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死不了的孤独
我觉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孤独的,就是连她写出的字都会透露着一股孤独感。也许这就是文如其人吧,虽然不能绝对,但是大部分还是逃不过的。
我觉得有些人天生就是喜欢孤独的,就像天生就不喜欢热闹一样,面对热闹总会觉得不自觉的抽身离开。
我觉得有些人天胜过就是会享受孤独的,即使在人群中她也能把心游离在世界之外。独处之中才能让她身心自由。
也许,萧红就是这样的人。我想,我也是这样的人。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满着苍凉、孤独、寂寞,当然这并不是那种一个人的苍凉、孤独、寂寞,而是整个大环境中透露着一种苍凉、孤独、寂寞。从文字中爬出一种感觉真的需要一个作家的灵性。看书的时候总会时不时的想起小时候来,所以我看书的时候有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和怀念的味道。这种味道有点美化了对书的感觉。
书中提到很多小人物,都是些旧式农村社会的普通老百姓。萧红写他们对于生活的麻木,写他们现实的无奈,写他们封建的迷信,写他们旧式的礼教,总是会让我想起《儒林外传》里的那个礼教杀人故事,大意就是有一个女的嫁给一个男的,那男的不久就不知为什么死了,那女的就说要和那男的一起去,想上吊什么的,这在封建时是可以立牌坊的。她的父母听说了,她母亲就拉着她不让她自寻短见,但是她父亲听了竟然说,去死也好,这样还能留个好名声呢。作为一个父亲,竟然会对女儿说出这种话,可见礼教真的可以杀人。其实以前课本读到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礼教吃人,那时我还真的看不明白,后来还是看了《儒林外传》的那个故事才真正的明白的。萧红在文中有一个章节是写小团圆媳妇的,从这个故事中就能感受到旧式社会的可怕了。在旧时,一个女的在婆家第一天吃太多,或者她长得太高,或者她见人就笑,这都不像是一个做媳妇的,这可是都要调教的,而且还说这是为了你好。可能他们的出发点真的是为了你好,这时才真正体现出那种愚昧礼教的恐怖。人们已经麻木到无法去思考基本的人性。当然,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没有谁能逃出时代的束缚而置身于时代之外。所以想到这,我突然感觉有点悲凉,我相信从未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肯定也会被未来的人看做是愚昧的时代。可能我们现在所做的非常平常到不能察觉的事在未来来看是另一种礼教杀人。可是我们又无法穿越到未来,根本就无法逃出时代给我们的束缚。所以,或许我们的一生都在做着礼教杀人的事。写到这,我又没办法怪起那些用礼教杀人的人了。突然想到,世界末日快来临了,这一切问题都已不是问题了。也许玛雅编出世界末日的故事就是为了不用去想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好吧,后面我是说笑的。
好了,回到原点,其实我对于萧红的了解并不多,最多就是在历史上或其他文章提到过这个名字,而写这篇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有点强迫性的,因为功利学家说,看完后写个读后感什么的可以让自己更成功,因为你可以吸收的更快。好吧,为了让自己没有白花时间在这本书上,就只好记个文章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灵。做这种不随心所欲的事情,我总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但是,他们说,现在墓地那么贵,你想死也死不起,你就死了这条心吧。看来,我就只好心死了。不过还好,在书中,我还能找到些自己的感觉,还能感到和作者有那么一点点契合。她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但是我们并不孤独。
2012-12-4 18:17:58 于文夫图书馆之大连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一代人热闹的冷酷,小团圆媳妇的死、歪嘴男人妻子的死,本是生死大事,也都只是浅浅的印记,似乎没有什么能够热闹到经久不衰。不,有,是看热闹的心里、不真实的谣言、无关紧要的嘴脸,这些是每个场景里都有,没有缺少过。从围绕卖东西、大泥坑、团圆媳妇病到死、歪嘴男人妻子的事件,无一不有。浅然,围观满足了人的好奇心,其他的再也激不起任何浪花,终是死死的沉寂了下来。
如今,模式照搬,只是换了模样,比如欺骗致死、围观失业员工打死原人事夫妇、一言不合打死人等事件,都只是陌生的谈资,我不清楚头尾及过程,倒只是聊天多了一些感慨,过去了,也就忘记了。
要说真善美,也是有,但如萧红所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现在是不苦不乐,闷闷不乐的活着,偶尔刺激下后,又恢复。就是如此循环,如此无爱。
不知道是经历的太多还是磨练的太少,看世界总是先纯真,后伪善,终能释然遗忘也是好事。
我们生在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日子就是不紧不慢的走着,未来的我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就这么过着。
典藏:
1.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
