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2018-10-05 04:4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是一本由(英)亨利·希金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一):不错

  不错评论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请尊重创作者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小说结局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二):干什么都有窍门技巧

  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仿佛一切都变得匆忙,读书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奢侈行为。如何在最少的时间内读最多的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本书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告诉我们不用读完一本书,而能掌握书的精华真谛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掌握最多的知识,看过本书,也许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答案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三):光浩国际25楼

  单纯地活着很简单,但是生活就需要勇气。在生活当中,人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有人选择面对,有人选逃避。如果生活缺少了勇气,那么你就只能选择逃避了。

  如果渴望精彩的生活,那就要鼓起勇气去追求;如果渴望丰富的生活,那就要鼓起勇气去改变;如果渴望快乐的生活,那就要鼓起勇气去争取。生活需要勇气,不想碌碌无为,那就请把你的勇气拿出来。

  这份勇气不仅要敢于去追求、改变和争取,也在于勇于放弃。在追求某样事物时候,你必然要做出选择,放弃某个选项

  有的人为了成功而放弃了偷懒,有的人为了胜利而放弃了玩耍,有的人为了梦想而放弃了所有,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勇气,并不是随便说说那么儿戏。生活需要勇气,需要敢于放手的勇气。

  生活需要勇气,在这个万千的世界里,只要勇敢才能活得有特色。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四):不是本书的书评

  这本书依旧没有看过。之所以会想起来在这里写,是看完了另一本书,《华氏451》。把里面的几段断章取义出来,作为看到《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这个标题时的反应

  以下全部截取自《华氏451》(2012版)

  59~60

  “想象一下。十九世纪的人,骑马,遛狗,驾马车,一切都是慢动作。接著,到了二十世纪,摄影机的速度加快。书的内容缩水了,浓缩本,简明版。文少图多的小报。所有东西都缩减得只剩下插科打诨仓促结局。”

  ……

  “经典作品删减,好配合十五分钟的收音机节目,然后再删减,好填塞两分钟的书评节目,到最后只剩下十来行的词典式摘要……但是许多人对《哈姆雷特》的认识……只是某一本书中的一页简介,这本书上称:这下子你终于可以读到所有经典作品;赶上你的邻居了。你明白吧?从幼儿园进步到大学程度,然后又回到幼儿园;这就是过去这起码五世纪以来的知识模式。”

  ……

  “……简明的简明版,简明的简明的简明版。政治?一则专栏,两行字句,一个标题!然后,半空中,全消失了,人的头脑被出版商、剥削者、传播者的手转得太快,结果心机把所有非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思想全甩光了!”

  ……

  “上学的时间缩短了,纪律松弛了,哲学历史语言课程删掉了,英文和拼字也渐渐、渐渐被忽略了,最后几乎完全弃置。生命就是眼前,工作重要,下了班处处是享乐。除了按按钮、拉开关、装螺丝,何苦去学什么?”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五):好些书不用读完,这本书暂且只看了十几页

  只看了前面十几页,再次确认:好些书不用读完。摘录了一些有趣观点,也认同

  书名游戏

  自己没读其他人读过

  10

  增进自觉和自知的作品,会成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11

  散文家蒙田毫不讳言:“每当我读书遇到难解之处,并不会为此苦恼,读过一两次若仍然不懂,就算了。” “如果一本书很乏味,我就换一本读,而且我只在无聊到发慌时才会找书来读。”蒙田是要告诉我们别把书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

  两种观点看阅读

  1.阅读使我们化身旅人,带我们远离家乡,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阅读,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新的家园

  《藻海无边》作者简·里斯

  2.“告诉我你读了什么书,我就可以可以说出你的为人"此话所言甚是,但若要我更了解你,你便得告诉我什么书让你―读再读。

  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

  13

  约翰逊这位18世纪大文豪,著述广受后人引用。他坚信书不用从头看到尾,并曾对友人说“世上的书,能让人从头读到末尾的没几本。”

  22

  读过和没读过之间的差别,比我们想象中小。例如,你记得你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也记得因为情节太悲伤而哭得惨兮兮,但如果你记不得那些悲伤情节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书的大意,真的能说自己比没读过的人要懂得多吗?

