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3 04: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精选10篇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是一本由赵垒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一):傀儡

  傀儡

  这本书的名字容易让人想到在秦陵地下埋藏着的恢弘兵马俑,拿到这本书时我也曾以为会看到一部吟诵物华天宝泡沫史诗。不过原来,这种就是有关平凡的人的故事

  陈海瑞很帅,真的很帅,除了对家人的亏欠,感觉他的人物设定很符合一个落魄但又不失英雄本色豪杰。他践行着正义,尽管他可能说着不相信,但是他的行动证明着他的本质。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安逸稳定放弃对于他心中的不公视而不见,而是会赌上他的一切,前行

  在傀儡城里,生活高度便利科技使人们仿佛能够做到一切,实现一切想做的事情。但是本文中最主要的机械义肢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最大的桎梏

  一百多年前,那些鼓吹科技进步的人所期待着的科技替代人类工作终究只是泡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移山填海,可是同时却仍然有着各种的不公正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像那些创教人也不会想象到竟然会衍生出这么多矛盾重重的派别。我们终究难以逃离安哥拉曼纽的那丝影响

  这部小说之中的种种问题其实是我们现有问题的合理外推。我们有能力在联欢晚会上面模拟从北国雪原到南洋碧波的全部景致,而现在仅仅是一个具有视觉听觉特效的显示屏就会众多的人沉迷其中。从美丽世界毒品到这里的虚拟世界,也许真的如倪先生的《头发》那样,地球就是一个惩罚的流放地。我们的现世世界如果存在,那么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和2×2×2×2×2×2×31一直一样多。试图破开这个完全闭锁的窒息盒子的人,真的可以算是真的勇士了。

  从标题贯穿全文的《荆轲刺秦》这部大戏可以算是一个充满了讽喻的计时器。没有谁真的很想像荆轲先生那样以生命抗争,但是正是身边的种种,正是从樊於期、太子丹到高渐离在内的诸位的共同作用,才不得不被自己逼迫着成为一时之勇士。

  在傀儡城中没有心理完全正常的人——虽然在其他世界也一样——无论忠诚与本职岗位、一门心思投机倒把还是放飞自我。傀儡城就是这么奇怪:有人见不到一丝光,不如将自己的一切当做自己被认为重要的其他人的资源;有人为了延续生命而将千万年来最私密家庭构建于交易文明发展剥夺了每个人的生存能力,从钻木取火、捕猎、采摘到我们身体的一切天生的功能结果只有依附于这个败絮其内的傀儡城。

  生活在这样的傀儡城中,人们能够怎样呢?像一个傀儡人偶一样作为一颗螺丝钉,尽管有着被外界力量毁坏的可能,但是仍然有着持续着现有生活的可能。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陈警官的存在,傀儡城中的人们才有着向前看的可能,在这严丝合缝的傀儡城中才有着一丝透进来的光。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二):东北赛博朋克

  2018年6月,我通过北京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参加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主办的活动,得到了由作家赵垒所著的科幻小说《傀儡城之荆轲刺秦》。在这里,非常感谢北京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在大学的四年里,科幻协会让我认识了许多喜欢科幻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努力传播科幻文化,让更多的人体会科幻的乐趣。也非常感谢未来事物管理局,作为是一个以"未来"为核心的科技文化品牌,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希望。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描述了在三十年后的未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脑内芯片,虚拟人格和义体技术应用到了每个人身上。而由于世界风云变化,东北又一次通过曾经的军工、重工变得辉煌了。但与建国初的辉煌不同,这时候,受无所不能的义体和人工智能影响,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技术带来了逼真的虚拟世界和感官体验,使很多人沉溺其中。“机器傀儡的京剧唱腔在汽车音响中飘荡,黑客技术作为争斗法宝官场黑帮中散播”。人偶,义体,将长春变成了一座“傀儡城”,这是东北赛博朋克。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也是一部侦探小说。一辆曾经属于军队的战车失窃,冲进充满黑帮色彩会所,杀死了一位与义体有着密切关系政府高官。前警察陈海瑞义不容辞进行调查,为了查出真相,也是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

