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克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麦克白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9 03: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克白的读后感10篇

  《麦克白》是一本由[英] 莎士比亚 著 / [英] 约翰·吉尔伯特勋爵 插画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白》读后感(一):幻想还是现实

  很喜欢女巫,很喜欢似是而非,很喜欢‘其实大家都有些神经’的理念

  正常还是不正常,就像万尼亚舅舅里面医生说的每个正常的人都疯狂,所以你是完全正常的。

  麦克白从战场回来,遇见神奇的女巫们,开始种下了种子

  邓肯嘉奖麦克白以后和他一起回家,结果被杀害了

  麦克白开始看见许多幻觉,但夫人试图说服这都是幻觉

  然后战争

  麦克白去咨询女巫的意见,又得到了片面信息

  结果被灭了。

  看完了以后也许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剧,但女巫的确是我最喜欢的事物,似真似幻,飘忽不定,从不名言模棱两可。就像解谜一样~

  《麦克白》读后感(二):最是欲望难平

  「摘录」

  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镇定,在激于忠愤的时候保持他的不偏不倚精神

  马尔康:我知道在我的天性之中,深植着各种的罪恶,要是有一天暴露出来,黑暗的麦克白在相形之下,将会变成白雪一样纯洁

  用言语把你的悲伤倾泄出来吧;无言的哀痛是会向那不堪重压的心低声言语,叫它裂成片片的。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麦克白》读后感(三):恰似一杯神奇的好茶,无论你泡多久,都是那么上口

  每次去图书馆都会注意到一排又大、又新、又厚的《莎士比亚全集》,迟迟不敢下手,怕自己啃不动。终于,和女儿一起去借书的时候,在少儿图书专区看到四本小巧玲珑的《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不再犹豫,悉数拿下,剩下的四本等有机会再借阅了。

  第一本拿起的是久仰大名的《麦克白 Macbeth》,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其实,说它悲吧,也真够悲的,死了多少人啊~~而绝对主角麦克白,因为贪婪、因为欲望,最后众叛亲离,夫人发疯,而且绝后。以为天神保佑,却不料森林居然会移动,最后的对手又是个通过剖腹产降临人世的非“常规产下”的麦克德夫,这简直就是一出黑色幽默喜剧啊。而三个女巫的唱词也是朗朗上口感染力极强。不得不说,这出戏,都是戏。

  其实,大家不要看书袖珍,插画家翻译家都是大有来头。插画由约翰吉尔伯特爵士完成,他是19世纪英国皇家水彩协会会长。而翻译者英年早逝的朱生豪先生,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等看完这一套小册子,是不是应该向那些大部头发冲刺了呢?

  《麦克白》读后感(四):麦克白的毁灭是具有代表性

  读完《麦克白》,我觉得他是具有代表性的注定要“毁灭“的人才。麦克白的下场源于两个因素按捺不住野心助纣为虐无畏。就像韩信之流,功高盖主,偏偏还雄心勃勃所向披靡

  中国古代君王忌惮大将是有道理的,用“杯酒释兵权”也好,用告老还乡迫害也好,伴这样的英雄如伴虎。像岳飞者,固然一片丹心,但于百姓、明眼人来看,远胜过糊涂君,说到底也是不利统治秩序的。只是,当大将孔武有力心怀不轨时,君主仁慈无知时,篡位往往就是历史必然轨迹了,哪怕篡位者如莎士比亚解释的那样有着“亲戚”、“主人”的身份

  麦克白夫人固然是事件重要推手,但麦克白的野心在女巫的预言中已蠢蠢欲动,他自身并不缺乏勇气,因为他几乎是无畏的。即使有所胆颤,他也能叫嚣着驱逐班柯的鬼魂正面迎击麦克德夫。正如现在很多人说的那样:“人还是应该敬畏一些事物”,越是无畏,在歧途中滑得越远。

  ……

  .S.

  【关于班柯】女巫说,班柯的子孙会当上帝王,最后却是邓肯的儿子马尔康。查了一下资料,据说是莎士比亚为当时的赞助人国王,似乎是班柯的子孙写的。而在《苏格兰编年史》中班柯是弑君的同谋者,还有资料认为班柯的子孙在很多年后确实当上了君王,也有资料表示班柯和书中写的他的儿子都是虚构的。

  【麦克德夫】感觉这个名字就像麦克白的对头~书中最后简直是命运开了麦克白个大玩笑——“会移动的森林”、“麦克德夫还不足月就从母亲肚子里剖腹产出来”,所以“不是妇人所生的人”。但是看的时候不懂,为什么麦克德夫是怎么对麦克白起疑的。

  【写作】翻译过来时,不少句子都是押韵的,朗朗上口,不知原文是否也是如此~这部小说人性阴暗面描述得很好。

  《麦克白》读后感(五):都是命运惹的祸? ——读《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一个关于野心和欲望的故事。故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可谓是春风得意——他刚为国家平定了叛乱,正乘风凯旋。

  一切都挺好的,要不是半路遇上了三个女巫。女巫对麦克白说了些什么呢?第一个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第二个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考特爵士,第三个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苏格兰国王,同时说,他的同僚班柯的后人将成为国王。麦克白本来就是葛莱密斯爵士,所以第一个女巫的话说了跟没说一样,但麦克白既不是考特爵士更不是苏格兰国王,后两个女巫的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不过,没过多久,麦克白就明白了,因为国王的信使到了,宣布麦克白被封为考特爵士。原来女巫的话是预言,还是当真会实现的预言!

