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的读后感10篇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一):我们心中的爸爸们
让我非常喜欢的是《大自鸣钟之味》中对父亲的描写,我甚至下意识把它和《碎片》作比较。但是比较没有结果,因为我分辨不出两位女作家到底谁更胜一筹,一个日本,一个上海,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笔下的爸爸是亲切而温暖的。或者说,真实的爸爸们不管怎么样都是美好的。
另外一点就是在《呵,爱》里边,有一段简直过目不忘啊。
“因为艾达永远不会按着我的头,好像把着一个节拍器,也不会要求我费力地撅着有疤痕的屁股,后又背离承诺地将体液喷到我的脸上。他不会爱我又嫌我,早我嘴里捣鼓半天后便不再亲吻我。”
简直太绝了!!
哈哈。暂时看了两个短篇。非常喜欢啊。虽然小说中你要表达的东西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高深,可是很喜欢啦。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二):嫡嫡親
雖然哪怕是現在回頭去看,有很多的歲月我們是一起消磨掉的,而歲月並沒有讓我也變成“80后女作家”,對於寫作,我終究是不懂的,但是我總以為,要寫出好的作品,總是要掏心掏肺的。
Ami的書已經占了我書櫥不小的一塊空間,而每每讀她的新作品,我總是有隱隱心疼的感覺,也許是爲了我那“掏心掏肺”的誤念,加之總有很多細枝末節里,我是會感到一種粘連,就好像永遠有那麼一些梗要橫一橫。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所坐落的場景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了,從來田林念小學三年級一直到高三畢業離開,生命的近1/3耗在了田林,但是這塊地方到底是不親的,因為家不在這裡。田林之餘我就是學校,和上下學的那些事。我並未有過去探索它的興趣,甚至現在回想起來,走了七年的那條連接宜山路和田林路的蜿蜒小路我都叫不出名字來,而那是我真正的“少女時光”,好似所有的故事都包裹在這條小路裏面,夾在城市的縫隙之中。
小說讀的時候我隱隱約約會想到王安憶、鐵凝或是一些其他的“女作家”,而不同的是,小說的語言是嫡嫡親的,有些話語忍不住要反複讀幾遍,好像只有這樣,裏面的味道才會全部釋放出來。
總之要自己讀了才會體味到。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三):这写的是啥?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篇张怡微小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还会读很多,不是因为那些常见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想看看一个不适合写小说,不适合以文字为生的人如何满怀憧憬、自欺欺人地坚定走下去。
我随手写一下看到的一些不爽:
1.前半部文体应该不算小说,称得上是新闻稿件,没有终点,事无巨细地讲述了田林地方史,单曲循环、催人入眠地普及了一下那里原来环境如何、当时文化习俗如何
2.莫名其妙地设悬念,例如说泳池里红色了,描写的令人惊恐,实际上不过是一件小小糗事
3.完全不可信。这里反映了张怡微任性的情节创作能力,上课老师说“悲剧才会深刻”,听到这里张怡微想:老师说得对,玫瑰生活很顺利,工作稳定,男友是发小,自己肤白貌美,典型人生赢家,不能这样,于是在最后一千字硬是给玫瑰一个离奇事件做转折,完全不考虑玫瑰之前周转与多个男生之间体现出圆滑灵活,较高情商,不会做这样的选择。张怡微建议去韩国学习一下基本偶像悲剧是怎么写的。
4.虚词太多。不会描写,只会用一些词语尴尬的表示状态,例如:焦急、感谢。我觉得张怡微更适合写一些领导开会的说明文稿件,可以扬长避短,省去描写的麻烦,直接说:对某某致以感谢之类。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四):第一次阅读她的小说
在豆瓣第一次知道张怡微,一个87年的女作家。对于如此年龄也取得很多成就的作家,我想我是可以用心去体会她的文字的。
至于选择去看她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由于她初次去写六七十年代的故事,看书评是说,技术上还不够熟练,但招数有模有样,就像郭靖刚开始使降龙十八掌也笨拙,但是别忘了,再笨拙,那也是降龙十八掌。
此书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就如她所说,脱离观念,或许能将许多事情说圆。但是她不会。
她很谦虚也很诚实,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尊敬所有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人。
