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而至读后感10篇
《随性而至》是一本由[英]毛姆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性而至》读后感(一):横眉冷对千夫子
毛姆的文章确实写得漂亮,尤其欣赏其中的说侦探小说及他认识的几位名作家的文字.henry james,h. g. wells,edith wharton,虽然只有寥寥几笔,或只是写了那么一两桩小事,却已把人物写活了,真的是小说家的本事!
翻译得很好,文字也符合毛姆的风格,那篇译后记也写得好,宋先生对翻译对中国文字的一些看法我都深有同感.
《随性而至》读后感(二):行不愿行之事,忍不愿忍之恶
六个短篇组成了《随性而至》。
就好像有人一脚踩扁了玫瑰,玫瑰却反将香味留在鞋底上,这就是宽恕。
毛姆将这份勇气,留在书里,供后人习得这份勇气。
因此转换场景是徒劳的。你无法逃离你的敌人,就像你无法逃离你自己一样。身在国外,面对指控,你直视内心寻找安慰,但找到的只有斥责和绝望。但是,阁下,你可以退出生意场,虽然你无法退出危险圈;尽管你找不到安全,但你至少可以停止荒唐。我担心你已经听从那些恶友们的建议太久了;你肮脏地将自己的利益同他们绑在了一起,为他们牺牲了一个君子应当珍视的一切。他们依然极度卑鄙地怂恿你的老年昏聩,就像他们曾经鼓动你的少年恶行一样。他们既不知礼,也不晓道,阻止你吸取过往的教训,甚至不让你保留即便是无德之人也应该有的体面。甚至到了现在他们还在对你说,生活就是一场戏,主人公应当始终如一,既然活着时便无德,那么死去时就该无悔。
《随性而至》读后感(四):很多人告诉我看不下去这种书
很多同学跟我说,你怎么可以读得进去这种书,有什么不能呢?看的是中文,理解的是汉字,为什么这种能引导人思想进步和思考的书现在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呢。
就大学生而言,现在应该是科技太发达了,所以大家接触纸媒的机会少了,再加上大家对看书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小,书籍,这一让人进步的阶梯逐渐让人砍断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这个严峻的问题。很难想象我们以后的孩子如何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背诵唐诗、宋词等这些经典,我觉得等以后我们为人父母是不会去要求孩子从小积累文化常识的。
人很浮躁,无法安静,无法跟着自己的思维行动,走得太快,追得太辛苦,应该停下来,让心绪平静,自己留给自己一片空间,去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毛姆,这本书确实是偶然发现的,小说、文艺评论,让我知道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感觉,读书的一个目的就是了解,了解一些我不懂的地方,然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我还很庆幸,我有一颗能静下来的心去阅读我所喜爱的书籍。
《随性而至》读后感(五):风格即人
#随性地读#挺喜欢这本的译者的 从译后记能看得出他对毛姆的熟悉程度
这本有点类文学 美学的杂集 无论是《苏巴郎》的美学评论 或是侦探小说的流派分析 或是与康德的关于美的对话 都对读者的历史学 绘画等功底有不低的要求 于是阅读过程中就一直求着度娘科普了 这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点在于 对于已知 你会随着他的文字脉络去认同或质疑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对话”(哎呀 说对话也太给自己脸上贴金了[害羞])对于未知 就如同关于美的小树横纵向地铺展出更多的枝桠 领着你去完善 修补 生长…很喜欢也欣赏毛姆在美学上的那份品味和希冀 也是在循序渐进中知晓 理解 感悟他所谓的“美的救赎”
相较前几篇最后一篇的《小说家们》把我逗乐得不行 以至晚餐后在家边踱步边莞尔 嘴里发出啧啧赞叹 这篇带给我的效用堪比一杯饭后助消化的咖啡了[偷笑]…喜欢这种文学评论与个性分析理性结合的友人追忆的形式 嗯 “风格即人” 既真情流露 也很“毛姆”~
无比认同译者所说 在一个尼采宣称“上帝已死”的时代 当他写下“上帝的恩泽”时 他心中所指的该是缪斯了~
《随性而至》读后感(六):墙裂地推荐本书并就翻译提出一个小的疑问。
短评写不开了,所以只好写在长评里面了。
如果说我开始喜欢毛姆,大概就是从这部随笔集开始的,虽然我之前已经读过刀锋以及月亮和六便士。这部随笔里的吐槽真是太犀利了,读的时候好几次都笑出声了!毛姆真是个吐槽好手,看上去一本正经但是说出来的话能把人噎一个跟头的那种吐槽风格,这样一个妙人,难怪英国女王都不愿意坐在他身边啊。这里面的每一篇我都非常喜欢,吐槽侦探小说那篇是我笑得最多的一篇,但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认识的小说家们》。
翻译也很好,很流畅。我想,翻译出“西班牙人现实得根深蒂固”这样的句子时,译者也会有点儿小得意吧。译者结尾的译后记也写的很棒。不过还是要提一个错出来,苏巴郎一篇里,差强人意一词用错了。另外还有一个疑问。《我认识的小说家们》一篇中讲到,艺术家们聚会的时候,有人会带上自己的情妇和情妇她妈,他介绍情妇***时候会说这是“我美丽的母亲”。因为这场景发生在巴黎,所以我想这人说的可能是“ma belle mère”。这词如果直译的话确实是我美丽的母亲,但事实上这个词表示岳母。联系到前后文说此人介绍情妇***时候是“礼貌地”,所以我想此处应该表示的是岳母的意思吧?