  到了此刻,一切仍旧挺好的,而且更好了,要不是麦克白夫人在背后推了麦克白一把。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女人,其实每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很可能也站着这么一个,比如说麦克白。麦克白夫人美不美丽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和莎翁笔下众多美丽却没大脑女性相比,她绝不至于没大脑,虽然是一颗恶毒的大脑。为了不辜负命运的一片盛情,麦克白夫人极力鼓动心存犹疑丈夫杀掉在自家城堡过夜的苏格兰国王邓肯。有野心和女人壮胆,麦克白一不做二不休,一刀解决善良的老国王,并顺利登上了王位

  事情看起来也还不坏,如果麦克白没想起女巫另外一个预言的话。什么预言?即班柯的后代也会登上王位。“不行,必须斩草除根!”命运一旦不向着自己,麦克白就开始翻脸不认人了。但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麦克白雇佣的那群刺客虽杀死了班柯,却让女巫预言的核心人物班柯之子逃掉了。

  现在事情看起来有点糟糕了,更糟糕的是麦克白还有良心,外患未除后院却又起了火。大宴群臣之时,麦克白竟然看到班柯的鬼魂坐在自己座位上,亏心事做太多的他瞬间陷入了“间歇性疯狂”。于是,他想起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那三个女巫,决定找她们问个明白。女巫的话让麦克白稍稍宽慰了一些,她们说,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可是,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命运同麦克白开的一个苦涩的“逗你玩儿”的玩笑。于是让麦克白做梦也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大批兵士手中举着一根勃南树林的树枝攻向麦克白,没足月就从母亲腹中剖出来的麦克德夫把剑指向了他的心脏,麦克白死期已到。最后,我们还很有必要提一下那个在麦克白人生中占了重要地位的麦克白夫人,这个内心强大的女人同样没能抵制住良心的谴责,死于精神错乱

  事到如今,一切已经无所谓好还是糟了。但麦克白的内心想必又可以获得阔别已久的安宁了,就像他杀死邓肯后所说的:“我们为了希求自己的平安,把别人送下坟墓里去享受永久的平安,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把我们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使我们觉得还是跟已死的人在一起,倒要幸福得多了。邓肯现在睡在他的坟墓里;经过了一场人生的热病,他现在睡得好好的,叛逆已经对他施过最狠毒的伤害,再没有刀剑、毒药、内乱、外患,可以加害于他了。”

  或许直至到了九泉之下,麦克白才明白,心灵宁静才是命运真正的恩赐;也或许杀死邓肯后他就明白了,只是上了贼船的他已经没有了退路;还或许,他永不能明白。谁知道呢?我们总觉的唯有金钱权势才是命运的额外眷顾,其实是身下骑着马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四处奔走的驴子,有本事当然可以牵一只回家,但万不可就此舍弃了身下的马。那马,就是一颗宁静无愧于天地的心,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就这一它能给予的最珍贵东西平等地赐予了我们每一个人

  人通常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我不敢说精神痛苦一定胜过肉体,我只知道它同样令人苦不能当。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着那样强大的杀人理由都同样被良心折磨得精神错乱,更不要说完全由野心驱使纯属作恶的麦克白。而许多情况下,像良心谴责这一类精神痛苦其实未尝不可“早发现,早避免”。假如麦克白能早早意识到同内心的安适相比,国王的宝座简直一文不值,他定不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你也可以说,都是命运惹的祸。然而,假如女巫的预言果真灵验,即便不杀邓肯,那国王的宝座想必也跑不了。事实上,麦克白所顺应的,不过是于他有利的那一部分命运;再直白一点,他所顺应的,其实就是自己的野心罢了。

  《麦克白》读后感(六):Macbeth 麦克白

  看来之前对悲剧的理解不对,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悲剧不是人死光叫悲剧,而是角色性格弱点导致自己生命不幸。四大悲剧现在啃了三部,尽管每一部看来最后的确都是死了一批人,但死亡并不是悲剧的来源,而可以是Lear的昏庸、Hamlet的胆怯和Macbeth的欲望。当然每一个悲剧的主角的性格都比较复杂,不是一个词可以概括的。

