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雜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零雜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2 03:5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雜物》经典读后感10篇

  《零雜物》是一本由Phyllis著作,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零雜物》读后感(一):0504 零杂物

  不知道践行零杂物和断舍离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对于我这样的处女座完全是找到了集体感觉

  这本书是在上班期间用零星时间电脑上看完的。整体来讲,更像是作者自己的一个成长历史,大部分的人不会像作者的妈妈那样囤积物品。也不会像作者这样做到青豆化。完全不拘于外物

  对于我自己来说,生活中喜欢屯一点儿自己喜欢东西的,从物质中能获得一些快乐。但过多或者不需要、不再喜欢的东西是应该舍弃的。

  包括自己电脑中的一些文件,当时收藏时觉得很好,目前再看觉得不好的,也果断删除。

  对于实物,如果没有用坏,买得也不便宜的,丢的时候也很有愧疚心理。这样反而促成自己在购买的时候特别谨慎,如果不是特别喜欢,就不在增加实物。

  《零雜物》读后感(二):0204摆脱杂物即摆脱自卑感

  误入整理的坑,看了很多整理书籍,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整理嘛,就是收拾干净呗。

  可是整理了依然会乱。坐在杂乱的屋里反而更加不想动。原来,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信

  因为不自信,所以想要囤积,想要掌控。东西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其实自己早期也许早就想要零杂物,可是无力改变环境,从小耳濡目染废物利用。仿佛一张大网,让我觉得我在住旅馆,而不是家。

  慢慢开始整理,丢弃不必要的东西,越丢身心轻松

  想要自己烹饪美食,自己照料花草

  因为不再被环境所影响,人也不容易低迷

  改变环境,改变心境,零杂物,抛开环境、身心的废旧物品。

  没有执念,有了更多想要做好事的自信。这样慢慢的改变,挺好

  《零雜物》读后感(三):一本可以归做身心灵成长书的收纳书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令我们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空虚。每天总有收不完的快递,终于海的那边盛行起“扫除力”、“断舍离”,我们这厢在网购便利下各种买买买的剁手族们也云集而响从。

  说到这里,想起自家那一柜子衣服,几箱子生生搁过期的护肤品,忍不住的脸红心跳,脸红者为羞愧意,心跳处只为那些大江东去的银子啊。

  说回书去,这本书内容非常有趣,可称是作者丢弃自家物品的工作日志全记录,也可以说是作者与母亲和解,与以往生活和解,与从前不快乐生活和解的过程记录。

  作者虽然在文中努力表示要远离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能量阴影,但从读者角度说,旁观者还是能看出不少作者母亲给她带来的影响的,比如书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有关身心灵成长的专有名词,如果没有接触过相关书籍的,一定将其当成黑话来看待了。

  自家早年间受到重大打击,身心极度郁闷的时候,也没少看这方面的书,所以才算对书中所提之物勉强通读。话说前些时日收拾数年前买的这些心灵成长书时,自己也忍不住诧异自己当初怎么这么能买啊,居然整出这许多书来,简直是连起来能绕屋子一圈的节奏了,这些还都是当年苏宁易购初上线图书,搞活动的时候所购。我严重怀疑当年苏宁图书频道心灵成长类目下面的图书被我通通买足,导致现在眼前出现这许多图书。

  当然,人要想走出问题,最终还得靠自己阅读+行动=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硬道理。比如在书中作者表示,为了达到青豆模式实现零杂物,她用几年的时间看了许多有关此方面的图书。这个我相信,不光是因为作者引用起各家整理扫除书作者著作时的娴熟,更因为作者在近文末处对整理这件事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将整理这件事上升到哲学心理学高度。我相信作者是在心里反复思考过这件事情。文中,作者提出逆菩萨这个概念,虽然鸡汤总说“困难是我们的恩人”,但那个说“绝望锻炼了我”的女士已经进局子吃囚饭了去,所以此论大可不提。但能够将自身从痛苦泥沼出拨出来,并转苦难养分滋养自身,这个的确是很多人都难以办到的,值得为作者点赞。

  《零雜物》读后感(四):零杂物

  1拥有的越少,你越自由

  2节源开流-控制物体方法

  3多余房子也是一种多余的物品

  4要看想拥有什么,而不是我要丢弃什么。不然会留下大量鸡肋物品。

  5从大房子回归到挑高小套房。

  6重要文件资料制作电子

  7背包理论想象把自己所有的东西背入自己的背包。现在想把你的背包烧掉了,你想取出什么东西呢?其实全部烧掉都可以。

  8不需要的东西绝对不要不拿。

  9别让杂物困住你,让自己

  10把其他东西给需要的人。通过减少消费,保护了环境;通过养成好习惯,给别人带来了正确的影响

  11我不再带任何杂物;我不需要任何杂物在身边。

  12什么是杂物?--让你笑不出来的东西。为了凑数而买的东西;为了赠品等。

  小提醒:设下7天。没有购物需求,不要逛街。

  13别人送的东西。直接拒绝;专卖;收到橱柜防止被问起。

  14经过一年没有使用,立刻丢弃。

  坏掉的电器年久失修的东西会耗费你的能量。

  居住空间不是资源回收厂。

  15有些东西让你觉得心情沉重,就让它离开

  尽量不要给别人保管东西!

