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读后感10篇
《如愿》是一本由王小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愿》读后感(一):相声书
这才是真正的笑话书
一篇一个段子
真是跟她是天津人有关吗
放风筝
大爷“风现在很乱,得等”
不用精选
文文喜欢
她妈
身上全是戏
其实是王小柔活生生的闹剧
《如愿》读后感(二):终于如愿
以前没买过王小柔的书,听过。听的是《长书短读》的《乐意》和《有范》,和女儿一起听,我们都听的前仰后合的。
我就是王小柔那种中年妇女,有工作,有孩子,有家庭,但不是爱情激荡,事业辉煌。所以要努力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努力挖取生活的乐趣,让生活过得像段子,把每天和朋友家人絮叨的话,变成文字放到纸上,放到网上就能成就快乐的生活。
早就想买王小柔的书,终于如愿了,很希望能像她一样生活。
《如愿》读后感(三):喜欢
算上“妖蛾子”系列作品以及写着玩的闲七杂八的书,《如愿》已经是出版的第11本书了。
《如愿》里其实埋藏着很多愿望。许愿之后发现,最大的愿望还是“如愿”。这话说得真绕。
能让我边看边笑出声来的书还真是不多了,而且有的时候还要按着我妈听我读一篇,呵呵,仅仅是简单纯粹的喜欢。
生活很琐碎,但快乐需要寻找。书名《如愿》指向我们生活的美好愿景,无论日子如何平淡困惑,只要乐观向前,总会找到我们所期待的一切。幽默是一种特别好用的工具,它能让你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民生、时政、时尚、花边、家长里短等等,这些大家常聊的话题里,让你在笑过之后,不得不关注并发现在你生活里被你忽略的快乐。
作为天津人 客观的来讲最初喜欢的是她的文字 字里行间把天津人的 " 哏儿 " 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 " 妖蛾子 " 系列中 她说她是一个小市民 很纯粹很简单
从《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妖蛾子》《十面包袱》《有范儿》《乐意》到《如愿》 追随王小柔一路走来 从最初的简单文字需要你去自行理解的内涵 到现在不乏幽默的言语中多了份安逸 。
几场签售会 数次王小柔悦读会 台上台下我尝试着去读小柔 。的确像她所说 王晨辉是个普通人 而王小柔是个 " 名人 " 。在我看来 王晨辉是安静的 而王小柔则在市井深处 或许正以一副嘻皮赖脸的心态在写着不简单的文字
我们都在经受着时间的拉扯 有没有一个瞬间 一份好的心情只属于你
笑 即将是怎样的笑
让安静的心 来读《如愿》。
《如愿》读后感(五):“二”并乐呵着
在读大部头书的间隙,我拿起了刚买回来的《如愿》。王小柔在这座城市里在读书人中的知名度,刚好能亲切到让人提起她,像提起同学、邻家闺女一般。尤其是许多像我这样与她年纪相仿的七零后。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是写给七零后的。
不过,这书里写的,看似是只有70后奉行的价值观,其实也可以推广到普遍的城市平民,也就时下流行的说法-“草根阶层”。幽默、调侃,不无自嘲,真实、琐碎、生动,也不无深刻。那深刻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基于生活的感叹与感悟。再没这么贴近生活了。就像她在序言里写的,这不光是她的她身边朋友的故事,也有着你、我、他和她的影子。
她的津味儿十足的文风读起来幽默感十足,基于我在这座城市十几年的生活,我熟悉这里的一切民风民情。她很好地把握住了津式的调侃和自嘲的风格,热情、泼辣、大大咧咧偶尔还有点“二”,还有那么一点儿“扯”。我身边好多天津女人都是这样的,不是没有忧愁烦恼,她们有自己的排遣方式,就算骂骂咧咧地表示了各种不满,但她们仍然是活得最带劲的。她们可能也不够温柔细腻,对于爱和友谊,她们更愿意放在行动上,刀子嘴、豆腐心,说的都是北方女人。
我看书的时候就想,这些“二”得不行的人和事,我身边也比比皆是啊,到底小柔是有心人,都在时光的流逝中,被她添油加醋加工成一个个小段子,每篇文章一个主题,就这么攒出一本书。我读着读着,突然感觉仿佛在翻一个人的博客日志,那里不光有生活的记录,还有时光的影子。
还有,我以为这书都是轻松幽默的生活小段儿,却也咧着嘴在翻到某些章节时,像剥洋葱剥到了某一层,突然间热泪盈眶。这才是原原本本的生活吧,有些酸涩和苦,是去不掉的,逃不脱的,“所以,内心的愉悦是多么重要,它像榨汁机最后沉淀的那几滴甜水儿,不解渴,但落在舌头尖儿上是美味。”所以,我希望并愿意像她和她的书中人们一样,二并乐呵着。
文/阳光倾洒,如一地碎金
《如愿》读后感(六):《如愿》
一本书的缘分
看书,是件很孤独的事。因为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姿势,在什么地方,都是自己看书。书就是你一个人时的伙伴。很喜欢坐拥书城的感觉,那些封面以及里面的文字, 是闪烁的表情,有时候,把那些新书摆在脚边,一本一本拿起来端详,能遇见欣喜,遇见感动,遇见知音,当然,也能遇见反感,遇见不屑。书,像人一样,站在你的旁边。只是,它们更加简单,你可以把喜欢的插在书架上,把不喜欢的放到纸箱里。