序的结尾她这么写道:叙述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去爱父母,爱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因果。学会承受、体谅、欣赏那些没有是非的生存难题。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五):久违了的关于文字的思考
张怡微果然受王安忆影响至深,却没能在本书中学到王安忆细致入微的本领,无论是风景,心情,还是情节,都有些略略的,话没讲完的样子。这样许多部分就显得淡淡的,以至于莫名奇妙,比如对城市的热望,对几个男人的感觉。尤其对安斌的感觉,本可以用更多篇幅描述,女主如何纠结、如何爱安斌又不知所措,各种,这样女主结尾的不能接受和昏倒,也不显得如此突兀。结尾茉莉嫁给何宝荣这样一个选择,也会让读者更多地感到一种无奈吧。
对玫瑰的描写也不够完整,而玫瑰的结局也侧重于她在医院里的部分,也显得淡淡的并且让人觉得她的一跳与之前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相符。
茉莉如何眷恋城市呢?只是用粗略的语言诉说了她“怀着一种绝望”“对家有无尽的怀想”,都是概括性的语言,没有展开谈论,很单薄。
对,全篇概括性的语言太多,整个故事感觉就好像被压缩过,无论语言还是情感上,显得无味了。虽然张怡微也喜欢时不时地用几个生僻的词语,也时不时会写出十分精彩的句子来,可还是不能完全地填补故事情节与语言的单薄与亏空。说它的情节简单么?其实也不尽然,虽然波澜并不明显(结尾虽有波澜,但感觉并不壮阔,好像隔着一层的,所以也淡淡的、缓缓的),但纵观各种女作者的作品,情节大多不复杂(这大概也是女性作者写作的通病),所以本书应该也说得过去。只是被压缩过的语言太具概括性、太淡太散,就显得好像是讲一个单调无波澜的故事平铺直叙出来。大概也和女主不悲不喜的性格有关。
所以讲的便是一个不悲不喜的女主单调平稳的生活吧(即使在结尾部分,也没能让我感受到作者所谓的“血肉的横截面”),还好有优美的语言打着底。
有批评的意思,也不是完全批评的意思。其实已然是一本值得读下去的书,只不过还可以被扩充得更有血有肉一点。
相较于《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主体的故事,我反而是更喜欢附篇《大自鸣钟之味》,完全没有用概括性的言语,表达出了一种淡淡的悲哀与无奈(即没有直接说,“生活就是这样悲哀无奈”之类的话)。结尾尤其精彩。那么我觉得有些时候淡淡的情绪还是不错的,有些时候太淡了却不适合,也许这也是小说与散文的差别呢,我也说不好,还得慢慢探究。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六):关于茉莉的亲情、友情与爱情
在80后作家群体中,个人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张怡微了。一直觉得她的文字精妙,不浮夸,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读者眼球。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在上海成长的女生,平平淡淡中表露心底最细腻的感情是她最拿手的部分。她的作品常取身边之景、自己乃至父辈生活之事,表现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变迁,一种普遍却不易显露出来的思维模式。
对《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早有耳闻,却一直拖到现在才去阅读。书很薄,几个小时的时间即可读完。情节并不复杂,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
茉莉的性格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却对生活小细节乃至旁人的一言一行顾虑极多。她并不是生活中的特例,只是性格中某些阴暗面被无限地放大到神经质的地步罢了。这本书里其实讲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亲情、友情与爱情。
[亲情]
由于儿时在常州老家的乡下长大,回上海之后,她就成为这个家的“外来人”,她尽力地表现出懂事勤劳的一面,就是为了能多获得一些父母的爱。她一直觉得母亲是偏爱妹妹的,因此她对于父母也不敢索取,唯唯诺诺地长大。可以说她在家庭中获得的温暖是很少的,这也注定了她性格中的缺陷。
[友情]
由于童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同时又与胞妹玫瑰貌合神离,茉莉注定是孤独的。她渴望别人的关心与注意,因此才会对杉杉产生依赖。朋友间的依赖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稳固的,一旦中间产生罅隙,一方就会近乎崩溃与绝望。由于地域的限制,茉莉的生活圈子小得可怜,除了杉杉之外,她也几乎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因此在游泳比赛上,她的情绪才会失控,因而导致了感情的不可逆转。她并非无法结交朋友,只是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内心。她是一个独居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爱情]