  16一开始就要杜绝小物品回家!不要带小物品。就算网拍,也需要花费精力

  17文件。基本原则:全部丢掉。说明书和手册全部丢掉。

  18无形的杂物。资料类;通讯类;广告类;订阅类。

  减少网络据点(想要找到你的人肯定能找到你)

  19多余的空间。多出来的房子也是杂物。超出自己需求的空间。会忍不住购买物品,让房间看起来不是空空的。我们需要的是空间的质而不是量。住进你能接受的最小空间。

  20摆脱杂物,彻底青豆化。

  丢到的东西千万不要让家人看到。

  衣物:彻底集中,衣物放在衣柜里面。衣柜容积就是衣服的上限一年四季的60件,加上老公的也就100件左右。

  21基本色:下半身颜色。比如黑色,卡其色,丹宁色。辅助色:深灰,浅灰,深蓝等。

  22鞋子:鞋子放入鞋盒,侧面贴照片

  其实少买就行。。。书籍杂志报纸尽量不保留

  23餐具数量和家庭成员一致推荐梅森杯

  24黄金葛等放在没窗户或者通风不良浴室素面颜色统一。包括毛巾等。储存的东西放在干燥地方

  25家具也可以及时清理

  26寝具:棉被,毯子,枕头

  容易积累尘螨。

  两床棉被,两个枕头即可。

  27家电用品

  可以采用很多运营商做的旧机换新机的服务

  28 CD装修前就将物体进行缩减。减少家里的定制柜子。DVD(这个我没有不需要)录像带可以转录

  相片

  如果不喜欢照顾植物就不要购买(我非常同意!什么植物都不买)

  《零雜物》读后感(五):人生选择

  最近看了两本关于活法的书,一本是这本讲简单生活的,一本是《活法》,想以这两本书为基础写写我的活法。

  《零杂物》并不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简单生活、极简的书籍,陆陆续续看了类似的书籍一年了,感觉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不论是物质还是心灵。例如,在这本书里讲的去芜存菁,minimal lifestyle,对自己有全面性的认识,试着问自己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青豆化”,一种非常简洁的生活,做一名独立专业和自主的女性。书中的描写是:“及肩的头发修剪的漂亮有型。完全没有佩戴饰品,有下了决心坚强眼神。 几乎看不到丝毫赘肉,所有肌肉用心锻炼过,没办法手指抓出多余的肉来。对每天的饮食很用心。青菜料理是她所做的日常饮食的中心,此外再加上鱼类,主要是加白身鱼。肉的话,只有偶尔吃鸡肉而已。食材只选择新鲜的,调味料只用最低限度的量。排除脂肪多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控制住适当的量…… 不过她也不是只抱着那种禁欲式的菜单活着,非常想吃的时候,也会冲进某个餐厅点一份厚厚的牛排或小羊排。 便秘是青豆在这个世上最厌恶的事之一。和滥用家庭暴力卑劣男人,和拥有偏狭精神的基本教条一样讨厌。 家具只有最低限度的,拥有的东西也很少。虽然很喜欢读书,但读过之后就卖给旧书店。也喜欢听音乐,但不可能收集唱片。”

  我的“青豆化”步骤

  1.用一年(2017)的时间完成外物的极简:最低限量的物品。

  2.用一年(2018)的时间完成身体的极简:抓不出一丝赘肉。

  3.用一年(2019)的时间完成精神的极简:专注、专业。

  除此以外,第四章的“屋相与心理”对我也很有感触。作者说,一个人布置清洁、收纳上所投入心力反映的是他为生活中各项事物所定制的优先顺序。于是家中景况不止成为自我的延伸,也成为另一种自我确认的方式。从小到大,我都一直期望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家,因为小时候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直到高中以前都是住在父母经营商铺里,只在天花板上吊了一块木板,三面封起来就是我唯一的地方。直到现在,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就需要暂住在别人家,和很多人一起睡。老家糟糕的居住条件也让我很郁闷。所以我常常幻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就好。

  这本书应该是我看的最后一本关于极简的书籍,经过这么多本书和相关影片的影响,我几乎已经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家的模样。期望6年后,我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极简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苦行僧的生活,更不意味着孤僻情感丧失。当你的家干净舒适,当你自己身心舒畅,当你变得更好,你才能能对别人、社会更好。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所以应该最低限度而精致、舒适的活着就好,不需要受别人的影响对物质要求更多更好。因此,当你的身心安顿好之后,你才能真正的寻找精神的升华

  《零雜物》读后感(六):自律。

  不要被物质所拖累。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要收集就必须用上 不然就别收集信息,拿了就必须用!

  舍去杂物,获得生命完整空间

  苏绚慧

  生活中,我们常说:“失去,即是一种获得。”本书为此话做了最精辟与最有力诠释。透过整理母亲遗留下的遗物,在来来去去、反反复复核对和这些物品的情感与关系中,全面整顿自己的生活空间、心灵空间,也克服在整理杂物时,所会引发的真实冲突矛盾情绪,诸如:罪恶感、难以割舍、彷徨与无肋等。

  人对“物”的执着,往往来自于内心情感依恋不满足。将情感依恋于人,有太多不确定危险,也有太多可能的伤害发生,为了避免需要人、依附人所带来的伤害,人们开始将未满足情感寄托于物品上。透过不断地拥有物品、收藏物品、囤积物品,误以为自己以为好像拥有很多,不致匮乏、不致空洞,却因此更显得在与他人关系上情感的匮乏与虚空

  就如曾有一位当事人对我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谁都会离开我,谁都会消失不见,只有我的东西不会背叛我、伤害我。只有我会丢弃它们,它们是不会丢弃我的。”

  我们将情感的失落、情感的伤痛堆积在内心深处,以近乎上瘾的方式,去搜集与堆积物品,来塞满那些生命缺洞与贫乏。而所塞满的物理生活空间,往往真实反映出被伤痛与未解决情仇占满而堵塞与无法清理的内心空间。