  Macbeth的出场是英雄式的:勇敢坚毅、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获得战功的同时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前前后后给过Macbeth很多预言,可以说在第一个场景里女巫的预言唤醒了Macbeth的野心。随后Macbeth和他的夫人Lady Macbeth说了预言。我之前提过一个不一定对的观点,莎翁的剧中有较多篇幅的女角色如果不给名字或者名字不是字母“a”结尾的那一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女性。在第一幕里,这个女人的表现非常恶毒:

  第一幕 第五场

  你要欺骗世人,必须必须装出和世人同样的神气;让您的眼睛里、您的手上、您的舌尖,随处流露欢迎;让人家瞧您像一朵纯洁的花朵,可是在花瓣底下却有一条毒蛇潜伏。

  Lady Macbeth ACT1. SC. 7

  I have given suck, and know

  How tender 'tis to love the babe that milks me.

  I would while it was smiling in my face,

  Have plucked my nipple from his boneless gums

  And dashed the brains out, had I so sworn as you

  Have done to this.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但此时的Macbeth却还有良知恐惧

  要是干了以后就完了,那么还是快一点干;要是凭着暗杀的手段,可以攫取美满的结果又可以排除了一切后患;要是这一刀砍下去,就可以完成一切终结一切、解决一切——在这人世上,仅仅在这人世上,在时间大海的浅滩上;那么来生我也就顾不到了。可是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鸩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他到这儿来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身体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狂风中飘游的婴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叹息。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颠踬的危险

  并且在第一幕里,略微感觉Macbeth的性格里是怕老婆的,Lady Macbeth有嘲笑不够果断,放不开手脚不像个男人,所以当她怂恿他弑君夺取王位时,不排除Macbeth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才干出暗杀的事。

  没错,”男子汉“,预言里一直有个描述——a man born of woman 翻译为妇人之子,可能这是莎翁的一个暗示。

  好像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麦克白效应”,大意是人做出罪恶感的事情以后倾向于洗漱沐浴或购置相关物品等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也许是因为麦克白夫妇二人还有良知, 在暗杀了King Duncan以后,一直洗手试图以此消除自己的罪恶。

  但有趣的是,在经过几次暗杀行动以后,夫妇二人的心性和夫妻地位似乎发生了变化,转折点是 Macbeth的这句:

  ACT 3 SC 4.

  We are yet but young in deed.

  第三幕 第四场

  “我们干这事太缺少经验了”

  第四幕开始Macbeth主动寻找女巫,咨询如何守护自己的罪恶野心,相反Lady Macbeth却精神崩溃疯了,不停地反复做出洗手动作。关于她的死说法很多,有抑郁而终也有自杀,好像都说得通。有趣的是,此时的Macbeth已经从一个尚保留愧疚和良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暴君。“缺少经验”,也许莎翁倾向于人性本善?

  人要变成一个十足的恶人,需要不停地作恶事来麻痹改造自己,把作恶作为一种习惯,提高自己的阈值。我猜坏人也不好当,都是自己逼自己逼出来的。不管是女巫的预言还是妻子的怂恿,都只是Macbeth悲剧的催化剂,要是说悲剧的主角是“可怜之人”的话,那的确是他自己有“可恨之处”。

  最后一幕用现代视角看来有点搞笑,Macbeth的预言说是不会被 a man born of woman 所杀,结果被ripped from womb的所杀,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预言说不会被顺产的人击败,结果Macbeth的对手是剖腹产生下来的。ROFL

  觉得跟着原版一起看还是有帮助的,原版的一般有些注释,然后还有一些背景知识。就第四幕第一场来说,该场景比较诡异,剧情上并非必要,有另一剧作家Middleton合作完成的可能。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的,当然我很想知道这种推论到底对不对。

  这部剧最喜欢的台词是Macbeth的一段独白:

  ACT 5. SC. 5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ignifying nothing.

  第五幕 第五场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就因为这段,仍然更推崇的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朱生豪先生一生活得不怎么痛快,生命里充满了疾病和苦难,他的情书里表现出的爱情过程也不是非常温馨浪漫,所以悲剧作品还是或许的确是他的译本更好些。

  最后贴一段大师的炫技:

  Malcolm ACT 4. SC. 3

  ut I have none. The king-becoming graces,

  As justice, verity, temperance, stableness,

  ounty, perseverance, mercy, lowliness,

  Devotion, patience, courage, fortitude,

  I have no relish of them but abound

  In the division of each several crime,

  Acting it many ways. Nay , had I power, I should

  our the sweet milk of concord into hell,

  Uproar the universal peace, confound

  All unity on earth.