  24

  从书迷身上当然可以认识—位作者,但从讨厌作者的人身上,却可以学到更多。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六):妙趣横生文学八卦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宣传语“读书启示录……英伦才子独门秘籍……适合:因为没读过的书太多而有职业焦虑的人;想读经典很久但每次翻不到10页就不支倒地的人……”难道这真是一本读书界的“葵花宝典”?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来头。Henry Hitchings ,英国著名评论家、语言学家。生于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主要作品《Dr Johnson's Dictionary: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Book that Defined the World》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How English Became English》、《The Language Wars: A History of Proper English》、《How to Really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其中那本《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How English Became English》在2008年获得了英国的约翰•卢埃林里斯奖(John Llewellyn Rhys Prize)。这是英国第二古老的文学奖项(第一是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每年颁发一次,奖励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小说、非小说、诗歌剧本)的作者。这些作者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用英语写作或在英国发表作品。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小书,但却不是人人适合的。有些人看了可能依旧丈二和尚,也会有些人怒气冲冲,认为这是一本“很水”的拼盘书,拿一些读书界的“经典”肤浅地粉饰一番变成了一本畅销书。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也许会是资深的读书人。但这本小书显然不是写给“大牛”看的。

  书的最后一部分安排了特别的“小试身手”,彰显了全书主题——给文学来一场八卦,继而发现经典里的趣味

  “莎士比亚曾扮演过《哈姆雷特》中的哪个角色

  威廉•丁道尔怎么死的?

  哪位名人腹部刺青是‘Quod me nutrit me destruit’(成就我者,亦可亡我)?

  ……”

  想知道答案,那就去读这本趣味的小书吧。除此之外,这是本翻译得当,很好的保留文字活力佳作感谢译者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七):不必当真

  近几年来,国外流行起一种有趣的书籍,专门教人如何装腔作势,换做到国内,大概就是装逼指南。装逼是一种使用普遍的技巧,也是很多都市达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前有《假装的艺术》,实际上这本书里面有一章已经介绍了在读书方面“装”的技巧。这本书更加系统讲述了在“读书”方面的各种装逼技巧。在这之前,也有一本《不用读完一本书》,这本书加上“真的”二字加以强调,由此可见,要真的读完一本书,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种奢侈。

  英国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英国人曾谎称读过一些其实并未读过的书。据路透社报道,此项调查于1月和2月在“世界阅读日”网站进行,调查对象有1342人。调查表明,65%的人曾谎称读过某些书。原因都很简单,为了在社交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想被人说成无知。是否读过,有时候只需要鼠标在豆瓣读书点击一下“读过”,把它同步到新浪微博就能让你圈子的人知道。在热门书评里面找几个句子作为自己的评论效果更好。为了继续装门面,也可以背诵几句经典的书摘拿出来引用。对于这种行为,或许在国人看来,是一种相当虚伪做法。但是它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好比我身边这么多的电影牛人,与其谈论,他们只需要报出导演编剧名字就可以吓到众生。读书也一样,只需要大致涉猎一下,看几篇书评,便可以在人前面侃侃而谈。除了一般人都会的装技巧。作者传授了一些实用价值比较高的技巧,比方说在谈论一本小说著作的时候,尽量不要去谈大致情节、以及主人公。要从书中一些不起眼的角色下手,除了能显示出你读书细致以外,还能凸显你与众不同品位。这个原则就是找冷门。操作起来很简单,别人都会谈的就蜻蜓点水般略过,而那些众人不知道的细节就大张旗鼓的介绍,定当令人刮目相看

