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4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10篇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是一本由顾随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一):难道是我不懂此书妙处

  大部分读者都说这书好,都认为顾随评诗词很到位,读他的分析评断如饮芳琼,既令人沉醉,又令人惊悟到妙处。可我却觉得单就这本书来说,很一般。顾太匠气。吹捧老杜太过。他喜欢诗句都是雕琢得不能再雕琢的,锤炼得不能再锤炼的,离诗的生灵本性相去甚远了,诗贵在一口气,一腔情,情不能已,脱口诵出,一气呵成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二):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

  文中开篇便说道,人、我之间,常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间,只知有物,忘记自我,皆不能“推”。又说,做人、作诗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

  诗本是人与他人,人与外物,人与自然的联结,为什么流传下来的中国的古诗词能够感人细微,而与当今大多空泛无文的大众文学有这样大的区别大概在此。前者寓情,抒发,真实,再三推敲;后者则将一切能为时代外物所引起的真实情感隐去,代之以温情装饰,以敲响警钟己任,美以自我、朋友、与我倾述者故事噱头,扮演知心姐姐/哥哥,治愈你我,坐拥无数粉丝。然而什么是练句,什么是微妙,什么是感发,我想这本书能将一个只会被课本中故事词的你登堂入室,让人明白什么才是真的文学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三):优秀得像神一样

  文如其人,读文章、诗词跟作者一生联系起来看才更有味道。知道作者的生平,知道他的才情到什么位置,便知道他是不是够努力,是不是够有智慧。 可以看出顾随先生喜欢陶潜与稼轩。小时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只觉得陶渊明避世,不勇敢。可一个追名逐利患得患失的人又何以去评价一个洞悉世事,心不为物质所累,有才情的过来人?杜牧的诗有一种放荡不羁,自带悲伤的特效,虽然顾随评价杜牧的诗词浅薄,可是杜牧的诗易带给人感发,如《汴河阻冻》浮生恰是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是不是有点哲学的味道? “李白有才情无思想,杜甫很努力但是笨拙”这些都是顾随说的。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唐宋诗人大门,原先认为那些大诗人、大文豪其实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优秀得像神一样。需要客观一点再客观一点。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四):诗词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

  跑野马,这是顾随老先生独特思维跳跃活泼古今中外,上一句下一句,跳出来跳进去。诗词之美在他的文字中一点点清晰了,而更棒的是,通过诠释诗词之美,深入到中外人文之美学中。

  很多精辟见解看得让人激动。也很有启发,很多关于美学上的问题居然通过看这本感发诗词的书解决了。

  这种呼吸新鲜空气畅快,是极少的。

  这本书是在北大教材中心遇到的,是上集,半年后在网上遇到了中集。可能下集还没出。没找到。

  叶嘉莹先生带着恩师顾随的教课笔记大洋两端来回游荡,片片纸,岁月留黄,承载的那份情感也愈浓。

  坚持背古诗词已经一年了,从诗经唐诗宋词诗歌带来的美感,让我读过每天平静快乐时光

  有吃货要搜罗美食,而诗歌是让心灵快乐的美食。我有幸能有机会头脑味蕾去品尝这精神美味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五):随顾先生感发中国古典诗词

  随着走出校园脚步,我们也似乎,远离了中国古典诗词。

  说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会赞叹唐诗宋词的辉煌灿烂,会脱口而出数句经典诗词,那些曾经伴随我们走过童年的或简洁,或繁复,或轻灵、或沉重,或长,或短,美丽隽永的诗词。

  但是,似乎,今天,我们浮躁的心已经记不起、容不下我们曾经那么钟爱的诗词。拥挤地铁繁忙工作居高不下房价不可企及爱情,难以兼顾的亲情友情,林林种种,占据了我们的本已不大的内心,以至于我们忘却了五五七七的神奇短句。

  唐诗与宋词,真的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了吗?

  这要看我们怎么读,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叶嘉莹先生当代研究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大家,而《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正是这位已经年近90岁的老人当年的听课笔记,当年的老师正是顾随先生。“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我们看这本书,仿佛当面受教于顾随这位古典诗词研究大师,何其幸哉!

