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挑战极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挑战极限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挑战极限读后感10篇

  《挑战极限》是一本由江崎玲于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挑战极限》读后感(一):平淡中见功力

  这本自传和以往看到的很多自传不同,或许是江崎玲于奈比较谦虚,整个自传比较简单,对于自己成功也是轻描淡写,似乎没有特别惊人之处,也就这么波澜不惊走向了成功,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发表过的报刊文章,谈了江崎治学求知的一些观点感觉过瘾

  掩卷回想,这本平静的自传中,最为强调的是对科学执着追求,强调的是对创新精神的追求,这或许正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成长世界强国过程,这个民族的确有不少值得佩服学习的地方。

  《挑战极限》读后感(二):挑战极限

  人,如果都能面对自己的困难挑战极限,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成功。这句话不是哪位名人说的 ,而是我说的。看到江崎玲於奈的《挑战极限》这本书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在他的履历表中,他讲了自己小学中学高中的一些故事。因为高考失利,他补习一年后方考入一所不错的高中。后来上了大学,一项可以跳级的校规时刻促动着他发奋努力学习,终于他跳了一年,把补习的那一年抢了回来。多不敢于服输的精神啊!在物理学方面,他有自己的思考,不肯敢于平庸,你注定不会平庸。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他对生活,对事业感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江崎先生认真半开玩笑总结出要拿诺贝尔奖的必备“五不原则”:一、不拘泥于过去的历史经验规范;二、不做靠在权威树下的绵羊;三、不让大脑内存”被无价值信息吞没;四、为了维护自己的见解不回避冲突;五、不忘记年少时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他说他就靠这五项原则获得诺贝尔奖的。虽然半开玩笑,但其中不乏真理所在

  处于二战中的佼佼者,外面飞机在轰炸,屋内,他在认真学习。能做到如此“沉静”,他不获得诺贝尔奖,谁能获得?他的人生轨迹见证了日本的近现代发展,其成就与日本崛起成为科技大国的过程相生相伴。他的睿智幽默,传授了关于创新的见解,让我们一窥日本科实力背后的不懈努力

  一位科学家,他的书给予我很大的动力

  《挑战极限》读后感(三):我的人生该当如何?

  本书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于奈的自传,作为80多岁的老人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俨然已经没有了当时激动心情,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可谓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中考失败父亲公司破产、战争带来的物资贫乏兄长的死等等,然而他一直铭记老师教诲:“无论遭遇怎样的事态头脑中的知识都不会失去,这样的时代才愈当发奋学习。”(p31)对于科学研究他也遵循着在变革中求发展,“我们处于安定社会中,往往倾向于在现在的延长线上寻求我们的将来。可是,身处变革的时代,须得孕育前所未有的革新事物才能创造将来。”(p53)由此可见,在条件恶劣情况下更能激发斗志,更能怀揣梦想

  可能是因为人经历原因,作者十分推崇美国的淘汰机制,“在那里,是不论功劳资历的,获得理想岗位全靠实力说话。这就赋予了制度很大的灵活性。此外,科学家还必须一直保持自己的创造力。”(p77)且一心想将其融入到日本的教育体制中。中国有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止在日本,在中国,良性的竞争也是有利于企业个人的发展。

  作者想通过本书告诉我们的,绝不止以上这些,他希望我们磨砺理性,培育感性认知自我,在最大限度上挖掘自己的潜能迷失在人生方向上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这本书,也许其中就有你们想要的答案。人生就像那些答案或有或无的题目需要我们不断地与“答案的有无”做斗争。

  我的人生该当如何?该当不断挑战自我才能的极限,只要活着,就要竭尽全力

  《挑战极限》读后感(四):挑战极限

  对于这样一位诺奖获得者和他所从事的半导体研究领域,我根本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于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功课,那就是对于江琦玲于奈以及他的物理学研究之半导体隧道效应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江琦玲于奈是日本籍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而这本《挑战极限》是他的自传,书中从我的履历表、我与科学和寄予下一代等三个方面,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完整概括

  虽然我对他的专业领域的研究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但是我相信做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传奇人物,江琦玲于奈的成长过程一定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因而我对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境遇充满好奇,于是探究这些与众不同也就成为了我阅读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一路读来,《挑战极限》果然没有令我失望,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让我对他的生命履历、成长过程和求学过程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江琦二极管诞生的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聆听到江琦先生就自己的成功的总结:“应趁着年轻之际尽早自立成角;工作中多注目未来,对过往则疏于停留;洞悉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之于探寻者的两面性影响……”

