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兴派对》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余兴派对》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0 04:5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兴派对》读后感精选10篇

  《余兴派对》是一本由迩多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余兴派对》读后感(一):用树的眼睛看世界

  我习惯称呼迩多为树老师,他在我眼中是个谜。

  我不是一个习惯看书的人,但当我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我就相信这本书我会读很久。

  因为只要是漂在北京的人,多少都会跟书中的文字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曾是或仍是这个大派对中的一员。

  我还没有读完,因为这本书真的不算“好读”,很多时候我甚至需要调整自己状态排出足够时间才能开始——用树老师的眼睛看世界努力想象当时的感觉——也许这也是我仍未读完的原因——但这依然无碍我对它的评价:这是一本能读很久的书。

  《余兴派对》读后感(二):法门

  我不能拿一副喧嚣心灵去翻阅它

  因为那样我只能品尝到干涩

  我不能用一双挑剔的眼睛去审视它

  因为你自有你的阴晴圆

  我必须沉静

  只有那样才能走入派对深处

  我必须细腻

  只有那样才能触碰你的脉搏

  我唯有开放记忆闸门

  才明白身临其境的豁然

  我只能用眼、用脑、用心

  去膜拜

  《余兴派对》读后感(三):老朋友的心灵之约

  认识迩多是7年前的事了,是通过博客,偶然搜到他的博客稻禾盛夏,看到文字,便似着迷了一样喜欢他的语言、他的思辨、他的智慧闪现。后来便认识了,人如其文。一晃这些年,时而聚时而离时而想念,但文字相约一直未停止过。等拿到这本散发着淡蓝色光彩的《余兴派对》的时候,仿佛见到了本人,又仿佛这本书是出自自己之手那般亲切。翻开来,纸质装帧都简约而不简单,文字一如既往透着犀利睿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心里牵挂的却是不同方向。他的回忆里那些彩云之南的故事,那些在城市里游走独特感受,时而给我启迪,时而让我会心一笑,时而感伤不止。现代城市里的生活,每一个默默无闻个体,不尽相同。而读着他的文字,只会觉得这个个体十分鲜活,鲜活到你自己也想跃跃欲试,也想与之发生某些交集,不需要太多,哪怕仅仅是after party擦肩而过的一个点头的微笑

  《余兴派对》读后感(四):城市生活者的心迹

  如果突然问我,城市生活是什么?我还真答不上来。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但静下心来想,什么才是自己要的?我可能到现在也不能完全明白,但有些时候,这种不定和迷惘情绪,就算是被说成消极的,也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回应

  读完它,我有一种被人友善靠近的感觉。这种贴近不是说作者故意说俏皮话,或者讨论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来讨好读者,而是娓娓道来,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还有不能一一说出的事实,它们存在着,莫可名状。

  作者的文字平和饱满,她踏实。关于内心描写,很有想象力

  特别喜欢书中“高原·南方的南方”这一部分,也许每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才可以更稳固地生活在当下。《河流》中的那种情感,应该流淌在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的血液里,不少人会说“有多远走多远”,但付出代价是,我们措施了平行时空中的更多别的可能。

  一开始看到本书的标题意味会是一些充满激情的,或者热闹文集,但是读完全书忽然明白阿乙在推荐此书时说的作者的文字“对人和事充满悲伤理解”。个人认为,这是一本严肃但不沉重创作,但对于城市生活坦诚和有深度的描写,让我开始关注“城市生活者”的心迹。

  《余兴派对》读后感(五):寂寞至死的热闹

  我还记得阅读这本书时孤立无援心情,提着厚重行李夜色很凉,心里空荡不知去处,被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店收留,买一杯黑咖啡然后一杯又一杯的续,点心很甜,很想睡,但没办法,我要熬过这些时间,和十一庞大人流群赶往凌晨的火车站

  没有错,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阅读这本《余兴派对》,那个时候这座城市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入侵者,颠覆了我所有的生活,因此说不上是微微抗拒,还是本来就有一些不知名的情绪,我感觉它和我并无关连,我只是因为一些原因短暂停留于此,不需要交付太多的感情给它,也不必期望它能将我的所有接纳,我力求保护我自己,我感知得到这座城市促使人改变力量如此庞大,却依旧想要挣扎出一方空地,收留我说是固执也好,迂腐也罢的小心绪。