  马尔康 第四幕 第三场

  可是我一点没有君主之德,什么公平、正直、节俭、镇定、慷慨、坚毅、仁慈、谦恭、诚敬、宽容、勇敢、刚强,我全没有;各种罪恶却应有尽有,在各方面表现出来。嘿,要是我掌握了大权,我一定要把和谐的甘乳倾入地狱,扰乱世界的和平,破坏地上的统一。

  所以我喜欢莎翁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装逼,看多了一些以后觉得真***有本事怪不得四百年来没第二个能超越他的。

  《麦克白》读后感(七):《麦克白》中的女巫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编年史》里的麦克白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和女巫预言的煽动,为篡夺王位将国王邓肯杀害。掌握大权的麦克白内心极度恐惧和不安,但舍不得王权,进而实施暴政,滥杀无辜,成为疯狂残忍的暴君,最后被邓肯之子马尔康率领的讨伐之军消灭。但在莎翁的戏剧中,有许多地方做了较大的改动。年轻的邓肯改为了年老仁慈的国王,在睡梦中被无辜杀害。原书中的班戈是同谋,而莎翁戏里是天性善良、耿直正义的大将,以此突出麦克白的阴险狡诈和冷漠残忍。

  戏剧里出场人物都各具鲜明个性,其中最关键也是最神秘的角色当属贯穿全剧的三个女巫。无论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还是文学创作中,我们一般所说的“女巫”都是源于英语的“witch”。在众多词典中,“witch”一词被赋予一下定义:[1]一种被认为具有魔法的女人,她们用魔法伤害或者帮助别人;[2]戴着黑色尖帽子,骑着扫帚飞行的女人;[3]在非正式场合,指令人厌恶的丑老太婆或者恶毒妇人。而在上古神话中,女巫的原型是众神、仙女和祭司三种身份合一的女神。这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智慧的崇拜,同时也是对“人”的智慧的一种颂扬。《麦克白》里的女巫不仅贯穿全剧,最重要的是她们是麦克白命运的揭示者,也是麦克白跌下英雄的神坛堕落为魔鬼的开始,她们的意义不言而喻。

  全剧里女巫有四次登场的机会。第一次是全剧的第一幕第一场。三个女巫出现在荒野,商量在哪里与麦克白相遇,离去前三人共同说了句“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在大多数文学作品里,女巫出现意味着不幸的降临。《麦克白》的开场人物就是三位女巫,并在谈话中提到了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荒无人烟的荒野下她们出场,人不人,鬼不鬼,吟唱着有无尽含义的歌谣,阴暗环境奠定了悲剧的基调与色彩。第二次是全剧的第一幕第三场。这次三位女巫依旧讲着看似不着边际但实际影射着主角命运的话语。女巫甲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水手的妻子坐在那儿吃栗子,女巫甲试图得到一些栗子,却被水手妻子呵斥“滚开,妖巫”,最后她在波涛里发现了一个在归途覆舟殒命的舵工的拇指。拇指暗指被 麦克白杀害的班柯。第二次在雷鸣中出场的三位女巫依旧讲着看似不相关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听众的思路。当她们讲完这一大段话,麦克白和班戈就登场了。随后三位女巫说了以下的话“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来密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主!”三个女巫,说出三个称号,悲剧由此拉开序幕。紧接着,她们又对一旁的班戈预言“比麦克白地位,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说完这些话她们就隐去。由于原来的考特爵士也因犯了不赦的重罪,已经拥有葛来密爵士身份的麦克白也很快成为了考特爵士。由于前两个身份的成功转换,麦克白内心的邪念也被勾起,进而发生了后来的一系列惨剧。

  第三次出场的女巫依旧是在荒原,赫卡忒女巫的上场加快了悲剧的发酵。她说要施展巫术,提炼露珠,拼接它呼灵唤鬼,让种种虚妄的欢迎,迷乱麦克白的本性,让他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第四次登场的女巫是戏剧最后一幕的开场。这次的出场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来得阴森恐怖。歌谣吟唱的内容也愈发恐怖,毒肝、蛤蟆、蟒蛇、蝾螈、蝙蝠、蜥蝎等意象依旧不着边际,但也暗示人心的邪恶。杀害了国王的麦克白主动找到了女巫寻求帮助,女巫们给出了模棱两可的预言,却再次激发了麦克白心中杀人的野兽。尽管女巫们给出了未来的图景,麦克白死心不改,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她们所乘驾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出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朝着女巫预定的轨迹朝前发展,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三个女巫仅仅是《麦克白》戏剧里的小角色,但具有无法替代性。正是她们所谓的预言将大英雄拉下神坛,一步步沦为谋害国王,篡权夺位,滥杀无辜,暴政治国的魔鬼。当麦克白执着不悟的时候,她们再次起了催熟剂的作用,加快了麦克白的毁灭。女巫的话就像神话故事里命运簿,完全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进,最终走向了毁灭。女巫出现的时机总是那么巧合,仿佛是精心安排的。预言的第一次出现时正是麦克白凯旋回国途中,出征带兵打仗并取得了胜利的大将军自然意气风发,难免有些轻浮,意志也比较脆弱,容易受别人的蛊惑。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人所处的位置也高,追求也越高。与其说是女巫们引诱了大英雄麦克白,不如说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外化、人化,是他内心欲望出现在他的眼前。当女巫说出预言时,他不但没有反驳,反而是追问女巫,想听解释。弗洛伊德说过:“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性冲动以及成为伟人的欲望”。麦克白的内心早就潜在着对权力的渴求,对王位的占有欲。这些东西潜伏在麦克白的内心里蠢蠢欲动,一点一点侵蚀着正义的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导致欲望的膨胀,最后不受控制完全占据正主,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落得悲惨的结局。

