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算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的算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3 05: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算法》读后感精选10篇

  《爱的算法》是一本由(美)刘宇昆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算法》读后感(一):所以,你的选择是?

  对科技怀疑焦虑——也许我可以用这一句,向你介绍这本书。(其实这样说起来,它和《黑镜》同属一类)

  在这本科短篇小说集里,作者刘宇坤像是个预言家(不苟言笑且让人信服那种),他确信科技会不断进步,同时,紧蹙着眉头,揣测着种种科技发展将会给它的发明人们带来的影响

  正如很多“古老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想象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已经被科技远远甩在身后),这本距离今天仅仅两年的小说集,其中一些预言就已经几近成真 ——比如《艺术大师》中,大数据塑造票房奇迹,却毁掉了女主角的电影梦;再比如《结绳记事》中,转基因技术带来了丰收,也带走了土著居民安宁

  其他篇章中的猜想,到哪天会成为你真正的焦虑?远么?谁敢笃定?

  所以空闲时不妨想一想,真的到了那一天——你可以选择上传自己,在数字世界中得到永生时,你会那样做么?不会么?当身边的人都变成数字呢?你还能坚持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别说这些都是虚无问题——起码这些文字给你的感觉是,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它们发生

  (首发于接地气读书会公众微信平台

  《爱的算法》读后感(二):爱,无关算法

  最近读过的书里面,最有意思可能就是《爱的算法》这本小书了。200多页,13个短篇科幻,是在7月份测绘期间断断续续读完的,现在回想起很多情节依然觉得“平静却又充满力量”“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第一次知道刘宇昆是12年的星云奖,因为他是华裔,所以在豆瓣上引起了一些讨论。《手中纸,心头爱》想必很多人曾经社交网络上看到过分享,科幻是一个载体,更多的是在探讨文化冲突。在此之前读过的科幻并不多,谈不上多么深刻见解。整本书给人的感觉依然如此,“科幻”不是主角,“科幻”背后的人文关怀才是。在未来生活中,如何面对日益发达的科技进步?没有什么英雄主义,这将是每个平凡人都必须面对的日常。假如最精妙的算法取代了人类思维,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义爱呢?

  《爱的算法》读后感(三):爱,各种方法

  刚开始会以为作者大概人工智能方面学者,每个故事都在谈真实的人面对人工智能时,对肉体的真实的坚守,但是由于科技方面实在非常浅显,就稍稍有点失望结果看看作者简介,居然是个律师。对于一个律师来说,这个应该就算科幻了。

  多读几篇,就明白为何是优秀科幻小说。优秀的不是科学部分,而是爱的部分。所有爱的关系中,失去遗憾悔恨无奈,不解......科幻的元素可以弥补文字本身或者故事情节的不足。加上很多都用第一人称,一个原本期望科学幻想一下的周五夜晚,变成了淡淡伤感体会。尤其是<幻影>这一篇。

  获奖作品<手中纸 心头爱>只能算作是奇幻小说,我一直以为所有科幻的部分都是主人公想像出来的,是一种心理投射,总觉得获奖是因为老外喜欢这种东方奇幻。

  《爱的算法》读后感(四):我感故我在

  曾经认真考虑过缸中脑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然我们是能自主思考的,那么我们就是存在的。

  那么,如果灵魂可以抽离成数据程序,变成永恒的存在呢?

  虽然永恒在一些人类的眼里很诱人,但是,每当我吃着美味时候,就毫不怀疑人类不会放弃肉体。

  因为人类是感受动物,先有感受,才有感知

  阳光下融化的cambert,与舌头交融的那种无以伦比的触感、鲜香的烧鱼的滋味在鼻腔与口腔的漫延……不说其他,单是美食这一项,人类就不会舍得放弃肉身

  什么,你说可以将美食变成程序让纯思维化的我们感知?