《随性而至》读后感(七):其实我只想写个短评
第一篇《忆奥古斯都》看得很艰涩,欧洲中上层的生活细节,的确离我们东方人太遥远了,直到文末才约微有了看下去的兴趣。
《苏巴朗》一篇,多了些对绘画审美的认识,相比苏巴朗的平生,毛姆本人对绘画美的感受更吸引人。
《侦探小说的衰亡》,这篇在整本书里最有共鸣。侦探小说自己也喜欢,柯南道尔阿婆约瑟芬铁伊爱伦坡,除了车上打发时间,对侦探小说真没做过多解读,经毛姆的笔这么一写,倒处处都合情合理,不过东野圭吾的作品算是侦探小说中的另类吗,可惜毛姆大叔你看不见了,这是我们晚生人的幸福,只是时代给我们的这种幸福不是特别多。
《对伯克的读后感》,这是妙文,感谢译者辛劳。毛姆哪怕不能做一流作家,但他一定是一流的读书人。对伯克文风的描述,看得人怦然心动。现代白话文,尤其是中国当代作家,这部分欠缺太多,所以方显王小波的珍贵,不过徒有文风,遣词造句上他又弱了。钱钟书或许可以二者兼得,无奈时代不予。
写康德的《对于某本书的思考》,咱是俗人,相比纯粹理性的审美分析,康德奇葩的怪癖更有意思。但“美激发道德”,着实让人震撼,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终极关怀。
最后一篇《我认识的小说家》,我认识的毛姆大叔终于回来了,从《毛姆读书随笔》开始,大叔你在我心中“文学界第一八神”的地位就无人可撼动!!!
《随性而至》读后感(八):读后感
除了康德和侦探小说两篇,其他大部分没看懂,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结于毛姆评论的这些作家或画家我都完全不了解,几乎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程度
最近连着在看阿城、王小波的杂文、散文,再加之毛姆的这本薄书,觉得看杂文比看小说要费脑子多了
现在看小说已经比以前有了少许的进步,至少看完还是会有些自己的思考的;可是这杂文,光是看的过程,就纠结到简直想把书给扔了,仿佛一个概念总在翻来覆去地解释,但又看不明白到底是如何解释出来的。本土作家的杂文还好些,至少对大环境背景有所了解,针砭时弊之中也算对那个年代管中窥了一眼豹。毛姆的这本书,无论是二战背景还是维多利亚时代背景,我对所知几乎为零。
强忍着看完了这本书,最后还是跳了几页纸,至少从语言和评论的逻辑性来说,肯定是本好书,不过确实不适合这时候的我来读,读不懂啊;能做到的只是对偶尔几个句子感同身受:
“美是非常罕见的;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令人欣喜若狂的东西。它不是修辞意义上的“令人屏息”;有时它的的确确能带给你那种窒息的冲动,就好像一头扎进冰冷的水中一样。当最初的冲击过去后你的心会如此狂跳不止,就好像一个犯人听到监狱的铁门在身后哐当一声,而他终于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时一样。美的冲击让你感到超越自我,片刻之间你好像在空中漫步一样;它所带来的那种狂喜和释放感是如此强烈,世上的一切似乎都不再重要。它带着你脱离自我,进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世界。这就好像坠入爱河一样——这其实就是坠入爱河。这种狂喜堪与神秘主义的狂喜比肩。”
《随性而至》读后感(九):毛派
很早以前,我就成为毛派了,死硬的毛派。
毛姆,太棒的故事讲述者,更运气的是,好几个译本都那么好,完全没有掩盖原文的光芒。除去小说之外,他是个优秀的观察者,这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非虚构作家,要知道,既擅长虚构又擅长非虚构有多么难。他跟人并不太靠近,有着作家本性的羞涩——我似乎没见过几个,不论是活的还是死的,自来熟的作家,如果一个人对对外交往太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冷落心里的那个观察者。毛姆对人的洞察深入骨髓,每当他不是在交际,而是用当作家的天分来观察时,他的羞涩就跑开了。
