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克白》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麦克白》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2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克白》的观后感10篇

  《麦克白》是一部由贾斯汀·库泽尔 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 / 玛丽昂·歌迪亚 / 帕迪·康斯戴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白》观后感(一):漫天的红色

  还记得当时做空王冠的字幕,木有翻译,光是句句对照之把朱豪生先生的译本折腾成字幕就让我掉了层皮,神奇的是我竟然没有坑,不知道是对照搬家本身有种强迫症般的持续性,还是莎翁的词句多少有着些神秘吸引力。好几年过去了,这部麦克白出现时候我就做好的被虐的准备结果听到那种独特句式和韵律的“英语”时突然有种想念感觉哇,我应该是疯了,我突然找到了欣赏方式,要放松~~紧绷后放松让这种极具节奏形式感的语言有了种神奇的美丽

  麦克白对我一直只是语文知识里那个莎翁四大悲剧,没有更多,所以木有读过原著(这是肯定的),也木有看过任何一出戏剧,所以纯粹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呗。影片背景悲凉,嗯,这是出悲剧且当时苏格兰的凄冷状表达恰如其分,这种凄冷同麦克白的心境也挺呼应的,野心和对权利欲望一望无际,但没有太阳阴沉伴随始终。麦克白始终没逃过命运,还是他作茧自缚预言实现了,但是人主动朝着所谓预言的方向努力的,到底谁是谁的因果咧。我喜欢最后那场决斗,漫天的红色,是火光还是血色高潮颜色从来没有那么明晰过,这会不会是麦克白作为一个曾经英雄心里真正渴望的颜色呢。最后莎翁一早就洞察了女人力量,看看这群女巫和王后,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女人哦~~~

  《麦克白》观后感(二):一杯慢品的功夫

  《功夫熊猫》是甜点,《史蒂夫乔布斯》像咖啡,而《麦克白》就像功夫茶,需要慢品。它恰当地找到了舞台戏剧与电影艺术平衡点。摄影技术将现代电影的优势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恢宏的场面经过灰色蓝色滤镜的处理,既烘托了整部作品主题,也丝毫没有喧宾夺主之嫌。慢镜头和常速镜头的切换,细节与远景的交替,舞台布景难以展现的战争场面,在电影中原始残酷却又不过度血腥,艺术设计痕迹又不张扬。人物拍摄阴影的处理堪称摄影教学典范,无论是麦克白在黑暗的营帐外犹豫彷徨,还是他在海边邀请banquo参加晚宴欲试探又猜忌,画面的明暗仿佛映照着他复杂内心世界,加上华丽的莎翁台词,真是无声有声的交相辉映!也许正是因为原作、导演风格、摄影、配乐、剪辑等各种强大,反而淡化了演员们的重要性。从这点来看,舞台表演考验演员的功力,尤其是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法鲨和众角色应该说是尽力了!没有刻意的舞台腔,但无论独白还是对白,都很有分量!难以想象如果是像功夫熊猫那样的配音版,有谁能胜任?在此向孙道临以及那一辈的配音艺术家们致敬!可惜我听不懂古英语,只有看字幕的份[尴尬]但幸好有大师朱生豪的经典翻译!感谢字幕组深厚功底忠实文学情怀,让我能在一部电影中不仅能享受到一场视觉饕餮盛宴,还能接受一次文学艺术的洗礼

  《麦克白》观后感(三):算是用心之作

  这一版电影麦克白在重心上,有意避开了戏剧原有的那些高潮点,把注意力集中到戏剧形式的弱点上展开,如摄影、战争场面、室外构图等。这种做法本来是聪明的,但是为什么看完了觉得有点不爽。

  (为了避免大段独白的尴尬场面。。。)电影加了一些对手戏,甚至加了一个人物,这些我其实不在意,只是略有点失望:未免太没有想象力了,用电影手法表现独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后边描述麦克白心理变化的那段场面就比前边处理得要好一些。

  同时莎士比亚的句子并不是写了用来耳语和呢喃的。这里的台词比其它莎剧电影更难听懂,导演风格在这,演员只能悄声耳语+面瘫脸,根本没有起到“帮助观众顺利通过迷宫”这种作用,也没有“厉害的台词马上就到了好激动”这种期待。台词本来应该是最棒的部分,现在反而变成了跟电影格格不入东西