  不同的阅读者可能对这样一部讲述了诺奖获得者江琦玲于奈的人生故事的作品做出各种不同的认识评价,即这是一部循规蹈矩传记作品,一部作者为自己著书立说的自传;一部真实记录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励志读本;一部再现了科学家历尽艰险走向成功的创造性过程的精彩回放……可以说,《挑战极限》中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也没有什么令人称奇赞誉,江崎玲于奈只是从容而简单至极地书写了一个人的履历,而且他的履历中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明显地帮助他获得意外成功的超常经历,他甚至在赞美生命精神的时候也仅局限在自己求学、生活以及工作的失去或获得的细微之处,但是无论怎样,我都笃信就是这隐忍于平凡之中的巨大不平凡,才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爱因斯坦说:“科学的精髓不在于科学家们所创造的赫赫有名成果,而在于历尽艰险,走向成功的这一创造性的过程。”我就想,《挑战极限》就是再现了江琦玲于奈先生精彩过程的吧。

  《挑战极限》读后感(五):怀科学之心,创传奇人生

  第一眼看过去,这是非雅致的一本书,白底浅草的书套上嵌着蓝色印花的竖条,书套里是蓝底印花的封面,感觉就像素雅的和服。于是仿佛让人觉得《挑战极限》这样坚定激扬的书名素净淡雅风格很不合称,但其实,看完整本书,就会觉得整本书的风格,被作者江琦玲于奈用平和语气娓娓道来,就像一杯清茶清香淡雅,却回味无穷,所以整本书的设计内容相得益彰译者文笔也非常老练,读起来非常流畅舒服

  本书作者江琦玲于奈,是日本国籍的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的人生如此辉煌传奇,但是作者非常内敛平实,本书第一章,就是用“我的履历表”这样平淡标题来写自己的传奇人生。江琦玲于奈在82岁这年写的回忆录,自诩是个“乐于漂泊”的人,总是在四处游走。大阪出生待到5岁,京都度过14年的小学中学时光,然后在东京读大学、就职,35岁赴美工作32年,之后又回到日本,所以用“我的履历表”做为线索来讲述自己的人生。这部分是这本书中精华部分,也是我喜欢读的部分。作者对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着墨颇多,幼年时他的家境殷实父母社交活跃,总是带着他进出各种场所和去旅行,因此作者“那幼小的大脑是承受了高于常人一倍的刺激成长起来的”,认为自己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自己以往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江琦玲于奈读高中的时候,家中突遭巨变,家财散尽,经济状况无比艰难。因此他认为这份体现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了寻求活路,凭着直觉灵感,与困难做斗争,百折不挠。而且在日本战败之时,非常艰苦的求学环境中,坚定了走物理研究的道路。彼时彼处,同一场战争不同的立场,那个国家的一位年青人在战火纷飞之中怀着科学之心,立下求学的宏大愿望,这部分令人感触嘘嘘。

  “我的履历表”还有令我非常动人的部分,就是作者写自己非常敬爱的大哥英年早逝,痛失内心支柱,他摘录当时刚满20岁的自己写给母亲的信,“只要活着,我就要竭尽全力”,表达自己要对生命、对宇宙、对自己追求的科学的感受,令人动容。

  这本诺奖获得者亲笔写的书,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哗众取宠,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挑战极限》读后感(六):科学之心

  除了知道日本出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的大江健三郎,对其他领域的日本诺贝尔获奖者知之甚少。据维基百科“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17位日本人获得此奖。在物理、化学方面,人数也占了半壁江山,日本的物理化学一直处于世界前沿,也有源可溯。弹丸小地出了数位诺奖得主,不能不让人想去探究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

