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10篇

2018-09-09 04: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10篇

  《关于一个孩子》是一本由麦克尔•阿泽拉德(Michael Azerrad)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一):翻译很烂

  非圈内人士,翻译真烂,把hey ! judy 翻译成 嘿 祖德 ,明显没有经过音乐熏陶,弱爆啦,只好努力学英文,看原版啦 ! 给一分是因为没法给0分,滚粗! 拿到版权,却不好好翻译,真是觉得可惜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二):关于涅槃故事终极之作

  1991年,涅槃乐队横空出世。他们里程碑式的专辑《别在意》卖了900万张,其雷鸣般的声音与令人难忘旋律体现了正浮出水面的X一代的所有困惑沮丧激情。本书是关于涅槃故事的终极之作,对乐队成员以及乐队成员的朋友亲属都作了深入采访。本书材料翔实,并让我们能够深入摇滚乐队的商业方面艺术灵魂方面,同时也对流行文化作出了观点鲜明清晰批评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三):我也来评论一下这本书,

  如果这本书有写长篇评论的,那他肯定是专门写评论为生的。

  就Nirvana的开拓精神伟大贡献精神,那都是胡扯。

  如果你采访科本问他自己垃圾摇滚的贡献到底有多深,他会直接用中指加一句“motherfuck”回答你,

  对于他而言就是表达自己内心,他孤独,他有轻微自闭症

  这些你就听音乐去体会吧,科本那些所作所为只会让一些喜欢酷的朋友冲昏了头脑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四):评论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涅槃乐队及其主唱手科特•柯本的极有价值传记。该书分为16章,事无巨细描述了乐队的上升期和早年的声望,也不像1994年后出版的书籍那样千篇一律地用英雄崇拜悲剧上演的论调来叙述该乐队。在“涅槃”短暂的音乐生涯中,27岁柯本的死是挥之不去事实,这也导致其后的书籍似乎永无可能完全走出这个阴影。因此,本书活泼有趣栩栩如生的叙述方式显得尤为珍贵。本书有其时间烙印,即按照它初版时的光景前瞻性地预言了“涅槃”三人组合将凭其开拓精神而前程远大。读者若想仔细了解美国Grunge音乐时期最好的乐队,此书是绝佳选择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五):有些传记是需要走心的

  看完这本书,脑海里对忧郁的科本和他孩童般的水汪汪的大眼又多了一个我不想承认的印象——邋里邋遢

  有些传记是要挑人写的,如摇滚乐手的。

  如果你不爱摇滚乐,没有热情,那么你记记流水账,说说历年大事记,那我干嘛花钱买你书呢?我不如百度就是啦。并且你有什么资格把我们心里的英雄的照片放你的文字旁边,你有什么权利消费他?

  请怀中一看爱的赤子之心写或者译他们好么?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六):黄小猩胜在一句话

  那些吐槽黄小猩的人把人家骂的一无是处干脆自己来翻译好了,要不就去读原版。虽然有瑕疵,但总体来说翻译得不错,和原作风格保持了一致。郝舫的《灿烂涅槃》处处充满了狂热,一个狂热的乐迷在偶像死后带着崇拜和悲痛写了一本主观色彩极强的传记。短短二十几年人生,能扒的也就那点儿事儿,大家也都写的大同小异,但看了本书发现原来大部分内容原自此书。但郝写《涅槃》在前,黄译come as you are在后,不得不说,黄的译本也在很大程度借鉴了郝的作品。不过最重要的是,我欣赏黄关于“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的翻译,很平实,但很真实,很柯本,比郝将柯本神话的“绚烂燃烧”好。仅这一句就是我挺黄小猩的理由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七):海外书评

  惊人自然坦率……对涅槃乐队相当动乱的历史进行诚恳毫不留情的描述……是客观纪实与精辟分析绝妙结合,《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一书是最出色的摇滚传记。

  ——《公告牌》杂志

  真实地向读者展现了摇滚精神与摇滚行业内幕,同时提供了大量惊人的细节以及明晰易懂的流行音乐评论。

  ——《洛杉矶时报

  《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是第一本详尽讲述了涅槃乐队如何从华盛顿的阿伯丁走向世界乐坛之巅的传奇之作。

  ——《滚石》杂志

  音乐圈、毒品与摇滚——《关于一个孩子:涅槃的故事》涵盖了所有一切。绝顶之作!