  不论整理物理空间的堆积物,或是整理内心空间的堆积物,这都需要能力意志力与果断力。优柔寡断、无法拒绝、害怕成为薄情寡义与自私的人,甚至恐惧因“缺乏”而导致的无安全感,都使人无法妥善整理与处理自己生命中的事物。并且容易在一种失序与失控中,感受到生命的杂乱与糟糕,然后,重复经验一种沉重的束缚感,与失去自在轻松感。彷佛生命的自主权不在自己,只能无奈承受与堆积那些不论想要或不想要的杂乱事物。

  当然不是所有堆积物品、收藏物品的人都是一种“病态”。台湾社会在自我整理与面对自我选择的训练是缺乏的,我们的社会常是“人情”与“人际取向,以理智来处理或管理人际互动中非常繁多的物品交换、或赠与,本就属于不容易之事。丢不掉的人情,害怕亏欠他人的心意,一直是社会文化对我们的塑造。只要能有自觉自己长期以来的惯性模式,与成长历程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愿意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相信重整生命空间,是指日可待之事。

  其实早在她为我进行通灵解读前,我已经花费大半年的时间,试图整理客厅那面书墙。之所以有此念头,是因为我读了英国杂物清除专家苏凯所写的《杂物再见啦!》这本书。当时我依作者的建议口气捐掉数百本书,还买了碎纸机回来清除大量文件,可以说,我的整理魂就是被那本书给唤醒的。

  尽管家中杂物逐渐减少,但我却怎么样也无法面对老妈的遗物,总觉得把她的东西处理掉,就像抹去她存在过的痕迹似的。于是我任由这些丢也不是、不丢也不是的物品长期潜伏在家中的各个角落,直到“去芜存菁”这四个字如暮鼓晨钟般响起,我才痛下决心摆脱一切我不需要的物品。

  接下来的两年,我几乎读遍了坊间所有与清杂物相关的中文书籍。我想强化自己精简再精简的动能,并减轻处理遗物时所产生的罪恶感。这些书各有各的观点,每读完一本,我就按作者提供的心法操练一遍。就这样,我不断清除自己的杂物,而老妈的遗物,也总算在汗水与泪水的交融之中近乎归零。

  这个过程仿佛让我脱了层皮。透过逐一检祝、取舍身边的每件物品,我重新回顾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重新观察到自己内心的旧伤。这些情绪上的起伏,正是带来体会和疗愈的珍贵契机。现在的我已经摆脱大房子的沉重负担,转而搬进小坪数的房子居住,我甚至还减掉了八公斤的体重。

  然而,在清除杂物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想追求的不只是为房子或身体减重,我还想为生活减速,也就是做到所谓的downshifting,并达到Minimalist living的极简境界。因此我大量涉猎以此为主题的外文书籍,希望能在清除杂物后,进一步让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化繁为简。

  什么是downshifting呢? 在英美纽澳等地,它指的是一种自愿简朴的生活方式。许多人一辈子努力工作赚钱,长期承受精神压力,将实现梦想的时间一延再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失去健康,有钱没命花:或因忙于工作而疏忽家庭,老来才惊觉得不偿失。

  有鉴于此,自1990年以来,许多人开始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寻找平衡点,他们希望获得个人成就感,拥有更充实的人生,与亲友及小区建立关系。并从“赚钱——花钱”的循环中逃脱。换句话说,就是放慢生活步调,与消费主义保持适度的距离,然后将时间运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自己具有全面性的认识。试着问自己:什么是你真正的目标?什么是别人强行灌输的价值观?谁是你最值得花时间相处的人?哪些是你受商人撩拨而买下的物品?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才能凸显出真正重要的。一旦确认了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珍惜的人和必须品,冲动消费的可能性自然降低。帐单少了,工时便能缩短,能任意支配的时间自然随之增加。

  过减速生活的人会选择较小的住所,不当屋奴,降低外食频率,关心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在消费时精打细算,好好用钱;追求质量,但不为虚荣或欲望而买,经常享受与亲友共度的悠闲时光,而非老是加班。说到底,排除生命中不需要的人、事、物,正是为人生减重和减速的关键所在。

  “Minimalist living”就更进阶了,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禅意,每一次购买都是对心智的淬炼,每一次舍弃都是对欲望的决绝。极简生活者像武士般斩断对消费主义的依赖,将禅宗的简素脱俗之美,呈现在身心的自由与生活的本质之中,这种清心寡欲、近似修行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作品。若想练就一番“出离心”,下被世间五欲所勾引,这将是效果卓著的实践起点。

  环境保护是另一项要求。有鉴于商品的大量制造与运送会毒害地球,造成水、空气的污染及能源的浪费,不耐用或用后即丢的物品,更会造成后续的回收、焚烧与垃圾掩埋问题,因此国外已逐渐发展出“Minisumer”运动,意思足尽可能利用创意或共享机制来让自己不浪费。而一旦决定消费,则必定通过深思熟虑,只选择品质优良、能经年使用,生产过程又考虑到永续发展的商品。

  多余的物品会役使我们。它令我们荷包失血,精神负担加剧,甚至为了偿还债务而拼命工作。即便你认为减速或极简生活不适合你,却也不得不认同,在全球化的令天,能轻装上路者在工作上更具优势。如果你被太多物品给绑住,大好机会恐怕也只能拱手让人。

  我很快地在永和找到落脚处,那是一问紧邻捷运站的挑高小套房。到三十岁才初次离家,我只带了衣物、笔电、网拍库存品、CD和一些小摆饰,便迁往新居。没多久,老妈请泥作帅傅将家中套屏的铝窗封成了砖墙。她想必也担心宵小旧地重游吧?那些被陆续搬入的杂物,或许正是为了解除不安全感而出现的防御机制。

  令我惊奇的是,搬进新居的第三天,老妈按下我的门铃。我原以为她是来参观的,没想到她竟租下同楼层的另一间挑高小套房,只是坪数稍小。我好心疼,我心疼她可能是为了就近照顾而一路追着我来,也心疼她即将从廿五坪的公寓搬进十二坪的小套房。老妈年纪浙渐大了,夹层的回旋梯是否方便上下?那些杂物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东西一件不少,她还有容身之处吗?

