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的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4: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的读后感10篇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是一本由约翰·范德沃特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339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读后感(一):《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读书笔记

  公众号:埋埋的九分书屋

  看专业相关的书看得有点累,换了一本闲书看看。这大致是一本荷兰建筑师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常随笔。之所以买了这么本“闲”书,是因为有了娃以后经常带他去各种博物馆,觉得好的建筑不仅为生活提供很多便利,确实还可以提供美的享受。这几年出现好多网红博物馆、书店等,可能人们现在对于建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居住安全了吧,审美也在慢慢提升,挺好的事情

  这书有好多我看不懂的建筑学术语,我也就挑读得懂的地方看了。因为是日记,也不厚,两三天抽空翻完了。豆瓣评分给3颗星吧。

  纵览全书作者反复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建筑方面差异感觉在于出发点。西方都是从建筑本身出发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后以实现功能核心创造出来了。而中国的建筑师大部分会先从客户开发商)的需求出发,由表及里的将很多意象放到建筑立面去。很多时候客户并没有明确的需求,结果就导致建筑师得准备好几个方案,让客户选择,在选择中明确需求。(这跟各种职场技能提到的一模一样:给领导几个解决方案,供领导选择,哈哈哈。)

  建筑我不懂,但我做过PPT。用简单的PPT制作过程,来想象作者想表达内容,就很明确了。作者说:在荷兰,设计建立在大量分析研究基础上。原则上来说,分析主要针对项目的内容,研究则主要解决更宽泛范围的内容,比如类型创新。在中国,建筑师通常把参考图片和类比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参考图片往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参考图,和对于特殊形象文化联想的类比。

  我们做PPT不也是么,我电脑里面就存了大量的模板需要时挑出来改一改,结合一下项目背景的一些图标和颜色,即可交差。看来,中国的建筑师很多也停留在这个阶段

  拿现有的参考图片或者特殊形象的文化联想作为建筑的出发点,最极端例子可能就是之前看的一些网红建筑吧。比如各种大碗、大鳖、大元宝等等。再比如在某农村突然出现一座白宫、霍格沃兹学校等。因此,作者也无奈的提到,学着接受这些“超现实”的建筑物,可能就是中国目前最现实的态度了。

  当然长期来看,在满足温饱后中国人的审美肯定正在快速提升。我也相信“建筑不仅生活的一部分,美好的建筑也可以改变生活。”

  :作者有一章展示了他在中国的作品,其中居然有就在上地的辉煌国际,感觉有点low啊。不过可能辉煌国际只是后期运营的比较差吧,不算是一个上档次办公楼吧。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读后感(二):送给新一代中国年轻人

  此书可能看的人不多,像我这种00后的更加不多,看完了不禁对这位来自荷兰的约翰先生感到敬畏,感叹一个外来个人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充满未知的文化和机遇国家,首先他是因为荷兰那边建筑业已经日落西山,环游世界后发现中国的建筑业市场是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当他带着西方的观念来到中国后,认识到的中国人,与他们交流,在文化思想上的碰撞融合,十年的时间学习到了很多,他代表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而来到中国寻求发展的一代西方人,最终得出了自己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的结论.那么这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从西方人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国家,而反过来,作为中国人你也需要去学习西方那边的东西,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奇妙物种,何况还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更有必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寻找自我的道路也是很有帮助的.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读后感(三):老库不需要理解的中国建筑市场

  一个荷兰的建筑师为了融入中国建筑市场,不得不说,还是蛮拼的。

  读书过程中有这么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作者在前半程一直强调的批判视角,无论是对待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还是在建筑设计的工作中,都强烈的表达了一个水土不服的来着异乡尖锐分子立场。然而,这样的态度确实是我们现阶段学建筑的学生们所缺失的。作者很巧妙评价了中国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就好像搜索引擎,设计不是来自创造,而是来自原始资料的筛选。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模式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印记,年轻的孩子们抱着大师们的作品集和优秀的建筑图集不断的发现给人带来纯粹形象刺激造型。投标之前最重要环节,往往都是在效果公司完成的。

  中国的设计逻辑和西方存在很大的颠倒,尤其是对于空间逻辑和建筑形体立面的二元对立问题上,从来就没有得到和解。

  中国建筑设计师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下降,没有话语权是常态,更多的是甲方意志的御用绘图员。很简单,客户们有钱。你不做,有的是人去做。

  曾经我的老师说,在6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因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个神圣使命,这同样是带有政治色彩故事。但是这却不同于今天中国城市飞速建设中的政治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永远是一个利益博弈品,在政府商人之间,用户和设计师只是其中被诱骗的孩子,各自以为自己是掌握主动权角色