  在陈海瑞调查的过程中,那东北赛博朋克般的长春、以及未来生活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细致观察的人,在很多对未来生活的细致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未来技术的力量。其中有一段讲的是主角陈海瑞向拥有军队淘汰的战车 的包工头打听战车。在喝酒前,书中描写到:“‘这恐怕不太公平吧’我笑着点了点桌子上的显示面板”。原来,是那位包工头没有关闭他的机械肝的酒精降解功能。非常荒诞,但是却很自然。在书中,作者也玩了很多梗,比如在某件事情中,一方很激动,但是另一方很无聊,像是“陪男友在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女孩”。想必作者也是一位军迷。

  最后的“boss”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的。机器人偶版“荆轲刺秦”一直贯穿了整个小说,但是,谁是这场刺杀中的“太子丹”,直到最后才向读者揭晓。但看到“太子丹”,也就是“boss”的那一刻,就会发现他的线索开始便有,等到揭晓时已经有了完美的线索链,可以说,这是作者具有很高的写作水平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那个美丽绚烂,却又夹杂着罪恶暴力的东北朋克长春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希望作者能够写出续集丰富这个不多见的“东北朋克”世界。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三):后记:我为什么要写一个既不讨好硬汉侦探迷也不讨好科幻迷的小说?

  当我第一次跟朋友聊起傀儡城的整体构思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为什么要写一个既不讨好硬汉侦探迷也不讨好科幻迷的小说?

  他问的很突然又很正经,搞得我一时没有回答上来。

  事实上,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不觉得我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

  侦探和科幻,这两个玩意在国内好像都是浮在天上的,前者既不合法也不存在,后者好像只能昂起头仰望。它们都跟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我也从没想把它们拉到我们的身边来。我想我只是想讲一个男人的故事。

  当我背着背包穿行在陌生城市大街小巷时经常会幻想出来一个男人,他轻装上阵熟悉本地的各种情况,他不是超级英雄,跟正义挨不上边,善良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他需要钱,但又不是每一笔都要挣。他有选择余地,但又决定随波逐流

  没错,那是我一直期望的生活,一直存在于幻想当中。但当我在沈阳度过我的26岁生日时那个男人突然出现了,他瞪着一只白色眼睛,拖着一只假手就那么出现了。然后他问了我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故事

  我没回答上来。接着他告诉了我很多关于他的真实情况,他的婚姻,他的工作,他是怎么落得今天这步田地的,还有他是怎么戒掉烟的。当然,跟大部分男人一样他还讲到了女人,还讲了好几个。他并不希望我写这个故事,告诉我这么多只是希望能击破那个幻想,但他讲的越多我就越是得写。当他告诉我现实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幻想了。

  我猜哪天我因为写小说而穷困潦倒,他一定会再度出现然后嘲笑说:“我早就说过”。

  好了,说完了侦探再来说说科幻吧。

  我们有远望星空的人,也有瞭望大地的人,就算是最敏感的社会也有韩松那样的诡秘织梦人。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高概念和奇思妙想,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但似乎很少有关注人本身。当然,也许是其它类型文学早就把人写完了。

  既然是科幻,为何要写人?而且还是芸芸众生凡人。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其实不是问题,我只会写这个。作者和侦探从某方面来说很像,你不能决定你会碰到什么样的事,而且很多时候做与不做,写与不写,自己也决定不了。

  写人的科幻到底要写什么?兔子瞧在给我的第一个中篇写的评论里提到了范式转变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很清楚那个词的意思,我只是从每一个能想到的生活细节往后推导,然后试图去构成一整个生活图景。在写长篇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

  那么我为什么要写一个既不讨好硬汉侦探迷也不讨好科幻迷的小说?

