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月的沙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岁月的沙漏》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6 04:4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月的沙漏》的读后感10篇

  《岁月沙漏》是一本由《天涯杂志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一):旧时故事

  我始终认为散文是最好的讲述记忆方式,它是通往旧时时光大门。而《岁月的沙漏》这本书就开启了一扇门,那将是我不曾到过的世界,也许那里有我们的父亲母亲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二):那段难忘情怀

  一段情愫,一份感触,一片情怀,一丝神往。一颗一颗,一粒一粒,情感的细砂在沉淀;一岁一岁,一年一年,时间的沙漏在流淌人们感情如此丰富,那些喜怒哀乐总能在岁月中留下深刻的记忆,那些多愁善感总会回忆里培育出特别的情怀。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三):故事的缓慢讲述

  每当翻阅《岁月的沙漏》的时候,总有一份似水柔情掠过心头;每当闭卷回味的时候,总有一份感今怀昔滞留在脑海中。那些人和那些人讲述的故事总能深深地触动人们的灵魂。不禁想问:究竟是怎样的时代才能蕴育这样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故事才能造就这样的人?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四):精神财富

  有人说,上世纪60,70年代是情感单一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改革口号下被规范化,形式化。然而,在《岁月的沙漏》里,作者阎连科,蒋子丹,周晓枫等经历过那个时代变迁作家笔下,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描绘得瑰丽多彩,每一个生活片段仿佛在他们的文字里被赋予了生命鲜活地向读者展示着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五):读《岁月的沙漏》

  书里我尤其喜欢的是蒋子丹的《1970年代的散兵游勇》和夏榆的《我知道黑夜悲伤》。同样是回忆文革年代的文章,蒋文也许并不突出,它缺少了最常见的高考或知青内容作为干部后代,她没有当上红卫兵,却选择逃避下乡去了文工团,也因此与父亲造成了许久的隔阂。看她描绘自己高中偷看禁书的经历,在郊区高中考试第一的经历和与父亲感情的隔阂与恢复,也让人随着她的回忆或喜或忧。文字后的那些人的命运和这背后混乱的年代一起呈现在人的眼前,人的感情是如此的脆弱,就算再怎么抗争也还是要顺从时代的洪流。而夏文则叙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但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她出生在文革开始的时候,她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大出血,而后却又被父亲授意产婆抛弃,终因产婆的恻隐之心而得以存活。她的成长是伴随着黑暗的,伴随着矿区的黑暗和时代的黑暗,她的童年贫乏和危困里度过。夏文中提到了那个杀过很多婴孩却救了她性命的产婆黄麻妈,不知道为何,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丑恶人性可悲,伴随着文章有力沉重的叙事,这种生命的悲凉感直接击入心房,让人呼吸不能。

  那些时代的故事如画卷般在书中铺展开来,只是这时它却不再是大话语历史叙事,无关“革命”“主义”“历史潮流”“经济发展”,而是渗入到一个个真实个体的记忆中,去和他们一起寻找过往年华留下的酸甜苦辣。那些感情不是直接由文字呈现出来,而是潜藏在作者平淡的讲述中,它们却比直接表述长久强烈,悄悄地触到内心柔软地方。某种程度上,这不再是作者本人的私人叙事,它亦成为人生经历与感悟分享

  “当时间成为效率的标尺,我们在何处眺望流逝的时光?”读完本书,再回去看封面的那个问题时,我能想到的答案只有八个字“唯有思念,唯有怀恋。”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六):长相思,长相忆

  一直不认为人的生命线性而连续的,它本应由一次次事件组成,是间歇的跳跃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事件的叙述,岁月淘沙,繁琐平庸的时光就好像没有发生过,那些影响你的事件却在心底积累沉淀,随时都牵动你的情感。它们在你的生命中安静等候,然后突然爆发,也许是开心的,也许是痛苦的,这些事件留下这样深深的刻痕,它们将生命与情感紧紧地抱起。而散文是最好的讲述记忆的方式,它是通往旧时时光的大门,它把记忆慢慢地铺开,将过去的故事缓缓地讲出,恍然间仿若感到少年之时的忐忑,也再次见到那些宽阔背影。一如这本《岁月的沙漏》,便是以生命中铭刻的回忆为主题散文集,它由《天涯》杂志主编,世纪文睿出品,其中包括阎连科、蒋子丹、林那北、笛安、马小淘等名家作品

