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1 04: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精选10篇

  《文茜的百年驿站》是一本由陈文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一):我的散文十年驿站

  (一)

  台湾文人的散文,一直藏于怦然心动的16岁,在图书馆翻阅的台湾文人散文合集,带着短小的评,却在豆蔻之年,敲开了历史心扉。那时的大陆爱情还没被渲染得如现在般荼,也没那么光怪陆离,而台湾的散文透着股清新的纯。

  24岁看了李敖,500年来的第一人呵,读着他的字句感觉自己书读得少,那样的恣意汪洋,得有多大的广度,又有怎样的深度才可沉淀

  30岁看了龙应台发现台湾散文人的犀利敏锐。凝练如窈窕淑女般的句子,对政治文化时事一针见血的批论,倾慕。看释见介,在参佛与花的沿途风景中,观照自己的内心,醉倒。

  这个时候看了李敖推荐的陈文茜,说实话,差点没读完,还好是用小蚂蚁搬家读书法,用时10天,终于啃完。看完觉得,搞政治的还是适合搞政治。陈女士也许是在搞政治中文笔不错的(其实台湾的国文教育实在厉害),但在文笔好的文人中,实在可以归在糟糕之列。

  要知道写文章,尤其是写散文,需要的是在短短篇幅语言洗练、灵感近似通灵文学题材中,最简单的是散文——人人能写,最难写的也是它——对天分要求极高。

  (二)

  书分5辑,最有沉淀感的是第五辑,作者对政治的把握视角的确是有独到之处,也能给我这种比较孤陋型的小女人一些视野上的拓展,但是如果看一本杂志的话,估计也能达到这种效果新闻观察之类深度报道节目也能。

  读这本书,权当读本华丽丽的杂志,印刷纸质都上乘,只是收获甚微。

  一个五十多岁女人岁月的沉淀,恐怕有点文化范儿的女人在50多岁的时候,还能静心在书案前的都沉淀出些岁月的华彩与淳朴。看一下作者这些文章写作时间,基本都是01年的作品一个女人,要求她在一年之内能有什么惊世震俗的言论生活提炼,估计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难做到。我们这样去要求一个主修政治的小岛女人,该是过分了。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二):对于驿站,你并非过客

  “我想书写,纸是我一生永远不变的恋人。它让我尽情地抒发心中的悲与乐。”这是被李敖大师认为台湾最聪明女性——陈文茜的一句自序。对于她的欣赏,不亚于我对于三毛、龙应台的喜爱。早前是通过凤凰卫视《文茜解码》得知此位才女,只知她口才了得言语犀利,非常有见地,而不知她的文字也是如此地引人入胜,文笔细腻情感真挚

  近期,看了《文茜的百年驿站》,散文式的篇幅,貌似没有任何关联,整本书却始终穿着一条线,就是对于生与死的感悟,爱与恨的看透。本以为这是一本她写给她最爱的外婆怀念之词,抑或是关于她自己半百人生自传。后来才发现,她是一个有大想法小心思的奇特女子,她此书中着墨更多的是在于她身边的人以及外面的世界。有如对lady gaga的采访,脱离红尘的凤飞飞;又如视女人与宇宙同样让他觉得古怪神奇的“麻瓜霍金”,日本震后辐射区的福岛民众,在争议中死去的“本拉登”和“卡扎菲”……对比着她做节目时的妙言,我更喜欢她在文字里的沉淀和思绪

  她这一生爱狗胜于爱男人,她没有儿子,但她养的那几只狗都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的亲人。也许是出自于此,书中对于她陪伴成年、与之感情深厚的外婆和写给她的儿子Smokey的那两篇文章里,都用上了最让人亲切的第二人称:你。 只有这个“你”才能显现出他们在文茜心里的份量,给外婆的那封信里,她对在天堂里的外婆的思念月夜中化成了点点繁星,愿月光铺出一条道,让她狂奔向在另一方的外婆,弥补她心中那个难以释怀的拥抱。对于Smokey的离去,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它“陪我到最后”。看似简单的承诺,但却要饱含勇气和心受疼痛。这就是她,感性的陈文茜。

