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ors》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Innovators》是一本由Walter Isaacson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一):深入浅出,别开生面
一本电脑的发展史讲的深入浅出别开生面。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整个技术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深入浅出。在讲到package switching这个网络技术的时候, 就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功力。对于这些发明者的中肯的评判,作者也很有勇气, 因为毕竟这些人很多都还健在。 作者得出来了几个结论。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电脑技术的发展是沿着把人连接起来思路前进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么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写出来相似的。青花瓷的故事也是被一个美国人写的。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二):我也想去创造东西!
边读边记的一些零散思考,
1. 说到七个女性程序员在男性们开庆功会的夜晚走在寒冷的二月的回家路上的时候不由心酸。我和男朋友说早期software被看作是“女性弱项”的东西的时候,是由许多了不起的女性做测试,甚至最早的开源也是女性写的。他说是啊现在就是把测试扔给女性程序员了呗。哎。也许对很多女性的感觉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给你证明全世界”,但是这个机会要靠男性忽略而得来的运气。
2. 科技进步信息共享简便人们拥有自己的电脑,其实都是有一种反政府反集权主义的思想在背后推动。想想如果这些停止在二战冷战结束政府控制电脑,那多可怕呀。
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很单纯的以为所谓geek们都是对人文不了解或者歧视文科的人。读完才发现他们对艺术人文什么的理解真的很深刻。他们对人性的需求和人类交往的障碍看的也最为透彻,所以才能发明出那么多东西呀。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三):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是《乔布斯传》的作者,同时又是我感兴趣的IT历史书,于是很关注。
根据亚马逊,英文版明天(11.16)就到国内了,但我等不及了,就在网上看了。
我英文水平很一般,只看了一部分,也是似懂非懂。
期待中文版,我猜中信很快出中文版。
(乔布斯,沃兹,艾伦都出传记了,盖茨也快了吧)
阿达,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之女,却爱上了计算机,我英文不好,她是不是也
爱上了鳏夫巴贝奇?
计算机谁发明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科学家们为此打了官司。名利,谁也不能免俗啊。
最早的程序员都是女士,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最早的PC是?不是Altair吗?就是盖茨卖给Basic的那家。
这本书却不这样认为,Issacson认为最早的PC起源于施乐。
ASIC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盖茨的发家史。
Linux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与Windows抗衡的软件。
WWW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轰轰烈烈的Internet.
现在手机变成了计算机,人人成了低头党。
科技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The Innovators》读后感(四):创新者
Walter Isaacson的新作《The Innovators》是一本关于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工具)的简史。
他不是为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技术做传,而是为一群人、一群公司、一堆技术做传。这也决定了这是一本简史,一本通史,而不是一本专史(如他另外几本传记: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
本书从拜伦勋爵之女Ada开始,依次讲述了计算机、编程、晶体管、芯片、电子游戏、互联网、个人电脑、软件、在线、WWW,最终回到Ada Forever。提及的人物不下百位,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乔布斯、盖茨、佩奇、图灵,也有大量做出基础贡献或者突破性创新的人物,还有大量其贡献隐藏在图书馆那个被遗忘角落的人物。
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立论是:一个创新的团队。从Noyce、Moore、Grove,到Steve & Steve,Bill & Paul,Page & Brin……还有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为一个技术、一个突破做出其个人虽微小却根本贡献的人们。
正如他在本书结尾提到的:
First and formost is that creativity i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说起来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一个个创新都是在前人点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点子,配合以合适的环境才得以最终完成。书中一再提到这样的例子。最为我们熟知的可能是乔布斯参观了Xerox PARC实验室的故事。这个事例从某个方面证明,我们所知的创新即便不能完全归于乔布斯的创意,但是他的创意在于能将技术加以应用并开辟一个市场。
我们正处在——或者自以为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
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的一点事,创新也是一个自由的过程。这个自由来自两方面:个人不受常规的约束,能自由地追求、设想“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创意,也可能是空想,也可能是目前基于种种原因还无法实现的远见;社会对自由的鼓励和包容,没有“离经叛道”,没有“red tape”,没有来自政策、巨头对个人火光的扑灭和掠夺。
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只能产生“官方思维”,而真正的精英——那些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人选择了沉默。
只有这两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有创新的内因和外因。