同样的,茉莉在爱情上也是不幸福的。喜欢自己的美貌却并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男人终究成为了自己的伴侣,而面对自己默默欢喜的男人时,却永远无法说出自己的爱。茉莉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不去表达,或者说,她根本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期许,她想要的东西都似乎虚无缥缈,没法在当时那个社会中真正实现。
对于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以及安排布局,总体还是不错的,只是结尾的转折过于唐突,关于茉莉、玫瑰、安斌与何宝荣的故事本可以再详细一些,却匆匆结束了,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但就整体而言,细腻老道的文字给整本书加分不少。许多人说张怡微的文字有王安忆的影子,都是海派文学,都是女性的细腻笔法,但张怡微仍然在寻找自己最适当的表现方法,她的文字比王安忆还要柔,还要静,沉到心底寻找希望。
你在通常什么情况下与一本书相遇?是流连于书店时常更新的海报,还是听凭众口铄金的推荐,抑或自顾自的在书海里采撷珍珠。
自从喜欢上在学校图书馆淘书看后,每每去那里还书借书,我都会直冲到图书馆的那个小角落里,因为这里是书籍的集转站。通常管理员在收到你的还书后,会把它放在书架形的小推车上,等到差不多放满时,就会推着车到那个小角落里把书稍微分类一下排在书架上,又会呆到闭馆时由值班的人把这些书送到整幢图书馆的各个分类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想找本书看,又不想漫无目标在庞大的书架隔着书架的书馆里瞎逛,那个神奇的角落才是合适去的地方。经常在那个角落出现的书,就是被借次数较多的书,也应该是实打实被阅读过的书,见证过读者心情随里面内容起伏的能打动人心的书。
在那个角落,我遇见了你。
一般我多看外国小说,中国的也更偏向近现代的,至于当代的,实在是受伤太多,被打击得不敢涉足。不过勇气是慢慢积攒的,抱有希望总还是好的,大不了在受伤一次。
而在那个刚好我攒满勇气的时间,在那个角落里,我遇见了你。
硬版精装封面的书,外包着浅肉色的封皮,作者是80后的上海女生。但吸引我的不是这些,而是封皮内侧作者的近照,灯光打得充足而柔和,黑长直加黑金边眼镜,我的大爱。我想,这样一个散发文艺气质的女生应该能写出打动我心的文字。
书本的开头是上海田林地区的当代地方志,很长,当我读得有点怀疑这本书到底是不是小说性质,我发现后记中说这本书得到了基金会的支持,我释然了。
幸好我也是出生生活在上海下支脚的地方,对于那时还是郊区的地方,有着对市中心的向往,还是有股亲切感的。
大概四分之一的地方,小说开始进入主题,时代从解放初期开始慢慢进入到五六十年代,因为作者是80后,对那时代的描述多半是从父辈或是那时的资料得来,而六七十年代书中主角之于插队下乡也好像笔力不逮,但最后进入结局高潮,作者不愧80后,男女恋爱纠结什么的最为擅长,不过玫瑰劈腿跳楼的结局,太过仓促和狗血,试想作者在创作时,进入玫瑰的角色,面对劈腿,以死为结局,难道不是一味逃避吗?
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遇到你,短暂的邂逅,你回到角落,而我继续寻觅……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八):我所不知道的徐汇
小时候,我以为“徐汇”等同于“徐家汇”,要么是那个商场密集的繁华所在,要么是那个美丽神圣的天主教堂。偶然与巧合之间,我租了徐汇的房子,住了一年才发现其实不全是这样。
它们之间竟然夹着每天拉条幅摆马桶盼拆迁的老房子,夹着每夜开到三四点的撸串儿小摊儿,夹着清晨老外也排队要买买买的葱油饼铺。
在徐汇生活的第一个月,我就因为经常在附近压马路而见识了上面我说的一切。
也是在徐汇生活的第一个月,我从市图里随手借了张怡微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
于是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其实也不算失眠,而是好读的小说读了开头哪怕困成狗也要读完。
记得初高中的时候,当大家伙儿都在被华丽郭敬明或犀利韩寒荼毒得不行不行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大概是最世书系的落落了,但是并没有从她那里得到些什么上海味道的东西。
再长大点,从萌芽书系中认识了张怡微,印象中好像还在她的空间还是贴吧之类的地方收到过她的回复,因为当时她也只是个粉丝不多、没出过书的小小影评人,但是依然没有嗅出什么上海味道。
直到读到这本小说,别的不说,读完之后的周末就安排自己到属于小说中茉莉与玫瑰的田林压马路,到桂林公园闻桂花。