  之前看评论,有人说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出彩,我看了之后并不这样想。

  从心理发展上说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是两条交错衍进的线,在原著中都非常清晰有力,时时呼应。交错点就在邓肯之死上。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以强大的去女性姿态出现,几乎是作为同性挑战麦克白的男子气概,始终在推他走向弑君这件事。而麦克白则显现出优柔寡断,不断进行天人交战。最后崩溃到不能回去弑君现场放置凶器。

  然而在弑君之后,麦克白和夫人的心理就向两个方向走远了。夫人认为这件事已经结束了,杀戮结束了。她认为麦克白种种疯狂举动是因为没有从弑君的阴影里走出来,其实没有走出来的是她自己。她始终停留在弑君这件事上。虽然在那个夜晚,是她说只要一点水就能洗净手上的血,而麦克白说手上的血痕永远洗不掉了,但那句话真的只是在安慰自己,弑君的负担反噬着麦克白夫人,电影没有体现的梦游段落里,她永远在无法醒来的梦魇中清洗手上的血迹

  弑君之后的麦克白则完全不同。他失去了安然坦荡的睡眠,失去忠诚,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失去了内省,失去了爱情,同时也没有希望(子嗣)。既然手上的血洗不掉了,何妨再染上千层。麦克白夫人向内部释放抑郁恐惧,麦克白则向外部释放癫狂与残忍。两个人在心理上日益疏离。麦克白夫人每次谈话都指向弑君,到后来麦克白大概都会惊奇你说的是什么?因为从那以后他又见到了太多鲜血,夺走了太多生命

  这两条心理线,真可以算作原作的精髓,可惜在电影里,麦克白夫人这条线过于破碎了。

  客观花痴一句:虽然导演风格太强势,留给演员的余地不多,法鲨还是棒棒的~~~至少麦克白的这条心理线很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

  最后大决战太哏了,麦克白紧紧抱住Macduff(why?),说血战到底,谁认输就不是汉子之类的,Macduff默默掏出小刀捅了个肾,,麦克白就shi了

  《麦克白》观后感(四):欲望主义花朵

  《麦克白》讲的是一个贵族英雄麦克白抵御叛乱立功归来,路上偶遇女巫,她们给予了他和班柯一些预言,一,麦克白会成为 葛莱密斯爵士 二麦克白会成为 考特爵士 三,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国王,因为他没有子嗣,班柯的后代会成为国王。随后女巫们就消失在风里。后来女巫们的一个个应验,麦克白陷入了对权力的痴狂,怀着对权利的狂热和对班柯之后篡位的恐惧度日,最后众叛亲离,他又去寻找女巫,女巫告诉他,一,小心提防麦克德夫二,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都不能伤害麦克白( No one who is given life by a woman can hurt Macbeth.)三,只在在勃南森林向他移动时,他才会落败。 后来麦克白夫人精神异常而死,麦克白也在和麦克德夫的对决中死去。

  电影开头便是麦克白女儿葬礼,奠定了整个影片沉重阴郁的基调,也使麦克白的悲剧显得肃穆悲怆。影片中一次次出现的漫天大雾增添了神秘感,也预示了命运的无常,还有麦克白内心的迷茫挣扎,他一开始是个视名誉如生命般的男人,在得到考特爵士的地位之后也只是对女巫预言的准确感到惊奇,对于王位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与其说他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倒不如把这个称号授予麦克白夫人,她在麦克白回到家前,向恶魔祈祷: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灌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 ( Let go of the tenderness of my woman, and pour it over my whole body with the most ferocious cruelty from the heel to the heel; clot my blood, and let not regret pass through my heart),在怂恿丈夫杀了邓肯时她说“ 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 ”可见麦克白夫人才是真正的大boss,在登上王位之后,麦克白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女巫的预言一个一个证实,势必班柯的后代会不费吹灰之力拿走他牺牲名誉才得到的王位,他感觉这样是对他的不公平,所以他要杀死班柯和他的儿子

  他残暴冷酷,癫狂,终日生活在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中生活,可能电影和原著有所出入,所以在影片中,我感觉麦克白更像是要守住自己玩具孩子。在对女巫的预言,一面相信,但他的骄傲又使他蔑视。他的悲剧可能就是正如麦克白夫人所言“ 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 ”