  和学生时代,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不同,顾随先生带给我们的唐诗宋词感发是关于生命,关于生活感悟,关于音律形象的重现。我们读诗词,感受的是汉字的美丽与深邃,是历史记录流淌。种下诗词的种子,生发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拥抱与欣赏,是积极向上精神,是真诚踏实态度。唐诗宋词是我们的小伙伴,是聆听我们心灵的知音,是我们前行导师。我们爱唐诗宋词,正如我们应该去真诚、热烈的去爱我们的生命,生活。

  我们读唐诗宋词,乃至元曲、明清小说等其他古典文学,并非是被动接受大师们的观点,或者兴趣情志,我们最重要的是感受唐诗宋词的美与力,发现我们内心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你可能喜欢李白、杜甫,他或许喜欢王维、孟浩然,在积极乐观蓬勃向上世界里,这没有对与错,高与低,这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愿美好的诗词,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六):大师

  读完已有一个星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绝品。

  一本好书先得好看。读了几十页就被吸引住了,跟诗词赏析之类完全不一样。读的时候好像读小说一样。因为顾先生跟你说的是诗,但是他更关心作诗的人。他把每一个诗人的生活、品格才能与所作之诗结合起来讲,显得自然而然深入浅出。仿佛这样的人必然会做出这样的诗,这样的诗必然出自此人之手。一首诗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与当时的时代紧紧结合,与一个人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

  韩寒说,一个人应该超越这个时代。从顾先生剖析的这几位诗人来看,很难。一个诗人的创造风格受时代的影响很深。初唐诗开阔大气,晚唐诗再难有此风格。不得不说,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好书当然不仅仅是好看。由于是笔记整理的,里面很多语句并不是很连贯,但是这并不妨碍理解。大师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字里行间,一边读,一边觉得醍醐灌顶,对人生对命运的态度豁然开朗。读罢,想回头找一些名言警句,可是一无所获。更觉顾先生功力深厚,在平淡的文字里,让我们感觉到了至美的存在

  我向很多人推荐了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读不读诗没有关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能给你人生的指导,能带给你基本的人生感悟,能让你对人有更透彻的理解。书里面的诗人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甚至有一些是我们喜爱的,在读的时候,会带着感情去体味这些诗人的性格品格和才华

  真心羡慕叶先生能聆听这样的授课,也十分感谢她能坚持听6年,认真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将笔记带在身边,保存完好,让我们能在几十年后有机会享受到这样的盛宴

  高晓松说过,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读一读生活在不平庸时代的大师的书,也算是一种弥补。能够遇到这本书,真的像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七):詩詞鑑賞的人們

  草稿存檔,不知道為什麼各種小龍女亂入,懶得改輕拍。

  苦水黑得冷靜,繆鉞粉得自然,一朵亦咆哮得可愛。

  苦水常常拖出自己的作品來黑,在我看來似黑實粉。無論如何,煮的是自己家的栗子,再怎麼吐槽不好吃也掩蓋不住「看到沒,我們家自己種的栗子」的得意

  繆鉞對古人是真愛,從心底發出的千年讚歎,讓人不覺神往,即使自知生在天朝,也難免動搖。

  繆鉞文辭清美,苦水沉著冷靜。讀苦水講稿,便神往課堂,憶起屈屈,無限感慨

  即使真有所黑者,繆鉞亦只是「陳述事實」,讓讀者自行領悟,他卻不表,例如論宋詩,如文章高手仿小學生作文排比句般將唐詩與宋詩比較比較又比較之後才來一句意味深長的總結,如小龍女淡然「不喜歡他們在這裡」已經是極大的厭惡,此處已是作者黑極。

  雖然許多號稱最牛逼的人都被苦水信手拈來黑之不復,但苦水並不是全黑。在稼軒這件事上,苦水毫不吝嗇地給出了最深的肯定。「所以苦水不但肯他贊陶,更肯他不效陶;尤其肯他雖不效陶,卻又了解陶公心事。」世界上最難伺候的定是評論家,頂級廚師嘔心瀝血做出滿意作品被一口否決,菜還跳動在碗裡。要苦水不黑已是登天之難,虧得稼軒一唱三歎式的照顧周全,方才將苦水收拾得服帖,甚至於愛之極而出輕薄語。只有在面對稼軒時,苦水的語氣才略有一絲輕鬆,才有心情開起了玩笑

  似乎有了蘇軾都還是在拉仇恨,有了稼軒大家才閉嘴。

  在「黑」這件事上,一朵和苦水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一朵同學是狂風暴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偶爾也會停下來扶額讚歎,接著又帶著他那典型的詩般的語句(有時也會插一兩個洋文)席捲而去。

  而苦水要黑人的時候,你也許根本還沒有資格被黑。在你心心念念那被黑一刻,自知大限將至時,突然發現自己還未達到那神聖的被黑水平線。

  一朵有時竟可以讀出培培的感覺,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幻覺。苦水是強調生與力的,他黑人時也是這樣的,總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最少的字數,戳中你的淚點,戳到你的痛處。