  老妈搬家的过程没找我参与,帮忙打包的苦力全是她的学生。我一方面惭愧自己的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四个月后,她卖掉二楼公寓,再过两年,她罹癌辞世。原以为那小偷给了我远离杂物堆和陌生人的藉,怎料这个前因竟导致了家破人亡的可怕后果。

  面对老妈的东西,我经常百感交集下不了决定。“这些书她会不会希望我留着?” “她花很多心思才搜集来的资料,我这样丢掉会不会太对不起她?”可是她都往生三年多了,再拖下去,我担心自己会把逃避当习惯,一辈子无法从遗物堆中为了拯救自己,我读了许多有关清除杂物的中译书籍,可惜作者们在遗物方面着墨甚少。尽管如此,杂物清除大师彼得.魏尔许的叮咛仍十分受用,他写道:“这样东西并不是这个人。”我谨记这句教诲,从此开始在脑海里练习斩断“遗物”和“老妈”之间的连系。

  抱着义无反顾的心情,我只保留一件老妈的上衣,和一本留有她亲笔字迹的记事本,其余的遗物全数拍照留念,与网拍库存品一并捐给慈善单位。我放下了我的愧疚感,我放下了我的不甘心,同时间,我也放了自己一马。现在的我,全部家当可能比在外租屋的大学生还少。

  家当少有个好处,就是出现天灾人祸时比较能够从容不迫。比方说,半年前的某日,我租住的这栋大楼突然警铃大作。虽然集合住宅发生这种情形,多数是装潢师傅不慎扯坏消防设备所引起,但秉持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我还是立刻取出三只猫笼,然后请老公去探探是否真有火灾发生。

  后来证实,这果然是装潢户搞出来的乌龙事件,但在老公外出打探的几分钟内,我丝毫没有紧张感。一来,虚惊的可能性占了八成:二来,我们的物品少之又少,除了三只猫以外根本无牵无挂。逃难时我们只要带着背包、笔电和三只猫就能轻松撤退,完全不需要犹豫或心疼。

  事实上,衣物、餐具和寝具被烧光了再买就成,我甚至连笔电都能舍弃。笔电只是物品,里面的数据才是关键。这些年我已经养成了将重要文件、照片和CD全部制作成电子文件,同时备份任随身硬盘和网络空间的习惯,因此即便在兵荒马乱中无法顺利营救笔电,我也不会太过困扰。

  这种不被物品困住的感觉很棒。每回看到风灾期间死守家园的老人,我一方面佩服他们看淡生死的决心,一方面包警惕自己别对物品抱何执念。近期国内发生过数起高楼洒水头故障,导致屋内家当被大水淋坏的悲惨事件,看到这类报导我就忍不住庆幸自己现在东西少,没什么可损失的。

  背包理论

  写到这儿,不免要提一下《型男飞行日记》这部电影。我读过一些影评,有人着眼于男主角的情感疏离和他达成人生目标后的空虚,也有人认为他所发展的“背包理论”缺乏人性,不过我对这个理论倒是觉得心有戚戚焉。我试着将男主角在剧中的部分演说内容翻译如下:

  花几秒钟想象你正背着背包。我要你感受一下肩上的背带。感觉到了吗?现在我要你把生活中的一切物品都装进去。你先开始装些小东西,那些架子上和抽屉里的小玩意儿和收藏品。感觉重量开始增加了。然后你开始加上大件的物品……衣服啦、桌上的电器啦、台灯啦、桌巾啦……还有你的电视机……背包现在应该越来越重啦。你再装进更大的。你的沙发、床铺、你的餐桌,全部装进去。你的车,也装进去。你的房子,无论它是小套房或两房的房子。我要你全部装进背包里。

  现在试着走几步。有点难?对吧!这就是我们每天对自己做的事情。我们让自己重到寸步难行。别搞错了……移动才是生活。现在,我要把背包烧了。你想从里面取出什么?相片?记性差的人才需要相片。喝些银杏,让相片烧个精光吧!事实上,就让一切全部烧光,然后想象你明早起床时一无所有吧!有些令人振奋,不是吗?我的生活每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我确实经验过“让自己重到寸步难行”的窘境,可是清杂物清到一定程度后,我的想法渐渐向“背包理论”靠拢。现在的我,随时都能想象自己明早起床时一无所有的景况。简单地说,我对物品的执着已经降至生平最低点,往后的日子可能还会一路探底。排除过多的负担,可以使人临危不乱而非坐以待毙。我相信能够潇洒移动的人生,才是真正自在的人生。

  快乐的秘密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在于培养少欲的能力。—苏格拉底

  徐志摩在散文(西湖记)里提到“数大便是美”的概念。在商品随手可得的令天,不少人将它视为收藏与囤积的借口。然而,他指的是碧绿山坡前的几千只绵羊,是满天的繁星,是泰山顶上的云海。他指的不是大量制造的商品和堆积如山的杂物,这两者天差地别。

