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路吃下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10篇

2018-09-15 03:2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10篇

  《一路吃下去》是一本由(日)石田裕辅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一):出现主页的“猜你喜欢”里,我想说豆瓣真是看透我了。。

  热爱食物,热爱台湾,热爱台湾的食物。

  虽然觉得有这样一本书指引一条美食的朝圣之路很美好,但是作为资深吃货的我还是更愿意自己去发掘去探寻。

  ————不然这和看电影遭遇剧透有什么两样嘛。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二):石田裕辅,你又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了~

  相对于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这部书的意义要小了很多,也愉悦了许多(吃货们不要喷我,不信我的话,可以自己去比较一下),但是仍不失成为石田的代表作之一。

  台湾的小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弹牙的虾仁馄饨面到大肠包小肠,再到更加美味的“雪花冰”,还有那让人望名而生畏的“虱目鱼粥”,......我也不得不说一句,日剧里面常常出现的一句台词——“太好吃了”。

  另外,台大的夜市更是我向往地方(我非吃货,所以并非为吃,具体什么,你懂的)。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三):没有干货性价比

  我是奔着台湾游记和石田裕辅的名气买了这本书,但是看完实在失望了。

  1.不是美食记:书中所写美食,大多是作者在路边随意发现的,不是那种吃遍万家后的评选,参考价值不大。所有的自由游客都算是这样寻找美食,不能算作美食记。

  2.不是游记:没有太多线路景点地图住宿推荐内容,仅仅一笔带过信息量太低

  3. 不到200页,还有大量图片,没有卖32元,太贵了,台湾版竟然要320NTD,天啦,冲动消费啊@@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四):一路写下去的流水

  虽然关于环球自行车旅行的那三本书大卖,但石田裕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并没有生花妙笔,也不能倚马千言。把他的书都读下来的话,大概也可以知道他的常用套路了。比如本书,做为两周环台之旅的吃饭流水帐,对每一顿饭的描述,基本上就是“意外地好吃”、“太好吃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食物!”,以及“味道如浪涌般袭来”、“味道如涟漪般荡开”、“味道如溃堤般涌入”,还有“感动”、“惊喜”、“兴奋”、“落泪”这些不同组别的形容方式再加组合而已。虽然这本书还是看得我很饿,但那并不仅是石田的文笔所致;由于台湾美食的巨大声望和其他美食作家的努力,很多时候只是食物的名字,就已经让人口水直流了。

  当然,流水帐自有流水帐的价值,石田仔细地拍下每一样食物的图片,记下每一家店的地址,还在附录里贴心地给出地图,无疑使这部书成为很好的环台美食攻略。但这种攻略在网上出现大概会更好一些,读者可以浏览也可以下载打印,还可以自行剪辑。像这样出版成书,只有少少的7万字,配上图还不到200页,却卖32元,实在是有点单薄了。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五):曾经环游世界旅行者,也会害怕再次出发吗?

  在旅行爱好者圈子里,石田裕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不去会死》《用洗脸盆羊肉饭》两本书可谓是驴友圣经,单从名字就透出一股决绝苦逼气息,与闲散的度假毫无关系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石田君踩着自行车环游世界,与各种意外状况不期而遇,逼着他想办法解决

  这两本书是朋友送的,但我始终没读,因为这样的旅行距离我有些遥远年纪越大,就越来越远。我们每个人鼓励自己“年轻极限”,但有些事情年纪小的时候做,肯定会比老了以后轻松

  年轻时我们无知无畏,想的比做的少,敢于尝试和冒险;体力充沛,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不在话下精力旺盛,长途飞机需要时差通宵逛街第二天照样玩耍;耐挫能力强,遇到困难举一反三恢复速度快,即便生了病睡一觉、爬座山就能痊愈……

  到了中年,知道了生活艰辛赚钱不易;知道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翻看日历,拼凑年假,紧巴巴地过日子,难免就有了一股子患得患失裹足不前气质

  “七年的时光已将我改造成另外一人”。环游世界的旅行者,再次出发依旧会胆怯

  人往往会受到环境影响,这一点不像打游戏,一旦level up的技能就不会生疏,大神可以悠闲地刷副本,不会落回曾经的菜鸟

  生活则不一样,在舒适圈里蹲久了,每天都是重复劳动简单的事情,很容易滋生惰性身体心灵很快就会忘记曾经的你。我们没法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地过日子,为了不后退,只能不断地前行

  外出旅行和日常生活,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但道理相同的。为了不落后于自己,石田君选择重新出发,而我们也应有自己的选择。

  目前的工作很顺手,是不是就一直如此等待退休

  现在的恋爱平常,是不是就满足于此转为追求平淡的生活?