  对于“本拉登”和“卡扎菲”的篇幅里,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性的陈文茜,她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他们,用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他们。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思索:他们在很多人眼里是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时代终结兴许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但生活在网络信息科技发达时代的我们,对于他们更多的只是关心生死状态,而不会真正去了解造成在他们成为媒体口中的“恐怖分子”和“独裁者”之前,他们对于阿拉伯人民,中东地区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听信了新闻报道上对于他们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我们的判断力,抑或是持有“事不关己”的态度,紧闭我们的看待外面世界的大门

  驿站,对于陈文茜,是家的隐喻。因为《百年驿站》里的人和事,都是她对于人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心中最爱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自己的故事,更并非要有一个实体的家的概念,只要都是自己在乎的人和事就是家的隐喻。有人曾把人生比喻旅程,我相信驿站便是那路上的风景,也是爱的港湾,心的放松地。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三):又一个陈文茜,又一部百年史

  不喜欢陈文茜,是因为她的一部《只剩下一个角落繁华》,因为我对书中她作为台湾公众人物跨界大谈特谈世界经济危机之于中国农民工之间无形或有形的种种联系观点性文章,颇有点不同意见,不过如今再读她的《文茜的百年驿站》,竟然有几分戚戚几分唏嘘,就如同当年习惯了龙应台《野火集》的犀利与刻薄,再一次感受她在《孩子,你慢慢来》和《背影》中的母性温情一样,于是此文茜非彼文茜了。

  确切地说,通过这本书,我对她这个光鲜锋芒的媒体人也似乎有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细致认识

  《文茜的百年驿站》与《只剩下一个角落的繁华》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文茜的百年驿站》是一个感性的陈文茜和她女性意识充分表现的一个家庭聚会朋友相聚场所,在这里她仅仅是家里的乖乖女、一个可爱狗狗妈咪、一个豪情好友……她用自己感性的笔记录了多少年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至亲、至爱们各自不同的生命历程以及喜怒哀乐,于是喜悦着他们的喜悦,也悲伤了他们的悲伤。所以,在本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过去五十年间,大时代背景不断变迁下的普通民众家族悲欢史。

  尽管这本书的绝大部分篇章都包含了太多口语性的书写,而根本丢失了基本文法,令人诟病,但是我想可能只有这样没有经过作者精雕细琢或过分粉饰的书写,才能够帮助阅读者真正读懂写作者的内心吧。

  一定是陈文茜关于家族、关于外公、关于祖母、关于母亲、关于爱宠和身边那些朋友们百年家国如数家珍般的记录和感怀,触及了我的女性情怀,因而读《文茜的百年驿站》的过程中,始终有种温暖缱绻在我的心底。另外,我对陈文茜关于自己对“支持民族大和解”的渴望表达也由衷的赞赏,我相信“支持民族大和解”一定是文茜透过对自己整个家国百年沉浮的反甄才有感而生的,我相信在今日乃至未来的台湾,也一定有千千万万如文茜一样渴望民族大和解的同胞。她道出了同为华夏儿女的台湾民众的普遍心声,那就是国泰民安那就是认主归宗。

  陈文茜对自我情怀的表达属于一个人最基本的表达,只是这种表达对于现在的写作者,尤其是如陈文茜一样带有公众人色彩的写作者来讲,实在是弥足珍贵的。

  可以说,《文茜的百年驿站》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陈文茜,认识了熟悉陌生的许多人,还帮助我们循着这些人的生命履历造访了国人又一部百年史,当然这个历史不是传统意义上被藏进图书馆的历史,它是写在每个人生命之中的。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四):那个百年驿站的名字,是家

  台湾,一直心之所往。但总是匆匆局限于偶像剧、娱乐八卦里谈及的景色、吃食和俊男,好吧,还有那些文人。最初看凤凰卫视,文茜小妹大,她总是穿的那么正经坐得像个主播,聊政治、文化和经济趋势啥啥,然后节目片头竟是各种蒙娜丽莎之类名画的换脸恶搞,惊叹台湾真是个言论自由地方,开大会能对骂,还能扔鞋。