  可是,生活是如此随机,不同于程序的一成不变——哪怕是一次简单烹饪,就算手法熟练,也会因轻微的随机的扰动而在味觉产生微妙变化

  而模拟完美(且不论世界上是否有最完美这一事物的存在)的美味的程序——如何比得上这微妙的万千的不可预知的变化,而这正是生活的美妙所在

  人类是感受的动物。这是作者在奇点系列、单比特错误、结绳记事、艺术大师、天籁之音、爱的算法等篇里表达观点:算法的精纯,无法与人类超然逻辑之上的感受与直觉相比。

  何况,爱没有算法,爱只能感受。

  最后,手中纸一篇,虽然已是第二次读,仍让我鼻酸落泪。这是算法没有办法做到的吧。

  《爱的算法》读后感(五):颗颗珍珠落玉盘

  颗颗珍珠落玉盘

  ——读《爱的算法》刘宇昆科幻佳作

  在科幻的世界里,我们仿佛是天生的弱者,无论是长篇科幻的疆域,还是短篇科幻的版图,都很难找到华人踪影。好在还有刘慈欣,王晋康,特德.蒋,刘宇昆,让我们不至于颗粒无收。

  刘宇昆的《手中纸,心头爱》带着2012年星云奖年度最佳短篇的桂冠,让我们着实亢奋一把,咱华人也能再一次拿到科幻界的最高奖。读完之后,我在被故事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惊讶于老外的评选标准。这哪是科幻啊?应该是软科幻吧,甚至应该是夏笳说的“稀饭科幻”。

  它讲述一个“华二代”的故事,主人公杰克最早的记忆就是儿时哭泣时,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哄,就是没有用。这时候,妈妈就会用包装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能赋予它们生命力山羊、小鹿、水牛老虎都能活灵活现地陪我玩。然而因为妈妈是华人,而且不太会说英文,所以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社区,融入美国社会。杰克也因为有着一张近似华人的面容,带给他无穷的烦恼伤害邻居到他家做客,嘲笑他“混血儿都怪怪的,像是发育不全。瞧他那张白人面孔配上一双黄种人的黑眼睛,简直就是小怪物。”而他的小伙伴,邻居家的马克也在和他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撕坏了他的小老虎并在学校说他像中国佬。妈妈关心他,用中文问他情况,却被他咆哮,每天做的饭菜也成了发泄不满材料。杰克把在学校和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压力全都转化到了妈妈那里。母子之间,因为语言鸿沟失去了交流。直到妈妈去世,杰克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看着爸爸深情的握着妈妈的手,杰克不禁战栗的意识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犹如不了解母亲一样。母亲去世两年后的清明折纸老虎的出现让杰克读到了妈妈留给他的长信,一封让人内心翻江倒海,灵魂夜不能寐的长信。信中,妈妈记述了自己苦难身世,还有杰克带给她的欢乐以及不再和她说话(中文)之后的痛。这篇用中文写成的信,凝聚了妈妈全部的爱,也彻底打开了杰克的心扉。“随着它(小老虎)的一声咆哮,我带着它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不是一篇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最起码和那些动辄激光剑火花四溢,加农炮尘土飞扬的重口味科幻相比,它的科幻看点显得魔术般的小儿科。但你不得不佩服星云奖评委们的境界,它把价值多元、族群割裂的美国现代社会对少数族裔个体的伤害描摹得淋漓尽致想想我们扬州人对外地人称谓态度,这样的故事在全世界不同的时空轮番上演,那这个故事带给人们心灵震撼反思就充满了意义!

  如果说上个故事偏软,你就以为刘宇昆是个软科幻作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迦太基玫瑰》,《奇点移民》,《全都在别处,大群的驯鹿》构成的创世三部曲绝对会让你惊讶得掉下下巴,科学的设定结构安排细节处理都日臻完美。

  《迦太基玫瑰》从做苹果派要用乔纳森苹果说起,因为只要它们还长在枝头上,酸味就不会消退。从那种诱人的酸味延伸到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妹妹莉斯是个追求时尚年轻人,她经常搭车出去旅游,还会从那里寄回一张明信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让她产生了放弃脆弱身体的想法,于是她参加了“节奏逻辑”公司的“增强神经识别的毁坏性电磁扫描”实验。她放弃肉体的生命,然而她的电子生命却只运行了五秒钟,神经病学专家猜测她在电路中度过了漫长主观时间又完全缺乏身体和感官反馈。在幽暗中不能动弹,不能感受到手指脚趾努力呼吸空气的肺,伴随你度过漫长时间的只有你的思维,所以大脑失去了理智。这个故事探讨了思维与身体的关系。