  时间更多

  物品会占去我们许多时间。打从购买开始,我们就得安置它、清洁它、修理它。打扫时必须挪动它,搬家时必须运送它。在意时想买保险保障它想要时还得花心思处理它,而“找东西”这档事儿更是教人精疲力竭。想一想保养果省下这些时间,你是不是就有空睡个饱觉、读本好书、陪家人散步或到外地旅远游?所以,别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生命的东西上,你的生活比它们重要得多。

  烦恼更少

  物品会带来烦恼。购买前,我们搜寻评价、四处比价,惟恐自己成为商家眼中的肥羊。购买后,我们担心它脏污、故障、受损、遭窃。出远门前,我们精心筹划保全对策,这个得找人看管,那个得锁进保险箱,还没出发我们就已疲累不堪。万一消费过度,成了被循环利息绑架的卡奴,那么无财可理、只能“理债”的日子更是近在咫尺。所以,别让物品成为你的主人,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让你为它伤神

  空间更舒适

  房子是给人住的,东西占的空间越多,人能用的空间越少。东西一旦超出收纳容量的上限,房子便会失去条理;杂物一旦开始四散,我们的生活便会陷入瘫痪。相反地,简洁明快的空间就多了几分精致感。达文西说过 “简单是最终极的细腻。”想一想,为什么饭店房间让人放松?答案是它没有多余的装饰品,也没有乱七八糟的杂物等待收拾。所以,别让房子沦为仓库,让空间留白才是最大的奢华与享受。

  身心更健康

  在家中堆积杂物的人,通常有呼吸、消化与代谢系统的问题,感冒、过敏、肥胖、便秘、倦怠、脸色暗沉是最常见的症状。他们常吃垃圾食物,而且不太运动。映入眼帘的杂物经常使人神经紧张、充满压力、意志消沉、遇事拖延。你的家反映的正是你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态度。无论你相信不信风水和能量,最起码整洁的空间不容易使人跌倒,发生火灾时也方便逃生。所以,别让杂物戕害你的健康与生命,这算盘怎么打都不划算。

  荷包更充实

  购买前深思熟虑,能有效避免买下不必要的东西,并连带省下后续的清洁、维修、保养、运送及保险费用。东西少,房子的坪数自然不用大,光是购屋金额就能减少六至七位数。身体变得健康,自然不必看病吃药或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心情变得愉快,自然不会为了消除紧张、填补空虚而逛街血拼。这些钱凑一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别让杂物伤了你的荷包,令天就开始阻止杂物的入侵吧!

  自由度更大

  人对自己占有的物品会产生执念。东西越多,执念越深。如果一直执着于过去的人事物,自然无法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当你一一检视物品并进行取舍之后,你会逐渐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可能会对自己的内在感到惊讶,也可能对自己的潜能感到欣喜。无论如何,摆脱杂物的你已经敲开了通往真我的大门,没有多余的牵绊能阻挡你的探险。家是你体验人生的基地,而非禁锢身心的牢笼。所以,别让杂物绑住你,你可以选择自由。

  有能力做更多好事

  多余的东西可以跟有需要的人分享,与其让用不着的物品蒙尘,不如发挥它最大的效益,赋予它更大的价值。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服务社区,省下来的金钱可以资助弱势,更健康的身心可以带给他人快乐,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让你完成梦想。透过清除杂物,你可以影响身边的亲友而效尤,让涟漪扩散,透过减少消费,你可以让天空更蓝,地球更绿。所以,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发生,你还行什么理由冲动消费,死守杂物?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因为、百分之百喜欢,而是勉强将就,或觉得价格太低不买可惜。例如口袋不够深,所以买个次级品同来凑合着用,大减价时衣服比抹布便宜,所以忍不住买几件凑合着穿。正因为如此,所以用的时候不怎么珍惜,坏了也不特别感到难过。经常使用这些和自己不相称的东西,久而久之;品味很可能会越来越槽。

  为了凑数而乱买的东西,也是家中杂物的乱源之一。明明不想读,但消费满八八八才能使用网络书店的折价券,于是多挑了一本原本不想买的促销书。明明不想穿,但消费满五千就能获赠可爱的咖啡杯,于是多挑了两件根本不需要的小背心。无论乱买的理由是贪小便宜还是着了赠品的道,这些额外花钱买进的东西,或多或少已经稀释了你占到的便宜。

  ▲小提醒

  设下七天冷静期,绝不冲动购买

  若想避免上述情形,千万不要“买了再说”。我的做法是没事少逛街,有需求才进商店,想买外套就只逛外套那一区。如果遇到不在计划内却让自己心动的衣服,我会设下“七天冷静期”,届时还想要的话再前往购买不迟。万一缺货,我也接受自己与它无缘。然而多数的情况是,一周后我连那件衣服长什么样子都记不得。

  购买时,建议以重质不重量为原则。举衣服为例,三件次级品的价格或许就能买到一件更好穿、更耐看的高级品,犯不着退而求其次,还让它们占用三倍空间。你不妨将抑制冲动所省下的购物金额装进信封袋,等累积满三次就拿这笔钱去买件好衣服,这么做既能嘉奖自己理性消费的成就,又能激励自己持续执行的信心。至于其他的物品,当然也能比照办理。

  此外,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绝对禁止为了凑数而买。因喜好改变而遭到冷落的物品,也请替它们找个新去处。在你的空间里,最好只留下能令你微笑的物品,

  小提醒

  居住空间不是资源回收场

  《空间净化风水术》一书的作者凯伦. 金史顿提醒:“东西摆着年久失修会耗尽你的能量。这是因为在能量上,每一样你拥有的东西都会落于你照顾及保护的范围内…当你答应自己会把某件东西修好,却没有去做时,能量和元气会渐渐从你的身体中流失。”

