的喜好的时候们似乎便已预示着终将分离。R有一阵子迷恋SM摄影,这让P走不进去,也并不想走进去。
他们的爱情最后变成了超然的友谊,而他们的友谊是出离于一切的避难所,他可以像一条精疲力尽的小蛇一样盘绕躲藏其中。而P和R早已在他们创作的前沿探索,为彼此创造了一片空间。
《只是孩子》读后感(十):爱它当时好,悲欢也相关
三四年前就拿到了这本书。对摇滚音乐不太熟。有某种偏见。觉得它够不上经典,够不上有用。所以从未打开过。
三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换工作以后,我终于对原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距离。重新产生了对阅读的热情。每天上下班的地铁里看书是一天中最奢侈的事。又觉得地铁里环境不好,不适合看大部头的深奥之作。所以选的书都是轻松而有意思的。《只是孩子》就这样成了选中的书。
作者果然是诗人,文笔非常好。除了那些我不熟的一串串名字以及摇滚乐队名字。其他一切都熨帖,柔软而饱满。
作者二十岁不到就非婚生子,毫无顾忌地辍学来到纽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然而满腹诗书,意志坚定。对照下自己的二十岁,犹豫彷徨,一片混沌,装着该念个好学校有个稳定工作嫁个良人生个娃的模糊内容,真是觉得羞耻呢。
在纽约的流浪中,她遇到了罗伯特,同龄的俊美男孩,因一个意外而相恋。怀着对艺术相同的爱。陪伴互助,见证与促进彼此。这种纯粹的关系非常美非常令人神往。也为物质发愁,但不是重点。年级轻轻但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深刻的坚持。不随波逐流。永远有信心。
我也因内心的渴望来到了另外一个大城市,因胆小而逃避。不去尝试任何事物。结果是表面的高冷,内心的匮乏。从未深入过生活本身。从未挥洒过自己。在一片束缚中,走大多数人都走的路。
作者和罗伯特都非常勤奋。积极地争取机会。他们更像战友,更像兄弟。当罗伯特有了同性恋倾向,作者也和别的人相恋,但他们依旧互助,依旧在灵魂上保持相依。就像萨特和波伏娃。在我看来这是最理想的男女关系。
从字里行间,作者更像是一个理性主观的摩羯女,她喜欢实质性的东西,不追求绝对的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性格但一切又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为表面的现象所混淆,一直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给人以安全感。罗伯特更像是一个极端的天蝎座,感性,对金钱和权势迷恋但不被俘虏,喜欢美,追求极端的感官,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大魔头。但又是敏感细腻,仗义的。
这样一对灵魂相通的孩子,他们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纽约地下文化的繁荣。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没有半途而废。作者做过很多兼职,最终都是为了艺术。咦,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纯粹精神呢?也许真的是因为年轻吧。作者在34岁的时候还是结婚了去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五光十色,不符合传统父母的期待。但是他们一直十分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吧。不管选择什么方式,都要勤勤恳恳地努力。这样生活才不会辜负你。
书的最后,看到罗伯特得了艾滋病,作者对他万般牵挂。我竟然流泪了。年轻时候遇到的人,经历的许多事,经过岁月的洗礼,还是那么真实,却平添了一份幻灭感。我现在这个年纪已经能感受到了。
人若是能一直保持孩子的纯粹和激情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