当你满心装着阅读喜悦的时候,会想到与别人分 享,就好像你碰见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朋友,一定要把他的趣事分享给大家一样。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时间里,有个朋友说起他的梦想,他说如果这个城市里有读书沙龙 多好啊!“多好啊”三个字迎着阳光,像一个人脸上的笑容,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向他走去。
于是,我们有了悦读会,有了像模像样的一 个读书沙龙。几个志愿者坐在一起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文学社,那时候除了热情什么都没有,而现在,我们除了热情,有好书的陪伴,有一群喜欢读书的 人。推门进去的时候,总觉得已经与世隔绝了,空间里只有那些遇见的喜悦,人与人,人与书。
我们的悦读会每个月只有一次,因为大 家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这一年12次的聚会显得无比珍贵。很多的场景,都恍若走回了学生时代。有一次志愿者要碰选题确定邀请嘉宾和分享图书,可那天风太 大了,我们钻进了一家快餐店,一个哥们儿从包里掏出了几袋速溶咖啡和一罐茶叶说:“我去要几杯热水,你们等着。”尽管我们大呼:“你别丢人了行吗?我 请!”但他还是一个箭步出去了,一会儿,真端了好几杯开水回来。我问他怎么跟人家说的,那哥们儿说:“我就说,多来几杯开水,有人要吃药。”我都快笑残 了,谁吃药拿开水往下送啊。而且,速溶咖啡这东西先放水后放料儿,真不是味儿,都不带化的。
有两口子被我拉来当志愿者了,跟征兵似的,谁不来还提前跟我请假,后来,女方升职要管整个公司的运营,她跟我说:“公司太忙了,你要没地方搞读书沙龙,我提供地方,有需要打印设计的事,我负责,投影仪要没有就从我这拿。读书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意义。其实我们已经很久疏离了“意义”的概念。只有,当那些人,从很远或很近的地方会集到一起的时候,看见他们脸上的微笑,看见他们熟人般的站在我面前说:“这活动太好了,下次什么时候,我一定还来。”站在这些约定下面,我仿佛在经历一次深情的拥抱。
有一位叫美芽子的朋友,她居然能把我八本书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而且能用天津话说书般的演绎,她的暖场成为悦读会每次的保留节目,回回我都站在她旁边,跟所有的人一起可劲儿地笑。那些文字从她嘴里出来,像精灵,跳跃在大家的面前。
我特别喜欢每次悦读会开始前,志愿者把一个不大的空间摆满了与今天主题相关的书,他们做的PPT把书的精华浓缩,我站在大屏幕前,是一个导读者,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丰富的文字下面就是生活,迎面与我们遇见。
我想很多人都有坐拥书城的梦想,不是装门面,不是显摆,而是证明自己不孤独。因为,与一本书的缘分还在,梦想就不曾离去。
让我们,读书吧。
难题求解
世俗就是个势利眼,把人分三六九等,没结婚的女人就像古代发配的囚犯,脸上刻字了。而现实就是那么残酷,82的老头可以找28的闺女,82的老太太 却只能伺候83的老头。而阿绿,29了,其实离30岁生日就差一个月,她一口咬定自己29。对于没结婚,没孩子,没家,甚至连个准男友都没有的女人,活着 都战战兢兢的,所有人跟自己有仇似的,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结婚的人,简直就是个残疾人,遭人同情。
找对象结婚简直就像限时抢购,蹭一身汗、 干耗、排队、拥挤,当你真抢上一件,事后的满足感让你觉得自己跟个成功人士似的,在内心且倒模呢。颜远经常庆幸自己决断早,恋爱结婚生孩子简直行云流水, 分秒不差,看见高手打台球了吗?一桌子五颜六色的球,人家一个人全给杵眼儿里了,压根不给对手留追赶的机会。
所以,颜远经常作为“全和人”成为同事、朋友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人物,再加上她热心肠,别人结婚跟她能当替补似的,忙前忙后无数遍演习,除了不试穿婚纱,能提前预演的她都扛下了。阿绿对此非常不理解,她觉得颜远跟工会女干部似的,全部热情都在保媒拉纤上。
如果说颜远是限时抢购的幸运者,那她的同学阿绿就是压根看不上这游戏的人,她始终对自己的相貌修养出身工作各方面都有根,所以无论大学时代还是到网络电台工 作以后,都挺胸抬头不为半斗米型男人折腰。凡事讲究待价而估,总不能自己开出的价就走低吧。可是市场行情是残酷的,大把的剩女,有的实在耗不起,找个起点 低的先男人培养着,自己甘愿当身后的抹布女,只求军功章能给分一半儿。