  读完这本书,我却开始觉得,是我没有好好的靠近过这座城市,而过于把它妖魔化,城市其实是宽容的,它并不因任何人轻易的改变特质,看作者隐没在文字背后,和这座城市互相捉迷藏般的彼此探索,突然觉得,也许我也应该换一个角度,去好好的注视这座被历史时光都深度浸染过的城池。是作者的故事掀开了我对于这座城市的好奇心并说服自己,更好的去贴近这里。

  文字是最诚实的,作者是一个感性中带点冷冽的男人,在微博轻微透露出某种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和对于情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寂寞的缘由。热闹的生活,却在某个时刻,把人逼迫到更为寂寞的境地

  因此不要停,不要回头,要尽情尽致的享受短暂的温柔,霸占萧索的狂欢,城市模糊了人与人的来处,倾向同归的落寞时分

  但好在,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展现细致抚慰,我们终将老去,我们终将回忆挥霍殆尽,只留下空白相守不再炽烈的晚景,而在此过程中,不妨精彩一点,冒险一点,疯狂过,平静过,也不枉费此生来过这世界。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我而言,它带来细小火焰,点亮某一时的寂寞,对于你而言,即使简单邂逅亦是值得。

  《余兴派对》读后感(六):洋场外的观察

  一

  好的写作者首先是一个观察家。在这一点上,迩多仿佛有天赋异秉。

  我与迩多结识于一个酒局。那一次,我们共同的朋友表演口吞拳头,我第一次看见,惊奇之余也只是一笑而过。后来迩多给我读那篇《吞拳头的人》,看到最后嘴角那抹血,我难过了好些天。

  生活仿佛就是一个吞拳头的秀,对与大部分人而言仅仅是张吞吐合,事毕表演者谢幕、围观者喝彩;而迩多的目光就能穿过幕布的罅隙看到秀场背后,看到表演者含泪卸妆。

  这样的观察无法张扬也无需张扬。它本身就是琐碎的、隐蔽的。不被提起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观察家如迩多为它打上一点微光,被忽视的细节拥有的力量便清晰可见

  访客只见笙歌灯火居民早习惯客来人往,正是有了迩多这样的观察家,城市与人生才有了完整质地面貌

  二

  我把他的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在里面寻找自己,即使迩多从来都没有与他们见过面。

  迩多喜欢写人,而且在陌生熟悉之间捉摸了最恰当的一个度:你知道你不认识他,却往往在字里行间找到似曾相识。这是因为他赋予角色合理性。当一个矛盾事件仿佛理所应当,它就有让人共情之处。

  合理性来自思辨。文中,迩多经常在叙述之间插入思辨,在因与果之间接通管道人物选择很多时候乍一看不可理喻,但是经过迩多的引导,个中逻辑自然地成为读者自己生活的回声

  世界上人的故事不仅相当,人的问题却大抵一样。迩多看得透,所以读者一个个往他的往事里跳。

  这也是观察家的本事:眼睛里不止是现象

  三

  现在的作者常常过度自恋、溺于词藻,给人“不尖刻则不犀利”的印象。可能他们都还没离开主场派对的堂而皇之,都希望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而迩多不同。他的文字冷静理智自省,甚至有时仿佛有点干燥。因为观察家无需粉饰,他的任务就是叙述与思考。是藏在城市拐角小摊贩也好,是封于记忆角落的旧回忆也好,是从未隆重登场过的小角色也好,经过一一厘清,不慌不忙讲述,让城市与人生更加清楚,用一个放大镜而非万花筒。

  比起那花花世界,或许观察家的眼睛才是文字最终的归属

  四

  余兴派对的意思,或许大抵如此:无关妆扮,是时候诚实地与生活对话了,是时候上酒了——

  现在让我们举目观察,好好了解彼此。

  从这本书开始,与迩多共饮。

  《余兴派对》读后感(七):送他们远去吧,曾经的每一个我。

  在迩多的文字里,一路穿行,前往#余兴派对#。

  “诗人说,除了南方,我了无牵挂。”

  迩多笔下的南方高原,如他所说:日光朴素,花开成海。

  零七年九月,我拖着行李箱,领着茫然懵懂登上了那片南方高原。回首那四年,日光朴素,照耀幸福温暖片段;花开成海,淹没了悲伤和困惑情节恍惚中,原来已离开整整一年。我带不走那里的一米阳光,一束空气,甚至是一朵花,一棵草。此去经年,期待能够再回到那片高原,坐在银杏树下的长椅上,接受日光的洗礼,见见我美丽的老师们。