  整个影片没有太多场景,在我看来像一幅图片剪辑,人物的冗长对白,变成演员面无表情的耳语,大段的删减,使人物形象十分单薄,只能通过台词和原著书评或者其他来更深刻了解人物,本片的亮点可能是苏格兰美丽的景色和莎翁原著吧,觉得7.2的评分是大家宽容了。

  《麦克白》观后感(五):原版莎剧的电影演绎

  最近连看两部法鲨主演的电影,从《乔布斯》里面的美国偏执天才,到《麦克白》里面莎翁笔下悲剧的苏格兰暴君,作为一个德国演员,法鲨表现出演技广阔的延展性,我预感他迟早是要拿奥斯卡的。不过,《麦克白》这部电影真的是,太·闷·了! 一开始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其压抑厚重的摄影风格,实际上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广阔而苍茫的景色配合大片纯色的构图,营造出幽远而又哀沉的氛围。开头那几个慢镜头的剪辑更是让人惊艳。但是,谁能想到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莎翁舞台剧啊! 要诠释这样一部西方经典中的经典,我能理解导演尽量做到忠实的意图,但全程莎翁原汁原味的《麦克白》台词真是让人太疲惫了。莎士比亚所书写的古英语,别说是对于中国人,即使是对于英语母语的人来说,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无怪乎这部英语电影还要配英语字幕⋯⋯而我一开始还不自量力地要看那英语字幕,但马上就发现自己真是太傻太天真了,因为基本反应不过来⋯⋯难怪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西方版的《刺客聂隐娘》,这全程古英语简直让人难以招架。但好歹侯孝贤拍的是一部电影,而这部《麦克白》完全就是搬上银幕的舞台剧,有大段大段人物的内心独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还有大量针对自白的特写镜头(而导演为了营造人物内心激烈的斗争和动摇,这一到特写就微微颤动的镜头我也是醉了也晕了⋯⋯)。电影所应有的调度被减到最低,和舞台剧的区别几乎只是把舞美换成了真实的场景。 不过,最后结尾的处理我还是激赏的。一片末日景象里,尘埃盖日,仿佛天地俱已消失,唯有麦克白跪在地上的尸体,和他那把杀戮无数的利剑。预言中的孩子执起利剑,奔往血红的尽头,那往后的血腥,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麦克白》观后感(六):悲剧天生注定就是悲剧

  首先要强调一点:当你看着看着突然没有了声音,请不要惊慌,这不是音频受损,只是背景音效的特别设计!

  第一感觉就是无尽的压抑!

  无论是苏格兰壮丽的景色及其悠扬风笛,还是注定悲剧收场的人物,都让人感到一种无处话凄凉的压抑!(看完此片是我既《指环王》之后因看完电影而超级想去拍摄地一探究竟的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急需表达的感情,但始终无法宣泄!(即使是麦克白和夫人那段OOXX中谁都没有感受愉悦……)

  第二感觉就是唯美的杀戮!

  在本片中杀戮并不血腥恐怖,反而有些唯美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战火硝烟,只有近身的搏击:无尽的鲜血无声的呐喊

  例如谋杀那段:在昏暗烛光下靠近→被害者熟睡中→展示匕首→捂住口鼻→被害者瞪大双眼→屠刀落下→本以为是一刀封喉谁知道是直插心脏→再慢慢转动匕首→被害者不断挣扎→鲜血横飞直至死亡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夹杂着犹豫不舍甚至有些怜悯,为了自己的利益未来是可以不择手段但也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的存在

  还有最后在血色中的战斗:唯美!

  (同时也验证了能用武力解决问题都不是问题)

  第三感觉就是神谕是否真实存在!

  一个预言的存在就会验证了上一个预言的真实性并同时把新的希望给了下一个预言:让人看到了希望及诅咒……

  如果开始相信了,就无法将这个念头脑海中抹去,伴随终生,往往是你被念头给战胜了……

  第四感觉就是古典文学被尊重

  借着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英国上下都有很多相关的纪念活动:拍电影读书会……

  但反观一下我们有不少好的戏剧剧本都是可以推广的,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将这些流传已久的戏剧渐渐荒废,等到被人们基本上忘却时才去申遗,这样做有什么用呢?秦人不暇自哀以示后人复哀后人也……

