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69》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69》读后感10篇

2018-10-08 04: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69》读后感10篇

  《69》是一本由(日) 村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69》读后感(一):给我一个姑娘

  找到了。

  什么?

  永恒

  那是融有

  太阳大海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记得很清楚

  这是荷尔蒙碰撞幻化年代故事。书看完了感觉就是一个人在碎碎念,整理一下就是我在乱七八糟犹豫彷徨里撑起了多么多么大的场子,遇到了多么多么让人心碎的妹子

  摇滚文学圣人完蛋,抽烟喝酒兵荒马乱

  说白了他们只不过想说一句,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69》读后感(二):人老了回想过去才会坦诚

  在王晶还没开始拍大烂片的时候,他拍的那版 《鹿鼎记》里,周星驰演的韦小宝和刘松仁演的陈近南有这么一段实在对话

  陈近南:清朝一直欺压我们汉人,抢走了我们的银两跟女人,所以我们要反清。

  韦小宝:要反清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是不是?复不复明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啊?行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了解

  这段对话的本质其实也是《69》这个故事想说的,“想象力夺取政权校园封锁和文艺盛典什么都是骗那群傻子的,兰波也好越南战争也罢都是用来装逼,其实根本目的就是把妹而已。

  《69》读后感(三):失望

  读书笔记270:69

  号称与村上齐名的作家,在我看来没有一个能达到他的高度,比如村上龙,吉本芭娜娜。

  青春题材小说,加上西洋元素格调自然高了许多,其实套路一样的。

  几个好朋友,想在十八岁搞一个校园庆典,写剧本排练暗恋女生,每一代人的校园生活似乎大同小异。我记得初中时候,我们三个好朋友准备搞一个节目学校参赛表演,然而我除了读书好,其他屁也不会,那时候流行小虎队,我们先选合唱那首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我五音不全老跑调,后来改跳舞,天天放学后,被一群女生围着学霹雳舞,那么多年过去我也就记得一个动作。小说更曲折一点,写标语,在办公室拉屎,被警察传讯,停学一百多天,最后表演还是成功举行了,跟暗恋女神也约会上了。

  青春就这样过去了,各人走了各自的路,能一直走下去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回忆长留心间。这部小说后来拍了电影,估摸着也是电影火了推动小说销售

  译文的这套书不太用心封面介绍跟故事对不上,我看看封面,再看看书,看看书,又看看封面确定是错拿了作者其他作品内容,不走心到这个程度对于译文来说不应该。

  《69》读后感(四):My pace的时代

  书名很让人想入非非——实际上固然没有那层意思,但或许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单纯的1969年(年代这一数字本身就让人产生一种整体性的观感),二是6与9两个数字之间的相互倒错体现出的生活混沌一面

  村上龙与村上春树并称W村上,两人都喜欢爵士乐,这本60也与春树君的很多作品一样,浸染着浓重的西方性气息标题就全是酒吧风格的英文),只是村上龙(至少在书中)厌恶长跑,而春树则是狂热的长跑爱好者——说起来正在看《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笑

  一如挪威的森林一书绝非真正体现春树风格的代表作,69一书貌似也并非村上龙创作典型风格(只是据说,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此书据本人说是一本“无比快乐的”小说,遍布生活气息——贯穿青春时代的生活气息,略带着卑微世俗气的生活气息。抛却名气地位手段高低不谈,此书与很多所谓校园小说或许并无二致,只是作者在描写琐碎细节同时,也在表达始终追求快乐的人生格调——或多或少,我是赞同这一点的。

  与书中主人公(们)一样,我也在尽量践行my pace的生活方式维护自己固有的独特格调,套用描写Lady Jane(松井和子——我真喜欢这个名字)的一句话:如同布莱恩-琼斯的羽管键琴琴声那般活下去。我衷心的希望,以上内容并非青春的特产,而可以长久地融入生命中去。

  《69》读后感(五):回也回不去的69年代

  “1969年这年,东京大学停止了入学考试。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白色专辑》、《黄色潜水艇》、和《修道院大道》,滚石乐队发售了最佳单曲夜总会女郎》。还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嬉皮士的人,他们留着长发,呼吁爱与和平。巴黎,戴高乐下台;越南,战争仍在继续。与此同时,高中女生开始使用生理卫生棉,而非棉条。”