  崔卫平曾说:最好的阅读就是没有功利心的阅读,我现在读书很多带有目的性,这也是我的焦虑之处。本书正是反其道而为之。当然,目的也分几种,崔卫平所说带着目的性去阅读,指的是她在写电影评论的时候会去翻阅相关专著。而普通大众的目的性,几乎都是为了撑门面。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一来的确没时间看书,二来看书比看电影听音乐更显得沉闷乏味。为了应付各种社交场合,“装文化”的横行也就显得理所当然。没读过不要紧,反正也不是你一个人没读过。大家都在心照不宣的装,若你不装,反而显得异类。虽然作者从各方面提供了一些装的技巧,洋洋洒洒,妙趣横生。但装与不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这些外国作者的一些“装技巧”,并不见得在国内也适用。近几年来,这样的书籍可以说是趋之若鹜市面比比皆是。阅读有风险,读者大不可当真,你装,或者不装,书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不仅是普通读者,很多作家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也不见得读过很多书。更有书评人声称“若那本书并非甚么经典著作,我们当然是可以只抽取其中的一、两章来看,我们大概都知道它说甚么。这本书就算是读完了。”去年《纽约客》有篇文章《我恨“十大”排行榜》痛斥道:任何进了“十大”榜单加工厂的人都深知,书评家并没有读过所有那些书,乐评家也没听过所有那些音乐。影评家总是无所不知,而电视剧评论家当然想要跟上最新发展,可是电视多如牛毛。所以,对于读者,何必当真呢?

  实际上,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很多人会提到一个有趣的悖论:作者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那么我有必要把这本名叫《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书真的读完么?带坏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自然调侃本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八):谈论没有读过的书是一件可耻的事吗?

  “我今年读了121本书。”

  年末整理盘点季,当大家热烈讨论整年消费额度收入总数以及换了多少个性伴侣的时候,你不经意的说出上面这句话,会造成两种后果,要么获得赞美,要么获得鄙视,赞美也许言不由衷,鄙视可能酸中带刺。然而,恭喜,你的逼格成功飙升。

  一百多本是一个比较恰当数目,太多,别人会以为你压根是个骗子,太少又唬不住人。如果还有人问你在这一百多本书里最推荐或最喜欢哪本书的话,你的舞台来了,追光已经打好,不用谈具体的情节,你可以轻描淡写的说某某书立意新颖,开创了某某之先河,也可以略显烦恼的指出另一本书相当平庸无聊,毫无独创性。记住,这时候不能说这本书好,那本书坏,你得用几个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语意模糊词语

  这可不是我在教唆你骗人,而是《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作者亨利·希金斯在书中教授办法,既然社交中谈论书无可避免,那么,怎样才能优雅的谈论你没有读过的书呢?亨利·希金斯在这本书里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方法

  也许你会问,我们难道不可以拒绝谈论没有读过的书吗?为什么一定要说谎呢?虽然我们都抱有如此美好的愿望,但是,你真的分得清读过和没有读过的界限吗?

  现在,请老实交代,你读过《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吗?没有。可是你看过电视剧,就算你没看过电视剧,你也听过别人谈论这些电视剧,你的记忆中存在着关于这些作品的知识和经验,当聊天的火车开至此处,说一句“我最喜欢的是猪八戒”,看起来毫无不妥,即使你压根没翻开过那本写于明朝的书。

  而另一些时候,我们明明老老实实从头到尾读完了一本书,但是一年之后,却愣是连主角的名字都说不上来。遗忘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遗忘侵蚀了记忆,即使你在豆瓣上标记了“读过”,并且还煞有介事的写了一句短评,也未必就能证明你比从未读过这本书的人了解更多,如果他还恰好看过一篇关于此书的评论,那么谈论起来,说不定你还要甘拜下风哩。

  几年前,法国知识界流行过一本叫做《不用读完一本书》的书(英译题目是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作者是法国的一位文学教授皮耶·巴亚德。好好的文学教授不去教书,却写了一本教人如何谈论没有读过的书的书,到底有何用意?

  实际上这本书并没有标题听起来那么耸动,作者的目的在于考察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总是谈论那些没有读过的书,名人作家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出于文化社交的虚荣心吗?