  :法鲨&女主他们两个人真的很适合演那种精神不太正常的角色,他们都是一脸禁欲正经但实质都是内心压抑狂怒随时都能爆发的那种……

  《麦克白》观后感(七):《麦克白2015》的得与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各有优劣。

  《麦克白》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不是个人命运的悲剧,而是人性的悲剧。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在女巫、权力欲的怂恿和妻子的推波助澜下,杀了深信于他的国王,却深陷弑君者的不安与疯狂,最终众叛亲离,以死亡求取解脱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最出彩之处就是莎翁捕捉到了人心之中那一点不可描述的念头,更为精彩的是莎翁对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心理状态一点点改变的精湛的描摹,或运用大段独白、或捕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麦克白夫妇的个性和内心风暴,通过这些侧面描写,麦克白夫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能够强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所思所想,莎翁在这部剧中尤其充分利用了这种创作形式的优势。他利用大段大段的独白或者寥寥数语为读者一点点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平叛结束后,在回去的路上,麦克白路遇三个女巫,她们仅仅是对麦克白发出了似是而非的祝福,分别是“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 1]”,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此时麦克白急切地回道:“且慢,你们这些闪烁其词的预言者,明白一点告诉我……说,我命令你们[ 2]”,这一段话表明麦克白心里那一点不可告人的念头已经被女巫们煽动了,然而女巫就此消失,没有给予麦克白明确的答复,这越发给麦克白提供了自我暗示的空间,让他躁动不安、跃跃欲试。

  另外,剧本还很成功的用语言塑造出了人物的性格。虽然莎翁没有直接写过麦克白夫人是什么样的人,通过麦克白夫人的独白,可以看出这是个冷静、理智且狠得下心的女人,她的存在,弥补了麦克白弑君之路上所欠缺的天性。有一段麦克白夫人的独白,是看到丈夫传信告诉她女巫预言时说的,“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去扫一空吧[ 3]”,她对自己的丈夫十分了解,知道此时丈夫会瞻前顾后,故此她要以口舌以激将法彻底鼓起了麦克白的勇气;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助手,她进行自我催眠,“……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动摇我的狠毒的决意!……[ 4]”;当得知邓肯将来借宿一晚,她就迅速帮丈夫想好了对策,“……我再去陪他那两个侍卫饮酒作乐,灌得他们头脑昏沉,记忆化成了一阵烟雾……我们不是可以把这一件重大的谋杀罪案,推在他的酒醉的侍卫身上吗?[ 5]”

  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也有自己的缺点,全篇都是对话,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通过人物的言语来表达,因此一些客观事物的表现就会受到限制。比如对于战斗场景的刻画,第一幕第二章有一段麦克白战斗的场面,这是用军曹的语言表达的“挥舞着他的血腥的宝剑,像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奴才的面前,也不打个躬,也不通一句话,就挺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进去,把他的胸膛划破,一直划到下巴上[ 6]”。读到这里总觉得不够过瘾,如果将麦克白放在一个宏大战争场面,让他一路所向披靡,是否更能够体现出他的英雄气概呢?

  整体而言,《麦克白2015》对原著做到了比较好的演绎。在情节上,《麦克白2015》对原著做了一些改编,有增有减,有失有得。

  本次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电影的画面和音效,给观众很好的视听享受。电影画面的色调华丽阴郁,布景、道具精美,服饰考究,很好的展现了剧中场景,加上以冷色为主的滤镜,把握住了原著里那种阴郁、压抑还有点梦幻的基调。在表现战争场面时采用的铺天盖地的橘红色,既有战争的暴力感、又弱化了战斗场面的血腥色彩,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电影配乐不仅好听,而且很好的配合了场景和情节发展。电影刚开始有一段是麦克白战斗的场面,画面是橘红色的,还有蒙胧的雾气做渲染,尽管其他士兵也在战斗,但他们基本分列麦克白两侧,成为了灰色的背景,麦克白向前奔跑,挥剑杀敌,直至越过灰色背景,杀了麦克唐华德。这个过程由慢镜头和定格的画面间隔构成,配上低沉的带有鼓点的背景音乐,一张一弛,捉住了观众的眼球,既暴力,又有美感。可以说在视觉感受方面,这部电影很成功。