  当麦克白饱受恐惧煎熬的时候,他来寻找女巫的帮助,其实是在向欲望寻求帮助。向邪恶的欲望求助注定不会有好结局,只会得到欲望深渊,欲望泥潭更深的沉沦。赫卡忒女巫是唯一一个有名字的女巫。赫卡忒英语为Hecate,是希腊神话中前奥林波斯的一个重要的提坦女神,也是掌管幽灵和魔法的女神。赫卡忒总是和月光、夜晚、鬼魂、地狱、精灵、魔法、巫术和妖术联系在一起。她是著名的不可抗拒的死神、无法战胜或无人能及的女皇,也是妖术、魔咒和女巫的守护女神。古希腊人认为赫卡忒代表了世界的黑暗面。在第三次女巫上场的时候,赫卡忒出现了。她说“你们所干的事,都只是为了一个刚愎自用、残忍狂暴的人;他像所有诗人一样,只知道自己的利益,一点不是对你们存着什么好感”“他将要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你们都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这是莎士比亚借着赫卡忒之口说出对麦克白这个人物的评价,直白点明麦克白命运。赫卡忒的出现就是欲望最膨胀的时候,为了王位,麦克白已经做出了很多泯灭人性的行为,人性黑暗的一面暴露无遗。

  第四次上场的女巫是因为野心勃勃的麦克白前来求助,他害怕自己夺来的江山会旁落他人。这次他不仅遇上了女巫,还有许多幽灵。幽灵暗示除非是勃南的森林会向邓西移动他才会有危险,也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加害于他。这时候的麦克白已经走火入魔,杀红了眼,固执得不像话。幽灵是除了女巫,又一个十分具有虚幻性、模糊性与迷惑性的角色。而幽灵究竟是真的出现了,抑或只是麦克白的幻象,是他的心魔?这里的幽灵和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里面的鬼魂有异曲同工之妙。《哈姆莱特》中没有人能与老国王的鬼魂交流,唯有哈姆莱特能准确看见父亲鬼魂的脸并与他交流,而母亲不能交流,好友无法看清鬼魂的脸。老国王的鬼魂是哈姆莱特幻想出来的,而幽灵也是。第一幽灵,为一戴盔之头,向麦克白提出了忠告,要留心麦克德夫和费辅爵士,其实是麦克白的疑心作祟,他已经对他们起了杀心,想除掉他们。。第二幽灵,为一流血之儿,对麦克白说要坚忍、勇敢、坚决,因为没有一个人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而第三幽灵,为一手持树枝戴冠之小儿,对麦克白说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担心有人算计,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向邓西嫩高山移动。这两个幽灵的话表面上听上去,貌似麦克白真的无懈可击,王位稳坐无忧,但麦克白还是被算计,最终毁灭,因为麦克德夫是早产儿,而英国军队会砍下森林树枝作掩护。这三个幽灵出现于麦克白感觉有危机的时候,是麦克白的自我心理暗示,是自我幻想,企图通过与幻想对话获得解决惶恐不安的自我慰藉,压根没有幽灵的存在。正是这种幻想加剧了麦克白的盲目自大,觉得万事无忧。

  值得关注的是,每次女巫的登场都伴随着电闪雷鸣,而女巫们还唱着混杂着各种令人头皮发麻的歌谣,在视觉上听觉上营造了一个黑暗、阴森、恐怖的环境。这也代表了《麦克白》里面黑暗、秩序颠倒的环境——仁慈国王被杀,残暴无情的麦克白篡权夺位,暴政治国,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当中。麦克白对黑暗也是极度渴求,黑夜里他谋害了国王,只有黑暗能掩饰他的罪行,只有黑暗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安全感。麦克白夫人也是极度渴望黑暗,但到最后 她却时时刻刻需要在身边放一盏灯。女巫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外化,女巫登场伴随电闪雷鸣 表示麦克白的欲望将整个王国陷入混乱无序,没有片刻安宁。女巫的每次出场都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也将糟糕的环境搅得更混浊。女巫作用给了麦克白一个行使和扩张野心的台阶,推动情节,催化高潮,让一切都发生得十分自然,观众对接下来发生的情节的感觉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会有违和感。

