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马尔》读后感10篇
《帕洛马尔》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洛马尔》读后感(一):非常值得买回家
卡尔维诺的作品里最喜欢两本,《看不见的城市》和《帕洛马尔》。
这两本书有一种魔力,看的时候会让人想要在阅读的某个时刻某个刹那重新思考生命。
帕洛马尔全本也是由很多短文组成的,以帕洛马尔先生的视角去观察宇宙、海浪、动物、死亡等。
视角不同观点不同,引人深思的同时又会惊叹于卡尔维诺不同于常人的观察力。
仅仅沉浸于文字之中时如新手玩数独时写下每个格子可能的数字,而接下来却需要整体地观察。这本书就是如此。卡尔维诺成功地做到了将现实解剖成三个层面,按数独游戏的方式产生了27个不同的故事,轻快的同时又有无限的数学之美,描写细腻的同时却又不断地刺激想象力,注满隐喻的同时又:要意味什么……意味什么呢?意味它自己。
《帕洛马尔》读后感(三):摘抄一段
要学习死亡,最困难的是: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封闭式的集合,它完全属于过千万,既不能再给它添补什么,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当然,那些继续活下去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生活的变化,改变他们的生活结构乃至改变死人的生活结构,使生活具备新的形式或者是与从前有所区别的形式,例如把一个因违反法纪受到惩处的人看成是真正的造反者,把患有精神病或谵妄症的人捧为诗人或先知。生活中的变化对活人来说确实重要,但死者却很难从中谋求好处。-------《帕洛马尔》
《帕洛马尔》读后感(四):假如有一块石头叫做帕洛马尔
断断续续看了三遍。
第一遍收获是忧愁,想着卡尔维诺到年老时也开始变得忧愁,也开始思考一些扰人思绪的却又无解的问题。不再如我们的祖先那般轻盈了。话题似乎都开始变得沉重和无望。
第二遍开始有些懂得,他一方面作为一个旁观者,一方面深入思考,但他对所有物件却保持着一种尊重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的尊重,让帕洛马尔显得有些神经质和优柔寡断。如果单从一块石头来看,它只是一块石头,不具有任何意义,所谓意义都只是我们的妄加猜测,都是我们狂妄的施加。因此这些帕洛马尔只能留在脑海里,以流动性的形态加以想象,或者以类似扭曲的方式尝试阐述。更多时候,对于同类,他选择了三缄其口。沟通或者达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遍,越加喜欢这本书了。喜欢或者更加心疼帕洛马尔,也想观察他的世界,在他观察世界的同时。世界如此之大,我们的时间却如此有限,你深怕错过每一件美好的事物,也深怕辜负了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所以才会站在海岸边,站在阳台上,待到你觉得它们不需要你时才离开。可是,它们真的会在乎你的观察,你的思考吗?你始终带着善意猜测着这个世界,想和这个世界和身边的同类达成和解。努力地尝试,然后低下来,默默地又回到自己可以观察的世界里去。有一种说法是慧极必伤,大概是因为你已经想象到如果人类的皮肤是透明的,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系列的倾轧和吞咽。
不设置模式,因为生活现实是那么的无理和难以捉摸,你所能做的就是坚持某些原则,以其流动性的形态,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选择是做或是不做,是表达还是沉默。
大概不是每个人都像帕洛马尔那样诚恳天真地思考着这么多问题,但似乎这是这个地狱里不属于地狱的一部分,因此想保护它,使它有空间,使它免于恐惧。
《帕洛马尔》读后感(五):帕洛卡尔摘抄
我们所谓的爱,难道不是我们身体这部机器里面的一种程序吗?也许这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序,因为大脑这个贮存器收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皮肤细胞和肌肉分子发送来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来自视觉的和来自想象的脉冲混合起来并加以放大。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太不信任我们的感觉了,我们才在这宇宙中感到不舒适。也许我应该给自己确定这样一个座右铭:坚持自己所见吧。
生之所以卫生,是因为它包含着死;死之所以为死,是因为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人决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需要,要解释,要翻译,要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要把具体的图像翻译成抽象的词语,要把抽象的符号翻译成实际经验,反复织就一张类比推理网络。人不可能不思考,因此也不可能不进行解释。
每当我缄口不语之时,我不仅要想想我要说的或不要说的那句话,而且要想想由于我说或不说那句话从而引起我或其他人要说的话。
也许是因为他周围的世界就是这样不协调,他常常希望在这不协调的世界上找到某些和谐的图案,找到某种不变的常数;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头脑就像这样杂乱无章,仿佛脑海里各种思绪互不相干,越来越难以找到一种能使自己的思想处于和谐状态的模式。