  在英国念书的日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路电台听台湾广播,一听就是3年,看书的时候听,做饭的时候听,清扫整理的时候也听,正好都是台湾时间重播白天节目的时段,所以“文茜的异想世界”每天自自然的都会收听。于是,自自然中,李敖、蒋勋、张曼娟、林怀民、蒋友柏、蔡康永和文茜婉婉而谈,她不再像那样针对、激烈、戳穿,而是像温情的读书人,细柔的轻叹关于文字和艺术事情,尽管听到的那些美好事物当时读不到,看不见,吃不着也无法参与其中,但在那个时刻突然听到你喜欢的人的声音,当时那个空气里,仿佛,就是在那里,和他们没有海洋天空和时间的阻隔。

  《文茜的百年驿站》蕾丝掩面的封面背后,料想到的是她字字句句里真切感染力,作为一个自由游离于政界和文化圈的名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淋漓尽致的讲话后的舆论反应我能想象。但没想到的是她的那些犀利与挑剔并非来自优厚的成长教育和求学经历,而是那些她故意遗落在记忆中的幼小落寞和成长悔恨电视、广播节目里她那样直接、聪慧坚定,在台湾政坛里能讲得上一两句话,还能和势力一方对抗,绝不是简单的料。她的犀利和狡黠出现在和政治沾边的名称里,而在这个驿站,她的温情、柔软,触及每个美好的、真实的人,有朋友,有亲人,有她采访过的名人。匆匆一瞥,却也真真切切。

  讨厌心理医生那种非得用一个人的内心文字剖析什么,只是我想说,来过了你的驿站,那些故事,那些到现在能改变、和不能改变的东西,你讲述过的、和欲言又止的,我大概能懂,各自尊重,各自保留。当掌声响起,她也懂得、羡慕凤飞飞最灿烂的笑容是在真爱降临生命之后。我只是想说,无论曾经如何深深爱过,仅仅爱过,远远不够拥有什么都不如最后拥有陪伴来的珍贵

  有些事情,最怕别人提及,在过了青葱和豆蔻许久之后。但她足够真实,她清楚的知道女人价值资本不仅仅来自聪慧和学识,所以驿站里的她,日渐清瘦而紧致的轮廓艳丽的唇膏和微微画出的眼线,即便美,也要美的陈文茜。

  那个百年驿站的名字,是家。中秋月,明亮,团圆,正向,安好。

  -- 2012中秋前夜,食月饼,配清茶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五):不过是“陪你到最后”

  这是陈文茜家族的百年,这是台湾历史的百年,这是麻瓜世界的百年。《文茜的百年驿站》,一本看似结构散漫文集,其实有一条线索始终贯穿其中:对于生和死的感悟,对于爱与恨的看穿。

  (一)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初见时感觉名字很惊人父母皆祸害。

  组员高达5万人,组里充斥着年轻人双亲埋怨、发泄与谩骂。

  也许这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时期,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连聪明如陈文茜,也在很多年间恨着自己的母亲,差点断绝母女关系。再聪明的女人,也脆弱敌不过亲子的疏离。

  陈文茜曾经于22岁参加社会运动,被镇暴部队打得满身是伤;

  陈文茜曾经为林宅血案发传单,被一名老兵从台北车站陆桥推下楼,差点摔断脖子

  陈文茜曾经办的杂志被查禁没收,生活拮据到连房租都交不出来……

  文茜走到今天不容易,她那80岁高龄的母亲更是不易。由于自身的倔强以及女儿的不理解,文茜母亲孤苦多年,直到为了文茜的前男友,一个不值得母亲为之付出、付心成全的男人——而更准确地说,这是为了女儿文茜的风度幸福——才终于被文茜所谅解和拥抱。

  (二)