《我认识的小说家们》看了好几遍,每次看到亨利•詹姆斯送别毛姆那一段,我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电车驶入了视线,亨利焦躁万分,拼命地挥着手,尽管电车离我们还有四分之一英里远。他担心车子不停,恳请我无比以最迅捷的速度跳上车子,因为它决不肯多停留一刻;一不小心,我就会被拖在车后,非死即伤,断臂残肢。我向他保证,自己坐惯了电车。不是美国电车,他对我说,它们的野蛮、非人、残忍是超出一切想象的。他的焦躁情绪深深感染了我,车子刚一停我立刻就跳了上去,感觉自己就像刚刚九死一生一样。我看见詹姆斯在马路中央立着两条短腿,目送着电车远去,感觉他似乎还在为我的侥幸逃脱而瑟瑟战栗。”
作家们有着各种怪癖,奇怪的是,毛姆始终以一个人们心目中最稳定的判断者,出现在他所有的非虚构写作中,也正因此,那些荒唐的、自恋的、茫然无措的片段,一一被这个冷静、充沛又不乏克制的观察者捕捉。我不知道那些作家们天生如此滑稽和个性十足,还是被毛姆无情地加工过。他并不急于兜售他的态度,但往往在最后一句表明了他的倾向:他写了一咕唧华顿太太的美好品质,最后说“我知道谈话就此结束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她。她是位值得钦佩的女人,但不太对我的胃口。”
但是毛姆,你他妈太对我的胃口了。你说的每句话,都像我们已经熟识了几十年,说得那么意料之中,但又好得在意料之外。
在这六篇小文里,但凡被他提及的人,无论是传主还是随笔带过的,很少有人能逃过他的揶揄,他总是能轻易找到一个人身上不合时宜或者矛盾的地方,并且立马指出来。这种迅速破除偶像光环的毛姆大法如果能用到今天明星们的脑残粉身上,一定可以及时拯救我们下一代岌岌可危的智商。
如果那些被他书写的人物还活着,看到他的评论,估计大部分会立即羞愤而死,因为实在是一针见血。这里以亨利·詹姆斯为例。毛姆对他作品弱点的评价简直不要太对,他说“那些伟大的小说家总是充满激情地生活,哪怕他们离群索居。而亨利·詹姆斯总是满足于透过窗户看生活。”“亨利·詹姆斯对亲戚朋友们饱含深情,但这并不说明他具备爱的能力。每当他的长、短篇小说涉及这一最深刻的人类情感时,总显得那么愚钝。”其实,亨利·詹姆斯未必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他老年回忆生活时,曾不无遗憾地认为,自己一心为了追求艺术,而忽视了生活,因而告诫人们要趁一切还来得及好好生活。
其实,看完这六篇,我的感觉是,毛姆的刻薄还是分人的,他也不是对人人都这样。他对那些出身低层、颇有才华、真诚的人还是很有温情的,比如小说家阿诺德·本涅特,尤其是画家苏巴郎。
对于苏巴郎生平材料的缺乏,毛姆说“他是个艺人,过着简朴紧巴的日子,没有觉得他的辛酸坎坷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如果苏巴郎有过爱情,那这也不关旁人什么事,也没有人在意他的来去,除了他自己。”这既很实在地表明了毛姆对一种现象的讽刺,那就是一位艺术家或作家不出名时,无人理会,但出名后,人们却往往浓墨重彩地附会其生平;又充满对尚未得志者的同情和愤慨。
最见温情的是毛姆描绘苏巴郎晚年时期的肖像,“这幅画中的老人已经被岁月,贫穷,漠视和失望击碎了。他右手按着心口,举头仰望垂死的救世主,就像一条被无辜痛打的老狗可怜巴巴地依恋着主人。”同情和怜悯力透纸背。他对苏巴郎质量不一的作品给出的结论是,“一个艺术家有权要求人们用他最好的作品来评判他”。
苏巴郎并不是名流千古的那类画家,到今天仍少为人知。他也并不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又超前的那种不被理解的天才,毛姆认为他是一位诚实、庄严的手艺人,除了寥寥几幅作品符合毛姆的审美观以外,即使是技艺最出色的作品,也不是毛姆的菜,“他的画具有伟大的品质,但吸引的是思想,是理性鉴赏,而不是心灵和情感,不像纯粹的美所带来的狂喜那样将它们点燃再击碎。”对一些失败的、矫揉造作的作品,毛姆也并没有刻薄,只说他“实在是搞砸了”。在带有总结性的文章结尾,毛姆写道,“对我来说像苏巴郎这样一位勤劳,诚实,脚踏实地的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居然能够在这样几个短暂的时刻神奇地超越自我,确凿无疑地创造出了美,真是令人无比动容。这就像是上帝的恩泽沐浴在了他身上。”
对苏巴郎这个人毫无了解,连他的作品也没看见过,但读到最后竟然觉得非常感动,而这种句子居然是一向以刻薄闻名的毛姆写的,更让人觉得可贵。可见,毛姆除了毒舌之外,其实也是不吝挥洒温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