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7 02:0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篇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老人与海》一本男人为之疯狂的书

  领导指名要我看,正好我之前也没看过,拿来看看,增进一下与领导的感情。感受一下海明威的作品,这次只看中文。开始并不理解海明威到底想写什么,感觉他表达了几层意思,英雄垂暮,不服输的气概;父爱;体面与尊严,还有结合当时美国的情况,种族间的互相尊重,各种隐喻,各种社会矛盾;里面老人的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生动。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老人用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很多人赞美老人与海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我却觉得他很愚蠢很悲哀。一,老人出海前没有作好十足的准备,而是带着碰运气的心态,所以光是杀死大鱼就花了很多力气。二,不服老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如果故事的主角是年轻人,或许我要赞一句勇气可嘉,因为年轻人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即使这一次失败也能为下一次提供经验。而老人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却想比年轻人捕到更大的鱼,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三,正因为老人清楚自己的身体,所以就更急于求成,机会对他来说只有一次,不成功便成仁,这种心态会降低成功的几率。失了平常心,一旦失败,对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以后想成功会更难。

  如果我是老人,我会转行,以传授捕鱼经验为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捕到更大的鱼。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人应该在当下适合自己的领域努力突破极限,而并非在不适当的领域努力突破极限。力气用对了地方才是事半功倍。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打算看第二次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一九五二年,海明威在古巴

  有时候我想,我喜欢海明威,是因为他一反乔伊斯(James Joyce)、詹姆斯(Henry James)以情写景的精致描写和繁冗复杂的复合句。有的是极少量的隐喻,有的是干净简明的句法,有的是大量直白对话,心理活动的具象化。文字场面从不停留,节奏快速、紧凑。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一笔带过,用电影蒙太奇的跳接来推动叙事。

  文学研究者将这种叙事手法归纳为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

  一九五二年出版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在古巴,抽着卡斯特罗送的雪茄写完的。与此同时,还有古巴革命前夕,正在骑摩托穷游的切格瓦拉。当然,还有古巴的雪茄和咖啡。

  《老人与海》讲孤独的老渔民桑地亚哥,去古巴首都哈瓦那以北的远海捕鱼。以自己苍老的身躯和坚毅的意志,在孤立无援的海上,奋战了两天两夜,捕获了一条十八英尺大的马林鱼,却难敌鲨鱼集群抢食,最后,拖着疲累的身躯和马林鱼的骸骨回岸。小说最后一句是:“大陆顶上的草屋里,那老人又在熟睡了。他依然朝下伏睡,那男孩正坐在旁边守望着他。老人又梦见那些狮子了。”

  一个时常梦见狮子的老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海明威的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悖论,一个困局,里面充满挣扎的人性,低迴向上囚困与突破。 比如这老人,看似失败而归,徒劳一场,其实却是在人与自然的恶劣斗争中生存下来,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获得了再次出海的勇气。

  比如这海燕,一直在飞旋,寻找,而又找不着什么东西。海洋如此残酷,却又造出这么娇小而又精致的海燕。她本性善良又美丽。可是她有时竟会变得那么残酷,变时又那么急躁。一面低声悲吟,一面又要以娇弱之躯设法应对残酷的大海。

  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迷茫空虚苦闷的青年却要在街头暴力、旷野狩猎、深水捕鱼、斗牛狂欢等剧烈的运动中寻找精神的出路。比如《永别了,武器》里美丽的爱情要发生在残酷的战场,最后独自忍受无尽的伤痛。

  这就是海明威。

  当他在纯香烧喉的古巴雪茄中完成《老人与海》的时候,古巴的革命之火,已经初具燎原之势。

  一九五二年,海明威在古巴。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永不屈服的老人

  《老人与海(译林版)》——2016-12-11日读于京东读书。本书译者是大名鼎鼎的《乡愁》的作者余光中,真想不到他的英语水平也如此了得,第一版1957年翻译,等到2010年再版又反复修改,并且他翻译时还强调要尽量模仿海明威简洁有力的句式,可谓诚意满满。