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真正差别,是时代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留给他们的遗产。我们应该对这份遗产负责,即使留下这份遗产并非出自我们的本愿。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他们的。
他们生活之中类似我们生活经验的地方,我们无法施加影响;对于他们生活之中打着我们的烙印的地方,我们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
死亡带来的慰藉应该是:在消除了忧虑这个斑点即我们的存在之后,唯一重要的就是一切事物都展示在阳光之下,并在漠然的、宁静的气氛中相继发生。那时世界上只有宁静,一切都趋向宁静,风暴、地震、火山爆发也趋向宁静。
对死者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无关紧要,他们不必再为此烦恼了;虽然这种态度不符合道德观念,但死去的人之所以高兴,正是因为他们可以不对任何事情负责。
要学习死亡,最困难的是: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封闭式的集合,它完全属于过去,既不能给它添补什么,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
每个人都是由他的一生及其度过此生的方式构成的,谁也无法否认这点。一辈子受苦的人,就是由痛苦构成的;如果硬要否定他的痛苦,那么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了。
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读一些口碑极好的作家的作品。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准确把握众作品中哪一本最适合自己,作家贯写的主题,特定的语言风格,有时需要读很多本晦涩难懂的书,或在积累的质变下,或者冥冥之中偶遇那本属于自己的书,以它为钥匙打开通往作家世界的大门,用它填充、完满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卡尔维诺,我个人建议从《帕洛马尔》开始,它的通俗性较之其他几本小说要好得多。卡尔维诺习惯以同名不同人的个体出发,去描述具有共性的事儿,这也就是文学的人文意义。
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将双脚离开过泥泞和污秽之中,灵魂被沉重的肉身束缚,而肉身又被泥泞焊住,无法腾空,无法飞升。而有少数的人能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抽离出来,最起码让自己的一只脚腾空,迈入宇宙和永恒的无限之中(即使宇宙和永恒仍是不可知的)。显然,卡尔维诺是后者。
卡尔维诺认同《帕洛马尔》是“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并坦言“帕洛马尔的任何经验,都是我的经验”。小说主人公帕洛马尔极富想象力和思辨精神。他迷恋于对客观物体及其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大海的浪花,壁虎的形状以及月亮、星辰、草地。他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性欲、死亡、人在社会中的境遇等等,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世界的紊乱和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
在此,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卡尔维诺溘然长逝,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结尾的一段是:
“帕洛马尔心想:‘如果时间也有尽头,那么时间也可以一个瞬间一个瞬间地加以描述,而每一瞬间被描述时都会无限膨胀,变得漫无边际。’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这本书被列为卡尔维诺的小说之列里,和《马可瓦多》那本书一样,也是一种糖葫芦串式的结构,节与节之间并没有多大的情节联系,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品读。但是这本书在结构上,在章节之间有一种比《马可瓦多》更为精心的安排,是按照主题和思维的推进深度来谋篇布局的。
作为卡尔维诺最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太过轻盈也太过厚重:轻盈的是他思考的东西脱离了庸常的世俗烦琐而走向了更高的层面,而厚重一方面则因为这种更高层面的宏大的形而上思考在此书之中是如此的密集所以给这本书带来了阅读难度和很高的含金量;沉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卡尔维诺在经历所有的观察省思之后,似乎并未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反而流露出一种近似虚无般的茫然,当他抬起脚迈进了广阔与无限之中,他也不可避免地迈向了虚无。