2.王寡妇的破筐子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的作着态。
3.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
4.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7.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8.他们过的是既不往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着,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9.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10.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11.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觉到实在太温暖了。
12.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平凡、单调、寂寞
看了这么多本书的序,我以为茅盾先生的序写得是最好的。序中点出了贯穿本书的整体感情基调——寂寞,同时也让我对萧红写这本书的背景,所处的情境,以及她整个人的思想情感有了了解。
看萧红的书,还是前段时间上映的《黄金时代》才萌生的兴趣,《生死状》是成名作,但是对于刚怀上孕的我来说,怕太现实残酷还没看,挑了小学生必读的著作《呼兰河传》,看完后,觉得作者只是回忆童年,但其背后的思想是成熟的,不知道小学生能领会到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这座小城里
由于这本《呼兰河传》,竟就这样喜欢上了萧红的书。以前喜欢读张爱玲,喜欢她小说中那情意的缠绵;而如今萧红所讲述的朴素的生活竟也使我着了迷。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是作者对童年的记忆,卖豆腐的卖烧饼的卖麻花的每天准时到胡同;东二道街上的扎彩铺把一切东西都扎的活灵活现;人和家畜们一如既往地掉进泥坑里;没掉进去的人一如既往的来看泥坑里的盛举。年年月月似乎都没有什么区别。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不少“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而就是这盛行的跳大神也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跑去看;小团圆媳妇得病的时候,乡亲们都帮着出主意;小团圆媳妇要被脱光了衣服用开水洗澡的时候所有人都呼喊着要把小团圆媳妇扔进去,当小团圆媳妇被捞出来后大家又觉得孩子可怜,可是当大神说要洗三次的时候人们仍旧回来了,呼喊着,鼓舞着。似乎这只是一场竞技,与生命无关。何况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除了“我”和爷爷,几乎所有人都是杀团圆媳妇的凶手,团圆媳妇的婆婆给团圆媳妇治病的钱都算算这些钱可以买多少鸡,可以换多少鸡蛋,可以买多少块豆腐。似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要满足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其他的一切也都无所谓了,至于生老病死嘛,谁还没有老了死了的一天呢?谁老谁活该,谁死了就是谁的命。而团圆媳妇的婆婆又害怕那些牛鬼蛇神,只得倾家荡产为团鱼媳妇治病,终究团圆媳妇还是被他们弄死了。团圆媳妇死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奶奶婆婆也死了,团圆婆婆哭瞎了眼睛,另一个媳妇也半疯了。老胡家也旺不起来了。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似乎永远都充斥着愚昧与迷信,正如后来鲁迅去世后萧军曾说要吧书稿在鲁迅先生墓前焚掉,萧红毫不客气地说难不成还要鲁迅先生看了再为你修改后送回来再发表?萧红从小就看多了这种生活,后来应该她也觉得那些事情也是十分愚昧可笑的罢。
于萧红来说,童年里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位并不同其他人那样的祖父。“我”、祖父、后院似乎是整本书里作者的真正乐趣所在。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拔草,我也拔草;樱桃树永远也不结樱桃;而当玫瑰盛开的时候,我摘了玫瑰别在爷爷的草帽上,引得一家人大笑。作者一直在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也许除了爷爷,后院还有那两个放杂物的屋子,这个家,这个小城都与作者的生活无关。毕竟这一切是那么的荒凉。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人们是愚昧的,可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错吗?不是吧!真正的错误源自愚昧本身,这里的人只是在没有其他任何文化进入的情况下做着他们祖祖辈辈应该做的事,过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一本童年记忆
