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5:0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经典读后感10篇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一):“在平凡人间,看到不平凡意义

  “怀着一颗滚烫的心,花无障碍地跟遥远甚至是隔世的大师们沟通。”相信这是每一位传记作者写作的最初都潜心追求的最佳写作境界。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并始终遵从于此的人却很少很少,显然阮义忠是个例外,他虽不是传记作家,但是在写处女作《二十位人性见证者》的过程中,他却出人预料地达到了传记作家都很难企及的理想境界。

  和那些大师一样,他也是对摄影投入了太多的时间精力热情的人,不同的是彼时的阮义忠还仅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不过在他面对那些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参悟能力以及率真表达方式都令人赞叹。我相信他是用心来参悟那些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因而参透了那些作品中大师们所有“在意的事情观察重点,以及表现的力道和象征意义的高度”,因而在他笔下,那些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作品的解读,都具备了意想不到价值。读来不仅会使读者获得一定的摄影历史知识普及,也能获得某种难以形容的心灵慰藉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中,尽是“时代脸孔的留影者”奥古斯特•桑德、“影像英雄”保罗•是特兰德,使影像走出铁幕并宣称“绘画已死”的艺术导师亚历山大•罗钛可和有着“摄影界的毕加索”之称的安德烈•柯特兹,还有世界顶尖显微摄影专家罗曼•维希尼克……等当代顶级摄影大师们的生平履历创作经历和艺术造诣方方面面,解读的成分更多于赞赏,通过赋予照片生命和还原彼时的他们与它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情态,阮义忠发现了照片所代表的各种看似迥异,实则贴切的象征和意义,于是顺理成章地摄影之于生活、之于生命、之于时代的重要以及影响都就被充分地发现了,于是摄影也不再仅仅是记录的一种形式,更具备了葆有与展现特质

  “在平凡人间,看到不平凡的意义”。阮义忠以自己理解认知让我这位对摄影有着特殊情感以及热爱的初学者,也懂得了摄影师应该是具备了这样的责任以及担当的。这是一种怎样的传承啊,想到这里,我的心莫名感动起来,一双试图透过镜头看世界眼睛和心灵都忽然明亮了很多……这是一个崭新的“在平凡人间,看见不平凡的意义”的开始,属于我,也属于任何一位阅读过本书的人。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二):文艺青年装逼进阶指南

  前几天和朋友们聊起安妮宝贝,我说以前很喜欢她,现在觉得淡淡的了。大家纷纷表示同感,又探寻原因,这几年她的写作功力是进步了,为什么我们反而找不到当年爱她的那种感觉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她不再是一个符号了吧,当年她和村上春树、昆德拉、塞林格、张小娴等人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那是文艺青年们的萌芽时代,那是白领们刚刚迈入小资门槛的时代,安妮宝贝笔下创造的那些头发像海藻一样的银镯女子至今仍对女文青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她们无一例外的光脚穿着球鞋,穿着白色的棉布裙子,不化妆,手里夹着一根烟,眼神迷离的看着这个世界,然后就有大把大把长的很干净、穿着干净白色衬衫手指修长的喷着好闻古龙水的男子迷醉在她们的迷离里。我想所有的文艺青年们的青年时代都受过这样的浸淫,那是一个时代的文艺迷梦,是我们青少年时期一个深刻成长标杆

  可是文艺青年的成长道路道阻且长,引路者们很快因为变得大众化而被他们所抛弃,他们始终认为,他们的品味应当是小众的,他们的偶像不应是那些家喻户晓功成名就得意者,而应该是天纵英才却怀才不遇的失败者,他们,就是那些打捞和发现遗珠的慧眼。所以他们更推崇梵高而非莫奈,更热衷于谈论卡佛而不是海明威。其间已经有无数名家为有志于迈入文艺青年门槛的好学者们编写过各类的文艺青年装逼指南,将文学电影音乐领域的冷知识点进行详尽的示范说明深入人心。可是当普通青年和二逼青年都能够对费里尼和杰夫•巴克利如数家珍的时候,文艺青年们深知,是到了对知识库进行深化改革进阶飞升的时候了。