  《奇点移民》设定在“增强神经识别的毁坏性电磁扫描”合法之后,人们纷纷放弃肉体生命,追求一种永恒的“数字生命”。妈妈是位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她秉承宗教坚定不移信仰,认为衡量生命意义的方式正是死亡本身,因而她拒绝这样的移民。可在她病入膏肓的时候,爸爸并没有尊重她的嘱托,对她实施了上传。随后,爸爸也去了永生公司,妹妹劳拉也走了。在越来越原始村落里,人们过着简朴平静的生活,然而永生公司对下一代的争夺杀死了人们最后的希望,女儿露西选择了上传。

  这里便是家,是宇宙中所有世界的硬件基地,这儿全都是高速运行的电子,还有三千亿个人类的意识。《全都在别处,大群的驯鹿》里人们都生活中虚拟的赛博空间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可以运用各种信息创造一个孩子。妈妈是古代人,来自奇点之前,她曾经在肉体中待了二十六年,她觉得自从虚拟存在变成永恒之后,人类就是去某些东西,变得只关心自己忘记星球和世界。她希望将自己的意识投送到一个探测器里,去探索新的、未知的世界。在永别之前,妈妈带着女儿雨果游览了废弃的地球,欧洲大陆森林里高耸的橡树,云杉,曼哈顿的光荣岁月,人类文明历史被妈妈浓缩成漫长的一天。她想象妈妈的意识悬浮在星球之间,那个机器人外壳遥远的星球上等待她,当再次活过来时,她一定会很开心

  从肉体生命到数字生命,从数字生命再到机械生命,不经意就走过了一个轮回。刘宇昆用生命形式的变化,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结绳记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在偏远的天村,人们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时代,族里一位几近全盲的老人索博却掌握着最高深的结绳技巧。外乡人托穆以改善水稻品种交换,把他带到大城市生物医药基因实验室科学家们正在为生物内部蛋白质的基因表达大费心思,因为那一小团三维团块,就像一座现代雕塑,而它的形状决定了它的功能蛋白质基因的复杂程度让科学家望而却步,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的算法呢?索博经过几次练习成功地折叠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不多久他们就成功了。然而,他们送给天村的种子却是孟山都似的经过改写的转基因绝育种子,第一年的收成特别好,第二年却还要再买种子。医药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天村的居民却沦为的种子的奴隶。将古老的结绳记事和现代的生物科技完美的融合,故事让我们看到作者深厚的科学内涵结局天村老者近乎无私奉献和现代公司近乎无耻的掠夺又让我们看到作者悲悯的人文素养

  相比较有的选集瑕瑜互见,这本《爱的算法》可算是“颗颗珍珠落玉盘”。不论是《爱的算法》里对自身存在的质疑,还是《单比特错误》中对爱情和信仰的解读,《艺术大师》里对艺术欣赏和创造的调侃,《机器人护工》中对个人境遇关切,篇篇堪称精品

  感谢上帝,有了刘宇昆;感谢刘宇昆,有了这场盛宴

  2013年8月27日

  《爱的算法》读后感(六):生命不息计算不止

  三年多以前就在刘宇昆的网站上读过其中部分选篇,尤其喜欢《爱的算法》和《单比特错误》这两篇,喜欢追询人的情感可否模式化的问题,为此写了篇短评照搬如下

  前一阵子终于把闻名已久的盗梦空间给看完了,倒也没传闻中的那么晦涩难懂,估计是身为码农对于递归调用信号处理异常控制流啥的早已烂熟了的缘故。在看到主角Cobb的老婆Mal产生了要跳出当前世界返回上层调用入口的念头这一幕时,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女人经历了一段特殊体验后认定自己看穿了世界的真相试图以极端方式逃离之。脑海里拼命检索,却怎么也回想不起究竟是在哪看到的了,只好跟自己说也许是deja vu吧。