  生活从来就不容易,并不会因为年岁增加而轻松起来,即便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也需要面对各种变化危机

  人到中年,我们应该更理性思考,但绝不是停下休息的时候。

  “年纪大了”不是我们停下的借口,如果有想做的事,就努力去实践;有想爱的人,就应该去追逐天道酬勤不一定,但懒下来注定被抛弃——被变幻的环境,被变动人事,被曾经努力过的自己。当你意识到自己已与社会脱节的时候,才成了不折不扣老年人

  不要畏惧重新开始,不要害怕再次出发。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六):吃货的随意美食之旅

  走马观花地在暖暖图书馆中看完这本吃货写的随意美食之旅。石田老师语言其实描述得一点儿也不精致,也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极尽全力地描述出一个勾勒描绘食物的味道。石田老师的语言可以说是平实白开水般的平淡了,其实也就是一个吃货的碎碎念而已。这本书字里行间关注所在意的那些点却最是能引起同是吃货的我的共性,在这个安静的不允许吃东西的图书馆中,口水涟涟,腹中空鸣,脑中更是不断地描绘那些台湾美食的味道。

  在这个异国饕餮石田裕辅的旅行中,台湾就像是一个橘色的暖暖的小太阳,最大的特色就是台湾人的热情和台湾实在丰富的美食。这两者就是台湾最明显特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绝大部分去过台湾的异乡客回想起这个地方,记忆里浮现的总是台湾人们热情洋溢、憨实的笑容,以及那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三家店的三种食物。看完之后就扎根于印象中,只待有那么一天来到台湾就去一一亲自体味。

  第一种是创业百年超有料的台南粽。

  香香糯糯的肉粽中,满满的丰富的食材,多到让食客都觉得不可思议。香软的卤肉、甘甜栗子、粉腻的蛋黄、甜脆的虾米、浓香的香菇被软软糯糯弹牙的糯米包裹起来,最后再淋上风味美味的酱汁。在禁止饮食的图书馆中,我就要被那描述和图片勾去所有的心魂,虽然周遭没有一点食物,只有清水相伴,但思绪早已被这丰富口感的肉粽给夺去了。在图书馆这等神圣之地,也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子对于不能吃东西的规定的怨怼。

  第二个美食就是艺术得近乎变态的刨冰。这个的确是吃货们的极致追求才想的出来的突破创新美食,给原本略有寡淡的刨冰带来了新的生命老板将刨冰淋上糖水层层挤压成为薄饼状,压在一层白嫩的豆花上,而温润的豆花地下则酝酿了热热甜甜的红豆和芋圆,最后再在刨冰上面撒上焦糖作为装饰。这已经不是纯粹了刨冰了,这是超越了刨冰的究极艺术。其实在看完这本书后,小碗自己也在家里面试验了一下这个刨冰,不过豆花那一项实在是太难程板状了,只好囫囵做了额大概。不过这家老板真是厉害,这个刨冰的口感和以前吃过的完全不一样,一勺挖出牛奶做的硬硬饼状刨冰加上底下的豆花红豆一块儿吃,甜甜蜜蜜,又清新可口,甜糯沙沙口感的红豆加入浓郁滑滑嫩嫩的豆花还有刨冰的清凉……这个丰富的层次,绝了!