  这本村上龙的小说《69》在初版后记里讲说,它写的是1969年,他还是高中生发生在身边的一部分事。他说这是本快乐的小说,是怀着“今后再也写不出这么快乐的小说了吧”的心情来写的。一开始我还不是很确切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读多了他的小说恍然明白原来他讲的一切都并非空穴来风,村上龙小说的主人五花八门不停在变,从幼儿青少年到中年,不同职业不同的体质精神面貌,然而都没有脱离人生残酷而疏离的一面,如此勃发而热烈轻快欢乐的小说可算是只此一部别无他作。尽管《跑啊!高桥》的中文版编辑把它定位为“正能量的轻快之作”来加以宣传,但这部短篇小说集本身主人公的底层与广泛性如果真的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那充其量只能是建立在自嘲与反讽基础空洞的轻快,真正的欢乐从来都需要实质意义来填满,《69》就是这样一部饱满的作品,里面每个人都饱满而完整失落也并不空虚——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期&1960年代与主人公&作者的青春期美妙的相遇,像两支蓄势待发的射线一样碰撞,能量就这样势不可挡地充盈每一个细胞

  “至今为止,在我三十二年的人生岁月里,排名第三有趣的1969年,就这样开始了。

  那年,我们十七岁。”

  小说写1969年高三那一年主人公“我”(矢崎剑介)和几个朋友找自己心仪的女生一起拍超现实主义电影、建立北高反体制组织“跋折罗团”,一帮人一起“想象力夺取政权”为口号毕业典礼之前实施了在佐世保北高实施了校园封锁,成为副校长口中“建校以来最不幸事件”,之后被刑警带走,开始“无限期闭门思过”,集会反抗学校的无理权威,和最好的朋友组成“矢岩山”团队策划文艺庆典——“Morning Erection Festival”——“一说起这个名字就让我兴奋。可以搞形形色色的文艺表演、戏剧、电影、摇滚乐队,还能聚集各种各样的人。”

  暴力没有血腥味,青春期男生的荷尔蒙味道明媚的阳光一样渗透着故事的各个角落,矢崎与松井和子自始至终的暧昧与不越雷池一步,就像许多青春小说的爱情故事一样,也许最终无疾而终却让随时期待接近彼此的时光有了纯洁期盼闪光,也难怪网络上很多人会把这本小说看做某种怀旧,作者所有的再现没有追忆似水年华含情脉脉惺惺相惜,多的是对彼时彼地的热情怀念。一贯的理性总是使对问题本身(权力、体制等等)的思考异常果断明晰,回望的视角也多少让叙述染上了发黄的色彩——

  “曾经有一种轻率期待,总觉得世道也许会改变。所以当时弥漫着这么一种风气——说是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就不能指望考大学什么的,与其那样还不如呼吸大麻来的好。”(《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

  “连百货小姐也听卡拉·布雷,1960年代后半段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克劳迪娅·卡汀娜Claudia Cardinale》)

  “艾达玛是忠诚,但并非对我忠诚;艾达玛始终相信,但并非是相信我。艾达玛相信的是充斥在六十年代末的某种东西,并且对此忠诚,但要说明拿东西是什么却很难。

  那东西让我们自由,从束缚我们的单一价值观解脱出来。”(《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

  作者在追忆回不来的69年代,也在追忆自己回也回不来的青春,这种青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年轻特有的活力,而在于当作者的青春期与69年代相撞而迸发的能量,就像一个人要奔跑时你同时给了他草原和能够争取的自由,小说里的快乐和欢笑似乎很轻盈,却一直包裹着对体制与权威清醒认识见解,校园封锁并不是闹剧无理取闹,矢崎几个人处在班级边缘一直受到老师无理权威的挤压,有一次和老师关于越南战争的当众争论引起了松井和子的注意成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无论东京也好,九州也好,当时的报社成了反抗分子的聚集处,各社团间的横向关系也被切断。对学校来说,没有比看到学生们组织起来更不乐意的了。就连报社调查、取材之类的事,也都必须经过顾问老师之间的讨论审核,集会就更别想。学生会接受了那种制度校方选用俯首帖耳的御用学生会,弄得像是真正做到了学生独立自主决定事情一般。这分明就是监狱,是军事殖民地可恶。”几个人校园封锁实施行动的第二天早上矢崎早早来到北高,眼前出现了他们自己挂的垂幕标语“想象力夺取政权”,作者写道——“我被此情此景感动。这才知道通过自己的力量,也能改变早已看惯的风景。”当时老师们认为除去垂幕和油漆标语是首要任务,“体制就害怕景物的改变。”对拼命打扫表现的异常激动的学生会主席表示说——“这种人很恐怖,太容易被洗脑。在朝鲜和中国进行虐杀、拷问和强奸的就是这种人。这种人会为写了标语而流泪,却对中学年级女生一毕业就去舔黑人小鸡无动于衷。”闭门思过一百一十九天后矢崎和艾达玛(山口的外号)再次回到座位上听课,感觉到和接受处分之前同样的疏远感,他们百无聊赖,看着窗外玩耍和野餐的小学生心生羡慕,这段感慨让我觉得很有道理:“小学时,感冒在家休息上几天,就会非常想念同学教室。可如今缺席一百一十九天,我对这个教室依然毫无怀念之情,因为这里是个筛选场。无论狗、猪,还是牛,小的时候总能尽情玩耍(北京料理中要被拿来整只烤的乳猪除外),即将成年之前,就要被分类筛选。高中生也是如此,高中生就是变成家畜的第一步。”