读呼兰河传,既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又感慨姐妹们各自成家后彼此间虽疏远却惦念的感情,也同情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一家,可以说,这一本书,记录了童年的纯真快乐,也记录了人生的孤单荒凉。
读着前几章,恍惚间以为是读自己,从小玩在一起的姐妹们,各自成了家便很少见面,心里是万般惦念,可见了面,含蓄的感情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彼此所有的深情不都是在望向对方的眼神里了么?而那字里行间中,不正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童年么?那个篱笆院子里,盖了房种了树,栽了花也培了瓜,每一寸土地都有用处,而且那硕大的院子,感觉总也种不完,总也用不完,而且似乎连连带说也说不清,说不尽。单说起来春天就有一车的故事,比如那砖缝钻出的草,树上开满的花,土疙瘩里冒出来冬眠的虫子,还有屁股带刺的大土蜂在窗台下垒窝,若是每一样都细细讲来,恐怕要絮絮叨叨说好久,更何况还有夏天,还有秋冬。
出了院子就是胡同,邻里邻居的住着。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回到家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过去男人白天出去干活,留下来的女人没读过多少书,最爱凑在一起东加长西家短,他们爱凑热闹,因为他们自己都没发觉自己的空虚,但他们也是善良的,热闹看够了,多半也是希望所有的闹剧和不幸能圆满收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自己出生在了新社会,身边没有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不然作为旁观者,真的能气死,打着管教的名义去虐待儿童,用迷信的愚昧去祸害一条生命,如果胡家的结局是有因果的,那一定是报应。
老厨子,有二爷,冯歪嘴子他们都各有各的人生,于是也各有性格。想想我们的身边,不是也有这样的张奶奶,王大大,周瘸子或是什么刘瞎子一样的人物么。
呼兰河传是一本回不去的童年,既快乐、率真的童年,也是孤单、荒凉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及时行乐,抵御凄凉
及时行乐,抵御凄凉
----《呼兰河传》观后感
“内心一种悲凉,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我是体验过这种悲凉的感觉
而悲凉,在呼兰河小城里,
“大泥坑”看热闹
淹死了禽畜 淹死了小孩
可没有人会想到去填补这个泥坑;
看野台子戏、跳大神、灯会、庙会
热闹非凡
可是
“我家的院子是凄凉的”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想必作者写此书的内心一定很凄凉。
若是我在那个年代
也会是像团圆媳妇那样
乐呵呵最终被折磨而死。
奶奶婆婆的各种偏方,
却无人知晓团圆媳妇正是被打怕的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这么想
不是虐待那是习俗
请来大神做法,让团圆媳妇当众脱衣洗澡
用热水浇烫到晕过去
再弄醒再用热水浇
一旁看热闹的人那么多
天呐 此篇章是我感到最悲凉的一幕
封建社会果然是吃人的社会。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吃饱穿暖。
那么死了呢?
死了就完了。
想必这就是当时最积极的想法了吧
但在苦难的那个年代对于童年来说
也是有美好的回忆
作者描写火烧云的那段
作者与祖父的童年往昔
作者的后花园
所以美好也一直存在
尽管时代不同,但是人活着依旧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而正是因为这份痛苦,人才会想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去追寻幸福,用幸福来填充这充满苦楚的“泥坑”。
有的人一辈子也填不满
有的人寥寥几载就已经满溢
有的人生来就已经填满
有的人连填补的意愿也没有
这就是人生
每次看这一类型的文章 都是很沉重
脑子里幻想自己穿越回去
变成一个救世主去打醒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官
而后也明白现在的日子相比而言是多么幸福
尽管麻木不仁这些还是存在
但至少一直在进步
国人的思想越来越前卫开放
所以人啊 还是要往积极一面想
因为人生苦短,所以须要及时行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七):那个地方是我怀念的又是凄凉的
之前就知道萧红,但是能够主动的去了解她是因为看了电影《黄金时代》,我很喜欢汤唯饰演的这个角色,然后去找了一些资料。看《呼兰河传》有一些关于自己的小感慨,我对那农村生活真的太了解了,一幕幕镜头都是那么的亲切。对于萧红文字中的一些荒唐,一些凄凉的故事也都能够理解,甚至都可以回忆到自己家乡的那些小事情。确实事情是小的,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情都是很家常的,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感觉,那事情都荒谬,那事情多么的凄惨,为什么还要在茶余饭后去谈论,为什么在说的时候还要面带微笑?
