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东现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东现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8 03:2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东现场读后感精选10篇

  《中东现场》是一本由张翠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东现场》读后感(一):迷雾中的光亮

  复杂的中东,真不是一两个如“民主”“石油”“恐怖主义”等简单词汇可以涵盖的乱麻,幸好,迷雾中,总有公民自救运动得以让人们看到光明

  大陆可有这样的独立记者及其作品?让我们丢掉西方媒体拐杖,直奔现场的真实

  《中东现场》读后感(二):中东的困惑

  政治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胜利,是一群人的胜利,张开你的心灵投入抗战,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意义。穿越回古代,我们看到了欲望横流的世俗,没有得到上帝帮助的困难者,那些只知道享受生活达人贵族,他们知道什么,他们算什么,他们不还是一剖尘土而已,谢谢大自然,让公平一直都在,

  《中东现场》读后感(三):中东现场 读书笔记+心得

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运就必须满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将逝去,镣铐一定粉碎。 ——叙利亚诗人沙比

  《中东现场》读后感(四):看着很痛苦,更理解作者的痛苦。

  看着很痛苦,更理解作者的痛苦:世界的某个角落,有那么多人在强权苦难暴力循环下极力寻找尊严地活下去,她身处其间却难掩隔膜,她除了一两句公道话什么也做不了,甚至这一两句公道话在国内右愤看来还别有用心

  比如这里的某篇书评认真看过书就可以断定它漏洞百出,可因为站在美以一边大表忠心同时对被迫沉默的、因为难想象悲惨境地(而并非全因某个特定宗教影响)而绝望的、从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一方如疯狗狂吠,无疑获得某种政治正确

  虽然在西方社会,以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对他人发表歧视言论才是一等一的政治不正确。

  《中东现场》读后感(五):打倒以色列

  我想我应该反对以色列国。   以前我一直很佩服犹太人特别同情他们在二战遭遇。虽然在中东上他们做错了许多,但我总认为双方都要负责任。但读完此书后我坚决反对以色列国。   原因有二个:   其一是看到在定居点中以色列人不仅生活优越,而且拥有游戏池。但在定居点外的巴勒斯坦人连吃水都困难,我忿怒了。你可以比他们生活条件好,但不能践踏他人的尊严。难道说犹太人的集中营比德国人的好。   其二是都说以色列国是美国打入中东伊斯兰的一枚钉子,看完此书后我发觉也许它也是对抗中国的一枚钉子。以色列人竟然想建立“从毛里塔尼亚到阿富汗”的势力范围,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伊斯兰在前面,那以色列国会放下武器吗?不会,他们将从西方挑衅中国。我记起《1984》中英伦三岛是美英国对抗欧亚国与东亚国的桥头堡。难道美国人不能利用以色列国充当桥头堡吗。   基于以上的,我们要打倒以色列国。   当然此书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原以为一个记者的书,不过是浮光掠影看看,发表一些故做精深,实则拾人牙垢的议论。但此书不然。有许多分析独到深入地方。相当值得阅读

  《中东现场》读后感(六):拨开迷雾

  这本书还是带给我很多震撼的。以前对中东,对伊斯兰和以色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有限课本知识和国内新闻上。读罢,发现自己汲取的认识带有很多的偏见,或者说,有很多的真相事实并没有被我所了解。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美国是如何介入和“扰乱”中东地区秩序和平的。了解到了,穆斯林并不是都是恐怖分子形成激进组织也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这里的逼,有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以色列的份。我现在猜想,为什么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不袭击中国,就是因为美国对中东的影响,而造成了恐怖分子。他们在本地没办法美军抗争,只好采取激进的行为。又因为当地居民教育程度不高,又受到压迫和接连战争折磨,所以激进组织才会发展壮大。

  虽然感觉作者带有一些主观情绪在这本书中,但是毕竟是一本书而不是新闻报道,所以也不要求做到十分客观

  作者的最后一章,对国际人道组织和怀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们的描写,让人还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丝希望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

  真的是,恐怖主义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披着外套国家恐怖主义。

  2017-01-10 于摩洛哥(豆瓣阅读)

  《中东现场》读后感(七):谁是无辜

  下午与朋友闲谈有关中东的问题,起初我们的观点还很一致,唾弃某西方大国总以推行民主之名行控制之实的行径,认为别国的干预总是带着无可避免的政治企图,自家的问题还是需要家人解决。谁知到了后来,他话锋一转:“只要克服了国内的困难,以中国的条件,成为超级大国,成就霸权是完全可能的。”我突然被一种强烈失落感笼罩,看似清醒的一个人,还是跳不出民族主义的樊篱么?原来他唾弃的不是给人民制造灾难的“霸权”,而只是唾弃自家以外的霸权所有者?是否人类永远都无法摆脱的一个劣根性便是:不管昔日的理想如何光鲜,一旦翻身做了可左右别人命运的人,便会变成之前他所唾弃的人?也许我太敏感理想主义