  然而,有时候大家一直在行动却并没有刻意赋予这种行动以特别的意义用来矫饰自己——矢崎深知自己既不是阿尔及利亚的恐怖分子,又不是越共,也不是格瓦拉麾下的游击队,或许这一切只是为了取悦松井和子,单纯只是想这么做而且采取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行动就这样做了,想象力在夺取政权也在霸占自己,就像作者在另一本小说里写到“人类没有忍气吞声活着的权力!”。从校园封锁到Morning Erection Festival,每一次都是盛典和狂欢。

  我喜欢矢崎,他总是有那么果断的判断力,当矢崎他们校园封锁之后接受处分完毕回到学校,和其他几个人碰头的时候被老师困在办公室里说教并且不让他回去上课时,艾达玛和岩濑伙同其他几个有召集力的人通过校内广播把学生聚集到中庭并且骚动起来,老师无暇顾及矢崎,结果矢崎果断地一个人朝校长室走去,并让艾达玛把学生会会长久浦找来。他提出中止团体操和大扫除便解散集会的交换条件,得到校长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回答后马上就和久浦交代情况,认准他想出风头判断力的本质,顺势让他在广播里传达中止团体操和大扫除的消息,学生们自然欢呼着太好了回到了教室,校长会以为学生是为了中止团体操和大扫除而自行集会,既洗脱了整个事情和自己被叫到老师办公室有干涉的嫌疑,又让校长没办法收回自己的话。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和果断,没有丝毫犹豫和差池,中间还不无幽默地插了一句“艾达玛没有考虑下一步,他是个优秀实物派,但想象力好像还比较有限。”

  我也喜欢艾达玛,他因为一首兰波的诗与矢崎结缘,他天生的悲观实物派把矢崎“一颗飘悬在宇宙中的心牢牢固定在了现实大地上”。可以说没有艾达玛的助力矢崎是没办法把任何落实到现实,两个人的友谊简直一拍即合完全互补,尽管他一直清楚并且因为了解而识别矢崎的伪装,十分明白矢崎是一个不太会为别人考虑的O型血双鱼座,但还是一直是矢崎忠实伙伴和朋友——“像剑这样的人,假使不任性的话,也许反而会完蛋。”

  岩濑也是三人行当中的一个,举办Morning Erection Festival的团队“矢岩山”就是分别取三个人名字当中的字来组合,而到最后他却离开了矢岩山——“我想,只要和剑哥和艾达玛搭档,再大的事都能办成。而我,也想干自己的,就算是再小的事业无所谓。”矢崎和岩濑认识的比艾达玛要早,但是后来渐渐跟不上两个人的步伐,但他还是一直在帮忙出力,就算退出也帮了很多忙,只是不想成为主办单位的一员。其中有些微妙心理想必一切内心敏感的人在三个人当中的友谊中都能体会得到——“岩濑这个人非常低沉,低沉的人要靠吸收别人的能量才得以生存”,这是一个有关友谊与成长的故事,其中的微妙想必经历过的人都会心照不宣。

  1969年的结束,是在矢崎和松井和子约定好的一起去冬天的海边时,矢崎期盼已久的浪漫与温柔都被两人中途看的电影《冷血》洗得一干二净。故事的并没有戛然而止,作者把故事中所有的人物的后来就交代了一遍,那是回也回不去的69年代,时间渐渐显示了某种残酷性,每个人有每个人或喜或悲的现在,矢崎后来发表小说登上文坛,处女作销量百万,周围总是环绕着各种人,和艾达玛也渐渐疏远了。和松井和子的恋情在1970年2月一个下着雨的礼拜天因为“她单方面的变心”而告终。多年以后松井还会给矢崎寄信和打电话,言语中有对生活的不如意。当初矢崎受处分在家时有一个傍晚收到了松井送的一束花,“希望这七朵红玫瑰,可以多少化解一些你心中的烦恼……”当时作者写到——

  “我想,加缪搞错了。

  人生并非是不合理的。

  而是如同这玫瑰一样,绚丽多彩。”

  明媚而纯粹的日子逝去,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却会成为某种信念最终的源泉,就像松井在给矢崎的信的最后打了一段保罗·西蒙的歌词——S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这很难不让我想起《达摩流浪者》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本来是写给老师的一篇作业我放在这里,字数不多却写到凌晨四点,好像提醒了我什么。(By王美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69》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