萧红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寂寞的,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寂寞的,曲折的。她是一个敢于选择的人,也是一个倔强的姑娘。很多人都说她是可怜的人儿,但是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的,她也可以选择那样淡然的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去安心的过日子去,但是她没有,年轻的人就是倔强。31岁去世,她面对死亡是那样的恐惧,换成别人也应该是这样的吧,求生的意念是那样的强烈,可惜,有些人就是一朵花,再最美丽的时候就走了。
我记得一些事情,奶奶家老房子里的尘土,阳光走进来的时候尘土都有了生命。老人家锅台上面黑乎乎的油渍,还有那些饭碗,筷子,墙上的石英钟。自家后面也有一个小院子,里面种了一些豆子,葱,暖和的时候也有一些生机。还有一件事,隔着一条路的一家人,有一天,其中一个年级大的人上吊自杀了。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就是五六岁大小,但是我依旧记得。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都去看热闹了,这里以妇女居多,大家抱着一个看热闹的心态去看待此事。读到小团圆媳妇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件事,多么的像,大家抱着看热闹的心事去看待周遭的一些事物,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最近几年再回去的时候,依旧能够听说到这家人的一些事情,比如老太太的儿子也去世了,老太太的孙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老太太的重孙子名字是什么,好像也快上学了。
家乡,故乡,提到这些词汇的时候应该多半是温暖吧,就好像萧红一样,虽然那个地方并没有给予我们多少,但是在最寂寞,最无助的时候我们永远都是想着那些故事的。那些故事不温暖,那些故事有些凄凉,我们只是,只是怀念那时候的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八):无喜无悲的力量
来回广东的路上,把这本书读完了。
回来听一个培训讲到社会新闻的报道原则是:“社会想哭的时候不要让它更悲哀,社会想笑的时候不要让它更疯狂”,却令我立刻想到了《呼兰河传》。
萧红经历几多颠沛流离感情蹉跎,在年过30岁人生最后的时刻写下的这本小说,大致就是没有过度的悲伤,亦没有过多的喜悦,却字字透着肃穆的力量。
没去过东北,但去年看《白日焰火》,却感觉那里面的景象很符合想象:硬邦邦的寒冷,单调而浓重的颜色,仿佛绝望的气氛,却承托着不甘的生命。《呼兰河传》相比,轻巧多了些,沉重也多了些。
轻巧的是趣味横生的后园,是嘎嘣脆的东北话,是好奇心爆棚一刻闲不住的“我”,是仁慈和善的爷爷;沉重的是坐实了的历史,逃不过的命运,是即便到了今天仍难以抗拒的民族性。
大概女性更便于跟“生命力”挂钩,正面的女性形象都要健壮、顽强、生机勃勃:黑乎乎的小团圆媳妇,头一天来婆家就吃三碗饭,被婆婆打就咬回去;膀大腰圆的王大姐,辫子很长,力气也很大,是干活的好手。可是最后都死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中都期待看到这样的女性:坚韧的,强壮的,永远不会倒下的母亲,恶劣的环境中仍可繁衍种群。如果她们也死了,才真是莫大的悲剧。可为什么就没有永不倒下的男性,却庇护种群呢?
因为知道了萧红的人生际遇,看她儿时生活无忧的快乐,天真可爱的童言童语,不知怎地觉得特别凄凉。后园里给爷爷插满玫瑰的小女孩,也是非常孤独的,即便如此,大概也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我也难免想起自己小时候,很多很多一个人在家的日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九):故乡
因为《黄金时代》才晓得萧红,这位民国传奇的东北女作家,看起了萧红的书,陪儿子在公益性的新华书店偶然看到《呼兰河传》。实在过于无知,《呼兰河传》是青少年推荐的读物,网上买回来看,不似女作家写的,一个字,“狠”,怎么都觉得现在的中小学生都不太适宜阅读此种小说,在这个到处是毫无笑点的《爱情公寓》和无病自呻吟的郭敬明式小说之时代。