  最近我的好基友Y君颇为头疼,因为他本是他们那个文艺小圈子里最受欢迎男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舌战一群妹子也能口吐莲花桥段不带重样的,可是好死不死的加入了一个豆瓣某红人,赶巧这位红人还是研究哲学的,虽然话不多,又稍显木讷,可是人家一开口什么克尔凯郭尔啊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啥的就让无知少女双眼放光拜倒在他的好像很久都没洗的牛仔裤下,任凭Y君在那边都白活到山海经了也没人听,眼看着一大波呆萌美女围着哲人男进入到了平静的冥思之中,搞得Y君大光其火跟我吐糟说看他们像在修炼什么我们不用很麻烦很累就可以成佛的科学邪教或是男女合欢大密宗之类的。

  他立志要重整山河后生,扎进了知乎的海洋中打捞能用的干货,今天研究红酒知识明天研究宇宙爆炸的,我浇了一瓢冷水说,难道你泡妞的成本已经到了需要开82年的拉菲的程度了吗?你还不如说给我来杯2002年的农夫山泉来的更幽默些,他一听就蔫儿了,让我给拿个主意,正好我手头上在看这本书,我便循循善诱道:“你需要的是高精尖生化武器左手本书,右手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可谓是手握两把大爹,足可以搞定一大波妹子/汉纸。”

  如果你遇到的是学术范儿的妹子,你可以先跟她讲讲苏珊•桑塔格的理论,例如:“摄影的威力实际上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非柏拉图化,使我们愈来愈难以可信根据影像与事物之间、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别反省我们的经验。这很合乎柏拉图贬低影像的态度,也即把影像比喻影子——它们是真实事物投下的,成为真实事物的短暂信息极少、无实体虚弱的共存物。但是,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看吧,我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因为我根本就读不懂,不过没事,豆瓣上那么多笔记,你去找两段背熟即可,蒙人者必先蒙自己,如果你都不懂的话别人就更不懂了。

  如果你遇到的是好历史考据癖喜听名人八卦的妹子,那你就该谈谈丹青《退步集》里提到科特兹的故事了,他说:“摄影总使我想起纽约。初到几年,将届九十岁的安德烈•科特兹甚至好好地活着,他的寓所就在纽约下城华盛顿广场北端,多年后从电视里见他老苍苍在广场走动,捏着相机,真希望我也在那里。一位弄摄影的朋友曾答应带我见他,不久,《纽约时报》登载了他的讣告。”要适时表现出一点点悲伤惋惜,然后要借机说你喜欢科特兹要胜过布列松,记住,失意者比成功者更能激起妹子的保护欲,你可以趁描述科特兹不被理解的遭遇的时候握住泪光盈盈的妹子的小手。

  如果你遇到的是小清新的妹子,你就讲讲那永远用七岁孩童视角现世纯真美好的拉蒂格的故事,顺便给她看几张拉蒂格镜头下温暖的照片,再说一句,“他的世界就像茹昂多所说的,‘每一天我都想庆祝些什么,即使是下雨天’,我想遇到你之后,我的世界每一天都值得庆祝……”下面你懂的。

  如果你遇到的是人道主义高举反战大旗的妹子,你可以讲讲罗伯特•卡帕和姬达•塔罗这对战地摄影情侣悲欢离合浪漫十足的剧情一定会让你们燃起熊熊的欲火,不对,爱火;如果你遇到的是崇尚自然环保的妹子,那你就给她看亚当斯拍的那些美国国家公园美景照片,他把岩石都拍的具有生命力,当然有条件的话,配着马修•连恩的《狼》一起听就更好。

  如果你遇到的是遭逢挫折闷闷不乐的妹子,你大可随便举几位摄影大师的例子,他们大多数都是立志要成为一位成功画家的,摄影不过是闲暇爱好,可是他们一直努力画画就是不能成功,反而是摄影给他们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再比如苏珊•桑塔格,她也一直自诩为小说家,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她的评论文章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总会为你再开一扇窗,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看,你不就遇到我了吗?