  无论你为何保留故障品,请记住居住空间不是资源回收场,如果无法尽快修理或找时间送修,不如直接丢掉来得利落。另外,脱线的裙摆和缺扣子的外套最好立即修补,因为缺乏照料的衣物多少反映了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你带给别人的观感。

  ▲小提醒

  《丢掉50样东西,找回100分人生》一书的作者盖儿.布兰克写道:“如果有些东西让你心情沉重或感觉不好、让你觉得疲倦或让你在生活或工作上无法更上层楼, 它就得离开……我们应该用“它让我感觉如何?”为标准,仔细检査周遭每一样用品。」

  保留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东西,只会使你无法脱离过去的牵绊,而在负面情绪下所做的决定,注定不会产生正面的结果。《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将“有强烈的执念和回忆,怎么样也舍不得丢的东西”归类为“执念的物品”。她认为这种东西本身拥有强大的能量,会散发出“停滞运”和“腐败运”。

  辰巳渚也认为:“之所以无法将这些物品丢弃,全是因为你已经将自己依附在这个物品上了。”换句话说,这么做,你是将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停滞和腐败的基础上。

  保留容易使另一半发火的东西更是能免则免。 有些人执意留下旧情人的东西,还辩称这么做不代表不爱现任伴侣。可是我必须说,如果不留下物品就会忘记此人,那表示你过去也没怎么爱过对方,既然如此,还不如扔掉算了。为了不再重要的人惹恼伴侣,一点都不值得,毕竟当下陪在你身边的人,才是最需要呵护与珍惜的对象。

  要避免这些东西进到家里,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别把它们带回家。

  首先,采买应该以质取胜,如果自以为节约而买进便宜货,却因为东西不经用或不值得修复,而造成用过即丢或重复购买的情形,其实反而更不划算。《简单生活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多米妮克.洛罗便认为:“如果决定将拥有物的数量控制到最少,选择最佳质量的产品就成了必要。”换句话说,购买能让自己心情愉快又负担得起的优质日用品,然后长时间地使用它,尽可能地保养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节约。

  ▲小提醒

  截断垃圾邮件源头,不再让它入侵你的生活

  除了消极防堵,也可以运用以下技巧来截断垃圾邮件的入侵源头:

  1.不随便公开或留下自己的e-mail。

  2.转寄信件前,先删除原寄件人的e-mail。

  3.不回复垃圾邮件,最好是直接封锁寄件人或将它设定为“垃圾邮件”。

  4.使用群组功能寄信时,务必以“密件抄送”发送。

  5.自订e-maiI过滤选项,让邮件服务器直接删除垃圾邮件。

  尼基.史考特在《减少、回收、再利用》一书中建议减少购物、不买包装过度的商品、使用购物袋、选购质量较好的商品、在地消费、拒绝用过即丢的消耗品、拒用无法重复使用或回收的商品,并尽量选购可重复补充的罐装商品。

  衣物

  整理衣物前,必须先将它们彻底“集中”。除了雨衣之外的衣服,请摆在衣柜里,不要挂存玄关衣帽架上、披在书房椅背上,也不要摊在卧室五斗柜上。让散乱在家中各处的衣服回归衣柜,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其次,衣柜的容量就是血拼上限,摆进不去表示你应当停止购买或清掉一些内容物,而不是再买一个储物箱回来塞衣服。如果衣柜呈爆炸状态,请马上动手整理,不要拖延。

  每位达人的取舍标准不同,但大家都同意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的“80/20法则”,亦即在百分之八十的情况下,多数人只会穿到所有衣物当中的百分之二十。有达人建议整理时先排除最常穿的两成,只针对剩下的八成做筛选,这点我不太认同,因为你常穿的衣服未必适合你,也不见得能彰显你的风采。有些人专挑舒服、耐脏的衣服穿,有些人不擅穿搭,出门总是那几件。想彻底整理衣柜,就别把那两成当基本盘,请务必将它们纳入一一检视的范围内。

  依照我对杂物的定义,我会清掉:一,购买后基于某种原因不太想穿的衣服;二,老妈在地摊或菜市场买的便宜货; 三,因为款式过时、不合身、瑕疵、破损而几乎不穿的衣服;四,会唤起负面回忆或看了有损心情的衣服;五,他人要求借放却一直“忘了”取回的衣服。

  一般人不想扔衣服的借口,不出以下几种:一,购入价格很昂贵;二,也许哪天穿得

  下有可能会再流行;四,明明就还可以穿。对于只愿意把衣服挪来挪去佯装整理的人,我会建议他们及早面对现实,并改以青豆的立场看待事情,例如:

  1.“那件衣服很贵耶!丢掉太浪费了。”当你这么想时,或许青豆会说“它的确不便宜,可是摆着不穿更浪费,而且它现在肯定不值当初的价格,不信的话去拍卖网站找找看,说不定全新品的出清价格还不到三折。付出去的钱不会回来,再心痛也无济于事。与其因为不甘心而一直保留这件衣服,不如将它分享出去,提高它的存在价值。”

  2.“等我减肥成功,也许就穿得下了。”当你这么想时,或许青豆会说“那就订个时间表吧-如果时间到了你还是穿不下,就得把这些衣服全部丢掉。如果你没有信心达成目标,那么现在就该直接丢掉。事实上,宋里有这种能量停滞的东西无功于减重。更何况,瘦下来乏棱难道不该买些新衣服来犒赏自己吗,何苦继续穿旧货呢?”