  第三个美食就是那家只有一种豆花的豆花店,没有那些缤纷琳琅的红豆芋圆等物,他家的豆花就只是最原味的豆花,再稍稍点缀花生和糖水。就像最能检验厨师技艺的菜式不是那些个复杂的大菜,而是家常的炒土豆丝,因为要把一个普通的家常菜做出人人都喜欢的口感才是最考验人的。这应该就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是一样的吧。像这个普通的豆花,只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精进,再普通的食物也能让食客体会到最极致最温暖的味道。

  好吧,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这个本打算在图书馆靠着老婆饼和清水混一整天的人,不到中午就奔回了家拿出菜刀倒出食材准备做饭了。嗯,开饭了!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七):不是旅游指南的旅游书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当你抱着当做旅游指南来看的话,你绝对会失望,因为书里作者站着自己的角度对台湾旅途描写,会让你觉得过于零散根本无法当做指南。如果你想看美食,又绝对会不耐烦作者絮絮叨叨如同中年大叔般的唠叨。所以我想,与其把它归于旅游类书籍,倒不如说是一本阐述作者再次试图唤醒自己对于旅游、生活的热爱的寻找之旅。

  台湾单车环岛游的介绍在各个旅游网站上都不难找到攻略,但对于一个语言不通的日本人来说,这还是有很高难度的。我没有看过这个作者其他的书,但根据介绍,这个作者以前周游过很多国家,所以出国自助游对他来说,应该比普通人都要容易上手得多。但是这个旅途却开始得并不顺利。或许是因为作者已经七年没有离开日本前往陌生的国度旅游,或许是因为作者因为岁月与人事的洗礼,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作者石田首先来到台北的夜市时,并没有像通常游客那样,因为各种各样的美食而欣喜若狂。作者在稳重描述说,“我停下脚步,环顾四周。炸的香酥的臭豆腐,厨师手中晃动的炒菜锅。各种声音有如洪水一般,将我卷进这人声鼎沸的世界。而我正独自一人,在这里栽浮载沉着。”

  而单车旅行的开始也一样不顺利,周围单调贫乏景色,因为不熟悉道路而无法在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焦躁,语言的不通等等,都让读者疑惑这样的旅途继续下去有意思吗?拯救这一切,还是美食,而且还是一间黑暗道路旁的路边摊。这样无声的黑夜与老板的笑容,温暖了作者焦躁的心情,这淡淡的家乡味道让作者重新燃起斗志。这样的小吃才是作者要找寻的美味,比起游客涌入的大饭店或名店,作者一直在试图找寻隐藏在城市里,真正被当地人所喜欢的老店。 这其中最令作者推崇的就是在新竹遇到的路边摊”黑猫包“。为了这个包子,作者甚至在离开台湾前还特地前往排队购买包子和粽子。除此以外,当然还有”闷死人的好吃三角圆“,”花生豆花“等等。这些店或许你永远在旅游书上是找不到的,但遇到时的心情却注定了这些美食对于作者来说是独一无二,是人间美味。

  大量找寻美食的过程自然是书中必不可少的描写,因为作者会萌起去台湾的念头,就是来自友人对台湾美食的推荐。但除此以外,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旅途中受到的帮助。我想这些帮助对于独自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是最令人感动的。比方说,书中多次描写了台湾人的笑容,路边警察的帮助,或是为他照亮道路的卡车司机。即便语言不通,可是作者遇到的每个台湾人对尽最大努力的展现了他们的友好。这让作者似乎通过旅行找到了年轻时的闯劲,作者说道,”我突然深刻感受到自己正活在这世界上。同时也不知怎地,想起了幼年时代描绘过的冒险世界,眼中平淡无奇事物突然令人雀跃起来。“这种温暖的邂逅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者因为单车事故,接受了”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赖先生的帮助,他的话,他对我的帮助,他因为我难受痛苦表情,给了作者莫大的力量安慰

  我想如果仅此而已,这本书也就使读者略微感动而已。而最令我钦佩的是作者毫不避讳政治问题。作者明白地写道,由于在日本国内的教育,他一直以为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对台湾而言是莫大的帮助。但来到台湾后,即便身份尴尬,作者也还是询问了很多人对于日本那段统治时期看法。通过回答的人脸上僵硬的表情与某些人的”坦白“,作者才真正了解到那段历史带给台湾人的更多是伤痛。作者这种直面历史的精神让我感动,这种大胆的描述很难在曾经的”战败国“的作家里出现,或许是因为作者常常独自出国旅行的缘故,是他的眼界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于长期呆在国内的日本人吧。有句话说的对呀,”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或许我也应该拿起我的行囊,大胆地走出去。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八):一个吃货的美食之旅——读《一路吃下去》