  海明威的作品读得不多,上一本还是去年读过的 《流动的盛宴》,当时的书评是这样写的:“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对海明威来说的确如此,在这里,他磨炼冰山法写作、不时挨饿、享受新婚时的快乐时光、观看绘画和艺术作品、读俄国作家的书,徘徊在卢森堡公园、丁香园、卢浮宫,与菲茨杰拉德等大家交往。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人的呼吸,都不简单。”后来去巴黎游玩时一度曾想去海明威故居转转,但时间有限只好作罢,在卢森堡公园倒是徜徉了很久,想要找回当时海明威在其中穿行的感觉。而《老人与海》已是海明威成熟期的作品了,籍此他也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的老人,无名无姓,可谓英雄不问出处,怀着对多次出海未果的念头再次出发,这次在海上他孤独,和鸟儿对话;渴望大鱼,但又觉得大鱼是朋友,与它惺惺相惜; 他坚定,有勇有谋,锲而不舍,可最后命运仿佛和他开了玩笑,到手的大鱼又被鲨鱼洗劫一空,他没有气馁,又决定毅然前行,只是身边又多了一个正在长成的少年。

  本书篇幅不长,秉承了海明威冰山写作风格,可谓是字字珠玑,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读完了,书中名言很多,象是『可是人不能认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屈服』等。本书充分表现了老人大无畏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赞美了人与自然不仅斗争,又和谐共处的美好。读完不由得想到海明威惊世骇俗的一生,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主动选择了用双管猎枪插进自己的喉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谓是“生则重生,死则安死”——也就是“活着,就要勇敢的活下去”,活的精彩,死则“与其等到希望破灭,抱着病残的身躯痛苦呻吟死去,不如血气方刚,怀有雄心壮志,高高兴兴地在烈火中焚化。”

  《老人与海》读后感(六):返回哈瓦那的路

  又把《老人与海》看了一遍。

  引用一段话:“再加,多多少少,有谁不在杀害别人呢。捕鱼这一行一面养我,一面也着实害我。那孩子是救我命的,他想。我不能过分蒙蔽自己“。

  以前认为老人的形象是刚毅的,小孩这个形象有点多余,作为助手的男孩,男孩悉心为老人着想,为老人啼哭,海明威这一安排有点作。今天读完这段话,才体会到海明威的用意。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是《老人与海》公认的主题。老人与海明威是一体两面的硬汉形象,可是强硬的背后,有多少人真正从《老人与海》里读出海明威的心声。

  老人,这个打了一辈子鱼的渔人,直到年迈,不再交好运的时候,还要向世人证明他是无比出色的渔人:他技术娴熟,经验丰厚,果敢坚强,吃得苦中苦。他一入迷途就是一生。

  遇见大鱼之前,猎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了生存,为了当好渔人的尊严,猎杀从来不是罪过。

  直到与大鱼交手后,大鱼的优雅、沉着、壮美,让老人与它心心相惜起来,他第一次摸到了大鱼的心。但他还是把这骄傲高贵的生物杀死了。老人第一次感到了猎杀的罪过。

  ”你不只是为了求生,为了鱼肉可卖才杀它的,他想。你是为了面子,为了自己是个渔夫才杀它的。它活着你爱惜它,死后你还是爱惜它。如果你爱惜它,那么杀它就不是罪过。或是罪过更深”?

  这罪过是自我的觉醒,是老人离真实的自己最近的一次。原来,他一生是为了扮演渔人这一角色而活,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作为渔人的坚强、吃苦与捕到大鱼后的胜利,最终看起来像梦一样,虚幻而不真实。

  我们多少人也是如此,作为孩子的时候,我们是自己的。为了生存,我们成为了老师、公务员、工程师......为了体面的生存,我们在各类职业里走得更深,必要时,还需要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这就是老人体会到的“生之痛苦”。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大鱼”搏斗至精疲力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幸运的是,老人有那男孩来救,他最终迷途知返了。

  失去了鱼,老人被打败了。虽然失败,老人找到了轻松回家的路:

  “他知道自己现在终于打败,而且无可补救。他走回船尾,发现舵柄那断成锯齿的一端,合上了船舵的接孔,还可以顺利掌舵。他把布袋包好两肩,将小船带上了归路。现在他轻飘飘地航行,毫无心思,也毫无情感。现在他万事漠不关心,只顾尽力平稳而妥当地把小船驶回港去。夜间鲨鱼来袭残骸,就像一个人在桌上捡起几颗面包屑一样。老人不理它们,实际上,除了掌舵以外,他已是无所关心。他只注意到如今小船因为旁边不附重物,航行起来,飘逸而又平稳”。

  在生存面前,人可以不择手段,并且毫无悔意,甚至为生存冠以富丽的理由。但是,老人却看到了自己的罪,并为之忏悔,多少遍主祷文和圣母经都不足够。海明威在拥抱 神。 神不让人证实自己的强悍,他让人承认失败后找到回家的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