  你看你看,虽然《论摄影》很艰深,但是这本书很好读,知识量又足够庞大,一本书涵盖了20位大师,什么样口味都能得到满足,大把大把的精美图片再加上大师的摄影生涯的白描和创作特点的解析,易学易懂容易上手,可谓是新时代的文艺青年装逼进阶指南,一册在手,妹子我有,你值得拥有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三):观看之道

  摄影,是最直观达人生的方式,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摄影之中看到什么,也直接与我们的观看之道相通。

  阮义忠是当代少有的摄影觉醒人,早在八十年代物质不丰富,影像不发达视野开阔时,他就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洞察力和前瞻性,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摄影资料,出版《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等多种刊物,当然也包括手上这本《二十位人性见证者》。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作者对卡帕、阿勃丝、寇德卡等摄影大家的生平小传、简要故事,摄影作品来历介绍简洁明快。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些大师的作品,令人赞叹。好照片自己会说话,再多说再多评述想必都是枉语。

  在如何“看”摄影上。苏珊-桑塔格说“摄影自成文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无独有偶,布列松说,“事实不见得有趣,看事实的观点才重要”。柯特兹则说“相机是我的工具,经由它,我给予我周遭所有的事物一个理由”。而勃兰特则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忙了,太忧心,太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以至于不能起而凝视对象。大多数很少释放自己的思想、心灵,而光是为了“看”本身就有的乐趣去看----我们越是不这样看,事物的本质就会在我们身边隐藏得越久。”事实、细节、心灵。。。最后用一个词概括“人性”。

  在挖掘如何“看”上,阮义忠也曾说,“「看」与「用心的看」是不同的。以前的我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拿着相机的我却开始探讨事件背后的意义。那些人为何笑、为何伤心?为何如此优雅,又为何如此不堪?原来,摄影就是一门「看」的艺术、「看」的哲学。要真正进入摄影的世界,就要学会怎么「看」。”从看二十位大师不同的“看”法开始,用心的看。

  说说其它故事。早年初初接触摄影时,舍不得买单反,于是纠纠结结地跟朋友蹭机器,那时老师并没有推荐我们现在熟悉的摄影经典必读,比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或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而是一本复旦大学出的《摄影技艺教程》,与前面大师级分享理念的著作不同,这只是本更侧重于科学技术教材。虽然当时也买了书学习,却没看完,可惜了非常仔细的技术理论。现在想想,这么理论这么基础这么专业的知识,估计除了技术派实践派还有志愿向摄影一途精研的好爱者,一般的拍客没几个耐心读完的吧。像我爸妈,若是让他们在卡片机和单反机里选,他们必然选卡片机,方便轻巧复杂。自从我教他们如何用卡片机后,不用学习摄影知识,多拍并在拍中调整,慢慢照片也越来越好。虽然这是不专业的拿来家用留影纪念,和那些流芳百世的摄影佳照不一样,但也从拍摄照片里获得无数快乐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四):摄影大师的个性与人生

  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对于摄影爱好者应该算耳熟能详了,他至今出版了10余种摄影集,用镜头温暖的视角记录着台湾的森罗万象。中国摄影出版社摄影家丛书曾与他多次合作,像《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面对摄影大师》 等,尤其是《当代摄影大师》对青年一代摄影家产生不小的影响,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他还创办中英双语杂志《摄影家》被誉为摄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

  这本书最初发轫于作者在《雄狮美术》的连载,距离现在已二十余年,由于文字晓白流畅意识活跃而不枯燥,至今读来津津有味。书中每篇都形似一则则摄影家的小传,不但抓住了每个人突出的个性和生平的重点,还对他们的创作理念沿革进行厘清,也透过细节让读者清新地了解到当时的摄影潮流和脉动。

