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10篇

2018-09-03 04: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10篇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是一本由[日]山竹伸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一):【大象图书馆】剥开不安 安然相处

  剥开不安 安然相处

  ——评《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文/贺兰微

  这是一个不安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多元化的时代,这是书的序章中提到的,也是我们每个人感受

  远的不说,只想想这两年来的空难,海难,地震食品安全环境问题,日常生活中悲惨车祸工作中的猝死……

  这一系列事件,无一不指向一个词“不安”,虽然这是一个心理感受的词汇,却往往由外在的一些条件触发。日本是一个地震常发国家,再加上核泄漏,环境的恶劣容易导致心理情绪的不安。作者——山竹伸二正是因为这一普遍的情绪,写就此书。

  山竹伸二,196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太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凭借《追求自由与主体性》获得第十四届晓鸟敏奖,主要著作《“真正的自己”的现象学》,《“渴望得到认可”的真相》,《看似晦涩实则通俗的哲学》等等。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哲学的定义开始,一点点深入,一步步抽丝剥茧,讨论“不安”本质起源,现象,经验,得出消除“不安”的方法

  “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不安的概念》,将不安引入了哲学领域,他提出:不安是自由的眩晕。后续又有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相继对不安进行探讨

  作者根据不安的经验,将不安分为三大类,第一种:身体不安,包含疾病衰老事故自然灾害,核泄漏等等;第二种:关系不安,包含亲人去世,离婚失恋友情破裂,离别等等;第三种:认可不安,包含亲人的斥责,朋友批判,周围人的歧视嘲笑等等。接下来三个章节,以此为核心基础,分别对三种不安的根源进行讨论,分析

  三种不安情绪中,印象深刻的是关系不安中的亲子关系,一个人是处于关系之中的,而一切关系归根结底,溯源都可以追踪到母子关系,所以亲子关系当中的母子关系尤为重要。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母亲给予温饱,给予照顾,母亲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切。这种关系的愉悦,婴儿会感到自己被无条件的接受和爱,也就是纯粹的被爱着。

  很快幼儿能够开始走路,可以自由活动,母亲开始不会满足幼儿所有的要求,甚至基于安全的考虑,还会对幼儿进行自由限制。这等于是失去了“无条件的认可”,如果不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就不会得到认可,因此产生认可不安。

  阅读这一部分时候,幼年的一些记忆不停的播放,想到了自己的幼儿时光,也想到了初为人母,如何养育孩子,如何做好一个母亲。这一时期从“无条件认可”到“有价值行为认可”质的转变,对一个人内在“自我规则”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影响。如果发展不好,就会产生“价值的虚无感”,产生“不完整的自我感”。

  整本书对问题的探究可谓是刨根究底,追本溯源,从深层次挖掘到根源,从而得出消除不安的方法,了解不安,了解自我,分析自我,通过“普遍的他人视角冷静思考判断,获得“愉悦的认可”。

  作者从哲学的方面来辩证的分析不安,基于谨慎和辩证的态度,很多方面作者反复提及,给人一种重复拖沓之感,但是仔细去细分作者的思路,也不难理解正是基于辩证的原因,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作者讨论“自由和不安”,两者的关系,不止一次,不止在一章中出现,反复的出现,多角度的去分析清楚不安的本质。

  不安是自由的眩晕,不安是警钟,正是因为不安,才可以产生应然的行动生活中对于不安,不恐惧,不逃避,而是要学会安然与之相处,这样才能冷静的思考,顺应内心,做出应有的反应

  注: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二):《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不安是自然的眩晕

  本书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不安的本质”。在不安的时代中,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

  1.不安是以自由选择前提迷茫

  当获得自由之后,人类面对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开始迷茫于自己究竟应该如何生活,从而变得不安起来。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生活,自己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关于个体同一性的不安。正因为如此,才相应地诞生出针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进行思考的哲学。

  2.不安是自主意识产物

  不安是想象危机状况时产生的情感反应。作为一种预期反应,只有在预期到危险时才会产生不安。也就是说,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程度认识能力,但还没有建立世界观念的婴儿,尚不具备预期危险并感到不安的能力。