  那是一个没有泪水,内心却大雨滂沱的夜晚。文茜的外婆去世了。

  亲人去世,是每个人想都不敢想的字眼。何况是从出生到成年一直陪伴自己的外婆。

  在外婆去世那年,文茜停留在了 最美的十七岁。这也使得她平日里再犀利评论经济时政,夜晚于月光下,也感伤脆弱如一个梦境中的少女

  “如果仰望长天,月光有事会铺成一条路,带着我们去见人生中最思念的人。”

  (三)

  陈文茜头号粉丝范玮琪这样解读这本书:文茜爱狗胜过爱男人。

  是的,那是对文茜多么温馨,又多么可叹一句描述

  全书中最动情、最感人一篇文章,竟是一只狗狗的离去。除去外婆那篇文章,就只有这篇的全文用的是第二人称:你。

  文茜没有儿子,她养的每只狗,都是她的儿子。这是她生活,甚至生命的一场寄托。这也是她最想要刻在墓志铭上的一行字:留下七只狗,争议一生。

  (四)

  罹癌却为女儿忍辱的妈妈,去世的外婆和外公,一直陪伴左右最终吐血而亡的狗……这是陈文茜家族的百年;

  化灰归乡的凤飞飞,在时代烙印中勇敢闯关的张忠谋,重获生命的鱼儿是自己重获自由的心……这是台湾历史的百年;

  生活艰难却快乐而奇妙的麻瓜霍金,充满辐射的福岛上死守家园的日本民众,在争议中死去的本拉登和卡扎菲……这是麻瓜世界的百年。

  若你是位多愁善感者、心中充满爱者、感时伤怀者,当你目及或用指尖掠过这些文字,定会感触颇深,甚至几度落泪。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创痛和愿望: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你最想念的是谁?面对满是烛火的生日蛋糕,最初跳入你脑海的愿望是什么?

  文茜在这本追忆集中,没有过多地着墨于自己,而是把情感注入到了身边的人和广阔的世界。读者通过此书可以看到在历史中死难的同胞,顽强生活着的普通人,台湾、大陆、欧美明星光环背后的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祖辈人的沉沉浮浮。整本书阅读下来,并不轻松,是一种满怀伤痛的凄凉,却带着逐渐走出伤痛的力量。

  关于死亡,陈文茜曾用搞笑的方式谈及,她如此描述她为自己精心设计的葬礼:

  不能流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开场纪念舞会,顶好还来场脱衣秀。而且死后要设一个影音网站,每年回来和我特别的朋友尤其仇人打招呼,真正做到“音容宛在”。

  即便有一天,我们能如文茜般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死,却仍将对亲友之死耿耿于怀。

  最终,我们对所爱之人、所爱之物能做的,竟无非是《文茜的百年驿站》中,文茜对博美犬Smokey说的一句话:

  陪你到最后。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六):我所深深向往的女子

  在地铁上打开这本书后,我让儿子读了前言。

  “此书为我早逝的外婆而写。她早已远离,但从未于我的记忆中消失,我总是想着她。

  想着她。

  三十七年来,我把她离开我之后的一切,一直带在身边。

  三十七年来,毫无遗漏。”

  八周岁的小儿一字一顿的读完,抬起头看着我,满眼都是泪水。我知道,他也惦记着在老家的外婆了。

  虽然我没有特别地想念我的外婆,毕竟她老人家还在老家活得很滋润,很精神,我时不时也会回去探望她,但我想念我的奶奶,也能感受到了儿子突然地心疼,于是忍不住心中一紧。只是有点害羞,怕给人瞧见了,就轻轻地拭擦去眼角的那一滴眼泪。

  陈文茜的这本书,就这样,扑面而来地,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很喜欢陈文茜,她是一位内心非常强大的女性,她的文字,从来不华丽,却能直抵人心。

  在政治上,她强悍而独立,既有睿智的头脑,又有极强的口才、超快的反应能力,名气极大。但这样聪明独立的女性,却又不因此而失去女性的魅力,一本《文茜的百年驿站》,便散发出属于她的柔软和温情。

