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22-05-25 02:0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10篇

  《随机生存的智慧》是一本由[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一):格言小集

  拿到手才发现是格言集,对于偶尔摘抄的读者来说其中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格言警句,但要做摘抄却是要做全书了。

  虽也字数不多。

  不论是通过什么形式(格言),还是非常喜欢作者的观点和内容,不时让人醍醐灌顶另眼看世界。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二):有点生活有点哲理

  一个个简短的格言组成,有的格言细细品味很深刻,有的内容很贴近生活,但是有的语句我至今也没有明白。里面有一些句子希望和度过此书的朋友一起探讨。

  比如“如果有人给你好几个理由说明他为什么想得到这份工作,不要雇佣他。”这句话,和生活很贴近,面试时自己也曾经有这样的心境,作为面试官,也看过有这种想法的面试者,大家都是太想得到某些东西,我觉得不一定就不要选择他吧?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三):每日一句话,足矣

  我喜欢装帧精美的书,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女生。思想的深度需要慢慢积累,16岁,看米兰昆德拉的书几页就放下了,我期待自己的长大,期待不是因为翻译和语言的差异而不能领悟其中。19岁,终于看懂了纳博科夫的Lolita, 看清,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我们需要慢慢长大,不急不躁。期待Taleb的点击,犀利、智慧,能让人警醒,戳痛,成熟,这本小书放在包里,不沉,不压肩,没有压力。偶尔灵光乍现出来的语句,点醒,清净,明朗。每天一句话,足矣。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四):这本书对于不会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只有二十分之一是有用的

  这本书对于不会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只有二十分之一是有用的,我是在最吵闹的公共环境,马路上读完的。在这种环境下,能得到这本书并读这种书,真是两项最佳选择!

  它全篇都是几十个字的短句,3倍于字的行距,左右双版,左边是英语原文的草书,右边才是中国字。正迎合了信息爆炸时代广大读者对书籍阅读字数和厚度的限制级偏爱。此书页薄而句短,很多句又不都精确。大致说“成功就是不引用别人的语录,不拼凑别人和别人过去的支言片语“,其实它就是在拼凑别人和别人过去的支言片语;

  大致说”商业书籍无个性、无深度、无见解、无什么什么“,其实它也就是本商业书籍!自己的同伙出堂受审,贼却成了那庭上的法官。

  又让大家都不要去面对现实,鼓励不工作而完全自由自主的人生!拿什么换饭吃呢?大致说“薪水是最有害的!像毒品、碳酸饮料那样容易上瘾”。反正全篇看完后,发现它不像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大致说”智慧的人可以容忍一个人的什么什么缺点,但不能容忍一个人的自我矛盾!“那么,一本书前后矛盾又让智慧的人怎样容忍它?

  纯粹卖纸都能忽悠到这么畅销的地步,出版社真是拢钱拢得不亦乐乎。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五):革新三观

  简直就是好书,2年前第一次看,没看出什么感觉,觉着也就一般,一堆名言警句的凭什么卖这么贵。

  2年后今天再次翻,完全碉堡,三观的革新,其实,最近一年,一直在路上,这本书是标志最终革新的确认。而且名言的精炼也很适合白羊座的悟性高的我。

  想起上一次革新三观的阅读体验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同样也在广州,我爱广州。

  《通往奴役之路》逻辑很多,让我知道【自由与进步,发展的逻辑关系,以及,越想控制系统,系统越发失控。】

  这本书主要是表达关于人类的非理性(非贬义,中性词),不可知论,关于反身性,关于怎么才算智慧。

  以这本书逻辑来看,聪明的定义应该是[头脑能够容纳两种逻辑完全不同的理念而不感到矛盾,在世界变化时,能够采取行动做到好的应对。]

  定律已死,规律已死。经济学已死。21世纪,学术地位上,认知心理学估计要完爆经济学。智慧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

  这本书是一种反智,不过是一种高级反智,批判这么种现象:【人们起初是想通过智力理解来达到与世界更好互动的目标,却因此走极端,沦陷在无聊的智力游戏中,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结,或者将自我逻辑确认凌驾于世界现实真相上。】

  达尔文说,“最后能生存的不是最强壮,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所谓“不要预测,猜市场,要倾听市场。”

  这本书,阅毕,我给自己生活的建议是:

  【静坐冥想,接纳倾听不着急下结论,最小成本行动验错,不断尝试,以积累经验体验输入。】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六):哲言,只是让你活的更明白

  《随机生存的智慧》,内容不多,读透却实属不易。

  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随机的世界。人心的丑恶,世俗的肮脏,潜在的危险和暗藏的机遇……就像光明的背后未必是黑暗,脆弱的反面不一定是坚强,生命本就有太多灰色地带,只因世人怠惰,懒得思考罢了。

  Taleb没想把生活说得很清晰,书中的警言也不深奥。在读这本书时,如果把内容上升为一种哲思的终极关怀,那就错了。Taleb只是把生活中伪善的部分剥落,当一切赤裸时,又教会我们如何思考总结,参透人性和社会。

  首先,你需要认识这不是一个亲爱的好好世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如意,很难搞懂也很难挨过,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暂时无法改变)。你没有夸父的体力,没有爱因斯坦的智商,也没有乔布斯改变世界的远大报复,只有改变自己,或许才能使别人认可与接受,王力宏不是说了: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的么。

  要坚持的是,你的理想,你的态度,以及你为此所做的付出,以及这途中的细节。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不成功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

  其次,不要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所看见的,听见的,未必是真实的。特别是信誓旦旦的诺言。还记得杜拉斯《情人》的开头:“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好听的谁都会说,要做到的话,请他付出实际行动吧。

  读这本书,对你的未来起不到任何帮助,更改变不了生活。有用的是,之前你所经历的那些痛苦、纠结的人和事,可以比较容易看透、想清楚了。多读哲言,能让你活得更透彻,仅此而已。

  .s.书中的手写体英文很漂亮。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七):负负得正和思维解构

  作者塔勒布,最著名的两本书是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我都没有看过。。。机缘巧合拿到这本格言读本。典型的微博体和豆瓣广播体。浅尝即止,跟诗歌一样,不需要解释但更加齿颊留香。浑然天成的巧思妙想,打破一切局限的思考,让行为模式来得更随机和无限。

  全书涉猎广泛,上至人文科学,下至男女爱恋,左边有金融政坛,右边还有信仰宗教。但统一的主线,即无意识的思维捆绑。

  科技和教育,金融和数据,带来了科学的理论公式,和普适的行为模板。一切都如同“存在即合理”的道路。被烫就缩手,失恋就悲伤,太常识然后无法推倒,有反例即视作不正常。定式化带来的僵局,一直被认识,但从未被预料。

  但所幸,简单的否定之否定和多角度思考,至少,我们已开始去尝试。

  再及,书的开篇和后记,也显出作者不寻常的哲学和智慧。孔孟老庄,寥寥数语则大家。

  1. 彰显一个创意的独特性的最好证据,不是过去没有跟它类似的创意,而是现在又很多跟它相左的创意。

  2. 正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自相矛盾之处让他们富有魅力。

  3. 表扬一个人没有缺点的时候,你也在指出他没有优点。

  4. 如果在两种选择之间摇摆不定,那就两种都别选。

  5. 愚人的陷阱是,你会关注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而不是反过来。

  6. 给别人提出最多建议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成功的人,特别是在写作和财务方面。

  7. 我们需要杰出的智慧和自控力才能承认,许多事情的逻辑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并且比我们自己的逻辑更加聪明。

  8. 口头威胁是能力不足的最好证明。

  ,今天看到列侬和洋子的照片文字,“请不要憎恨你不了解的东西”,异曲同工之妙~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八):Notes:人生的随机性和智慧

  1. 思维清晰是勇气的结果,而不是反过来。

  2. 傻瓜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别人都是普遍的;聪明人认为自己是普遍的,别人都是特殊的。

  3. 绝大多数沉迷于信息-网络-媒体-报纸的人都很难接受,获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从头脑中除去垃圾信息。

  4. 愚人的陷阱是,你会关注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而不是反过来。

  5. 信息时代的灾难在于,信息的害处远比它的益处增长的快。

  6. 给别人提出最多建议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成功的人,特别是在写作和财务方面。

  7. 我们需要杰出的智慧和自控力才能承认,许多事情的逻辑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并且比我们自己的逻辑更加聪明。