颜远挺为阿绿操心的。首先“全和人”本身自己就有优越感,她打心里愿 意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心里那种愿意,跟母仪天下似的,看不得人形单影只。尤其看不得阿绿。闺密,把女人说得像已经化了的糖块,黏在一起,甜得扒拉不开。 她们睡过同一个宿舍,穿过对方的衣服,比家里人更知道彼此的秘密,因为都是毕业以后留在天津的,所以更像姐妹一样互相照应了。
都这么黏得不 分彼此了,颜远更希望阿绿早点找个好人家,要知道如今的社会,女的都饿虎扑食型的,你矜持那会儿,好点的男人早被围上了。颜远经常提醒阿绿,别成天沉浸在 自己小资的精致里,戴上眼镜,看看社会上的人。就算不看社会,去趟动物园也行,那些动物饭来张口,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到发情期人类就往笼子里扔个异 性,动物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这就是父母包办组织负责的年代。可目前局面是,动物全放归山林了,你得自己打野食,找对象更得靠两性相吸的本能,你要还按笼 子里那套生活方式,什么都擎等着现成的,没戏。
阿绿觉得自己快人格分裂了。因为,世态炎凉,要求每一个没有结婚的人,要都拿出春运回家的拼搏精神才行。一朵鲜花最大的苦恼是,好牛粪上都插着花呢。不好的牛粪太稀,根本就插不住。
到哪儿找一个能结婚的人,确实是个难题。
大概人类天生有探究神秘内幕的嗜好,所以我儿子从小看的都是自然科学的书,哪些植物不吃肉活不了,外星生物到底长什么样,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还是在退 化等等,一般他问我的时候,我都顺口答音儿,因为这些纯属闲白儿话题实在不是我能答得上来的,科学家怎么说,咱就怎么信吧,人家专业。
后来电视里有了走进科学的节目,我认为就是给我们这种热爱神秘现象,但同时没什么文化的人看的。抱着给自己扫盲的态度,我们端坐在电视机前,人家做 的片头儿片花儿都特别耐人寻味,加上配乐,神秘感不比鬼片差。真是集集都有新惊喜。有一集,说有户人家屋里摆着遗像,但打入冬以来,遗像开始“流泪”,你 说搁谁家赶上这事不害怕呀,你晚上刚给擦干,早晨一看又流上了。把这家人吓得,就差去公安局报警了。把节目组招呼来,又是专家论证,又是街坊邻里采访,照 片主人生前那点儿事都给倒腾出来了。我倍儿好奇,虽然我一点都不关心科学,但沾鬼啊神儿啊的就来精神。看到节目最后,推理出来了,遗像为什么流泪,是因为 旁边的加湿器总开着,喷出来的那些水雾全挂遗像玻璃上了。
我哈哈大笑,这节目费那么大劲铺垫的情节一点用都没有,指不定耗在那揭秘报销了多少差旅费呢。
后来我就迷上了这个节目,因为太像脑筋急转弯了。比如有一期说峨眉山的一个古寺,地处森林深处,但屋顶上从来没有一片树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这 么个事儿,经过漫长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那镜头角度给的,阴暗深邃,如同常年出来吓唬人 的。最后终于在节目结束的时候草草得出结论,屋顶上为什么没树叶?是被风吹走的!
我儿子看完这集,立刻给我出了道题:“世界上最小的池,是什么池?”我皱着眉头问:“池?咱家洗菜池?”他大笑着说:“错!应该是手表里的电池!”我立刻鼓掌,太走进科学了。
话说,还有一集,某个村子每天半夜三更都有怪叫声,把全村人吵醒了,大家都不敢出去看,战战兢兢地失眠到天亮。采访了一大堆上了岁数的村民,传说这 里出没野兽,每天夜里到村子作怪,闹得人心惶惶,音乐配的那叫一个到位,还分上下两集渲染,到最后,想知道真相吗?居然说山响的怪声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在 打呼噜!
还有一期,有个老人家的电灯晚上莫名其妙老是自己亮,结果大家都说他们家闹鬼,那对儿老人全病倒了,估计是吓的。这其中还请了很多专家,也无法解释,最后村里检修电路,说是开关的螺丝松了,紧紧就好了。这也算一期走进科学了。
《谁在背我飞行》那集,一开始气氛渲染得那叫一个神秘啊。说三十年前一农民前一天晚上10点还在河北交通闭塞的农村,第二天一早醒来发 现自己在南京了,自己不知怎么回事,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第二次,一醒发现自己到上海了。第三次被两人背着飞行了好几个城市。大概就这么个过程吧,节目弄得 又是调查又是取证的,人证物证到处找。后来还给这个穿梭时空的人做了核磁共振和脑CT,也没查出什么病。最后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都是幻觉,因为他太偏 执。
最哏儿的一期是讲老人自燃的,老人身上的棉衣乃至他摸过的物体都会自燃,你也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吧?看到最后,是老人的外孙女点燃的,并且还引出儿女不孝这个话题讨论。
当科学成为脑筋急转弯,那就仅剩娱乐效果了。