  《挑战极限》的作者江崎玲于奈,1973年获物理学奖,一生致力于半导体、超电导体隧道研究,现年87岁。耄耋老人在自传中回顾成长历史,回忆自己长年受师长教诲以及前辈引导,以及怀着一腔热情走上科学研究。他在战火之中执着科研,勇于创新,大胆假设小心验证,慢慢开辟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道路。他在文中持有与张爱玲相似的“出名要趁早”的观念,原由“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而不唯上,不唯前辈派系。在勉励新人创新上,江崎玲于奈也总结出五条创新法则:一,不受制于迄今为止的行事经验与规范。二,接受教诲亦不可唯大学者教授马首是瞻。三,不可沉迷于无用无价值之信息。四,贯彻自我主张,奋起抗争,从不逃避。五,孩子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与天真烂漫的感性意识不容错失。除了回顾个人历史,也用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半导体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些观念想法

  比起国内科学界的浮躁急功近利以及不思进取,日本一直注重创新,鼓励传承精神。上世纪90年代,遭遇经济倒退的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目标政策倾斜,也最大可能地扶持新观念、新设想、新技术,再加上日本科研界风气单纯,不存在争名夺利,不会有各种考评会议干扰,而让科学家们得已专心致志致力于研究。在这些前提下,再加上日本科学家普遍的埋头低调做事勤奋严谨又不事张扬的性格天时地利人和,成果频出也是必然。从江崎玲于奈的经历来看,他的成功,他所做出的杰出成就,也是耐得住寂寞一代代科研人默默积累奉献集体结晶。于是,作者总结这是因为有一颗“科学之心”,是“自我的深度思考”,是为构筑科学基础不惜呕心沥血的“伟大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逻辑思考能力”。

  《挑战极限》读后感(七):历史造成的教育必然

  在读江崎玲于奈的这本《挑战极限》之前我还打算是不是上网搜索一下理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和他们的获奖原因,幸亏偷了懒,书看了大约三分之一后就开始庆幸自己的不勤快,看完全书后更是觉得完全没有知道那个的必要嘛~

  江崎玲于奈先生因自己发明的江崎二极管而享誉世界,作为现代人,或多或少的都享受到了这项发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尽管我仍然没弄懂那到底是什么玩意,不过看样子体积质量性能上都要比被替代的东西优良的多就是了,这不是我关注重点。所以一群人去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这本书中,我最在意的还是教育对个人一生的影响,而且我关心的与江崎先生所期望表达的追求也有相当的差异

  从江崎先生的自述来看,他的少年时期成长不可谓顺遂,战争年代,尽管是主动侵略方,但老百姓受的苦丝毫不会因为战争主客场而发生变化,中考遭遇失败,大学读到二年级又因战事中断学业,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好的学习环境,面对这样的条件,大多数的国人都会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类的话进行自认为高明的总结,而事实是,青年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为发生这样的事?今后又将会何去何从?科学家与政治家的不同之处正可以从中体现,我朝第一国相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物理学家被炮火吓得直哆嗦后却还是习惯性的一头扎进课堂。看似前者正义伟大,实则后者更从科学救国。我年少时钦佩开国总理,如今文科毕业后觉得实业家与科学家亦是乱世中流砥柱十有八九要被认定是汉奸了吧~

  功成名就之后的江崎先生先后在美国日本都专事教育领导工作,虽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依旧在科学工作中不懈耕种,继续斩获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专业奖项,江崎先生表现的与古今中外的学者们殊途同归——卸甲归田搞教育。当年张謇创立集美大学等大大小小的学校并留下了人人传颂的动人校歌,江崎先生自己没有办学,但突破了重重阻力接受国立大学校长工作,在非常重视资历的日本,不难想象其中的难度,同样是在现代的中国,有曾任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先生的例子遥相呼应。

  从本书的后半部分即可看出,江崎先生致力于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作为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非常注意于搜集各国教育资料是一种习惯,也正因为有着“丰富的感性资料”,本书中我们才得以看到江崎很多的关于美日高等教育的对比,有历史先后沿革的纵向对照,也有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发展的横向比较。轻率的定论哪一时期或哪一国更好很愚蠢,我个人从书中看到的,是优秀民族培养大批合格工作者的同时产生杰出专家的历史积淀,当然在中国,这一点广受讨厌。

  《挑战极限》读后感(八):狮子般的王者

  狮子般的王者

  ——我读《挑战极限》

  文蠹鱼

  《挑战极限》,是江崎玲于奈写自己的书。我相信有些人是不知道谁是江崎玲于奈的!他是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这本书是他回顾80余年的人生经历。大家也许好奇,这位诺贝尔获奖者会写出什么样的一本书,值得阅读吗?