一边闻一边想象,那个时候,这个地方,觉得不认识,并且再也没有机会认识了。
这位80后写的这个叫田林的地方,离市中心不远,却又被视作郊区,但配套设施又很完善。哪怕是在小说中的5、60年代,姐妹俩从常州到塘湾再到田林,虽然彼时她们觉得不是上海,但是现在看来无非是到达上海的B面罢了。
——A面大概属于张爱玲笔下。
而从小说中跳出来看现在的上海,A、B面好像都在越来越扩大。
她在尽力保留些什么,却仍然放弃了不少;她没有忘记本来自己想要什么,却依然容忍了太多。
看不见大自鸣钟我觉得遗憾,却也觉得万幸的万幸是张怡微帮我重塑了他的形象。在读完附篇《大自鸣钟之味》之后,我脑中的他,竟然与后来我搜索到的他八九不离十。
所以特别感谢张怡微,愿意把上海不那么美好却那么真实的一面写出来,发表出来,给人看到一个陌生的上海。——如果说美好的定义是繁华与现代化的话。
也特别感谢徐汇,曾经走在建国西路上的时候,耳机里两首歌切换的空档,几个歪果仁骑着老28疾驰着,却不小心听到他们盯着路边院墙由衷赞叹道:beautiful。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九):《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究竟什么样的女人才是上海阿姨?
上海阿姨和她年轻的朋友上了地铁后,有一个空位子她不忙着坐,而是替朋友找位子。见朋友落座后,阿姨才安心地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见对面的朋友被挤着了,就小声地请求朋友边上的乘客腾挪一下。旁人当然不听她指挥,她就笑着嗫嚅:“他们都不肯挪一挪。”
上海阿姨怎么会是《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的模样?因为大女儿嫁得好,就带着小女儿去她家顺手牵羊!更不会穿得如打翻了颜料铺那样到处张牙舞爪,瞧瞧她穿上女儿那双裸色有防水台的细高跟皮鞋在无人的弄堂里搔首弄姿的样子,这部剧的编导在打算将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成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时,为什么不能参考一下张爱玲、苏青、王安忆的小说?
凑巧的是,《我的前半生》热播之际,我正在阅读张怡微的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张怡微是生长在上海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时不时会呈现上海风貌,也是必然,比如,之前我读过的《细民盛宴》。遇到写在《细民盛宴》之前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后,才知道张怡微对上海的关注,不是心血来潮,以两部作品的写作时间顺序来看,张怡微写作上海,藏有野心,《细民盛宴》明显好于《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不过,两者有共同点,那边是忠实于自己所看到的上海,所以,她的笔下,是中下层上海市民在弄堂里、工人新村里的七情六欲,也就是说,张怡微的上海,就是罗子君成长地方,假如《我的前半生》借鉴一下张怡微小说里的上海阿姨,何至于弄出一个十三点兮兮的假上海阿姨?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写的是一个工人家的女儿茉莉的成长故事。这个生于1950年代上海建国西路的姑娘,因为妹妹降生双职工父母无暇照顾被送到了她妈妈出生的地方常州,再回上海,家一般到当时的郊外田林新村。“文革”之际,茉莉到市郊农村插队,数年以后寻机调回上海——这几乎是1950年代出生的上海工人家庭的女孩共同的生活道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让她们的人生道路折了几个弯,但她们依然是弄堂里、工人新村里走出来的上海女人(什么样子?参看《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这就是无法撼动的地域文化对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就算是茉莉的妈妈,一个到了十二三岁才从常州乡下到上海进纱厂讨生活女人,在上海生活了数十年后,就成了典型的上海阿姨。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让我觉得,《你不知道的夜晚》虽然意在描述工人新村出来的女孩茉莉的前半生,但是茉莉母亲,更能代言上海那一群在工厂兢兢业业干活、在家庭巴巴结结持家、在大众广庭之下极有分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阿姨们,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描述的我在地铁里看到的那一幕。所谓兢兢业业地干活,从常州乡下来到上海后,恶劣的纱厂劳动环境很快让还是孩子的茉莉妈妈心生恐惧,可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好整以暇地从挡车工做到了拿摩温。出了工厂,她又能好声气地配合丈夫将不富裕但干净整洁的家把控得舒适又合时宜,同时,还能与工厂、家庭以外的社会比如工人新村里的邻居们和平相处,茉莉妈妈才是典型的上海阿姨。