  还有比较成功的一点是,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麦克白的内心风暴,保留了原剧最精彩的部分。第一,迈克尔·法斯宾德出色地演绎了麦克白的心理状态,眼神、表情很到位,相比较之下,麦克白夫人的张力不够强,表演过于冷淡,这弱化了原剧的人物形象,她比原剧中的更加柔弱,不够心狠手辣,麦克白夫人的表演是一个不足;第二,大量闪回镜头的运用,再加上若有若无的灰蒙蒙的雾气,给观众混乱又梦幻的感受,表现了麦克白内心混乱感,梦幻感能够让人体会到麦克白紧绷过头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他的不安和恐惧。演员的表演与闪回镜头的运用相得益彰,这是这部电影做的好的地方之一。

  电影的情节与原剧相比有删有增,失大过得。一切的删都是为了突出麦克白这个角色,因此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他角色的立体感和存在感,连麦克白夫人也是;另外一个后果是,这使得有些情节显得不符逻辑,这是影片没有做好的地方。以麦克白夫人为例,麦克白夫人梦游的段落被删掉,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第一,这本该是一段的极富表现力的情节,这种暗黑略带惊悚的情节如果不被删掉会很精彩的;另一方面,这段也是一个逻辑点,如果没有这段梦游,观众就不会知道麦克白夫人内心奔溃到了怎样的程度,这是她之后自杀做铺垫的伏笔,却被删掉了。再比如,在电影中,在麦克白杀了邓肯以后,刚好就被国王的儿子在作案现场看到了,然而这个儿子不仅没有替父报仇,反而就直接骑马跑了,而麦克白也没有斩草除根就这样让他跑了。这个逻辑不符人之常情。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缺陷,也许是整体氛围过于压抑,也许是剧本删减不合理,使得电影没有高潮。至少麦克白夫人撺掇丈夫、麦克白夫人梦游和麦克白与麦克达夫决斗这些情节都可以作为很紧张的镜头出现,然而没有,太压抑了。

  不过有一个补充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在电影里,邓肯之子与班柯之子都知道女巫的预言,麦克白死了之后邓肯的儿子站在王座边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拿起宝剑,走出了宫殿,与此同时,班柯的儿子拔起了麦克白面前的剑,向一个方向跑去……这倒是很好地继承了剧本阴暗的风格。

  总之,尽管在情节上这部电影的细节有许多改编不成功的地方,但是他对于主角内心世界的展示还是很成功的,视听效果在演绎小说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注释:

  [1]【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8页。

  [2]【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9页。

  [3]【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5页。

  [4]【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6页。

  [5]【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0页。

  [6]【英】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4页。

  《麦克白》观后感(八):莎翁悲剧《麦克白》:我们应该放松心中那只欲望之球,生活才能真正地美好!

  最近欣赏了电影《麦克白》,无论从画面布景、角色塑造、视觉风格都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看完的感受是,悲剧的确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当然仅凭一部电影不足以对莎翁经典妄加评论,此文仅是就这个悲剧本身和大家交流。

  故事梗概

  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为国王平叛立功归途中和同僚班柯将军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们说了三个预言,一是麦克白将进爵;二是麦克白将既任为王;三由于麦克白无子嗣班柯的后代将最终继承王位。在第一个预言被言中之后,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了国王邓肯,并嫁祸给邓肯的侍卫。继任为王之后,他担心第三个预言的威胁,杀死了好友班柯,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变得越来越残暴冷酷,大肆屠杀无辜百姓。麦克白夫人最后精神失常而死。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被邓肯之子马尔康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最后残死,女巫的第三个预言也成了现实。

  麦克白的悲剧来自于哪里

我想,麦克白潜在的野心和残暴本性是造成他的悲剧的主要诱因。在仁慈的国王邓肯面前,他劳苦功高,邓肯信任他依赖他,这也增长了他潜意识里的权力欲望。三个女巫虽代表着超自然的力量,但同时也代表着麦克白的内心的隐性的邪恶的部分。其次相信宿命是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在整个事件中麦克白夫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一个预言实现后,野心勃勃并且极其恶毒的麦克白夫人为了自己的欲望怂恿麦克白杀死邓肯。麦克白的性格成份里虽有懦弱的部分,但最终还是内心的欲望占了上风,使他最终迈出了走向毁灭的第一步。