  8. 要承认有道理的东西并不是真的有道理,需要大量的智能和信心。

  9. 他们所谓的“风险”,我称之为机遇,他们的所谓“低风险机遇” ,我称为愚人的问题。

  10. 左派认为市场是愚蠢的,所以模型应该是聪明的;右派认为模型是愚蠢的,所以市场应该是聪明的。双方都从来没有意识到,市场和模型都是极度愚蠢的。

  11. 股市概论:参与者平静的排队等待着遭受宰割,还以为自己是排队参加百老汇的表演。

  12. 骗来几个亿比骗来几百万容易多了。

  13. 你需要技能才能赢得宝马车,需要技能和魔鬼般的运气才能变成巴菲特。

  14. 年长的人最美丽的时候,是他们拥有了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的时候:雍容、博学、智慧、经验,以及波澜不惊的平静。

  15. 让人上瘾的东西里,害处最大的三种是海洛因,碳水化合物和月薪。

  16. 只有在近代,“努力”才变成一件让人骄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一件因为缺乏天赋、才能和气度才不得不做的、可耻的事情。

  17. 要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考虑一下你第一次见到他时的印象和最后一次见到他的印象有多大的差别。

  18.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把成功人士的名字时时挂在嘴边炫耀。

  19. 在绝大多数争论中,人们似乎都在试图说服对方,但他们其实最多只能说服自己。

  20. 现代化就是创造出没有英雄主义的年轻人,没有智慧的老人,以及没有光彩的生活。

  21. 年长的人最美丽的时候,是他们拥有了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的时候:雍容、博学、智慧、经验,以及波澜不惊的平静。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九):最有力的还是格言

  ——by木木勺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人生格言这个词,是在小学上了几年但认字还不多的时候,当时觉得人生格言真是神奇,好像只要找到了它就找到了一辈子的指南针和行为规范。那时候同学们之间经常相互交流,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啊?每听到一个特别唬人的就记在本子上,因为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格言的印象只停留在“春蚕”和“奶牛”的层面上,这些格言要求你:活在世上就要一心为别人想,盼着世界和平,地球充满爱。这当然无法让人打从心里欣赏。

  这些崇高完满的语言只能写在作文里,谁也不好意思和好朋友说我的人生格言就是毫不利己,成天标榜自己的高尚品格,谁会喜欢你呢?

  可格言这类简短的话很有魅力,比如:容易读、好懂。它不需要什么情节铺垫,感情酝酿,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时候,几个字也可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正所谓少即是多,有的是空白,由得你想象。

  所以我一直很喜欢看网络上的各式签名,有的摘诗词,有的用歌词,有的鞭策自己要努力呀,有的安慰自己别难过,还有的就是表明自己对这世界的看法了。也许现实世界总是压抑无趣的,所以网络上的人们自觉就多了插科打诨的诙谐,看这些签名,总是很多乐趣,可以看出最能打动人的真性情。

  我越来越为这类简短的句子着迷,直到看了塔勒布先生(Nassim Nicholas Taleb)这本《随机生存的智慧》更是恍然大悟,原来《传道书》《古兰经》《论语》这样一向被视为经典的书都是格言。

  《随机生存的智慧》是一本哲学的实用的格言书,它的作者聪明又尖刻。他可不用网络上的马甲隐藏行迹,他博学而又透彻,他总是喜欢用辛辣的、令人尴尬的话语,明目张胆的耻笑那些在他看来一直蒙在鼓里的蠢人们。

  他明显不喜欢这个盛行“科技”的时代,人们懒于思考,庸俗虚伪,一味依赖所谓的社会进步,越来越束缚于科技之上,变成不懂得优雅和勇敢的呆子。

  他说:尽管这个时代文盲已经很少了,但拜媒体和经济所赐,有思想的人相比从前,更加稀少了。

  人们责怪这个世界不符合书上的理论,人们发明疾病来适应药物,人们认为智力是可以通过一张考卷来甄别评定的,人们把奴役和剥削说成是雇佣……

  我们都被拉上了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The Bed of Procrustes本书原作名),砍掉了多出来的思想。

  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的觉得:世界不是人们所宣扬的那样,我应该有我自己的眼光!