  当我再度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傀儡城第一部长篇的初稿已经完成了。我恍然明白朋友当初并不是要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注定不会大卖的玩意。他想问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但愿写完下一本的时候我能回答上来吧。

  赵垒 2018 5.18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四):赛博化的雷蒙德钱德勒

  Desperado9.4Eagles / 1973首先感谢未来局的赠书,让我在这个考研将至的夏天有了一点点安慰,也感谢他们并没有计较因为我的课导致的书评一再拖延。

  说来奇怪,当我把这个故事读完,合上书闭目回想的时候,作者的风格让我联想到的并非pkd的赛博朋克,也不是阿西莫夫的科幻侦探,而是莱蒙德钱德勒,一个与科幻殊无联系的侦探小说家,也是几乎唯一一个凭借类型文学跻身经典文学前列的类型文学作家。

  没错,尽管故事发生在赛博化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当我读完前几页的时候,眼前浮现的却是那个晃着威士忌杯子的拥有金子般的心的硬汉马洛,他可能玩世不恭,可能行走在社会边缘,可能生活窘迫到为了钱去追离家出走富家女,但是在这之下,更深层的地方,隐藏在现实主义之下的是或许卑微永远存在的理想主义

  我们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硬汉,不像蝙蝠侠,他身手矫健却依然属于普通人范畴;不像福尔摩斯,他智力超群却不会进行无中生有的推理。所以我们才可以带入他来体验整个故事,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只是普通人而已。他会受伤,会情绪低落,会为钱做一些不那么光明的事,会不愿意卷入麻烦之中,和我们这些人一样。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是他魅力关键。我们知道,当遇到罪恶,超级英雄们可以身着紧身衣华丽地凌虐罪犯然后把他们堆成一团捆起来然后还能顺便来个自拍,而罗夏(《守望者》)只能一拳一拳和人搏斗,马洛还会被人打晕丢在房间里疼的叫出声。但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身上看到所谓的“英雄特质”。换言之,正是不“超级”,才使他们成为英雄。

  这也是这本书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这是一个在面对社会变革诡谲阴谋时依然保留自己底线的故事。

  除了硬汉派的特质,我们不难发现故事还具有不少社会派侦探小说的要素,作为与本格派相对的流派,他们通常强调社会大环境个体的影响。不同的是,作为赛博朋克小说,我们可以不止把目光放在当下的社会环境,而是虚构了一个赛博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探讨更加抽象的社会问题。这带给我们足够空间来构想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矛盾。

  社会问题从来是赛博朋克小说中不可避免要谈到的,或者说,赛博社会本来就是畸形的,我们因此可以从这种特殊的虚构社会中看到平时可能不那么明显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人与傀儡的矛盾,阶级和阶级间的矛盾,甚至人和他本身的矛盾都构成了非常有趣的故事线,我们也因此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非同一般的冒险

  《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读后感(五):在洗牌与发牌之间,遗忘天堂

烛影杀手想象图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体验到一种事已至此、无法挽救的感觉,这种感觉得多体验几次,我们才能渐渐转变为一个成年人,世界才会向我们露出它真实一面。在《傀儡城之荆轲刺秦》这本书中,作者给每个角色安排了这种体验,无论是主角配角,无论是男女老少,每个角色都在面对着他无法抗拒的庞然大物,他们只能寄生在各自的庞然大物上,身不由己等待这巨兽的下一步。这庞然大物是什么?从哪里来?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我们至少能明白一点,它们不是来自过去的伊甸园,也不是来自未来的乌托邦。

