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4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84读后感10篇

2018-09-03 05: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4读后感10篇

  《1984》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历史还是现实,现实还是未来

  有一种感觉攫住了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生活。它逐渐渗入体内,进入大脑,叫我学会遗忘

  1984

  当我第一次用笔写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注定一切就已经有了结局

  我的1984,就是在一点一点地走向终点

  从真理部的怀疑揣测,到查林顿小屋的尽情释放,到最后101的生不如死。

  最后,我和他们一样了,在栗树咖啡厅看着眼前的一切,自我早已不再存在

  无知就是力量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三句永恒运作,双重思想下的人们会思考,因为他们已经遗忘了思考,他们接受现实的矛盾,他们走在去往死亡的路上,他们只是躯壳,没有灵魂

  温斯顿——我,从自由走向牢笼。当我还在真理部的时候,我心存疑问,身边的那些人,我都摸得一清二楚,谁是什么样的人,谁的命运如何,都写在脸上。事物按照一个既定的轨道运作,你无法脱离,一个眼神都能背叛你,会将你带入深渊

  我的一切开始于那本日记,当我开始写下自己的思想,那些矛盾的现实在日记中慢慢显现,我开始越写越多,甚至都遗忘了标点符号。只想把它们写下来,好相信自己并不是一个胡思乱想的疯子

  直到那个黑发女人来到我的身边,一切开始天翻地覆。“我爱你”三个字像是一块巨石轰然落地,我的世界开始失去了平衡,那些维系了许久的秩序稳定开始走向终结。我们开始行动了,在那个小屋,在所有的时间静止了的地方,那个地方是独立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不属于现在,过去,和未来。唤起了我所有的感觉

  只是,一切都不会停止,我知道该来的还是会来。只是,不知道迎接我的究竟是什么。我不敢想。

  终于,他们行动了。我看到了黑暗,现实和过去扭曲在一起,将我狠狠地甩进那个记忆洞里。

  奥布瑞恩,那个我充满敬意先生。他完全变了个模样,同样的,我也是。

  我已经认不出自己,痉挛抽搐、倒地求饶,拼命喊叫。

  所有的一切都是想让我知道,二加二等于五,它永远不会是等于四的。

  那些和奥布瑞恩的对话,一遍一遍,矛盾的,复杂的,还有永远不会有答案问题,从我的脑中抽去。

  我疑惑的现实,我的存在,他们的存在,最终以背叛告终,我背叛了茱莉亚,她也背叛了我。我们不过是黑暗之中的老鼠,永远活在这个世界里,等待着冲出笼子的一刹那,拼命地撕扯着鲜活肉体。再没有比黑暗中的那些更加可怕的了。我知道,我也走到了终结。

  火车轰隆隆地在浓烟中驶向前方,那是条巨大黑色长龙,它一直行进着,带着所有的人、思想、食物工具,它的终点已经写下,但永远没有停下来的一刻。

  它走过历史,走过现实,开往未来。那个未来,会是美丽的新世界吗?还是鼠疫一般的地狱

  ————————————————————————————————————————

  恐怖的不是小说,而是你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的事物与小说竟是惊人相似,仿佛这已经不是乔治奥威尔的寓言,而是早已写就的未来。

  2016/11/03

  《1984》读后感(二):这个译本还是可以的

  查了一些书评买了这个译本,总体感觉可以:

  不太喜欢精装书的原因,一方面不便于携带阅读,一方面便是那个书皮底下的封面往往淳朴至极,激不起一点阅读的欲望。不过看完《1984》倒是觉得,这样灰色的封面也许最为合适。翻看这本书是因为家里有一套日文版的《IQ84》围脖上写着村上春树老头向《1984》致敬的作品。早前看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了解经历,也猜测到应该会有深刻的作品。