  一个日本人,骑接着一辆单车环台湾岛旅行,在旅途中写下了自己享受台湾美食的种种感受,骑行一千二百公里,大快朵颐了一百五十顿美味餐点。 这本书的标题就叫《一路吃下去》,而他的副标题则是骑向“台湾的第一小吃摊”,听着就知道这是一位资深吃货旅行攻略。

  政治不正确的旅行手记

  这是一般日本人写的关于台湾美食的书,单纯我们的读者角度上来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正确”的游记。因为作者是日本人,旅行的目的地又是曾被日本占据半个世纪之久(1895-1945)的宝岛台湾,所以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好几个章节,都涉及到日据时代的旧日风景,字里行间里充满了缅怀,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非常不舒服的。他描写的台湾人都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很多时候他认为人家对他热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是日本人。这就有些让我看着很反感了。比如他对一个章节叫做“日本人遗留的风景”,说他走进一个日本人废弃过的台湾的房舍,里面遍布着尘埃和垃圾,即便如此,阳光还照得房屋满是生辉,这让他非常的骄傲的是日式平房即使成了废墟还是如此的明亮,让他有一种美好的情绪包围,似乎房子里流动的仿佛是日本的空气。书中很多章节里充满了这种细节,这对我们通常来说的感情上确实不容易接受。但转念一下,这个可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民众对台湾的感觉——我们和你们才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作者在书中不得不承认,当他问热情的台湾人对日本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对日据时期有什么想法时,人们脸上变得僵硬,甚至立刻失去笑容。在日本主流社会的一部分书籍中,光是访问亲日的台湾人,一边倒的对日据时期的殖民政府感恩戴德,久而久之,很多日本人甚至为日本当年为台湾做了很多好事而激动不已。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莫不如是。

  描写生动的美食感受

  书中描写的并没有什么大餐,几乎全部是在台湾各个城市也非常寻常可见的小吃:小笼包、大肠包小肠、臭豆腐、牛肉面、海鲜炒面等等,很多小吃别说去台湾了,连济南芙蓉街或其他地摊夜市里也可以花上几块钱吃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台湾各种小吃美味,并不稀奇,而作者的描写确实非常不凡,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作者书中记录到台湾吃的第一餐,是一碗小摊上很寻常很普通的虾仁馄饨面:

  喝了一口汤味道相当的淡,正当我心想这样怎么够味时,奇妙的滋味渐渐扩散开来。真是难以言喻的好滋味。汤底应该是鸡骨熬的吧,汤米还飘着炸过的蒜末,使得整碗面香气四溢。接下来我尝了一口馄饨,太扎实了,弹牙的口感,一口咬下所涌出来的汤汁与虾仁的美味,这未免太好吃了吧!台湾味,果然美味!

  这种精细生动的描写让最寻常的小吃也在纸上不凡了起来,似乎字里行间,都透着油汪汪,香喷喷的美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更加不凡的地方在于把寻常的食物写出新意来,而且不吝于重复,在这本书中单单写小笼汤包就写了不下三次,每次描写都细致却大不相同。

  第一次:我恭恭敬敬滴夹起一个小笼包,蘸一点酱油醋,配一撮生姜丝,张口一咬。包子皮裂开来,渗出满口汤汁。味道爽口不油腻,切得比胡须还细的生姜丝微微的辣味刺激着味蕾。第一口还觉得味道太过清淡不满足,但很快的,美妙的滋味便接二连三如涟漪般在口中扩散。再吃一个,有一个。。。很快地十个小笼包就都消失在我口中了。。。。。。

  第二次:小笼包比较大,样子也没有什么气质。夹起一个小笼包,只觉得沉甸甸的,汤汁的重量让小笼包底部都下垂了,像个吊钟似的摇摇晃晃。张口一咬,汤汁立刻喷了满嘴,汤汁的分量明显不同,不是渗出来,而是喷出来的啊。这真的好吃,没话说。我张嘴大嚼,又烫又美味的小笼包让我忘了一切,专注着一个又一个。