  纪实摄影主要功能是揭示现实社会作为新闻摄影是一种表征,作为人性的观察者则富有深刻的艺术内涵。摄影家通过作品展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而观看者通过了悟,能解读出不同的价值观审美样式,此书则言简意赅地绍介了二十位世界级殿堂级大师,他们每位个性突出,且风格迥然不同。像史密斯通过病人展现悲悯,卡帕用自己的生命穿越战火,琼斯一举成名却英年早逝,柯特兹拍了73年,早年在巴黎顺风顺水,奔赴美国后在异乡受到冷遇,到了晚年才被承认。这里面有机遇与命运,也与创造力与天资关联。

  法国摄影家拉蒂格一辈子乐天知命,没有名利期求,却无心插柳,艺史留名。他生于金融之家,双亲没有让他接受正规教育,而是让他凭着兴趣自由拓展,他在7岁开始拍照,无论身处战乱变局的时刻,他都是以家人为主体,摄取生活的温馨场面,记录着富贵人家的生活起居。 与他相反的则是阿勃斯,她在富有的犹太家庭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从来不知道痛苦困境为何物,她认为所处的世界并不真实,并为之苦恼,自从与摄影结缘,他只与畸形人为伍,拍摄极邪恶丑陋带有威胁性的人物和场景,像巨人与侏儒、残疾人与妓女,为了拍摄她跟踪,参加变性人聚会,为了天体营,自己也要裸身。踏入幽暗之门的女摄影家没有获得救赎,反而被黑暗吞噬,苦闷一直折磨她,患上周期忧郁症,最终用刀片割腕告别了生活四十八年的世界。

  对于身为平民艺术家的维吉而言,大半生都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不堪,也没受过什么教育,并不是幸运的。他曾一度靠出售有尸体的新闻图片维持生计,所拍摄的许多图片需要以新闻价值为出发点的视觉捕捉,这些照片很快会丧失艺术价值,可他却将之化为一张张传世不朽的人性见证卡。作为一个街头摄影师,他的命根子是两台4X5英寸的新闻摄影机,他依靠最尴尬的人工光源拍照,闪光灯在他手中,不只是将“人物”打亮的工具,而像一把划破黑暗的利刃,原本被黑暗淹没的事物在刹那间也被暴露出来。在他少数白天拍摄的照片中,他仍然用闪光灯,照片的人物有种从生活中被挖掘出来的意味。

  怪杰威廉•克莱因是个多面的艺术家,他集摄影家,抽象画家、政治参与者、制片人、导演于一身,他思维前卫活跃,性格叛逆不羁。比尔•布兰德则是个不断沉浸在摄影领域的开拓者,他30年代拍报道、40年代拍风景、肖像,50年代拍裸女,60年代又迈向抽象摄影,他选的题材和风格不断变换。

  摄影家性格殊异,甚至性情让常人匪夷所思。像布拉塞则连自己的真实姓名也秘而不宣,即使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大师也同样讳而不言。学习航空出身一生拍摄吉普赛人的约瑟夫•寇德卡,他从出道开始就拒绝上照、拒绝访问、拒绝解释作品,拒绝发表艺术观,除了发表作品,他几乎拒绝了一切。声名煊赫的布列松也是个怪人,他对采访者不谈私事,不愿意让然拍摄自己正面照片,还有他的太太马兰蒂娜•弗兰克也是位优秀的摄影家,其作品与丈夫在我眼里难以分辨,布列松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位妻子。

  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个性和经历给我印象最深,他一辈子都在干新闻记者,不管怎么拍才具艺术水准,他将镜头对准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这位摄影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与他合作的图片编辑和出版社最终罗德不欢而散,他先在《新闻周刊》被解职,因为他坚持用120相机拍照,宁可放弃机遇,也不违背自身原则,随后他又三出三入《生活》杂志,加入马格南没多久也离开了。他面对周遭困境依然特立独行,那些讨厌他的主编最终还得用他的作品,因为杂志背后众多读者拥趸支持他。