看了小说,才会明白了为何电影反复地强调着萧红之写小说是天才式,而萧军的小说则是后天努力的。呼兰河传不像小说,不像散文,更似叙事的诗歌。用简单、朴素的文字,画出她小时候生活的那个世界,乡村小县城的整个世界,她描绘的那个世界跟现代生活的小县城之世界依旧是那么相似,死水微澜般的寂寞,街上一个大大的坑,那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瘟死猪肉“成为合法”食物的约定俗成之美丽说法。小说写的真的很“狠”,描写贫穷,胡家婆婆的二斤红花油,“不过了,买块豆腐去”。因贫穷而单调乏味封闭的生活,以及困苦生活给予人的那种愚昧之残忍,黑呼呼、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被胡家以及“热心”爱凑热闹的人们一起活生生地折磨而死,那种狠真是字透纸背。那种群体式的麻木,对生命的漠视,小团圆媳妇的死跟那个大坑里小猫和小猪无异,甚至还不如。对于老胡一家的事,人们咀嚼到感到乏味,人们立刻又抛弃了,围观其它的景象。萧红的小说有些似鲁迅小说,像刀,剖开活生生的世界让你甚至不忍直视,直逼人心。如果还要同小时候那样,用鲁迅的小说和萧红的小说去批判那个所谓的旧社会,那真算得上白看了。我们对历史已经很不尊重了,更不能把其实生活在身边的事实很快地转化成《说岳全传》,但我们却每天依旧那样活着,渺小、卑微、单调、麻木,后来长大变得世故,消极寂寞地活着,然后消逝。为何萧红是天才式的小说家,正如电影里丁玲口中的萧红,为何经历这么多还能这么单纯就是萧红,她更加纯粹,她的生活要求只是简单安静的环境写作。萧军则更多世故,更多远大抱负,但世故多了则难免多了层伪装,变得假了;更多抱负,则精力分散了。萧红的小说则永远那么真实、富有生命力,更为纯粹。
里面的人物都是消极,因为那是真实的,电视剧和电影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梦,是药,用来安慰现世中卑微地活着的人们。小团圆媳妇的死,跳大神、胡家,除了爷爷以外的所有人们都是凶手,他们将人活活折磨致死。不可否认,这些凶手,小团圆的婆婆和其他人也都是不幸的人,封建礼教下的杀人,真正可怕的是吃人的礼教和制度,它才是那个大大的坑,所有活在里面的人都困在里面,痛苦地挣扎。
我们都有个故乡,它在幅员辽阔的土地很偏僻很角落的地方,他们是否依旧如同呼兰河传中人们那样活着,因为我们依旧那样卑微,努力乐观地活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第一次读萧红。说来惭愧,这还是因它出现在东北旅行荐书单里。民国几位才女,读的并不多。与萧形成对比的是张爱玲,文字像是毒药,强烈的碰撞你的情感,惹你忍不住往下陷,然而总觉得这美太过于扭曲,读过的每一个故事都似乎几近变态,最终我还是选择放弃。
萧红的语气却永远是平平的,故事几乎称不上故事,快乐是淡淡的,忧伤也是淡淡的。平淡背后却是绵长的寂寞和孤独,恰如在北方冬季长夜里茫茫的枯草原,雪并没有下,然而单是那白月光,便照出一片悲凉。
她的文字实在是美。这种美并不耀眼,不着痕迹却满纸是灵气。书是断续读的,有时都怕自己心境不对而没能品味到其中妙处,好几次也真是回头看本来匆匆扫过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又生出赞叹。这种阅读体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也经历过。
比如她写人们去看河灯的络绎不绝--“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写河灯过后幽幽的月亮--"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写粉房摇摇欲坠--”房子又走了”,住着的人“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写她揭了有二伯偷东西的疤后,“有二伯听了我的话,脸色雪白,可是一转眼间又变成通红的了。他通红的脸上,他的小眼睛故意的笑着,他的嘴唇颤抖着,好像他又要照着他的习惯,一串一串的说一大套的话。但是他没有说。”回家罢!"他想了一想之后,他这样地招呼我"
....等等等等。
他们说是坎坷的经历赋予了她文字的孤寂。但我想,飘零的身世并不自然会引发这种忧伤,就像她笔下的大多数形象一样“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么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地,无怨无悔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她无疑对这些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倾注了无限的悲悯。然而我有时想,她过得并不一定比他们幸福。她用情过多,受的伤和苦自是更多,红颜薄命;她观察的细,必然自于敏感的玻璃心;太过聪慧,也就太容易看透这世界的苦。然而看的透,却不能看的开,到头来只能是用自己羸弱的身子担下满心的忧愁幽思。而这大概是多数才女的共同点和悲哀之处吧。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 茅盾的序真是深情一片,让人都怀疑他是否也爱恋着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