至于《我的上半生》捏造出来的涂脂抹粉、穿红戴绿、游手好闲的子君妈妈,那实在是全国人民对上海误解的又一次为赢得收视率的不善良的胡编乱造。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读后感(十):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天时间,分两次看完张怡微今年这本小说,作者耗尽心血,费时良久,斟酌字句写下的小说,也许仅仅只是各位看官几个小时的一场精神探索,事后博个沉思,抑或文艺青年聚会的谈资而已。但显然张怡微的书从表面上看,是不讨喜的,甚至是带有一点私隐性质的书,她的故事适合一个人合上书页后,将故事吞进肚子里,任它烂掉,无从述说,然后在某一天在翻出来,看看会不会在泥土底下酝酿成美酒。
这并不是一篇通篇洋溢赞美之词的读后感,当然也不会是个人观后小情绪泛滥的闲言絮语,我想,指出几点小说的不足,对于作者将来的成长也许无足轻重,但总是有必要的。
张怡微的文字,可以用“精准”二字来形容,在八零九零作家满大街窜的今天,这样的文字很可贵,看得出幼功和底蕴,绝大多数的人,总是先入为主地将这个年纪的作家理解为最小说上言辞浮华而空洞无物的签约作者,却没有把目光停留在一些踏踏实实写文字的人身上。没错,精准,精准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尤其是落在小说这门手艺上。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文革前后,大时代的洪流之下,个人的命运如浮萍,104页之后,主人公与时代之间脐带般血肉相系,无可摆脱的命运浪潮气息才扑面而来,也就可以原谅前面大篇幅如碎碎念,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对环境的描写了。总体而言是慢热的,是小女儿情怀的,是细腻的,小说家有人写大,也有人写小,但高明的小说家可以从大写进小,又从小写出大。
而忍着内心的期待,忍着前面的“小”,一直盼望着张怡微可以写出“大”处来,写出格局写出气象,说升华太老土,言情调太矫情,当情感终于出来时,茉莉下乡后思绪的喷薄却又来得太快太急,其中滋味,窍里故事,若能够写得更多一点,那就更好了。
先是外部描写,随后集中,如镜头特写,拉长,移动,慢放,想起米兰昆德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小说结构像是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两人追逐,空间与广度都无从得知,米兰昆德拉更喜欢盛宴上菜式的布局,分几部分,美味纷呈,虽然我是不喜米兰昆德拉的,但也觉得他讲得有道理,例如他的小说《不朽》,同样也是描写姐妹阿涅丝和洛拉,却有别样意思。
讲完结构,谈谈人物。茉莉是“乖巧勤快的”,这么勤快只是为得到长辈的关爱,玫瑰“一副事不关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样子。茉莉屈从于命运,却又对内心的自我坦白,玫瑰贪图享乐,最终进退维谷之下选择跳楼,65弄人的一生,注定是狭窄,狭窄是因为选择。人,哪有什么选择,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选择,不是么?
所以何宝荣贪图茉莉的美色,对她的父母极尽谄媚,送礼送助力,却丝毫不理会茉莉的感受,别人对你好,你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爱呢?爱是什么东西?在那个年代里,不需要这种“虚”货,荒谬大行其道,茉莉唯有屈服。看到这,想起毛姆小说笔记里那只美丽的孔雀,它是那么高雅别致,行走于林间,似王者,大自然绝美的造化,却被毛姆的伙伴一枪射死,当晚煮了,肉质鲜美,却再也无法展开雀屏。现实一种。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的,每个人都有你所不知道的夜晚,那样的夜辗转难眠,那样的夜漫长如一世纪,那样的夜,有人沉沦,有人涅槃。
最喜张怡微的一点,就是笔下文字的“诚实”,要克服作者笔下的虚荣和刻意对读者的讨喜奉承,很难,即使在许多已成名的作家笔下,依然有使人厌倦的词藻,这一点,张怡微做得极好。
踏踏实实地写,其实写小说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华,真正在这一场自我搏斗的长期斗争中胜利的人,都不是什么才华横溢之辈,坚持写下去,终有一天可以证道,付出百分之一百的真心,我毫不怀疑她能成为第二个多丽丝·莱辛,并不是以此小说为凭,只是从零五年至今,我见过太多的文字天才,陨落在凡尘世俗之中,能写到现在的不多,屈指可数,以后会更少。码字糊口,那又另当别论。
愿你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