  人是否可以战胜宿命

麦克白在做了王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快乐和满足,他每天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煎熬当中。特别是在谋杀班柯的人归来说班柯之子不幸逃脱,这使他几近疯狂。女巫的第三个预言成了他的梦魇。他每天都担心仇家找上门,同时又饱受道德感的熬煎。他暴虐、他自我折磨,他似乎陷入了宿命的死循环。和希腊神话中俄狄甫斯不同,他没有选择逃避命运,而是选择和宿命做斗争、选择向命运之神挑战。然而麦克白在筋疲力竭之后还是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麦克白不同于莎翁其他故事,比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都比较能引起同情。但虽然麦克白的人物定性为“恶”,我在其中还是看到了莎翁俯视着人性,对人性的弱点饱含着巨大的悲悯。麦克白在整个故事里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人是无法战胜宿命的。一旦欲望和贪念出现,一步踏进去,仿佛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无论如何挣扎,逃避也好,斗争也罢,最终受尽折磨、精神幻灭,还是无法逃离上帝的安排。

  麦克白夫人的悲剧

麦克白夫人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几百年来,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在16世纪下半叶,男性位于权利的斗争的中心,女性无法参与斗争的本身,麦克白夫人作为女性成了阴谋篡位的主使力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麦克白夫人仅代表着麦克白最原始的欲望。她了解丈夫,得知预言后,更表现出了残忍与果决,甚至在麦克白成功杀害国王之后,面对拿着刀面色苍白,双手颤抖,目光涣散的丈夫回到家后,做到了镇静自若地进行善后。可是在麦克白迈出了邪恶的第一步后,她发现再也无法掌控丈夫。同时不断地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感到负罪感带来的无限的精神压力。不久,她的内心便出现了紊乱,在“梦游”中诉说着自己的罪行,最后精神错乱自杀而死。看完电影《麦克白》,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同时具有非常复杂的人物性格。

  莎翁作品之美

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阴郁恐怖血腥的气氛:黑夜、乌鸦、女巫、地狱、狂风、鬼魂、毒蛇、杀戮……,虽略做了改编,但基本尊重了莎翁原著的魅力。特别喜欢里面像诗一样的台词:

  麦克白: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

  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

  赫卡忒:月亮角上挂着一颗湿淋淋的露珠,我要在它没有堕地以前把它摄取,用魔术提炼以后,就可以凭着它呼灵唤鬼,让种种虚妄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他将要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你们都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欲望,就像一只气球,在空气中不断膨胀;膨胀的结果,不是满足,而是撑大了胃口。不加节制的膨胀的欲望,必然逃脱不了最终破灭的命运! 我们应该时刻记着,放松心中那只撑紧的欲望之球,生活才能真正地美好!

  ——END——

  本文为 步姿 原创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号文章,欢迎分享。生活需要最低限度的潇洒。

  长按二维码关注:步姿

  《麦克白》观后感(九):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很形象,很深刻。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于是终致疯癫。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但风格优于庸众。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麦克白》观后感(十):一點感想

  雖然沒讀過原著,但是感覺還是很好的,庫澤爾的鏡頭很好看,還有配樂,氣氛渲染得不錯。莎翁真的是不停地抖金句啊,雖然翻譯得不太對勁。但總感覺電影裏的人物都怪怪的。。。不自然,好像每個人都無力一樣。。好像是張力不夠。 好像麥克白的確是自卑吧(當然了,我這裏先入為主了),我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了,或者說某些地方比較相似吧,我有時也會像他一樣,心中充滿了暴力,似乎。。其實我也不明白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和他像。可能我們都比較慫,都把自己的外在顯現得多麼牛逼(從這點來看導演選法鯊還是很正確的)。奇怪了,麥克白可以對婦女兒童下手,為什麼他還會被鬼魂嚇到。。。那麼,怎麼解釋呢。。

  還有的話,人心向背對於統治者來說真的很重要呢,麥克白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他的江山。麥克白是真沒那個本事當國王啊,人又慫,野心還大。他有本事的話,當初再狠一點把馬爾科姆也殺了啊?但是他似乎做不到吧?

  不過似乎我看得太淺了,我只是從故事情節上來看麥克白這個人的,我似乎忽略了他說的台詞。。實在理解無能啊。。我最多就看出來他的矛盾,他的。。瘋狂的一種境界(瘋得超然脫俗)似乎還有一種迷茫?理解能力實在有限,將來要好好學英語,讀原著。各種不明或者半明覺厲,莎翁不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