  他说:“欺负别人,也总比被别人欺负好。”

  我想到那些激进的以色列人,他们不就是这种想法?所以他们肆意播种暴力,并将其转述为自卫行为,自始至终都不认为自己有何过错。人类的可悲,都长着同一张面孔

  正应了米尔斯海默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所写的:“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大国政治为何处于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大国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霸权,它们除了追求权力和征服其他国家之外别无选择。”政客思维一样,所以有的人作预言,有的人被预言,也就可悲地没了无辜者。

  《中东现场》读后感(八):书与路

  犹豫了很久,起了这个名字作为对这本书的评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没事喜欢翻翻书的人,这句话总是牢记心头,由于受限于自身条件,所以总是喜欢读读记者手记或者游记什么的,通过别人的文字,去走本来该自己走过的路。

  三颗星其实有点苛求了,张翠荣女士以一己之力,深入中东,视角还算全面立场也算公正,从书中大量的引用可以看出其阅读和涉猎之广,特别是那一段关于中东和平和等待戈多的类比,是为亮点。但我在读书之前,总是希冀这样一个同时读过万卷书和行过万里路会在记叙的基础上,提出些属于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新鲜素材的堆积。但我还是有点失望,因为没有看到太多这样的文字,更多地还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描写,虽然可贵,但是犀利和独到欠奉。

  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但如果是专业人士或者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推荐看看每篇的采访即可,不必细读。但必须要一提的是,许多大陆记者,连历史学习和客观描写,都还需要努力,当然要去除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中东现场》读后感(九):亲历现场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亲历中东现场,无论是让我们在传统报道中心惊的恐怖分子聚集地--加沙,亦是巴勒斯坦难民营,还是想像中的黑布缠头、大胡子的真主党党徒等等,除了喜欢的独闯中东的唐老鸭外,张翠容则是另一位让人佩服的写作者,而且还是让男儿脸红的写作者。像卡帕说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说明距离现场不够近。

  她够近,所以写得够好。

  书中作者的观点,作为读者的我作一个大胆概括:在纷争的中东,美国扮演着一个导演,虽说是水平多数很不高明,但个人利益倒是一点没损失,无论是维持独裁政权视而不见被屠杀者的惨痛,或是阿拉伯之春的赞扬者、民主之神,它都在现场。想想也是,这个世界还有那种毫不利己、一味利人的博爱主义者吗?!就像法国大选,有些人对比两位候选人 对中国的态度怎么怎么,可这两位无论谁当选,摆在第一位的不是法国自己的利益吗?!当初向卡扎菲伸出友谊之手的法国之子,不和第一个派出轰炸机立誓荡平卡氏的“平民保护者”是同一人吗?!当然这是题外话。

  当然,书中对于和平主义者的描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用行动争取着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共同和平生存的巴人与犹太人,还是世界上以平息战争、争取和平为奋斗目标的普通人

  就个人阅读感受,若说“揭开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她的努力有一定效果

  《中东现场》读后感(十):我不关心政治,可是我关心人性

  在看这本书之前,中东于我就是一场迷雾,我站在远处看不清里面为什么打仗,为什么有恐怖分子……可是看了这本书,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站站走过那些陌生的国家: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看到有人侵占别人的家园,有人颠沛流离,有人想充当老大统一阿拉伯地区,有人为了争取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抗争,有人为了诱人的利益打着和平民主的口号发起战争,有人不约而同从异国他乡聚集在战争的前线充当人肉盾牌,有人为了和平跟“国家的敌人”相拥相助……

  善与恶原本没有明显界限,家园被侵占,流亡在外还会遭受机关枪面对面的扫射;当一个人已经失去一切又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也许就会采取最极端手段报复,于是被某些人大肆渲染为恐怖分子。

  记者好像都是一群喜欢凑热闹的人。战地记者除了喜欢凑热闹,还要有勇气,因为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当然其中有人为了真相,也有人为了出名。其实不只是天朝的记者言不由衷,凡是想继续吃这碗饭的人都会选择这条路。“记者可以一边骂美国捏造证据,可是回到酒店发稿时,说的又是另一套。私底下,大家都很无奈,心中知道一切都是为了石油。连美国记者也与我们分享他们所获得的消息:这一场仗早于”九一一“前就已决定好了。”

  是非黑白的混战正在敲打我们的良知毕竟这是“文明冲突”中最核心的冲突,我们无法不去揭开这一个迷。——张翠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