  今天水木SF版在热炒米饭不出所料讨论开始向科学方法论方向逐渐歪楼。回到家里冲澡时脑子里还在转着”世界的运行是否可以用人脑所能理解的一组规则加以精确描述“之类的念头,由物质世界的运行又自然联想到了情感世界,于是曾经看过的一个短篇《爱的算法》就自然浮上了心头,几乎瞬时便意识到”这不就是之前那个怎么接也接不上的意识断线嘛“。在《爱的算法》里,女主开发的智能娃娃通过了图灵测试,触发了女主对隐藏于情感背后的控制程序的怀疑,进而试图跳出算法循环。(ps: 这个故事可以跟作者刘宇昆另一篇关于人类情感机制的短篇《单比特错误》放在一起看)

  世界真的可以被无限精确的认知么?我有点怀疑。所谓物理规律,无非就是一个以时间作为输入的状态机,为这个世界每个可能的状态都确定了与之相应的未来状态。通常的有限状态机(FSM)只需处理有限种可能的输入输出及状态,因此可能存在的状态机总数也是有限的,可以被一一枚举出来研究透彻。与FSM不同的是,物理世界的状态可能有无穷多,这意味着可能存在的状态机总数将会是不可数无穷,而人类头脑所能构造或认知的状态机模型最多也只有可数无穷那么多,因此遭遇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那种窘境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精确描述这个世界的规律即使存在也可能不可计算,甚至不可定义,人类认知的领域无论如何扩张、如何靠近,也无法将其完全纳入掌握。

  这个前景看上去是有些暗淡,可能会让某些做理论的家伙灰心丧气,不过我对于飘忽不定琢磨不透的对象倒是情有独钟。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当你自以为已经明了她的一举一动,她却忽然给你一个惊喜或烦恼。爱的算法如果不存在才会让人期待种种可能的未来。

  这几天趁豆瓣电子书特价活动通读了全书,印象最深的仍然是与生命的模式相关的几篇。在《迦太基玫瑰》、《奇点遗民》和《全都在别处,大群的驯鹿》中可朽的肉体生命与不朽的数字生命分别照应了生命中的非模式与模式。“生命就该这样延续。祖父母、父母、子女,每一代都为下一代让路,不断前进,努力走向未来。”生命必须这样的努力吗?死亡只是必将偿还的账单吗?还是说“生命本应神圣而不朽”,只是被我们“效率低下的肉体和无法胜任的机器”所拖累?或者相信永恒机器的承诺用“这些电子的模型形成我,以及其他三千亿人的意识”?

  海德格尔把生命视作朝向死亡的存在,这存在既存在于当下已然建立可被识别的模式之中,更存在于蓄势待发射向未来的可能之箭中。死亡不只是有待偿还的账单,更多的是时刻逡巡在羊群周围的牧羊犬/狼。它叫我们心怀畏惧,迫使我们聚拢成形,从而作为一个整体翻过山岭、跨过沟壑,若不然便消散在这无边的熵增世界。死亡也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工作仅仅是坐在黑屋子里”,评判每个生命的表演,谁不能取悦它就被它一口吞噬。它的口味刁钻,难以琢磨,一个桥段、一句笑话这个时刻可以逗乐它,下一时刻就可能惹恼它。生命别无选择,只能像《艺术大师》中的老萨米那样“没有先入之见,不会墨守成规,它会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目的只有一个——符合曲线要求。”

  肉体的生命过于脆弱,在死亡面前没有多少本钱去挑剔生存的算法,因此选择了最不起眼的一种算法——遗传、变异——也就是遍历算法。这是一种纯暴力的、毫无美感的算法,一种根本称不上算法的算法,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描述,然而也只有这种算法才能产生并继续产生多姿多态的生命之美。所有其它算法都有适用场景的限制,再庞大的电影数据库也耗竭的时刻,机器构造的世界无论如何多元化也只是拥有无限可能未来的物理世界的干瘪投影。退缩进这样的世界,得到的只是永恒的承诺,而非永生的承诺。

  《爱的算法》读后感(七):文化冲突下的科幻影子

  大刘,刘电工是我系统读过的第一个科幻作家。如痴如醉看完了全部主要作品。深深的为他的宇宙尺度想象力所折服。

  同姓本家,刘宇昆却很是不同。这个码农兼律师兼小说家,似乎很少离开我们的时代,离开我们开着的汽车,用着的电脑。小说读罢,在心中留下更多激荡的不是作者对宇宙图景的解释和想象,不是绚丽的技术进步,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架空历史。是文化冲突,大刘对这位同姓本家的评价抓的很准,是文化冲突。