  作者提出了一个“虚拟图书馆”的概念,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些书籍已经成为了基石和背景,虽然我们没有读过他们,但我们都大概知道它们在讲什么,比如《哈姆雷特》或者《红楼梦》。我们谈论书时,并不是在谈论书本本身,而是谈论我们对于书本的记忆,偏见以及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它。

  相比皮耶·巴亚德的文化讨论,亨利·希金斯的《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则另有一番用意。他的这本书确确实实的给出了一些谈论没有读过的书的建议,上面说过的用词技巧之外,还有比如多了解一点作者的小故事,不用全面了解,只要一两点趣闻足以(你知道弗洛伊德的首篇科学论文研究的是鳗鱼的睾丸吗?);比如谈起一两处细节,哪怕你仅仅看了那一页,也可以大说特说,滔滔不绝(你知道我们一生会掉四万五千根阴毛吗?)。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之所以谈论阅读,是因为我们向往这些自由和可能。不论是皮耶·巴亚德还是亨利·希金斯,他们所做的是将阅读日常化,阅读没有那么强大的功效,也不必过于隆重,在现代社会,看书人已经稀缺的紧了,就不要难为他们还要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一字不拉的读完每一本书。

  不知道这是一种文化潮流还是一种文化堕落?反正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作者转移到作品本身,然后甚至关注起读者了。消费时代,顾客至上,读者也跟着一起站到了高地。

  亨利·希金斯的《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有点《罗辑思维》的意思,虽然他在教你怎样谈论没有读过的书,但实际上做的却是名著导读的工作,在本书中,他谈但丁、荷马,谈简·奥斯丁、乔叟,谈《战争与和平》也谈《追忆似水年华》,正如罗胖那句口号: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他们虽然声称可以不用读完一本书,但是,很显然,这些书他们都认认真真的读过了,有没有完整的翻完不得而知,但谈论和应用已是事实。早就有世界名著的各种缩写本,但亨利·希金斯不同于这种简写,他的文章中有叙述更有评论,他是在转述,也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幅也许我们已经听过多次的美妙风景,这无疑是一种引诱,引诱我们自己亲自去风景的实地好好的探索一番。

  也许,他是在故弄玄虚的标题之下是为了传达这样一种讯号: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但是,真的不能不读书。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读后感(九):选择了这本书,意味着之后才能读其他书