我不是说创新纯粹只有个人的贡献。本书也一再提到,(至少在早期)来自政府、军方、学府的资助,对我们今日看到的技术的实现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资金、设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再加上个人的想象力和不为任何常规束缚的意志才是技术永久进步的根本保证。
=============
我个人对未来的创新充满希望。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也是我们区别于电脑的根本之处。我们不能将创造力用在扼杀创造力之上。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五):创新是个团体操
《乔布斯传》的作者Walter Isaacson(以下简称沃老爷)最近推出了新作:《创新者们:骇客、天才和极客们如何造就了数字革命》(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该书有两个宏大的目标:第一,记录数字革命的科技史;第二,以这部科技史为案例,研究“创新”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19世纪的差分机开始,沃老爷如数家珍地记载了数字革命中几乎每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包括大型计算机、编程语言、晶体管、微处理器、电子游戏(沃老爷目光独到之处你看了才知道)、互联网(the Internet)、个人电脑、软件和万维网(the Web)。担心这会是一部枯燥无聊的大部头?请放心,畅销书作家出身的沃老爷知道怎么把性、毒品和背叛等等猛料巧妙地调和到技术史中。因此,不论是技术迷、历史宅还是仅仅想围观好故事的普罗大众,《创新者们》都是你的菜。
除了能将这段千头万绪的科技史写得清晰有条、妙趣横生,沃老爷的过人之处还体现在他独到的视角上。与其他励志故事不同,《创新者们》并不是一部牛人鸡汤成功史。恰恰相反,沃老爷详细讲述的是失败者的故事——成功者固然引人注目,但失败的经验更是一座可供挖掘的富矿。比如,你可能知道ENIAC的大名,但是你知道ENIAC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么?在常人看来,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BC)的存在最多只能算是科技冷知识;但是在沃老爷笔下,它却变成一个发人深省的研究问题:为什么ABC失败了,但是ENIAC成功了?它们的不同命运,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沃老爷几乎在每一章节都进行了类似的案例对比。这样的视角,比单纯记录成功史更发人深省。
然而,沃老爷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历史。他真正的野心,是要破解“创新”的密码。他不厌其烦地对比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正是为了说明一个与传统智慧大相径庭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曲折前进、日积夜累的团队工作(teamwork),而非灵光乍现、一蹴而就的个人表演。
一方面,团队工作是“创新”的温室。人们习惯于认为创新就是天才的灵光一现。典型例证之一是“牛顿被苹果砸中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沃老爷反思了传记作家的工作,认为大多数传记作家,甚至包括他自己,都从事着对“独狼发明家”的“造神运动”。自知立场失误的他希望利用《创新者们》来将功赎罪。因此,在这本书中,每个案例分析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创新绝非洗澡的时候灵光一闪,反而到处是困难,遍地是陷阱。只有依靠“铁三角”团队,同时具备骇客的手艺(鼓捣试验品的能力)、天才的理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和极客的脑洞(不拘一格的想象力),才能过关斩将,刷翻Boss。一个团队缺少技术、理论和创意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能会使他们的成果与历史性突破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日积夜累是“创新”的必经之路。灵光乍现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只是创新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忽视持之以恒的微创新。沃老爷单独用一个章节来讲晶体管,可能就是要证明这个观点。晶体管的诞生看上去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但它的成功其实要归功于长时间的积累和改进。第一代的晶体管本身并没有带来太大影响,但通过研究者和工匠们持之以恒的微创新,才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晶体管容量每18/24个月翻一翻)带来的低计算成本,是PC革命和移动革命的根本驱动力之一。但是摩尔定律依靠的不是飞跃性的革新,而是众多微创新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之谓也。。
此外,沃老爷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创新和进步往往来自技术和艺术的交叉点。从《富兰克林传》到《乔布斯传》,这个观点一脉相承。而在《创新者们》中,沃老爷将远超他人的笔墨放在大诗人拜伦的女儿Ada Lovelace身上(可能仅次于比尔·盖茨),全书以她为始,以她为终。Ada Lovelace是“计算机” 和 “程序” 这两个概念的发明人,但这并不是沃老爷为她大费周章的原因。事实上,Lady Lovelace既继承了诗人拜伦不羁的想象力,又习得了数学家严谨细密的思维方式。把她当作通才神像供奉起来,正强调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意义所在。虽然沃老爷意在强调个人能力多元化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这却是支持团队创新理论的又一个强有力的论据。如果说富兰克林的时代还可能出现“文艺复兴式”的全能人才(Renaissance man),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同时骇客、天才和极客三系专精,则几乎是天方夜谭。正因为如此,创新才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能力多元化、视角多元化、配置合理、运转良好的团队合作。
读完全书,意犹未尽。也许有人会觉得书中各个案例之间的契合度太高,让人怀疑沃老爷有先入为主、“打扮”历史之嫌。尽管如此,沃老爷对成功的分析,对创新的见解,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借此反思一下中国的创新:我们老在问怎么培养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无视和平奖),怎么培养下一个乔布斯。但是,从《创新者们》的视角来看,这都是伪(mei)命(yi)题(yi)。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创造下一个摩尔团队,怎么创造下一个贝尔实验室?然而,在团队合作这个方面,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希望《创新者们》一书可以激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来一场关于团队教育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