  墨西哥-美国,中国-美国,地球-外星,传统-数码……不一而足。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爆发的科幻文学“姓文姓科”的争论有答案的话,那么大刘姓科,小刘姓文,应该是没有大错的。

  说说这本短篇小说集。同名小说被放在全书的倒数第二篇,但却真的不是我喜欢的一篇,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自己作为NLPer,所以感觉他有班门弄斧的感觉。绳结和蛋白质,验证码和非法移民……技术细节和人文关怀柔和在一起,毫无作做。用做菜的话说,就是“滴滴入味”。

  全书最后一篇《手中纸,心头爱》是2012年星云奖的获奖作品,确实很美,翻译也是不错的。虽然几乎没有科幻的影子,但却在短短十几页里勾画了一个让我能哭的故事。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小刘自己的影子。

  《爱的算法》读后感(八):我为什么喜欢刘宇昆

  刘宇昆是当代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作家,鉴于评论里面有人对这本书不满,我当然要蹦出来声援作者。

  要评价一本书,最起码的是你要把它读完,我是9月26号那天下午收到的快递,读起来也是断断续续的。但是我看每一篇的时候都特别认真,其中的几篇在《科幻世界》发表过,如《单比特错误》、《爱的算法》。而在当年那期杂志里还专门介绍了刘宇昆这个作家,还是陈楸帆把他介绍给国人的。

  而自从当年看了那期杂志我就喜欢上了刘宇昆的作品,之后的某些时候脑袋里会突然蹦出“他将生活下去,有时会感到幸福,就这样一直到死”这样的话,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严密的科幻内核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读起来又是十足的文艺腔,但最吸引我的其实还是他的行文风格。就拿第一篇的《迦太基玫瑰》来说,当我们读完了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之中我们的情绪始终稳定在一个十分平和的状态,哪怕是生死或是被强奸之类的情节,也都是事后回忆,寥寥几笔勾勒。而作者对感官描写的戏份又并不少,也就是说,和我喜欢的《人生七年》一样,这同样是drunkpiano所说的反高潮故事。

  强烈的刺激,旺盛分泌的多巴胺,大喜大悲,种种强烈的感官体验乃至巅峰体验会给我们带来深彻的影响,科学家改信上帝,情侣殉情,在万人会场带动大家讲话喊口号感觉一言兴邦,这些都很好。但这些都是依靠着强烈的感情支配的,而激情并不能持久。我们可以去参加游行,跟领导发飙,咬牙去坐跳楼机玩蹦极,这些都可以,但永远都不是生活的常态。

  在现实中,你是一个平凡的人,哪怕不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面,我们都在过普通的生活,情绪也许有高潮低谷但绝对值一直在一个很小的单位里面,没有那么充沛的情感去撕心裂肺爱恨离别。生活总是不好不坏,没有仇人死敌,没有悬崖奇遇,有的只是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在这么一本小说中,其实是排斥英雄主义的,他讲的就是平民心中的情感挣扎,面对一个高度物化的世界,人们如何对待情感,怎样做出选择,都是自己的事情。

  在一个文明相对发达的社会,物质资料丰富以后,人和人的差距实际上在缩小,知识的高度普及和不设限制可以让人们自主的去了解学习他所感兴趣的任何知识,当一个人不再为生计所奔波了以后,他必然会对自己的定位有所思考,他要寻找伴侣留下自己的后代,要实现理想,要周游世界或是思考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希望自己所做的都是自己所希望的,不希望被什么代表,也就对那些声称代表自己在跟什么斗争的人和事缺乏兴趣。这样的人生是充满怀疑的,怀疑罪恶和崇高,怀疑英雄和罪人,在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一个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老实说,我是一直有着英雄情结的,想三体里面的罗辑,一个人在某个时刻决定世界的命运,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外星人可以看见,没有以武打动作对战的变形金刚,也并没有世界末日。当年诺查丹玛斯预言的九星连珠啊,今年无雪明年无夏后年无人烟啦也全都是吓唬人而已。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无非是亲人同事,看上百集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工作时签合同面对利益争执,老病退休要请一个护工,想谈个恋爱也怀疑这那。相对于科幻的英雄主义,杨威利坚持自我,我更喜欢科幻的现实主义,我们不讲英雄的故事,我们讲我们自己。

  其实我还想推荐他的《终结历史之人》,绝对的大师级作品!