  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与日籍妻子度蜜月时,发现了水俣村水银中毒事件(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为了拍摄这个题材,他在当地租房,前后两次住了四年半,与村民同吃同住,其间还被工厂派出的打手袭击,差点死于非命。为了展示污染的罪恶,他跟一位母亲商议拍张给女儿洗澡的照片,这样可以看到孩子身体受伤害的照片,又能显示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人们就是这样与工厂作战的。此后他在回忆中这样说“我自问,什么是你个人一向最信守的哲理?是人性。我要坚持自己这个意见,并传给没有意见的人”。摄影通过日常的纪实可以当作一种思考的工具,它同时也是有力反抗不公的武器, “人文关怀”或“人道主义”是一种超越国家种族和文化之上的共同情怀,它讲道义、良知、共同的生命价值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很多摄影家秉承着这个立场,唤起人们的关注,对事件进行道德判断,自然汇成形成支持的力量,进而对社会有所改变。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五):摄影见证这个时代

  摄影见证这个时代《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看过阮义忠的《人与土地》,知道了这位台湾的摄影师,可是没想到他对摄影的理论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在我的心目中摄影师是摄影师,摄影理论是摄影理论,还真没看到过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才。毕竟摄影师们关注的是快门技术还有人物,而很少关注摄影的历史,还有摄影师本身。

  其实我对摄影史也不堪了了,对这些世界著名摄影师并不了解,因为摄影师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照片名扬世界,可是却很少有人会问一句,这张照片是谁拍摄的。毕竟在很多人的眼里,摄影能不能叫做一门艺术还挺成问题,即便现在不好明说摄影不是艺术,但是摄影在艺术殿堂里面所占的位置不过就是个门童而已,不信的话,你随便让一个文化人列举一下艺术的门类,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舞蹈这些大牌,要是让他们继续写,兴许会想起来戏剧还有建筑,可是有几个会想到摄影的呢?毕竟摄影实在是太普遍了,现在要是算上手机和电脑的摄像头,相机的数量快赶上成年人的数量了吧,我家就有五六个,如果算上各种各样的监控和摄像头,估计没几年甚至会超过了人口的总数了,每天产生的数码照片应该远远超过人类的总人数,而且照片的数量还在不断翻倍的增长着,看不到放慢的迹象。

  摄影器材也越来越便宜,摄影技术也迅速普及,和绘画舞蹈相比,学摄影简直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而且只要运气好,你也可以拍出让人惊艳的照片来。不过只有你走入摄影的历史,看到那些大师们拍摄的照片时,你就会明白,我们的照相,还有影楼里拍出来的人物,和摄影艺术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作者选择的这二十位大师,以前都不是很熟悉,可是一看他们的照片,却很多都曾经看过,了解了大师才知道,摄影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我想现在随便一个县城的影楼和照相馆中的设备都不比这些大师们差,摄影能够成为一门艺术,里面的原因绝对是因为摄影者比摄影器材更重要。这二十位大师,性格特点,关注内容,处理角度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的强调你在不在现场,有的能够抓住那你无法扑捉的瞬间,有的可以深入炮火的最前沿,有的去寻找你看不到的角落……

  在这里摄影就是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可以留住你没留住的瞬间,照片让他们的思想凝聚下来,变成了永恒。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六):未曾走远的时光

  快门再快,快不过表情

  影像再真,真不过情形

  然而

  因为他们

  时光却未走远

  永远留在了在我们的身后

  ——权作题记

  凝固的时间无需言语。这样的一本书居然被我琐屑的忙碌给搁置了许久……不过,也要谢谢这搁置的许多时间,因为它有一种“如获至宝”然后“又获至宝”的感觉——我收获了两次。阮义忠先生的书之前有读过一本《人与土地》,这次再读阮义忠先生的书,感觉完全不同。只要读过序言,仿佛就能明白书中所要表达的全部,那种心神意会的感觉非常奇妙。恰如书中的那些照片,凝固了时间,也超越了语言。