  追忆往事,她娓娓谈起许多独特的过往,谈她的外公、她的外婆、她的母亲、她的好朋友、她的孩子们——那些忠诚的博美犬。那些沉睡的故事,在她的细细的笔触中,犹如白描图被轻轻的扫上颜色,一点一点的生动起来,一点一点的鲜明起来……我为她的童年而心疼,为她的外婆而叹息,为她的狗狗而落泪。

  在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她对名人的采访、看法,以及对世界各地的各种人文关怀,这些内容,又同样反馈出她这一颗博爱的心。

  这一本书,依然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去阅读。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因为在阅读中,我需要不断地去体会、不断去思索她所抵达的世界。这也让我同样警醒,为何在我们周围,我听不到像她这样博大的女性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大,华丽的文字对我来说已毫无吸引力,只觉得满眼苍白,倒不如那些真挚而纯朴的文字。这也导致我现在更偏爱勾勒时代的拉丁小说、探索人性的欧美小说,而不太喜爱很多现代文艺女青年所写的叙述古典诗词的散文、大同小异的穿越、玄幻小说。那些或高雅飘渺的意境、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YY故事,看多了,都觉得傻里傻气,倒不如看人的内心来得有意思。

  但我们现在整个中国大陆的文学大气氛都有这样的倾向,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

  李敖大哥称赞陈文茜是最聪明的女子,确实如此。以如此勇猛却又无伤的状态生存在这个肉弱强食的世界,凭借自己的胆量、勇气、智慧,独当一面,骄傲得令人心疼。她是我所深深向往的女子。

  非常地喜爱她的这本书。推荐。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七):最特别的陈文茜

  这本《文茜的百年驿站》拖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跟看的上一本《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相比》,这本里面的文章比较散,没有针对性,有时政、有家庭、有朋友,有人生感悟。如果说《繁华》是属于青年和读者的经济读物,那么这本书,则是完完全全属于陈文茜的,她自己,她的生活,她的思想。

  我看过的女性作者中,陈文茜对我来说是最特别的。她看上去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五十几岁了但她的皮肤看起来还是非常紧致,关键是她总是带着奇怪的眼睛和发饰,涂着鲜艳的唇彩,看上去有点搞怪,很难想象是介于妈妈级和外婆级之间的人的打扮。政经类我先看的刘瑜再看的她,虽然看刘瑜多过她,但是我觉得她的水平在刘瑜之上。刘瑜口水话较多,落点也比较大,但是陈文茜却不一样,她的情感和笔触都是十分细腻的。看她的文字,我觉得不是“砰”地一下撞击我的心,而是一丝一丝,深入渗透到我心灵的某个角落。

  第一部分主要是她的亲情,写外婆的部分,虽然离我很遥远,但是一个小女孩真挚的感情却可以感受到。我甚至觉得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在对外婆表达思念,而忘了她也是可以做外婆的人了(如果她没有选择单身的话)。

  第二部分写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名人:gaga霍金、张忠谋。她在这里写霍金,不像在写一个科学家,而是把霍金写成了一个超脱尘世、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的哲人。甚至在这本书中,文茜不止一次地重复霍金的观点:“人类若能知道宇宙如何开始,将是人类理智的终极胜利”“人类的一切,只是偶然”。。给了我一次重新认识科学的机会,科学也可以是哲学。当我们明白我们的存在只是一个偶然,我们的想问题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这甚至让我有去看量子物理的冲动。

  第三部分有近的朋友、狗狗,有远的乔布斯、杰奎琳。写狗狗的第一篇无疑是最感人的,陈文茜记得跟狗狗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狗狗离开的每一个细节,我开始有点理解人与狗之间的这种感情,真挚单纯,关于陪伴和守护。乔布斯的关键词是热爱与奔跑,而黄公望的人生哲学被陈文茜用八字道明:既无爱恨,也无执着。放生的一文也是这本书最感动我的一篇文章之一,陈文茜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她不仅跟我们真切地分享这种体验,更分享她细腻的情感。眼睛在字间穿梭,我的心仿佛跟着她虔诚地参与到放生鱼儿的仪式中。她让我看到了她的情感,更让我看到鱼儿的情感。仅凭文字参与到了这个过程,我也觉得,这是一种良善。刘若瑀的部分有点看不明白,感觉她不仅是舞蹈,更好像是灵修,待以后再研究吧。