  《爱的算法》读后感(九):大叙事与小生活,刘慈欣与刘宇昆

  个人是非常喜欢刘慈欣的作品的,也完全不介意大刘对人物简线条的描画。

  其实大刘也并非不描写个人,只是他笔下的人物所思所想全部都体现在行动上,要么雷厉风行,要么默默行动,柔肠百结而踌躇不行的大概也就是程心一人了,最后是怎样也看到了。

  我想大刘在中国受到热捧的原因也在于中国是一个讲究执行力的国家,纵使是心思百转千回,都不如行动实在。以行动描写人,也算是大刘的一个特点。

  刘的作品也有一个特点,在于技术对人的冲击与改变。技术是核心。人只是被技术驱动起来的时代车轮而驱赶行动。

  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大刘写的是宏大叙事,并不关心人是如何想的。

  刘宇昆的小说则不然,他的核心是人,写的是人的心思,也有行动,但更多的是心思及情感。

  在刘的小说里,人的情感是核心,技术只是工具,人因为技术而改变,但缺乏对技术的深层思考,更多的只是本能反抗。以及依靠技术来获取心灵上的温暖。

  其实更简单来说。刘宇昆的科幻世界是能被魔法代替的,将所有的术语变成魔法与秘术而毫无违和感。

  我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人是不信魔法的。

  这也许是大刘的硬科幻受到追捧的原因。中国人更愿意相信技术和以此来说人命运的改变,而不是,单纯的纠结与踟躇,对技术的力量毫无关心。

  《爱的算法》读后感(十):你可曾好奇?Have you ever wondered?

  在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刘宇昆这样写道:

  “本来,能够讲述一个除我之外再无人中意的故事便已足够,却发现同样能从中获得欣悦的读者。不知为何,我眼中的这个宇宙便会因此少点黑暗寒冷,少点孤单寂寞。”

  初次听到刘宇昆这个名字,是在他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时。去浏览了一下他的个人网页,首先看到的便是那篇《爱的算法》。当时未能仔细去读全文,却对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我一度误以为他和特德·姜一样,也是计算机科学出身。得奖后《手中纸,心中爱》被广为流传,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起了一些科幻迷的争议:这算是科幻吗?更像是童话呀。带着这样的印象和疑问,当看到这本单行本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牵强附会地解释一下,把爱和算法这两个词并置,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心目中的科幻文学的定位是十分吻合的。爱,以及人类的情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文学作品的主题。而算法,则代表着科学技术背后的某种模式。作为一个生活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人,面对未来时,对科技的畅想和对人本身的反思,正是作者关注的主题。十一假期抽空读完了整本书,用非常惊喜来形容我的感受是丝毫没有夸张的。整本书共十三篇,唯独《手中纸,心中爱》没有科幻内核。而且,可能与作者在哈佛大学时除了法学外还主修英国文学有关,他的文字有着一种让人舒服的类似诗意的温柔。嗯,这里也要特别表扬一下封面装帧设计的小清新的风格~

  注意:以下内容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剧透,虽然楼主将尽己所能地减少直接描述故事情节本身。科幻小说,特别是短篇,一向被视为“点子”文学。所以强烈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先去试读《爱的算法》《单比特错误》(在他的个人主页上都可以找到链接),如果喜欢就可以直接去买书来看了:-)

  -------------------我是开始剧透的分割线----------------------------

  开篇是未来三部曲。

  身体是人类拥有的很特殊的东西。即使是人工智能的最狂热支持者,大概也会承认机器是很难复制人的各种知觉的吧。但是,身体又是脆弱的,而且会消亡。如果在未来,可以把人“上载”,将人的大脑中所有信息通通转化为海量数据储存起来,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这是否将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迦太基玫瑰》讲了一个有关上载的最初尝试的故事。到了《奇点遗民》里,上载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大部分人选择离开现实世界时,是否还应该坚持这种“原始”的生活?更重要的,父母是否有替子女做出选择的权利?而在《全都在别处,大群的驯鹿》中,则从一个新型人的角度出发,在适应了全数字化的存在之后,她是否还能体会属于“拥有肉体的古代人”的那些切实的感受?对美的直觉和欣赏,以及,对未知的不惜放弃(永恒)生命的追求和热情?