  就連粉人也很不同。一朵同學拍手大讚歎,欣喜手舞足蹈,比如宮體詩最終被張若虛拯救,好像楊過在谷底見到了童顏未改的小龍女,於是翻了幾個跟頭。

  而苦水,面無表情地痛斥一番,事後你才醒悟——剛剛那個不是黑,竟然是粉。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八):一部让人愉悦的精神美食

  拉拉杂杂看了2个多月,主要是做枕边书来看,闲暇时间翻一翻,所以没有任何负担压力,看起来也格外愉悦,单纯的心灵享受,很喜欢

  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这是叶嘉莹当年跟随顾随先生学习课堂笔记整理而成。叶嘉莹和顾随在看《原来如此》的时候大致了解过,知道他们在文化领域地位很高,而叶嘉莹更是被誉为最后的女诗人(词人?),顾随是她授业恩师,领入法门的导师,由此可以想象这些笔记对她的重要性(辗转多年都随身携带),从中不仅可以了解顾随先生的学术观点、文化底蕴,也能从侧面了解顾先生教学风格。

  书中从顺着历史时间讲述中国诗词,点评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停留时间格外长,细细讲述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诗词特点,结合中西文化点评分析,不仅有大量诗词佐证,还时不时把西方文化观点引入,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真是学贯中西啊。

  就当做闲暇阅读,看的很随意,可以说是随看随忘,但看的过程很开心,很享受,好像回到大学课堂,老师讲的开心兴致勃勃随心引发,而我们跟着春游一样,他看见什么就说点什么,满心愉悦。说陶渊明的诗真好--好像所有的大师点评的时候都会讲陶诗好,有内容诗情,而李白是文采太高,但不切合实际,随意学不得,而杜甫则是能吃苦很有力,有同理心,又有诗心,所以能写出好的诗句,而李商隐的文字很好,有观照,所以也能写出好诗,但格局相对还是太小了......诗到了宋朝就开始偏向“理”学了,越来越讲究格律,很多活泼的有生命力东西没有了,于是词越来越好了。为此,顾先生动辄提起诗经里面的“杨柳依依”,这些文字很浅显却很美,所以诗歌其实还是要有内容,有生活,有诗心诗情的呀。

  书是很厚很厚的吧,看着看着就忘了很多,但一旦想起来,似乎又能想起许多,真是有趣。至于不少人说很多内容和别的几本书重复了---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了好几部,但这部应该是最完整的了,所以感兴趣还是看这一本就好了。至于书里面有一些车轱辘话(比如“杨柳依依”的相关说法讲了很多遍),想想顾先生讲了6年的课,课堂上肯定要大量重复,而且大量重复也可以加深学生认识,是很正常的教学手段,所以都能接受。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丰富、有情趣的人,所以尽可能多跨一些领域,这种人文类的书,没事翻翻可以陶冶一下情趣,看着耳熟能详的诗人、诗词被点评,不少从前不懂、没意识到的东西在大师点播下也有新的认识,对诗词乃至人生都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人文的魅力吧。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九):人可不为诗人,不可无诗心。

  这本书其实看完已好多天了,只是一来被过敏骚扰半月余,静不下心来。二来这是我标记过最多笔记的一本书,内容过于丰富,想着要把笔记导出来,复习一遍先。话说读此书真有种回到课堂再当学子的感觉,受益匪浅。这书原是国学大师叶嘉莹当年于辅仁大学受教于顾随先生时所录课堂笔记。何为名师高徒,读此书可见一斑。 自少喜欢词诗,从来都觉得唐诗宋词两物为中国文字最美的产物。不过以往读诗词,从来都依心而行,觉得语调内容感情美就好,于其中再无深究。恰如顾老曾说:诗以美为先,意乃次要。屈子“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意固然有,而说得美。说得美虽无意亦为好诗,如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果然是读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谦卑由生。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当时年少,曾大爱诸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义山、小杜的诗,后来年岁渐长,反更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辽阔。后于书中读到顾老这段话:纯抒情的诗初读时也许喜欢。如李、杜二人,差不多初读时喜李,待经历渐多则不喜李而喜杜。盖李浮浅,杜纵不伟大也还深厚。伟大不可以强而致,若一个人极力向深厚做,该是可以做到。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先生曾言: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可见顾老思想言论的生命力,亦如论诗,他讲究要有生的色彩。因此他喜杜而不喜李,盖因李太过飘逸,惜不能入而复出;工部虽终生困苦,但感情真实,文字锤练,故成就更胜于太白。又言人要能在困苦中并不摆脱而更能出乎其外,古今诗人仅渊明一人做到。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圣。薄衣行于雪中而能出乎其外者,这是顾老对渊明的推崇,但是于处世之道,顾老则更推崇一种“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勇气。曾言:人要以文学安身立命,连精神、性命都拼在上面时,不但心中不可有师之说,且不可有古人,心中不存一个人才成。学时要博学,作时要一脚踢开。这不但是先生于文学一门上的观念,于师生、读书亦如此。从师学而不似师,此方为光大师门之人。读书更是如此,不受古人欺,不受先生影响,要自己睁开一双眼睛来,拿出自己感觉来。 叶嘉莹教授评顾老讲课:先生对于诗词具有极敏锐之感受与极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国古典与西方文学两方面之学识及修养,所以先生之讲课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可以予听者极深之感受与启迪。全任神行,一空依傍。这番读来,可谓感受颇深。心中若无草原般辽阔的学识见解,如何能讲出“跑野马”的课来。 最后以顾老一句话作结:人可不为诗人,不可无诗心。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十):追寻壮美