《帕洛马尔》读后感(七):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读《帕洛马尔》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小书。翻看的那一刻,如进入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个人在窥探世界,我们看到了他窥探时记录下的文字。当然这一切都是由卡尔维诺代劳。
看到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一点也不惊讶。作为写作者,时常要进行这样的记录,我也会蹲下来看蚂蚁搬家,看一只蜘蛛结网悬空,看到的一刻,心里有了一些起伏,也会在心中暗暗尝试用文字描述。但也仅仅是看到而已,短小的片断并未生出一篇文章,藏在了脑海里,没多久就消失殆尽。
卡尔维诺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了鸟儿的集结。这个场景我是如此熟悉,我曾站在窗前观察一个小时之久,那是麻雀,在傍晚时分,时而聚集在一棵树上,时而分散,时而飞舞,又时而停歇,估计有几十万只之多,数量的庞大,让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变得磅礴、宏观和震撼。为此,我对帕洛马尔关于欧椋鸟的那篇看得格外仔细。同是对鸟群的观察,我斗胆思考,与大师之间究竟差了什么。
对欧椋鸟的观察这篇,卡尔维诺更多的加进了帕洛马尔的视角与思考,除了客观观察,有大量的文字在记叙帕洛马尔的主动思考,及与朋友的交流。当然,大部分篇幅还是写了对鸟群的观察,在形容鸟群的队形时,“犹如一片云、一柱烟、一股水,就是说由流体构成的固定形态”。我观察到的鸟群确实如此,虽然与帕洛马尔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鸟,但在队形转换时真是千变万化,一刹那,就换成了另一种姿态,几乎来不及反映。我能做到的就是在心底赞叹,而却无法用语言形容,似乎文字此时已经穷尽。看到卡尔维诺关于鸟群的描写,又是一阵赞叹,因为那时那景,老卡确实用文字描写了出来,当时的画面一跃而出。这是大师的功力吧。
如果仅描写这些鸟群,那就单调了许多——可我确实是这样写的,仅写了鸟。卡尔维诺为了衬托这个奇景,还加入了旁人的议论,写了大家看到鸟群迁移后的反映与惊讶,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鸟群集结的壮观。这也更为鲜活。如果仅是为了写景而写,那就太为激进。无疑我是属于后者,仅为了写而写,而忘了写背后的人。
这部书写了许多帕洛马尔观察与思考的片断,有的偏重于叙述,有的侧重于描写与议论,这些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部书涉及了许多场景,有阳台、花园、百货公司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作者一直用眼睛和脑子看世界,把那些细枝末节的细节及思考的片断及时记录下来,才有机会写进文字中。很多思考与感悟都是稍纵即逝,那些逝去的想要再去找回,几乎不再可能。所以,随身带一个本子作记录,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我最喜欢读的是帕洛马尔在阳台上的那一篇,因为阳台几乎是城市里的标配,每个人的阳台都是一个瞭望角,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地观察世界。当然,观察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可在观察我们。
这部小集子的起因很有意思,本来卡尔维诺想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帕洛马尔,但写着写着他觉得帕洛马尔就足矣了,而另一个始终没有出现。写作就是这样,当初设想的,与实际写出来的,总有那么一点点差异,就连大师也不例外。
我现在想做的,就是在冬末初春,等到麻雀再次集结的时候,我在阳台的窗口观察之后,再写一篇关于麻雀结队的故事,或许会有不同。
《帕洛马尔》读后感(八):Palomar先生的世界
从对浪花的描写联想到深蓝色的神奈川冲浪里,联想到分形,细微的极致仍旧是同样图案的重复。沙滩上观看女性乳房,突破习俗禁忌,视之如碧海蓝天白云,又惶恐是将女性的美丽物化了,于是又满怀激情地观看。花园里的草归属到集合论里,似可进行一番严密的分类,抽象简化的现实世界却是无穷尽的复杂。听乌鸫鸟的鸣啭,沉默的间隙是隐藏在声音背后的语言吗,如莫尔斯电码一般?
乌龟没有人类的性器官皮肤,它们的爱大概是更为纯粹的精神之爱?举止悠闲的有鳞目,它们的时间刻度是地质时间吧,正如宇宙星系的时间刻度是天文时间,人类整个一生不过几十年,能够感同身受吗?死亡,个人的死亡,人类的灭绝,人类文明的消失,时间宇宙的尽头。
alomar先生执拗到近乎神经质地思考自然图案、声音、习俗禁忌、时间,这些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的符号。勾起了许多童年的思维漫游,那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宇宙的符号一无所知的时候,每个夜晚睡前短暂的静寂里,思绪从一个点荡到另一个点,像春天燕子划过蓝天,一下一下的远去。
那些思维漫游大都忘记了,只留下一些对未来的遐想:
人死了埋在泥土里,最后只剩下骨头,是小虫子吃掉人的肉吧?头发、牙齿、指甲也被吃掉吗?被啃噬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果太疼或者太害怕怎么办?黑魆魆的地下即使睁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叫喊也没人听见,而且听说死人的棺材里放着大土块固定尸体所以棺材抬起来很沉,那么在里面也不能动了,只能放弃。像睡觉一样就死去了吗?