  其实很多时候你说一大堆啰嗦话,写一大厚本情节,还不如一句深刻有意义的话有力量。五指张开不如一拳紧握,复杂了就容易使听众忽略重点。

  就像塔勒布在书中后记所说的一样: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格言。

  好了,不能再多说了——格言的魅力经不起过度阐释,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请慢慢读,细细想,当你会心一笑,眉头紧皱,你一定是在享受这些有趣的话语。

  《随机生存的智慧》读后感(十):自相矛盾之定义解释&论证过程去哪了

  我先引用书里面的一句话——“聪明人能容忍别人的小缺陷,但不能容忍别人严重的自相矛盾;弱者能容忍别人严重的自相矛盾,但不能容忍别人的小缺陷”。(P95)

  但恕我直言,作者自己就给自己打脸了。作者序言部分提到“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的概念,意图表明“遇到我们不了解、不清楚的东西的时,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对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拉伸”或者“压缩”,强迫它们符合世俗的、预设的、人为设定的观念、门类和套路。我们自己似乎意识不到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就好像裁缝为了让自己做的衣服刚好符合顾客的身材,而拉伸或者截短他们的手脚”。

  但是呢,作者又说“因为格言一旦解释过多就失去了魅力”。然后就开始balabala地列举他的哲语金句。但书里面就真的只有短短的格言,连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可不是“解释过多”哦,这完全就是“没有解释”嘛。

  好了,假设我是本书作者的狂热粉丝,翻开这本书,觉得说得很对嘛,慢慢高大上的内容,看完之后逼格瞬间到达人生巅峰。但我又转念一想,诶等一下,这句话好像有一点不对劲耶。我了解过一个反例,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这句话不就是不成立的吗?

  但我马上又能够自圆其说。诶呀呀,作者虽然没有详细地写,但他所说的是在“那种情况”下的嘛,而不是在这个反例的“这种情况”下的啊。

  可是,这不又是另一种程度的“削足适履”吗?自己不做任何解释,其实就是暗中要求读者遵循自己的设定,肯定自己的话语。这还不是要读者拉伸或者压缩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此来符合作者人为设定的观念、门类和套路?

  随手就能举出几个例子好了。

  作者说,男子气概的反义词不是怯懦,而是科技。(P9)可是作者知不知道,医疗技术的更迭需要志愿者试药,而试药是有可能产生排除反应的。一些新技术首次应用到手术时,其安全性谁也无法作担保。病人及家属若要尝试,就要做好最坏的准备。这还怯懦吗?当然咯,作者可以不屑一顾地对我说,“这是小儿之见,我所说的科技自然是指balabala”。

  作者又说,从古罗马的老加图开始,人们一直通过斥责下一代人的“浅薄”、赞扬上一辈人的“价值”来表现自己的成熟。(P11)但作者又说道,信息丰富的黑暗时代:公元2010年,仅在英语国家就有60万本新书出版,其中只能摘录出了寥寥几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相比之下,公元0年,新写出来的书只有很少的几本,但其中充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话。(P79)那请问作者了,你自己是否也是在某种程度的是古非今呢?

  作者还说,过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约有1/1000的人有足够的文化,值得与之对话。今天,文盲率大幅度降低,但由于社会进步、媒体和经济的影响,只有1/10000的人值得与之对话。(P79)首先一点,作者你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其次,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如果造成这种局面,那这个社会还是进步的吗?

  综合起来,这本格言集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作者列举出很多惊天骇俗的金句,但一不做名词解释,二不做论证过程。一边高呼这个社会的人是多么的盲从,一边却又“暗示”读者们应该顺从他的意思。这还不是自打嘴巴吗?

  这不禁令我想起2001年国家大专辩论赛决赛的场景。武汉大学辩论队空讲论点不讲定义,最后与冠军失之交臂、含恨而去。

  一句“金钱是万恶之源”,就有好多东西需要解释。就这句话来说,该怎么理解?是按照这句话的出处《提摩太》第六章第十节“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来理解?这“万”字是指“全部”还是指“数量多”?如果钱作为万恶之源,那么钱可不可以同时成为万善之源呢?

  须知道,如果没有关于概念的明确界定,别人又怎么能相信你的观点呢?

  诚然,该书作者虽然观点偏激,但也有好几句金句值得细细回味。这里恕不一一列出了。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开其他书评来看。因为楼上楼下很多人已经混淆了“书评”和“书摘”的区别。

  墙裂反对以下这种伪书评

  2015-01-1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