  3.不安VS恐怖

  不安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因为你不知道哪个对象会对你造成危险,你也不知道危险会从哪个地方袭来。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不安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果是恐怖,那么就一定会存在一个害怕的对象。“恐怖”就是对这些存在的可能性所产生的危机感。与没有反省意识的“恐怖”不同,“不安”只会在“我到底应该怎么办”的自我反省意识重诞生。

  4.不安VS绝望

  在“不安”这种对行为选择出现迷茫的状态中,必然存在自然选择的可能性。如果危险近在眼前,我们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即便心急如焚,也只能听天由命,那么这里存在的就不是不安,而是绝望。

  5.不安的分类

  身体不安、关系不安、认可不安,三者相互影响。

  6.三种不同的认可关系

亲密的认可……拥有爱与信赖关系的他人(亲密的他人)的认可——存在的认可团队的认可……拥有责任关系的同一团体中的他人(团体的他人)的认可——行为的认可普遍的认可……拥有社会关系的他人(普遍的他人)的认可——行为的认可

  7.人类拥有“想要被认可”的欲望,并且因此产生对认可的不安。那么,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伴随心智的发展如何变化的?

婴儿期:在母亲的无条件的认可之中,我们享受到了“关系的愉悦”。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种愉悦会逐渐转化为对“亲密认可的愉悦”。幼儿期:探索行动开始,母亲会产生各种制约、要求、期待,幼儿对失去“无条件的认可”产生欲求不满感觉。由于对亲密的认可不安而对家人的要求和期待给予一定程度的回应。获得笑容称赞,从而产生新的认可的愉悦。“无条件的认可”转变为“对有价值行为的认可”。将来还会产生追求团体的认可以及普遍的认可的欲望。上学后:对认可的欲望,与自己究竟是什么的个体同一性问题会逐渐膨胀。他人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评价,是在自己的存在证明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问题。团队的认可不安会越来越强。很快会拥有较强的“普遍的他人视角”,从而不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对价值的普遍性进行思考。

  8.不安导致的行为模式——“不安型应然”。

  任何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渴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努力工作,关系他人的行为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但如果在幼年期被家人过度要求,如果做不到的话家人就会生气或者对孩子感到失望,那么孩子为了维持家人的认可,就必须强迫自己过度努力。对家人强烈的认可不安,导致孩子长大后会过度地要求自己努力和关心他人,并且逐渐将其定格为自我规则。

  9.对“不安型应然”的积极看法

  正因为有这些基于过去的经历而形成的自我规则,我们才能够面对接连不断袭来的不安和危机状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保持理智,没有陷入恐慌

  10.现状

  现在有很多人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换来他人的认可,维持与他人的关系。明明自由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可人类还是宁愿限制自己的自由,也要优先消除认可不安和关系不安。

  11.如何消除不安。

  如果能够内省不安的应然,找出产生扭曲的原因,那么就能够抑制多余的强迫反应,一点一点地向减轻不安的方向前进。这也是自觉认识到不安是对危机的提醒,并且使其发挥正常作用结果。我们不能只是遵从别人的想法,而是应该通过“普遍的他人视角”,用自己的意识来进行思考,知道最终结果能够让自己接受为止,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凭借自己的意志行动,才是拥有自由。或许一开始很难,但只要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想象他们的情绪,坚持价值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来进行思考,就一定会产生优秀的“普遍的他人视角”,并且产生更加自由的意识。

  12.几个重要的启发点:

神经症的本质就是对不安的防卫。强烈的亲密的认可不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缺少“真实的自我”被接受的经验而导致的。特别是从幼年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中,如果没有得到家充分的爱,家人的要求和期待过高,一旦没能达到目标就会遭到批判和否定的话,那么孩子很容易在长大成人后产生强烈的亲密的认可不安。毫无疑问,亲密的认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安心感。但是,这种认可却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团体认可的愉悦有可能降低亲密认可的不安。即使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关爱,但只要肯努力,就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结交到很多朋友。即便因为失恋失去了爱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上取得成绩,得到周围人的称赞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失恋带来的丧失感。有意识的行动也可能是由我们的情绪所决定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分析自己的情绪,找出情绪的意义,从而了解自己内心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避免被感情左右,做出更能够让自己接受的行为。这种自觉的对情绪的分析,可以从过去到将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职场是拥有共同目的和价值观的团队,互相之间的认可是通过工作这个有价值的行为获得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能够获得团体认可的地方,而不是追求亲密认可的地方。如果混淆了这两点,就会在各种各样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从而产生难以抹去的关系不安和认可不安。

