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4 04:0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的读后感10篇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是一本由陈其泰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一):探索近代史学的变迁

  毛主席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反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政治背景时期,这个时期横跨两个世纪,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10年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交融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鸟瞰中国近代史学的画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过度。魏源年轻时广泛涉猎藏书典籍,他熟知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掌故,为著史埋下伏笔。鸦片战争的爆发刺激了他发愤著述,短短几年间,他先后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三部爱国主义史著,这三部书联系紧密,《圣武记》是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史书;《道光洋艘征抚记》及时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详实完整记载;《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当时国人迫切需要知道的外国史地知识,魏源还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先贤学习西方先进真理起点

  第二阶段是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标志着新史学时代的来临。旧史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新史学”对旧史进行强烈批判,其理论基础使国民意识得以进化。《新史学》提倡民族主义,虽然书中所作的设想在当时的大环境里显得还尚简单,但这部著作的影响却不可撼动——具有开辟近代史学发展新阶段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28至1929年,大革命失败,国内进步势力遭受摧残,郭沫若流亡日本,在日本特务的监视下,他毅然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武器,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文字跳动着的革命热情科学态度,激发着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不畏革命斗争的艰辛勇敢同唯心主义作斗争!

  以上是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的简单概括,而更多丰富的史学详情,全部记录在陈其泰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一书中。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是一本凝聚了史学专家陈其泰先生十余年心血的著作,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第二部分着重阐述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第三部分详写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最后一部分为增订篇目。陈其泰先生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为读者呈现了近代史学发展的变迁,以史为鉴,发掘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民族的未来抱有深情期待

  -THE END-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二):史料详备功力深厚

  华夏出版社编写的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一套值得史学研究者深思之、笃行之的好书,它所节选的范文澜、梁启超等在新史学的贡献上都是开山辟地,无出其右的,没有过分地夸张他们的贡献,而是客观评价了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 近代史学是对传统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批判与继承,类似于长江后浪推前浪感觉,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充满着斗争与角逐的,夏曾佑对于史学的三大时代、七小时代的划分几乎成为了通说,但是并不是每位身处变革过渡时代的史学研究者都是如此认为的,但毕竟前一学说对于一乱一治的固化有着分庭抗礼效果。然而,我们还应该读懂这一划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是对政治、民族、中外关系上层建筑理性判断,对经济基础层面思考还是乏力的,因此我们呼吁西洋史学的进化理论,在失败中走向成败,在分裂中谋求统一,而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忽视,一味地就历史而论历史。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在编篡体系上还是有板有眼的,从总论到上编、下编,让读者全览了近代史的真实面目,通过此书,我们读懂了龚自珍不拘一格人才的呐喊,也品味了魏源开眼开世界的担当,更欣赏了《海国图志》《日本国志》在叙事传统的神奇。正如社会科学如果只是关起门来研究分析,那只会走向死胡同,恰恰开放并容,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由于有了无数先人实践创造,故本书对于梁启超、夏曾佑的开山之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此将革命与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进化史论的科学性及体系化,对于郭沫若的集大成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看近一二百年的努力,我们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走向有了初步的自我认知,不能局限于证据的索隐,而应关注中西古今比较研究。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涉及的史学研究者应当是此起此伏,正如黑夜中的明星数也数不过来,但值得我们观看的也就那么几颗,他们或者代表着一段岁月,或者标注着一份努力,只是我们非史学专业研究者只能循着陈其泰的线索,一步一步从黑暗走向光明,难免会因为我们的根底浅会受到歪理邪说的影响,但我相信在陈其泰人格保证下,他已经尽心尽力地将近一二百年最有造诣的大家及其学术创见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在信马由缰的过程中遍览近代史学的精华。 诚然,我们对于陈其泰“三十几个寒暑、三百万字篇章”应赋予其必要尊重,毕竟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作一些冷板凳的研究已属不易更何况在吃尽苦中苦之后才有了如此天外天的论著。就算我们不欣赏其治学的严谨及论述精辟,我们也应该从其终其一生有所追求感悟,鼓起勇气、提振信心,走好读书治学的崎岖曲折之途。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三):砥砺前行的近代史