  阮义忠先生的文字,总是让人特别容易共鸣。他说出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如同一直在我们的嘴边和手边一样。是啊,那些匆忙混迹于城市之中的脚步和心情,有多久没能为一幅招贴画或者一张照片而停留了呢?在数字照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极尽可能地挥霍表情和心情,然后再来恣意地筛选和删除,完全没有了曾经照相时那份面对镜头的局促和等待冲洗的不安。现在想来,彼时的紧张局促和未知不安是多么地弥足珍贵!那时的局促和不安,完全是来自于对自己的不了解和对于外界评判的不可知。而眼下,膨胀充斥的讯息完全掩盖了彼时的局促和不安,同时也掩盖了忐忑等待之后的那份惊喜。庆幸的是,还有这样的一本书。它向我们证明,时光并没有走远,而是紧紧跟在我们的身后,只要你肯回眸。

  然而,当我们回眸,驻足观看那些黑白的影像是,不自觉就会一种震颤。仿佛是我们的心不经意地被谁捏了一下、抓了一下或抖了一下…这些黑白图像一定是被那些伟大的摄影家赋予了魔力,所以不但能够吸引眼球还能抓挠心灵。或许,这才是阮义忠先生要写这本书的原因,摄影家独具的人格魅力和独到的影像视角赋予了这些黑白作品永恒的光辉,这种光辉不耀眼却持久。

  其实,这本是一本介绍20位当代摄影大师的生平经历与作品风格的书,然而读来却有诗一般的感觉。能够把这样的一本书写成诗化的散文集,我想也只有阮义忠先生吧。不仅如此,阮义忠先生还用他驾驭文字的独特方法,为这些充满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增加了优雅和温暖。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七):早期摄影的一段历史

  这是一本1985年出的书。在当时摄影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作者写这本书,投递给的是《雄狮美术》这本杂志,而不是专业的摄影杂志。当然,后来,阮先生入行久了,摄影杂志也办起来了。把西方普及的摄影著作,通过夫人的翻译,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现在有专业人士来从事摄影方面的书籍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不过,互联网的普及,早已使照片成数量级式增长。书中讨论的概念,讨论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再是问题。

  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商业的发展,还有相机等数码产品,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发展,摄影早已成为一个非常专门的行业。不管曾经有多少大师,曾说过,摄影根本不能被说成是一门艺术。摄影依然还是照着它的历史发展着。其实,从摄影术诞生这样的争议,就存在过。画家从摄影中汲取灵感,是后来的事了。在把摄影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的历史中,无数的画家,摄影师,还有业余爱好者,都研究过。如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摄影教材,更是数不胜数。

  现在摄影既可以是一个专业,如photograph,作为Media的一种,也可以成为电影工业的一部分。广泛运用在影像中。同时,也与设计,广告,医学成像等密不可分。

  纯技术的摄影,也不再仅仅是技术照片。各种纪录片需要把小型摄影设备安装到动物身上,陆地上拍摄,水中拍摄,丛林中拍摄,宇宙天体的拍摄,这些都是摄影技术上进步的动力。如果我们拍出了前所未见的照片,如显微摄影技术,宇宙天体的照片,虽然这些照片是淡淡的没有烟火气息的,正如这本书里一个美国摄影师,直摄自然风景一样,它们依然可以成为艺术,表达人心的一种工具。

  在未来,文字之外,人们竞争的不再是单纯的照片,也不是单纯的图画,不是单纯的影像,或特殊行为,或装置设备,而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手法。摄影的功能,无疑会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摄影也像文字一样普及。经典的摄影,依然会存在,只是人们对经典的看法,会发生变化。正如人们对经典电影也会发生变化。年代不同,立场不同,人们看待经典电影,也会不同。这是个允许多样性的年代。但是最初发明摄影这门技术,赋予它意义的人,或许会被忘记,但不会彻底被忘记。说不定在哪一天,人们会偶尔缅怀一下过去。