  第四部分完全是海啸和辐射下的日本、福岛。陈文茜写悲伤,成千上万具尸体躺在海滩上;她也帮人们克服恐惧,因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有一天注定会消失。其后借她同事的眼睛,我看到了核泄漏后的福岛,“人生本来不是说逃,就逃得了”,福岛的生活,仍然安静,那里的人们,淳朴,祝愿他们平安。

  第五部分比较杂,有中东,有电影,有历史,有真相。我总觉得陈文茜对中东有比我们更多的关注,虽然那其实离我们很近。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八):美好的文字有力量

  第一次读陈文茜是她写的《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那时惊叹于她不仅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明白了那场经济危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对当下的年轻一代造成的影响。

  上一次读陈文茜是上个月新出的《我相信 失败》。这本书其实不太算得上是她的作品,毕竟属于她的文字很少,只是收录了她与10位名人的对谈。

  这一次读《文茜的百年驿站》才算得上第一次读到她的文字,也才发现她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之强。很多处都能让人仅专注于表达之美。

  这本书应该算是散文,多的是她对家族、亲人的感情,多的是她的天灾人祸的同情,多的是关于生离死别的感悟。

  她写她的家族,她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用上两辈的经历掀开历史的一角,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一部分人的生活。

  她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论在世还是已故。这些人唯一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那么坚定地过着/过完自己的生活,敢想敢做。

  她写福岛的地震,现在世界上某个地方仍在继续的战争。不论天灾还是人祸,其中那封悲伤、无奈都是一样的令人压抑。

  陈文茜善于驾驭语言,她的文字单句读来很美,整篇读来给人力量。

  而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段话:

  人生说起来很长,但直到一个岁月回头看,很多事情仅是仓促的。一段一段拼凑起一起,合成的人生。苦难当头时,当下不免觉得是折磨;回头看,也不过是一段短暂的人生旅程。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九):是爱也是痛,是怀念也是箴言

  她用感性细腻的心灵来思念着百年家族的变迁。

  她用理性睿智的双眼来注视着百年历史的沉淀。

  写作《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她用客观冷静的文字直指欧洲经济繁华烟花虚掩下的虚拟泡沫,毫不留情地戳破了民众心中最后的繁荣美梦:前方道路看不清,国民要如何颠簸前行?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而刺痛双目的问号,留下深重的思考,给每一个在文字中求索着未来道路的人。

  谁知转瞬之间,她又给我们展现了她的另一半面容。

  那是一个自幼缺少父母关爱,与外婆相依为命长大的小女孩,纵然有着良好的家世、书香门第世代的熏陶、和长辈给予的无尽疼爱,但更是经历了庞大家族共同颠沛流离的童年,二十上下青涩年纪即投身政治与法律界,为了追梦走出国门,去到地球的西方领略发达的经济文化,学成归来后在文化与传媒界继续用自己的睿智和雅思去感染世人。她的回忆,她的思念是她心中执有对过去的眷恋,对情感的渴求;她的理想,她的追求,从过去到未来,从来不曾改变。

  于是打开这本《文茜的百年驿站》,真的看到了一座怀抱厚重历史,屋顶已近斑驳的驿站。一列一列呼啸而来的列车上驶过了她最最亲爱的家人,外公、外婆、父母、爱人、养护的小动物……在她被泪光侵染的模糊视线里,亲人们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和充满理解的微笑注视着她,给她莫大的勇气继续独立前行于这无法预知的荆棘道路中。而她能带给亲人们的,却只有迟到的拥抱与亘久绵长的思念。