  《幻影》

  记忆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性遗忘一些东西,或者加强另外一些东西。如果有一天,技术可以根据人的记忆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幻影,这究竟会更多地帮助人们保存回忆,还是逃避本该面对的现实?

  《单比特错误》

  偏爱这一篇的原因有点私人。楼主在美国的时候,因缘际会接触过一些基督教徒。他们都很善良,友好,单纯。总体感觉,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剂,帮助他们更加乐观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但是,宗教体验,却是一个连他们中的大部分也会觉得非常神秘和好奇的东西。我本人因为某些经历也曾严肃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给出的解释大概是:人在心理状态非常特殊的时候,会极为渴望得到安慰和帮助。在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的时候,就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出现自动的脑补。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科幻解释,优美的文笔和蔓延其中的伤感,让我半天回不过神来。

  《结绳记事》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可是,在很多时候,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似乎有点像是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来进行brute force。在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了之后,给人带来的“人脑算不过电脑”的感觉更为明显。那么,人类智慧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人有知觉,擅长抽象,能较为敏感地感知到不同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是否是人类所独有的超能力?

  《艺术大师》

  前几天跟朋友聊起诗。对方说:除了文字和意象,诗的形式也很重要。诗人用停顿,换行等的方式,试图引导着读者感受到某种微妙的氛围。我一听,乐了,说这让我想起了刘宇昆的那篇《艺术大师》。说到艺术,更容易想到的是创造力,天才等等字样。但其实,背后也有很多极为精准的技术。梵高不了解说不好,但莫奈的光和影却(个人感觉)一定是经过反复磨练的。那么,是否计算机也可以通过枚举和试错的方式来创作?而更重要的,我们所说的鉴赏能力,指的又是什么?

  《机器人护工》

  一定要评出一个第一来的话,我最喜欢的科幻故事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系列。在看似平凡无奇的三定律之下,竟然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花样,美妙得如同数学和物理。但那里的机器人世界更多的像是一个架空的体系,他并不讨论如何从技术上可行地实现。而刘宇昆的这篇关于机器人的故事,在我看来,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与他的其它小说一样,这也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略带哀伤的故事。

  《天籁之音》

  对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意味着复杂的抽象符号和让人头疼的逻辑推理。可是,对于数学家来说,或许形象思维也有其重要性。如果未来有一天,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增强人与其脑海中形象的交互,是否会极大地提高不仅仅是艺术家更包括数学家在内的人群的创造力?与此同时,那些无法适应高科技挑战的人们,又将如何面临自己的人生选择?

  接下来的两篇《生活的重担》和《访客》讲的是与外星人有关的故事。

  在一个星球上发现了文明的遗迹,那些外星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和普通民众的狂热崇拜。它究竟记载的是古老的传奇,宇宙的奥秘,还是......?

  地球上来了一些不速之客,看起来像一群探测器,它们究竟打算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就像是有了一个外来的目光的监视,在知道自己是在被注视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会改变自身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恶行。

  写外星人,其实还是反思的人类自己。

  《爱的算法》

  现在关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很热门。设想有一天,相关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你会不会开始怀疑,难道我们自身,也不过是一堆算法而已?现实的生活日如一日地重复,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规则生活,看起来似乎也充满了固有的模式和规律性。那么,生命究竟是什么?爱又是什么?仅仅只是“我爱你。我也爱你。”的机械式反应吗?非常非常喜欢这篇的结尾,漂亮极了。

  -------------------------

  以上只是楼主从科幻内核的角度做的一些粗略分析和概括。对于文字和故事本身会带来的阅读感受,我几乎没法传达出什么,只有读者自己去亲自体会了。

  很开心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书,这样的一些故事。看着那些自己好奇和思考过的问题被用这样优美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真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和喜悦。而作者的人文关怀(很抱歉用了这个其意不甚明确的词,语文不够好的楼主找不到更合适的),则让我在如今这个社会到处所弥漫着的技术至上的狂热中,得到了很多的慰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