  而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在《麦克白》里多次安排女巫的登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莎士比亚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晚期,创作《麦克白》的时间是1606年。尽管当时数学、天文学、伽利略的物理学、环球航行等领域里发现的“新大陆”正以疯狂的速度改造着生活和情感的地貌,但中世纪的传统思想还是影响着莎士比亚。利用女巫这种宗教意味十分浓厚的角色讲述麦克白的命运,更容易加深人们对故事的认可,确信人物的命运将来。其次,女巫是麦克白欲望的外化,也是当时黑暗人性的映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导致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麦克白以及麦克白夫人已经成为莎士比亚反思的对象,为加深反思效果进而安排了女巫和幽灵的上场。还有,女巫的预言为全剧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主人公的命运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各种英雄人物,从一开始命运的结局就被交代出来,无论麦克白采取何种行动,是顺服命运还是反抗命运,他的结局都会和女巫的预言一样,不会有任何变化。最后,这些女巫使莎士比亚的戏剧出现了一些奇异的、遥远的,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的东西,观众对于自己无法控制和理解的东西总是带有敬畏心和好奇心。女巫满足了观众这种心态,引起了观看兴趣,女巫使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互动,使文本有了更多意义。尽管女巫和幽灵已经被证实是不存在的,但只要它们出现的文本还是能引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的原因。

  总之,女巫在《麦克白》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是个值得更多挖掘的角色。

  《麦克白》读后感(八):论《麦克白》中的女巫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其讲述了战功显赫的将军麦克白在内心欲望的促使下,与麦克白夫人一同杀害了苏格兰国王邓肯及另一名将军班柯,并把邓肯的儿子流放。虽然麦克白当了至高无上的国王,但是内心深处的谴责却伴随着麦克白及其夫人,最终二人不忍重负,邓肯的儿子马尔康也杀回苏格兰,麦克白以英勇开头,却以悲剧结尾。

  女巫在《麦克白》全剧中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戏剧的开头,即第一幕的第一场《荒原》中,“when the battle's lost and won.”三个女巫相聚并相约去看麦克白,所有人物的出现都是有理由的,女巫在这里的出现侧面烘托出了第二场的战场中麦克白的英勇和神气。面对强敌,麦克白却能转危为安,这样的英勇不仅得到了国王邓肯的赞誉嘉奖,也同样吸引了女巫们,女巫以这样的形式的出场,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因为在人的世界里加入了奇异的神灵,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也让人觉得庸俗,作为超脱人世的女巫,却还不忘尘世的喧嚣,这样的留恋与庸俗的追求与戏剧之后的步调发展相一致。

  第二次出场的女巫是在第一幕第三场《荒原》中,虽然中文翻译的剧场名与第一幕一样同为荒原,但其实在原著中是不一样的,原著中第一幕名为《An open place》,第三幕名为《A heath》,我理解为“出生地”之意。这一幕中,麦克白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与班柯在归途中遇到了三个女巫,三个女巫对麦克白无限的夸耀和赞扬的同时也泄露了天机,即麦克白即将升任考特爵士,并会担任未来的国王等等。而且就在女巫消失之后,麦克白便接到旨意,自己晋升为考特爵士,女巫的话语成真。而这,也正是整个悲剧的起源——“heath”。女巫道破天机,其实也正是道破麦克白心中的野心,麦克白立下大功,理应加爵,但是自视功高的麦克白难道就没有想到过想要当国王吗?女巫也说了结局,那就是麦克白虽然是国王,但是他并不会幸运,女巫已经把麦克白的悲剧的命运点破了,如果说女巫祝福麦克白将有机会成为国王是对他的祝福的话,那点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将是对麦克白将军的警告,但是麦克白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女巫的第二次出现,暗示了麦克白的命运,如果是欲望的膨胀,那将是无尽的悲剧;如果能够有所警醒,未尝不会是一个喜剧。

  女巫的第三次出现是在麦克白给麦克白夫人的信中,麦克白把与女巫的所见所闻告诉了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夫人的野心也随即开启,于是一场万恶的刺杀国王的想法便在麦克白及其夫人的心中迸发了。此处,女巫虽只出现在信中,但是这是一封杀人不见血的信,是一封催化欲望的毒信,女巫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把开启人心底里黑暗欲望的钥匙,也是人们走向堕落的借口。正如与人厮杀强烈之时,手边突然出现的一把刀一样,是不要了对方的性命便不会停息的一场争斗。

  相比女巫在前两次的出场间隔,女巫的第四次出场便相隔很远了,直到第三幕的第五场 《荒原》,原著中是《A Witches' haunt》,直译是“一个女巫出没”或“一个女巫作祟”,我认为两种直接译法都可以,因为这一场中出现了三个女巫的上级,一个支持支配世间一切灾祸的女巫——赫卡忒,她生气的责怪着其他三个女巫把生死攸关的秘密告诉了麦克白,而在我看来,这可能是麦克白内心的独白。由于女巫告密的催化和麦克白夫人的怂恿,麦克白做了狠心的决定,但是当自己的内心煎熬难以忍受的时候,麦克白的心底里真正的善良却发声了,他责怪着那个被欲望冲昏头脑的麦克白,但是现在已经于事无补了,但是这悲剧的起源和惩罚的开始,都免不了女巫的作祟。于是,女巫们开始了她们无名的惩罚。