  这是一本装帧素雅,内容平实的书。拿起来,你会觉得很亲切,没有长篇大论,也不算张扬,用最平实的语句说自己的一生以及自己的科研。在这一生中,他所经历的人生高度,多数人望尘莫及。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还是顺风顺水的。是个要强的人,对知识的渴求,即便在战乱年代也不忘学习,还能克服家庭经济危机时带来的贫困,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一生为目标奋斗。这样的精彩人生,也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文章并不出彩,但是会令你仰望。

  个人履历。通过第一章详细叙述,大家很轻松就能获得这些年来,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的经历。在出生的大阪,生活了5年。小学至高中又在京都呆了14年。东京大学3年。就职后,在神户9年,东京4年。赴美,在纽约经历了32年的时光。回国后在茨城、筑波与东京之间,到2007年,度过15年。屈指算来,今年已是87岁的老人了!

  想当年,母亲给取的名字不一般。Reona,Reo,拉丁语意思是狮子,寓意“成为狮子般的王者”。这其中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厚望,希望她的孩子与众不同。用江崎玲于奈的话说,32岁拿诺贝尔奖的时候,自己那别具一格的名字才真正“名副其实”。他是感性与知性双面的亚努斯之山。因亚努斯像是双面头,也就是说,正面和反面各一张面孔。象征着一个过去,一个未来。这是一位双面神。在筑波家的屋顶上,一览无遗的筑波山有着男体和女体一样是双峰,所以他兼具有感性与知性的双面亚努斯之山。在欧美语言中常遇到的“亚努斯的二元性”,“江崎二极管”也拥有了亚努斯的二元性。后又“半导体超晶格”授予了日本国际大奖。这是获得诺贝尔奖,又获得国际奖,这样双向的荣誉实难被一人同时拥有,他,还是第一人!

  本文最该关注的应该是他与专业的一面言论。不错,第二章你足可以看出一个诺贝尔物理学者才华横溢的一面。不单是科学上的,还有就是培育人才等方面上的。都值得我们仔细认真阅读,领略其宽泛领域的知与不知,看看真正的做科研的人如何做科研的。通过阅读,和你的思想碰撞一下,那火花会不会燃起你内心的火焰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一直都非常推崇。就拿《菜根谭》来说,在工作中被称为“指南”、“教材”等,这被日本人誉为奇书。在文章最后,还想提一下,江崎玲于奈应该是一位崇尚儒家经典的人。因文中不止一处引到了孔子的言论。没想到,这位日本的诺贝尔获奖者对中国的儒学也深有了解。

  《挑战极限》读后感(九):《挑战极限》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

  曾几何时,我读过一部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这次,我却更想要把这个书名套用到港读到的另外一本书作《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尽管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但是我觉得二者之间总是有那么些许的关联。那种意志,那种精神,那种拼搏,那种坚韧-----

  《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一部属于“日本的爱因斯坦”江崎玲于奈唯一授权的中文版亲笔传记。尽管身为一名中国人,我对这位日本科学家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关注于科学家的不平坦的成功路,更关注于通往科学道路之上的挑战极限,如此诸多的看点绝对不失是一本了解科学,认识自我,励志突破的书籍。

  众所周知,想要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诺贝尔获得者并不简单。毕竟,全世界的各个历史阶段能够获得此等殊荣的科学家并不多。那么,本书就是将一位成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相关成长史和奋斗史通过文字的形式一一道来有关的详情。尽管本书的归类为科学类,但是我同样觉得这本书兼具了励志和激励的效果。因为书中从始至终透露着成为一名成功科学家所需要承担和付出的一切。在全书的正文起始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科学家的有关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与其说是秘诀,起始倒更不如归纳为科学严谨的态度,充满热情的斗志,以及随时关注的创造力的培养。毫无疑问的是,科学家有别于普通人士的重要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可以以一个更高层面的来分析和创造一切原本世间没有人关注的,或者没有存在的事物。对于这样的创造,更需要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这里不仅需要的是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里更需要有的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忍不拔的持续。而本书的主人公江崎玲于奈便是在如此的态度之下,以强烈的信念和自我激励下不断地成长和壮大。书中有着关于他自小的教育环境的影响,有着关于学习失败的伤痛,有着一无所有下的继续前行的勇气,有着身心受创却依然努力的斗志,更有着坚定不移地怀抱梦想追逐科学的信念----概括而言,本书的第一章节部分基本上围绕的就是这名科学家自我奋斗和拼搏的有关记载。到了本书的第二章节中,读者有可以一睹该科学家对于科学对于极限等的理解和定义。随后的第三章节则是这位科学家对于后人和下一代的寄语。通过自我的实际行动和结果,我们可以读到的更多的是那片等待着后继人才们的广阔科学天空。