  华夏出版社编排的陈其泰的中国近代史学历程,是一本喜爱历史书籍者的美味佳肴,这道大餐一共分为四部分:总结,上编,下编,,增订篇目。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历经一百多年,横跨两个世纪。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文人先驱,他们用他们的毕生所学,写下了照亮历史的著作。而在文化冲击下,还能不惑,不疑,不惧,令人敬佩。

  一、砥砺前行的19世纪

  上编主要介绍了19世纪鸦片战争开始后的一些著作,包括《海国图志》、《灜寰志略》、《日本国志》等著作。当西方先进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见时,差异之大,如何看待。当鸦片战争蚀骨噬心,名族何如反击。当签订了一个有一个丧权辱国条约时,国人何如自救

  作者用一部一部的书籍来逐步向我们呈现19世纪的历史,政治,外交。有所思才有所做,当刻板的八股文不能解救中国国难时,思想的进步显得尤为急迫发生一切的背后原因,在先驱的生活都是必然的,作者还介绍了他们的学识人生经历,让读者更加能理解这前后关系。

  二、砥砺前行的20世纪

  而在下编,作者从著作描写转化到了人物描写,主要任务有:梁启超、夏增佑、陈严格、郭沫若等人。而这些人的著作并不比之前少,只不过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不仅仅在著作上有卓越成就,在其它领域大放异彩

  梁启超,他的文学著作是最多的一个,涉及领域也十分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名族,宗教法律教育伦理等等。他是戊戌变法的的支持者,敢揭露封建统治罪恶,是近代思想的启蒙者。能向当时的人们传播引起世界变化信息激励国人改变思想,挽救国家命运

  本书还提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奠基者:郭沫若。他的主要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而本书的创作时期,正是大革命失败后,国内进步力量严重受损。以陈独秀为主的等人,向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投降,他们曲解历史真相,扭曲革命的意义,使得当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混乱

  郭沫若以史论史,用唯物主义思想,告诫所有人,如何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解救中国。郭沫若的这本《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有独特见解,给当时云烟瘴气的思想开辟了新思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没有大释夸奖某一个人,而是根据他的著作,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做一个总结,能客观的看待历史。

  这本书一共历时三十多年,能够从一百多年的历史,淘沙出数粒珍珠。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百年历史的真相,以及前辈先驱何如砥砺前行的。而作者的这种励精图治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或缺的,也是当今浮躁之心的定心丸,它教会我们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看待那些朦胧的历史真相。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四):近代史学的发展之《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lue编辑

  中国的近代史相较中国的其他封建历史而言,对于国人的意义更加的特殊,感情也是十分的复杂。正是经历了这近百年的屈辱近代史,中国人民真切的知道自身实力强大重要性,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也是这一段历史的形象总结。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一出生就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一个暂新而充满活力的中国,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岁月其实都不曾有机会亲身去经历,想要了解我们的长辈为什么经常感叹当今时代的美好,了解近代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主要是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以及近代史的史书资料简介了解。究竟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是参考了哪些资料,可能很多读者都不了解甚至没有仔细思考过。近代史的书籍好写,想要将目光对准中国的近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难度就大得多了。

  今天带来的这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曾师从白寿彝先生的陈其泰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一书就是这样一部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历程的书籍,在这部大作中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看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共和国成立的这110年间的近代史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

  本书由于是学术研究性书籍,而且研究的内容还是针对历史这一门稍显枯燥学科,书中的文字就具有学术性、严肃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在这本书中读者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废话空话,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各种干货。但是这种阅读对于读者而言就需要很强的耐心毅力,要能忍得住枯燥和无趣才能够坚持下来。但是当你真正坚持认真阅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作者笔下为我们呈现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以前学习中国近代史不曾注意到的。