  女巫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中,这时麦克白已经成为国王,酿下的悲剧也折磨着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而对这个曾经征战沙场、战功显赫的谋逆之臣的惩罚却是麦克白及其夫人自己的内心的懦弱、猜忌和担忧,这时,麦克白又与女巫们相遇了,女巫们“提炼”着毒药,这引起了麦克白的恐慌,可是当麦克白追问的时候,女巫却仍然保持着赞誉与追崇,尤其是当麦克白与女巫的头领对话时,出现的妖魔仍然告诫麦克白要勇敢,告诉他要狠心,还告诉麦克白没有哪个妇人生下的孩子可以杀死他,这虽然给了麦克白很大的宽慰,可是麦克白死的结局已经注定,这些模棱两可的看似善意的建议,其实都是最心狠的毒药,一剂一剂的刺向麦克白。

  女巫在《麦克白》戏剧中共出现了五次,但是却始终贯穿和引导着全文的发展,从第一次出现,渲染引导出麦克白的英勇,到随后引出麦克白及其夫人的野心,直到最后,女巫依然”支持”着麦克白,告诫麦克白要英勇、要残忍、要坚决、要像狮子一样无畏,不要关心别人的抱怨,也不要担心别人的算计,女巫告诫麦克白;没有哪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可是这一次女巫的预言并没有成真,麦克白最终还是死了。

  女巫这一形象在《麦克白》戏剧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故事最原始的发生、矛盾的碰撞、结局的发展,都离不开女巫在其中的画龙点睛的存在,故事的起源渲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说到矛盾,戏剧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结局,虽然女巫已经预言“没有哪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但是麦克白仍然死了。在麦克白死前,也就是戏剧的最后一幕,麦克德夫在对战麦克白时说到:“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麦克白回复到:“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诅咒,因为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汉的勇气!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听来好像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的期望相反。”也许这是麦克白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欲望的假象,一切看似合情合理的美好愿望,其实只是我们内心欲望的膨胀,再遇上恶魔的催化,最后将会孕育的是无限的黑暗。

  女巫在戏剧中是黑化的存在,是罪恶的,是女巫的泄密才唤醒了麦克白及其夫人内心的黑暗,怂恿着麦克白及其夫人走上了不归路。而最后,当女巫们决心惩罚麦克白时,还虚伪的欺骗着麦克白,“没有哪一个妇人生下的孩子可以伤害麦克白。”但是戏剧化的一幕是,麦克白仍然战死了,对手麦克德夫不是哪一个妇人生下的,而是“没有足月就从她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这个啼笑皆非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沙翁的黑色幽默。

  换个角度来说,女巫又何尝不是大多数自欺欺人的人的内心的写照呢?俗话说得好,出师要有名。我们做什么事都在寻找着借口,这里的女巫,难道不是麦克白所找的借口吗?因为女巫的预言便谋划了刺杀国王并取而代之的计划,如果没有女巫的催化,麦克白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以下犯上的行为了吗?换句话说,假使是一位内心正直的将军,即使女巫的预言再如何天花乱坠,内心的善良也不会萌发刺杀国王的想法。所以女巫的存在,也是莎翁给大家的一个台阶,也是一个预警,正如结局的麦克白所说,女巫的模棱两可的愚弄不可信,也正是告诉我们,要坚持内心中的正直善良,最好的对比正是另一名将军班柯,而不要被身边的小人蛊惑。

  但其实我更愿意相信麦克白是善良的,所以我对女巫持着讨厌的态度,因为大多数的好人做坏事,都是受如书中女巫一样的坏人挑唆的后果,然而不同的是,有的坏事有后悔的余地,而有的坏事,只要做了,结局也就注定了。为什么我相信麦克白是善良的呢?你想,如果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坏人,自己当上了至高无上、一手遮天的国王以后,还会心存歉疚吗?比如莎士比亚另一部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克劳迪斯,同样了刺杀国王而即位,他可曾有过一丝悔悟?而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在篡位霸权之后,却不忍内心的煎熬,却在白天看到鬼魂,却在梦里念念不忘,这是何等的懦弱,何等的可笑?麦克白后悔过吗?我想,他后悔过。可是,偏偏没有治疗他这个事件的后悔药。所以他在结尾怒骂那女巫,他痛恨女巫,是女巫唤起了他心底里的黑暗面,也许没有女巫们的蛊惑,麦克白也许会光荣一生,即使身份只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曾经拯救过整个国家、受到万民景仰的爵士。