  “我用‘完成’来形容好友婚礼和幸福。于是,之前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也就到站了。我们知道,这是她的另外一程了。”

  在看《亲爱公务员小姐》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想到我即将结婚的好友。我不知道,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是不是也要到站了,但我确定,这将是她的另外一程。至少我知道,不能再随时干杯到天亮了,也不能在每次跨年的时候彻夜不归了。

  迩多说:“我有必要义务送她出嫁。这也许是我能为她做的为数不多事情之一了。”我想,如果迩多是个女生,那么,伴娘位置,一定非他莫属。在这件事情上,我比迩多,幸福那么一点点。

  “送他们远去吧,曾经的每一个我。”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自己,这不是简单的用哪个形容词可以概述的。我们经历过,改变了,期待着。于是,成就了现在的自己。现在,也不过是过去和未来的连结而已。“送他们远去吧,曾经的每一个我。”现在的自己,也许是最接近未来的。

  ......

  关于#余兴派对#,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派对,在#余兴派对#上,我们都各自穿行在时光的印记里,游走在城市的变迁中。

  这些年,迩多的文字是一种陪伴,是一场救赎。在麻木的生活里留存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诗意单纯信仰,这让我们更容易接近幸福。

  2012年9月

  《余兴派对》读后感(八):犹未尽兴

  好像好像fugata,迩多这本《余兴派对》。

  何为fugata?风行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严谨的曲体形式,以在音乐创作中使用多条的相互独立旋律同时发声彼此融合特点大师们所爱的创作技巧,亦称,遁走曲。

  那会还好年轻大概初中年级吧,难得的假日母亲不在家,扔下手边的作业偷放租来的王家卫老片《春光乍泄》看,小妖怪年纪哪看得懂墨镜王的片子,勉强看完之后如雾都孤儿云里雾里从头至尾不知所云好惊悚。唯一震撼我的只有当黎耀辉站在伊瓜苏大瀑布下的配乐,大师皮耶左拉的探戈曲,但当时仅是单纯被赋格式的旋律吸引,多年之后再重温此片,才觉得张叔平好聪明选配这样一首曲子,感伤,沉郁,落寞与温存质感,与电影的情绪尤为对味。

  尔后几年,我开始疯狂的迷恋皮耶左拉,乐队学妹送的一张阿斯托皮耶左拉精选集第五首concierto para quinteto,吾等最爱,模仿对位法的创作技巧,就像迩多这本书。以不同之曲调配以不同速度或以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侧耳倾听,就像在电影中,黎耀辉打工的那家小酒馆,乐手们专注奏出心中的乐句,酒客熙扰,认真的乐句,奏给假设中有一个无比知晓你自己的人听,迩多在奏自己的曲,乐曲诉说,无人知晓,日复一日,如此焚膏继晷的练习着。

  ”我竟然把舍弃和一个人的生活当作美德。这一切是负增长的时候,就是充满可能的时候。“迩多如是说。

  阅读至此,我想此书迩多是自觉的,我好高兴,高兴似乎找到同道中人,一个同做减法的人。

  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在她那好看极了的小说中说过,舞者同志乃会比平凡人多死一次,对于舞者,随着岁月流逝,当他们的身体逐渐衰老,以至于不能完成心目中所想象的动作,已承载不起他所需要的技艺时,这便是他的第一次死亡,第二次死才是一般的死。而作为同志,作者残酷却无比准确的写下,吾等族类,色衰之时变会死去,此后不过是蝼蚁偷生而已。当时觉得好是惊悚,不知未来如何是好,但作者好贴心(或者是无意?)在下一本书中给出了解药。在人生路上,当我们的同代都在拼加分的时候,我独自往减分去了,这是迩多所说的负增长吗?一毫毫,一寸寸地减,直到自己成为一条相反的路径,终有一日,世界变得好宽敞,是渐悟呢还是顿悟,留给世界去吵好了。

  也许书中迩多并非此意,这不重要,是谁说,万法皆宛转归于自己,误读也罢,取我所想要的,这就够了。

  至此,啪地立起暂且停阅。

  这篇读后感,且作为一首遁走曲,书写者认真的演奏,我们认真的聆听,各个声部虽不相似却彼此融合,持续的练习,持续的演奏,正如经上所说,”无人知晓,日复一日,我是如此焚膏继晷的练习着。“ 最终,膏尽人去。

  《余兴派对》读后感(九):Long Live After Party

  It would be better if I started this article two days before, cause that’s the first day I received the copy from Rocky ( hopefully that he still keep his English name that I remember) with his signature on the first page.