  3.“这款式过几年说不定还会再流行。”当你这么想时,或许青豆会说“当你从衣柜深处奋力挖出那件八零年代的雪花裤时,它已经再度退出时尚潮流了。就算你能迅速找到,可是说真的,八零年代的质料和剪裁绝对跟今年流行的不一样。如果你这么在意时尚脉动,不妨发挥创意好好地改造它,否则还是把不合时宜的旧衣服全部扔掉吧”。

  4.“今还可以穿干嘛丢?留着当家居服下行吗?”当你这么想时,或许青豆会说 “家居服不等于退役的上班服和外出服,穿起来舒适自在是它的基本要件,你的衣柜也不是无底洞,不可能什么都留。挑几件没走样的棉质衣物当家居服并不为过,但请切记,留下它们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邋遢男或鱼干女。”

  我收纳衣物的方式是以颜色为主,类别为辅。蓝色系(天蓝/靛蓝/丹宁)、大地色系(卡其/军绿)、无色系(黑/灰/白)各成一区,厚外套和长大衣不分颜色自成一区。背心、内裤和袜子全部折成方块“站”进收纳篮,胸罩不适合挤压,因此将罩杯对迭后集中放进长纸盒,帽子最怕变形,收进衣柜排排坐较不容易出错;丝巾、围巾和皮带我则是以IKEA的圈圈挂架一一安顿。

  衣架是衣柜里的要角,我强烈建议别再使用廉价的彩色铁丝衣架,也别保留洗衣店附赠的白色铁丝衣架,它们和精挑细选后所留下的好衣服并不相衬。既然已经将衣物去芜存菁,不如顺便把衣架全部换新。我自己用的是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衣架,只有厚重外套才以强壮的木质衣架吊挂。只要统一衣架的样式,衣柜就会瞬间变得清爽有型唷!

  ◎基本色与辅助色

  在这儿我要提出一个“基本色”的观念。你可以依照肤色、搭配性或能量运势来决定你的基本色。基本色通常运用在下半身,最适合的是卡其色这种中间色,和黑色这种万年不败的经典色。这两个颜色出现在正式场合或休闲场合都很恰当。如果想挑年轻一点的颜色,丹宁色和军绿色也很容易搭配。我的基本色是黑色,所以我的下半身是黑裤/黑裙搭配黑鞋/黑靴和黑色手提包,冬季则加上黑围巾、黑裤袜、黑手套和黑帽子。当然,我也拥有黑色的上衣和外套。

  黑色跟什么颜色都搭,上衣其实可以随意挑选,但想让生活变简单,让衣柜变清爽,限定几个重点“辅助色”是必要的。辅助色和你的基本色必须能够互相搭配,例如我的辅助色就是深灰、浅灰、米白、卡其、军绿、天蓝和靛蓝。平时我只要黑裤/黑裙,二择一,再任意挑件上衣就能轻松出门,完全不必花脑筋;心中有了基准,逛街时便不可能冲动购物。久而久之,个人穿着风格也会逐渐成形。近几年才认识我的人,大概很难想象我曾经穿得像是调色盘或耶诞树吧!

  如果你的基本色是卡其色,那么辅助色可以是黑色、棕色、米白、酒红、靛蓝和嫩黄,端视你的肤色而定。此外,也可以请开运专家建议能增强运势、改善个性的色彩。比方说,勇气不足、缺乏活力的人可以多穿红色系,加强“火”的能量;:个性急躁、粗枝大叶的人可以多穿白色系,锻炼“金”的性格。 服装色彩有影响一个人的能量与磁场,就跟墙壁色彩会影响一间房子的风水一样。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搜寻“色彩开运” “基因色彩”“五行色彩”等关键字。

  顺道一提,丹宁色系、大地色系和无色系是永不退流行的三大色系,采购时建议以搭配性强的经典款为主,日后只要更换配件即可轻松改变风格。丝巾、围巾、别针、项链等配件的好处是体积小,不占空间,如果能善用配件制造视觉焦点,即使衣服不多,也能经常让人耳目一新。

  二手书商的收购价格普通不高,这不禁让我思考,将一万元的套书以一千元卖掉,我是否留下了九千元的价值?如果我获得的知识、娱乐、思想和感动不值九千元,那我买书的方式其实可以再检讨。

  捐掉近四百本书以后,2009年搬离十楼中古屋那天,我只打包了书墙上不到半数的书本,剩下的决定请二手书商到府收购,因为除了大学时代以上万元购得的《大英视觉百科全书》之外,其他书籍的内容稍嫌冷门艰涩,并不适合捐给青少年阅读。书商表示,现在大家都上网查资料,已经没有人买百科全书了,所以那套大百科他不收,至于架上的四百多本书,他愿意以八百元收购。

  八百元?虽然我知道书商的收购价格极低,可是四百多本书只值几百元未免太让人错愕,况且里头掺杂许多全新末读的书, 八百元只能在店里买到三本。书商语带歉意地表示,“不好意思,妳的书品质很好可是我们只能针对一小部分出到零点六折(即三百元的书只能卖得十八元),其余那些我们不需要的书,收走后也是得花心思帮妳处理掉。”

  我好奇地探查“三手书”的去向,书商说他会交给大楼管理员。“所以是丢掉的意思吗?”我问道。他坦言同业多半是如此处理,但有些绘本他们会挑出来捐给小学。“把文字书捐给没人伴读的小学,等于是浪费。”我想了一会儿,终究还是没办法如此对待书本,于是请业者只挑走他要的书就好。结果六、七十本书,他才付给我两百五十元,不够我支付一次捐书的运费。