  在技术上,摄影可以是一直进步的。但在艺术层面上,摄影的意义却不存在一个线性的“进步”概念。无论是现实主义摄影,还是超现实主义摄影,或者其他摄影,都有存在的价值。它们互相影响,但没办法绝对取代另一种。艺术是并存的,没有高下之分。作为一种解读的时尚,它只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前进。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八):触动心灵的光影瞬间

  平生喜欢摄影,却不是专业的那种,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一些美的风景和行走中的一份心情,而对于那些能够把人性中最真实和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的摄影一直是非常佩服的,我们所在的世界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更包括了人物和事情,后面的部分恰恰都不是我擅长的部分,一直以为摄影这种瞬间的分寸把握需要些与生俱来的天份和缘分。《二十位人性见证者》是便是一本讲述当代一些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的书籍,虽然对他们的大名十分陌生,以前也没有机会接触过他们的作品,但一看到那些传神的照片时,心灵瞬时便有了跨越时空、跨越语言、跨越民族的沟通,无论时代和理念如何地改变,想来人性不会因之而变,这也是被触动了心灵而共鸣的真正原因。

  作者阮义忠是台湾的一位摄影工作者,他精选了一些大师的传世佳作,并对他们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撰写精要的介绍,文字中处处透露出对摄影这项创作的深深理解,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这种艺术的实现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靠的是全自己的喜爱、热情和在实践中的领悟。

  喜欢书中那些带有哲理性的文字。比如曼纽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说,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看”的方式,也有“听”觉和“触”的感觉;摄影的发明,正显露出新的“人性企图”,它替我们和世界做了全新的交谈,摄影可能是人类情绪最忠实的媒介。威廉•克莱因说,摄影不是绘画,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而相机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者就是“砰”一声。波洛德维奇回答别人什么是好照片时说,一张好照片是与时间紧连的,今天是好的,明天也许是老套的,影像作家要发现自己的视觉语言,这个年代的毛病是厌倦,而唯有表达自己观点的作品才能战胜它。法国摄影大师雅克-亨利•拉蒂格有一句经典的话,充满幽默、真理及诗感的洞察力是火焰。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书籍,无论我用如何的文字来描述,也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其中的精要,就仿佛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用文字给你带来音乐的美妙感觉一般,这些有点久远的照片需要通过眼睛去观看,通过脑筋去思考,通过心灵去体会,方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沟通,方能掀起心中的波澜或者是对心弦的拨动。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经历和背景的摄影师眼中读到不一样的故事,也能从他们与众不同的视角来看到最真切的世界、最真实的人和最美丽的大自然。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读后感(九):摄影当然是门艺术

  毫无疑问,摄影是一门永恒的艺术

  最近越来越喜欢摄影,也喜欢阮先生的这本书,下一本想读的他的书是《摄影美学七问》。

  难得写二十位摄影大师,又毫无堆砌资料的感觉,因为作者已经把这些大师的经历和作品融汇于胸,正如他说的,写作此书时,是一个没有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而作者的文笔功底可见一斑。之前也有看过他的一本微博书,好像是叫《一花一世界》?美图与美文,看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越来越爱上摄影这种表现形式,而且我的摄影水平也得到许多朋友的认可——哪怕只是在朋友圈里用相机拍摄的影像,我觉得都应该是感动自己,自己觉得美的东西。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其实很多话都说得好),“摄影史上许多知名的大师,都是在三十岁以后才转行拍照的,他们用拍照来表达在其他创作上所感受到的力不从心或者意犹未尽的东西”。

  还喜欢安塞尔 亚当斯的一句话——这句话今天看自别的地方“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