  机遇和挑战时刻伴随你我的左右。而读一读这本《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书却是让我们可以深思成才的有关须知和要领。既然他人可以自我挑战极限,获得生命的辉煌,那么我们同样可以从中体味和领悟某些相关的成才关联。若要取得成功,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位江崎玲于奈身上学习和借鉴到某种精神的要诀。科学是不分国界,人群的;科学的殿堂等待着一批又一批有准备,有思想,有头脑,有斗志的人们去攻克和突破。

  《挑战极限》读后感(十):路口的亚努斯

  ——木木勺

  亚努斯,古罗马的守护之神,是所有门户通道的守卫者,差不多管着一切事物的开头,英语中的一月(January)就是从他的拉丁文名字而来(Januarius)。亚努斯是一位双面神,他的头上有前后两张面孔,向前的脸眺望未来,向后的脸回顾过去。

  一手拿着开门的钥匙,一手拿着吓人的长杖,这位古老的神——亚努斯守卫在各个路口,千百年来,不知吓退了多少胆小的人们。

  挑战总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看起来坚不可摧、高不可攀,如果你退缩了,就没可能找到机遇。绝大多数的人们更偏向于纵容自己的懒惰,耽于享受现状,既没有勇气,也没有毅力。好在我们还有勇敢挑战的人,他们不畏艰辛,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终于寻到了荆棘下的路,然后再努力拓宽,然后带人们走得更远。

  江崎玲于奈先生就是勇于挑战探索的一位先锋,在生活和专业的各种阻挠下,他仍然不屈不挠,坚持寻找前进之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挫折面前,他是狮子一样的王者。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像江崎一样的勇者,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吧。

  江崎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发明的超晶体二极管如何提高了计算速度上,更体现在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热衷上。江崎推崇创造力,鼓励年轻人不囿于既有藩篱,保持好奇心。他广为人知的“江崎黄金律”有五不原则:不可受制于迄今为止的行事经验与规范;不可唯大学者马首是瞻;不可沉迷于无用无价值之信息;不可逃避,坚决贯彻自己的主张,发挥创造力;不可错失孩子般无止境的好奇心与天真烂漫的感性意识。

  传统教育观念里,通常对孩子灌输强调的是集体的规范统一,要削除忽略个体的差异性,以集体为重,纪律第一,认为服从、调整改正、自我牺牲是光荣的。致力于把丰富精彩百花待放的一个大花园修剪成颜色统一高低相同的灌木,何其不智也!

  每个孩子都有绚丽的想象力和无穷无尽的好奇,他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有趣的谜题。

  请不要根据什么已知的概念定义来指责、否定孩子们吧,更宝贵的是独特的眼光,和无畏的胆量。

  亚洲文化的国度里,历来看重次序、尊卑的礼节,即传统文化里所谓的“纲常”。这一点在日本民族身上尤为甚之,好在他们崇尚顺应、秩序的同时,还能尊重自然和人性的本真。江崎在一个处处讲究遵守既定成规的国家长大,却能提出尊重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由,是和他在西方国家的所见所闻分不开的。

  他在书中提到美国和日本的差异——同样是搞研究,日本的学者就严守科学理论的阵地,认为以之牟利是不光彩的,可美国的专家却以研究能带来商业利益为最大动力……

  只有深刻认识到了差距,才能勇起直追。

  不要被“诺贝尔”和“物理”两个看似艰涩高深的词汇骗了,这是一本八十七岁的智者所写的书,书中谈论的不只是科学的精神,还有对年轻人的期望,还有对战事家事的回忆,对生命中挫折和成功的总结,还有很多很多。

  相信他的经历和感悟定能给人面对挑战的勇气,以致下次在路口遇到双面神亚努斯时,能不畏其杖,勇敢坚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挑战极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