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读后感10篇
《奢侈的!》是一本由[美] 黛娜·托马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奢侈的!》读后感(一):奢侈的
讲述的很生动,原来奢侈品更本毫无价值,只是某一些人给与它过多的附加值而已,这种附加的值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有可能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揭露了某些事情的本质,而这一些本质的东西又不是能够让你所能够了解的。
《奢侈的!》读后感(二):想读,期待……
可可香奈儿说:包裹在奢华中的女人有种特别的光辉。这本书让我们看看光辉背后的黯淡……,我很期待,或许奢华真的开始廉价了。盲目的狂热的追逐大牌要追到什么时候,难道真的哪天我们装薯条的袋子也要印有LV、GUCCI、CHANNEL的LOGO,我们才肯罢休。晕,说我的评论太短了,那我应该怎么评。
公开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不需要太大勇气和智慧,需要的是目的和时间。为什么要提出这些“秘密”,而秘密们又是怎么出现的。这本书报以真诚的态度来帮大众理清思绪,实则为何,无需多谈。对奢侈品的追捧者从没有因其中暴利和虚假而停止追捧;而干净的封面和猎奇心是吸引我读本书的因素,我终究还是某些品牌的脑残粉。
《奢侈的!》读后感(四):郭美美并非原创:用慈善款购买奢侈品的现象2005年在美国就曾出现了。
炫富妹郭美美用红十字会的钱买爱马仕,骚和尚释道心用香客的钱买古驰等现象并不是中国特色。对名牌手袋的迷恋,中外如一!2005年9月,卡特里娜飓风的受害者在亚特兰大路易威登精品店用他们的红十字卡购买价值800美元的手袋。这事一经见报,LV停止接受红十字卡付帐,并把已经交易的钱偿还给了红十字会。
收获之一是了解了很多品牌发家的内幕。也有介绍这些品牌的起源和历史。
收获之二是了解“金字塔结构”,以前真没细想过为什么手袋和香水会这么流行。
收获之三是迅速推高Hermes和chanel在我心中的地位:)
书写的很流畅,章节之间彼此呼应,结构也显得很完整。值得一读。
《奢侈的!》读后感(六):奢侈品牌的科普以及如何看待奢侈品
有很高的科普价值,丰富性高,能够了解到奢侈品的起源及发展和被赋予的意义。一部分是奢侈品牌的科普 一部分是如何看待奢侈品 。叙事相比小说,趣味性要低很多,不过作者的风格蛮生动,读的时候脑海里闪过很多画面,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买到舒适合适的东西即为奢侈。翻译上本有点要吐槽,人名真的又多又长,搞不清哪个对哪个,就像看美剧脸盲一样!
日本摄影记者和出版人都筑响一曾记录过一位迷恋川久保玲的僧人。他以宗教般的虔诚收集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cons)。每月都会有一次,他会脱去袈裟,换上川久保玲先知先觉的前卫服装,从寺庙前往东京挑几件川久保玲的衣服。他对这些衣服的超自然力量深信不疑,甚至称她那早年失足的妹妹自从穿上川久保玲就悔过自新。
可见最近的网络红人(红和尚),迷恋GUCCI释道心不是第一个玩时尚的和尚,顶多算个山寨。
《奢侈的!》读后感(八):无用的!
一切奢侈品都是现代文化刻意制造出来的无用之物,就像钻石、宝石一样,当大家都在沙漠里跋涉的时候,一颗十克拉的钻石也换不到一瓶水。事实也是如此——当你走在淮海路上,穿200万美元定制的一套西服和20块一件的T恤都没人多瞧你一眼。手提60万的爱马仕和肩背60块的双肩背更没人在意。难道你手腕上230万的百达翡丽走的不是北京时间吗?我戴的300块的天美时照样在这个时区里正确运行。
其实是冲着香水制造那一章买的,而本书最有意思的,也正是那一段。
奢侈品是一个不断滑落又保持顶峰的锥形沙堆,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后来居上的发展过程。
某种物品、品牌的奢侈品光芒也会和太阳一样,曾经光芒万丈,最后慢慢熄灭。曾经丝绸、瓷器是奢侈品,但它们现在是日用品,LV、Gucci等也将重复这一过程。
但奢侈品是永远不会消失,奢侈品的光环会不断的从一种东西、一个品牌上转移到另一种东西、另一个品牌上。
因为人的需要永远是向前发展、不断提高的,而人类社会则永远保持锥形:顶尖、中层和底座。
《奢侈的!》读后感(十):好气哦
————且不说如今的奢侈品已不再算是真正的奢侈品(日渐降低真正的价值以及不再珍重的制作方式、套路的营销方式)。对大众来说, 奢侈品依旧是让大家趋之若鹜的身份象征和心理满足,而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奢侈品仍然具有吸引力,只是这吸引力只是因为奢侈品确实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一种显而易见的购买动机)。
“奢侈是对正确地购买 如何适时地理解和选择的一种认知,奢侈就是购买对的东西”,而富人,“总能分辨出什么是大众的,什么是特别。” ——所以富人们也还是想要“特别”喽,又一种身份象征———— 好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