  若读者真想看此书,如封面所注“必读书目+重点导读”不论是先看书目再读经典还是先读经典,对照思考,请君自便。 也许正如作者其中的一句话点明读书的奥秘“读者心理明白,选择了一本书,意味着之后才能读其他书。” 以下都是废话: 对于书名的翻译,吐槽一下“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与作者“How to really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依百度直译为“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更让人容易理解作者的目的。“真的不用读完”的出发点意思是看完作者对本书的“书评”即可,这真是把自己的脑袋让别人的思想跑马。至于直译“谈论没读过的书”的出发点?我有必要研究一下。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作者:亨利·希金斯,生于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著名文评家。此书出版于2008年。既然作者是文评家,读了这么多书,并将自己读书的心得整理出来分享并赚点小钱是不足为奇的。 “这本书是从哪冒出来的啊?”,很显然,作者自己需要给自己和读者一个理由,促成其着手写书是法国人“皮埃尔·巴亚德”2007年出版的《不用读完一本书》。做为一个专业文评家,看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写的书并翻译成了英文出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怎么也得发表看赞同或不赞同的评论,因此,法国人的观点,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巴亚德的论点相当有趣,他说:‘大部分对书的评论,表面上是在谈论那本书,实则不然;真正在谈论的,是塑造出当代文化的其他书籍。’我们在谈论书的时候,关键是‘充分掌握这些书籍’,‘了解书与书的关系,而不是特定的一本书’,这样‘即便很多书都没读过,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如果知道书的类别,就算是没读过的书也能对它发表评论,因为我们了解书的定位。除此之外,他还说,读过和没读过之间的差别,比我们想象中小。”因此,作者认为,一般人认为书评家“公正不阿,操守高尚,用尽吃奶的力气去欣赏某书,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写下几句尖酸刻薄的评论”。作者说“大体而言,评论家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但即使是诚信实在的书评家,也难免偷懒‘对自己没读过的书撰写书评’”并且,书评家越了解某书及相关主题,就越不愿意只用几行文字交差了事,到头来却还是不确定那一书优劣何在,甚至不知道书在讲什么。但一针见血的短评,一百五十字就可把主要内容交代完毕。”同时书评家不时在评论中提及一些作家的名字,以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而读者可能更困扰“这些人是谁?”,书评家会做些表面,声称熟悉某作家可能只是是从网络搜来的。同时作者戏谑“我也唬大家一下,有本书其实根本没读完就介绍,还有一些书则是没读完就下评语。有兴趣的话不妨猜猜看。” 同时作者做为英国人,“我不认为,只有法国人才会因为没有文素养而感到羞愧,但巴亚德的书却十足像是法国人才会写的东西,又抽象又过于哲学”,也不同意“要谈论没读过书,要显出一脸热衷的样子,在一群英国人中,热衷的样子装出来很容易识破”。“最好是语带刻薄或至少露出一副怀疑的模样”。 其实如作者所言,法国人对于上述书评的总结让一般读者难懂其意,而作者对于书评家的评价倒是让人一看即明。 作者自问自答了四个重要的问题: 1.我们之所以会聊自己没读过的书是为什么?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无学养或无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维护形象、或聊天对象重要不想中断卖弄或阿谀、或爱逞能、或欺瞒是人的天性索性顺其自然、或好奇心使然、或借机出风头追求空虚的优越感、或避免聊到其它乏味的事、或刚好对方也没读过、或维持自己博学多闻的假象、或读过确毫无印象; 2.也有人不聊自己没读过的书?出于怕穿帮、基于本身学养上的诚信、自知说谎技术太差、或如考试一般进了考场突然脑子一片空白。但不聊,也有困扰“有些书似乎是所有文明人都该读过的。”因此你想参与,但“一只猫想抓鱼吃,却不愿弄湿猫爪”,本书的主题正好和这个意象息息相关,“想要却不敢要”,如果要聊没读过的书,绝不能让“不敢”的无谓恐惧动摇自己。如果对一些经典名著毫无概念,将会是多大的污点。这种事情只靠清极守成是没用的,得主动出击,展现创意。 3.因此大家为什么不读书?把读书当成乐趣?很难读懂、比休闲活动要花更多心思、书太贵、怕给人书呆子做作的印象、抱怨没时间看书、书的篇幅太长且与日常生活没太大关系、阅读外的诱惑(多媒体更棒的视觉享受、更多的娱乐消遣)、知识的普及轻忽了阅读少了文盲多了文茫。 4.既然如此,做为书评家的作者,作为专业人士一定要告诉你为什么要读书?“文学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复一日的生活、安顿自己的人生(我甚至可大胆说它能帮我们找寻心灵的皈依),并且使我们更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情感和领悟从何而来。我们如果能从一部小说角色的经验得到共鸣,便可更加了解自己,甚至那本书也成了自我了解的一环。而最能增进自觉和自知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成为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和现实中的经验一样不可或缺,深深烙印在我们脑海。”作者自谑这话“似乎太正经八百,诚恳得让人倒胃口。”因此“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享受,而且获得的乐趣也大多是自己独享,因为除非对方也读过,不然很难有相同的体会。”当然,我们中国人常听的一句话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也抛出了这个怀疑“我们真的太看重书了,也过于推崇阅读这件事,蒙田鼓励我们别把书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对读书人来说“书能让感官更加敏锐,却也能让感官麻痹;书能让人专注,也能让人忘我;有人说读书是在逃避,就是逃避,也是逃进生活,不是逃避现实;而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专注得毫不费力,理解得浑然天成;可以抚慰心灵,也可以振奋人心;就生理来说,阅读的行为相当复杂,会刺激人体反应,可能是情欲的反应、心灵的悸动、智力的运用;阅读的快感也很多面向,却也变幻无常,能开启与他人以及自己的对话。”而读书的之外,“聊书是一项社会活动,而围绕辩论在于我们所知、所思、所悟都可能因此而转变,想法和价值观得经过检验,辨论能达到这个目的,还能锻炼心智。” 因此,回归原点,若读者真想看此书,如封面所注“必读书目+重点导读”不论是先看书目再读经典还是先读经典,对照思考,请君自便。 也许正如作者其中的一句话点明读书的奥秘“读者心理明白,选择了一本书,意味着之后才能读其他书。” 最后,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是花时间多读点中华文化的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