  《麦克白》写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时期,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权的由盛转衰,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詹姆斯一世宣扬的“君权神授”,以维护封建特权,崇尚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感受到了与黑暗现实的差距,他开始创作悲剧以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现实,而《麦克白》便是这样孕育而生的一部悲剧。麦克白由万人敬仰、品性着著的英雄人物,受野心的驱使和权势的蛊惑,改变了正途,在腥风血雨、浊流泛滥的世界里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彻底毁灭了自己的一生。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创作是受到当时王室的支持的,那么莎士比亚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丝为王室服务的痕迹,在我看来,《麦克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王权的集中,而告诫臣民,不得有一丝犯上作乱的心思,否则将不会有好结果。虽然詹姆斯一世宣扬的是君权神授,但是在《麦克白》整个戏剧之中,拥有预言能力和惩罚能力的女巫代表的便是神的存在,虽然女巫已经示意,麦克白将会成为一国之君,但是这个短命的国王的生活,还不如单纯做一个将军来的痛快。所以这也许也是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政策吧。

  女巫所代表的,也是那个特地的动乱时代下,无数野心勃勃和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他们蛊惑人心,他们煽风点火,也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莎士比亚设定的女巫这一角色,也是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受利益熏心的黑暗的控诉。

  值得一提的是,《麦克白》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即女巫所预言的班柯的子孙将会永永远远是国王,这一预言并未实现。书中,班柯被刺杀之时,其儿子已经逃跑,但是他的子孙并没有成为国王,关于女巫的这一预言,我的理解是,女巫的预言并非预言,而是蛊惑,虽然他们蛊惑了麦克白,但是并没有使班柯上钩,班柯因为没有被女巫的预言蛊惑,所以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正是因此,没有受蛊惑的班柯的子孙,免遭杀生之祸,这与麦克白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为战功显赫的将军,但是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虽然麦克白当了一时的国王,但是真正的胜者却是班柯,班柯虽然没有至高的荣耀,最后还被刺杀,可是他的子孙却得以永永远远的活下去,所以,最大的胜利并不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是能够在黑暗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心性,才能长久的享受荣华富贵。

  作为预言者,女巫的存在是全文发展的线索。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都随着女巫的预言而展开、发展,以女巫这一角色的预言而直接掀起刺杀的谋划,这使戏剧简单的情节变得更加明晰,减少了很多繁复的交代说明,使戏剧故事更加简明,发展也更加合理清晰。也为后来麦克白的死奠定了基础:是女巫所设下的惩罚。

  作为人性的外化,女巫虽然不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但是女巫们的行为间接的勾起了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心底里的野心和黑暗面,让麦克白及其夫人更加明目张胆的大胆妄为,刺杀行动迅速而快捷,这无疑是女巫们的预言让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觉得有了保障,所以他们堂而皇之的直接刺杀了那位仁慈宅厚的国王。

  作为内心的写照,当麦克白听到女巫们说自己将要成为爵士、成为国王之后,麦克白并没有丝毫的觉得荒唐,反而是觉得理所应当一样,不停的向女巫们追问。当麦克白夫人看了麦克白写的信以后,知道了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夫人并没有丝毫的怯懦,而是欲望的直接外现,并催促麦克白并与麦克白一起勾结进行谋杀计划。

  作为矛盾的导火线,女巫的预言是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决定谋杀国王的最直接的原因,而当麦克白成为国王以后,在麦克白心底遭受煎熬的时候,女巫又出现了,并以虚伪的方式蒙蔽着麦克白。女巫在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是女巫们出现的节点恰恰都是在矛盾最冲突的时候。女巫在《麦克白》这一部戏剧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突出了。

  女巫,witch,在《麦克白》中是这样描写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长着胡子,她们烹煮心、肝、肺来修炼毒药,女巫出现时所伴随着的动物都是黑暗的、邪恶的。所以女巫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也算是黑暗的象征。她们诱惑英雄犯罪,也许是莎士比亚内心的善良吧,他为英雄的犯罪而寻找了借口,即麦克白的犯罪,罪魁祸首是在女巫的蛊惑,莎士比亚没有让麦克白直接去刺杀国王,没有让麦克白直接带兵造反,而是先找到了女巫这一个借口,先有了女巫的预言的诱惑,再有了首先听信了诱惑的麦克白夫人的催化,最后才致使麦克白有了刺杀的想法。女巫在这里无疑是被莎士比亚当作了替罪羊,成为了英雄犯罪的借口。

  女巫前后相悖的言论也从侧面显示出女巫的奸诈、狡猾、虚伪,这反衬象征着的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野心勃勃的虚伪的人的可恶可恨,虽然我们不能真实体验到生活在那个动荡时代的无耐的感觉,但是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中,我们却能感受到那个黑暗时代的虚伪与个人野心弥漫下的动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麦克白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