  现在回想起来,装修时我花四万元请木工钉制一面书架墙,半座书柜就是两万元,而我竟拿它来装只值八百元的书,心里不免觉得冤枉,因此我当场设下了“让家中没有书柜”的高难度目标。后来我将剩余未打包的书本全数装箱捐“光仁二手商店”,搬至竹围新成屋的书本,则在经过另一次的取舍后,以网拍的方式处理掉。那次我差不多又清掉一百多本书。

  在此我想提醒,情报不等于知识,资讯则有过期之虞,因此再怎么说,杂志都没有长期保存的必要性。日本企业家兼畅销作家臼井由妃甚至认为,“无形资讯最好以抛弃为前提来进行搜集。”因为“被多余的信息支配,就看不到真正该注意的事情。”

  另一方面,广告也可能弱化我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例如它使我们相信一把刀子无法完成所有的切割任务,因此厨房刀具一次得买一帮组,切面包、苹果、水煮蛋必须使用专属工具。就这样,无谓的物品在广告的推波助澜下源源不绝地进入家中,而贩卖收纳工具的厂商则是紧接着告诉我们,应该买什么样的储物盒才能完美收纳那些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有些人喜欢囤积和情感相关的东西,例如日记、旧玩具、儿时的毛毯,原因可能是想保留美好记忆,也可能是害怕道忘过去,他们觉得扔掉这些物品就像抛弃一部分的自己,会造成个人历史的断裂。有些人喜欢囤积与成就感相关的东西,例如奖杯、奖状、大学时代的期末报告,或是养儿育女的各阶段记录,他们觉得扔掉这些物品就像抹去自己过往的努力,所有的成就都将化为乌有。对这类型的人而言,保存物品意味着保存自我,物品是回忆的容器,可以使他们睹物生情。

  研究显示,年龄越大,我们越会珍视使人想起过往的对象,许多老年人因此无法对物品,放手”,杪是居处经常沦为纪念品的储藏室,甚至进一步造成居住与出入动在线的危险。我外婆晚年曾将过去数十年来的衣物塞进数恫行李箱并堆放在床沿,时不时还一件件翻出来编写清单,对物品十分执着。我们总是担心地震来袭时她会被倒h+的重物给压伤,但她完全不为所动,外婆过世后,那些写满字迹的衣服连捐出都难,结果她冒着生命危险珍藏的物品,最后还是进了垃圾桶。

  ·上小提醒

  旧物不等于回忆

  丢掉老旧无用之物,不代表丢掉美好回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直回头看,人生就无法前进。唯有抛开这些东西,才有可能打破现状,仿自己真正渴望的事。

  名人和艺术家的囤积行为经常被美化为”收藏”,安迪 沃荷的收藏过程甚至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由杪他们百能力支付管理和保存的费用,凶此囤积行为看似不那么疯狂。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收藏品不仅是财富与威望的展现,更像是不死传说的体现。这些物品反映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反映r他们如何试图藉由物件的不朽,来延续自己终将衰亡的肉体。换句话说,私人美术馆和纪念馆其实正是价值不斐的囤积物展示场。

  分享爱与关怀,而不是将心力投注在无生命的物品上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其将心力投注在无生命的物品上,不如经营与亲友、黟伴和小区的关系,将爱与关怀带给更多的人,并避免在生前、死后造成家人与遗族的负担。

  千万别期望囤积能够致富

  长期囤积几乎没有收藏门坎的东西,所付出的时间与空间成本其实远高于它们 能换回的”利润”。如果期待搜集与囤积能够致冒,结果恐怕只会让人失望。

  旅游时多享受景色与美食,胜过多买纪念品

  经验远比物品重要,照片则容易与更多人(RlO。旅游时与其留连于纪念品店,买回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不如多多享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美食,当个有故事可讲的人。

  安.加德着有《难以启齿的怪癖心理学》一书,她认为囤积与“渴望控制”有关罩坦种对控制的渴望可能源于害怕忘记。如果我们忘记曾经阅读过的某篇文章,只要将它保留在某处,我们就有机会再读一次,我们不可能记住阅读过的每篇文章,但我们很希望自己能记住,喜欢囤积物品的人认为他们非得记住所有的信息不可。一旦丢弃某种物品,他们就害怕自己会忘f里而眇内容或它的样子,也害怕它再也找不回来了。”

  刁非得记住所有的信息”呼应了前迎的完美主义”。这类型的人对自己的记忆力要求过高,这使他们不得不保存报纸、杂志、传单、纸条等一切讯息来源,以免记匮逐渐流失。讽刺的是,他们对拥有信息的渴望胜过阅读或实际运用这些资讯,就如同人部分喜欢囤积物品的人只求占有,却不使用那些他们其实并不需要的物品一样。

  你要收集就必须用上 不然就别收集信息,拿了就必须用!!!

  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数据储存与检索方式

  记忆力不可靠,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数据储存与幢东方式才是长久之计。遇到想保留的文章,请立刻剪报或以敦位化的方式处理,不要拖延。保持顺流、顺势的心态,也有肋于减少对物品的执着。

  年近八句的日木作家曾野绫于在《晚年的美学》一书巾提及:、我们死亡以后,带不走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将自己人生旅途所搜集到的喜爱的东西,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话,是件多么洒脱的事。”她母亲在生前就把所有的衣物送人,只留下雨件和服和毛衣,以及搭配和服穿的一双夹脚拖鞋。母亲往生后,他们才花半天就将遗物整理完毕。她强调:,让任何物品都消失无踪,是往生者对世间所表现的最高敬意,子孙们只需怀念亡者即可……晚年的义务,即是不要强迫别人记得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