  第三次:我在货车后方放置地点桌椅边坐了下来,一口便吃了一个,咀嚼的瞬间,口中立刻溢满了汤汁,味道尝起来和小笼包一样,但汤汁的量却完全不同。小笼汤包应该就是汤汁更多的小笼包吧?我怀着兴奋的情绪再吃了一个,汤汁依然入口四溢。闭上眼睛,在口中仔细品尝这滋味,仿佛每个疲倦的身体细胞都受到滋养般通体舒畅。。。。

  至于台湾著名的牛肉面也是如此,足足写了四次,每次的描写,生动精细却有所侧重点,极其准确的非常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不让读者有重复描述的嫌疑,这是难得可贵的。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

  究竟何谓美食天堂

  一说起“美食天堂”,各地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四川人会津津乐道自己担担面,水煮牛肉,陕西人会认为天下美食尽在关中平原,江南水乡的湖鲜甜点自然是江南的骄傲,老北京的豆汁儿、炙子烤肉、熘肝尖也在平常间见到美味。除了大陆各地的美食、香港、新加坡、马拉西亚。。。哪个都自诩为美食的天堂,吃货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作者把台湾视作美食天堂也丝毫不令人意外了。记得我的朋友三水从台湾之后回来给我说,他们那里政府机关大楼不如我们的气派,却十分亲民,可以欢迎民众进去参观;夜市未必比咱们二线以上城市的小吃一条街热闹和丰富,但夜市散去,地上连一张食物包装纸都见不到。。。。。。台湾60多年前国民党数十万军政人员惶惶撤退,偏向一隅,因气候环境等问题,他们中再也吃不到山东的大葱,湖南的辣子,江南的菱角,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用心做出的食物,遍布各地,连我家门口不远都不断听到有小吃摊不断广播“台湾风味臭豆腐”。。。在一个物产并不算丰富的海岛,凭借一些简单的食材,做出亲民的美食,令我这个吃货心向往之。

  《一路吃下去》读后感(九):你吃到高潮,我吃出感觉。

  近日读了石田裕辅《一路吃下去》。这本书并不是很有趣,因为首先我不是吃货,其次我对他描写吃的那一套有点疲劳了。一开始看《不去会死》的时候,各种滋味在口中像烟花一样不断爆炸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新奇,很美味。那些滋味在嘴巴里真是妙不可言,但是看多了之后觉得他的描写和感觉都很浮夸。

  我不要再相信吃货们说的话了,什么吃得欲仙欲死吃出高潮,吃饱了人生观也变了之类。石田裕辅吃个肉包就这样了:美味的程度令我不禁想撞墙,就算撞得血从额头上喷出来,也阻止不了我吐出舌头大喊“好吃!”的冲动。我觉得世界上任何美味也不可能让我吃成这样兴奋。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让我吃出高潮来,也不会改变我的人生观。

  或许把我扔进沙漠或者雪原饿几天,就会感到食物的重要,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食物只不过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而已。唉,看到这里吃货们一定觉得美食给我都是牛嚼牡丹吧。其实不是这样,我也会品味的,只是不想承认美食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还是精神食粮更让人满足。

  我对吃没有什么要求,但我喜欢在文字中品味美食,当美食变为文字的时候,对我的诱惑力更大。看《高木直子》的漫画书上的文字烧,我觉得相当有趣,也希望什么时候品尝一下。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感觉而已。这样吃下去的话,不会觉得自己是酒囊饭袋,而是一个有诗意的人啊!谁要骂我就骂吧,就是这样的感觉啊,确实不用装的。

  另外我比较有感触的是,石田裕辅独自骑行的那些危险的路段,真是吸引人。大概我很向往冒险,但又没有冒险的资本,因此就很喜欢看别人的冒险经历,是一种心理的弥补。骑行在清水断崖的危险区间,稍不留神就会没命。他说:若问我这段路骑得那么辛苦究竟值不值得,我必须说绝对值得。身旁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断崖绝壁,正下方则是广阔的大海,持续四十公里都走在如此绝景的山腹里,整整三个小时情绪都维持在高潮。和太鲁阁一样,这里的景色也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