  驿站中来来往往经过了那么多的人,有她采访过的战后“痛惜的一代”,也有像霍金、弗里德曼、乔布斯这样用自己俨然传奇一般的人生点亮历史的视线,让时代为其停留喝彩的名士,更有像凤飞飞、宋祖英、Lady Gaga这样拥有着美丽而妖娆的天籁之声,在文娱视野中占据一席的闪亮之星,自然也不能少了文茜多年的至交好友和享誉台湾的商界、文化界名流孙大伟、张忠谋、刘若瑀……她与他们的回忆是时间的交错和空间的节点停留在邂逅的那一秒所铺陈出的故事。有的故事展开得突然而又绚丽,有的故事却注定要经历得绵长而又温情。

  驿站中是一定要有历史冲刷的痕迹的。文茜站在台湾,却一直用清冽的视线注视着历史的长空。中东从贫瘠的灰色世界慢慢被喷涌的石油染上了富庶的光彩,而福岛却在海啸之后选择了令人喟叹不已的静默。那些在天灾面前坚守着自己的土地与信仰的普通民众,其实在历史的狭长过道中,与这些风云变幻中令人嗟叹与凝思的历史人物有何不同?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见证者。战争、地震、贫瘠本质又与和平、安定、富足有何不同?在同一个世界的不同角落,我们构筑着共同的命运。人生本由起起伏伏的拼图拼成,那么就应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命运的抉择,更加感恩地面对每一次时代的更替。文茜早早地领悟,在文字中早早地提醒,也让我们早早地体味。

  透过驿站看到的,有沉淀半生的家族回忆,有大时代的风浪追逐,有残云席卷过留下的有伤痕的时代。最后,所有的这一切值得珍视的情感,是爱也是痛,是怀念也是箴言,都留藏在历史的纪念碑中。

  《文茜的百年驿站》读后感(十):老女孩的青春物语

  今年六月份的时候,陈文茜出了一本《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十月份的时候出了这本书。由于出版时间的密集,使读过这两本的书的人会不自觉的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在我看来前者,呈现的是一个悲观的社会观察家的陈文茜,而这一本《文茜的百年驿站》呈现的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老女孩陈文茜,仅仅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出发,更加自我更加本真。

  陈文茜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好年轻啊,要不是她在文中反复提及她已经年过半百,我是会把她当做一个女孩看待的。(所以啊,姐妹们,能装嫩的时候千万在莫要提及自己那已青春不再年岁拉)她仿佛一直没有走出少女时代,人生定格在17岁那一年。从此之后的人生,活生生的和之前的撕扯成两半。于是,午夜梦回的时候,她总是逡巡在自己的十七岁。果不其然,在《生日愿望》这一篇中,她提到了民谣歌手珍妮丝·依安的《十七岁》。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七岁了,我听得是齐豫《stories》里的那个版本。第一次听,就被震撼被吸引,在那首看似歌颂青春的歌曲中,我听到了忧伤。后来,我听了原唱的版本,唏嘘感慨于年轻的歌者——不知道死于青春的她,是不是比我们更深刻的懂得了青春的忧伤和疼痛。一直到我二十七岁,一直到陈文茜年过半百,青春的疼痛原来从来都未曾消逝。

  在十七岁之前,这个宝岛女斗士是个被隔代宠爱着家境优渥的小公主。十七岁之后,她知道了真相——原来,世间情感不是天然俱生,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一点一滴的回忆。她提到了张爱玲,每一个看似冷血的才女,其实她们的“冷血”恰恰不过是遗传的一种体现,一种生活锻造的生活态度。老女孩说最终她和她的妈妈和解了,在我看来,又有很多东西改无可改,说“和解”,不过是借此欺骗自己的心而已。那种寄人篱下,而这个“人”竟然本该最亲自己的人的感觉,一定很疼痛,一定终生无法释怀。

  十七岁之后,她成为一个女斗士。在十七岁那年,她通晓的真相竟然是:为自己而活,人生无需拖泥带水。我赞赏这样的态度,可是要知道,一个人内心强大,需要走过多少路?

  当她作为一名从政人士,她可能不那么可爱。可是,当她只是作为一个老女孩,在思考家族过往纾解对自己爱宠的怀念的时候,她是可爱的。一百年太久,而她只走过半百,这个驿站中,她是真实的,是让我如此喜爱的写作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