  翻开书的第一页,那里有人唱道:“可叹一缕英雄气,志不成功心已灰。”伴随着《荆轲传》这出戏的唱词,一起刺杀事件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主人公“我”,一名因敏感案件被开除的前警察,在追查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在这部分显露出了高明的写作技巧,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刺杀场面和未来时代背景的同时,快速地展示了多个配角的身份性格以及他们内心伤痕。虽然分配给他们的文字笔墨并不多,但每一个角色在作者的掌控下就像一张扑克牌般清晰可见一目了然。作者依次展示出这些人物后,又巧妙地在主人公“我”的引领下将这些角色穿插交织在一起。每一张牌在打出的同时,都会因为与它相伴打出的牌的影响,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样貌。这如同魔术师一样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始终无法解开谜团,却又被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吸引着阅读下去。直至最后一刻,读者才恍然大悟,发现凶手的动机居然不是因为过去的恩怨,也不是为了改变未来。凶手的困境其实也是书中每一个角色的困境,他们无法回忆过去,因为“过去”的痕迹渐渐消失,已经看不清了,他们也望不见未来,因为“现在”就是“过去”所渴望的“未来”。

  书中的“过去”是什么样呢?

  刺杀事件发生的十四年前是人类变革的那一年,人、网络、机械三者的界限被打破,“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即将迈入新纪元的大门”。义体化全面开放蓬勃发展,“很多人捏着本来应该去上大学的钱给自己换了套工程用义体,觉得从此就有了铁饭碗”。那接下来的“现在”呢?这些下赌注的年轻人没有想到,他们面对的是更先进的义体、智能化机器人和越来越少的工作岗位。未来的世界科技大大发展,然而“人”的生活却也变得危机四伏。科技其实是人类发明出来让客观事物依据人的主观设计而呈现。在《傀儡城》系列里,未来的科技已经逼迫限定了这些事物的面目,它破坏了这些客观事物的自身完整。比如小说中真实的花店、饭馆,它们的价值和形象已经被异化。当一束只能活一周的玫瑰价格抵得上一个质保两年的小型3D投影价值时,当小饭馆里年深日久才褪色的菜单被游客认为是几秒钟就能显现的投影时,时间在不同的空间里以不同的速度开始流动了,当科技改变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时,“过去”和“未来”也变得支离破碎。世界的面目无法被勾勒。

  主人公“我”眼中的世界也与常人不同,他的右眼是义眼,虽然功能强大,能看清一公里外跳楼自杀的人脸上的表情,能分辨出人是否还有生命体征,可是左眼因为视距不均衡视力下降得厉害,再过些日子就需要做矫正,直至也换成义眼。而这只意味着“人”利用科技后,生活模式不得不做出的改变。但如果“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呢?

  在以前的科幻作品中,人造生命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弗兰肯斯坦”式的形象, “蝇人”、“机械战警”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其实是工业时代的机械结构和人体的生硬结合,既具有机器性又带有生物性,朴素而原始。另一类并不是由人体改造完成,而是完全由机械制造的“机器人”,但他们的思维模式跟人相近。比如《终结者》里的T850。这两类角色的差异标示了两类主题方向上的差异。第一类作品往往与人对自身的思索有关,“弗兰肯斯坦”式的角色总是带有某种缺陷,而这缺陷给他带来某种困境。角色面临的这种困境通常是为了表现人对自身的认知。而第二类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作为人类工具诞生,他们能力上的失控或是拥有自主意识,往往会导致人类作为“工具使用者”的地位动摇,带来恐慌和不安。第一类作品指向的是“救赎”,渴望回到遥远过去的“伊甸园”。第二类作品是前瞻式的,怀疑的是如果技术不断发展,人类能否到达理想中的“乌托邦”。赵垒的《傀儡城》系列不属于这两类,书中的世界离“伊甸园”和“乌托邦”都太过遥远,以至于所有人都无法相信这两者存在。