  他的描述,让我想起09年在川西,我总是记不清楚那次是在大渡河,还是金沙江边上,几次问不同的旅伴,给我的答案也都不一样,说也许是吧。我又懒得去找当年的游记,因此也只能这样马马虎虎了。其实除了我,大概也没有人真的在意吧。那一年,车行在隔一段路就有路牌写着“飞石路段,禁止停车”,“滚石路段,禁止停车”的江边,同行的一个女人都吓破胆了,终于崩溃地要求司机不要走了。但是那些路段都禁止停车,只能向前。

  而我,非常兴奋。我惊讶地问那个女人害怕吗,她很吃惊地问难道你不害怕,她说一车人的命都悬着。可是我真的非常开心,我不觉得会葬身飞石滚石,或者会葬身悬崖江水。一路欣赏着两山夹一江那有点荒凉,但很陌生的景观。那天从凌晨的黑暗,一直走到夜间十一点多的黑暗。在路上,我看到山顶绝美的月亮,惊叹着让一车的人观看,度过了日月难忘的中秋生日。后来又看到一江的月色,那样洒在江水之上的清辉,就像透纳的画,真的很难得一见。

  那段看似枯燥的长路,那种潜藏的危险,让我觉得简直是缤纷的喜悦。那是我最美的一段旅程,满是缤纷的喜悦。让我在过了好几年之后,不断回味,想和人分享那样的感触。但是,当我好几次把它写在微博上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回应。我想,如果说给石田裕辅听,他一定会理解我的喜悦,也很想去那条江边骑行吧。也因此,我能理解他在那段危险路段的心情,也会向往他的冒险。

  这本平常的书,还有一段让我有点感慨的是,他笔下的台湾人很友好亲切。我被书中那些人的友善感动。我想我大概太冷漠了吧,还有脾气太坏,不够宽容。那天某人对我说:如果你脾气好一点,不要那么火爆,就很优雅了。可是,很多时候,不想吵架的男人的所作所为,会逼得女人和他们吵架。我说我快被逼疯了,他却说是他把我纵容坏了。说不清楚。跑题了,原本我想说的不是这些,我想,我大概真的不够热情。

  我也知道,当你帮助了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很开心,可我经常习惯了冷漠。很多时候,人们都以为不做坏事就已经是在做好事了吧,我也有这样的借口。我也希望,今后会对别人伸出援手,把那份友善传递下去。我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某一天,都会以某种方式,回应到你身上。之所以那些人的友善能让我感动,就是因为我缺失这些东西,当我看到他们的友善的时候,我心中的坚冰大概被融化了,才表现为感动吧。我虽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我希望用另一种,我自己的方式向善。

  另外,这本书让我有感触的是,石田裕辅在台湾的时候,一直想知道台湾这个亲日的地方的人们对日本真实的看法是什么。他问了很多人,终于看到一些令他惊讶的事情,那些回答,以及人们的谅解,还有他们的友善。有时候,历史的很多真相真的说不清楚,但是从人们的言行,他们对人的态度上,都能反映出来。在糊涂账里面,也有清醒的体会吧,是这样的吧。

  最后,要知道这是一次美食之旅,那么最终回归美食吧。让我有感触的是,石田裕辅这个人,总是要吃到感动才觉得那种食物是美味。因此,我原谅了他写美食的浮夸,跟随他回归到食物原本的滋味。也许他并非真的贪吃,而是要给美食之旅赋予意义。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寻着某种东西,而他,是要吃到感动才行,才觉得这一场美食之旅堪称完美,才不虚此行。

  因此,他说在回归日本之前,有个问题他必须解决,那就是小笼包。他说:“鼎泰丰”和“明月汤包”的确都很好吃,但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应该要更感动才对啊?于是他又去其他地方吃小笼包,吃了很多还是很困惑,因为始终没有他所期待的感动。不过他对小笼包的体会,那种莫名其妙,大概是很中庸的感觉,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啊!那种感觉,不想赘述,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看书就知道了。

  不过,我要说,这并不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我只是很喜欢这个人很较劲的心情。作为一个不好吃的人,能说到这份上,已经很难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