  追寻壮美——读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先生《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是叶嘉莹先生40年代听顾随先生课的课堂笔记,近读感觉很受益。顾随生逢乱世,取的是入世精神,受近代思想影响,读古人诗希望从其中得一种力量,亲切地感到人生的意义,所以对有“力”的古诗,格外倾心。

  何谓“力”?顾先生曰:“心里是不调和,而将其用极调和的笔调写出,即是力。”力的生发,来自生活,诗须有生的色彩,有心的探讨,此方为美。这种美,可以是优美,但更多是壮美。杜甫诗是壮美的,有力的,虽然有时候不免着意用力,李商隐诗是优美的,是白日梦,有心无力。李白诗入生活浅,无思想,而有高致,杜甫诗入生活深,有感情,纵然不伟大,但却深厚。但短处即长处,谁也代替不了谁。

  有力,故取勇猛精进,这种精神,汉魏后儒家失落了,沦为淡薄,保存的反在佛家,故顾先生多用禅语灯录论诗,颇契我心。顾先生对很多诗人是颇失望的,所以他说:吾国诗人亦未尝不自人生出发,只是入得不深,感得不切,说得不明。这话不但说古人,更说后人。论诗时顾先生也不免说得远点,刺一刺世人,比如关于面子问题:中国人要面子,可是顶不要脸,古人则反是。现代人真不要脸,可是要别人留面子。其实这很没必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文学批评不是说文学中的真理、真是非,只是文人在此发表“偏见”。

  顾先生课堂上跑野马,讲的是诗词,却有布道的精神,如诗之说理,并不是为了征服别人,而是为了感化、感动别人,这有点宋明理学讲学的味道。讲学,修业是一方面,重在进德。可惜到了近代,书院变为学院,修业专门化,进德沦为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者,扯虎皮做大旗也,且此面大旗又为杀死老虎得来。

  文明古国,遂近于文明死国矣。

  (顾随著,叶嘉莹笔记,顾之京、高献红整理:《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另,此书有几处错误,包括不多的几幅插图的说明文字,浏览所及,罗列如下:

  第13页插图:说明文字为“王树榖《弃胡琴图》”,“弃”应为“弄”。

  第27页:去头去脚则对矣。“头”应为“投”。

  第28页:桃花流水杳然去。“杳”应为“窅”。

  第102、103页:积雪明林表,城中增暮寒。“积雪明林表”应为“林表明霁色”。

  第107页插图:说明文字为“杜甫《蜀相》诗意图”,实为元钱选《贵妃上马图》局部,画的是唐明皇回头看。

  第118页注:百丈淮海。“淮”应为“怀”。敢乞以亡僧津送。“津”应为“律”。

  第134:“行有余裕,则以学文”。“裕”应为“力”。此段顾先生从“观必须有余裕”讲起,因《论语•学而》此文而误,应是顾先生误记。

  第157页:频频袅袅十三余。“频频”应为“娉娉”。商女不知亡国根。“根”应为“恨”。

  第161页:只是当时已悯然。“悯”应为“惘”。

  第162页:吴昌硕……直到90岁,老年尚如此。按吴昌硕活到84岁,此90岁应是吴先生误记。

  第204页插图:说明文字为“明崔子恩《苏轼留带图》副本”。“恩”应为“忠”。

  第208、209页:杏花消息春雨中。“春雨”应为“雨声”。

  第314页:插图说明文字为“马远《陶渊明逸致图》”,这幅图作者应是明代画家周位(字元素),而不是南宋画家马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