  ——《娱乐周刊

  极少数令人过目难忘的非主流摇滚书籍之一……该书是长久以来出现的最具启迪性的摇滚传记之一,读者想了解的一切尽在其中。

  ——《沃斯堡星电报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八):涅槃容易

  无论如何,就像约翰·列侬一样,科特·柯本也是流行文化 - 摇滚音乐史上无法忽略的一个人,不光是因为他的乐队叫涅槃,也不因为他与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珍妮丝·乔普林一样在27岁英年早逝

  那张封面印有但这生殖器的孩子在水下追逐美钞的专辑如此大获成功,不仅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如革命一样让许多人错愕不已(甚至让一切有着先见之明言论的人都显得虚伪)。毕竟音乐界的人们、尤其是唱片公司高管们是从上个创世纪的60年代过来的,还不相信这么早就“肉食者鄙”了——确切的说,“被肉食者鄙”了。

  摇滚专辑的一般内容简介主人公家长童年主人公与乐队关系;主人公与女人(分为成名之前与成名之后两个截然不同阶段);主人公与媒体歌迷(分为促进和对立两个阶段);主人公与名声。本书也大致遵循这个纲要。

  书中对于Nirvana的一些分析与评论颇为中肯,并不如一般的传记那样记录与吹捧 - 尤其是摇滚传记,都像佛陀创世的纪录片一样。

  大学时候有过一本郝老师的涅槃的书,我印象中似乎读了,但记不清了,一是因为记性本身不好,二是即使看也是带着抵触看的。当时太多人吹捧Nirvana了,以至于让我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因为吹捧他们的人鱼龙混杂,很多不是我欣赏的类型文人相轻,听摇滚的大老粗门也没好哪儿去。这过于泛式的接受削弱了乐队自身具有的力量,就像把一根针放大100000000倍,它就不能再扎人了,这也是流行与独立永恒冲突——只可能有片刻的平衡,Nirvana做到了。

  就我身边的人来讲(应该是身边来讲,人很难百年之后再听),我不知道百年后听Nirvana的人与听Guns N' Roses的人谁多,听少年志气的人与听别哭的人谁多。

  我们需要译者做好的是内容、语法语境的准确传达,而译者对于乐队、歌者、唱片、公司、地点等客观的翻译大可不必发挥高度原创的精神,百度一下即可,多简单!——毕竟打口带市场上“干死骡子”也能无阻地沟通

  这本书我给打四颗星,穿插于记叙中的评论加分当事人的采访加分,而事件穿插讲述没有标明时间则减分,虽然不是必要、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但是不方便马虎的人画时间树。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九):只有涅槃脑残粉才读这书

  书读到第二个章节 我不禁翻回封面 确认一下书的译者是不是郝舫

  感觉就好像重读了一遍无插图版的《灿烂涅槃》 可以说 是涅槃把我带入了摇滚乐的世界 而郝舫第一次把我带入柯本的世界 在1996年写出《灿烂涅槃》的郝舫 不仅让我敬佩 现在回头看甚至让我觉得震惊 他在柯本死后仅仅两年 居然能把所有的一切写得那样细致透彻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做到的

  高中开始迷恋涅槃的时候 对这个金发碧眼的忧郁而暴躁男人完全不了解 但无法遏制的被他的音乐所征服 那是一种我成长经历中从无出现过的体验陌生颠覆性的 就好像从密不透风房间的一处裂纹偷窥到了另一个世界 曾经有一句鬼话叫“音乐无国界” 而高中时候 对于校园中少数的摇滚乐迷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周围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同学好奇的问“能听懂吗?” 但当我多年之后终于读到了柯本的传记 我才惊讶的发现 虽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可柯本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压抑 郁闷迷茫和我监狱般的中学生涯中所体验到一切是那样的相似 难道柯本真的把这一切都倾注到了他的音乐里 并最终耗尽了自己?