  书中有一个小小的情节,看到有种让人感恩的感觉:人的生命便是在于其思想,以及爱情。即便我无法分清楚茱莉亚对温斯特的究竟是爱情,还是出于对强加意志反抗?又或者那爱情是不是在最后一秒被人性虚弱所击倒?作者始终有着类似上帝基督信仰,仍旧渴望那残存于人最后意念中的始终是那两种无畏感情真爱 与 自由。 忽然想起《饥饿游戏,学舌鸟》,同是被奴役,同是有抗争,或者那根本不能成为抗争。也许现在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茱莉亚的世界观,让我们用一个世俗的驱壳去装一个装作坚持我的灵魂,却不知它正在走向另一端,没有人知道,真理最后会是什么。

  比起《1984》的起伏跌宕,《缅甸岁月》在我看来更为真实,即便那两者都是小人物故事,却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1984》读后感(三):1984,一个荒谬的极权世界。

  《1984》被誉为世界文坛著名的反极权政治讽喻小说。而这本书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完成。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看,它也极具社会意义

  我个人不太喜欢政治以及相关的一切。但是如果不论主张偏好,这本书能够很好的开拓自己的眼界。书中对于自由、党派、战争、言论自由等命题给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看法。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难免会联想到当下以及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当下的朝鲜,甚至中国文革

  书中的“老大哥”,“思想警察”,“双重思想”,“批斗会”等皆能在现实的政治中找到对应。它们只是一个符号,而在这符号背后却是令人恐惧控制。这种控制不仅指对身体的控制,更多涉及对思想的控制,甚至对历史的控制。人性在这个世界里是最微不足道东西。而所渴望的“言论自由”更是不可企及事务。相比那个荒谬恐怖的极权世界,能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倒是一种安慰了。

  我不喜欢政治。这本书,见仁见智吧。

  《1984》读后感(四):2+2=5的世界

  崩溃——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描述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它了。

  乔治•奥威尔难道就写不出一点能给活着的人带来希望的东西吗?

  我知道这是讽刺,是暗喻,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寓言”,但是没有一种感觉比虚假的希望更让人绝望。《1984》与《动物农场不同,从头到尾、由里到外都是一场精心构造好的悲剧,悲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博取共鸣,警醒世人,然而它演绎得太过真实,虽然明知这一切都荒诞无比,但还是恐惧“2+2=5”的世界会降临在我们的未来。事实上,我实在找不出比《1984》更彻头彻尾的谎言了,我也无法想象,会有哪个时代比“1984”的时代更加黑暗,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就连那黑暗中唯一存在过的光也不复存在。“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句话没错,只是从一个牢笼坠入了另一个深渊,并且是不可逆的。

  小说一开始的套路像极了V字仇杀队,然而结局却大相径庭。19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二战时期的集中营等历史事件也一一在本书中呈现。至于党统治下的大洋国怕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不会感到深深震撼吧——这本书可是写于1948年啊。最后的“思想控制”部分又让我想起了发条橙……(还有当奥布莱恩讲述个体与党的永恒的关系时想到了PSYCHO-PASS==)由此可见《1984》对后人影响力有多么巨大。

  在阅读第三部分时,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忘记了待会还要去上一下午的线代。我跟温斯顿的思维是同步的,内心都在渴望并相信着这场革命终会胜利,直到第三部分。如果人有灵魂,那么温斯顿的灵魂就在渐渐走远,去往一个“无”的世界。其实一开始我就翻到了最后一页,知道这又是作者安排的悲剧循环。但在书本一页页变薄的过程中我又克制不住自己萌生正义会战胜一切的客观事实是存在的局势会扭转过来这种想法实际上这种卑微的希望一直到本书最后都有出现,虽然已经被妥协到一个近乎绝望的境地。我知道结果,我不明白过程。为什么这本书不能像其他中心思想一致的作品一样有一个“标准结局”?温斯顿所相信的不就是我们所相信的客观真理吗?我想正是因为作者的如此安排造就了它的不同寻常,足以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1.关于翻译 感觉这一版的翻译还是不错的 秉承了现代的汉语习惯 严谨又不失风趣 甚至多次出现了装逼这一词汇hhhh而且与其他译本相比 封面比较严肃符合小说的形象 直接就是正文没有前言后言的废话

  2.之前就很喜欢Radiohead的2+2=5……看完这本书更是各种单曲循环qwq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984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