那些一个人思维漫游的时光,像是一个小我跑到自己的脑袋里,顺着幽暗的树状分叉隧道,一会儿推开一扇门,看见星星在黑夜闪烁。在那大片的空无里,对世界宇宙的意识在心中生长,那成长丰富深刻,甚于后来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甚于长时间训练习得的理性逻辑思考,甚于很久以后才懂得的对他人行为情绪的体察和对他人的理解共情。想起读到黑塞一句话时候的震动,大意是,正是内心那些隐秘幽微、不为人知的思绪情感,让我们成长为自己。
长久地忘记了小时候的思维漫游,某天突然想到,为什么现在睡前想到未来是充满忧虑的,小时候都是满怀憧憬的呀?大概无非是因为小时候一切都有无限可能,后来则只能在之前的历史上继续前进,颇多无奈。然而还有更多。忘记了习惯与禁忌是在习俗文化与商业宣传的影响下被扭曲的,忘记了理性思维是被各种语言塑造的,忘记了星空可以整夜整夜的观看,忘记鸟叫声可以静静地听,忘记了树木花朵的清香可以轻轻嗅闻,先于这一切的,是所受的教育在一开始就让人忘记,一个人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满足,让人抛弃了自己作为自己生命主宰与绝对权威的本能。
《帕洛马尔》读后感(九):[2012-2013读书摘抄]在这个日趋解题的世界上,他想拯救的是最脆弱的东西
1、如不考虑构成一个浪头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同样复杂的各种伴生现象,那就无法观察到每一个浪头
2、如不完全按照礼俗行事,人们不仅得不到自由,做不到坦率,反而会行不能无虑,言不能由衷
3、难道我们共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作为个人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吗?
4、在这个日趋解题的世界上,他想拯救的是最脆弱的东西,即连接他的眼睛与落日的这座桥梁
5、这就是我的栖息地,不管我愿不愿意,我只能在其中生存
6、视力无能为力的时候,想象力应该给予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7、既然宇宙中的发光体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只好相信黑暗,相信它那不存在任何东西的部分
8、他摆脱青年时代的烦恼为时过晚,过晚地认识到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关心现实
9、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白猩猩,但它并非出于它自己的意愿与喜好,它忍辱负重地扮演者这个独特的角色
10、我们大家手中都旋转着一个旧的空心轮胎,并想借此找到词语本身并未表达的最终意义
11、他看到地球不停地、无动于衷地旋转,毫不关心人类的命运,看到人类在艰难地、不屈不挠地进行吸收和同化
12、拒绝理解这些石头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也许是尊重石头的隐私的最好表示;企图猜出它们的隐私就是妄自尊大,是对那个真实的但现已失传的含义的背叛
13、人绝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需要,要解释,要翻译,要把一种语言解释成另一种语言,要把具体的图像翻译成抽象的词语,要把抽象的符号变成实际经验,反复治就一张类比推理网络
14、世界上任何统一体的分解过程都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它的后果却被大量的也许是无穷无尽的新的对称、组合与配对所掩盖,而迟迟不能被人发现
15、在这个人人都竭力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的时代与国家,帕洛马尔先生却养成了三缄其口而后言的习惯
16、每当我缄口不语之时,我不仅要想想我要说的或不要说的那句话,而且要想想由于我说或不说那句话从而引起我或其他人要说的话
17、在这个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年轻人看不惯老年人,相互不能容忍已经达到极点的时代,老年人的一切活动便是为了收集话柄,准备有朝一日数落这些年轻人,而年轻人则窥测试机,要证明老年人愚昧无知
18、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连续性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经验无法传递,是由于不可能是年轻人避免我们已经犯过的错误
19、模式不需要更换任何部件,可以完全正常地运转。然而生活现实呢,我们看的清楚,它却百孔千疮,无法运行。因此,只能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使生活现实接受模式的形式
20、他宁可使自己的信念保留着没有具体形状的流体形态,使之成为指导自己日常行为但未明确表达的准则,遇到具体的事情再给它赋形:采取行动还是等待观望,接受还是拒绝,讲话还是沉默
21、不应该把死和不存在混为一谈,死的概念涉及到生以前的漫长岁月,也涉及到与之相对应的死之后的漫长岁月
22、死亡带来的慰藉应该是:在消除了忧虑这个斑点,即我们存在之后,唯一重要的就是一切事物都展示在阳光之下,并在无忧无虑、宁静的气氛中相继发生
23、谁要学会死,最难学会的是: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封闭式的集合,它完全属于过去,既再不能给它添补什么了,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了
24、如果时间也有尽头,那么时间也可以一刻一刻地加以描述,而每一刻被描述时却无限膨胀,变得漫无边际
25、尽管全人类灭绝这一天尚未到来,但终究会到来的
《帕洛马尔》读后感(十):消失的主角
一
“一个人为了一步一步地到达智慧而开始行走。他还没有到达。”
ALOMAR,帕洛马尔
烟锅,活像烧烫的钟,冒出了烟雾,从几乎看不见的缺口那往下直淌,转瞬,一个花圈,气腔越涨越大(泡泡……),拉得越来越长(潮男在泡泡林中表演,但其他的泡泡稍后会登场的……),倒置的龙卷风似的,从上面涌下来的烟团充到气腔里,气腔变形了,变实了,笼住了两个叠在一起的膝盖,笼住了,裤管和脚踝,冲地板扑过去了……哎呀!这是怎么回事?整间屋子都快变成烟海了!