  When I read the sentences and words in my office and on my way back home , it seemed that he became a totally stranger to me ,and what’s more, the time freeze and all the memories came back.

  We are about the same age, and live in the same city , even went to the same university. In my opinion people would be changed so much in years which clue I drew from my own life. But what this book told me is there always someone don’t follow the rule and it would definitely scare you.

  From 2008 to 2012, he just like a teenager who can obtain the curiosity about the world and sensitivity to every teeny tiny feeling and object in his life. He doesn’t plan to pretend another kind of life in his book. What he’s writing is literally what he means. In some moment I even think about whether he is doing the Kerouac stuff or something , but quickly I remember that I can still understand what he’s talking about . So that’s the boy came through the time and without ruined.

  I love this spirit, and I love him.

  Looking forward your next book.

  《余兴派对》读后感(十):一场遇见

  这是个劫后余生、满目疮痍的新世界。①音乐停了又开,所有人的视线都模糊了,因为派对正在进行。刚有人转身,也有人刚来。从人们有交流开始,派对就一直在继续,当我们从单纯的聚餐演变到花样繁多的活动时,时代也随之变化。大部分人在过程中获得选择性失聪,但总有一小撮人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了由此衍生出的简忧的一生,他是迩多。我很少期待一个作者的作品,但这本小书还是很轻易的走入了我的视线,在这个距离与数量组成名字的作者身上。

  很早就看他的文字,犀利乖张,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拿到「余兴派对」突然发现岁月很神奇,他的文字竟也可以变得柔和,柔的可以当做盖在身上保温的被。字里行间流露出收纳与怀念。当所有人收声变成不言贼,这样的文字就难能可贵。一直觉得把好文字集结成一册书是件超级困难的事,哪怕是散文,一篇篇的,好比一道道甜品,要做到多而不腻,美而不繁,更是难上加难。书中的内容显然不是灵感的产物,是日积月累,潜心修成。我却充满灵感的阅读,阅读中很多念头一闪而过,我是个需要灵感写字的人,和他恰恰相反,所以拖了许久才写,我一直笃定忘记的就忘记,剩下记住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字,犹如重要的事物不会失去般坚定。但书中我还是找到了久违的共鸣。

  他是聪明的,开篇「幽灵煎饼摊」让很多陌生人一下子拉近距离,那种孤独的写真跃然纸上,原来我的从前离你如此之近,同个地点莫名的错过,这真叫人唏嘘与感叹时空的微妙,就连素未谋面也成为一种遗憾。此刻的你在复写谁的从前?有没有一个人也叫做你?

  时间越是往前,才发现真理就像老歌,历久弥新。往后的内容就像行进的旅程,地域分割了时间的章节,曾经的,当下的,城市的,与你的……场景转换,派对依然。他穿过「爱人的森林」,飞过「北纬8度的海」,他有些难过,因为遇到既分离的简理,寂寞却很久远。

  他是绿色的,一如既往生长的树,扎根于记忆里的每条街道,每个店铺,每张熟悉的脸孔,正是因为熟悉我们才会习惯,习惯着生活;他是南国的孩子,在那里生长,即便到了「别人的城市」,亦如赤子一般,奢望的只是「母亲的一餐饭」。“生命从来都是短暂的,没有人敢用一生的时间去验证什么。”在文字的世界,他是孩子,有颗虔诚与遵循自然的心。即便累了倦了,骨子里还是有着「晨起刻薄」的顽劣与调皮。读这本书「可能你也一样」,遇到朋友生病时会脱口一句:「亲爱的,多喝水」;也会偶尔觉得生活「那么没意思」;在失眠时感到「我已失去黑夜」……是的,这派对的规则显而易见:先约定的人往往先离开;常想起的人往往在他方;最朴素的字往往最动人。

  虽然有迹象表明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宴会,但实际上直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才开始得到普及。现在认识一个人是多么容易的事,如此便利的好坏未知。在群居却单独栖息的都市里,孤寂、怀疑、恐惧、压抑……上述症状之所以没有出现败药期,只因为你还流连置身于一场又一场的派对之中。

  ①开篇句选自斯蒂芬金《末日逼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