  细读本书,就好像与朋友在午后的咖啡馆畅谈一般,作者们从自己生命中拿出最深刻的经历与读者分享,真挚的感情透过字面,通过文字不知怎样就触到了我的内心。本书的几位作者年龄、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风格多样。阎连科、蒋子丹、夏榆都是写的青年童年记忆,连接着那个贫穷困难的时代,平实的用笔下却蕴藏着剧烈的情感,简单的故事之外留下的是沉重的生命议题。周晓枫、叶舟的文章重在写内心的情感冲突,而不重在外部的事件,文章视角独特,用词新奇,若只是粗劣读过则难品其义。笛安、马小淘、塞壬是年轻的作家,他们叙述的时代和开篇的时代完全不同,少了生命的沉重,而多了个人的愁思和感悟,他们即使在回忆也是充满向前的动力。林那北、陈家桥、傅菲的文章重在写人,在细致描写下,他们生命中所铭记或熟识的人就这样留下了音容笑貌,跃然眼前。张爱华、沙戈则从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细节入手,由此牵出那些过往的时光,如此的引人遐想

  《岁月的沙漏》读后感(七):祛魅的世界无比荒凉——序“世纪文睿人文典藏•天涯精品”丛书

  如果考古结论值得信任人类存在已经十分古老祖先们在地球表面活动延续了数百万年时光。在浩茫而无法记忆的日子里,他们一直以采集、游牧或农耕的方式,生活在自然的荫庇之下。他们奉大地神圣母亲,以谦卑姿态承接着造物恩泽,并对其充满敬畏感激之情;他们与植物一起生长,分享它们的果实;他们的生活与与太阳同步,随季节流转,从泥土中来,又回到泥土中去。在他们的眼中,人的生活是大自然浩荡流程中的一条涓细的支脉。

  发端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市场进程,带来了巨大物质实惠,也大大改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营似的生产方式密集的群居生活,得寸进尺地离间大自然与人之间关系,把生产乃至生活过程与自然流程分裂开来,人的存在也从深邃的自然背景中析离出去,沦为一种没有根源的、荒谬的存在。随着生产过程对自然流程破坏程度的加深,原来作为自然之子依偎在大地怀抱接受哺育的人类,反过来吞噬其母体,使之变得愈来愈羸弱与丑陋,丧失其令人敬畏的神秘性。而脱离自然母体的孤独个体,最终成了繁复政治经济关系的纠结,在利益计较权力竞争中耗尽心力,过着匮乏灵性诗意的生活。

  与大地同时被祛魅的还有天空。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不断凸显,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合法化、权威化,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给接受驯化的人们洗脑。在科学描绘的图景中,浩瀚天穹里的无数天体,只是一场物质爆炸碎片,它们在力的作用下莫名运动着。于是,就像尼采所描绘的那样:诸神退隐,上帝死亡。今天,除了天文学家,人们不再仰望天空,他们回到大地,在滚滚红尘中埋头经营自己的世俗生活,不再寻找形而上意义,不再过问生命的何去何从。对造物的仰止之情已经被对货币的膜拜所取代。在繁杂吵闹的街市上,卑躬屈膝地捡拾一枚枚铜板,然后爬上喜马拉雅山冰清玉洁顶峰昂首挺胸地踩上肮脏的一脚,这就是许多成功人士和当代英雄们所干的事情

  诚然,充满魅惑的世界令人恐惧,但过度祛魅之后,世界变得无比荒凉,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生命的灵性也失去滋养,成为一种枯萎的存在。而狭隘的进步观念,怂恿我们以背叛过去的方式来建构未来,以毁坏自然的方式来兴盛人文,从而走入一条越来越偏狭的道路。现代化的进程大刀阔斧地删节人类生命的诗意传奇,许多极具想象力的叙事版本正像野生动物一样相继灭绝。由于不断加剧的离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亲缘关系也频临破裂,灾难与末世预言此起彼伏,日益真切,令人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人类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田园将芜,胡不归。在如此严重时刻,静下心来品味一下与阳光和水同在,与草木一起成长的经验阅读正在被删除的生活叙事,即便不能一时扭转排山倒海局面,也能够够给我们心灵些许的慰藉与安抚,让我们一起在晚霞中结伴踏上回家路。

  孔见,学者,现为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