  小说中的人类经历了双重改造。主人公“我”所代表的义体人,他们的躯干被改装上义体,而思考所用到的“大脑”也装配上了“电子脑”。这两种层面上的改造让人们的身体和记忆都产生了异变。原本人类相信可以通过改造身体来取得改造世界的胜利,然而迎来的是“控制义体,提高价格,提升门槛,减少补助”的政策,还有“近一周都是重度污染,建议把鼻腔里的过滤器调到中级再做长时间室外活动”。机器变为人类生活的核心,人的生活模式转变为机械模式,人类文明已经完全受到机器的控制和支配,以人为核心为主宰的传统生活再也回不去了。机器给人提供的便利总是赶不上升级的需求,人类总是在不停地开发再开发,好让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能运转下去,不断出现错误,不断被修正,这意味着一旦不再升级,迎来的将是彻底的溃败。于是人类就像主人公“我”一样,当一只眼改造成义眼后,就只能等待另一只也被改造成义眼。当两只眼都被改造成义眼时,就需要等待下一次义眼的升级。人始终处于一种不自然的紧张状态,被迫接受外来世界的入侵。要想获得更多的幸福,就必须要懂得使用配套机器的“操作说明书”,而这说明书是常换常新的,在这一次次更新中,传统生活方式不再存在,最终原本人心向往的“伊甸园”,即便是在梦中也将无法相见。

  那么“乌托邦”是否能实现呢?原本在十四年前,主人公“我”目睹人们努力打造新纪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改造人的身体和大脑就能取得一劳永逸的胜利。然而,改造人的大脑最终赢来的是“迷乱症”的泛滥——对外界无规律的感知和情绪错乱。正是书中角色的记忆不再确定无疑,导致每一桩罪行既扑朔迷离,又毫不真实。其实不只是这纳米改造技术,所有的技术实践都会与失败挂钩,不过这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人们却越来越难以负担。

  什么是技术?技术塑造和转变那些事物,弥补事物的自身和人类目的之间的差距。如果将技术用在人身上,“人”的思维和情绪一旦也被视为单纯的物质现象,那么“人”的存在将被引入秩序,而不是在“人”本身中发现秩序。可是这“秩序”是稳定发展的,还是另一种不断升级变化的机械模式呢?当然是后者,它的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有旧版本的存在被淘汰。可是这意味着社会无时不刻地在淘汰筛选每一个人,而所有人为了不被淘汰,只能用科技将自己划分成各种细小的部分,对各部分功能进行控制、操作、升级、淘汰。最终人存在的标准和尺度,将成为技术程序下的各种指标,用量化的形式来衡量每一个人的价值。“人”成为被任意分解、强行改变的对象。科技改造的“人”将永远处于人与非人之间,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于是“乌托邦”变成了精确管理和控制的实验室。人类梦想将社会变成一个大实验室。可是技术本身对条件的充分性和精确性要求非常高,各个因素之间的配合往往缺少弹性,那么不同环节之间的链接就会缺少缓冲区。高效就意味着高风险。偶然的失误或者意外因素的干扰,就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灾难。结果所有人生活的一切都被一架巨大的机器所控制,它的故障就意味着普遍的生活故障,人类文明随时因为小小的因素瘫痪。

  在没有“伊甸园”和“乌托邦”的未来,所有人在这勉强运转的实验室中实现了平等。在书中权力最高之人,“荆轲刺秦”所指的“秦王”——市政法代表曹向成他的第一次出场,是丢了左腿跟保镖搀扶奔跑的狼狈形象。所有人都失去了独立性、自身性和尊严。每一个人都成了被精细分解后强力锻造的特殊生物,人性已经沦为了人的物质性。他们都努力地将自身的所有押在赌桌上,然而这赌注有多少价值?能赢来什么样的彩金?能获得什么样的未来?没有人知道,就像主人公“我”的父亲“一个号码买了十几年”,那串数字成了他的信念,可最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当人类将没有得到现实验证的猜测想象当成规律和知识,让自然甚至自身去符合人的设计时,那么人的自身完整就会被破坏,身份将难以确定。所有人都会沦陷在炼狱中,一点点丧失灵魂,直到忘记地狱和天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