  13.可供学习的参考文献

D.W.温尼克特:《游戏现实》;S.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不安的概念》;吉登斯:《失控世界》;戈尔德斯坦:《人类及精神病理学考察》;小林隆儿:《从关系看心理发展障碍》;沙利文:《精神医学临床研究》;萨特:《存在与虚无》;叔本华:《论自杀》;泷川一广:《什么是“心”的本质》;特伦巴赫:《抑郁症》;中井久夫:《居住在世界上的患者》;中根千枝:《纵社会人际关系》;尼采:《权利的意志》;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胡塞尔:《经验与判断》、《欧洲诸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弗兰克尔:《死与爱》;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集》;弗洛姆:《逃避自由》;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贝克:《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论》;马勒:《婴幼儿心理的诞生》;马斯特森:《自恋与疑似病例》;罗洛·梅:《存在之发现》;梅洛·庞蒂:《知觉的现象学》;山竹伸二:《“渴望得到认可”的真相》;山田昌弘:《希望格差社会》;雅克·拉康:《无意识的形成物》;R.D.莱茵:《分裂的自我》。

  2018.09.01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三):不安,困兽时代的突围

  朋友最近送了一本小书给我,是山竹伸二的《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邮寄之前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本书对于我最近的生活一定是一剂良药

  研究生换了一个生活的城市,但是心态很难说美好。时常有各种焦虑担心学业不精,担心未来就业,担心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地在生活。那是一种如影随形的不安,不可名状,也无法和他人分享

  不安早已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每天早晨拿起手机,从“中国移动”到“澳门博彩”,洋洋洒洒几十条信息,唯独没哪条真的打算找你。然而纵使如此,每天仍怕错过什么一般要看看收件箱。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鸡毛蒜皮,每件事情不大不小,但堆积在一起却刚好让你觉得烦得无法忍受。生活说不上是在前进还是后退。

  不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对于自己的不安,对于生活环境的不安,对于整个社会庞大架构的不安。每个人都在寻找突围的方法。

  在本书作者看来,不安亦是分为几个层次的,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于当下社会复杂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人际不安”。

  人际不安是这个时代尤为凸显的特色所在。豆瓣上一句对本书的书评评论总结得很好。“不安,是自由时代的眩晕。”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当生活面对越来越多选择的时候,人们反而比从前更加无从选择。当生活愈发高速运转的时候,人们反而产生了努力奔跑却停留原地的徒劳。

  诚然,这是一个愈发昌明富饶的社会,人们能够选择的道路与方向越来越多,从前定义人生好坏的意义在瓦解。

  鲁迅说“人间的悲喜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如今这样的感慨似乎正在应验。你有没有发现,任何事情在网络上都能形成无数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些在你看来匪夷所思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共识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多。笼罩在庞大复杂社会礼节之下的裂隙越大,维系表面和谐的成本就越来越高。

  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社交生活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开始避免社交,选择逃避地“佛系”。当所有意义都有潜在被对立批判危险之时,选择放弃追寻一切意义成为了人们对不安的消极抵抗。

  当自由愈发广阔之时,这些多元所带来的锋芒逐渐构成了一个新的牢笼,所有人都成为了笼中困兽。只不过这一次却很难像曾经争取自由一般意志坚定地去逃离樊笼。

  好在本书的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几个他的小建议,帮助人们去应对这些扑朔迷离的不安。

  对内而言,不安是人们对自由被剥夺潜在可能的警钟。自由越多,不安被触发的阈值自然越低。而时常保持内心去审视“真实自我”是否“真的自由”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毕竟自由所带来的庞大选择也有可能成为负担。