  在本书的编排体系中分为总论、上编、下编和增订篇目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中收录的文章重心有两方面近代史学上有名的史学著作以及这些著作的作者本身。一般而言我们都习惯将重心放在相关的史学书籍上,例如对于汉代的《史书》,很多研究学者对其中的文字是反复推敲,努力在字里行间出找到隐藏的信息。

  但是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细节”的部分在书中都没有特别加以重视,作者看到的却是大的方面,宏观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魏源在编写出著名的《海国图志》的初衷究竟是怎样的,魏源本人对于鸦片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态度,这些读者都能够在书中找到详尽的资料。读者可能耳闻过哦《海国图志》,但是对于《圣武记》《征抚记》等作品就不是那么了解了,这些同样是魏源的作品,通过这系列作品的前后背景及作品的内容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形象地了解近代史学究竟是怎么向前推进的。

  书中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这些有名的近代史学家的背景以及相关著作,还将其中的著作进行了对比,读者可以从这些对比中找到不同史学家们的观察认知角度,如魏源的《海国图志》与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的对比就是一例。

  相信眼前的你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本书认真品读的话,那么你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会有比之前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考。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五):陈其泰先生的力作

  近代史学一般来说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历史。这个时代伴随着图强、变革、抗战、救国的主旋律,也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矛盾冲突的一个过程。在这110年的时间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同时对于中国史学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年代,许多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其中陈其泰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这本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陈先生以开阔视野和创新的方法,审视、思考、观察近代史学的进程,角度新颖,内容深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研究佳作

  本书的作者陈其泰先生, 1939年10月生,广东丰顺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学。出版多部史学专著,是研究现代史的专家。

  在学术界,陈其泰先生首次提出了“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的观点主张对史学和文化做双向考察。一方面,可以结合各个时代的文化走向、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考察历代优秀史学资料具备什么样的研究价值,另外一方面,通过对一个时期史学著作的研究和分析,又丰富了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这本书,以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作为提纲,把近代史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

  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以激烈地批评旧史,宣告从理论到方法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

  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近代史学因而出现第三次飞跃。

  作者选取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海国图志》《新史学》《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优秀的史学著作作为界标,考察史学前进的轨迹,是非常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

  书中展示出来的近代史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作者告诉我们,近代史学经历的三次剧变由大量的丰富而细微的渐变积累而成。鸦片战争期间,龚自珍、魏源首先提倡公羊三世说,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康有为阐释的公羊三世说已经注入了进化论的内容,变成了传统形式下包装的崭新的资产阶级学说。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以总论和对魏源、黄遵宪、梁启超、郭沫若等重点史学家的分析,生动再现了近代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辟的历程。在书中批判地继承传统史学中优良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之发扬光大。

  书中对魏源的《海国图志》和黄遵宪说的《日本国志》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魏源清醒地预料到, 传播外国知识, 定然要经历与顽固保守势力的严重斗争,要冒极大风险, “使后世有人焉,日翻夷书, 刺夷事, 筹夷情, 如外夷之侦我虚实, 其不转罪以多事, 甚坐以通番者几希” ! 但他怀着偷天火给人间的无畏精神,自觉地担负起时代先行者的责任,“创榛辟莽, 前驱先路” 。

  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他撰写 《海国图志》的目的很清楚,《海国图志叙》 说: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黄遵宪说,写《日本国志》的动机是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比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多得多:“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谈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以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击柝相闻,朝发可以夕即,亦视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邹衍之谈九州,一似六合之外,荒诞不足议论也者。可不谓狭隘欤!”

  《日本国志》40卷约50万言,包括卷首年表和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等十二种志,从各个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

  清王朝的悲剧在于,统治集团内有“先见”者总是作为异端受到排挤迫害,《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使西纪程》与《日本国志》莫不如此。晚清的历史表明,清王朝从不主动变革,有识之士“事前”提出的变革主张不仅不被采纳反被打压;只有在经过巨大打击、深创巨痛之后,清政府才会被动、勉强变革。甚至连被动的变革都会被拒绝,如戊戌维新的被镇压。说到底,黄遵宪与《日本国志》的遭遇,其实反映了清王朝的命运。

  知史而知兴衰,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能让我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