  我觉得自己就是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下的产物。我最擅长的事情不是建筑设计,而是建筑再复制,设计的过程就是在大量的前期分析调研和会谈过程中抓住业主喜好,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曾经有一位建筑师这么设计过,然后这座建筑很有名,您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也是什么事都复制抄袭,但是看看它如今是如何发展的!”这句话让我一怔,然而我确又暗自欢喜。和我个人相关的两个领域,日本在世界范围表现出极强的影响力:建筑和推理小说。于是我在想,发展中的中国也许很快就能超越日本,鉴于有王澍和莫言这样的人出现。

  中国的建筑市场是复杂的,在高速的城市建设中,政府和开发商扮演了太过于重要的角色。而这背后的经济规律和经济规律又多少在调戏着我们这些单纯的设计师们。

  而作为建筑师,我们和西方建筑师的差别在作者谈及马洛斯需求理论的时候清晰的展示出来。也许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可以让我们脱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社会环境让我们无法去关注尊重和自我实现。(当然这是一个针对群体的论断)作者说他们作为建筑师是很纯粹的,关注建筑的研究和设计,并关注建筑对于自己的价值。而得到的回答更加有意思“我是说中国人非常聪明,一些人不会把建筑设计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是的,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复杂的人脉,掌握了人脉,建筑设计总是有人去做的。

  然而,作者认识的并不是全部的中国,我们,也只是中国改革潮流中的个别设计师罢了。未来怎么样,一步一个脚印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读后感(四):一个勤奋的、欧洲的、非愤青建筑师的,成功

  “在中国,速度决定一切。”

  “中国建设的速度比'混凝土变干'和'成立公司'还要快。”

  这些是John的中国同事对他说的半开玩笑忠告的话。作为中国人,理解这些并不难,入学第一天,院长就告诉我们,建筑,在中国是服务行业

  还有清华院长说的,“你们不要以为国家很需要你们,比起建筑师,国家更需要一级焊工。”

  听起来很蛋疼,但是真相总是让人蛋疼。所以我坦然接受了。

  作者从山清水秀地广人稀pm值很低的荷兰飞到中国一待就是五年。原因很简单,荷兰已经建地差不多了,而John和John的公司要吃饭。他在奥运会的一个小项目对中国建筑市场略有了解,对其可开发性以及甲方乙方对西方设计师的盲目崇拜目瞪口呆,然后对公司创始人说:人傻,钱多,速来。

  但是他的同事们都不想来。于是他报名学了中文,然后单枪匹马地来了。

  还是不简单的。凭他详实的聊天笔记这一点,就知道老天还是眷顾勤奋的人的。

  说句题外的,等我们这一辈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市场已经进入疲软期,中国拥挤土地上将建无可建。我们又该往哪里钻呢?巴基斯坦么?

  整本书确实是作者在中国的工作笔记,还有一些重要项目的简介,外加一些谈话笔记。

  很详实,若在中国,除了不愁时间不愁钱的大师,很难有建筑师有这些缜密思维、勤于记录习惯,而且总是结合国情历史啊一起思考。这要是个中国人在单位里一定会被喷迂腐,但是作者是荷兰的,来自高大上的欧洲,毕业于高大上的tud。

  五年前来中国时他还是个大学毕业、没有任何建成项目的小伙子。五年之后,他说,我觉得自己对“对与错”的判断标准,已经完全变了。

  我就是相信中国有这种本事,能把一个纯西方思维的受过高等教育成年人变成这样。

  对中国市场的种种水土不服,John的反应惊奇抗争,到适应和屈服——没错这是作者自己用的词,屈服——并没有花费多久。因为他明白自己花大力气学中文千里迢迢到中国的目的,他必须适应这个市场,铭记市场法则,生存,积累,上升,一边被操蛋的项目QJ一边忙里偷闲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设计——就是那个什么公司的大楼梯,能坐在上面开pa的。从作者描述的同事的反映来看,受过基础教育的建筑师对“什么是好建筑”都是有大致的共同观点的。l

  在书中陈列的一些重要项目的透视图里,有些方案,我觉得并不好。但是它既然被刊选出来,说明客户喜欢,方案最后成功了。我曾经怀疑这个建筑师的品味有问题,我买这本书的起因,就是看到一座特别丑的桥,然后有人告诉我这个桥的设计师写过一本书,里面是他对中国建筑市场的理解。

  但是后来我发现,横在建筑师个人意愿实践项目的最大横沟是那些“毫无品味”的甲方。对此,中国建筑师几乎全部选择“听客户的。因为我们是服务客户的。”

  想必现如今刚毕业的大学生比John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好不了多少,他们一定在做设计的第一年——至少是第一年——被组里的师傅批评方案“太理想化、华而不实、客户不喜欢预算就是一切”等等等。

  能从这些训斥中汲取营养菜鸟们,会慢慢成为一个老油条,一个不错但也仅仅是不错的建筑师。

  而能从这些训斥中汲取营养的外国建筑师,会写出一本畅销书,告诉全世界:中国建筑市场很操蛋,但我TM坚持下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