  对外而言,作者创造了一个“普遍人的视角”这一概念。这也非常好理解,市场拿着经过审视的“真实自我”去和“普遍人的视角”对应,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标记出相对准确的坐标方位。有了方向就有了明晰的相对概念,不确定的消除是减少不安的好方法。

  总之,如今身处不安时代的人们,仍需继承曾经为自由奋斗的勇气,将人生这场战斗进行下去。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四):教育与家庭,不能再重要的两者。

  文/花样年华

  反观社会,许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人,都是因为其内心存在的不安而造成的,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而本书告诉我们,所有这些不安,都是和父母以及家庭成长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以此类推,一个社会要好,那么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就需要很理智很智慧,而这些个体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就需要家庭的稳定来做基础,每个家庭又都是由个体组成,那么对自我个体的修养和修行就至关重要。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责任非常重大,每一个人,不是说你是否功成名就,你是否万贯家产就是优秀、就是成功了。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与健全。而这一切都需要多读书、多实践。另一方面,个体好了,家庭好了,社会就会好。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家和万事兴”。

  本文作者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他在分析所有现象的原因时,阐述的都不会是一个方面,他会在你认为是这样之后,提出“另一方面”。这样的辩证思想,非常令人敬佩。如果太多的书都告诉你应该是什么,你往往很赞同,那么你就会陷入被洗脑的状态,而这本书的作者不是这样。

  《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读后感(五):在不安的时代直面不安

  正如书中所言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安”的时代。作者山竹伸二,是站在现代日本人的立场上写作这本小书的,他从日本人面临的震后风险、生活压力谈开,可书中所触及的关于“不安”的要素,却可以复制到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国家,联系到任何一个人。

  所谓“不安的时代”,是近代以来的时代。而所谓的“不安”,是伴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业文明的兴盛、近现代社会的建立而来的。我们的祖先,在信仰的敬畏和对上层建筑的无条件归顺,反倒让他们少了几分不安。享受了科技的便利,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环绕在每个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幸与不幸吧。

  直面不安,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生存哲学的一部分。

  山竹伸二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和心理学,他在书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探索不安的哲学源流,以及何为不安进行了大量的讲解,他对于不安的类型与缘由的分析,更是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全书的讲解思路,基本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顺序,作为一本科普性读物,语言浅白,内容虽然有时会重复提及,但也易于理解。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亲子关系“,这是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部分。初次为人父母,对于亲子关系和育儿知识都显得短缺,这本书着实为我上了一课,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确了如何从孩子成长的初期就帮助他制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建设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除了教导大家了解何为不安,如何消除不安,还是一本亲子教育指南。

  不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不安都不是一个人造成的,而是与社会环境,以及与他们的联结而导致的。爱自己,给自己寻找一个舒适圈,在人来人往的城市中,也允许自己在内心,在生活中保留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此一来,才能够在压力中找到宣泄口,在抑郁的情绪中得以自我调适。

  说到底,该用什么来抵御不安呢?我觉得是爱。不安是这个社会难以彻底革除的一种心理状态,你不管多么乐观多么积极向上,总会有黯然失望的一面。直面不安之后,我们应该做的是付出爱,爱自己,爱亲人,爱在工作生活中与自己有缘分有交集的人们。在这里的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涵盖很多的词汇,比如理解、包容、关怀……爱自己的家人,特别是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少一点在自我价值认知上的不安,特别是尚在成长期的孩子,尤其需要这一点,鼓励,关怀,充满耐心的循循善诱,都是帮助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向更加积极的方向的助推器。

  本书的第七章谈的是”如何消除不安“,其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普遍的他人视角”,这是一个很日式的概念,强调和谐统一,强调在集体中以温和的方式进行调试压力和疏解矛盾,适用于职场中奋斗打拼的人们。

  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职场白领,都应该读读《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我们生在这个不安的时代,活在这个不安的时代,被叫做“不安“的家伙“折磨”着,现在该是时候抬起头直面不安了,一探究竟之后,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迎接不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