天气转冷,或者那场“我”的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就托着这个烟斗了,没边饰,淹没在一片缁色的云中,每当它被带到日光底下,这是极少见的,在这片云的边沿和中间凸起的部分就会点缀些锐利的白斑——云发霉了!
“帕洛马尔先生在东方某个国家旅行时,从集市上买回一双布鞋”
各位,请注意了!
这是主角“帕洛马尔”捉住(捡?)了两件东西(一双不配对的布鞋),而事实证明,却是两个主角(还有那个消失的主角“莫霍尔”)在吸用一只烟斗——一个(枯叶色)悠闲地坐在靠背椅(裂的铁灰色)上,用一种奇妙的方式(烟倒流了!炉灰色)咂着(啧啧……)烟嘴(泛白——口水?),另一个(青黄)以一种倾斜的,身体最靠近书桌(紫檀色)的方式,从旁欣赏,他的目光(奇怪的褐色——游动)追随着(啪!)那打头阵的烟团(哗哗!),直到缠住那双可怜的丑陋的布鞋(乌黑)。
坚固的黑色,丝毫没有妥协的浓重的黑色,(风,旷野,山毛榉,高高架起的篝火堆,粉白蝶,沙……)——透过纯白的沉默(一个窥视一切的声音),吸烟斗的人(无色)不见了,一只猫(炉灰色)安静地在莫霍尔的鞋(相似的色泽,几乎和地板融为一体了)趴着,睡了。
莫霍尔一动不动,冻在那。(呼吸,灰色的毛,莫霍尔石雕,房子,漂浮的岛,死亡……)
二
“我依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家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ITALO·KALVINO,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阵怪叫(呼啦啦,呼啦……,一阵?还是一阵将消失时的那一声?一点声音的残余?)吵醒了卡尔维诺先生(一个仙人掌式的人物)……他起先——疲惫——以为是他的落枕又犯了(想想真瘆人,那一度毁了《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的开篇,三十五年前的夏天……),可是他扭了扭脖子(真的扭了吗?还是用声音扭了——最起码,那怪叫不是身体的痛感),发现并不是,——呆滞——那是夫人在掀他的被子吗?(对我死赖在床上的羞辱吗?是吗?她不是锤我的肩头吗?再说了,我根本不需要她……!)不可能。——疑问——那就是窗帘在抖动喽,(开什么玩笑?除非有人拼了命地撕扯它,咦,就算是这样,会有一丝丝黎色的条纹出现啊。)也不像。
——遗忘——“帕洛马尔先生的住房周边有一片草坪”,“帕洛马尔先生有幸在这个飞禽云集、鸟语不断的地方度夏……”,也就是说有一群椋鸟接到命令了似的,齐刷刷地从草坪那掠起……掠起来了?一个有疏有密的声集?绝对不!——苦恼——一群拖拖拉拉的在漫不经心地游园的人?一串沙沙的脚步声演变过来的……?下雨了,一场疾雨——密实的雨点,迫着垂枝的叶片,雨点推攘着,烫红了地面。不!不对!
不是!不!是帕洛马尔拍案而起。书,夹明信片的书(54),从废品周转站淘来的书(54),永远也不放到架上的书(104),残损的书(104),正面朝下的书(151),讲述书的书(151),乱七八糟的,从倒了的书架上,(虚拟的未倒之前的书桌还支撑了它们片刻)倾泻下来。一本本徒有黑的白(不,独有白!)……
卡尔维诺先生睁开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