  我觉得伦敦奥运会那句口号可以放在涅槃身上——激励一代人!但柯本死了 这代人可能也早就麻木了 我不知道新一代的摇滚乐迷是否还听涅槃 还听Grunge 但我真的很久很久没有看到哪个乐队还玩Grunge 现在的音乐现场已经被金属党和小清新瓜分 有一次音乐节 我旁边一个女孩轻浮的大喊“我想听金属核” 我苦苦的思索金属核是他妈什么概念 现在的摇滚乐就是一群无脑的杂种继续杂交的产物 我无意冒犯任何人 但我真的感觉现在现场的很多喧嚣只是在说一句话“我想和吉他上床”

  看着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摇滚大联欢 我不禁又想到一个曾经思索过的问题 为什么柯本在现代摇滚乐历史上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笔之后就马上被遗忘了 而不是像列侬或者鲍勃马利那样成为一个经久不息祭奠缅怀的符号 柯本对他所看到的世界有着超出寻常敏锐的洞察 但他不会喊出爱与和平 他终其一生没有走出自己的封闭世界 而他的音乐激励和释放的也不过是散落在各个角落失败者的骚情而已

  以上都是扯 带上耳机再次听涅槃 然后摘下耳机相信一些美好愿景 继续生活

  《关于一个孩子》读后感(十):吐槽翻译啊

  首先,这位译者显然不是“圈内人士”,把“回音和兔人”写成了“回音”和“兔人”,活活把Echo and the Bunnymen拆成了两支乐队,在书后面的中英文译名也能看到,H里赫然有“‘回音’乐队——Echo”,T里赫然有“‘兔人’乐队——the Bunnymen”,让人笑掉大牙。【译名里其他不贴切的暂且不表】第265页,有一句“他们看上去非常像《席德和南茜》”,还堂而皇之的在后面加了个括号补充说《席德和南茜》是关于Sid Vicious的电影,敢情译者直接度娘到Sid and Nancy是一部电影就不知道Sid and Nancy讲的就是Sid and Nancy的故事就莫名其妙地加上了多余书名号?不仅Sid and Nancy,Alice Cooper、Black Sabbath、Aerosmith也有无端被书名号的经历,虽说Black Sabbath和Aerosmith确有同名专辑,Alice Cooper却是万万没有的。

  不仅“专业术语”译得问题多多,极普通句子也是错漏百出。Come As You Are的歌词“Come, doused in mud”被翻成了“到泥浆中寻找水源”,能翻成这样估计译者当时一定是看见了神迹。Scentless Apprentice被翻成了《无嗅觉学徒》,下一句话就讲到小说香水》里的主人公“没有嗅觉”,看过原著的都知道主人公嗅觉超凡,然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气味,scentless显然是没有气味的意思,包括本段末尾Kurt的话说自己讨厌别人的味道,把scent译成嗅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还有诸如把punker翻成“朋克人”,rocker翻成“摇滚人”,the Cobains翻成“柯本家”、“柯本家族”,感觉像火星语,别扭得很,如果是我就会把punker翻成朋克党或者朋克音乐人了,the Cobains肯定是不会包括柯本祖宗十八代的,应该译作“柯本夫妇”。这些纰漏还都是我没看原文情况下推测出的,倘若是对照原文仔细来考究结果怕是不堪设想。而且以上罗列的这些错误基本都是稍微花一些忽略不计的功夫就可以避免的,居然还都出现在了最终的译文了,粗制滥造自不必说,难道现在国人做事情都这么不靠谱

  不过抛开翻译不讲,这部1993年出版的传记还是很不错的,叙述得很平实、客观,从三位乐队成员的青年生活、涅槃的开端到最后的戛然而止,事无巨细,作者作为接触Nirvana的第一线记者,引用了许多第一手的采访资料,所以见得真实。郝舫的《灿烂涅槃》大约也是写本科毕业论文似的从这本书里借鉴了很多,所以如果说看了这本书觉得和《灿烂涅槃》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句子那也不是这本书的错,只能说这本书帮助了太多人了解真实的Nirvana。但是即便是看了《灿烂涅槃》也不介意再看一遍这本书的,毕竟这本书更加完整,而且貌似有些细节和《灿烂涅槃》里不大一样,不过这可能仅仅是我记忆疏忽,也可能是因为译者的问题,要不就是郝舫的英语也不大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